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6

dp73255815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国际战略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佳音音乐

已采纳
更加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指导地位  报告顺应党心民意,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精神实质等作了新的阐发,提出了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根本要求。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包括“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求全党在新的实践中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更加坚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  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宝贵经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其一,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正式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出新概括。其二,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现代化建设拓展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其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作了新阐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其四,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点基本要求,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及实现途径  其一,在精辟论述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争取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的战略思想。其二,按照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新要求。在经济建设领域,要求在不断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方面比2011年都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为此,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在政治建设领域,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和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领域,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培育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领域,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要求,抓住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两个重点,推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更加强调加强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  着眼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提出了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外部条件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出了“加快推进”的新要求,强调要贯彻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根本要求,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关于“一国两制”实践,提出了不断“丰富”的总要求,强调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前提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重要途径是坚定支持两个特别行政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等。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报告强调: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关于对外战略,围绕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基本思路,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以及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新主张;报告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各个领域的外交,不断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更加注重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确定为主线的重要内容,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项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思想建设领域,重点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和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在作风建设领域,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视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作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部署。在制度建设领域,强调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透明度等。在组织建设领域,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等。在反腐倡廉建设领域,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视为人民关注甚至亡党亡国的重大政治问题,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作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精神状态方面,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面前,不断增强忧患、创新、宗旨和使命四种意识,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185 评论

淡咖啡生活

V-1.学术论文迄今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学习时报》等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其中50余篇学术论文为《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卷、《中国外交》卷、《世界经济》卷等全文转载。中国战略研究1、“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78-187页2、“中美印日俄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国强民的中国大战略”,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第26-41页3、“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83-89页4、“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第63-68页5、“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2期,第4-13页6、“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14-19页7、“中国崛起的战略应对之道”,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第9-16页8、“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2期,第11-13页9、“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第54-58页10、“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45页11、“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第33-44页12、“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7-53页13、“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17-22页14、“中国对外开放与融入世界”,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4期,第15-25页15、“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兼论中国大战略的谋划”,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3期,第23-30页16、“研究中国东亚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意义”,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3期,第26-35页17、“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18、“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16-21页19、“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第68-73页20、“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15-26页21、“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第37-46页22、“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13-20页23、“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第61-65页24、“国家利益与战略视野——关于中日关系的调研与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第4-11页25、“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9-46页26、“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建构”,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第13-20页27、“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若干思考”,载《开放导报》2008年第3期,第17-23页28、“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58页29、“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1期,第53-67页30、“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前瞻”,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56-71页31、“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及其经验总结”,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8-32页32、“世界转型与中国的战略取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1期,第35-36页33、“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变迁研究(1949-2009)”,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期,第44-54页34、“中国大国关系的历史演进(1949-2009)”,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1-17页35、“中国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分析与对策”,载《国际观察》2010年第6期,第64-71页36、“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1期,第70-77页37、“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载《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10-18页38、“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年)”,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54-66页大国战略研究39、弛张有度,斗和相兼——试析冷战后的美日关系”,载《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2期,第96-104页40、“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载《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第22-32页41、“US Cross-Century Global Strategy and the UN”, ForeignAffairs Journal, N55, March 2000, 19-3242、“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74-88页43、“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第51-55页44、“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争鸣及其启示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2期,第18-26页45、“应对国家失败的补救措施——兼论中美安全合作的战略性”,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第7-32页46、“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第133-142页47、“关于美国大战略的框架性分析”,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第22-29页48、“霸权之翼——兼论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5期,第47-52页49、“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第17-24页50、“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第60-66页51、“美国霸权与美欧关系”,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0-18页52、“扩大共同利益,进一步稳定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第24-30页53、“金融危机与美元霸权的变迁”,载《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第44-47页54、“国际战略惯性与苏联的命运”,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84-192页55、“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182-202页56、“中国对美国的主流战略认知“,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东亚战略研究57、“聚焦东亚:中美的冲突与合作”,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第84-89页58、“美国霸权与东亚:一种制度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9期,第36-47页59、“中日关系改善及其对东亚的贡献”(日文),载《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报》2007年第11期,第77-78页60、“中国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的变革”,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第16-26页61、“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战略应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8期,第16-22页62、“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第70-86页63、“EastAsian Order Form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diana Journal ofGlobal Legal Studies, V17, N1, Winter 2010, 47-64、“共同利益与东亚合作”,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第93-108页 65、“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历史进程、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62-74页国际关系理论66、“国际机制理论的批判与前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11期,第17-22页67、“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的比较”,载《欧洲》2000年第2期,第12-18页68、“国际机制理论流派评析”,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2000年夏季卷,第155-164页69、“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第23-29页(《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70、“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第40-44页71、“集体安全辨析”,载《欧洲》2001年第5期,第10-17页72、“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7-22页73、“论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131-138页74、“全球化与国际机制:理论上的启示”,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45-50页75、“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现状的评估报告”,载《欧洲》2002年第3期,第90-105页76、“建构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纲领——关于《权力与相互依赖》的一种解读”,载《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1-122页77、“合法性、有效性与局限性——评估国际机制作用的理论框架”,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冬季卷,第137-176页78、“论国际关系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之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42-43页79、“关于世界秩序蓝图的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第7期,第35-36页80、“罗伯特·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3-118页81、“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第7-31页82、“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8-31页83、“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第70-78页其 他84、“联合国机制浅析”,载《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第44-50页85、“联合国人权机制:一种框架性分析”,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第75-82页86、“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载《国际观察》2002年第3期,第1-8页87、“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创新”,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第17-21页88、“否决权机制及其未来”,载《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第14-27页(《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全文转载)89、“阿根廷危机管理:教训、经验与启示”,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第78-85页90、“社会结构、政党危机与2009年大选前景——关于德国政党体制变迁的调研与思考”,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第37-44页V-2.学术著作专 著1、《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006年,远景基金会繁体字版2006年3、《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5、《中国国际战略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6、 《修远集——门洪华调研录》,社会科学文献社2012年 合 著与主编1、《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2、《解读美国大战略》(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3、《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中国:软实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6、《中国改变世界》(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7、《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9、《中国外交大布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0、《中国战略报告第一辑: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思路》,人民出版社2013年V-3.学术译著独 译1、《权力与相互依赖》(RobertKeohane and Joseph Nye J, Power andInterdependenc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 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2011年第四版2、《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RobertKeohane and Men Honghua, , Liberalism,Power and Governance in a Partially Globalized World, 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硬权力与软权力》(Joseph S Nyeand Men Honghua, ,Hard and SoftPower: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GJohn Ikenberry, After Victory: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W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主 译1、《探究世界秩序》(Tommy Coh, The Quest for World Order, The Instituteof Policy Studies, Singapore, 1998)(第一译者),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2、《国富国穷》(David S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New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8)(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1年(本译著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2001年度、2004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3、《从财富到权力——美国世界地位的独特起源》(Fareed Zakaria, FromWealth to Power: 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98)(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1年4、《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AshleyJ Tellis et al,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RAND, 2001)(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2年(本译著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2002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合 译1、《中国西部四十年》(A DoakBarnett, China’s Far West: Four Decadesof Chang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合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2、《全球化世界的治理》(Joseph Nye,,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合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3、《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安全驱动的战略选择》(Michele A Flournoy, , QDR 2001 Strategy – 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Washington: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合译),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4、《世界政治中的探索与争鸣》(PeterKatzenstein, Robert Keohane, and Stephen Krasner, ,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MITPress, 1999)(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校 译1、《国际化与国内政治》(RobertKeohane et 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Domestic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关贸总协定法律及其实务指南》(Guide to GATT Law and Practice, WTO, 1995)(总译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5 评论

夏哲藤1

楼主可以参考:  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进一步”: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周边关系进一步改善,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妥善应对:一是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仍很不安宁;二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三是我与各大国关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四是我国周边还存在一些复杂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台独”分裂势力正在加紧进行分裂活动。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展望2008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继续”: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大国关系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近;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6亿美元,同比增长6%,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现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  胡主席会晤多位欧洲政要,法总统萨科齐、英首相布朗等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中欧举行第十次领导人会晤和第三轮中欧战略对话。2007年1—9月,中欧贸易额达3亿美元,同比增长8%。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分别与英、法、西班牙等国海军举行海上联合军演,军事交流领域有新的拓展。  二、周边关系  我国周边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诸多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的热点。过去一年,我国周边地区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朝鲜半岛形势明显趋向缓和,东盟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南亚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成就显著。8月,上合组织峰会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引起广泛关注。  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俄罗斯和日本既是大国,也是我周边重要邻国。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继续取得新的进展。除此之外,我与周边各方向上国家的关系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1、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取得新的成果。  尽管解决朝核问题仍然是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我在朝核问题有关各方之间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7年年内,六方会谈先后于2月和10月通过《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共同文件和《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朝同意完成对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核计划进行申报;美将根据朝方行动并行启动不再将朝列为“支恐”国家程序,推动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进程;各方重申向朝提供经济、能源与人道主义援助。我在朝核问题解决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中朝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日韩三国交流合作得到加强,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功举行,“中日韩文化交流年”顺利展开。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深入推进。1月和11月,温总理先后出席第十次和第十一次东盟与中国“10+1”峰会,与东盟达成多项重要共识。7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等对话活动,成功主办东盟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和中国与东盟维和研讨会,与东盟安全对话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  2007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5周年。15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  8月,胡主席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11月,温总理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进行正式访问。高层互访和各层级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我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互利合作。  3、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  2007年年内,中巴双方同意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7月1日起,中国对巴实施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第一阶段降税,推动中巴自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胡主席、温总理与辛格总理多次会晤,双方同意不断推进中印合作“十项战略”,深化双边关系发展。两国外长2007年年内共5次会晤,创历年之最。2007年1—9月,中印双边贸易额达2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52%,增幅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居于首位。11月,中印举行首次防务与安全磋商;12月,举行首次陆军联合反恐训练,两国军事互信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三、发展中国家关系  过去一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联合自强趋势明显上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四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总和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亚洲、非洲、拉美地区经济都保持较高增速。新兴力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传统大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7年143个发展中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都在增加,只有10个国家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有所减少。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2007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各项后续措施的开局之年。1月30日—2月10日,胡主席对非洲8国进行国事访问,有力推动了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9月,中国与非洲48国外长在联大举行首次政治磋商,启动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中国对非援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非发展基金正式启动,免债、免关税等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1—9月,中非双边贸易额达1亿美元,同比增长7%。  我与拉美国家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拉双方在联合国、里约集团、美洲国家组织成员与常驻观察员对话会等机制内保持密切磋商、不断加强协调。以“G8+5”等机制为平台促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在全面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同时,我积极主动地推进和引导南北对话与合作。  自2002年起,八国集团在峰会期间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举行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2007年6月,八国集团启动“G8+5”常规对话机制,今后将定期召开会议,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能源、社会等领域加强对话与沟通。“G8+5”机制正成为推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年内,胡主席出席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G8+5”对话会,就世界经济问题阐述中方立场,主张促进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南北合作;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中方政策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在出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就加强南南协调提出倡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这是胡主席继2003年法国埃维昂会议、2005年英国鹰谷会议、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会议之后,第四次出席南北领导人对话会,对加强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巩固我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多边关系  过去一年,全球和地区多边关系发展更趋活跃。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贸组织、上合组织、欧盟、东盟、非盟、阿盟、亚欧峰会等全球和地区性多边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不断增强。在解决朝核问题、伊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方面,联合国安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12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这一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亚太经合组织经过18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21个成员,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1%、世界经济总量的53%和世界贸易的46%,成为当今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9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悉尼宣言》,就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达成重要共识。  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合组织、东盟与中国“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以及“G8+5”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以联合国为重要舞台,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度重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一贯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国际问题,在朝核、伊核、苏丹达区等问题上既注意照顾有关国家的合理关切,又重视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既有效维护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权威,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建设性作用,全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中国积极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截至2007年11月底,我军共参与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40人次,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2007年,我应联合国请求,又向黎巴嫩派遣1支60人的维和医疗分队,将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由182人扩编至275人,承诺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支315人的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其中140人的先遣队已于11月24日部署到任务区,获得良好的国际反响。中国积极履行对联合国应尽的财政义务,会费比额由05%上升至667%,增幅居各国之首。中国还从2007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为推动联合国裁军和军事信任制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重视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支持该组织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007年9月,胡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会议主要议题,胡主席明确提出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主张,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介绍了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措施、成就和目标。这是继“G8+5”会议后,胡主席再次在多边场合深入、系统地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具体、务实的合作建议,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和支持。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采纳了中国提出的主张。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增强。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40 评论

挂在盒子上723

今后,关于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军事现代化政策,以及其在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取得的进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将在世界各地引发激烈的争论。事实上,争论的关键是如何解读中国领导人的官方讲话,并依此展望他们的行动和战略选择。在美国和欧洲,最为常见的是将这种调查研究建立在意识形态标准之下,把中国视为魔鬼,或是戴着旧世界的有色眼镜描绘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光芒遮掩的中国,甚至曲解中国现任领导人的政治决策。而事实上,这些政治决策都是非常务实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摒除了意识形态的考量,虽然他们继续保留了共产主义基本纲领中的一些口号和参照标准。在紧邻中国的周边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关于中国的争论受到美国言论的极大影响。美国将中国描绘为历史上除蒙古帝国对亚洲大陆的征服外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另外,面对世界级大国,中等国家甚至微型国家不可避免地感到脆弱。在印度,1962年的战争仍然让人心有余悸。自2003年以来,北京方面尝试亲近印度引起怀疑。由于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的竞争和边界地区领土的争端,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始终十分复杂。为应对美国势力对中亚地区的干预,俄罗斯选择与中国结为战略联盟,但仍保留着对于中国真实企图的某种不信任感。日本方面,在奉行公开仇视中国的“民族主义”的首相上台后,最终选择倚仗华盛顿而对中国妖魔化的战略,为压抑了60年的民族主义开辟畅通无阻的道路。日本民族主义只等时机允许,便会死灰复燃。在中国领导人的表态中充满使人放心的言论。虽然中国政府企图减弱伙伴国家的担忧,但她现存的政治体制,以及其经济增长对于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的固有影响,无法使其在西方民主国家赢得信任。另外,华盛顿采取的攻击性政策(单边主义、对国际法的屡次践踏、“先发制人战争”概念的推行)所塑造的新的国际环境不利于中国倡导的为各方所乐见的言论。如今,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借口的“先发制人”的战争理念备受推崇,从而彻底摧毁任何顽固抵抗的国家。在这样的时代,像中国所做的那样——以对话为基础、用谈判方式解决国家间冲突,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为工具在国际社会推行一国霸权倪建民、陈子舜著:《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从何谈起呢?21世纪初的中国战略,哪一部分是真相?又有什么隐情?中国公开要求获得信赖,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证实其可信度?思考中国力量的未来,也就是思考世界的未来。对以上这些疑问无法回避的解答,直接关乎我们的未来。这是因为,如果在今后的几十年内,随着中国继续崛起的步伐,世界格局将发生深刻变革。布什政府以所谓的民主和宗教的理由,奉行修正主义并且决心在美国霸权下建立和平世界,当今世界格局已经被全盘打乱。但由于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被迫适应新的国际形势,而不是挑起无疑会造成悲剧性后果的冲突。在我们看来,中国在国际领域的几大优先战略目标(其中几个将在后文详细阐述),将以如下方式安排:经济发展,周边环境和平,能源供给安全,大国地位获得承认,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中国的这些优先战略目标带来一个问题:与美国的冲突是否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战略建立在两大主要忧虑之上,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国家安全。中国的政治进程表与美国或是从前的苏联并不相同。尽管还存在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信仰的宣传,大规模教授其中的格言以稳固共产党的权力,但意识形态对于内政和外交的影响都消失了。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趋于瓦解,只余下几个小国,如古巴、越南和朝鲜。由于属于苏联集团的好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为基础的现代化改造。最后,中国并不传播有可能在外国扩散的宗教教义或哲学思想。欧洲国家外交政策中无处不在的文化传教士般的热忱,在中国的战略思维中是不存在的。中国很自然地利用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却不寻求有系统地推广文化和语言。但是,中国最近实施的旨在向海外推广中文教育的“孔子学院”计划,显示出中国有了新的觉悟,认识到了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3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国际战略的论文

    今后,关于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军事现代化政策,以及其在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取得的进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将在世界各地引发激烈的争论。事实上,争论的关键是如何解读中

    大力宇哥 3人参与回答 2024-07-04
  • 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论文

    军事理论课,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论 我知道分析结果,探讨的确

    hellosnow.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4
  • 关于国际战略的论文摘要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外交政策。这方面的论文,嗯,他是很应该是一种很端正的态度去写。

    午夜的咖啡香 5人参与回答 2024-07-04
  • 关于国际战略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

    斯蕾油画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5
  • 关于国际战略的论文选题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 发

    Doris翼寻寻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