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4

咕噜咕噜SP
首页 > 论文问答 > 少数民族期刊双语发行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易火贝木

已采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双语人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传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传统双语教育)开始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调适。当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制约,进行新的战略定位。双语教育应该注重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当代双语教育要将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挥双语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天然优势。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母语的教育上一开始就占据了制高点,因此,在教育中,双语教育者要认识到母语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将那些积极的、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文化与双语教育连接起来,将发掘出来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在双语教育中,要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对那些有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提升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能力,树立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自觉,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良好氛围。要在双语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省、自信、自觉。在双语教育中,我们要通过生动的例子,说明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寓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于双语教育之中,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担当起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通过教育,培养出一部分懂得保护传承自己民族语言文化、能够顺应主流文化需要、能够真心投入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去、能够清醒认识到民族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能够通过身体力行去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人才。在双语教育中,要让学生形成团结包容的文化理念,形成民族文化保护的有利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不但要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而且还要面对汉族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中介和引领作用,引导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形成源流共识、兄弟共识、国家共识,不断培养他们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意识。在双语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自始至终都是各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到各民族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共生关系,祖国是共同栖居的母亲,从而形成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习惯和认识,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环境。将双语教育提升到国家创新层面上并有所作为要认识到双语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语言是人类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集中表达。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则是创新必要条件。双语教育必须认识到语言对思维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能力。若没有语言,各民族之间思维和实践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不同的思维,才会产生不一样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无限性。囚禁在一种单一的思维、智力和精神状态下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要是我们过分强调语言文化的一元,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只会复制的国家和民族。因此,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各级部门、团体和个人,要认识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把双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创新的战略高度,而不是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国家在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上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确定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地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创新能够更加持久的动力源泉,没有了土壤和源泉的支持,创新将难以为继。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因此,在全球化车轮不可逆转的现实背景下,发挥双语教育在创新上的作用就显得迫在眉睫。国家应该从长远出发,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制度设定和制度执行作用。一是实现双语教育的国家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实现双语教育规范化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双语教育影响的有力举措,更是确保国家创新土壤和源泉得以存在的抓手。双语教育应从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进行战略考量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有增无减、无处不在。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一贯的选择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中,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者不计其数,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文化的主导权,就会让别人的文化占领我们的阵地,我们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汇集而成的伟大文明,失去了任何一种文化的支撑,中华文明这一座大厦的稳定型就会受到破坏,国家的文化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笔者认为,崇洋媚外的文化崇拜和提倡以汉语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思想,都是鼠目寸光,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熟视无睹。因此,双语教育应该在角色上进行战略换位,不能停留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而要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上有所倚重,有所作为。必须在双语教育中将民族文化的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系统教育和交叉教育,培养学生中华文明自信,使他们形成分辨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能力,建立起自觉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防线。强化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双语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不断向学生传播国家观念、中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文化安全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双语教育中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流关系。中华文明较其它世界三大文明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相互组合而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辉映形成中华文明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个系统的平衡是中华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石,一旦平衡被打破,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当我们面对文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对于文化安全来说就是一种灾难。在教育中凝聚共识。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系统,才能够保证共同文明的存在和演绎。如同我们看到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要是这个系统只有人类,没有了鹰击长空,没有了游鱼戏水,没有了野马奔腾……,那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毫无生气、多么可怕的世界,一个成熟的文明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系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当代双语教育在国家文化安全上的作用进行战略考量,通过强化双语教育的功能,使民族与民族之间突破思维鸿沟,超越文化界限,树立国家观念,凝聚更多人心,汇聚更多力量,形成文化共识、民族共识、国家共识。
144 评论

谁的吴邪

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客观意义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具有易行性语言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要抓住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0~1岁)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而学龄前期(1~3岁)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专家认为,“9个月到24个月(2岁)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期,2~4岁是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学前期幼儿语言模仿能力强,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虽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理论是针对母语而言,但幼儿有语言学习的敏感性毋庸置疑。学前双语教育的优势还在于:这时期孩子学习第二门语言不必像成人一样要经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其他语言的过程,早期双语教育可以避免学龄后期才开始的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语对第二语言的前摄效应,此时的孩子语感特别好,你教他双语,他就能用双语表达意思,克服了成人双语学习的弊端。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双语教育是广大农牧区幼教的必要手段在广大农牧区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和信息渠道的不发达,大多数少数民族使用母语,并在家庭完成学前教育,汉语习得和正规的学校教育自小学开始。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逐渐普及,并落实到乡镇,双语教育仅从过去的小学阶段开始已不能够满足幼儿发展需求。汉语学习任务必须在学前教育阶段完成,因此民汉双语教育成为广大农牧区幼教的必要手段。调查了解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县级以上的公立幼儿园主要还是依赖双语教师来克服少数民族幼儿入园后所面临的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学习困难,通过每班配备一名汉族教师和一名本民族教师克服幼儿语言交流困难的问题。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二、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主观意义双语教学对拓展幼儿思维具有积极意义语言是反映大脑发展状态和聪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思维的直接表现。语言与思维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般来说,思维能力越强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越强;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思维也相应敏捷。幼儿期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萌芽期,如果语言能力发展不好,将阻碍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在幼儿期能学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其实就拥有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思维的通道一旦被多元地打开,幼儿所能吸收到的信息会成倍地增加,与此同时,他对信息的转化和加工能力也愈加强了。双语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他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与表达思想的能力,有利于保持和记忆在复习、巩固汉语教学中所学到的东西,它还有利于开发少数民族儿童的智力。在双语发展到都比较纯熟的基础上,双语教育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也能提升孩子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早期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幼儿现实生活的需要民族语言是不可取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将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发智力,交流和学习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里民族语言仍要发挥其重要的交际功能作用。但是与主体民族语言――汉语的巨大功能相比,“对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来说,母语也有局限性,如母语还不能充分提供现代科技信息,母语的使用面比较窄,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等等,所以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中国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是必然的。很多少数民族家庭的幼儿从小在母语环境中长大,一旦离开母语环境,基本的日常交流就存在问题,继而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其他环节。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能力相一致的。幼儿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我、协调自身的能力都比较差。幼儿不懂得,也不能够独立地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他们极需要成人的看管照顾,同时给予相应的教育。语言是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少数民族幼儿在家庭中大多使用本民族语言,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因语言不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与幼儿园的汉族老师和汉族小朋友沟通出现困难,因不会说汉语进而导致不敢说、不愿说,导致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因此如果不开展早期双语的学习,那么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性会造成少数民族幼儿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会引发少数民族幼儿心理障碍,尤其在随着成长走出少数民族地区后,由于语言的不通使他们很难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限制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交际范围,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积极开展早期双语教育,不但能为幼儿将来获取更多知识奠定基础,而且还可完善幼儿的性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23 评论

我喜欢DHC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

128 评论

相关问答

  • 少数民族期刊双语发行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

    陆陆1234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少数民族期刊双语发行时间

    国家依据毛泽东断言的民族在国家消亡之后才会消亡,提倡对少数民族进行双语教育,培养其民族意识。不仅规定民族地区可举办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学校、民族职业学校

    luck周哥周叔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论文

    首先说明一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是法律要求的结果。坚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①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

    德高防水专卖店 3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论文

    家庭传承模式面临现实冲击儿童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和文化基因的承载体。儿童获得文化传承的知识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比如土家族、畲族等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

    维基先生Wiki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该如何发展论文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学习、宣传和教育工作,统筹安排,统一部署,抓好学习的各个环节,确保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双

    小妖精87623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