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3

饕餮江江
首页 > 论文问答 >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殊哥哥

已采纳
古生物化石埋藏于沉积岩构成的地层(岩层)中,就新疆而言,各大山系除去侵入岩(如花岗岩等)外,成层出露的岩层都可以称为地层。晴朗的天气下,我们可以遥望博格达主峰显示出成倾斜岩层的特征,它是由石炭纪海相岩层构成的,后经地壳变动隆起为高山;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是白垩纪湖相沉积地层,后经地壳水平运动隆起地表,再经流水切割和风蚀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奇异的地貌。除山系外,各盆地第四系现代覆盖物之下的基岩也包括地层,如塔里木盆地之下数千米之深均为地层,其中可以赋存大量油气。了解一些古生物学、地层学基本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质历史。化石:保存在地层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统称为化石,这里的古代通常限定为1万多年以前到数亿至30多亿年前。如70多万年前的中国猿人头盖骨可以称为化石,而3000年前的楼兰女尸不属化石。完整的动植物遗体如贝壳、三叶虫、硅化木属于化石,不完整的动物骨骼、牙齿、植物印痕也是化石。动物活动的痕迹也属化石,如三叶虫在海底爬行的痕迹、恐龙在陆地的脚印均为化石。远古人类使用的石器、骨针也为化石。古代植物分泌的树脂被埋藏也属化石,如琥珀也属一种特殊的化石,其中可以保存完整的昆虫个体。化石形成的条件:古代生物死亡后,大部分软体都经破坏、腐烂后消失了,只有其中一部分才能保存下来。化石形成的条件,从生物本身来说,要具备硬体的条件,如贝壳、甲壳、骨骼、鱼刺、牙齿、树干,这些容易形成化石。其次,动物死亡后未经搬运被迅速埋藏,容易形成完整而精美的化石。大部分化石被埋藏后都经过置换、石化作用(矿化、炭化、硅化)变为岩石成分,有机质成分消失,但生物结构保存。但也有例外,如西伯利亚冻土层中的猛犸象整个机体保存完好。进步性发展: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单细胞的始祖类型,后在地质时代长期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改变其体制发展为高度生物。也就是说,生物是沿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方向发展的,这就是进步性发展。这一现象在古生物学中极为明显,依靠化石本身特征的先进优劣,基本可以分析其时代的新老。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地层学研究证明生物的属或种在地球历史上只能出现一次,绝不会重复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依靠这条法则我们可以依靠化石查明地层的时代,如只有大量三叶虫的地层无疑是寒武系,有恐龙的地层一定是中生代地层。地层:一般指成层的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由于层状岩石明显地反映了岩石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因而地层同岩石的含义不同,是具有一定时间性的或时间概念较强。第四纪的沉积物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岩石,如黄土,但也属地层的范畴。地层层序律:一般在没有遭受过剧烈地壳运动的地区,岩层中保持着正常的沉积顺序,先形成的老地层位于下面,新地层覆盖在上面,这一非常明显的原理称为地层层序律。古地理环境:指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分析古地理环境的方法很简单,也就是将今论古的原则。如我们知道鱼类产于海洋、湖河环境。那么含鱼化石的岩层过去也是这些环境,再根据鱼类的特征,如结构属淡水鱼还是咸水鱼即可判断和进一步分析次一级环境。如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二叠纪地层产大量古鳕鱼化石,种类很单一,个体普遍不大,除鱼类外还有植物化石,据此可以分析出乌鲁木齐一带在两亿多年前为湖泊环境。
318 评论

大力非水手

首先,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在学习过程中着重要注意两者的运用程度。在研究历史时期考古时,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注意考古资料和文献的印证和契合。考古是一门相对比较综合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其大概的学习方向是“疑古~考古~释古”。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历史有一个大的框架的了解。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如果学习的是中国考古学,必须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在以上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深入学习考古学其中的方法、目的。另外,还得学习地层学、生物类型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体质人类学等其他类型科目。目前大学里面考古专业主要有以下的学习科目:考古学通论、考古学概论、文物学概论、体质人类学、中国历史地理(选修)、古代汉语、科技考古、田野考古、中国古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朝代分类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以下几本书可以提供楼主去看:张之恒先生的《中国考古学通论》、张宏彦的《考古学十八讲》、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考古资料书籍。

236 评论

糖糖和胖秘

乐森璕一生以极大的兴趣从事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做了许多奠基性工作,特别是对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早期的珊瑚研究:在1927年乐森璕发表的论文《奉天直隶石炭纪管状珊瑚之一新属》,是第一篇中国学者研究珊瑚化石的著作。乐森璕与黄汲清在1932年合著的《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之珊瑚化石》则是中国学者第一部研究早二叠世床板珊瑚、四射珊瑚和苔藓虫的专著,大大丰富了世界同期珊瑚动物群的资料,为国际地质古生物界所重视。1927年到1933年间,乐森璕发表的《广西北部栖霞层新发现之珊瑚化石》、《浙江西南志留纪凤竹页岩中之网膜珊瑚》等一系列珊瑚研究论文,增加了对于中国南方珊瑚动物群的认识,为划分对比地层和确定地质时代提供了新的依据。留学德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到1936年乐森璕赴德国留学,先在格廷根大学研究德国泥盆纪的石燕等腕足动物化石,后在马堡大学师从著名古生物学者魏德肯学习四射珊瑚。他的博士论文《华南广西省中泥盆世四射珊瑚化石群》,详细描述了大量四射珊瑚化石种属,与莱茵区进行对比,结合腕足动物群的对比研究,建立了广西省中泥盆统艾菲尔阶和吉维特阶的地层划分,确定了泥盆系三个统的生物地层,证明该地区下泥盆统存在海相地层,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乐森璕的研究论文《中国南部海相下泥盆统上部及中泥盆统下部地层问题》,经过几十年生物地层学实践的考验,证明地层结论基本正确,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系研究的重要基础。四川龙门山泥盆纪地层的详细分层分带研究:在1953年乐森璕应四川省石油管理局之邀,详细研究四川省西北部龙门山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和化石,把泥盆纪地层划分为上泥盆统2个组、3个化石带,中泥盆统2个组、7个化石带和下泥盆统2个组、3个化石带,列出了各化石带的珊瑚和腕足化石名单。他的研究为四川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和石油天然气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推进了中国泥盆系的研究。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调查研究期间,乐森璕发现一个寺庙的台阶上露出了一点鱼化石,当即请石匠将这块阶石换下来,经古脊椎动物专家刘宪亭研究确定为新属新种,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节甲目鱼化石。这个发现也说明了他观察的精细和知识的渊博。四射珊瑚的总结著作。在1955年,乐森璕与王鸿祯和俞建章一起编写了《中国标准化石》中的腔肠动物部分,对中国已发现的珊瑚化石进行了总结,以满足当时大规模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急需。1964年乐森璕与吴望始合著的《珊瑚化石》 (四射珊瑚)一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四射珊瑚研究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四射珊瑚的形态、构造、分类、时代分布规律、古生态和演化趋向,以及采集和研究方法。该书在美国、法国和苏联的四射珊瑚总结著作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正,代表了当时国内外四射珊瑚研究的新水平。乐森璕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一些问题往往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多方验证后才做出结论。60年代,乐森璕到北京西郊小汤山疗养期间,将马特斯著的德文《微体古生物学导论》译成中文,约55万字。他以工作代替了休养。虽已84岁高龄,他还亲自撰写《四射珊瑚类的起源问题》文稿,由科研助手带到第一届全国珊瑚学术会议上宣讲。这篇论文介绍了澳大利亚发现的早寒武世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进而探讨古生代早期珊瑚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范文

    乐森璕一生以极大的兴趣从事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做了许多奠基性工作,特别是对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早期的珊瑚研究:在1927年

    好吃好喝好玩i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范文高中

    乐森璕一生以极大的兴趣从事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做了许多奠基性工作,特别是对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早期的珊瑚研究:在1927年

    笨笨的笨笨egg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范文初中

    最早的鸟儿始祖鸟,最早登陆的鱼儿拉蒂曼鱼,最早的树儿松树。

    小百合2011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范文大全

    最早的鸟儿始祖鸟,最早登陆的鱼儿拉蒂曼鱼,最早的树儿松树。

    18821090937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

    寒武纪大爆发挑战的就是渐变论,但是并不能否证渐变论。它即使成立,也不过表明进化有时候是能够以跃变的方式进行的,并不能否认进化在其他时候是以渐变的方式进行的。寒武

    小涛涛偶巴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