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5

LiaoL童鞋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开头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香林萌

已采纳
你妹、自己百度不会、我都自己百度交的
332 评论

风铃结香

《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论文集,《新人文论》之一种, 198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 1989年3月。《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与陈志红合著),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0年。《作品是怎样产生的》,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艺术家与死》,花城出版社, 1992年。《 100种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台湾新雨出版社,1994年。《夜思录》,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出版。《第三只眼睛看美国》,花城出版社, 1995年。《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大师对话录:钱谷融卷》(与钱谷融先生合著),北京文联出版公司, 2000年出版。《“人学”奥秘与魅力·大学活页文库第 32辑》,殷国明编著,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跨文化”的必要和可能》,殷国明编著,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西方狼》,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漫话狼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新探》, 1989年国家社科项目。《鲁迅研究》,广东 1988年社科项目。《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 1994年。《小说的现在与未来》,获广东高教社科成果一等奖。《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获上海2000年社科重点课题奖。 1998——2002年科研状况简目:共发表论文、学术短文150余篇,其中2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在,“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分册,简目如下:1、独创的贫困,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2、推销自己:你的最佳选择,广东《南风窗》,1996年第12期3、上海评论界:何时失去了灵气?中华读书报,1996年7月31日4、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纪末”情结(主持人),《作品》,1995年第4期5、林耀德与死神的约会,中华读书报。6、《白夜》:贾平凹的新景旧梦,羊城晚报海外版,1996年。7、《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何处?——关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澳门日报,1996年11月13日。8、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上),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9、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下),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0、大足球,踢不动,合肥晚报,1997年12月12日。11、独创的贫困,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2、龙年话“龙”,解放日报,2000年2月9日。13、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4、寂静出诗人——兼与“愤怒出诗人”观念比较,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5、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比较性描述的尝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钱谷融主编,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17、在翻译的大洋里探索、追寻和创造美,北京《光明日报》2001年4月5日。18、语言转换与现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面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19、卡夫卡与尼采,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22日,第17版。20、造就新的学术传统,广东《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21、西方文化叛逆者在中国的命运——从尼采到弗洛依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2、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关于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23、论性情——关于中国文学的主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0期转载24、论文艺批评的魅力——关于文艺问题的问答,钱谷融,殷国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5、话语转换与现代文学,南京《文学评论丛刊》第一卷第2期,1998年11月出版。26、新千年的感觉,载《历史的定格》,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27、《论“文学是人学”发表的前前后后》,载《文坛:2000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28、关于德里达,北京《博览群书》,1999年,第11期。29、心灵花园北京《神州学人》,1998年第4期。30、钱谷融先生谈读书,《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第4期。31、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理论距离”——从朱光潜与克罗齐的关系谈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12期转载32、关于中西文明“结婚论”的产生——探讨梁启超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期33、阅读林贤治,南方日报,1998年6月23日34、瞧啊,作家那一双透彻的眼睛!广东《佛山文艺》,2000年6月(下)。35、“很漫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12月号36、妥协也是一种进取——关于赛珍珠《圣颅》中的拉西尔,山东《济南时报》1999年10月11日37、西方文化叛徒在中国的命运——从尼采到弗洛依德,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一期38、关于海德格尔,澳门日报,1999年8月25日39、文学批评中的“一强三弱”,上海文学报,1999年5月40、在艺术的本体建构中追逐诗意——20世纪语言革新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41、“飞龙在天”的奥秘,南方日报,2000年2月20日42、人道主义的魅力——重读钱谷融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广州《东方文化》,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8期转载43、戈壁望月,解放日报,2001年10月15日44、小地方,大文学——澳门文学创作一瞥,光明日报,1999年7月8日45、博尔赫斯的秘密,中华读书报,2000年7月25日46、酒桌上的“礼貌先生”,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3期47、落叶的感觉,山东《济南时报》,2000年3月6日48、“新青年”的涵义,南方日报,1999年7月22日49、贾宝玉痴爱真情——《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十一,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2期50、钟声回荡,上海,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51、关于十七年文学中的“假嗓子”现象,河北石家庄《文论报》,1999年8月52、上海的夹竹桃,上海新闻报,1999年3月5日53、真诚不可回避——关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2期54、往来无穷,交流创新,文论报,1999年10月21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55、宜于西而不戾于中——关于克罗齐的中国化56、关于萨特:一种行动着的美学,文论报,1999年57、参与世界文化的创造,河北《文论报》,1998年6月58、关于昆德拉,广东《随笔》,2000年第一期59、论灵气:关于中国的文学本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0期50、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钱谷融,·殷国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61、被金钱出卖的父爱——关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一期62、贾母的悲剧——《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八,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9期63、知识状态的批判,《上海文学》,1999年第12期64、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钱谷融先生谈话录,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一期65、跨文化对话的必要和可能,广东《粤海风》,1999年第5、6期66、追寻“大象无形”的美学理想——于钱钟书的文学理论发现,《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66、“闪光的不全是金子”——关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巴萨尼奥,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7期67、读“桥”有感——《钱谷融先生谈话录》后记,北京《博览群书》,1999年8月68、晴雯的性情绝唱——《红楼梦》里话做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0期69、她为什么一脚踢开凌吉士——关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9期70、冲出孤独的嗥叫——关于鲁迅笔下的魏连殳,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12期71、刘姥姥的“投其所好”——《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四,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5期72、袭人的“低姿态”——《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一,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期73、鸳鸯直面近忧远虑——《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六,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7期74、林黛玉的独标至情——《红楼梦》里话做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1期75、俏平儿的“抽头退步”——《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五,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6期76、薛宝钗的“藏欲”,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2期77、是什么制造了难忍难熬的恐惧感?——关于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3期78、两个“精刮”人的“爱情”——关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6期79、“圆形监狱”中的真正囚徒——关于雨果《悲惨世界》中的沙威,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4期80、人心中的“围城”是如何人建立的?——关于钱钟书的《围城》,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8期81、“野心”有时是人性的陷阱——关于《红与黑》中的于连,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10期82、“猫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9期83、优秀人才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1期。84、如何识面又识人,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5期。85、破除别人的戒心,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4期。86、万不得已才说“不”,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3期87、不同文化话幽默,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2期88、如何理解“遥远”的国度,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7期89、交际中的坦诚原则,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9期90、风姐的“伺候好老太太”——《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三,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3期91、车站情结,齐鲁晚报,1998年11月21日92、关于无边的人道主义,广东《粤海风》,1998年第3、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3期转载93、独创的贫困——有感于“垮世纪文学批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3,期94、薛姨妈的老谋深算————《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七,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8期95、新青年的过去与现在,上海《上海文化》,1999年第2、3期。96、“尝试”的魅力,载《当代散文精品1999》,广州出版社,1999年出版。97、敏感的心痕,载《当代散文精品1999》,广州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98、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载《新千年文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99、抵抗消解,走出“无所谓”,合肥晚报,1998年4月18日100、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一)——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1、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二)——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2、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三),——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3、关于艺术的具体性,钱谷融,殷国明,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一期转载,104、关于网络文学,解放日报,1999年12月105、中国当代文学选读,主编:钱谷融、殷国明,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10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自学考试指南》,编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107、青春的哀怨——关于郁达夫的《逃走》,《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08、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理论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109、寻找精神家园——关于郁达夫的《在寒风里》,《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10、与父亲面对面——关于“背影”的联想,《随笔》,2000年第5期文111、不必当面教训人,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6期。112、读“桥”有感,济南时报,1999年4月12日113、走出“天才梦”,苍凉看人生,上海《中文自修》,2001年第3期114、打开藏着珍珠的小盒子——关于鲁迅的《朝花夕拾》,载《导读——初中生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5、如何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6、在比较中拓展欣赏的视野——《围城》导读,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7、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巴金《家》的艺术启迪,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8、钱谷融:读书寄怀秋水,对人如坐春风,载《丽娃河畔逸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119、文学、文化与女性主义,深圳特区报,1996年120、批评的“三气”,《上海文学》,1996年第11期121、戴安娜被追踪的追踪,上海《海上文坛》,1997年第12期( 2001年)122、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和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23、“猫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9期。124、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钱谷融,·殷国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125、戈壁望月,解放日报,2001年10月15日。126、“很漫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12月号127、“体用之争”与白话文运动——20世纪中国预言变革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入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文献》一书(中科编学字[2001]第09号);入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128、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关于全球化声浪中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2002年)129、关于“9·11”事件的文化思考,《粤海风》,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2年第6期转载130、批评家要“靓”,新民晚报,2002年3月17日。131、西方文论与现代文艺美学的发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132、金顶寺的故事,南方日报,2002年2月24日。133、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与困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2期。134、从尼采到德里达:不断破解与不断建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35、从张洁说起,新民晚报,2002年4月7日。136、作家的长相,新民晚报,2002年2月24日。137、天马的传说,解放日报,2002年4月21日。138、“随意书写”的感觉,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5月3日。139、20世纪中国文学概况,《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40、长相的奥秘,《新民晚报》,2002年9月8日。141、阅读马旷源,《太原日报》2002年7月29日142、我的高考在冬季,《南方日报》,2002年7月14日。143、热浪袭来话寂静,《解放日报》,2002年7月31日。144、神游冥想的感觉,《解放日报》,2002年8月20日,星期二。145、盼望理论与生命之花的齐开并放,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5日。146、“肉体狂喜”的背后,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2002年第3期。147、文化交流、发展和整合未来的世界,《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48、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转载。149、“跨文化”:一种电视传播新视野,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2期,获第三届中国电视“南方杯”优秀作品奖。150、金顶寺的故事,《南方日报》2002年2月24日。151、“救文学”从大学开始,新民晚报,2002年10月6日。152、“通”:“西学中注”还是“中学西注”?153、“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的启蒙话题,广东《东方文化》,2002年第5期。154、鸟叫与城市生态学,《解放日报》,2002年6月17日155、一条人格化的河流,上海《读者导报》,2002年11月1日

140 评论

爱中爱帼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318 评论

酒酿圆子珺

写作思路: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突出设计的发展和变化,结合感悟。正文: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关键词:民族艺术国际化评判与反思前言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的失落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85思潮”的躁动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245 评论

妹喜儿lady

影视艺术鉴赏的表现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方面体验: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二、 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三、影视的风格、韵味。这三点对提高广大观众的鉴赏水 平,对影视艺术的发展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鉴赏者 影视是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他的一切 表现手段,诸如人物表演、影响造型、镜头运 动,画面组合、音响和音乐、光照和色彩,都 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 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影视 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体验。 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 对于鉴赏者来说,只有善于通过鉴赏 对象的形象外壳,敏锐地把其内在的感情脉 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才有可 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 蕴或社会意义,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鉴赏, 都是从鉴赏对象在鉴赏者身上所激起的某 种感情体验开始的。譬如日本电影《生死恋》 的结尾:夏子死于意外事故,悲痛欲绝的大宫 神情木然的来到网球场,呆呆地倚在看台的 栏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网球声出 现了,接着,夏子那“你好,请多关照!”的甜美 话音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回荡不已,这一声 画结合的空境头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影评者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是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原因即在于人们本 来已对男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产生了同情与 关注的心理,此时,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大 宫心中那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的强烈悲痛及对于夏子的无限思恋。 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 艺术的创造,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 与作者,观众与舞台或银幕的沟通,不应该 把它看作是一经生成就永远定性的东西,而 是多层次的,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譬如卓别林的著名电影《大独裁者》、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以及 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启示录》、 《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 开掘上,都有一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风 俗志”或“精神史”的视野和气势,能给观众 带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 血”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 影《老人与海》观看以后,为什么会感到那不 仅是桑提亚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经历,而 是整个人的所谓“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 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哲理思索的形象体现呢? 这里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 性格特征所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某种具有 普通意义的人生体验有关,也和某些观众对 于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以及影视形象的 象征表意功能比较熟悉或爱好是分不开的, 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感受也就会大不相同。由 此可见,尽管每个电影、电视观众最后都会 对于他所观赏的故事、人物的性质、意义获 得某种感受,作出某种判断,但是,真要穿透 故事的表层情绪,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 蕴,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审美享受,也不是 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视的风格、韵味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风格的体察和评 定,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最高层面,它不仅 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力,还要有相应的思想 洞察力和理论概括力。了解风格,先要了解 人;了解人,又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同时, 对于鉴赏对象的审美评价,往往也是鉴赏者 自己的胸襟和素养的折光。就拿以前几年关 于谢晋电影的讨论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 比较注意贴近时代生活和重视反映普遍人 的命运。特别象《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等。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拓上 能以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审视 现实,反思历史,通过对某些重大社会矛盾 的扫描,聚焦在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思想热 点上,力图把人民的爱憎苦乐和生活的主旋 律融为一体。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无疑应随着 生活,时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 同步前进。有眼光的观赏者应能敏锐发现, 热情鼓励影视艺术家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 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赵焕章的“农 村三部曲”《喜盈门》、《牛百岁》、《咱们的退 伍兵》,在保持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轻 喜剧的轻松幽默感伤,它们是前后一贯的; 而在情节与矛盾造成冲突的结构技巧上,却 一部有一部的变化《;喜盈门》紧紧围绕强英 的转变组织矛盾,是传统而规范的线性结 构《;牛百岁》利用多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 的波澜起伏,结尾时还为田福的转变留了个 “尾巴”,明显是由线到面的开放性变化《;咱 们的退伍兵》则更为从容,洒脱,使得影片的 结构形态更加立体化,丰富了作品的情趣和 生活容量。这样的变化,既是编导者深入生 活,拓宽事业的结果,也和广大观众不断发 展着的欣赏能力审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 广大观众的欢迎。 因此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广大观众 的影视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对于影视艺术 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 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孙宜君 影视艺术鉴赏学:一门亟待构建的新学科[J] 现代传播 , 2002,(03) [2] 曾奕禅 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 江西社会科学 , 1991,(02) [3] 艺术鉴赏[J] 西部人 , 2004,(02) [4] 刘隆民, 王莉娟 论影视艺术[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 2002,(03) [5] 宋振文 论影视艺术的商业性[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4) [6] 邓也穆 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94,(02) [7] 顾建华 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1989,(02) [8] 戴剑平 论影视艺术的观念体系[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3) [9] 宋家玲 对话录——从影视艺术说开去[J] 当代电视 , 1987,(03) [10] 姜敏 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J] 文艺研究 , 2004,(04)希望采纳

147 评论

球球阿月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30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开头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南南南南者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开头英文

    绘画与设计关系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绘画与设计的使命、特点、异同与发展等,客观、深刻、科学地阐述了两者的关系。 关 键 词:绘画 设计

    来一块钱包子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开头英语

    漂亮的艺术品 在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妈妈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空罐子,于是她就拿塑料袋装起来想扔掉。小明看见了,说:“妈妈,把这些空罐子给我吧!”

    千羽YUmi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4
  • 有关艺术的论文2000字开头

    周日,无意中发现有一伙南方人在我家附近广场上摆起卖瓷器的摊位,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有的在休闲惬意的溜达,有的在漫无目的闲逛,有的在好奇的驻足观望,有的则饶有

    逍遥石子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开头怎么写

    艺术写作的基础与文学或历史学的分析原则是一样的,在一篇艺术史论文中,我们必须使用能描述视觉的词汇以便能把我们的视觉印象转化为清晰具体的语言文字。一、形式分析:形

    孔雀凉凉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