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9

Romy莎莎mei
首页 > 论文问答 > 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孔雀凉凉

已采纳
紧扣语言,实施群文读写——群文阅读指向表达的教学策略泸州市龙马潭区小街子小学   赵利平 群文阅读要指向表达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共识。2011版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习表达。随着群文阅读更深层次的推广,也有很多呼唤指向表达的声音。台湾赵镜中先生提出在考量群文议题时应该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和“读写结合的操作”。浙江李海华、张祖庆老师也提出:群文阅读不妨“指向表达”。群文阅读指向表达,换言之,即实现群文的读写结合,或称群文读写。群文读写,具有结构性的文本是土壤,给学生广阔的视野;群文读写,具体的语言文字是根须,可让学生反复咀嚼和品味……在具体群文读写操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步骤:一、审视文本,直击语言内核群文读写,首先要关注“读”。一组选文,大都四、五篇文本,对学生而言,40分钟时间,全面剖析深度挖掘是不现实的。因此,老师要懂得取舍,善于取舍,从文本中筛选出学习表达最具关键作用的相关信息。这里的“关键信息”至少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具体而强烈地体现了本篇文章表达特点或表达方式,二是对整组文本的议题构建有显著的支撑作用。关键信息的提取,教师需要有明确的预设,在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张淑珍老师执教《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进行,教学《七颗钻石》时,设计了“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水罐变化原因的句子。”的核心问题。水罐的几次变化以及变化产生的原因,这就是老师要预设提取的关键信息,它可以体现对《七颗钻石》本篇选文反复结构的表达的揭示与认识,更为一组文本“反复结构”的集体构建奠定基础。单志明老师在执教《指向议论文体的表达》,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设计了“请大家速读《真理旌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画找文中议论的句子。这些散布在文章中的语句,都在表达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就形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旨,是议论文结构中的“论点”。可见,能够对选文进行深刻的审视,发掘出能提取关键信息的语言内核,应该是实施群文读写的重要前提。二、品味语言内容,感悟表达作用群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以具体的语言为凭借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真实认识。要从群文中学习表达,则要让学生基本懂得表达的作用。张淑珍老师《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通过水罐的四次变化(即由水罐到银罐到金罐到钻石),老师作出引导:“从水罐的四次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故事的层层推进,也衬托着小女孩品质的一次次闪亮与上升。在《借物喻人》一组群文阅读中,如果能够在《桃花心木》中让学生深度挖掘“桃花心木”自然生长状况,在《高粱情》中挖掘高粱自然生长状况,仔细品味,再和比喻的人物桥接,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如此努力地描写事物,其作用更是为了描写人物精神的美好。由此看来,品味文本中精致的语言,感悟其表达作用,其实只是群文阅读中一个一个的“点”。也正是这样的“点”,让学生对表达的作用慢慢累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为后来的集体构建达成共识架设了桥梁。三、比较语言结构,构建表达特点群文阅读需要统整。何谓统整?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起来不相同但却相关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学习多篇文本,通过阅读理解和试探揣摸习得表达形式、懂得基本作用的基础上,将探究的语言视为一个整体,并对这个整体进行剖析和比较。在对语言结构上,可能发现表达方式的相同处,即“求同”。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中,多篇文本都连续出现反复的语言现象,《古诗中的想象力》中,多篇文本都具有“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实现联想与想象,《借物喻人》则是前面渲染“物”的品质,最后揭示出人物精神。随着呈现的叠加,学生的意识渐渐变得深厚。统整时,光有“求同”并不够,一定得追问表达方式的“不同”,即“求异”。因为“异”,所以故事才精彩,丰富,才具独特的个性与审判的不同特质。《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中,具有“并列式”与“递进式”反复;《指向议论文的表达》中,聚焦“观点”论证的过程时,则有“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之别……通过对语言结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教师有意识的引领,学生自己拨云见日的发现,以及小组与全班的讨论交流,学生对文本表达特点的把握应该是比较到位的。四、运用语言习得,实现表达群文读写,其落脚点是“写”。只是这样的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以学习一定表达方式的实践性写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如此设计:“我们今天一起读了几个反复结构的故事,了解了这一类故事的特点,大家想不想当一回小作家,创编一个童话呢?”《指向议论文的表达》:“我们读了这一组群文,你们也可以把这些具体事实积累起来化为自己用。同桌交流一下吧,你打算运用哪些事例来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观点呢?其中“故事的特点” 作为创编的明确要求,“运用事例来证明”观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即为了真正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可见,运用语言习得实现表达,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一篇习作,而是通过实践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种表达方式,实现技能的迁移和体验。当然,群文读写的课堂,时间相对紧张,对习作的要求无需尽善尽美,只要能体现本组群文旨在渗透的表达策略即可。因为,只有表达方式的长期运用,才可能真正内化,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基于上述教学流程,我们不难发现,要实现群文读写,语言文字是极关键的载体。以群文的课堂,从语言文字中揣摸和获取表达方式,从语言文字中思考和积淀表达方式,从语言文字中运用和巩固表达方式,这是学生真实的生长过程。【参考文献】1.《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张淑珍选自《2015群文阅读新常态》2.《借物喻人》文章一组      《学语文之友》2013年11期3.《习作哪得清如许,群文读写活水来》李海华张祖庆选自〈小学语文教学〉2015年7、8期4.《指向议论文的表达》  单志明    徐贤烤《小学语文教学》2015年7、8期
234 评论

那一缕幸福

关于教学的可以看一下这本书,个人觉得还不错,很有用。《群文阅读的理解与实践》这本书对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理论上,不仅从阅读理论出发探讨了群文阅读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还对多文本阅读的源流进行了梳理,对有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同时特别关注了群文阅读对高阶思维发展的价值。在实践上,探讨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要素,系统化地构建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各类课型及其操作要点,还较为详尽地说明了适用于群文阅读的十大教学策略及其应用。相信这样-本由理论到实践的专著,对于教师理解群文阅读、掌握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方法都具有重要价值。

154 评论

松涛学大教育

群文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如下;第一阶段:群文阅读理念建构阶段借鉴国际多文本阅读教学和阅读测评理念,融合我国“一篇带多篇”“主题阅读”等阅读教改成果,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依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创生了群文阅读教学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和价值进行界定,逐步形成群文阅读教学基础理论,为群文阅读深化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阶段:群文阅读区域试点阶段基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以科研引导教改实验,努力培植实践样本案例,不断检验群文阅读教学基础理论的实用性,调试和改进群文阅读及推广行为,在不断深化中逐步形成一套便学利教的群文阅读实践体系。第三阶段:群文阅读深化推广阶段丰富完善群文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研发基于阅读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效能测评工具,在开展对比实验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惠及百万师生。扩展资料:群文阅读主要特质阅读中的结构化是指以某一个意义点为核心,将事物的各部分联系在一起,进行组合聚合的方式。在群文阅读中,群文的议题是意义点的核心,围绕议题聚合在一起的文本,都必须在议题的属性之内,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议题,形成理解议题的一个有层次性、程序性的认知体系。因此群文阅读的特质就是运用结构化原理对多文本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解结构,所以群文阅读是一种结构化的阅读。

233 评论

相关问答

  • 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献

    群文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如下;第一阶段:群文阅读理念建构阶段借鉴国际多文本阅读教学和阅读测评理念,融合我国“一篇带多篇”“主题阅读”等阅读教改成果,在广泛调研基础上

    复方氨酚 2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群文阅读相关文献

    按载体类型划分 按出版类型划分 按文献内容的加工深度和内容性质划分 文献信息类型的划分 书写型文献: 手工书写或抄写方式记录在载体上。一般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虾球麻麻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8
  • 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献综述

    群文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如下;第一阶段:群文阅读理念建构阶段借鉴国际多文本阅读教学和阅读测评理念,融合我国“一篇带多篇”“主题阅读”等阅读教改成果,在广泛调研基础上

    露西亞嘉利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献资料

    可以看一下这本书,介绍得还挺详细的《群文阅读的理解与实践》于泽元、王雁玲、石潇 /著这本书对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理论上,不仅从阅读理论出发探讨

    evilevilevil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献有哪些

    群文阅读至少2篇文章,一般是3-5篇。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随着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入,群文阅读的定

    心向着谁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