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3

动漫设计师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外文学赏析论文范文初中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飄愿瓶

已采纳
《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 女 1945年生人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厚的书。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人生在世,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是永恒如意的,在一边儿幸运,在那边儿就触霉头。就像那句老话,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新月的死不是她身体的病造成的,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她有了心脏病,她就一定得死。如果是在今天,她会活得很好。新月的悲剧,在于家庭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世俗的悲剧。  她本该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一出生就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但很可惜,那再平淡不过的亲情也只延续的两年,而这两年,却又是她不懂事不记事的年龄!后母的爱,或者说大姨妈的爱,是那样做作、虚假,十八年来,她没有一回能体会到那母爱带给她的温暖。但又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她长成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孩,一个内心充满了爱,充满了希望和梦想的青年!  韩太太。应该说这个人物是全书塑造的最现实的一个人物吧。她没有冰玉的独立和开放;她没有文化,不知道世界在变,人的思想也是要变的;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但是,她又是一个女强者,因为她,父亲的祖业没有葬送,丈夫的事业得以重振,孩子们也过上了相对好的生活。她还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姑妈”,辛辛苦苦的带大天星,忍辱养大自己丈夫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一切,在现在看来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在抗战时期!然而,也是她赶走了管家,逼走了自己的亲妹妹,破坏了儿子的爱情,又把新月连同她那高尚纯洁的感情一起扼杀:“我宁可你死,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女人,该有怎样的毒辣?但是,如果真的是经历了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恐怕谁都能理解。  当时的环境是,虽然人们进入的新的生活,新的世界,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却还是没有能够从人们的脑海中彻底根除。虽然每个人说话,都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做论据,但真正读懂了这些先进思想的又有几人?他们自以为是正确的套路,其实只是他们自己骨子里封建思想的变种!真正的无产阶级思想会不允许自由恋爱?就算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如果处理得好了,又有什么不可以?郑晓京就是这么一个角色的代表。当然,也许认为一个年仅十八的大学生会有什么传统封建思想是一件夸张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些许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思想上走的弯路和对意识形态不成熟的认识。她自己坚信共产主义,却又弄不清阶级成分到底是个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积极为班级、年纪服务,却又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她就像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共产党,经历了抗战和内战的洗礼,有着坚定的信念,却在换了新的环境后,又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新月就像黛玉,虽生在人间,但却容不得一点污垢。哪怕是淡淡的几粒灰尘,都会让她承受不起。也或许是这个原因,她在世间走的这一遭,不会长久。新月本来就不适合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即使是抗争,也毫无起死回生之希望的时代。但尽管如此,她依然坚信着楚老师的给他的信念,依然与死神抗争,与生命抗争。她,才应该是真正的公产主义者!  合上书,长嘘了一口气。新月是幸运的,出色的成绩,优秀的品格,坚贞的爱情……还有那么多关心她爱她的人……虽然这是一个悲剧,但却不是新月的悲剧。至少,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家庭下,如果新月活下来,她也不会有她希望的幸福。  这一场葬礼,不该是哪个人的葬礼,而是整个旧社会旧思想的葬礼。它用新月的死,天星没有感情的婚姻,一个“玉王”家族的衰败做陪葬品。目的是在向新的世界诉说:是的,旧的世界  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旧的思想仍然残害欧元着每一个中国人!不要再犹豫了,该抛弃的,就早早的抛弃吧!
163 评论

KP-bangbangbang

(部分,截至2006年):1、《龚鼎孳与清初词坛的风云际会》,《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论董以宁及其蓉渡词——兼谈艳体词风在清初的流变》,《吉林大学社科学报》2001年第5期3、《清初诗坛职志龚鼎孳论》,《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4、《朝野离合:清初诗坛的基本态势》,《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增刊5、《流放诗人方拱乾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李兴盛主编《黑水丛书》第九辑收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6、《论施闰章的清正诗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7、《并不“清空”的沉郁悲愤之篇——析朱彝尊《解佩令》《文史知识》2003年第3期8、《筚路蓝缕 功在词林--评张仲谋明词史》,《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9、《朱彝尊《蕃锦集》平议——兼谈集句之价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0、《于白描处见精神——吴嘉纪《绝句》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11、《魏延何尝有反骨》,《文史知识》2004年第2期12、《从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谈开》,《厦门文学》2004年第6期13、《一箫一剑平生意——龚自珍诗赏析》,《中华活页文选》2004年第7期14、《万玉哀鸣,花雨弥空——浅论定庵诗》,《中华活页文选》2004年第7期15、《论田雯的疏离心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6、《清初中州诗坛的构成与诗学取向》,《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7、《开府江南的宋荦与江左十五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18、《不傍古人著心史——严迪昌先生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全文转载)19、《庞统:盛名之下有虚士》,《文史知识》2004年第11期20、《才也纵横,泪也纵横——龚自珍文赏析》,《中华活页文选》2004年第11期21、《侠骨幽情箫与剑——龚自珍词赏析》,《中华活页文选》2004年第11期22、《南社诗人的“集龚”现象》,《中华活页文选》2004年第11期23、《金庸先生的“老师”》,《厦门日报》2004年12月3日24、《词林新话札记》,《书品》2005年1期25、《说烛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1期26、《人文化的社会-历史批评论纲》,《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27、《哀艳无端互激昂——陈维崧词赏析》,《中华活页文选》2005年2期28、《十年来的清词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2期29、《“百分百智囊”贾诩》,《文史知识》2005年6期30、《词是易安人道韫——徐灿词赏析》,《中华活页文选》2005年6期31、《<送别>并非现代诗》,《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5年7、8期32、《严迪昌先生评传》,《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1期33、《汪懋麟、曹贞吉、曹禾合论》,《中国诗学》10辑34、《于禁:无言的结局》,《文史知识》2005年12期35、《李国文体发微》,《书屋》2006年2期36、《慧眼读史 辣手说唐》,《光明日报》2006年7月21日37、《龚鼎孳的生平及其诗歌》,《中国诗学》第11辑

263 评论

假装不在上海

一、封面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3、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8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3、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七、章、节、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一级标题序号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一)二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1)四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①五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一、附录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二、提示【页边距设置】上5cm,下5cm,左0cm,右0cm。【页码制作】视图页眉页脚自动图标集选中第X页共Y页。【28磅设置】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外国文学论文范文赏析:外国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必然性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服务于时代,教学制约于环境。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扩招到本世纪初毛入学率达到20%,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传统精英教育向现代大众教育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以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方式组建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世纪前后持续扩招的10年里,这些新建地方院校与老牌院校一起,共同承担了消化新中国建立后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上世纪80年代)蕴积的高等教育重任和完成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任务的社会责任。在持续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中,他们对自身地位处境、办学目标方向、发展出路等问题未及进行准确定位思考,事实上高速发展的大众教育形势也不容思考。只需例行一年一度“打开门”,以“坐以待客”的招生方式,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和疲于应付的工作任务。办学思路、模式无需创建和开拓,只需延续精英教育阶段“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老路。在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地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地域封闭学缘校缘联系欠佳等不利因素下,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追求学术型大学建设目标。客观地说,在此宏大目标下,这些院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使办学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回避的是,诸多现实问题也随之产生,且日渐凸显,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困扰地方院校、困扰全社会,以至制约我国大众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院校是在办学条件有限、生源质量较差情况下,走与老牌综合大学同样的学术精英人才培养之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教育活动收效甚微。教学中,一方面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教师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多年不变地守着同一个培养计划同一个大纲,竭尽所能地讲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驯化出来的课外书籍基本不看、学习基本被牵着鼻子转的学生,在高校大信息量、满堂灌的课堂上难以适应和疲于应付。应试教育阶段,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和社会参与,导致常识性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阅历积累不足。加之地方院校低分录取的学生知识功底较弱的特殊问题,使以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为指针的教学活动困难重重。学生对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识传授难于消化和理解,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反馈”与“互动”的良好关系。于是教师全情投入的教学就成了单边进行无人喝彩的独角戏,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突出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体系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校情学情,造成教学和教育质量同时滑坡。一方面是在校生人数激增,给日常教学带来种种困难。人数激增,班型扩大,使课堂教学秩序难以把握,教学形式更趋于易于操作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而以小班为易,曾经作为传统教学补充的研讨式、探析式、参与式教学难以坚持。另一方面是人数激增,使以拓展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人数激增,并列班级增加,教学场所紧张。教室流动使用,学生走班,学生学习及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班级名存实亡,使第二课堂以及其它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参与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难于组织。在这两大问题之下,最终检验学校教育成效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毕业生的两大出口———考研和就业,均出现困局。重在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有学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但如此教育之下的毕业生,首先在专业知识检验的第一道关口毕业论文(设计)中,常常照抄照搬甚至“满纸荒唐言”。之后在被看作专业知识水平终极检验的考研中,整体成绩也不理想。成功率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不能与生源质量较好又有深厚学术积淀的一本院校同日而语。而绝大多数选择毕业即择业的学生,在并不与他们所学专业、课程直接对应的职业招聘考录中言不成文、语不成体,在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的面试中手足无措的现象不在少数。因此现实是,一方面是学生苦读四年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难以录用到学用相适、上岗即能工作的实用人才。更为严峻的是,现今地方性院校已经占据我国高等院校总数6/7的份额,已无可置疑成为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主体。而这些院校办学方向模糊造成的投入产出失衡、学生学用不适、校地人才供求脱节,不是个案和局部,而是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由此造成的问题是:这些院校越是在既有路线上发展扩大,越是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其教师在一心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课堂上传授越多,对学生掌控越多,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越是不足,越是难以逃脱“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和“毕业即失业”,的魔咒。而国家,在缓解了人口压力造成的高等教育压力的同时,却把就业压力抛向了社会,造成了新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同质化教育引发的地方院校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管理部门到实体院校,早已形成自省自警的共识。同时也都预见到,随着生育高峰期人口完成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实际减小,我国高等教育已在蕴积新的矛盾和危机,那就是即将到来的院校间残酷的生源竞争。生源竞争将是物质基础、学术环境都相对较差的地方院校必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那么地方院校的出路在哪里?发展图存的希望何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谋发展,在自身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中求生存。要充分领会教育行政部门“分类指导、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指示精神,要充分理解国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院校层级化发展思路,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内情与环境的合理定位。那就是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宗旨,以立足一方服务一方为原则,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域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办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大学。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地位新世纪之后,国家和教育部持续适时颁发纲领性文件,实施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2005年教高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做出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部署,倡导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扩大规模向加强内涵建设的战略性转移。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提出“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的基本路线,并以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内容和资金支持,落实高等教育从“保量”到“提质”的切实转换。紧随其后的教育部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教育发展总体路线。到2012年教育部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则进而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方针。国家层面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清晰透明,这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及实践者对大众化教育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以及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层级化发展诸问题的广泛探讨,更推动了学界和实体高校对源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的“应用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国家继续实施的“985工程”、“211工程”和新开辟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支持下,对于占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及实践的探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形成的成果结论看,刚刚建立的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出现新的“结构性短缺”。首先是学科分类内部结构失调。从大的学科分类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集中在理工类和新兴应用类学科上。主要探索上述学科实验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渠道的开发和建设。而既难言成果转化也难言实际应用,而一向作为提高人综合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和的传统人文社科类遭冷遇、被搁置,在“应用型”理论和实践大潮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依据。继而在人文社科范畴内,外国文学课程所属汉语言文学及历史等传统人文类专业,因其既非“理论”也非“科学”,而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物、事件、精神、物质等成果材料的汇集梳理,且不与当前经济社会特定产业、行业直接对接,不具备“实操性”和“应用性”,从而全局失利,在方兴未艾的“应用型”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失重失语。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自我绘制的“精文、强理、重应用”的发展蓝图中,文科的下行路线已十分明晰。进而在已经失重的人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主干课外国文学又因其不具有文学及写作理论课对创作实践的先验指导性,也不具有语言课对言语文实践的经验总结性,而与中国各段代文学课一起与“应用”相关的一切断裂和绝缘。从“文科”到“人文”再到“文学”,在当前经济社会,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高等教育中,似乎已毫无用处,丧失了安身立命的依凭。第二,是实践及理论探索的视域有所局限。统观国内相关理论成果材料和实践总结报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主要局限在学校宏观体系建设方面,如制度保证、资金落实、项目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进等宏观因素。而对决定教育改革成败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教育活动主体内容———教学层面落实问题探索不足。还局限在“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原则意见的提出,而对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模式方法、评介考核等应用型改革与实践实操层面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实为缺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的奠基者潘懋元先生曾指出:“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对于以人才培养类型作为分类标准的高校分类,最终也要落实在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是当前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因而,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资金大力支持、院校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宏观体系构划业已就绪局面下,学科、专业、课程三级教学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无可退缩,它已占据大众教育改革深化最后攻坚克难的关键地位。而外国文学作为地方院校非应用类专业的主干课,也应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努力探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建立应用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课程体系。这既是大众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当务之急,也是地方院校一线教师当前要完成的首要工作任务。任务重大而紧迫而,不容松懈。

212 评论

kiss小妮妮

呃,中外的名作家的作品短篇小说,我觉得中国的民族叫我觉得,嗯,鲁迅嗯,外国的病假作家呢是?

145 评论

BOBO薄荷

御街行·失魂雨 纷纷雪落人飘坠。同死生,共玉碎。 前尘后世君莫问,柔肠百结如醉。 情丝未断,尘缘难了,萦绕千千岁。 舍却残生犹不悔。身已空,尽成泪。 路长梦短无寻处,总是情愁滋味。 眉间心上,柔肠百结,尽付东流水。 仙剑3我玩过三遍,很喜欢整个游戏,包括里面的古诗词。一部游戏里能有数量不少的诗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 因为毕竟是游戏里的诗词,我想它大约有两个主要特点: 浅显。因为作品的性质和受众不同,词作通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没有深奥晦涩难索解的句子,这样的定位显然是很成功的。 出律。剑3的大部分诗词我都仔细看过,几乎都没有合律的。这首《御街行》也是如此。但相对而言,它出律的地方还是比较少的。当然,对一款游戏里的诗词,不用前人已有的佳作已经是值得嘉许了:我们大可不必苛求。 龙葵因为是轮回的千年鬼魂,所以“萦绕千千岁”“身已空,尽成泪”等句子这些是根据情节来的,这些交代一下先~具体到词作本身的鉴赏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胡说几句了: “纷纷雪落人飘坠” 这句当是交代他们从雪山上掉下来。 “同死生,共玉碎” 在没有情感铺垫的情况下用这样的坚决之语,显得过于突兀。而且,这里下笔太重,后面的“萦损柔肠”,未免相对显得浅了。 “前尘后世君莫问” 这是扣龙葵身世。 “柔肠百结如醉” 这样的比喻倒还新巧。但还是前面的问题,既然是都已经“同死生,共玉碎”,愁肠如“醉”就浅太多了,即使说愁肠如“碎”都显得浅。这个问题是通篇的。 “情丝未断,尘缘难了,萦绕千千岁” 至少这样的对龙葵铺垫的句子,就应该放在前面。归根到底,还是“同死生,共玉碎”的位置放得太前,后面根本无法展开,如何展开都会感觉很失败。 “舍却残生犹不悔” 这是扣龙葵前世。如上,这些扣人扣事的铺垫,更应该安排在上阙。下阙再用至情之语,上下阕才能拉开距离,才能成篇。 “身已空,尽成泪” 扣龙葵。龙葵是没有身子的魂魄。 “路长梦短无寻处,总是情愁滋味” 这样的“情愁滋味”和“同死生,共玉碎”相比,看起来更像闲愁。 “眉间心上,柔肠百结,尽付东流水” 柔肠百结,重了上阙。“尽付东流水”也是坚决之语。不过比不了“同死生”。这两中坚决还是有本质不同的,前者是无可挽回的坚决,后者是永不放弃的坚决。 应该说,通篇只能叫“有句无篇”。这些句子,单看问题都不大,但是显然这样的拼凑,不能成为一首好词。当然,这些诗词只是游戏里的点缀。我玩的时候,不会这样去索解(那样就累死了)。玩过了,读过了,感受过了,就很满足了。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外文学赏析论文范文初中

    御街行·失魂雨 纷纷雪落人飘坠。同死生,共玉碎。 前尘后世君莫问,柔肠百结如醉。 情丝未断,尘缘难了,萦绕千千岁。 舍却残生犹不悔。身已空,尽成泪。 路长梦短无

    chuchu白白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7
  • 中外建筑差异赏析论文范文初中

    中国古典建筑的大的结构基本变化不大,倒是某些部件的演变有些意思,比如斗拱。西式建筑结构的演变某一个阶段受宗教影响很大,比如哥特式极度向上、高耸的形态,是推进建筑

    喝汽水的小蜗牛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8
  • 中外文学赏析论文范文

    这个,不好意思了,不太明白啊

    小斑妹ssssss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8
  • 中外文学赏析论文范文高中

    ---《骆驼祥子》 老舍—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后人永远敬仰的文学巨匠,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离婚》,《老张的哲学》

    小天使006 5人参与回答 2024-07-07
  • 中国艺术赏析论文范文初中

    有各种类型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和游戏艺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art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按照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以将其分为

    毛的惊喜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