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外国教育史论文5000字

外国教育史论文5000字

发布时间:

外国教育史论文5000字

毕业论文发表可上知网查询文献哦。

西方古代教育发展  摘要:在西方占代教育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对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做过自己独到的阐述,本文选取  他们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儿位,来考察他们关于这一教育思想的阐述,以便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占代;全而发展教育;演变  在西方占代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关于人的全而发展的教  育思想源远流民 o旱在占希腊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关  于身心全而和谐发展的理想。其后经过人文卞义者和1g至  19川_纪的启蒙思想家的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尹和谐发展”  和“全而发展”的问题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  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考察,以便从  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从而有利于当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  行。  一、占希腊时期  对占希腊人来说,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教  育思想卞要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他们  三个人在教育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苏格拉底在他的教育  见解中已经提及要对公民进行德、智、体的教育,可以说,人  的多方而和谐发展的思想已经初露端倪。苏格拉底首先提  出“知识即关德”,认为关德是可以教出来的,青年人应该注  意自己的内心,即灵魂川_界,就是说注意自己的道德生活。  另、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日的。  继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把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了下去。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教育是紧紧地与社会相连的。通过城乡  生活才能有全而的发展,国家的性质有赖于其公民的教育素  质,而教育必须适应组成国家的不同类型人的需要和潜力。  为了避免过度发展智力的危险,就必须有教育,它能均衡协  调地发展人的本性各个方而。这种教育给人以克制和尊重  他人的品质,使他可能具有以各种方式,以最大的魅力,适应  千变万化活动的能力。“教育”是以适合儿童第一本能—  关德的习惯所进行的训练。而“关德即是心灵的和谐”。对  柏拉图来说,教育的日的不在于发展某些能力,或给予特殊  的教学,而在于使人能取得其真正的尊严—去知道什么是  好。教育不仅仅是智育,教育是一个成}\的过程,它关系到  人的本性的各个方而,而造就性格是最为重要的结果。在这  方而,音乐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强调情感教育与  智力教育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观点,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他曾系统  地论述了对儿童施行体、德、智、关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  想。亚里斯多德也认为教育是密切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他比柏拉图更重视教育是一种个人事务。但是,他也  懂得在国家生活的狭隘天地中不可能取得全而的发展。全  而发展必须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而。他把个人发展分成  三个时期,相应地教育也分三个阶段,即体育、德育、智育。  这实际上即是关于人的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占希腊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应该使人得到发展这一  理想。应使人的整体完关,发挥他的力量和能力,使它们充  分发展。自我实现和内在发展是教育的手段和日的,是心灵  进化的过程。对占希腊人来说,他们生存的日的就是发展成  为一种更为高尚的人。他们相信,教育对于达到这一日的有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  到全而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  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占希腊人留给西方1日_界的伟大遗产。  _、罗马帝国时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占代罗马的教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罗马对占希腊的文化与教育在其吸收与消化过程中,  也曾经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作出一些重要的调整、修改与  补充,而且,占希腊的文化、教育卞要是通过罗马的改革而影  响到后代欧洲的。在罗马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昆体  良、普鲁塔克也曾就人的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作了自己独到  的阐述。  昆体良提出教育的日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  人,因此,他在重视对雄辩家进行智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德育  的重要性。昆体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关雄辩家的形象,  “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一个具有最高的天赋才能,满腹蕴藏  着最有价值的各种知识的人,一个各方而都是出类拔苯的  人”。[ I ] ( P 357)在德行与才能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他认为有道  德的生活甚至比最卓越的雄辩才能更为可取。重视德行的  培养是昆体良的教育理论的一个特点,关德同样需要教育使  之成为现实,德育与智育一者不可偏废,否则是培养不出杰  出的雄辩家的。  普鲁塔克在吸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全而发展教育思  想的基础上,结合罗马帝国的实际,勾画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的智、体、德方而的教育都作了详细  的论述。在智育方而,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应  在他们成}\过程中,学习各种知识。但他同时又认为,在知  识当中,最有价值的是哲学,这固然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我们  把他与所处的历史时代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也就不难理解。  普鲁塔克认为,体育应看作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而,不  可等闲视之。体育的日的,不仅仅要使儿童的身体优关,而  且为了使其强壮有力。此外,普鲁塔克也论述了德育的内  容、方法,对年青人进行德育,可以培养他们谦逊的品格,使  他们举比有方,彬彬有礼。  三、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们  提出了身心或人格全而发展的培养日标。这不是单纯对希  腊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恢复,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  条件的基础上的。当时资产阶级上层所要培养的已经不再  是僧侣和僧职人员,而卞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而的  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这是他们提出身心全而发展的培  养日标的卞要原因。  在文艺复兴旱期,维多里诺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人文卞  义学者,他在创办学校时的指导思想是:兼顾身心的发展,德  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人格的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  任感的培养相结合。维多里诺的学校十分重视体育,他认为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前提,此外他还为学生安排了  )‘一博的课程,以占典文学和占典著作的研究为核心内容,他  认为这种研究有很大的道德教育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  尚品格,是统一智育与德育的最佳途径。  到文艺复兴后期,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在蒙太根那里又  前进了一大步。作为对狭隘的中川_纪精神的反叛者,他既批  判旧的,也批判新的人文卞义学习,他认为一者都谈不上教  育。他比同代人更具有远见卓识,对这一问题有许多标新独  到之处。蒙太根明确地说明涉及整个人的教育宗H:“我们  所教育的不是一个思想,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正如  柏拉图所说的,我们不能只培养一方而,而忽略另一方而,我  们要使身心都能平行发展,这正像驾在同一辕上、齐头并进  的两匹马一样”。[2]‘”52)蒙太根不仅重视对学生的各方而能  力的平行发展,而且就连如何选择教员也有明确的规定。他  认为正确选择教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首先教师  本人就应是一个全而发展的人,他不光要有学问,而且还要  有很好的性格,他应该是个头脑平衡,各方而都出类拔苯的  人。  四、十八、十九川_纪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奇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教育经验的  基础上,对全而发展的教育理论又补充了许多至今仍有积极  意义的见解。他卞张教育的日的在于促成人的天赋力量的  和谐发展,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体育。  在他自己的学校中,裴斯塔洛奇把这一原则付诸实施。裴斯  塔洛奇认为整个人的发展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关系到人  本性的各个方而,关系到创造力、感情、体力、智力和道德。  只有能够影响人成为一个稳定单位的那些事情才是有教育  意义的,那种只去片而发展人自然本性的一个方而是不自然  和虚假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必须努力使人各方而的能力都  有全而发展。这又是对一种平衡和完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  既没有忽略人的本性,又不忽略他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  使整个人格协调发展。为了这一日的,知识和学业的发展必  须与其他能力相称,因此,对年青人各方而的教育应该卞要  H在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不仅是丰富他们的知识。裴斯塔洛  奇在勃格道夫学院把这一思想付诸实现。在现代教育的精  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裴斯塔洛奇的伟大影响。他关于  儿童各方而均衡发展的呼吁,已经成为)‘一为接受的教育思想  的一部分。  继裴斯塔洛奇之后的苏格兰教育家戴维斯托针对当时  的教育现状,勇敢地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他认为教育要想  有效果,就不能仅仅有教学而已,它必须关系到整个的人。  因为人不是仅有头脑,或仅有感情,或肉体的精力,人是一个  复合体,教育是关系到人本性的各个方而。培养儿童最有影  响和最为成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要同时锻炼其智、体、德的  能力。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对身心体魄的培养被分开了,  对身体能力的培养没有予以应有的注意,而那些智力的培养  却儿乎是压倒一切了。教育必须通过锻炼整个人—他的  思想,感情和外部举比来进行培养。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全  部本性,而不是单纯训练头脑的制度—它培养智力,也培  养情感习惯”。[3] ( P 246)  五、小结  在西方教育史上,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经过了众多教育  家、思想家儿个}日_纪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实现了由空想到科  学的擅变过程。但是他们所有这些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  考察,都未能摆脱人性论的思想范畴,不能揭示个性的真正  解放和全而发展的现实的、客观的可能性,因而带有空想性  质。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于希腊的奴隶卞阶级,尤其是  亚里斯多德。他们认为: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为了发展  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准备,教育  应使人“自由”,使人文雅,而职业生活是奴隶或普通劳动者  的事,是使人不自由、不文雅的。这种奴隶卞剥削阶级的教  育思想,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卞义教育家所全盘接受—  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的剥削阶级利益。文艺复兴时代最旱的  意大利教育思想家佛奇鸟斯曾为全而发展教育下过这样的  定义: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者获致  德性与智慧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  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的才能的教育。维多里诺和其他人文  卞义者都接受这个贵族卞义十分明显的定义,并按照它的精  神安排教育上作。可以说,人文卞义教育的卞要特征就是这  利‘全而发展或自由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对后代的欧关  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西方占代全  而发展教育思想的进步意义,我们应该给予历史卞义的肯  定。但应指出它的历史与阶级局限性,划清和谐发展和马克  思卞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全而发展的界限。只有在马克思  卞义产生以后,才彻底完成了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科学考  察,从而奠定了全而发展教育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fll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f2l【英】伊丽莎自·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A学院出版社,1992  f=}]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f41曹孚,腾大春,吴式颖,姜文阂外国占代教育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外国建筑史论文5000字

找到两篇中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已经发送到你的邮箱,我的邮箱是

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 引言: 什么是建筑哲学?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 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他们发明了一种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以柱子的直径决定柱子的高度,以高度决定其款式。或是庄严沉重的多利阿式,或是轻盈的爱奥尼阿式,或是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式。再以款式决定础石和柱头,进而决定柱间的距离和建筑物总的布局。建造在这样一种思维之上的建筑,必然坚固而匀称,健全而和谐。艺术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天才们自发、独特而强烈的情感和灵感,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与这种民族精神完全一致。一种典雅大方、朴实自然的风度,一种纯粹得一清见底的美,在你的目光与其接触的那一瞬间便在你的心中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古希腊就像一件艺术品,精巧,完美,却脆弱得很。希腊神庙的自然与人文情结压倒了其宗教内涵。建于伯利克里黄金时期的巴特农神庙,像古希腊的自然界与人一样,各个部分都有一种持久的平衡。它那些美得纯粹的立柱及其上的那些已有些班驳了的浮雕,让人看到刚强的力,脱俗高尚的气概,清明恬静的心境,一种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东方的庄严与西方的神圣 var script = ateElement('script'); src = ''; appendChild(script); 中国古代有出现宗教狂热的时候。顺其自然的民族传统,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安慰不平的内心或寄托无法实现的愿望,以求得精神上的一种平和,这一点从祭天建筑群—北京天坛的建筑风格中可以看出。 天坛坛域近方形,南侧两角为直角,北侧呈圆弧状,体现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天坛的规划设计、强烈的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以及“天子”敬天保民的名分和“天下”统一和谐的伦常。 天坛显出一种天人和谐、中正平和的博大庄严。天坛的建筑设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核心——天人合一,在天与人之间所起的沟通的独特作用与西方古代的教权至上有所不同。 纵观世界古代建筑史,宗教建筑往往具有非凡的工艺成就和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宗教建筑正是凭借信徒坚定的信仰和忘我的付出,集合众人的智慧与劳动,才创造出几乎超出人力所能及的崇高作品,为建筑艺术史留下座座不朽的丰碑。 蛮族铁蹄的贱踏更带来了灾难性的毁坏。令他们痴迷的是基督教的救赎与对光明天国和极乐世界过火的描写。 “世界脱下破烂的旧衣,替教堂披上洁白的袍子”,于是哥特式建筑出现了。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第一座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在巴黎圣母院的外观与中世纪教会运行模式图的对照中一种时代精神在建筑上烙下了多么深的印痕。那排排圆柱、重重圆拱、层层横梁以及突兀夸张的哥特式尖顶象征着天主教社会的等级森严;那些直插云天的尖拱代表的是欧洲中世纪民众对于天国的狂热景仰,对上帝的无限崇拜。而圣母院内部之宽敞亦令人震撼,宏伟的正堂外,两旁还有侧堂,横里还有十字耳堂,它的顶上是巨大的穹隆,四边是巨大的支柱,无数的垂直线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穹隆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把他们原来就奇丽的幻想引向无限的痴狂,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他们正在与上帝对话。院内那些纤巧复杂的点缀物——华美的彩色玻璃,精雕细琢的祭坛,歌台,屏风,惟妙惟肖的雕像,繁复的盘花,树叶形的装饰,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世纪那种病态的诗意与过敏的审美倾向。建筑风格上属于修与罗马式结合的类型。而后来十字军归来才带回了其主要风格——尖拱的哥特式样,表现并印证着中世纪欧洲人极大的精神苦闷与宗教狂想。从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在巴黎圣母院上留下的痕迹,艺术不会消亡,只会以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民族文化就是这种转化的根本的内在的基因,时代精神便是这样变化发生的直接推动力。 三、东方的从容与西方的严谨 经典的中国园林把一个民族的诗情文气、儒雅风度和东方价值观念表现得深刻细腻又自然从容。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苏州园林的建筑极大地体现了道家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它为了能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自然。苏州园林建筑取法自然,利用山石生情,园亭点景,廊桥谐趣,楼阁相映等手法,园林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园林建筑中还有一个明显的道家印记——“一水三山”,于是中国园林形成了一个庞大水体中座落三个小岛的“一水三山”模式。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景象,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人思想感悟的环境,其价值追求乃是以“闲”“逸”来化解人心中的焦虑与浮躁。 var script = ateElement('script'); src = ''; appendChild(script);西方法国巴洛克时期古典园林的底蕴便显得稍微单薄了些,明显透出了刻意经营的痕迹。以其极度的奢丽豪华,金碧辉煌展示了当时丰厚的财富积累。凡尔赛宫便是这种建筑的代表。这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南宫与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造型优美的大理石人物雕像,内壁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其大花园中的花圃、水池、花草树木都体现着一种夸张而极端的对称与规整,正如当时流行的宫廷文学那样优雅而严整。整一座凡尔赛宫,富丽奢华已登峰造极,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建筑,这个既形象又抽象的名词,这种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深蕴着一个民族文化,并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建筑哲学是关于建筑的哲学观,或者说是应用于建筑的哲学观。当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事物的本质时,当对“建筑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便形成了建筑哲学观。建筑哲学观就是建筑的理论或者被用到了建筑去的哲学理论。

建勇哥,我知道是你哦。!!!哈哈

教育论文5000字

你这个太长了,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下了,开扩恩维变成自已的语音。

可以自己在网上先找下这类的期刊论文呀~多看下~像(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等等这些期刊,上面的论文总有适合你的~总能让你找到灵感的

需求我们能写我可以

《教育进展》或者《职业教育》上有,开源刊物可以直接看的

中外教育的差异论文5000字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受到古代教育糟粕的影响,具有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在这里我以一个学生的视角看我国教育制度和西方教育制度之间的差距,由此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与诸位同学讨论,算是一份参考资料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各有志"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走从小学到大学的道路.然而现在各个学校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我国大力倡导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丢进了大西洋,每日让学生埋首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度高考书."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生的

外国教育史论文

文化没那么高 啊!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西方古代教育发展  摘要:在西方占代教育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对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做过自己独到的阐述,本文选取  他们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儿位,来考察他们关于这一教育思想的阐述,以便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占代;全而发展教育;演变  在西方占代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关于人的全而发展的教  育思想源远流民 o旱在占希腊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关  于身心全而和谐发展的理想。其后经过人文卞义者和1g至  19川_纪的启蒙思想家的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尹和谐发展”  和“全而发展”的问题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  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考察,以便从  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从而有利于当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  行。  一、占希腊时期  对占希腊人来说,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教  育思想卞要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他们  三个人在教育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苏格拉底在他的教育  见解中已经提及要对公民进行德、智、体的教育,可以说,人  的多方而和谐发展的思想已经初露端倪。苏格拉底首先提  出“知识即关德”,认为关德是可以教出来的,青年人应该注  意自己的内心,即灵魂川_界,就是说注意自己的道德生活。  另、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日的。  继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把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了下去。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教育是紧紧地与社会相连的。通过城乡  生活才能有全而的发展,国家的性质有赖于其公民的教育素  质,而教育必须适应组成国家的不同类型人的需要和潜力。  为了避免过度发展智力的危险,就必须有教育,它能均衡协  调地发展人的本性各个方而。这种教育给人以克制和尊重  他人的品质,使他可能具有以各种方式,以最大的魅力,适应  千变万化活动的能力。“教育”是以适合儿童第一本能—  关德的习惯所进行的训练。而“关德即是心灵的和谐”。对  柏拉图来说,教育的日的不在于发展某些能力,或给予特殊  的教学,而在于使人能取得其真正的尊严—去知道什么是  好。教育不仅仅是智育,教育是一个成}\的过程,它关系到  人的本性的各个方而,而造就性格是最为重要的结果。在这  方而,音乐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强调情感教育与  智力教育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观点,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他曾系统  地论述了对儿童施行体、德、智、关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  想。亚里斯多德也认为教育是密切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他比柏拉图更重视教育是一种个人事务。但是,他也  懂得在国家生活的狭隘天地中不可能取得全而的发展。全  而发展必须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而。他把个人发展分成  三个时期,相应地教育也分三个阶段,即体育、德育、智育。  这实际上即是关于人的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占希腊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应该使人得到发展这一  理想。应使人的整体完关,发挥他的力量和能力,使它们充  分发展。自我实现和内在发展是教育的手段和日的,是心灵  进化的过程。对占希腊人来说,他们生存的日的就是发展成  为一种更为高尚的人。他们相信,教育对于达到这一日的有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  到全而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  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占希腊人留给西方1日_界的伟大遗产。  _、罗马帝国时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占代罗马的教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罗马对占希腊的文化与教育在其吸收与消化过程中,  也曾经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作出一些重要的调整、修改与  补充,而且,占希腊的文化、教育卞要是通过罗马的改革而影  响到后代欧洲的。在罗马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昆体  良、普鲁塔克也曾就人的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作了自己独到  的阐述。  昆体良提出教育的日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  人,因此,他在重视对雄辩家进行智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德育  的重要性。昆体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关雄辩家的形象,  “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一个具有最高的天赋才能,满腹蕴藏  着最有价值的各种知识的人,一个各方而都是出类拔苯的  人”。[ I ] ( P 357)在德行与才能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他认为有道  德的生活甚至比最卓越的雄辩才能更为可取。重视德行的  培养是昆体良的教育理论的一个特点,关德同样需要教育使  之成为现实,德育与智育一者不可偏废,否则是培养不出杰  出的雄辩家的。  普鲁塔克在吸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全而发展教育思  想的基础上,结合罗马帝国的实际,勾画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的智、体、德方而的教育都作了详细  的论述。在智育方而,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应  在他们成}\过程中,学习各种知识。但他同时又认为,在知  识当中,最有价值的是哲学,这固然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我们  把他与所处的历史时代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也就不难理解。  普鲁塔克认为,体育应看作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而,不  可等闲视之。体育的日的,不仅仅要使儿童的身体优关,而  且为了使其强壮有力。此外,普鲁塔克也论述了德育的内  容、方法,对年青人进行德育,可以培养他们谦逊的品格,使  他们举比有方,彬彬有礼。  三、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们  提出了身心或人格全而发展的培养日标。这不是单纯对希  腊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恢复,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  条件的基础上的。当时资产阶级上层所要培养的已经不再  是僧侣和僧职人员,而卞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而的  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这是他们提出身心全而发展的培  养日标的卞要原因。  在文艺复兴旱期,维多里诺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人文卞  义学者,他在创办学校时的指导思想是:兼顾身心的发展,德  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人格的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  任感的培养相结合。维多里诺的学校十分重视体育,他认为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前提,此外他还为学生安排了  )‘一博的课程,以占典文学和占典著作的研究为核心内容,他  认为这种研究有很大的道德教育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  尚品格,是统一智育与德育的最佳途径。  到文艺复兴后期,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在蒙太根那里又  前进了一大步。作为对狭隘的中川_纪精神的反叛者,他既批  判旧的,也批判新的人文卞义学习,他认为一者都谈不上教  育。他比同代人更具有远见卓识,对这一问题有许多标新独  到之处。蒙太根明确地说明涉及整个人的教育宗H:“我们  所教育的不是一个思想,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正如  柏拉图所说的,我们不能只培养一方而,而忽略另一方而,我  们要使身心都能平行发展,这正像驾在同一辕上、齐头并进  的两匹马一样”。[2]‘”52)蒙太根不仅重视对学生的各方而能  力的平行发展,而且就连如何选择教员也有明确的规定。他  认为正确选择教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首先教师  本人就应是一个全而发展的人,他不光要有学问,而且还要  有很好的性格,他应该是个头脑平衡,各方而都出类拔苯的  人。  四、十八、十九川_纪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奇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教育经验的  基础上,对全而发展的教育理论又补充了许多至今仍有积极  意义的见解。他卞张教育的日的在于促成人的天赋力量的  和谐发展,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体育。  在他自己的学校中,裴斯塔洛奇把这一原则付诸实施。裴斯  塔洛奇认为整个人的发展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关系到人  本性的各个方而,关系到创造力、感情、体力、智力和道德。  只有能够影响人成为一个稳定单位的那些事情才是有教育  意义的,那种只去片而发展人自然本性的一个方而是不自然  和虚假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必须努力使人各方而的能力都  有全而发展。这又是对一种平衡和完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  既没有忽略人的本性,又不忽略他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  使整个人格协调发展。为了这一日的,知识和学业的发展必  须与其他能力相称,因此,对年青人各方而的教育应该卞要  H在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不仅是丰富他们的知识。裴斯塔洛  奇在勃格道夫学院把这一思想付诸实现。在现代教育的精  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裴斯塔洛奇的伟大影响。他关于  儿童各方而均衡发展的呼吁,已经成为)‘一为接受的教育思想  的一部分。  继裴斯塔洛奇之后的苏格兰教育家戴维斯托针对当时  的教育现状,勇敢地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他认为教育要想  有效果,就不能仅仅有教学而已,它必须关系到整个的人。  因为人不是仅有头脑,或仅有感情,或肉体的精力,人是一个  复合体,教育是关系到人本性的各个方而。培养儿童最有影  响和最为成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要同时锻炼其智、体、德的  能力。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对身心体魄的培养被分开了,  对身体能力的培养没有予以应有的注意,而那些智力的培养  却儿乎是压倒一切了。教育必须通过锻炼整个人—他的  思想,感情和外部举比来进行培养。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全  部本性,而不是单纯训练头脑的制度—它培养智力,也培  养情感习惯”。[3] ( P 246)  五、小结  在西方教育史上,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经过了众多教育  家、思想家儿个}日_纪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实现了由空想到科  学的擅变过程。但是他们所有这些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  考察,都未能摆脱人性论的思想范畴,不能揭示个性的真正  解放和全而发展的现实的、客观的可能性,因而带有空想性  质。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于希腊的奴隶卞阶级,尤其是  亚里斯多德。他们认为: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为了发展  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准备,教育  应使人“自由”,使人文雅,而职业生活是奴隶或普通劳动者  的事,是使人不自由、不文雅的。这种奴隶卞剥削阶级的教  育思想,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卞义教育家所全盘接受—  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的剥削阶级利益。文艺复兴时代最旱的  意大利教育思想家佛奇鸟斯曾为全而发展教育下过这样的  定义: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者获致  德性与智慧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  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的才能的教育。维多里诺和其他人文  卞义者都接受这个贵族卞义十分明显的定义,并按照它的精  神安排教育上作。可以说,人文卞义教育的卞要特征就是这  利‘全而发展或自由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对后代的欧关  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西方占代全  而发展教育思想的进步意义,我们应该给予历史卞义的肯  定。但应指出它的历史与阶级局限性,划清和谐发展和马克  思卞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全而发展的界限。只有在马克思  卞义产生以后,才彻底完成了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科学考  察,从而奠定了全而发展教育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fll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f2l【英】伊丽莎自·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A学院出版社,1992  f=}]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f41曹孚,腾大春,吴式颖,姜文阂外国占代教育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 索引序列
  • 外国教育史论文5000字
  • 外国建筑史论文5000字
  • 教育论文5000字
  • 中外教育的差异论文5000字
  • 外国教育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