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9

蘅芷菁苓
首页 > 论文问答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lpacaZhou

已采纳
你太贪了 那有一分不给就要三篇的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分析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分析陆 迁 霍学喜(西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陕西杨陵712100) 摘 要 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源于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的技术需求两个方面。依据中国农业增长因素分析, 未来农业增长的源泉在于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农户自身条件和农业的各种制度安排的限制, 由农产品长期供给偏紧而形成的宏观技术创新需求, 并未能转变为农户的微观技术需求, 从而导致了农业技术创新缺乏需求引诱。关键词 农业, 技术创新, 需求中图分类号 F326社会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这种推动力驱使着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发明活动, 形成具有增产增收潜力的新技术, 当这种新技术被农户采用, 并在农村大规模扩散时, 引起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量的增加。分析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对于高效率地组织农业技术创新, 促进科学技术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技术创新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对农业新技术的有效需求。它来自于宏观主体(政府) 需求和微观主体(农户) 需求两个方面。1 农业技术创新的宏观需求分析农业技术创新的宏观需求主要来自于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 来自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安定等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不仅提供农业生产者所需的食物, 而且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具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部门要提供这些, 本身必须要有生产剩余, 即本身的生产大于消费, 这一切基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业生产率就必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灌溉等) , 推广先进的技术(良种、化肥、耕作方法等) , 并在金融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农民以支持, 使农业摆脱自给自足的低水平均衡, 走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按照经济发展理论, 农业增长取决于投入要素的增长和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两方面。就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看, 在本世纪以前, 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几乎完全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得以实现的。20世纪上半期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发生了重大转折, 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 由主要来自耕地面积的增加转变为主要来自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自那时起, 技术投入已成为农业增长的源泉, 农业生产开始由以资源投入为基础转向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据经济学家统计分析, 本世纪初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尚不足20% , 由于农业技术进步, 到现在这一份额已高达70% 以上, 技术进步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增长的源泉。就我国农业增长的源泉而言, 由于人口规摸的膨胀和资源基数的缩减, 资源投入越来越成为刚性约束, 特别是土地资源投入呈递减趋势。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60万公顷, 尽管当年新垦荒地57万公顷, 增减相抵, 使耕地净减少3万公顷, 从绝对量上看减少不多, 但从耕地的质量上看, 新增耕地的质量远不及被占耕地。另一方面我国未开垦的耕地资源数量不多, 且因开发成本日益上升, 使得土地供给越来越缺乏弹性, 无法形成农业增长的有效来源。从农业的投入来看, 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这种不足不仅表现为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能力有限, 更主要是农业投资效益低下, 难以形成有效的投资引诱。而提高农业的投资引诱, 拓展农业投资的营利边界还在于依赖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样, 试图通过政策的注入, 尤其是价格改革刺激农业增长, 解决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从长期看可调的范围有限。其一, 价格的提高受到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制约, 因而价格的提高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其二, 既使能靠大幅度涨价来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问题, 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小, 靠涨价增加农产品供给是微弱的, 只能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 很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农产品价格上涨必然影响其它产业发展。其三, 农民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首先体现在种植面积的变化, 而我国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非常狭小, 从农户微观经营角度看, 土地投入量无弹性而言。农户对价格的理性反应, 只能是不同作物播种面积的调整, 但每一农户的土地规模过小, 农产品的商品量低, 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其收入增加的贡献非常有限, 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总量的影响也并不大。因此, 中国农业的发展, 只能从根本上把农业增长源泉转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轨道上来, 而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效率和持久的因素。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这一切有赖于农业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有赖于技术扩散速度和规模, 从而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推动力。而现实的困难是, 虽然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在过去40多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诸如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成功并大面积推广、栽培和饲养技术改进、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平提高、现代要素投入量大幅度增长等等, 但从总体上而言, 目前农业技术状态难以为农业的进一步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储蓄不足。支持这一判断的理由是: ①世界范围的研究表明[ 1 ] , 农作物的技术进步是以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或育种技术的革命为先导的。我国50年代末期的矮杆育种引起的技术创新奠定了60年代中前期和70年代末期的农业技术进步; 70年代中前期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奠定了80年代的技术进步。根据这一经验, 利用于90年代和下一世纪的创新技术应当在80年代中期问世, 但从公布的技术成果看, 具有先导性技术创新性质的成果还很缺乏。据有关部门测算[ 2 ] , 目前能使农业生产增产在10% 以上成果都很少, 现有的科技成果中真正能大面积推广、效益显著的成果也只不过20%~ 30% ②据朱希刚等人对我国技术效率的测算[ 3 ] , 中国农业技术效率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时点上均较高, 平均技术效率为83% , 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说明我国农民对现有技术利用效率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缺乏具有高产潜力技术供给, 农民只有在挖掘现有技术潜力的基础上, 寻求产量和收入的增加。③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看, 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 , 现有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为20% , 农用机械的有效利用率为20% , 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较低的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7 8 增刊陆 迁等: 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分析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的缺乏。④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率仅为37% , 其原因除技术推广环节薄弱, 推广工作缺乏效率外,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技术进步之源的技术创新的滞后所致。因此, 致力于技术创新, 强化农业科研开发部门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供给是中国农业进一步增长的必然的内在要求。2 农业技术创新的微观需求分析政府对创新技术的需求通过农业政策作用于微观主体——农户, 并最终通过农户的技术创新需求来反映。因为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需求者, 农户对技术创新成果的需求强弱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和农业的各种制度安排, 只有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 农户采用新技术能够为农户带来增产增收效益时, 或者说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大于采用成本时, 这种需求才能变成有效需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农户成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根据这一制度, 每个家庭可分得一定的土地, 通过订立农产品合同, 在交够集体合同订购任务之后, 农户可以自己保留多余的农产品, 并在市场上出售。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报酬和产量联系在一起, 明确了责任, 农民具有了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户附图 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模型成为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厂商, 最大限度的家庭收益和利润成为农户的目标。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 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模式可以用下图给予说明。如附图, 作为承包土地的回报, 农民要保证根据合同每年提供Q 0数量的农产品完成合同任务, 售价是每单位OA (合同订购价) , 把其余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出售, 如果假定市场价格是每单位O F , 那么农户的边际收入可以用阶梯形的函数ABDMR 表示。如果在原技术水平下的边际成本用M C1 表示, 那么为了尽可能多的增产和获得利润, 农户应该使年产量达到Q 1, 因为在此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农户达到了生产者均衡。如果价格不变, 农户采用了新技术, 则每单位产量的成本下降, 即边际成本由M C1下降为M C2, 这就意味着在原技术状态下产出Q 1的边际支出GJ , 而在新技术水平下是GH , 即在产出不变的条件下, 因农户采用了新技术, 导致农户的成本下降, 利润增加。就单个农户而言, 新技术为农户带来的新增收益在各农户之间的分配是不均匀的, 获益最大的是首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户, 他们从技术创新中从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取得了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正是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 刺激着农户不断地采用创新技术, 推动着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上述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能否成为现实, 取决于农户自身条件和外部经济环境, 在我国由于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 导致了农户创新技术的需求不足。8 8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第25卷 1 农业的经营规模制约着农户对创新技术需求的强度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试图在平等的基础上分配土地, 这一政策导致了农户拥有小规模而且分散的土地, 这种规模格局, 严重地阻碍着新的农业技术的采用, 尤其是对综合性强, 系列配套, 并需连片应用创新成果, 其有效需求更低了。此外, 小规模农户经营使农户的经济积累极为有限, 农户资金投入的不足, 使新技术使用的效果(无论是技术效果还是经济效果) 均难保证, 致使农业技术积累迟缓。 2 互补性生产要素的供给短缺妨碍着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用农业技术多数物化在生产要素中, 并与其它生产要素配合使用, 才能显示出增产增收的效果。由于我国农用工业长期发展缓慢, 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生产资料供给短缺, 无法及时充足地供给到农户手中, 成为农业生产的瓶颈。如1994年春播季节[ 4 ] , 全国化肥供求缺口 4% , 柴油供求缺口 1% , 种子缺口 3% , 农药缺口 6% , 农膜缺口 3%。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短缺, 一方面拉大了农用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比价, 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经营农业的利润下降, 另一方面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效益, 弱化了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 3 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制约着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事, 近几年资料显示, 农业的比较利益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劳均收入相比, 1991年为1÷ 758, 1993年为1÷ 19278, 1994年为1÷ 9518, 这种势态的发展, 造成经营农业难以获得社区范围内的平均利润。农业内部自我积累、自我扩张能力受到削弱, 比较利益诱导结果使农业生产要素和高素质的农民向非农产业流动, 由此决定了我国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有效需求降低。 4 农民素质低下阻碍着农业新技术的有效需求增加农民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农民掌握新技术, 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 8% , 1%为中小学毕业,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较低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农村社会对现代科技意识钝化, 而且导致农户在采用新技术中的失误增加, 风险成本增大, 农业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下降, 这反过来又会使农户固有的避险意识增强, 淡化了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5 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采用农户作为新技术的最终需求者, 数量多而居住分散, 并且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农民虽然是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最终受益者, 但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需求群体, 并且大都不善于积极地表现自己的需求和意图, 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缺乏与农民有效沟通的情况下, 无法依据农户的实际需求诱导出农户所需的实用技术。
227 评论

吃货称霸999

2001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彼得·布劳和马歇尔·梅耶著,马戎、时宪民、邱泽奇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著,翻译第九章“族群与种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表文章(中文期刊):1988 “解放以来中国藏族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地理分布”(合写),《中国人口科学》1988年第2期,第2-10页。1988 “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合写),《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76-87页。(并载费孝通主编《城乡发展研究》,1989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第275-300页。)1988 “摆动人口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年第4期,第33-38页。1989 “居住形式、社会交往与蒙汉民族关系”(合写),《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第179-192页。1989 “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20-25页。1989 “科层制与官僚制——韦伯和列宁关于Bureaucracy的论述”,《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第6期,第15-18页。1989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实现迁移的条件——赤峰调查”,《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第2期,第46-55页。1990 “拉萨市区藏汉民族之间社会交往的条件”,《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3期,第57-65页。1990 “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57-65页。1993 “西藏的经济形态及其对区域间人口迁移的影响”,《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第7-48页。1993 “西藏自治区的区内人口迁移”,《人口研究》1993年第5期,第32-44页。1995 “西藏城乡居民的择偶与婚姻”,《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第23-45页。1996 “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第153-192页。1997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126-137页(人大服役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7第3期)。1997 “蒙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中蒙关系”(合写),《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257-276页。1998 “中华经济圈与它的社会、文化基础”,《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第205-216页。(另刊于韩文《中苏研究》1997年第21卷第3号,第43-148页) 1998 “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103-110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98第6期)。1998 “试论中国乡镇政府对基层学校的管理”,《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第202-220页。1998 “西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第3-24页。1998 “未名湖畔”,赵为民主编《青春的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47-550页。1998 “试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问题”,《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第1-32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1999第2期)。1999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1页。1999 “罪与孽:中国的法治与德治概说”,《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30-37页(转载于《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1999 “促进学术对话,推动学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60-62页。1999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1-18页(人大复印《民族研究》2000第1期)。2000 “关于民族的定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5-1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2000第3期)。2000 “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变迁”,《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16-40页。2000 “中国居民环境意识与环保态度的城乡差异”(合写),《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第201-210页。2000 “论民族意识的产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14-1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2000第5期)。2000 “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32-143页(转载于《新华文摘》2000年第12期)。2000 “新疆喀什地区的民族人口分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第1-9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1第2期)2000 “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第33-44页。2001 “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41-151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1第3期)。2001 “试论社会学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第9期,第35-38页。2002 “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5-1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2第1期)。2001 “西部大开发与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问题”,《中国报道》2001年第5期,第44-47页。2002 “西部开发、劳动力流动与少数民族教育”,《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55-67页(人大复印《民族问题研究》6)。2002 “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25-135页。2002 “大草原的变迁”,《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第81-89页。2002 “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第34-37页。2003 “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与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9-136 页。2003 “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8-9页。2003 “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第174-185页。2003 “试论‘族群’意识”,《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5-17页。2003 “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5-29页。2003 “从防治‘非典’看中国社会”,《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第50-53页。2003 “漫谈社会学与社会发展”(与林南合写),《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6-113页。2004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20-44页。2004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5-15页。2004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2-133页。2005 “新疆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合写),《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5-42页。2006 “引用文献不能断章取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2-54页。2006 “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合写),《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第124-171页。2007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第131-142页。2007 “当前中国民族研究的选题与思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12-38页。2007 “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合写),《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第135-175页。2007 “南疆维吾尔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第23-35页。2007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双语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11-17页。2007 “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1-14页。2008 “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第182-192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4)。2008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社会》2008年第1期,第1-2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6)。2008 “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第1-8页。2008 “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2期,第2 -41页。2008 “西藏自治区人口结构与变迁”,《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第167-182页。2008 “‘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第41-46页。

164 评论

嘻嘻miumiu

1 王鸣现代育种学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 王鸣蔬菜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陕西科技出版社,1980年再版3 王鸣,任本命遗传与变异陕西科技出版社,19814 王鸣,杨鼎新染色体与瓜类育种河南科技出版社,19815 王鸣国外遗传育种学发展动态西北农业大学科技情报所,1973年第2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湖南省科技局情报所,江西省井冈山地区科技情报所等1974年翻印6 王海廷,王鸣番茄育种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7 周长久,王鸣等现代蔬菜育种学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生使用统编教材(第一副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王鸣,李才法萝卜雄性不育系48A遗传型的初步探讨陕西省遗传学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1979:116~1209 王鸣,马克奇等用γ射线诱发染色体易位选育少籽西瓜的研究园艺学报1988,15(2):125~13010 王鸣,张兴平非洲珍贵西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果树科学1988,5(3):109~11511 马德华,王鸣辣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及模糊聚类分析华北农学报3(3):83~9012 王鸣,张显西瓜种质资源苗期对枯萎病抗性鉴定的研究中国西瓜甜瓜1988(1):6~1013 张显,王鸣西瓜枯萎病抗病机制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17(4):29~3514 王鸣,孙振久辣椒茎尖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Ⅰ、Ⅱ两篇连载)西北园艺1990(1):15~19;1990(2):12~1615 王鸣,张兴平中国西瓜枯萎病生理小种分化研究初报中国西瓜甜瓜1991(1):39~4316 王鸣等西瓜新品种“优红宝”园艺学报1992,19(3):271~27217 胡胜武,王鸣番茄果实耐藏性与品种(系)解剖结构的关系陕西农业科学,1992(3):6~818 梁燕,王鸣等Ogucms结球白菜雄性不育性研究西北农业学报1994,3(2):14~1619 何玉科,王鸣等含有二元载体Bin19的发根农杆菌在芸苔属作物上的遗传转化生物工程学报,19917(4):382~38520 巩振辉,王鸣白菜×白芥属间远缘杂种黑斑病抗性研究园艺学报1994,21(4):401~40321 巩振辉,王鸣等白菜×白芥属间杂种子房培养技术研究园艺学报1995,22(3):245~25022 何晓明,王鸣等辣椒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园艺学报1997,24(3):298~30023 何晓明,王鸣等激素对辣椒子叶、下胚轴离体培养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1995,15(7):71~7424 王得元,王鸣等辣椒对疫病抗性的基因效应研究西北农业学报1996(5)(增刊):14~1625 王鸣等西瓜新品种“西农8号”的选育及推广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5(4):108~11026 王得元,王鸣等DNA的脂酶催化活性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等1997(25):13~18

339 评论

相关问答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

    1 王鸣现代育种学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 王鸣蔬菜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陕西科技出版社,1980年再版3 王鸣

    萌萌panda我最爱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胡霓云

    系主任:杨宏,男,1964年11月生,辽宁建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语系主任。1986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同年分配至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Camillemcc 3人参与回答 2024-07-01
  • 农家顾问杂志1988年第三期

    仙人掌,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和花卉用途价值,经人为的非理性地炒作,成为了无数农民朋友理想中致富的摇钱树,也因为公司的欺诈订单而成为许多种

    思念你的情意 6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3年第一期

    西北民族大学代码是:10742西北民族大学,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

    二三子钩 3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一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综合影响因子为402,是CSSCI南大核心期刊,

    有毒的少女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