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预处理条件对沥青岩粘结特性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我国,沥青岩大量存在于青海、新疆和四川等地[1],其挥发分含量高,不仅广泛用作建筑材料和铺设公路[2-3],而且也可以作为燃料发电。但由于沥青岩属于高粘性燃料,了解其粘结特性,对其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煤的粘结特性方面已有广泛的研究。粘结性很高的燃料因粘性高,会发生膨胀、熔融现象,因此会堵塞颗粒孔径,不利于挥发分的析出,所以会影响燃料的着火点,其次,因为在受热过程中胶质层会析出,再加上灰颗粒间会发生粘结现象,所以使得氧气扩散到颗粒表面的反应受到阻碍,而不利于燃料的燃尽,并且因为燃尽不易,使得颗粒的温度一直较高,当其在燃烧过程中飞撞到锅炉内的受热面上时,会使炉内的结渣现象加重,影响锅炉的持续稳定运行[4]。目前国内外的破粘方法主要有氧化破粘[5-6]、加添加剂[7]、煤焦掺混法[8]及机械破粘法[9]等。预氧化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破粘效果显著、可简化炉型的优点,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Maloney等[6]发现少量的氧就可以对煤样的膨胀性和软化性产生很大影响,得到低温氧化可以使煤样体积大幅减少,使软化和膨胀温度增加,也会使固化温度得到轻微的减小。Gasior等[10]研究发现,预处理后的煤在富含氢气的气氛中不会聚集和结块,预处理后煤样的焦炭脱除了部分挥发分,煤样的粘性得到一定缓解。Kam等[11]探究了氧化对烟煤粘性的影响,得到了较好的氧化破粘的条件,在更高温度和更高氧浓度下煤样的粘性并不能得到更好的缓解。尽管国内外做了很多关于煤粘结性的研究,但对沥青岩粘结特性的研究很少。本文在固定床上对沥青岩低温氧化,再运用达西定律,以初始粘结温度为指标判断粘性缓解情况,通过正交实验获得最佳改性条件,并探索氧化温度对沥青岩粘性影响。

1 实验

(1)实验样品。将沥青岩干燥并研磨至4种不同粒径:0~0.2mm,0.2~0.6mm,0.6~1mm,1~1.4mm。用密封袋置于干燥器中保存。采用西班牙Las Navas公司的SDTGA型工业分析仪和德国Vario公司的EL-2元素分析仪对沥青岩进行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可见沥青岩的挥发分和硫的含量很高,分别达到了51.6%和8.1%。

 

表1 摇沥青岩工业、元素分析 %

  

样品 工业分析 元素分析Mad Vad Aad FCad Cad Had Nad Sad O*ad沥青岩 3.72 51.60 23.42 21.26 43.18 5.40 0.63 8.10 15.55

(2)氧化样品的制备。氧化样品的制备是在恒温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如图1所示)中进行,考察粒径、氧化终温、氧化时间(氧化终温停留时间)对沥青岩粘结性能的影响。因为正交实验是一种解决多因素、多水平实验的有效方法,且用正交表可以找到最好或者较好的实验条件,可用于寻优[12],所以本文首先探索最佳改性条件,实验条件为,粒径:(0~0.2、0.2~0.6、0.6~1、1~1.4)mm,氧化终温:(200、240、280、320)℃,氧化时间:(10、20、30、40)min,选用的是3因素4水平的正交表,首先得到了最佳改性条件,然后再对最佳改性条件进行验证,并以最佳条件中的时间、粒径为定值,进一步探索温度对沥青岩粘性影响,选用温度:(200、220、240、260、280、300)℃。 将 25g 样品推入炉膛中部,通入250mL/min空气,并从室温10℃/min升温到氧化终温,保温一定时间,冷却至室温后收集样品,用样品袋密封保存于干燥器中,用于粘性测试。

  

图1 固定床实验装置

由于达西定律只适用于层流运动,为保证层流状态,空气流量不宜太大,以避免形成湍流,且空气流量也不宜过小,流量过小,会造成管路压降低而使误差较大。所以实验中样品质量为10g,选用的流量为180mL/min。由文献[13]可知,达西定律公式:

(3)沥青岩的粘性测试。粘性的评判是以初始粘结温度为指标。为了测试初始粘结温度,根据达西定律的原理设计制作了一套测试系统,如图2所示。主要测量不同温度下,流过填充沥青岩颗粒样品室的压差。测试系统主要由5部分组成,主要包括装样品的样品室(Φ=22mm)、质量流量控制器、加热设备管式炉、K型热电偶、压力表。为防止燃料在反应过程中被气体带出,在样品室两端都塞有一定量的石英棉,实验中通入的是空气,通过流量控制装置调节空气流量。

从表2中温度列K值可以看出,随着氧化温度的增加,初始粘结温度先增加后减少,说明对粘性的缓解作用存在最佳温度值,并不是越高越好[15],而在320℃时对应的初始粘结温度一定程度小于未处理样的初始粘结温度,因为在320℃时,沥青岩可能一定程度的发生了燃烧反应,所以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从粒径列K值可以看到,粒径的增大使得初始粘结温度提高,与文献[16]中对煤改性结果相反,因为实验过程中给的空气量较小,使得氧化过程中提供的氧含量比较少,因流量较小时,氧气的扩散速率不大,氧化反应不能充分的进行,而在氧化的过程中,反应是从颗粒的外部向内部进行,相同质量的沥青岩提供的空气量一定,实验过程中气体从石英管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空气停留时间不长,且同等质量的小颗粒压的密实一些,所以大颗粒与空气接触面更多,则氧化程度大一些,粘性缓解程度好一些。

  

图2 粘性测试实验系统示意图

 

从上式(1)可以看出,当样品室内温度升高时,空气粘度μ和体积流量会增大,所以样品室两端压差会增大,在层流状态时,压降△p与温度t是连续的函数关系[14];但当温度继续升高,大于沥青岩的初始粘结温度后,沥青岩会发生软化、变形、相互粘结现象,并形成了较大的孔道,会使样品室两端压差减小,此时也不再符合达西定律成立的层流条件,则不再满足上述公式,所以利用实验测得的t-△p关系曲线,以曲线转折点对应的温度定义为沥青岩初始粘结温度。

式中:Q-体积流量/(m3/s);μ-空气动力粘度/(Pa·s);L-样品填充长度/m;A-流道截面积/m2;C-达西常数;d-颗粒平均直径/m。

通过各因素K值的比较得到最佳改性条件为:氧化温度240℃、氧化时间20min、粒径1~1.4mm,说明此预处理条件对沥青岩的粘性改善效果最好。通过极差R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氧化温度对沥青岩的粘性改善作用更为显著,因氧化时间较短,氧化时间相对其他氧化条件的作用较弱。

2 结果及分析

(1)最佳预处理条件探索。通过3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的原理,对沥青岩氧化样品进行粘性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沥青岩低温氧化后,沥青岩的初始粘结温度相对未处理样品都有一定提高,说明低温氧化预处理可对沥青岩的粘性起到缓解作用,即低温氧化对沥青岩起到破粘作用。因为氧化可降低沥青岩中挥发分和焦油的产率,使沥青岩软化点提高,固化点降低,塑性范围减小,膨胀性减小,胶质体的粘度增大,流动性减小,所以沥青岩的粘性得到缓解。

检查人员一般由药学专家、化学或微生物专家组成。第2天至第4天,3位专家会根据之前的分工分开进行检查。每天上午9:00开始,首先有一个15分钟左右的晨会,双方讨论前一天发现问题中的不明白之处;中午12:30至13:30午餐;下午16:30分结束一天的检查,检查员开始撰写当天发现的问题;17:00左右开一个小会,向受检方通报当天发现的问题,并进行问题澄清和交流,之后公布第二天的检查计划以及需要受检方准备的资料。

将T_ED、T_SB数值带入上述t_source计算公式可得出T_LI的范围约为0到4 μs之间,即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肺组织、胸廓和肺动脉系统的病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还会合并右心功能衰竭,大部分都是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导致的。患者急性发作期优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了肺动脉痉挛,血液粘度上升,高凝和血栓前状态。当前临床中对于微循环变化的研究比较深入,加上其他的报道,人们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关注度比较高,此次我院就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有以下报道。

1) 防渗层:防渗层的作用是阻止床内渗沥液流到床外,或床外水渗入床内。防渗层结构与填埋场的防渗层类似,由下往上依次为20 mm左右的黏土层、400g/m2的土工布、1~2mm厚的HDPE膜。

 

表2 摇预氧化正交实验

  

注:相同方法测出未处理沥青岩的初始粘结温度为220℃;ki中1~4为各因素对应水平从小到大的排列。

 

次数 温度/℃时间/min粒径/mm初始粘1 200 10 1 ~1.4 2 2 200 20 0.6 ~1 2 3 200 30 0.2 ~0.6 2 4 200 40 0 ~0.2 2 5 240 10 0 ~0.2 2 6 240 20 0.2 ~0.6 2 7 240 30 0.6 ~1 2结温度/℃33 25 22 27 40 45 43 8 240 40 1 ~1.4 241 9 280 10 0.2 ~0.6 223 10 280 20 0 ~0.2 228 11 280 30 1 ~1.4 232 12 280 40 0.6 ~1 225 13 320 10 0.6 ~1 218 14 320 20 1 ~1.4 223 15 320 30 0 ~0.2 210 16 320 40 0.2 ~0.6 220初始粘结温度/℃240℃ 20 min 1 ~1.4 mm k1 226.8 228.5 226.3 k2 242.3 230.3 227.5 k3 227.0 226.8 227.8 k4 217.8 228.3 232.3极差 R 24.5 3.5 6优方案

(2)温度对粘性影响。因温度对粘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且最佳改性条件不在正交实验组合中,所以对最优组合进行验证,并探索温度对沥青岩粘性的影响。氧化时间为20min,粒径为1~1.4mm,温度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随氧化温度的升高,沥青岩失重率不断增加,温度越高失重率越大。当氧化温度为240℃时沥青岩的初始粘结温度最大,为255℃,也大于正交实验中的测试结果,说明与最优组合结果符合。且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初始粘结温度先升高后减小,说明氧化温度的提高并不能无限降低沥青岩的粘性,也印证了正交实验的结果。温度对粘性的影响可能因为,一方面氧化温度的升高可使沥青岩中致粘组分挥发减少,使造成粘结性的胶质体减少,另一方面氧化后形成的一些物质,比如醚键,可以增强大分子结构中支链和桥键间的交联程度,可加强中小分子间的连接,使在热解时燃料中的芳香层片失去流动性,从而影响形成的胶质体的流动性,使形成的胶质体不能充分扩散到颗粒间,所以颗粒间的粘结减弱。

 

表3 摇温度对失重率和初始粘结温度的影响

  

温度/℃ 失重率/% 初始粘结温度/℃原样 -- 220 200 1.78 247 220 2.49 253 240 2.52 255 260 4.63 249 280 5.94 245 300 7.44 243

3 结论

(1)通过正交实验发现,低温氧化后沥青岩的初始粘结温度升高,使沥青岩粘结性得到缓解,且得到粒径为1~1.4mm,温度为240℃,时间为20min为最佳氧化破粘条件,由极差R得到,氧化温度对粘性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粒径,最小的为氧化时间。

(2)随着氧化温度增加,失重率不断增大,初始粘结温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氧化温度为240℃、氧化时间为20min,粒径为1-1.4mm时获得最高初始粘结温度为255℃。

参考文献

1 薛自力.道路沥青加热技术现状与发展[J].交通世界.2004(S1):42-43.

2 YILMAZ M,KOK B V,KULOGLU N.Investig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ort-and long-term aged asphaltit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s [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13,25(5):563-572.

3 韩彪.天然沥青岩材料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

4 BASU P.Combustion of coal in circulating fluidized-bed boilers:a review[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9,54(22):5547-5557.

5 MALONEY D J,JENKINS R G,JR P L W.Low-temperature air oxidation of caking coals.2.Effect on swelling and softening properties[J].Fuel.1982,61(2):175-181.

6 赵飞翔,赵志刚,张聚伟,等.黏结性碎煤射流预氧化破黏与流化[J].化工学报.2014,65(6):1993-2002.

7 CREWE G F,Gat U,DHIR V K.Decaking of bituminous coals by alkaline solutions[J].Fuel.1975,54(1):20-23.

8 DYK J V,KEYSER M J,ZYL J V.Suitability of feedstocks for the sasol-lurgi fixed bed dry bottom gasification process[J].2001.

9 PAINTER P C,SNYDER R W,PEARSON D E,et al.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tudy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oxidation of a coking coal[J].Fuel.1980,59(5):282-286.

10 GASIOR S J,FORNEY A J,FIELD J H.Decaking of caking coals[P].

11 KAM A Y,HIXSON A N,PERIMUTTER D D.The oxidation of bituminous coal.3.effect on caking properties[J].Industrial&Engineering Chemistry Process Design&Development.1976,15 (3):416-422.

12 LEUNG Y W,WANG Y.An orthogonal genetic algorithm with quantization for global numerical optimization [J].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02,5(1):41-53.

13 张敏,高洪培,王鹏利,等.沥青岩循环流化床燃烧与排放特性试验研究[J].热力发电.2005,34(9):36-41.

14 AL-OTOOM A Y,BRYANT G W,ELLIOTT L K,et al.Experimental op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for the onset of sintering of coal ash[J].Energy&Fuels.1999,14(1):41.

15 富迎辉,范垂钢,李松庚,等.煤炭低温预氧化降粘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16,16(4):607-614.

16 韦章兵,曾蒲君,李华祥,等.粘结性煤的破粘方法试验研究[J].中州煤炭.1997(3):15-17.

 
董安民,冯道显,王贤华,张真,刘汝杰,邵敬爱,邓婷婷,陈汉平
《能源与环境》 2018年第02期
《能源与环境》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