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1

lukylukycat
首页 > 论文问答 > 改革杂志投稿经验不足怎么说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eipei1222

已采纳
一、 电子邮件投稿应该用什么格式?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落款: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二、 为什么不欢迎使用附件?大家知道,很多病毒是通过邮件附件传送的,就我知道,很多杂志社的电脑上都装了病毒粉碎机这个软件,就是说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候,有附件的系统一律删除。这意味着您辛苦的文字永远不会被编辑看到。另外,附件来稿格式不同,往往因为软件问题而打不开,或者,打开是乱码。所以,为了您自身利益,别使用附件投稿。三、 来稿之前知道自己的文字适合什么栏目吗?每个杂志都是由无数个栏目组成的。你在来稿之前,必须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在邮件的主题里列出来,编辑在看稿的时候,也有更强的目的性。此外,这么做,也代表着你对杂志的熟悉程度。编辑在文章归档的时候,也方便。编辑都很懒,喜欢省事省心的作者。四、 一个月来几篇稿子比较适合?个人觉得,不要超过三篇。有一次,一个作者一下子给我发来二十多篇文章。从好的方面想,这是作者信任你,将他的文章全部都给你挑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如果你这么多文章都是没发表过的,那是否意味着这些都是被其他编辑筛选下来的?别的编辑不要的文章,我要来干什么?五、 截稿时间是什么样的概念?截稿时间分为两种,一是杂志每月交稿时间;二是临时征稿截止时间。对于第一个时间,我个人觉得写手没必要太计较。因为杂志是做长线,你这一期赶不上,放到下一期好了。对于第二个时间,那么就是说,在截稿之前你可以去按照要求来写,但是,一旦过了时间,就没必要再写再投稿了。因为时间一过立即定稿,就算你写得再好,也不会用。个人经验是宜早不宜迟,因为我们在临时组稿的时候,往往时间没到就取得了适合的好稿子而提前定稿了。六、 字数要求的含义是什么?简单点来说,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那你就写多少字,不可以任性多写几百一千字让编辑删。毕竟,你字少了,只要文章不错,我空出来的版面还可以安排其他一些东西;但是,你字多了,虽然你恼潞芷粒蛞晃依恋蒙玖耍喑隼吹淖质又痉拍睦铮?七、 为什么不能有错别字?一个作者在线问我,我给你的信刚发过去,几千字的文章,你怎么一分钟就看完说不要?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我回答很简单:你的文章我没看就退了,答案是你去注意一下你的文章标题。其实,答案很简单,他的标题上有一个错别字。文章中的个别错别字可以原谅,但是,标题都写错了的作者,你觉得他的文笔和责任心会怎么样?文章中的错别字也别太多。多了,编辑会坏了胃口,不想再将你文章看下去的。所以,恳请各位,在发稿之前,至少将文章读三遍,没必要来考核编辑的改错字能力。请写手注意“像”与“象”,“的、地、得”等的使用区别。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问题。八、 编辑是否有义务给作者回信?应该回每一封信,但是,做起来,不现实。虽然我现在依然做到每信必复,但是,我也怀疑我自己能坚持多久。你要问答案?随便你去一个论坛,一天回两百个帖子看看就能理解我的感受。毕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编稿子和做栏目上。我不给你回信,不是不尊重你的劳动,是我实在没时间。大哥,我一天看稿下来,也真得很累。九、 是否应该要求编辑给自己修改文章?可以要求,但是,做好编辑拒绝的准备。理由同上。十、 我请编辑在线看我文章有错吗?没错。但是,做好编辑拒绝的准备。因为很有可能编辑在看其他的稿子,在和其他的作者做交流等等。你临时插上一脚,编辑怎么可能会随便分心来满足你?十一、 留用是否代表一定发表?留用和发表是两个概念。编辑拿了你的稿子,是觉得你这篇适合杂志。但是,我们每一期杂志都会在好稿子中挑选最优秀的稿子。我个人也有稿子在印刷之前被拿下的经历。是否发表,要等杂志定稿后才知道。一般编辑会通知您稿子已用。要是一个月都没通知,那就意味着稿子被毙了,赶快给别家吧。十二、 是否应该按照编辑要求改文章?必须。只有编辑才知道栏目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在这里别怀疑编辑的能力。一个好作者,必须要学会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自己的稿子。我知道有一个女孩子写稿子还可以,就是对自己太溺爱了。编辑请她自己修改一下稿子,她抛下一句:你觉得我稿子不好,那么就别用啊,我给别人去。大家想想,这样的话说出来之后,编辑以后还会请你写稿子吗?十三、 是好文章就一定可以上杂志吗?不一定。好文章也要适合杂志栏目设置。栏目设置之外的文章,再好也没法用。毕竟,杂志不会随便迁就作者开栏目。十四、 什么是再好杂志也不用的文章?敏感话题、太颓废故事、畸恋等等等等。杂志要求有十不准。十五、 网络语言和杂志语言的区别是什么?比如:“我靠”、“昏倒”等等网络词汇不要随便出现在杂志上。网络上喜欢用的碎句子,杂志也不喜欢。非网络题材栏目,也最好别在文章中用太多的网络专用词汇。其他的自己多看杂志,慢慢领会。十六、 为什么杂志喜欢用名家的文章?第一期杂志定稿名单出来后,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们那么喜欢用名家?为什么不多给普通人机会?我反问了一句,你看过卡拉OK冠军开演唱会的吗?名家之所以是名家,那是他文章里的确有一般写手没有的东西。但是,究其实,我们对待用稿还是坚持只看文章不看人。第一期稿子也毙了很多名家的文字,但是,也发了几个写手的杂志处女作。有这个疑问的人,建议还是多勤奋多努力,学会提高自己。毕竟,所有的名家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别嫉妒别人眼前的光环而忘记别人背后的艰辛。十七、 投稿需要使用你的幽默感吗?一个写手给我来稿的时候,信的最上面有一句:字数多了,你删吧,我有点懒。很幽默吗?我相信这个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微笑的,但是,我的回信很简单:抱歉,我比你更懒。虽然编辑删稿改稿是职责,但是,这么无聊地使用自己的幽默感有必要吗?编辑心情好觉得这是你的幽默,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你这是什么?十八、 谦虚一点有必要吗?没必要,除非你硬要让编辑相信你写得很烂。谦虚是美德,但是,你自己将自己的文章说得一无是处,那么,还给编辑看什么?对自己有信心一点,兄弟。十九、 引用和抄袭的概念是什么?引用只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小片断,一个闪光点。但是,你拿人家的文章来改头换面说是自己的,自己心里亏不亏?我在征求职场故事的时候,收到不下于二十篇讲自己在应聘的时候,地上有张纸屑、有个拖把、有一毛钱等等,因为自己做了举手之劳的事情,而被老板看中,一跃而成为公司上层精英。我不管这个故事真还是假,但是,大家N年前就看过有这样的故事出现,现在又拿出来,你说算是引用还是抄袭?二十、 为什么我们不欢迎文章发表之前贴网络?文章不是不可以贴网络,但是,在发表之前你贴网络了,谁可以保证你的文章不被抄袭?我知道的一些地方小报经常在网络上拿文章拼自己版。我自己的随笔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本来一家杂志已经决定发了,但是,在定稿之前发现当地的报纸上抢先登了出来。开始怀疑我一稿多投,但是,我自己压根就不认识这家报纸。我能说什么?自己撤稿了。二十一、 一稿多投的概念是什么?一篇文章给两家以上的媒体。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讲,做写手写文章,非常希望可以一搞多投,而且我也这么做过。但是,我现在做编辑了,自然要为杂志的利益角度上考虑。毕竟,我们不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杂志都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一般我们会选择放弃。别到时候解释自己不知道,这个是行规,不知道也要接受处罚。
302 评论

樱桃小胖妞儿

《火花》杂志已经停刊,还是说,你想问的是《花火》?《花火》那倒真的很难,新人基本没有机会啊……投稿还是去专业论坛吧,在百度能问出什么呢?去红榜,或者天使领域的浮云殿版块,有不少约稿,也有投稿扫盲课,一贴一贴看下来,就知道怎么投稿了,规矩很多的呢,而且必须不断修改文章以求进步,浮云殿里上花火,许愿树,男生女生的写手倒不少,都分享了不少经验,可以去看看。

300 评论

切尔西在成都219

文章不能确保被登,除非你和主编联系特地好。但是一般状况下,只需有实质性的形式,而且编辑负责的话,应当可以被登。还有,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多试几家,说不定会有伯乐觉察你呢!祝你好运!! i|&─ydz┲fⅷǖnv拢qso⑤

169 评论

北京吃贷1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 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 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它的丰富性、 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 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得到了举世公认, 但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 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说纷纭,认识相距甚远。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 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 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通过逐步和局部的制度调整,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有 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 而且有可能在转变过程中保持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 从而 在实现体制变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 但这一经验是否具 有普遍意义, 是否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变革和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既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实践总结。 这里只是从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 些具体的策略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做法来认识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摸着石头过河” (一)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 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 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以及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不清楚。正是在这样的 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 胆试、大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改正。现在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 整个中国改革过程的重要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建国以来 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 尽管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但已经不能 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 的,坚定的。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 富民强国。但要过的河有多宽,有多深,彼岸是个什么样子,则是不清楚的。换句话说,虽 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明确的, 但究竟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特点、 能够促进中国生产力发展的 经济体制模式,人们或者是不清楚的,或者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因而也就不可能清楚改革 所面临的任务、风险和艰巨性。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从中国不同时 期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和检验标准,不断消除体制中 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同时,根据发展 阶段和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和任务的变化,不断对过去提出的改革目标和措施进行调整,并 提出新的目标和措施。 有人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我认为这种说法低估了中国 改革领导者的思想境界。 从中国改革的实际过程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因为中国改革的实 际过程总体上是一个逐步用市场体制代替计划体制的过程。 但这样的概括只看到了问题的表 象,而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从更深的层次看,中国改革始终坚持的,并非是市场的或计划 的取向,或者某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体 制调整,不断消除经济旧体制中制约生产力提高的因素,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促 进经济发展, “三个有利于” 换句话说, 实现 。 只要能够解决中国不同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的改革者既不会刻意放弃计划或行政手段, 也不会盲目采用 市场或经济手段。在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看来,不论是计划还是市场,甚至不论是计划经 济还是市场经济,都不过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国改革的实 际过程之所以呈现出市场化的取向, 并非是确立或坚持了市场化的目标使然, 而是针对中国 现实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在不断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案中所做出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是十 分重要的, 因为正是由于坚持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理论或先验的目标模式 出发--选择改革目标和改革举措, 渐进改革才在不断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和不断促进中国生 产力发展中逐步使得整体体制不断趋于完善, 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 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同时,还需看到,“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体制模式的必然选择, 也是克服阻力、争取时间、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明智之举。目标的渐进性首先反映了人们 认识水平的提高过程。 如果在人们认识水平没有达到时提出过高的目标, 不仅会遇到较大的 阻力,而且会面临很大的执行困难。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别说提出市场经济,就是提出商品 经济,也会面临很大的阻力和引发激烈的争论,因此 1979 年开始改革时只是提出一个比较 笼统的改革目标:“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随着实践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改革 的目标也呈现不断深化和提高。 1982 年提出的 从 “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到 1984 , 年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后来对其经济运行模式的进一步表述:“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直到 1992 年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改革的目标。贯穿始终的一 个特点,就是根据中国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断解放生产力,而具体要建成怎样的 经济体制, 或者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和内容, 则需要在实践中 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 (二)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 这是中国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回顾 30 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率先从农村开始进行 改革,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是最合理的改革选择,对于保障改革的整体成功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 首先,农村面临的问题最为突出,最为迫切。改革之初,中国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其 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粮食和食品的短缺。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解决食品 短缺,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虽然导致粮食和食品短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实行农业 集体经营,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因此, 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必须改变农业的集体经营方式,探索适合中国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经营方式。其次,农村 经济相对独立。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农村经济相对独立,与其他领域的联系相对简单,因 此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涉及复杂的配套改革或关系调整。 再次, 农村是计划经济相对比较薄弱 的环节。与前苏联不同,中国农村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彻底的。中国既没有集体农庄,农民 也不是农业工人,农户始终保留少量自留地,农贸市场也一直存在。因此,改革从农村开始 相对比较容易。最后,农村经济关系相对简单,改革措施容易形成。实际上,农村改革的主 要举措,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是改革决策者的发明,而是来自于安徽农民的实践。 改革措施只是简单承认了过去被认为是非法的农民自发实行的做法为合法, 并在全国各地普 遍推行。 正由于以上原因,农村改革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进展顺利,而且成效显著。 从 1982 年年初中央文件正式承认包产到户合法, 1983 年底, 至 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户就达到 95%以上。随着包产到户的实施,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 1984 年,全国粮食产量就达到了历 史最好水平,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农村改革成功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对整体改革有多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首先, 鼓舞了 士气, 增强了信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快速推广和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使得广大群众切 身感受到了旧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 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巨大的发展 潜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壮大了改革的力量。其次,粮 食短缺问题的基本解决为整体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最基本条件。 吃饭问题是任何国家、 任何社 会和任何发展阶段的头等大事,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其他方面的事情无从谈起,甚至社会 政治的稳定也很难维持,更遑论改革开放。再次,农业生产率提高所释放的劳动力和产生的 价值剩余,不仅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也为“中国制造”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家 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增产积极性, 更增大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各种种植养殖专业户、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专业户、为农村建 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户,以及从事运输、加工制造的专业户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兴起的发端和雏形。 同时, 农业价值剩余的增加以及源源不断的廉价剩余 劳动力,成为中国加工业获得比较优势并迅猛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最后,为其他领域改革 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由于农村承包制的成功经验, 使得承包制成为后来几年城市和工业领域 改革的主要思路。 虽然由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比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承包制本身所固有 的缺陷, 承包制不可能作为城市经济改革的最终模式, 但在当时情况下承包制的推行对于冲 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对工业生产增长等所发挥的促进作用等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以增量和局部改革带动全局改革 这实际上是中国渐进改革最主要也是最为直观的特征。 这种改革思路可以说贯穿了中国 改革的全部过程。按照这种改革思路,当一项改革举措一下子难以全面铺开时,往往采取两 种渐进的推进方式:一是增量改革,即改革政策首先针对经济增量实施,而针对经济存量的 政策保持不变。二是局部改革,即改革政策首先在局部地区实施,而针对其他地区政策保持 不变。 价格改革是典型的增量改革模式。1984 年,为全面启动城市经济改革,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俗称“扩权十条”),规定国有企业 超计划生产的产品可以自销,并在国家定价上下 20%的浮动范围内自主决定价格。这项政策 导致了价格的双轨制,即同一种产品既有国家计划价格,又有计划外市场价格。随着企业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超计划部分在生产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计划部分在总产出中的比 重则越来越小。 发展到一定时候, 完全取消计划价格, 实现价格的并轨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增量改革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1986 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 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为了减少改革阻力,规定劳动合同只适用于国有企业新招用的职 工,而不适用于老职工,即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随着老职工不断减少和新职 工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时候实行用工制度的并轨也就成为比较自然的事了。实际上,至 20 世纪 90 年代, 劳动合同就逐步推广到各类企业的全体职工, 实行了 “全员劳动合同制” 。 局部改革是渐进改革的另一种方式。 即当一项改革影响重大, 一下子很难在全国范围内 普遍实施时,往往首先在部分地区进行实施和试验。 (四)大力促进非国有制经济超前发展 大力促进非国有制经济超前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任何实行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进行改革时都会面临的最主要和最艰巨 的任务,中国也不例外。在改革初期,当大规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时,中 国采取了在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和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的同时, 大力鼓励和扶持非国 有制企业的发展的策略。 非国有制经济包括私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国有制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历程中的一大特色。 1978 年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 工业总产出中国有经济的比重高达 78%,集体经济大约是 22%,私有制经济微乎其微,几乎 可以忽略不计。而截至到 2006 年底,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总产出当中,国有 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已经减少到 7%,而包括私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各种类 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内的非国有制企业的产出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 3%。 鼓励和扶持非 国有制经济超前发展的政策对于整个改革的成功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代表着新生经济力量的壮大。 由于非国有制企业主要是 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按照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 因此, 与旧的计划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国 有企业相比, 它们与市场具有天然的联系, 具有更强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其发展和壮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新生的市场经济力量的发展壮大,从而为整个经济注入了新的活 力。 其次,非国有制经济的超前发展,降低了推进国有制经济改革的难度与风险,使得有关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更加容易。 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高, 整个国民经 济过多依赖国有经济时,国有企业改革就带有很强的敏感性。因为一旦改革发生失误,就不 仅会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也会对人民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就需要慎之又慎。 但当非国有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且在国民经济中 占有较大的比重时, 整个国民经济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就会减轻, 改革决策的难度也会相 应减轻。因为即使改革不成功,它至少不会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许多 在改革初期很难想象的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举措, 在非国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之后, 都变得可 以接受。 第三, 非国有制经济的超前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国有经济竞争对手和改革示范者 的作用,从而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当处于垄断地位时,国有企业感受不到竞争压力,也 就感受不到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这时对其进行改革难度很大。 随着非国有制企业的发展 和壮大, 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在市场、 原料、 人才、 资金等诸多方面强大的竞争对手。 这时, 国有企业如果不改革, 就不仅是个效率问题, 而是个面临被市场淘汰和能否继续生存的问题。 这种压力不仅是广大国有企业职工必须面对的,也是国有企业负责人必须要面对的。因此, 正是这种来自于非国有制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来自于市场的生存压力, 推动着国有企业不断改 善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最后,非国有制企业的发展也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比如,国有企业改革势必会 导致职工的下岗分流,这时如果没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产生严重的民 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正好吸收了国有企业改革中所释放出的“富余劳 动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 (五)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在推进国内改革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是中国改革的另 一个成功经验。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几乎是与改革政策同时展开的。早在 1979 年,中央政 府就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四个经济特区。1984 年,又决定对 14 个沿海城市实施开放政策,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吸 引外资,加快发展。经过三十年的不断拓展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格局,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发展成为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系。 开放政策对于中国改革的成功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它扩展了人们视野,巩 固了改革基础, 使得改革不可逆转。 当国门打开之后, 人们通过各种途径 (出国访问、 留学、 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媒体以及商品贸易等等) 开始了解国外。 人们切身感受到在经济发展与 生活水平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意识到中国落后的程度和加快发展的迫切性, 从 而使得通过改革加快发展成为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国门打得越开,人们对国外了解越多, 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感受也就越强烈,最终使得改革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其次, 开放为改革提供了最便捷和最有效的知识和信息途径。 正如前文所述, 改革初期, 虽然在改革的必要性、 紧迫性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和社会基础, 但对于究竟改什么、 如何改, 特别是有哪些措施可供改革决策者比较和选择,人们却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和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为了制定改革战略和政策,一批批学者和官员前 往国外考察学习,一批批图书资料被译成中文。从中国改革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学习和借 鉴国外先进经验成为中国改革者最为重要的一个改革思路。每当一项改革不知如何开展时, 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 “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每当重大改革需要实施而对后果难以把握时, ; 人们也总会想到“看看国外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当然,中国的改革者始终清 楚,学习借鉴不是照搬照抄,无论一项措施在国外是多么的成功,被采纳时都会根据中国的 实际进行评估、分析和做出必要的调整。 最后, 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 这也许是对外开放政策对改革 的最大贡献。改革开放早期,开放政策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建立特区和吸引外资, 加快发展步伐。而要成功引来外资,就必须为外资企业的设立和运营创造条件,使得它们不 仅愿意来,而且留得住,能发展,从而需要对国内管理架构、审批制度、激励政策等进行改 革。同样,对外开放政策要求中国更多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 自身发展。而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企业、政府打交道,就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行事, 就必须改革中国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与国际惯例、规则相矛盾或相冲突的内容。的确,在中 国改革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由于涉及到对不同主体利益关系的调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 的改革阻力。 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不断加强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交流, 对于克服这 些阻力、推进改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加入 WTO,表面看主要收 获可能是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机会的增多, 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国内的改革提 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当然,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始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开放支持 和促进了改革, 而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对进一步的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为之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二、中国改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 30 多年所走过的历程来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出比苏东等国家的激进式改革更 大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更佳的社会效果。但在这些特征当中,也包含了其 所必然产生的矛盾,毋庸置疑,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任何事物 都存在矛盾,都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 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矛盾,事物才能前进。改革是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前人没有 留下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改革 30 年来,中国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中受各 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改革和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 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一)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 (二)不同程度地受新自由主义干扰 。 (三)没有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生态环境恶化 没有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236 评论

相关问答

  • 改革杂志投稿经验不足怎么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 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 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它的丰富性、 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

    南宫亦忆 3人参与回答 2024-08-26
  • 改革杂志投稿经验不足怎么写

    1你选择投稿的内容一定要好!2不要有错别字3书写要工整4语言要生动5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6写清联系方式电话手机邮箱什么的、、首先我申明我不是有经

    夏至迎熙 3人参与回答 2024-08-25
  • 改革杂志投稿经验不足怎么办

    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 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

    贪吃的猫猫410 3人参与回答 2024-08-28
  • 改革杂志投稿经验不足

    不论你给哪个报刊投稿,你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提高采用的概率。一、稿件字迹要清楚若稿件是手写稿,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

    珠宝理财 4人参与回答 2024-08-27
  • 法学家投稿经验不足怎么说

    论文写作技巧:1、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2、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

    花花绿绿2014 8人参与回答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