•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5

尐籹孒16
首页 > 论文问答 > 道德与文明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卷毛咕咕

已采纳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7-15 09:15: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090629 -人的平等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正确地揭示了平等的内涵,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一、平等观的嬗变 平等是一个古老的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摘要:“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2页)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主之间有某些共同点,因此,他们之间可以要求平等,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在多数地方是无共同点的,因此,两者之间自然就无平等可言。通常情况下,奴隶主之间的平等可视为正常,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平等就显得荒唐了。在封建社会,“等级”、“门第”森严,不同的阶级、阶层有着各自的平等,而跨阶级、阶层的平等被视为“无序”、“犯上”。在这种原始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平等观”实际上是抛开“人”的平等权利,单从部分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去找寻其共同点,因此可视为“相对平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产品交换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贸易,商品所有者要求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平等权利,资本家要求雇佣自主,工人则要求人身自由。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这种人的平等为人权新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这种要求就自然地获得了普遍的认可,自由和平等也就自然地公布为人权。 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经济以及人权等角度对平等作出如下解释摘要:“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3页) 虽然资本主义的平等观比古老的观念大大进了一步,可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始终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里,必然存在无产阶级的不平等,资产阶级要求消灭封建的阶级特权,而无产阶级则以消灭阶级做为自己的要求,认为平等不应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它应该成为实际的、有内容的东西。对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摘要:“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注摘要: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6页) 马克思的这些精辟论断把平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这里,已不再是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集团的“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非凡是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平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的建构 1、道德对人的影响 道德是人们的精神需求之一。这种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和社会的价值、意义的熟悉和把握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心理倾向,它能引导人体的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摘要: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非凡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称。(注摘要:中共江苏省教育工作委员会编《思想道德修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人自己的行为体现着某些社会关系、社会意义,道德是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个人而言,道德对个体发展极为有利,它能促使人们身心平衡,使主体自我完善。人的社会化就是促成个人同社会的统一,这个过程,也就是个人对社会道德调控的认同,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要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离开道德是无从谈起的。现代道德是人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基本权利而实现的,它是个人主体对特定价值的一种自主要求。因此,平等既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2、道德内容的调配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尤以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影响甚大,此外,还有传统舆论、传统习惯,诸如摘要:“节俭”、“勤劳”、“良心”、“孝”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也有诸多弊端,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愚忠”、“愚孝”让人愚从,“一切人”的平等观念在古老的中国被视为“叛逆”,使得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人权意识长期以来遭受压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平等意识增强,懂得了人的尊严,非凡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愈来愈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冲击着旧的等级森严的传统观念,努力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中国现代社会的价值正趋向多元化,全社会重视“德、才、能”的多种价值。尽管如此,“德”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标准仍占很重要的位置。 3、道德的时代内涵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从国情出发,依据国民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性格,既要承接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又要适应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事业的发展,把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推广开来,使之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因此,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变革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新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摘要: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一个人只有自觉、自愿,才能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要做到自觉、自愿,必须保证自身的平等权利,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又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同时又反对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或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小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主体意识、平等观念和民主思想,大力提倡关心人、保护人、尊重人,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本身的价值,维护人格尊严、民主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平等观和道德建设 加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为基础,注重“一切人”的平等观念。事实上,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法律等方面,无不渗透平等观。 1、政治方面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难分难解,政治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人民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在政治生活中要求全体中国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管理监督国家事务的权利。从管理者角度看,在实际运行中,权利的行使主体为少数人,在具体行使党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时,某些道德水准不高的管理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名义上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实际上是人民的“老爷”,是特权人阶层。一些人在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下,运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有些人因此走向腐败,走向犯罪。据中纪委2000年1月公布的资料看,199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已查结案件13041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132447人,在受处分的人员中,县处级干部4092人,地厅级干部327人,省(部)级干部17人。(注摘要:郑群《试论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取向和完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0年第9期,第47页。)干部腐败现象日益突出,其原因和腐败者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差有关,也和当前制度不力、缺少有效的监督有关。权力的过份集中,导致权力主体为所欲为。假如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地位,真正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人和工作,平等地参和和竞争,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时刻“慎独”,加之健全严密的监督管理机制,可使权力行使主体大大改变自身的形象。 从被管理者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应运用自身的政治权利,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去参和政治,以真正主人翁的姿态去管理、监督国家事务,非凡是对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有害的事,要勇于揭发、勇于监督、勇于抗争,要抛开几千年以来烙在中国人身上的奴性,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并以此促进道德意识的转化、道德情感的升华,使自身成为一个健全向上、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经济方面 经济是道德的基础,经济环境是道德建设的条件,道德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实际贡献和个人利益直接挂勾,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优胜劣汰,因此,人们劳动纪律观念大大强化,职业责任感增强,“老实劳动、合理经营、公平交易”越来越被视为美德。“有德则有财”说的是道德能给人们带来益处,违反道德的行为,或早或晚都会使事业受阻。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切向钱看”,这些人“钱”字当头,坑蒙拐,因此,社会需要呼唤“老实守信、彼此平等、信守承诺”的道德品质。从长远来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现象,随着经济大国的确立,越来越多的人会有“人无诚不立、业无义不兴、国无信不守”的道德意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身也寓含着平等观念的道德内容。 从市场主体来看,在经济合同中或是市场背后的“契约”里,以至经济活动的供求关系中,买卖关系、竞争关系都要求人们要有一个平等的大前提,要求老实、守信。市场经济实为利益驱动型和竞争型的经济,主体决策、经营、管理等甚为重要,方向、方法正确就可以获利,反之就会亏损,这就要求经营者要有敬业、勤奋、节约等好的道德品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立观念、责任观念、效益观念更要强化,这样才能适应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 从商品交换来看,“自由、公正”的原则贯穿始终。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平等地面对一切人,人和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在商品交换中得以修正,商品交换者权利平等。在市场经济中,以“等价交换”原则为价值尺度,参和市场活动,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人的独立、自由、平等和对物的依靠性,共同溶和市场体制之中。 3、科技方面 科技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日渐克服自身在自然界而前的惧怕和不安,并运用科技对人类心灵产生功能,获得“自由、平等”。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便捷、舒适,形成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既可造福于人,又可赐难于人,是害是利,其关键在于具体运用或探究科技活动的当事者。道德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科技在探究和运用时必须有严格的机制,必须受道德的约束。 首先,从科技探究方面来看,科学是人们熟悉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其使命是熟悉事物的本质和法律,其本身并不包含道德价值,但是,由于科学活动是在人类中进行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如此说来,科学及其活动本身也就成了人类道德评价的对象。这就决定了科技成员对其行为要承担越来越多的道德责任,要坚持“客观公正、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在任何强大势力面前都要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因诱惑而出售良心。所谓良心,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科技工作者要把握自己的探究活动,确保其探究成果要造福于世,至少不至于危害人类。 其次,从科技运用方面来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技术直接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这就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善”的意义,科技不仅给人类带来福利科技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会产生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道德新问题。在现代社会里,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互动,使得功利的因素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其背景下,竞争意识越发浓烈,而公平的竞争,合法、合理、无公害的运用,全球意识、公众意识、平等意识已成为运用科技成果的共识。 4、法律方面 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密切相关,道德建设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法制建设是道德建设的体现和保障。道德实际上就是善和恶、美和丑、正义和邪恶、光荣和耻辱、老实和虚伪等观念和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两者关系紧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功能,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渗透在法律规范中,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律除了具有强制功能外,它还有指导、教育、评价以及猜测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律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平等贯穿其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 首先,从立法方面来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显示了平等的相关因素,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从国体上确定了阶级性质和人民的地位。 其次,从执法方面来看,司法机关在实施法律过程中,依据“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实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等原则,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既让人们看到了法律的严厉性,又让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和适应于“一切人”的“平等”。 第三,从守法方面来看,“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依据其不同的调整范围对主体作了具体的规定,如民法中规定“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老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婚姻家庭法中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基本原则;刑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原则,其间无不渗透平等的思想,闪烁着公正的光线。 当前,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在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强化平等意识,才能让中国的“一切”公民真正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会日趋完满。
94 评论

陳詞濫雕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信仰研究》)。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魅力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研。3、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思想政治状况研究》。4、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研究》,在研。5、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个体道德信仰论》(C3-033)。6、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道德需要论纲》7、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的培育》 1、黄明理:《婚恋道德:固守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2、侯惠勤、姜迎春黄明理:《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黄明理、徐贵权编著:《伦理学原理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王家云、黄明理、邵广侠:《周恩来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6、黄明理:《公民道德信仰理论及实证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黄明理:《关于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关系——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黄明理:《淮阴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2、黄明理、蒋建民:《简析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观》,《南通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3、黄明理:《论道德对个体的意义》,《淮阴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4、黄明理:《个体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特征──道德研究的新视角》,《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5、黄明理、周志军:《关于道德需要之根据问题的历史探微》,《淮阴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6、黄明理:《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7、黄明理:《道德赏罚:道德生活的急切呼唤》,《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8、黄明理:《论道德的双重意义》,《学术月刊》1997年第7期;9、黄明理、张秀芳:《简论个体道德需要培养的客观条件》,《盐城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10、黄明理:《论道德真理》,《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11、黄明理:《杜威论道德与人性》,《学海》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复印;12、黄明理:《周恩来: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范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送;13、黄明理、张超:《试论中华传统女德及其现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14、黄明理、陈鸿秀:《道德之理与人的道德之需--个体道德需要论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5、黄明理、王家云:《淮、宿、连初中政治教师状况调查及建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16、黄明理:《经济人的伦理精神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17、黄明理:《论初中政治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构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8、张超、黄明理:《周恩来与邓小平经济伦理观比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19、黄明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伦理价值辩证》,《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20、黄明理:《道德信仰研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21、黄明理、余小江:《论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主体向度》,《学海》2002年第4期;22、黄明理、侯小硕:《对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二元背离的哲学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3、黄明理、刘莉:《对网恋的伦理思考》,《枣庄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24、黄明理、宣云凤:《新<婚姻法>的伦理精神取向解读》,《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25、黄明理:《析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不能自发统一的原因》,《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26、黄明理:《最大多数人利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根本价值标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27、黄明理、丁妍:《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伦理学研究》2003年2期;27、黄明理:《试论儒家道德信仰的根据》,《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5期,第58-61页;28、黄明理:《在超越传统中构筑现代诚信理念》,《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3期;29、黄明理:《论道德与个人幸福的内在统一性》,《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6期;30、黄明理:《论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6期;31、侯惠勤、杨亚军、黄明理:《关于“四信”问题的调查分析——基本群众的“四信”状况》,《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全文复印;32、刘俊、余小江、黄明理:《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求实》2003年第12期;33、黄明理、姜迎春、丁妍:《全国价值信仰与公民道德建设高级论坛综述》2003年第4期;34、郑勇、黄明理:《论文化多样化与意识形态一元性的辩证统一》,《求实》2003年第6期;35、黄明理:《最大多数人利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根本价值标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36、黄明理:《宗教的道德信仰资源探析—由宗教道德擢升为道德宗教》,《学术月刊》2004年9期;37、黄明理、李德友:《论道德信仰及其意义》,《教学与研究》2004年8期,;38、黄明理:《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信仰危机辨识》,《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3期;39、黄明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彻底性的症候及原因》,《探索与争鸣》2004年3期;40、刘俊、黄明理、余小江:《物质利益原动力论:当代我国价值观的新理念》,《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41、黄明理、宣云凤:《公德、私德及道德危机》,《枣庄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42、黄明理:《大众文化的功能辩证及其人文提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3、黄明理、管爱华:《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9期;44、黄明理:《道德信仰论纲》,《江海学刊》2005年1期;45、黄明理:《由“公民道德”看当代伦理话语转换及其意义》,《道德与文明》2005年2期;46、黄明理:《在当今中国为合理个人主义正名并无可能—与黄显中同志<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一文商榷》,《伦理学研究》2005年2期;47、黄明理:《论伦理学研究视角的创造性转换》,《学海》2005年第5期;48、黄明理:《道德的层次性:辩证维度中的道德》,《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2期;49、黄明理、颜长清、余小江:《论未成年人道德信仰的培育》,《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50、黄明理、徐明德:《当代我国公民道德信仰的特点与信仰危机辨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51、黄明理:《市民社会伦理与国家伦理何以分离--兼与张博颖同志商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52、黄明理、颜长清、余小江:《对“以德治”诘问之释疑--兼论法治与德治并举之必然》,《求实》2005年第11期;53、黄明理:《道德何以可能和有效之追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54、徐明德、黄明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理论导报》2005年第12期;55、徐明德、熊建圩、黄明理:《信仰的含义及特征》,《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56、黄明理:《论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依据》,《江西财经大学》,2005年第6期;57、黄明理、徐贵权:《论周恩来的精神魅力》,《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58、黄明理、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及其对道德信仰的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转载;59、徐贵权、黄明理:《论公民道德信仰养成机制的构建》,2006年第6期;管爱华、黄明理《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信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60、黄明理:《道德因果律之社会基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4期;61、黄明理:《对普遍伦理质疑的质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期;62、黄明理、张书:《当代公民道德信仰状况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5期;63、丁妍、黄明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信仰危机、成因及对策》,《科学大众》,2007年1期;64、黄明理、吴丹:《对职业道德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为例的抽样调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65、黄明理:《论人性之善及其彰显限度——由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伦思考》,《伦理学研究》2008年5期;66、黄明理、宣云凤:《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公德信仰状况研究——以江苏为例的抽样调查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67、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学海》2008年3期;(24)黄明理:《善恶因果律的现代转换——道德信仰构建的关键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68、黄明理:《论“周恩来精神”提出的依据》,《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1期;69、黄明理、张秀芹:《论马克思的人性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70、黄明理、刘小华:《论制约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因素》,《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71、黄明理、陈奎庆:《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及张显路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12期;72、王集权、黄明理、罗高峰:《当代公民婚姻道德观状况实证研究——基于对江苏省的调查》,《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5期;73、蔡玉莲、黄明理:《青年时期邓颖超婚恋自由信仰及其启示》,《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74、黄明理:《马克思人性论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5期;75、黄明理、刘小华、张秀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信仰危机及其克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76、黄明理:辩证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3期;77、黄明理、傅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怀疑论之回应——兼解读<共产党宣言>两个重要论断》,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78、黄明理、赵政委、戴锐:《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其大众化的内在逻辑》,《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79、陈奎庆、黄明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魅力弱化之反思——兼论哲学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80、王集权、黄明理:《论以人为本的语境和功能边界——基于道德价值维度的反思》,《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81、黄明理、刘维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之反思》,《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82、黄明理、张秀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制约因素的认识论分析,《齐鲁学刊》,2010年第2期;83、黄明理、谈育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当代反思》,《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5期摘登;84、王集权、黄明理:论眼界与境界对社会制度评价的影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9期;85、张秀芹、黄明理:《意识形态的“泛化”、“非化”和“再化”的历史反思及其启示》,《求实》2010年3期;86、黄明理、宣云凤、窦富吉:《试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5期;87、黄明理、周晶:《论主体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眼界与境界》,《河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88、黄明理、陈悦:《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年7期转载;89、黄明理、王玉萍:《当代意识形态的问题与解题--读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10期;90、刘维兰、黄明理:《马克思劳动发展逻辑及对资本主义批判与超越》,《求索》,2011年10期;91、张春、黄明理:《中西方道德信仰传统的差异性论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92、黄明理、吕林:《泛道德化批判论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摘登,《北京日报》2013年2月25日理论周刊摘登;93、黄明理、杨成敏:《抽象的人与人的抽象:马克思人性观与时俱进的创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94、黄明理、徐青:《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理论探讨》2012年第6期;95、徐之顺、姚润皋、黄明理:《论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的战略地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96、黄明理:《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伦理创新意义》,《群众》,2012年第6期;97、杨斌、黄明理:《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综述》(上),《河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98、杨斌、黄明理:《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综述》(下),《河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99、李映红、黄明理:《论河流的主体性及其内在价值——兼论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1期;100、黄明理、力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自信与信仰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01、黄明理、杨斌:《马克思主义批判观与泛道德化批判的反思》,《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5期摘登,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3年10期复印;102、黄明理、曹天航:《论道德回报与道德回应》,《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160 评论

juliejin(金培)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323 评论

锐客家族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素养,完善的法治教育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情与法的评判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我院组织全院师生观看《道德与法制》节目,让我深有体会。虽然只看了两个小时,但却从中学到了很多。现在,觉得道德永远都是必须的,人只为人,就在于有道德,没有道德的人就会变成兽。只有道德,人就会变成神。人不能变成兽也变不成神,所以人不能没有道德,也不能只讲道德。真正高尚的道德只是一钟理想境界。这种境界值得追求,也应该追求。再总有求之不得和追之不及的时候,也总有达不到这个境界的人。而且人数也还不少,因此所谓道德高尚,必须提倡,也只能提倡。不能苛求,既然无法苛求每个人都道德高尚。那么,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就不能提倡。依靠道德风尚的提倡来消除,只能依靠制度和法律来防范,我们通常说:“反腐倡廉”就是充分意识到廉政要靠道德来提倡,腐-败却只能靠法律来铲除。所以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与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应的,不听的统制集团各有各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相适应的道德,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应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当代的大学生应提高对道德与法制的认识,努力成为一个“四有”青年,做一个对社会中一个高素质人才,就要从现在开始,注意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听了“道德与法”报告,我对道德与法知识了解多了,感触颇深。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难免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违背道德的冲突与事件,可人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使用违规药品致使众多儿童普患“怪病”,这启示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也应该学习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意识;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毒针”进校园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让“毒针”再次进入校园。我们只有了解法律法规,又了解法律原理原则等,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运用法律武器来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看了“幸福生活”这个短片,我想到我们应该自觉维护自身利益,但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和破坏他人生活。我们身为一名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我们要树立并提高公共的法律意识,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法公民。我们正处青年,青年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法律观,对社会发展将产生长远作用。

340 评论

相关问答

  • 道德与文明论文范文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素养,完善的法治教育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情与法的评判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我院组织

    怀念橡皮筋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8
  • 道德与文明论文

    道德这个论题个人觉得可以上升到讲人性的问题了,你看看(社会科学前沿)

    西由位门1 4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道德与文明的论文

    第一篇:漫天的尘土扬起交通的繁荣,万千变化的天气也不改变交通的发展,人类的旅途无时无刻不随着交通而调整前进的步伐。但,文明的交通也需要我们人类去创造,创造着本应

    包华包华 5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道德与文明投稿文章范文

    /x/z/z/z//z/z//zz/z//z/z///z

    门门8898 8人参与回答 2024-06-28
  • 文明与道德作文高中议论文范文

    中华自古就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一笔巨大的财产文明不是从来就有而是长期的沉淀和积累。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交流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

    爱吃肉的饭团 8人参与回答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