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毒理学相关文献

毒理学相关文献

发布时间:

毒理学相关文献

第1章 纳米毒理学概述第2章 纳米材料的生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急性毒性第3章 细胞纳米毒理学: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第4章 分子纳米毒性学: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第5章 纳米颗粒进脑的能力及神经生物学的效应第6章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心肺系统的毒理学效应第7章 胃肠道摄入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第8章 纳米特性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第9章 纳米毒理学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附录 参考文献分类索引

第一节 法医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一、毒理学及法医毒理学的概念二、法医毒理学与其他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三、法医毒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四、法医毒理学的发展简史及趋势第二节 毒物与中毒一、毒物与中毒的概念二、毒物的分类三、我国法医毒物种类及特点四、中毒的原因和类型五、毒物的毒作用六、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七、毒物的毒性及其分级八、毒物的中毒量、中毒浓度、致死量和致死血浓度九、毒物在体内的转运、转化及其法医学意义十、毒物死后再分布及毒物死后产生第三节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一、中毒的案情调查二、中毒案例的现场勘验三、中毒症状分析四、中毒尸体的法医学检查五、毒物化验检材的采取、保存和送检六、疑为中毒案例的尸体挖掘七、法医毒物分析八、对法医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九、中毒的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 第一节 腐蚀性酸类中毒一、硫酸中毒二、草酸中毒三、氢氟酸及无机氟化物中毒第二节 苯酚中毒第三节 腐蚀性碱类中毒第四节 氨中毒第五节 甲醛中毒 第一节 砷化合物中毒一、固体砷化合物中毒二、砷化氢中毒第二节 汞及其化合物中毒一、金属汞和汞蒸气中毒二、无机汞化舍物中毒第三节 铅及其化合物中毒第四节 铊化合物中毒第五节 钡化合物中毒第六节 铬化合物中毒第七节 其他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毒 第一节 醇类中毒一、乙醇中毒二、甲醇中毒第二节 催眠镇静药中毒一、非巴比妥类催眠镇静药中毒二、巴比妥类催眠镇静药中毒第三节 麻醉药物中毒一、乙醚中毒二、普鲁卡因中毒三、利多卡因中毒第四节 生物碱类药中毒一、番木鳖碱中毒二、阿托品类中毒三、烟碱中毒四、氨茶碱中毒第五节 其他脑脊髓功能障碍性毒物中毒一、异烟肼中毒二、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毒 第一节 毒品和吸毒的基本知识一、毒品和吸毒的概念二、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的概念和诊断标准三、吸毒的危害性四、毒品的管制和预防五、吸毒的法医学鉴定第二节 阿片类中毒第三节 可卡因中毒第四节 苯丙胺类中毒第五节 大麻中毒第六节 氯胺酮中毒第七节 其他毒品中毒一、苯环利定二、麦角酰二乙胺三、7一羟基丁丙酯四、咖啡因和安钠咖五、曲马多六、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滥用 第一节 氰化物中毒一、无机氰化物中毒二、有机氰化物中毒三、植物性含氰苷中毒第二节 一氧化碳中毒第三节 亚硝酸盐中毒第四节 其他窒息性或刺激性气体中毒一、硫化氢中毒二、苯中毒 第一节 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节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第三节 除草剂中毒一、百草枯中毒二、除草醚中毒三、2,4一滴丁酯中毒四、敌草快中毒第四节 其他农药中毒一、有机氮农药中毒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三、五氯酚钠中毒四、矮壮素中毒五、沙蚕毒素中毒 第一节 毒鼠强中毒第二节 氟乙酰胺中毒第三节 磷化锌中毒第四节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一、茚满二酮类杀鼠剂中毒二、香豆素类杀鼠剂中毒 第一节 蛇毒中毒第二节 河豚中毒第三节 鱼胆中毒第四节 斑蝥中毒第五节 蜂毒中毒第六节 蟾蜍中毒 第一节 乌头属中毒第二节 毒蕈中毒第三节 雷公藤中毒第四节 钩吻中毒第五节 夹竹桃中毒第六节 其他有毒植物中毒一、马桑中毒二、莽草与红茴香中毒三、豆薯子中毒四、及己中毒五、苍耳中毒六、栝楼中毒七、巴豆中毒八、蓖麻子中毒九、瓜蒂中毒十、博落回中毒十一、黄药子中毒十二、关木通中毒十三、大黄中毒 第一节 突发性、群体性中毒的基本知识一、突发性、群体性中毒原因二、突发性、群体性中毒常见类型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第二节 食物中毒一、细菌性食物中毒二、真菌性霉变食物中毒第三节 工业性群体中毒一、氯气中毒二、光气中毒第四节 军事性毒剂中毒一、神经性毒剂中毒二、糜烂性毒剂中毒中英文名词对照主要参考文献……

亲医学专修上有一本叫做《毒理学》 还有《寄生学》都有相关介绍 只是比较枯燥

毒理学相关文献资料

第1章 纳米毒理学概述第2章 纳米材料的生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急性毒性第3章 细胞纳米毒理学: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第4章 分子纳米毒性学: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第5章 纳米颗粒进脑的能力及神经生物学的效应第6章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心肺系统的毒理学效应第7章 胃肠道摄入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第8章 纳米特性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第9章 纳米毒理学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附录 参考文献分类索引

小鼠和大鼠实验表明,对二甲苯首先在脂质含量高的组织中沉积,例如:脂肪、血管、大脑和血管密集的器官如肾和肝。邻、对二甲苯可以穿过胎盘,分布到羊水和新生儿组织内。大鼠口服间碳14标记的二甲苯后,间二甲苯分布于脂肪组织,积累量为3%(雌性)、1%(雄性)。放射显影照片显示,雄性大鼠在吸入对二甲苯后在鼻粘膜和大脑嗅球出现代谢物积累。该代谢物可能是芳香酸类化合物(如:甲基马尿酸和苯甲酸)。在妊娠的小鼠中进行同样的实验,发现经2000 ppm的暴露后,二甲苯在其大脑和肺浓度较高,而在肾和肝的浓度相对较低。皮肤和呼吸道是人体吸收二甲苯的途径。暴露在46或92 ppm(百万分之一)二甲苯或邻、间、对二甲苯等比例混合物8小时时,64%的吸入二甲苯会被人体吸收。因人的呼吸速率(每分钟呼吸次数)不同,二甲苯吸收量因人而异。呼吸速率越大,二甲苯滞留量越少。20 ppm的二甲苯经呼吸的吸收率为7%。间二甲苯的实验数据显示,在100ppm暴露5-10分钟时,吸收率为60%,并以达到平衡状态。对20-35岁男性的实验(实验条件:浓度600 ppm,温度25摄氏度,相对湿度50%,时长5小时)表明,二甲苯蒸气可经皮肤被吸收。真皮暴露测试(dermal exposure)结果为6 纳摩尔/平方厘米/小时,虽然液态二甲苯穿过皮肤的速度是13微摩尔/平方厘米/小时。经皮肤吸收的二甲苯以甲基马尿酸排出体外的时间比经呼吸吸入的二甲苯长2-4小时。 大多数进入体内的二甲苯会迅速被身体代谢并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兔子实验表明,口服邻、对二甲苯各8克后,在24小时内,50%的二甲苯会以尿的形式被排泄。人体吸入二甲苯中的95%会以代谢物的形式经尿排出,一般而言二甲苯的代谢产物是甲基马尿酸;剩下的5%会被直接呼出。只有小于005%的二甲苯会以二甲苯的形式经尿排出,小于2%会以二甲苯酚排出。甲基马尿酸的排泄十分迅速,暴露于二甲苯两个小时后,甲基马尿酸就会大量排出,并呈上升趋势。 成年大鼠实验表明,在暴露于217毫克/立方米(50 ppm)的二甲苯8小时后,标记物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肾(达到1000 纳摩尔/克组织)和皮下脂肪(超过250纳摩尔/克组织)。同时,坐骨神经中的浓度也高于血液。比血液浓度低的组织是大脑、小脑、肌肉和脾脏。从脂肪中排出的半衰期是2-7小时。在人体中,二甲苯被吸收后会经循环系统迅速在体内分布。在血液中,二甲苯会与血清蛋白结合,并优先积累于脂肪细胞。二甲苯从体内各组织的清除速度均较快,但从肌肉和脂肪清除的速度稍慢。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入。健康危害: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皮肤脱脂。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对二甲苯气体,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水肿;麻痹中枢神经,严重时导致抽搐或昏迷,甚至生命危险。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肾、肝损伤。致癌性:对二甲苯和其代谢产物暂无致癌的证据。NFPA704对的“对健康的危害”评级为2,与乙醚相当。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二甲苯属于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编号33535,UN号1307。国际评估化学品致癌的权威机构(IARC)对包括PX在内的整个二甲苯类的评估结果表明,PX致癌性证据不足,即有对人体致癌性无有效证据的物质。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将其归 类为A4级,即缺乏对人体、动物致癌性证据的物质。 吸入:将人员移到新鲜空气处,如果呼吸衰弱,用氧气救生器,以实施人工呼吸,并立刻送医治疗。皮肤接触:用肥皂或中性清洁剂清洗感染处,并且用大量水冲洗20分钟,直至没有化学品残留。若需要则送往医院治疗。眼睛接触:立刻用流水冲洗眼睛十五分钟以上。如需要则送至眼科医生处治疗。食入:大量饮用可导致昏迷,昏迷发生时不要催吐,以免堵塞呼吸,当呕吐发生时,保持头部低于臀部。使头部转向一边,立即送医治疗,洗胃或用活性炭浆。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无此有效资料对急救人员之防护:⒈戴防护衣服(包含防溶剂手套)以免接触污染物。⒉戴化学护目镜。对医师之提示:对于食入者考虑洗胃及活性碳浆。相关标准:人体危险上限:900 ppm(9 g/m)国外常见标准(推荐):长期暴露上限(以一天工作八小时):100 ppm (435 mg/m),短暂暴露上限150 ppm(655 mg/m)二甲苯的代谢物甲基马尿酸被认为是监测二甲苯浓度的指标。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建议将尿液中甲基马尿酸浓度上限设定为2克/升。中国国内标准比国外低。 对二甲苯的液体及蒸汽易燃。进入消化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包括兴奋,随后头痛、眩晕、困倦和恶心,严重者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并由于呼吸中断而致死。可能造成肝、肾损伤。吸入时可能造成呼吸困难等和吞入类似的后果,及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黏膜损伤、血液异常。二甲苯蒸汽对眼部及上呼吸道有刺激,高浓度时会麻醉中枢神经。短期吸入高浓度对二甲苯会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甚至会躁动、抽搐或昏迷。 长时间或重复性接触或吸入以及短期吸入高浓度对二甲苯使皮肤脱脂,可造成皮肤干裂或刺激及产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呼吸困难、混乱、眩晕、恐惧、失忆、头痛、颤抖、虚弱、厌食、恶心、耳鸣、暴躁、口渴、肝功能减弱、肾损伤、贫血症、骨髓的增生等)损害。此物质曾造成动物的繁殖损害和致命性结果。

毒理学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医学卫生科学由过去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扩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现代毒理学研究领域大大扩展,并与现代医学、卫生学,特别是与预防医学、环境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现代毒理学研究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分类外源性化学物质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通过与机体接触进人机体,在体内产生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又称“外源性活性物质”。早期人类接触的外源性毒物,主要是动物和植物中的天然毒素,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依据毒物的来源可分为两大类。I类:天然毒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毒素,如毒蘑素、蛇毒、河豚鱼毒素、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此外,还有天然有毒气体,矿物毒物等。II类: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包括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及食品污染物、农用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军事毒药、放射性核素等。现今全世界已登记的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已有1000余万种,常用的有8万种。易引起灾难性中毒事件的化学品有100~150种。描述性毒理学研究主要是观察和识别外源性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作用影响,包括用动物实验来预测外源性毒物的潜在危害和对接触人群的直接观察,为外源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中毒机制的研究这现代毒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它不但有很高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为中毒防治提供科学根据,首先要求研究者的思路要明确,应从不同层次(脏器、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毒机制。当前从总体上看应当加强分子水平的研究,但注意避免“基因包装”,忽视动物试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倾向。概括的讲,从分子水平研究中毒机制,可从两方面人手:①确定生物大分子靶点,即要回答何种生物大分子是该化学物质的靶点;②从受试物中分离出活性代谢产物,绝大多数有机毒物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因而分离和鉴定活性代谢产物,是研究中毒机制的重要一步。建立危险度评价模型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动物试验的资料推论于人,也就是如何把高剂量、短时间接触的毒作用结果,外推到低剂量长期接触,小样本如何外推到大样本。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危险度评价方面现已有许多新方法,有待于毒理学家去验证,因为各有优缺点,来美国环保局制定了有关致癌性与非致癌性危险度评价准则,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以生理为基础的毒代动力学模型;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的模型,综合为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危险度评价模型,以降低外推的不确定性,并且有阈值和无阈值的有害作用的危险度评价格会发展成为规范的评价方法。加强管理及制订标准、法律、法规研究控制化学品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毒理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国策。国家行政部门制订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标推都要依据毒理学研究的资料和数据在毒理学家的参与下进行安全性或危险度评价,作出是否允许合成该种新药,并进人人类环境作出判断和决定,提出相应的安全使用(或接触)标准和管理措施,制订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并依法进行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以达到保障人民健康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为了加强对健康相关产品的管理,自1999年3月26日制订了“保健食品”、“化妆品”、“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涉及“饮用水的卫生产品”等称为健康相关产品。其评审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件》、《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法规。由于现代毒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需要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各领域由相应的现代毒理学分支学科进行深入的专项研究。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外界各种有毒物质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毒物、认识毒物,直到研究毒物为人类所用,大约经历了了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到20世纪发展形成了现代毒理学。由此可见,现代毒理学整个发展过程即是人类起源和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古人对毒物和中毒过程的认识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生,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常误食有毒的动植物而引起中毒。我国古书籍《淮南子》的《修务训》篇中载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经过长期实践,古人通过对许多动植物、矿物的外形和颜色、味道等学会辨认毒物和非毒物,用文字加以记载。《周礼·天宫》称胆矾、丹砂、雄黄、紫石和磁石为“五毒”。古人还把毒物作为他们狩猎、战争和谋杀的工具,如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把毒物作为杀人工具,直到公元前82年,Sulla颁布法律,禁止用毒物为杀人工具。有关毒物的各种词汇,正是在古人实践过程中,逐渐创造和衍生出来的。如英文“toxic”这个词原来自希腊文“toxon”词意是弓箭,并由此派生出“toxicology”(毒理学),此期间在古埃及和西方的书籍中部有对毒物和中毒的记载。在和疾病作斗争中,人们逐步积累了利用天然产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收载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共计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古人认为:上品“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斟酌为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并且知道毒副作用与服药疗程及剂量的关系。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学有独特的见解。宋代宋慈著《洗免集录》提到因服毒(自杀或他杀)致死,较早地提出了如何进行毒物鉴定的方法,他被认为是法医学的鼻祖。明朝李时珍修《本草纲目》,历时20年,三易其稿而成书,是对我国及国际影响较大的巨著。近代毒理学的萌发和发展1.萌发代毒理学的研究始于16世纪,其背景是西欧开始进人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已认识到应摆脱只凭经验和直观来认识事物,要通过实验观察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最值得介绍的是一位瑞士科学家Paracelsus(1493~1541)最先奠定毒理学的实验基础,开始萌发了近代毒理学的幼芽,摆脱了直观和经验研究的模式,尝试用实验研究、分析对比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Paracelsus也是一名著名的医学家。他有一句名言“What is there that is poison?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译成中文就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样没有毒,只有正确的剂量才能使药物不成为毒物”。明确指出,化学物质的剂量和它的毒性关系,是毒理学的中心问题。在此期间他与其他学者共同研究职业性铅中毒、汞中毒、煤烟和烟垢的毒性危害等,并提出了职业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的早期概念,为近代毒理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2.发展19世纪毒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西班牙籍学者Orfila(1787~1853)首先提出的。19世纪初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许多工人在工厂、矿山从事繁重的手工业生产,劳动环境恶劣又缺乏防护,曾出现过多次严重急性中毒事件,如陶瓷工人发生铅中毒,多数采矿工人发生汞中毒、磷中毒,矿工多数息有矽肺,甲醛中毒也屡见不鲜,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许多学者围绕各种职业接触的化学物质开展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使实验毒理学获得迅速发展。Magendie(1783~1855)、Orfila(1787~1853)、Lewin(1854~1929)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毒理学研究,为药理学、实验治疗学和职业毒理学奠定了基础,其中Orfila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曾在法国用几千条狗做实验,多次反复地观察到有毒物质与生物机体发生毒效应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并建立了生物的组织和体液中鉴定毒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为法医学和犯罪学开辟了用尸检材料和化学分析方法作为中毒的法律证据,促进了法医学和犯罪学的发展。1815 Orfila出版了第一本毒理学专著“Traite de loxicoloie(法语)”,并提出毒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期还有很多学者进行实验研究,如著名的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1813~1878)研究一氧化碳和箭毒的毒性作用及性质,直到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出版了许多有关实验方法及描述多种毒物的专著,促进了近代毒理学的成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代毒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及其特点20世纪是毒理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生命科学倔起和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现代毒理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又推动了现代毒理学的迅速发展。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的奥秘。遗传密码的破译,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确立,重组DNA技术的建立等,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技术全面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了现代毒理学中,所以在凹世纪四年代后,现代毒理学的分支学科如雨后春笋,蓬勃地发展起来。我国现已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现代毒理学分支学科有30余个,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分子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在建立和应用分子终点的新方法后,对预测致癌性化学物质开辟了新的前景。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近代毒理学的基础上,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完善当今的边缘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现代毒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20世纪印年代后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按学科领域分类 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军事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临床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分析毒理学、兽医毒理学、饲料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昆虫毒理学、动物毒理学、植物毒理学、放射毒理学、毒理学史毒理学。(2)按靶器官分类 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肺脏毒理学、血液毒理学、眼毒理学、神经与精神毒理学、行为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生殖发育毒理学、皮肤毒理学c(3)按机制研究分类 生化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膜毒理学、细胞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受体毒理学、量子毒理学。(4)按化学物质分类 金属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有机溶剂毒理学、高分子化合物毒理学、材料毒理学。以上众多的毒理学的分支学科,既在毒理学的领域之内形成交叉,又与生命学科领域的相关学科交叉,使毒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可以预计将来还要出现新的分支学科。2.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间学术交流频繁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毒理学会的国家(1960),又是第一份专业性杂志“Toxicnlogy and pharmacoiogy”发行的国家(1958),这是现代毒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现代毒理学的成熟,而且也促进了毒理学的飞跃发展。此后,国际毒理学会及各国毒理学会陆续成立,学术会议及国际间联系频繁。论文逐年增多,世界各国平均每年召开毒理学学术会议10次以上,创办的专业性杂志超过70种,每年出版的学术专著20。25种,大型国际毒理学会议1977~2001年共开过9届会议,已出版了9本论文集。自从1907年化学文摘问世以来,至1991年初共收集有关毒物的毒性及毒理学文摘量67959篇,其中1991年只一年就收集丁12584篇,是20世纪韧10年累计(1907~1916)276篇的46倍。第一届美国毒理学学会只有会员20人,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今已有会员4000余人。国际毒理学联盟(IUTOX)自1977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当时只有国家和地区毒理学会成员13个,现今已增加到43个,拥有来自37个国家及地区的毒理学家2000余名做为IUTOX的主要成员:继美国成立毒理学会1960年之后,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欧共体、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先后成立了毒理学会。我国毒理学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正值卫生毒理学大发展时期应运而生的。此时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毒理学专业处队伍,有会员100余名,多数分布在预防医学科研单位,当时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1993年12月9日中国大毒理学会正式成立,同期陆续成立了16个二级专业委员会,发展会员300余名。截止2001年9月注册会员已有1100余名,现有二级专业委员会及地方毒理学会30余个。1997年中国毒理学会已加入国际毒理学联盟及亚洲毒理学会。1995年旅居美国的华人毒理学家为报效祖国,成立了中国旅美毒理学家协会,积极开展与国内毒理学界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举办过“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讲习班”,并出版了《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生命科学专著。德国已建立了对毒理学工作者毕业后教育模式,是教育界与毒理学界相结合的产物,提供了涵盖毒理学全部学科范畴的最好教育,受教育者可得到毒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系统理论培训,并获得德国实验与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协会(DGPT)颁发的“毒理学专家”证书。德国的这一举措受到世界各国毒理学界的重视。2001年在第9届国际毒理学联盟大会上,各国专家同意成立毒理学家国际认定机构。考虑到未来国际间的合作,国家应为新一代毒理学家的教育和认定确立标准。我国已经跨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门槛,毒理学界国际间合作与学术交流极为频繁,结合本国国情,拟订适合中国实施的认定程序,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毒理学家作出贡献。3.研究机构不断地完善,研究的项目更加前沿各国政府、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各种毒理学研究机构,如美国较著名的国家或军方从事毒理学研究机构有国家肿瘤研究所,美国毒理学规划组织由7个国家级研究单位组成,其中国家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所为组成单位,负责审批每年由国家拨款、资助或契约方式资助的课题,1980年立题9900个,资助金额达4亿美元,到1992年每年增加到8亿美元1998年美国毒理学会及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BEHS)计划完成一项重大课题“环境基因组研究”,国家投资6000万美元,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对化学损伤易感的基因。他们计划从各主要民族中选出1000人,就每个人基因组中的200个以上关锭基因进行测序,然后详细研究这加多个基因各自的功能,并对受检人群进行健康调查,研究这些关键基因与受检人群中各种高发疾病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十分艰巨复杂,耗资惊人,可是一旦成功,将会攻克人类各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实现人类世代梦寐以求的夙愿。世界上著名的大型企业,如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美国杜邦公司、道氏公司等都设立毒理学研究所或研究室。每年投资巨额资金,进行毒理学研究及危险度评价,仅美国就有这种独立的研究单位数百家,估计全世界可达到上干家,他们具备优良的科学设备及集中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对毒理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4.“毒理基因组学”的发展引导现代毒理学跨人新时代在20世纪中,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及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大自然采取了过度的开采利用,工业发展迅速,导致大量有害因素(物理、化学、生物)释放到人类生存环境中,危害到人类健康。环境因子与机体交互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毒理学界迎来了新的挑战,即研究机体对环境中有害因子易感性机制和对其进行鉴定及评价,特别是对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进行准确判断,是当前毒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毒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与人类生存环境、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毒理学在生命科学中的特有作用将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健康事业中得到充分展示,生命科学领域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以人类基因计划(HGP)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又给毒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1世纪的毒理学发展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著名的毒理学家Terhard Zhinden在1992年第6届国际毒理学大会上指出,实验毒理学研究划分为3个时代:①发现时代:从上个世纪延续到21世纪初,其发展高峰期是20世纪80年代;②生物机制探索时代: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高峰期在20世纪90年代,并将在21世纪继续延伸下去;③个体表达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进人发展高峰时期。个体表达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受环境因子暴露个体的遗传背景的重要性。这个时代的毒理学家将鉴定出大量的特征性遗传表达标志,并揭示出决定暴露个体毒性反应的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来实现,人们更为关注环境因子与机体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如肿瘤)中的重要性。毒理学家Kenneth olden博士在2001年澳大利亚里斯本举行的第9届国际毒理学大会上,他做了一个精辟的论述“遗传装弹药、环境扣板极”。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引出了毒理基因组学,从而赋予了毒理学新的发展机遇,使毒理学家更能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迎来毒理学发展的新时代。

毒理学相关文献有哪些

很多,以下是经常用的全文数据库,pubmed大部分没全文:1、OVID2、EBSCO3、proquest4、scicnedirect5、springer6、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2]

是一本书:杀菌剂毒理学【作 者】林孔勋主编【出版发行】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05【ISBN号】7-109-03338-4【页 数】 154【原书定价】$05【主题词】杀菌剂-毒理学(学科: 高等学校 学科: 教材) 毒理学-杀菌剂(学科: 高等学校 学科: 教材)【中图法分类号】S2【参考文献格式】林孔勋主编 杀菌剂毒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希望能帮到你。不明白再问。

要多少字的么,,,这个我就可以写

毒理学相关论文

我可以帮你写,你出多少价钱?分半给!

也就是化学兵种的作用。有多少种毒气、毒药等,如何应用,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比较有效。

要多少字的么,,,这个我就可以写

  • 索引序列
  • 毒理学相关文献
  • 毒理学相关文献资料
  • 毒理学相关文献综述
  • 毒理学相关文献有哪些
  • 毒理学相关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