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2

胖子9451
首页 > 论文问答 > 湘江评论投稿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nla198501

已采纳
要找这种发稿公司我觉得应该没有地域限制的吧!这种又不用现场上门的,所以只要找做的好的就可以了。我给你个参 考吧,雪域传媒!这发稿公 司跟我老公公 司有合 作业 务往来,每月都会在网上发布一些新闻软文稿件,据说曝光度,引流挺大的,反响也不错的。你可以考 虑下,当然具体怎样还是要靠你自己去了 解后再做决定。
149 评论

猫猫的习惯

潇湘晨报湘江评论投稿地址

350 评论

yangwenmoney

四字好词(因为找不到两个字的了,对不起)风尘碌碌: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锦衣纨裤:指富贵者的穿着,引申为富家子弟的代称。饫甘餍肥:形容生活优裕、奢侈。一技无成:什么本领也没学成。茅椽蓬牖:形容居住条件简陋,生活贫困。瓦灶绳床:指简陋的生活用具。形容非常贫穷。阶柳庭花:比喻庭院里的美好景色。青红皂白: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炎凉世态: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粉妆玉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得白净。也用来形容雪景。惯养娇生敝巾旧服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了然不惑自怨自叹晨夕风露

234 评论

最爱黄冕

——记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作家王正湘 王正湘出生于湘中山区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祖父和祖父几代人都是清朝的文官,家中藏书很多。父亲在其三岁时就教他三字经,幼时在父亲辅导下学习《幼学琼林》、《孟子》等,为了躲避母亲的唠叨经常一人躲在楼上翻阅父亲的藏书,如《诗经》、《古文笔法百篇》、《聊斋志异》什么的。虽然读不大懂,却觉得饶有兴味,从而激发了兴趣爱上了古典文学。他说“我那个时候啊,9天看完一本《红楼梦》呢。”除开家庭教育,民间文学对他也影响颇深。湘中乡风淳朴,民间文学气氛浓郁。农民劳动时打山歌,过春节舞龙舞狮时唱赞春词,结婚时赞洞房,办丧事时唱丧歌,大人们常常教孩子们儿歌、谜歌,讲民间故事。村子里时常演花鼓戏、木偶戏。“记得有一晚演花鼓戏,我一直看到天明散戏时才上床去睡。”王正湘兴奋的回忆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虽然是口头的,也像家学渊源一样,培养了王正湘对文学的兴趣。1945年至1947年,王正湘在湘乡中学读初中。“老师结合课文讲些现代作家的生平事迹,我最爱听。”学校有图书馆、阅览室,他常去那儿看《开明少年》、《中学生》等刊物,还借《老残游记》、《神曲》、《鲁滨逊飘流记》等中外文学名著。这些都进一步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1950年秋,《湖南青年报》发起征文,王正湘写了一篇散文《解放一年来的我》寄去,很快就发表了,并被评奖。不久又在《民主报》发表文艺评论《关于<喜姑娘结婚>》。“发表两篇短文,本来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当时作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我却受到很大的鼓舞。”也可以说,这是他作家生涯的起点。 1950年王正湘从湖南省一师范毕业后,就主动要求到困难的乡村教书,小学4年,中学6年,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后来陆续调到湘潭县革命史资料办,湘潭县文化馆,湖南省民政厅,最后于1964年调入湖南人民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到1992年退休,叶的事业就一直进行了28年。(1985年由于机构调整将人民社一分为二,被分到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界很少有不知道这个“正湘夫子”的,有人说:“别看老王近视,他心里可‘看’得远呢。”的确,他近视得够那个了。若有人找他,他往往是先用耳朵、用感觉来辨别是谁。在日常生活里不免闹出笑话。“老王睡着了。”直到王正湘江抬起头来望着他,他才大吃一惊——知道他是在看稿。但在编辑工作中,王正湘看得很远。1978年,省内一位中年作家,送来一些短篇小说剪报,要老王给弄出个集子。王正湘审稿后,发现里面有几篇作品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就坚持要抽掉。并耐心说服作者:“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然书出来也将成为一堆废纸。还是等你有些新作后,补充些进去再出书吧。”这位作家被他说服了,后来陆续写了几篇新作,老王给他出了书。那几篇被老王抽掉的作品亦被历史证明是站不住脚的了。这位作家后来感慨地说:“老王真有眼力!”我还听作家鲁之洛说过一个他和老王间的小故事。那是三十三年前文革尚未结束的1974年春,鲁之洛将反映湘黔、枝柳铁路建设的长篇小说《路》寄给了当时的湖南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就是王正湘。经反复集体审稿后,出版是定了,但要修改。小说只是写与大自然的斗争,没写阶级斗争,要加阶级斗争这条线。怎么加?要求也很明确:写阶级敌人对修路的破坏。在整个修路过程中,虽事故丛生,却都是自然的变故或人的疏忽大意所造成,并没有阶级敌人破坏的实例。虽说虚构是小说的特点,但虚构也是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的,不能无中生有的编造。在鲁之洛如实反映自己的难处后,出版社决定要责编王正湘陪同沿铁路工地全线去调查、了解“阶级敌人破坏铁路建设的实例”。他们俩沿铁路工地走了半个多月,跑了好几百里,开了无数的座谈会,都没有搜集到一丁点儿关于阶级敌人破坏的实例。回到出版社后,老王十分诚恳、十分坚定地向社里表示:坚决支持鲁之洛不作这种修改。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他能有如此的气魄,实在是不容易的。这部小说在1975年秋出版后,很快就发行了十万册。当时出书是没有稿费的。出版社的领导知道鲁之洛生活艰难,加之看到他写稿、改稿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觉得这么白干,很过意不去,便准备设法给他发三百五十元生活补助费。三百五十元在那时不是个小数字,基本上是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为了找一个补助的理由,就专门派王正湘到武冈县鲁之洛所工作的文化馆,去调查他的生活情况。老王到武冈后,与他多次见面,却守口如瓶。那时馆长不在家,他就找到一位派性极重、嫉妒心也极重的副馆长。那副馆长听后说:“他呀,生活好得不得了,还补助?”老王听后即回到社里这么说了,于是补助被取消了。社里其他的同志知道此事后,怨他太老实,说:“你和鲁之洛是好朋友,你如果跟他透点风,就不会这样了!”老王说:“正因为我俩是好朋友,才应该这么公归公,私归私,公私分明呀!王正湘虽然有点迂腐,却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尤其对青年作者,更是甘当伯乐,善当伯乐。1972年,他去涟源钢铁厂组稿,认识了当时还是煤矿工人的谭谈。他主动向谭谈要作品读,谭谈把一本作品剪报给他。当时执行所的电灯吊得很高,光线微弱。老王就搬来桌子凳子,把凳子放在桌上,再坐到凳子上读。老王一米八的身高,加上1800度的近视,坐那么高去看一个青年工人的稿子,实属不易啊!几年后,他还一直惦记着这位作者。1979年,他和另外几位同志一道负责编辑向国庆三十周年献礼的《朝晖》文学丛书。当时谭谈还不为人知晓,就连社里编的小说选集还不曾选进他一篇作品,王正湘却对他的作品有很深的印象。就在这种情况下,王正湘却要在《朝晖》文学丛书里安排他的一本集子!在文艺编辑室主任黄起衰同志的把持下,谭谈的第一本集子《采石场上》出版了,然而印数方五千册。这自然免不了要听风凉话:“老王一本书,才印了五千册。”他对此一笑置之。后来谭谈感恩的说起这件事:“书是人编的。我忘不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更忘不了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王正湘又何止只编了这个“第一本书”!光那几年,他就编了湖南省中青年作者的十二个“第一本书”。现在这些作者大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了。除谭谈、孙健忠、李岸、李波外,还有张步真、彭伦科、罗石贤、张新奇、龚笃清等等。特别是1979年,他在编辑李岸的《第二次爱情》和张步真的《追花夺蜜》时,正是他眼疾恶化的时候,整天眼疼痛、红肿、流泪不止。但为了尽快出书,他不曾请一天假,这中间的困难,该是可想而知了。王正湘热心扶植文学新苗,已成佳话。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是每稿必复,在他近30年的编辑生涯中,从未破例过一次!老王曾说过“年轻的作家,就像嫩苗一样,需要老人扶持。别人辛辛苦苦写的稿子,如果只是退回去,或者只说句没达到发表水平之类的话,岂不是灰了年轻人的心?” 问起王老夫子是怎么走上作家之路的,他一脸茫然的笑笑:“别人说是作家,我自己也没这样去想过啊。就是从小爱好文学,就写一些诗词啊,散文。后来发表得多了,就被人叫‘作家’了。”老作家端木蕻良说起:“正湘是个勤奋认真的人,他把最好的年华都交给了编辑工作。他为别人编排、润色,直到出版,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相对地却耽误了自己的创作。即便是耽误,他也还是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王正湘出版了散文集《君山竹奇》。中篇小说集《聚散何匆匆》。古典文学论著《(三国演义)导读》,《群雄称霸话三国》。《唐宋才女诗词择趣》。散文集《生活之恋》和诗词联集《傍竹楼吟稿》尚待出版。他的重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绿叶》、《菊韵》、《湘江风云》,中篇童话《宝竹》,散文《捉麂记》及文艺评论、文学编辑学论著、民间文学等。王正湘的作品大都有不俗的评价。著名作家碧野评价到“‘文如其人’,这是对人品和文品两全其美的赞誉。从王正湘同志身上,我们看到文品与人品的和谐统一。读《君山竹奇》,有如面对故人,促膝而谈,散开心扉,亲切自然,胸中升起一股暖流,产生一种幸福感。《君山竹奇》象涓涓泉流,清澈明亮,掬一勺而饮,可以清心。”端木蕻良说起《聚散何匆匆》“作者绝不用人为情节和故弄玄虚的安排来吸引人,而且用平静收敛的笔墨,来使社会生活在记者脑海里留有一丝回味。”上海复旦大学潘旭澜说《绿叶》“显示了一种内蕴的美。”王正湘最为属意的还是古诗词。虽然他把自己的生活用“呆板”“简单”两词概括,若你读到他的诗,便会觉得诗味足、情意浓。正如鲁之洛所说“不曾想年近八十、老实巴交、一副刻板呆脑模样的王老夫子,心胸竟然如此宽广,文思仍然如此敏捷。”他自1992年退休以来已写作诗词1000多首。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有500余首。香港《大公报》,《中华诗词》等报刊发表过他的诗词数十首,主要还是收入海内外出版的近100种诗词集和《中华诗词年鉴》、《当代中华诗词集》。王老夫子虽然眼睛不好,却热爱旅游,有机会去外地的话,他都要去。正因如此,旅游诗在他的作品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香港、澳门回归后,他也都去看了看,写了几十首。更希望有生之年能去台湾也瞧一瞧。不过据老夫子说,城市虽然繁华,还是更喜欢青山绿水,名胜古迹。王正湘投出去的作品,一般都能够发表。我好奇的想知道其中的诀窍,“反复修改,反复修改。”夫子继续说到“我自己就是一个编辑,如果我的作品连自己这关都过不了,又怎么能拿去投稿呢?没把握的就不要写,写完了要不断修改,要对自己负责。”他这样严谨的工作态度,实在很值得后辈学习。王正湘虽然拿着一个月几千块的退休工资,生活却是十分简朴。除了诗、书、文,几乎没有别的爱好,也没什么要求。常年是那几套换洗衣裳,棉布汗衫不是洗得快变透明了,就是已经破了洞。每天早上买2个馒头当早饭,有时候路上掉了一个都不知道。白天就一整天闷在房间里,由于眼疾看不了电视,广播是他知道外界消息的唯一来源。写写诗,跟老朋友写写信,过得也算悠闲。问起他最近有什么新作,他说,是关于古迹保护的一系列诗词。“看着祖国的文化遗产被破坏,心疼啊。”最后,我问起老夫子关于理想的问题。“您活了一辈子了,理想是什么呢?有没有什么还没实现的愿望呢?”王老夫子笑了笑说“我这个人啊,胸无大志,工作的时候就是想把工作搞好,拿了国家工资,不能吊儿郎当的做事。文学也就是个爱好。我又不想当官,我也当不了。”这就是我们可爱的老夫子——王正湘。

274 评论

caroline2900

里面的还词实在太多了 骨肉分离 太虚幻境 曲径通幽 鸳鸯在梁 摸着石头过河 风水宝地 熟能生巧 寻花问柳 一石二鸟 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 哀哀欲绝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耳边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耳鬓斯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风尘碌碌 无可如何 锦衣纨裤 饫甘餍肥 一技无成 茅椽蓬牖 瓦灶绳床 晨夕风露 阶柳庭花 了然不惑 自怨自叹 高谈快论 荣华富贵 利物济人 美中不足 好事多魔 乐极悲生 人非物换 静极思动 无中生有 安身乐业 离合悲欢 青天白日 青红皂白 炎凉世态 不可胜数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 消愁破闷 追踪蹑迹 好货寻愁 谋虚逐妄 胡牵乱扯 忽离忽遇 指奸责佞 贬恶诛邪 伤时骂世 父慈子孝 称功颂德 从头至尾 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 粉妆玉琢 惯养娇生 敝巾旧服 腰圆背厚 面阔口方 剑眉星眼 巨眼英雄

226 评论

相关问答

  • 湘江评论投稿

    里面的还词实在太多了 骨肉分离 太虚幻境 曲径通幽 鸳鸯在梁 摸着石头过河 风水宝地 熟能生巧 寻花问柳 一石二鸟 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

    肚皮吃饱了 5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湘江评论投稿邮箱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

    吃遍全宇宙! 1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新湘评论投稿

    《新湘评论》是中共湖南省委主管主办的机关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毛泽东主席1960年亲笔题写《新湘评论》刊名。为适应干部正规化理论学

    芥末生煎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1
  • 湘江文艺评论期刊

    湘江文艺1972年创办。《湘江文艺》由湖南省文联主办,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加突出刊物的文学特点,从1982年1月起,改名《湘江文学》。

    始终不遇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1
  • 湘江文艺投稿

    适合成年人阅读的文学类杂志:北京(15家):《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当代》《十月》《诗刊》《儿童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北京文学》《小说选

    吴山脚下2012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