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

发布时间: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

会员主要获奖情况(1999年至2006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金曾豪 《苍 狼》(长篇动物小说) 第四届金曾豪 《蓝调江南》(散文集) 第六届王一梅 《书本里的蚂蚁》(童话) 第五届王一梅 《鼹鼠的月亮河》(长篇童话) 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金曾豪 《鹤 唳》(长篇动物小说) 第五届国家图书奖金曾豪 《绝谷猞猁》(长篇动物小说)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王一梅 《有爱心的小蓝鸟》(童话) 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王稼句 《扬州文化丛书》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冰心文学奖金曾豪 《绝 招》(长篇儿童小说) 第十届冰心儿童图书奖金曾豪 《绝谷猞猁》(长篇动物小说) 第十二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孙骏毅、冯 斌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家庭报告》(报告文学) 第十二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王一梅 《鼹鼠的月亮河》(长篇童话) 第十三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王一梅 《住在雨街的猫》(长篇童话) 第十四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王一梅 《蔷薇别墅的老鼠》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王一梅 《书本里的蚂蚁》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王一梅 《住在楼上的猫》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高巧林 《白 弟》(中篇小说) 第十五届冰心儿童图书奖高巧林 《长辫子老师》(儿童小说) 2002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马升嘉 《木瓜浜,童年的乐园》(散文) 2003年冰心儿童文学奖殷建红 《房子的记忆》(散文) 2003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殷建红 《回乡偶书》(散文) 冰心儿童文学奖大奖范小青 《生活的脚步未曾停》(散文) 第十三届冰心摄影文学奖吕锦华 《空谷佛音》(散文集) 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心散文奖钱欣葆 《活泼可爱的快乐猪》(系列寓言集)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图书奖钱欣葆 《刺猬认错》(寓言)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黄霞君 《点亮心灯》(散文集) 第二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盛永明 《铺 床》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范小青 《百日阳光》(长篇小说) 第四届金曾豪 《苍 狼》(长篇动物小说) 第四届金曾豪 《鹤 唳》(长篇动物小说) 第五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陆文夫 《人 之 窝》(长篇小说) 首届范小青 《百日阳光》(长篇小说) 首届叶 弥 《成长如蜕》(中篇小说) 首届荆 歌 《惊愕奏鸣曲》(中篇小说) 首届荆 歌 《惊愕奏鸣曲》(中篇小说) 首届金曾豪 《青春口哨》(儿童文学) 首届杨守松 《生命如火》(报告文学) 首届吕锦华 《何时入梦》(散文) 首届范小青 《城市表情》(长篇小说) 第二届叶 弥 《天 鹅 绒》(短篇小说) 第二届金曾豪 《蓝调江南》(散文集) 第二届王一梅 《有爱心的小蓝鸟》(童话) 第二届王一梅 《书本里的蚂蚁》(童话) 第二届王一梅 《鼹鼠的月亮河》(童话) 第二届王一梅 《第十二只枯叶蝶》(童话) 第二届朱文颖 《水 姻 缘》(长篇小说) 第二届朱文颖 《浮 生》(短篇小说) 第二届车前子 《云头花朵》(散文) 第二届小 海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诗集) 第二届马升嘉 《想要的感觉》(儿童小说集) 第二届王 尧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评论》(系列论文) 第二届江苏报告文学奖杨守松 《生命九章》 1993~2003年度一等奖吴志峰、高 宗 《黄金大道》 1993~2003年度二等奖吕锦华 《森林女神》 1993~2003年度三等奖平燕曦、宋执群 《生命二十小时》 1993~2003年度三等奖汤 雄 《宋庆龄与她的三个女佣》 1993~2003年度三等奖秋 石 《两个倔强的灵魂》 1993~2003年度三等奖叶正亭 《茶人吴严》 1993~2003年度三等奖杨海国 《国宝周庄》 1993~2003年度三等奖江苏散文佳作评选陆文夫 《姑苏之恋》 2000~2001年度一等奖俞 明 《叛 逃 者》 2000~2001年度一等奖赵 践 《追忆昔日园林》 2000~2001年度一等奖亦 然 《叩访苏州》 2000~2001年度二等奖吴凤珍 《负暄搔背图》 2000~2001年度二等奖杨守松 《醉忆大别山》 2000~2001年度二等奖朱子南 《编一套“告密丛书”,如何?》 2000~2001年度佳作奖邱 载 《苏州的水》 2000~2001年度佳作奖陈 益 《幸福的计算法》 2000~2001年度佳作奖陈放虹 《九寨沟印象》 2000~2001年度佳作奖燕华君 《我的痛怎么形容》 2000~2001年度佳作奖燕华君 《单身日记》 2000~2001年度佳作奖其他奖项范小青 《干 部》(20集电视剧) 第二十三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范小青 《医 生》(短篇小说) 2001年《当代》短篇小说奖范小青 《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 中国作协《小说选刊》2003~2006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杨守松 《黑发苏州》(散文) 2002年度全国报纸副刊金奖杨守松 《永生之恋》(报告文学)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奖杨守松 《水做的沙家浜》(散文) “春来沙家浜”全国散文征文特等奖杨守松 《回忆田庄》(散文) “我心中的周庄”全球华人征文二等奖金曾豪 《田 阿 桐》(短篇评弹) 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创作奖金曾豪 《铁琴铜剑楼》(中篇评弹) 江苏省曲艺节优秀创作奖金曾豪 《阿庆嫂的阳澄湖》(散文) “春来沙家浜”全国散文征文三等奖王一梅 《抽屉里的小纸人》(童话) 第二届张天翼童话奖王一梅 《蔷薇别墅的老鼠》 第二十一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纪银剑 《踏实的人》(报告文学) 中国作协首届“共和国的脊梁”报告文学二等奖车前子 《Big-character posters》(散文) 《人民文学》“泰山杯”散文一等奖秋 石 《中方总经理》(报告文学) 《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奖戴 来 《茄 子》(短篇小说) 《人民文学》2003年度短篇奖凌鼎年 《了悟禅师》(小小说) 首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凌鼎年 《法 眼》(小小说) 全国微型小说2002年度评选一等奖凌鼎年 《天下第一桩》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第三届全国微型小说评选一等奖凌鼎年 《菖蒲之死》 天津作协与《天津文学》举办的“全国小小说精品征文”一等奖凌鼎年 《天 使 儿》(小说) 《人民文学》“爱与和平”征文优秀奖、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第四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凌鼎年 《笔 会》(短篇小说) 首届黄河口杯文学征文大赛散文三等奖(《中国作家》、《中华散文》、《诗刊》等联合举办)刘苗虎 《疯 猫 岛》(长篇科幻小说) 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钱欣葆 《神枪手打猎》(寓言) 第三届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钱欣葆 《美丽的家园》(寓言) “安徒生杯”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二等奖荆 歌 《前 妻》(短篇小说) 《青春》、《芳草》、《作品》、《萌芽》“四小名旦”特别奖荆 歌 《绑 匪》(短篇小说) 2004年度《青海湖》文学奖(2005年6月颁奖)荆 歌 《重现的时光》(散文) “春来沙家浜”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汤 雄 《黑枭红颜》(长篇小说) 《今古传奇》长篇大奖汤 雄 《关键时刻》 华东六省市“梅陇杯”法制故事优秀奖丁晓原 《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 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王 尧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文学评论家奖范培松、金学智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朱文颖 《水 姻 缘》(长篇小说) 《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朱文颖 《人民文学》、《南方文坛》主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中被评选为首届“年度青年作家”阿 坤 《岁月的印痕》(散文集) 中国文化出版社等六家单位举办的国际文学笔会“中山图书奖”张更前 《这也是一笔遗产》(散文) 第十六届华东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张更前 《不让受助者难堪》(随笔) 第十五届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林家治 《善思的时刻》(散文) 《中国作家》杂志征文二等奖林家治 《晶莹如玉,明净可鉴》(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黄霞君 《感悟苍凉》(散文) 文学报“完美杯”征文二等奖缪 克 《野 地》(小说散文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05年首届“屈原杯”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缪 克 《花瓣的盛开》(小说) 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05年首届“屈原杯”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老 铁 《爱情的瞬间移动和消逝》(组诗) “星星杯”爱情诗歌大奖赛优秀奖、“屈原杯”文学创作大赛二等奖黄劲松 《民 工》(组诗)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新浪网、人民文学等举办的首届鲲鹏文学奖优秀作品奖丁古萍 《心颗飞翔》(组诗) “白沙杯”——我心飞翔全国诗歌邀请展获奖丁古萍 《云山天水》(组诗) 《中国作家》北京“金秋之旅”笔会三等奖丁古萍 《追寻孔繁森》(诗歌) 山东聊城文联“纪念孔繁森殉职十周年”征文三等奖丁古萍 《苏州印象》(诗歌) 《中国作家》第二届“金秋之旅”征文二等奖徐 宁 《“小桥流水”惹谁了》(杂文) 第十五届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徐 宁 《刘统勋的失心疯》(杂文) 扬子晚报“共建和谐社会”杂文征文一等奖茅震宇 《“抠门”与“寒酸”》(杂文) 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三等奖茅震宇 《“寒酸”显精神》(杂文) 2004年度群众杂志好标题奖苏 梅 《喷火小雷龙》(长篇童话)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优秀图书编辑奖袁成亮 《凌虚传》(人物传记) 中山图书奖(中国文化出版社、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小小说读者杂志社、金山杂志社、中山文学院等6家单位举办)龚 平 《万三蹄宴》 江苏省第三届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编剧奖叶 弥 《明 月 寺》(短篇小说) 中国作协《小说选刊》2003~2006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唐晓玲 《千古美谈卓克基》(散文) 人民日报“长征”征文二等奖万 芊 《李斯说了一句大实话》(小小说)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第四届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三等奖徐卓人 《如果你的文字让人敬畏》(散文) 《江南时报》创刊10周年征文一等奖叶正亭 《回眸周庄》(散文) “我心中的周庄”全球华人征文二等奖邵 忠 《桃李芬芳说师傅》 首届真情人生全国纪实散文征文二等奖孙荣昌 《南 酱 店》(散文) 江苏省企业报第七届散文大赛一等奖高巧林 《同 学 会》 《故事大王》千字故事征文暨2006年度优秀作品三等奖雨 林 《走进周庄》(诗歌) 《诗刊》全国同题诗大赛三等奖石海泉 《清流滋润的城市》(散文) 《中国作家》第二届“金秋之旅”征文三等奖葛 芳 《黄昏的迷醉》(散文) “春来沙家浜”全国散文征文三等奖张寄寒 《陈逸飞与周庄》(散文) 《中国作家》第二届“金秋之旅”征文三等奖吴文华 《今生有缘》(散文) 首届真情人生全国纪实散文征文三等奖周泳逊 《呀,我失明的母亲》(散文) 首届真情人生全国纪实散文征文三等奖文学成就奖范小青 1999年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范小青 2004年苏州市政府第三届文学艺术奖金曾豪 2003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金曾豪 2004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金曾豪 2004年苏州市政府第三届文学艺术奖金曾豪 第四届苏州市文学艺术奖王一梅 2003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王一梅 2004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王一梅 第四届苏州市文学艺术奖朱文颖 2003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杨守松 2004年苏州市政府第三届文学艺术奖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金曾豪 《苍 狼》(长篇动物小说) 第四届金曾豪 《绝 招》(长篇儿童文学) 第四届吴恩培 《百年觅渡》(长篇小说) 第四届唐晓玲 《家 园》(长篇小说) 第四届吕锦华 《森林女神》(长篇报告文学) 第四届孙骏毅、冯 斌 、陈雪春、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家庭报告》 第四届卢 群、吕大安 《大地的脊梁》(长篇报告文学) 第四届朱伟杰、高巧林、张寄寒、费幸林、张惠英、万 芊、盛永明、竹 槿 《“半山”文学丛书》 第四届金曾豪 《鹤 唳》(长篇动物小说) 第五届吴恩培 《文化的争夺》 第五届秋 石 《两个倔强的灵魂》 第五届纪银剑 《没有车票的旅程》(散文集) 第五届陈 益 《我的先祖是蚩尤》(散文集) 第五届张苏宁 《绿 风 景》(长篇小说) 第五届陆 平 《渡 口》(长篇小说) 第五届范小青 《范小青中短篇小说集》 第五届杨守松 《淘 江 湖》(长篇小说) 第五届平燕曦、宋执群 《生命二十小时》(长篇报告文学) 第五届刘苗虎 《追踪变脸人》(长篇科幻小说) 第五届肖 静 《爱情无颜色》(长篇小说) 第五届姜广平 《重塑生命》(长篇报告文学) 第五届陆 泰 《弇山夜话》(散文集) 第五届金曾豪 《蓝调江南》(儿童散文集) 第七届范小青 《城市表情》(长篇小说) 第七届范培松、金学智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第七届王一梅 《米粒校园童话系列》(童话) 第七届朱文颖 《戴女士与蓝》(长篇小说) 第七届马升嘉 《想要的感觉》(儿童小说集) 第七届徐卓人 《真山真水园中城》(风物集) 第七届吕锦华 《无价的君子兰》(报告文学集) 第七届奚旭初 《落叶无声》(长篇小说) 第七届荆 歌 《我们的爱情》(长篇小说) 第七届钦志新 《太 湖 魂》(长篇小说) 第七届老 铁 《等待或者穿越》(诗歌集) 第七届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培训

_htm扬州居民观念变迁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3-05-30 11:56:03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     2003年4月扬州市城调队在市区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开展了百户城市居民观念变迁的专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收入与就业、文化消费、经济交往、对当今社会一些普遍看法的认同度以及对个人状态的描述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对社会的心态,对生活的认识,社会在进步的同时,扬城居民的观念也悄悄在变。 本次调查样本分布为:男性占55%,女性45%;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初中30%,高中37%,大专及以上19%。 一、收入上升,感觉下降,就业以有社会福利(保障)为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目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78元提高到89元。把目前生活水平分为“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等,在被访对象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在本市属于中等以上,但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本市上等以上的比1995年有所减少,而认为自己生活水平处于本市中下及下等的比1995年有所增加。(见表一)。说明这几年,我市居民收入总体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购房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日渐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三大主要开支,大家普遍感觉收入的增长远不如房价、医(药)价、教育收费的上涨速度快,再加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不确定消费因素在增加。被访者产生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心理感觉。 表一:1995年与2002年生活水平感觉的比较 上 中上 中 中下 下 2002年(%) 02 53 55 65 25 1995年(%) 06 55 82 49 08 在选择工作主要考虑条件时,人们不再以在国营单位工作而荣,最看重的是这份工作是否能解决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有63%的被访者首选“有社会福利(保障)”;其次有29%的被访者选择了“高工资”;82%的被访者选择了“工作合同期长”;有76%的被访者选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与兴趣或专长相结合,通过工作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而对于“工作体面,身份高”,选择的人较少,说明扬城人在找工作时更趋于实际。在为自己子女选择工作时,排前两位的没变,依然是“有社会福利(保障)”和“高工资”,但排第三位的由“工作合同期长”变成了“工作强度低,环境好”,父母的爱子(女)之心可见一斑。问及被访者心目中最好的职业时,“政府/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为职业相对稳定,收入较好排第一位,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这一职业无一人选择。扬城择业标准还是较为传统,以求安定为主,在为子女选择职业时,排列依旧如此。 二、三大传统媒体仍为文化消费主体,政治关注度最高 曾几何时,看电影是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随着电影频道的开通,DVD、VCD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方式更为多元化,电影已成为昔日黄花。在调查中,49%的被访者已一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了,只有16%的人在过去一年里看过两场以上电影。收音机因携带方便,信息及时,仍有不少受众。在被访者中经常听广播的占76%,偶尔听的75%,不听的占49%。所有被访者在调查中都表示看电视。地方新闻收视最高,53%的被访者几乎每天收看,可见我市居民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政治经济情况,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其次是国内新闻,有43%的人每天收看,33%的人选择了每天收看电影/电视剧(见表二),专题访谈节目和综艺节目也颇受大众喜欢。看报仍然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主要方式,有84%的被访者几乎每天和一周要看几次。当问及您主要通过哪种来源了解国家大事时,三大传统媒体占了前三位,依次是电视91%、报纸85%和广播42%。 表二:各类节目的收视情况(%) 几乎每天 一周几次 一月几次 一年几次 从不看 体育节目 29 55 37 27 53 地方新闻 53 35 04 04 04 国内新闻 43 39 10 04 04 国际新闻 24 49 06 12 08 专题访谈节目 51 61 43 31 14 教育节目 29 59 63 22 27 电影/电视剧 33 43 18 04 02 综艺节目 51 90 33 16 10 我们把经常在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出现的话题,分为“很感兴趣”,“感兴趣”,“兴趣不大”,“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几类进行调查,被访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排前三位的为“国家政策”76%,“社会治安”53%,政治45%;感兴趣的话题前三位为“社会治安”、“国家政策”和“文化”;不感兴趣的话题列前三位的是“时尚”、“宗教”和“性教育”,很不感兴趣的话题排前三位的是“计划生育”、“性教育”和“宗教”。也许是中国人羞于谈“性”,在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中“性教育”都在其中,就连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因沾了“性”的边也不能幸免。 三、储蓄一为子女二防老,寻求帮助还靠亲戚和朋友 随着教育产业化和养老社会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储蓄的目的就是为了子女将来受教育用和为自己养老所用。在调查中,有84%的人储蓄是为子女将来受教育用,65%的人是为自己养老所用,有20%的被访者储蓄的目的是以防家庭不测之需,为子女留下一笔财产是18%被访者的首选。 当遇家中有事,需要借钱时,我市居民主要会向谁开口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访者主要是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借钱,其他亲戚也是被访者寻求帮助主要的对象。只有在购买住房或大件耐用消费品时大多数人才会想到金融机构。(见表三)。 表三:借钱时寻求帮助的对象(%) 父 母 兄弟姐妹 金融机构 借钱维持生活 65 61 08 借钱替子女付学费 69 67 10 借钱筹办婚礼 76 57 08 借钱购买住房或耐消品 59 43 41 如果自己或子女的统考成绩就差一点,不够上重点中学时,有62%的人选择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同时也有26%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06%的被访者会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06%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当自己或家人到某单位去工作,认为条件合格但却遭到拒绝时,有71%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67%的人会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45%的被访者会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10%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在遇到用补贴的价格购买理应归自己的住房,但遭到拒绝时,71%的被访者首选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57%的人会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有53%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 12%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在与外人有纠纷或发生家庭问题和感情问题时,被访者最愿倾诉的对象是朋友,需要找人疏通关系时,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子女、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 在问及最近三年内,对您(家)最有帮助的三个人时,68%的人选择了朋友和亲戚,46%的人选择的是同事和领导,86%的人选择了“通过关系找到的人”。主要是在经济帮助、联络事情和疏通关系等方面给予帮助。 四、各种观点百花齐放,社会保障最为关注 对当今社会一些普遍看法,我们用“非常同意”、“同意”、“不大同意”、“不同意”和“很不同意”对被访者进行调查,“非常同意”栏中认同度最高的是“国家应该对社会上每个成员提供或组织社会保障(养老金/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有46%的被访者非常同意这一说法,没有一位被访者不同意和很不同意这一观点。认同度排第二的是“平安健康比有钱更重要”,这一观点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普遍得到大众接受,第三位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帮助孤、寡、老、弱、残的责任”。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在“同意”一栏中排第一位的是“人们现在比较随意地发表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其次为“许多人开始为自己的企业是否亏损而担心”,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应该对社会上每个成员提供或组织社会保障(养老金/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这一说法认同度最高了。第三位是“现在市场上基本生活用品物价基本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不大同意”一栏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个人收入是衡量其成功的尺度,收入越高,成功就越大”,“城里人宁可在城市挣低工资,也不愿到农村挣高工资”,“普通人的观点也会影响国家的决策”。 “不同意”一栏排前三位的是“光有女儿,没有儿子是家庭的不幸”,“把钱用在买书订报上是浪费”、和“一般来讲,农民的孩子不用上大学,他们将来的工作不可能需要太高的文化”。 被访者最不同意的观点是“婚前同居,或同居而不结婚也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认同度较高的观点作了整理,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和就业收入方面和个人状态的描述方面。 1、社会治安方面:“就目前社会治安而论,把木门木窗换成钢门是必要的”,“携带现金不象以前那么安全了”,“犯罪现象比以前增多了”,“和以前相比,人们对周围的陌生人更加警惕”。 2、就业收入方面:“有门路比有收入能带来更高的收入”,“近日来,许多人都在为自己或家人有可能下岗、失业、找不到工作而担心”,“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应当获得越高的收入”。 3、个人状态描述方面:认为非常合适被访者状态的是“我愿意尽最大努力保持健康”,有48%的被访者选择了该项,排二、三位的是“我经常看报看新闻”和“我为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自豪”,分别有69%和65%的被访者选择,认为合适的是“我与同事相处得很好”,“我在家中总感到身心愉快”,“我对社区内所发生的事情很关注”,选择的比例分别为35%,22%和20%。有60%的被访者对自己结婚择偶,家庭生活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有97%的被访者对自己目前的职业、86%的被访者对目前的收入,78%的人对目前的住房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122 张顺生 《高级英语》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6-11-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23 郭富强 汉英篇章连接手段的辩证思考及翻译研究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006-11-02 论文集、增刊(社科) 124 曾泽林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自我检测题(五) 《英语通》 2006-11-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25 郭富强 汉语意合词语及其英译研究 民族论坛 2006-10-26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26 罗媛 浅论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之嬗变 理论新探索 2006-10-2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27 江沈巨 教师的能力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2006-10-16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28 罗媛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级英语课程中教学实践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10-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29 洪梅 浅析英语网络教学与自主学习 学术理论与探索 2006-10-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30 郭富强 汉语骈偶的英译研究 理论新探索 2006-10-10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31 陈辉 英语婚礼词语及结婚周年名称趣谈 英语辅导报 2006-10-02 论文集、增刊(社科) 132 乔铁军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研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6-09-30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33 孔沛琳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我检测题 英语通 2006-09-18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34 朱珠 论《徒然草》中的美意识 科技信息 2006-09-06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35 曾泽林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自我检测题(三) 《英语通》 2006-09-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36 杨婳 "简爱"欣赏 英语通 2006-09-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37 杨洪艳 基础阶段英语学生阅读和词汇学习策略培训调查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9-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38 郭富强 省略:汉语意合的极致,英语形合的补充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6-08-18 校学报优秀论文(社科) 139 郭富强 语言 思维 翻译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08-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40 曾泽林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自我检测题(二) 《英语通》 2006-08-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41 杨婳 <名利场>人物刻画手法欣赏 英语通 2006-08-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42 李继红 全人教育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中国当代教育 2006-08-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43 龚金莲 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08-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44 陈辉 色彩词中品文化 英语辅导报 2006-07-31 论文集、增刊(社科) 145 陈辉 介词与关系代词的搭配 英语自学 2006-07-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46 罗媛 追寻真实—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 当代外国文学 2006-07-15 CSSCI论文 147 浦净净 《十日谈》--人性的呼唤 才智 2006-07-06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48 刘新芳 汉语“量词”术语英译正名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6-06-2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49 祝平 外语教学中的非测试性评价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6-06-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50 蔡隽 论短篇小说的叙事实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06-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51 陈辉 表"要求"之意的同义词辨析 大学英语 2006-06-12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152 范晴岚 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16 陈辉 另类"介词"小议 英语通 2005-07-3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17 贾秀峰 浅谈英语测试的负面反拨作用 中国学术研究 2005-07-19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18 赵诚 浩瀚夜空里璀璨的双子星座——林纾、庞德翻译对比透视 襄樊学院学报 2005-07-18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19 江沈巨 关于教师素质的思考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2005-07-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20 张顺生 Shiloh 英语通(考研版) 2005-07-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21 朱晓红 顺口溜记忆法应用于英语单词记忆可行性初探 蚌埠教研 2005-07-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22 刘新芳 英语双关汉译障碍分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30 中文核心期刊库(社科) 223 陈辉 "指导"有方 英语自学 2005-06-30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24 贾秀峰 谈标准化测试对语言教学的负面影响 理论新探索 2005-06-2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25 江沈巨 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现代教学论坛 2005-06-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26 宋宏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备考练习(六) 《英语通》 2005-06-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27 杜桂华 人力资本偏向型的低代价经济增长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08 校学报优秀论文(社科) 228 陈广平 不同国家的外语学习观简述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06-07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29 陈广平 不同国家的外语学习观简述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06-07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0 李春芳 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04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1 张晓华 教育の立场から日本语初级段阶からの日本文化理解の导入について 英知大学国际センター 2005-06-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2 许海萍 从效度上看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教育研究论坛杂志 2005-06-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3 陈辉 文化观照下的英汉数字崇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5-05-3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4 陈辉 单词记忆"绝招" 大学英语 2005-05-3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5 陈辉 "给"之有理 海外英语 2005-05-3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6 陈辉 由2003年12月CET-6作文题谈写作技巧 英语辅导报(大学英语六级版) 2005-05-3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7 宋更宇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2005-05-20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8 刘新芳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un Rendition 跨文化交流 2005-05-16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39 曾泽林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备考练习(五) 《英语通》 2005-05-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0 李继红 《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评述 当代高教改革与研究 2005-05-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1 范峥 从 「体言+のこと」结构看日语表达方式的特点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5-05-06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2 罗媛 黑暗的中心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话语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5-05 CSSCI论文 243 江沈巨 浅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中华创新教育 2005-05-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4 汪利和 语言测试错误及其影响 现代高等教育 2005-05-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5 陈辉 道是分词却是"介词" 海外英语 2005-04-30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6 宋更宇 英语句法中平衡现象的认知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 2005-04-20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7 宋宏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备考练习(四) 《英语通》 2005-04-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8 汪利和 A Ready-made Reading Class: "Warming-up for Reading 中外教育探索 2005-04-04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49 张顺生 In Memoriam:Rena CHayden 中国翻译 2005-04-01 CSSCI论文 250 张顺生 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一道校对改错试题谈起 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04-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1 张顺生 英语中不确定数字的分类和译法探微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2 曾泽林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Spoke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CE Classroom Teaching 《中国英语教学》 2005-04-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3 王劼 英汉语日常禁忌话题表达的语用对比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5-04-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4 高忠信 大学英语学习中“多次组合” 现象探讨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5-04-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5 焦爱梅 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英译汉错误分析及启示 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04-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6 孔沛琳 浅谈翻译的一般艺术 中国教育研究 2005-03-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7 曾泽林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备考练习(三) 《英语通》 2005-03-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8 杨宇红 The College Entrance English Exam in China 日本大阪经济大学学报 2005-03-10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59 陈辉 2005年1月CET-4作文题解析 大学英语 2005-02-28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60 陈辉 如何区别英语中表"大"的动词 英语通 2005-02-28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61 陈辉 2005年1月CET-6作文题解析及启示 英语辅导报(大学英语六级版) 2005-02-28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62 祝平 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的新变化 外语界 2005-02-25 CSSCI论文 263 郭富强 中西方语言哲学对比分析及其现代意义 理论新探索 2005-02-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64 曾泽林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备考练习(二) 《英语通》 2005-02-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65 杨婳 从名词语义中心到动词语义中心——英译汉中的一种常见技巧 教育研究论坛杂志 2005-02-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66 陈辉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5-01-3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67 陈辉 "事事"关心 海外英语 2005-01-3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68 徐晓晴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20 中文核心期刊库(社科) 269 赵诚 世界上最美丽的主题——试析《乌鸦》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襄樊学院学报 2005-01-18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70 曾泽林 英语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测查与分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71 曾泽林 完型填空解题点津 《英语通》 2005-01-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72 曾泽林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备考练习(一) 《英语通》 2005-01-1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73 祝平 "第五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受奖发言稿 译林 2005-01-01 中文核心期刊库(社科) 274 曾泽林 对英语学习态度差异的分析 《迎接高校外语教学新挑战》 2005-01-01 论文集、增刊(社科) 275 高忠信 关于变大学英语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的理性思考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5-01-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76 杨婕 Views on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tion to Colle 北方论丛 2004-12-26 277 赵诚 隐喻的认知研究之于文化的解读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12-2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78 綦亮 语言的两极与差异的整合——《到灯塔去》中双性同体意识的另一种建构模式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4-12-25 论文集、增刊(社科) 279 李继红 理查德科瑞 海外英语 2004-12-23 280 徐艳 On Strategies of GLLS in L2 Learning 北方论丛 2004-12-23 281 宋更宇 广告英语句法特征的功能分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12-23 282 吴鸿斌 英语学习与默会 中国学校教育研究 2004-12-23 283 贾秀峰 Problems for learning English listening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4-12-23 284 陈辉 A Letter in Reply to a Friend 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4-12-23 285 徐晓晴 从任务型学习理论看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12-19 286 刘新芳 道是无情却有晴——“晴”字双关赏析 北方论丛 2004-12-13 287 雷红梅 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制度创新战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12-12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88 高忠信 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11-23 289 高忠信 试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新模式理论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4-11-23 290 许海萍 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障碍与对策 中国教育新理论 2004-11-23 291 刘新芳 《大学英语精读》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004-10-23 292 贾秀峰 A Brief Analysis of Erroneous Zone in Bilingual Te 中外教育探索 2004-10-23 293 贾秀峰 从文字角度看英汉幽默语言的异同及语言共性和个性 当代教育 2004-10-23 294 刘新芳 A Survey of Translation Methods of English Puns in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4-10-23 295 贾秀峰 “双语教育”请缓行 中华百年教育 2004-10-23 296 朱晓红 The Semantics of pure and Semi-Idioms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4-10-23 297 赵诚 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译者的主体性 安徽大学学报 2004-10-18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298 江沈巨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2004-09-23 299 曾泽林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Habit and Englis 北方论丛 2004-09-23 300 秦建栋 自由引语的视点阐释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08-23 301 陈辉 2004年6月CET-4参考作文 大学英语 2004-08-23 302 江沈巨 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4-08-23 303 林卫萍 再论从文化角度透析语言问题 北方论丛 2004-08-23 304 徐艳 Social Synchronic Variation and Its Teaching Strat 北方论丛 2004-08-23 305 陈辉 “复杂”并不复杂 海外英语 2004-08-23 306 王苏榕 浅谈话语中的文化预设 五邑大学学报 2004-08-23 307 陈辉 一词两反义 海外英语 2004-08-23 308 胡倩 心理分析批评理论解读《哈克芬》历险记 北方论丛 2004-08-12 309 李丽 从文化的角度浅谈唐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08-12 310 王云 论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7-23 311 江沈巨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中国教育研究 2004-07-23 312 陈辉 西方婚俗 大学英语 2004-07-23 313 江沈巨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2004-07-23 314 张顺生 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历年真题全解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07-23 315 陈辉 话说“旅游” 英语自学 2004-07-23 316 江旭氢 排球课结构诱导教学法之研究 中国现代教育学报 2004-07-23 317 江沈巨 完善教育科研的方法 教育新发展 2004-06-23 318 周信 哈代小说的历史烙印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6-23 319 焦爱梅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从成语和习语看中英文化差异 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 2004-06-23 320 龚金莲 《大学英语》PowerPoint课件中多媒体素材的处理方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06-12 321 杨洪艳 An explorative study of 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 北方论丛 2004-06-12 322 高忠信 提高新世纪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对策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06-12 323 王云 搭配与搭配教学 北方论丛 2004-06-12 324 杨洪艳 大学生喜欢怎样的外语教师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4-06-12 325 张晓华 从日语初级阶段开始导入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06-12 326 赵诚 中西方修辞学发展对比之管窥 中国教育与教学 2004-06-06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327 赵诚 社会变革之于称代形式的嬗变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4-05-25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328 范连义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原则探微 职业技术教育 2004-05-23 329 祝平 2003年曼布克小说奖得主及其作品述评 译林 2004-05-23 330 陈辉 从英汉动物名词的文化喻义管窥英汉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05-23 331 徐晓晴 低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测查与分析 中美英语教学 2004-05-23 332 许海萍 Effective Factors to Language Teaching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4-05-23 333 杨洪艳 外语教师特征调查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4-05-23 334 余祖英 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输出 中国教育研究 2004-05-12 335 颜春波 大学生英语作文中谴词造句典型错误分析 跨文化交流 2004-04-23 346 罗时光 武士道之军国主义化与日本禅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02-23 367 龚金莲 语篇分析与科技英语阅读教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11-22 368 刘芳 大学英语的分阶段教学及课堂设计 航空教育 2003-11-22 369 宋更宇 从会话含义看语用学的发展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11-22 370 杜桂华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增值机制与制度安排 学习与探索 2003-11-22 371 焦爱梅 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常熟高专学报 2003-11-15 372 杨立方 浅谈CAI英语学习系统在校园网上的开发与运用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11-15 373 范连义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原则探微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10-25 374 曾泽林 中学英语结构语法课件的制作与运用 中国电化教育 2003-10-25 375 陈辉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当代素质教育 2003-10-18 376 郭富强 经贸合同中几个关键词的翻译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3-10-18 377 江沈巨 日益强化的教育评价 中国培训 2003-10-18 378 宋更宇 My Pers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北方论丛 2003-10-18 379 吴惠芳 素质教育与师范生英语教学改革 教育科研论坛 2003-10-18 380 颜春波 Variety-作文得高分的关键 跨文化交流 2003-10-18 381 杨婕 The notion of Communicative Ability and Its Influe 北方论丛 2003-10-18 382 曾泽林 大学英语大班课堂支架式教学研究 外语教学 2003-10-18 383 焦爱梅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扬州大学学报 2003-09-20 384 林卫萍 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的新思路 航空教育 2003-09-20 385 宋更宇 论“一个小小的建议”中的象征意义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09-20 386 史惠风 论“燃毁的诺顿”表达的时间观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8-25 CSSCI论文 387 贾秀峰 Fluency Development in the Large Multilevel Monoli 北方论丛 2003-08-16 388 夏弘容 comments on oral English Tests in PETS 跨文化交流 2003-08-16 389 赵诚 非知者不能行,非行者不能知——译界“空谈理论”之风可以休矣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08-08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390 王琤 一个文化冲撞与交融的舞台-于广告语言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跨文化交流 2003-08-01 普通刊物论文(社科) 391 陈辉 西方“舒适站”趣谈 大学英语 2003-07-19 392 韩涛 批评语言学与新闻报道主旨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3-07-19 393 王琤 任知式英语词汇教学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3-07-19 394 曾泽林 浅论大学英语语法课件的开发与应用 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07-19 395 曾泽林 “任务型”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3-07-19 396 陈辉 从something说起 大学英语 2003-06-21 397 范连义 当前英语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21 398 范连义 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6-21 399 孔沛琳 转变新生英语学习观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跨文化交流 2003-06-21 400 李继红 大学英语写作问题探因及对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06-21 401 杨婕 英译汉中的四字词组的运用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3-06-21 402 曾泽林 自主学习与英语语法疏通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06-21 403 陈辉 素质教育-21世纪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目标 当代素质教育 2003-05-24 404 许海萍 从例文入手谈阅读速度和方法的培养 跨文化交流 2003-05-24 405 范连义 关于英语阅读材料选择依据的研究 外语教学 2003-05-17 406 郭富强 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几点建议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05-17 407 江沈巨 再谈企业继续工程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跨文化交流 2003-05-17 408 林卫萍 论语法教学与交际法教学的融合 跨文化交流 2003-05-17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技巧

论文写作技巧:一、写作前                   1、要知道在引言中陈述论点。2、用论文的剩余部分陈述理由和证据,使论点得到充分支持。3、考虑一下呈现这些内容的顺序:怎样安排段落之间的结构才是最清晰、最有说服力。二、论文结构安排技巧                            1、相似的想法通常应该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四处分散。  2、每个段落应该在字体上有区别,比如缩进或在段落之间留出额外的行间距。   3、每一段只应该陈述一个要点。 4、每个段落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小短文。以主题句开头,介绍段落的主要观点;进一步解释这个观点;                   为观点提供相应的证据;                             解释或分析证据;                              总结要点,并指出其是如何与整体论点相关联的。             5、每一段都应该使用过渡词或短语连接到下一段。   6、段落的顺序应该符合逻辑,前后一致。   7、一旦同学写好了初稿,试着用一句话总结每个段落的要点。

本科论文写作技巧——中国论文网每到毕业,同学们都要写毕业论文。那么本科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法吧。如何选题?确立论文题目,就是确定研究的目标,研究 的主攻方向。考生在选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论题要大小适中。题目不要太大,尽量"小题大做"。2、注意研究角度要有新意。进行科学研究,就是找问题,没有新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更谈不到创新,论文也就没有写作的价值,因此,确定研究方向只有从新的角度去研究、研究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是研究过探讨过但说法不一的问题去分析论证,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才会见出新意。3、要知己知彼。在选题中,要了解本专业本领域中已有的科研成果,了解别人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避免重复和雷同。拟提纲?根据论文题目,充分、大量的搜集查找资料。收集资料主要注意三种:1、与论题直接相关的原始材料;2、他人对该论题或相关论题的研究成果材料;3、与论题有关的社会、文化、语言、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材料。形成论点时应注意:1、论点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同时论点又要辩证,不能走极端;2、论点要科学正确,不与常理和事实相背离;3、论点要准确,不要夸大其词,防止偏颇。撰写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据论文的主要篇幅,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作者理论水平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论文水平的高低和质量。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讲清研究的动机、写作的理由、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概述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等。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扼要,开门见山,引人注目。本论是论文的主体,要求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要求内容扎实、丰厚。考生在这一部分,必须根据论题的性质正面论证,或反面批驳不同的看法,或解决别人未解决的问题,或论述新思想新发现等。在该部分中论证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着论文的成败。要写好这一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1、论点是明确新颖、深刻、严肃的。论点不管是否需要论证,都必须是可以论证的。2、论点必须有材料的支撑,必须有可用来证明使其成立的材料。3、论证必须根据论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论文结构形式,不同的论证结构形式,决定了本论部分的结构。4、论证逻辑要严密。合乎逻辑的论证,别人是无法驳倒的。修改、定稿正文初稿写好以后,考生应该多修改几遍,对整篇论文逐行逐句逐段反复推敲,检查每一个具体论点、论据、论证是否恰当有力,表达是否合乎逻辑,务求不留疑点,直到确实有说服力为止。检查并修改初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论点与论题的一贯性;2、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性;3、论文的结构层次与逻辑思维的密切性;4、论文的语言表达意思的准确性;5、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性;6、采用的数据、年代、人物名及地名是否准确;引用的注释、文献参考资料的列举是否真实恰当;封面署名、装订是否工整等等。经反复多次修改的论文,应再次送达指导老师审阅认可后,以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定稿字样为止,该篇论文才算是完成了。如果论文写作方面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通过以下的方式联系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写论文前你要先设计自己的大纲,理清自己的思路,写论文的语言通俗易懂,不要华而不实,尽可能突出你研究的重点和研究的成果。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模板

_htm扬州居民观念变迁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3-05-30 11:56:03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     2003年4月扬州市城调队在市区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开展了百户城市居民观念变迁的专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收入与就业、文化消费、经济交往、对当今社会一些普遍看法的认同度以及对个人状态的描述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对社会的心态,对生活的认识,社会在进步的同时,扬城居民的观念也悄悄在变。 本次调查样本分布为:男性占55%,女性45%;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初中30%,高中37%,大专及以上19%。 一、收入上升,感觉下降,就业以有社会福利(保障)为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目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78元提高到89元。把目前生活水平分为“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等,在被访对象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在本市属于中等以上,但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本市上等以上的比1995年有所减少,而认为自己生活水平处于本市中下及下等的比1995年有所增加。(见表一)。说明这几年,我市居民收入总体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购房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日渐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三大主要开支,大家普遍感觉收入的增长远不如房价、医(药)价、教育收费的上涨速度快,再加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不确定消费因素在增加。被访者产生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心理感觉。 表一:1995年与2002年生活水平感觉的比较 上 中上 中 中下 下 2002年(%) 02 53 55 65 25 1995年(%) 06 55 82 49 08 在选择工作主要考虑条件时,人们不再以在国营单位工作而荣,最看重的是这份工作是否能解决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有63%的被访者首选“有社会福利(保障)”;其次有29%的被访者选择了“高工资”;82%的被访者选择了“工作合同期长”;有76%的被访者选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与兴趣或专长相结合,通过工作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而对于“工作体面,身份高”,选择的人较少,说明扬城人在找工作时更趋于实际。在为自己子女选择工作时,排前两位的没变,依然是“有社会福利(保障)”和“高工资”,但排第三位的由“工作合同期长”变成了“工作强度低,环境好”,父母的爱子(女)之心可见一斑。问及被访者心目中最好的职业时,“政府/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为职业相对稳定,收入较好排第一位,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这一职业无一人选择。扬城择业标准还是较为传统,以求安定为主,在为子女选择职业时,排列依旧如此。 二、三大传统媒体仍为文化消费主体,政治关注度最高 曾几何时,看电影是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随着电影频道的开通,DVD、VCD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方式更为多元化,电影已成为昔日黄花。在调查中,49%的被访者已一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了,只有16%的人在过去一年里看过两场以上电影。收音机因携带方便,信息及时,仍有不少受众。在被访者中经常听广播的占76%,偶尔听的75%,不听的占49%。所有被访者在调查中都表示看电视。地方新闻收视最高,53%的被访者几乎每天收看,可见我市居民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政治经济情况,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其次是国内新闻,有43%的人每天收看,33%的人选择了每天收看电影/电视剧(见表二),专题访谈节目和综艺节目也颇受大众喜欢。看报仍然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主要方式,有84%的被访者几乎每天和一周要看几次。当问及您主要通过哪种来源了解国家大事时,三大传统媒体占了前三位,依次是电视91%、报纸85%和广播42%。 表二:各类节目的收视情况(%) 几乎每天 一周几次 一月几次 一年几次 从不看 体育节目 29 55 37 27 53 地方新闻 53 35 04 04 04 国内新闻 43 39 10 04 04 国际新闻 24 49 06 12 08 专题访谈节目 51 61 43 31 14 教育节目 29 59 63 22 27 电影/电视剧 33 43 18 04 02 综艺节目 51 90 33 16 10 我们把经常在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出现的话题,分为“很感兴趣”,“感兴趣”,“兴趣不大”,“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几类进行调查,被访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排前三位的为“国家政策”76%,“社会治安”53%,政治45%;感兴趣的话题前三位为“社会治安”、“国家政策”和“文化”;不感兴趣的话题列前三位的是“时尚”、“宗教”和“性教育”,很不感兴趣的话题排前三位的是“计划生育”、“性教育”和“宗教”。也许是中国人羞于谈“性”,在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中“性教育”都在其中,就连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因沾了“性”的边也不能幸免。 三、储蓄一为子女二防老,寻求帮助还靠亲戚和朋友 随着教育产业化和养老社会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储蓄的目的就是为了子女将来受教育用和为自己养老所用。在调查中,有84%的人储蓄是为子女将来受教育用,65%的人是为自己养老所用,有20%的被访者储蓄的目的是以防家庭不测之需,为子女留下一笔财产是18%被访者的首选。 当遇家中有事,需要借钱时,我市居民主要会向谁开口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访者主要是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借钱,其他亲戚也是被访者寻求帮助主要的对象。只有在购买住房或大件耐用消费品时大多数人才会想到金融机构。(见表三)。 表三:借钱时寻求帮助的对象(%) 父 母 兄弟姐妹 金融机构 借钱维持生活 65 61 08 借钱替子女付学费 69 67 10 借钱筹办婚礼 76 57 08 借钱购买住房或耐消品 59 43 41 如果自己或子女的统考成绩就差一点,不够上重点中学时,有62%的人选择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同时也有26%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06%的被访者会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06%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当自己或家人到某单位去工作,认为条件合格但却遭到拒绝时,有71%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67%的人会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45%的被访者会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10%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在遇到用补贴的价格购买理应归自己的住房,但遭到拒绝时,71%的被访者首选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57%的人会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有53%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 12%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在与外人有纠纷或发生家庭问题和感情问题时,被访者最愿倾诉的对象是朋友,需要找人疏通关系时,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子女、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 在问及最近三年内,对您(家)最有帮助的三个人时,68%的人选择了朋友和亲戚,46%的人选择的是同事和领导,86%的人选择了“通过关系找到的人”。主要是在经济帮助、联络事情和疏通关系等方面给予帮助。 四、各种观点百花齐放,社会保障最为关注 对当今社会一些普遍看法,我们用“非常同意”、“同意”、“不大同意”、“不同意”和“很不同意”对被访者进行调查,“非常同意”栏中认同度最高的是“国家应该对社会上每个成员提供或组织社会保障(养老金/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有46%的被访者非常同意这一说法,没有一位被访者不同意和很不同意这一观点。认同度排第二的是“平安健康比有钱更重要”,这一观点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普遍得到大众接受,第三位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帮助孤、寡、老、弱、残的责任”。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在“同意”一栏中排第一位的是“人们现在比较随意地发表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其次为“许多人开始为自己的企业是否亏损而担心”,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应该对社会上每个成员提供或组织社会保障(养老金/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这一说法认同度最高了。第三位是“现在市场上基本生活用品物价基本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不大同意”一栏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个人收入是衡量其成功的尺度,收入越高,成功就越大”,“城里人宁可在城市挣低工资,也不愿到农村挣高工资”,“普通人的观点也会影响国家的决策”。 “不同意”一栏排前三位的是“光有女儿,没有儿子是家庭的不幸”,“把钱用在买书订报上是浪费”、和“一般来讲,农民的孩子不用上大学,他们将来的工作不可能需要太高的文化”。 被访者最不同意的观点是“婚前同居,或同居而不结婚也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认同度较高的观点作了整理,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和就业收入方面和个人状态的描述方面。 1、社会治安方面:“就目前社会治安而论,把木门木窗换成钢门是必要的”,“携带现金不象以前那么安全了”,“犯罪现象比以前增多了”,“和以前相比,人们对周围的陌生人更加警惕”。 2、就业收入方面:“有门路比有收入能带来更高的收入”,“近日来,许多人都在为自己或家人有可能下岗、失业、找不到工作而担心”,“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应当获得越高的收入”。 3、个人状态描述方面:认为非常合适被访者状态的是“我愿意尽最大努力保持健康”,有48%的被访者选择了该项,排二、三位的是“我经常看报看新闻”和“我为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自豪”,分别有69%和65%的被访者选择,认为合适的是“我与同事相处得很好”,“我在家中总感到身心愉快”,“我对社区内所发生的事情很关注”,选择的比例分别为35%,22%和20%。有60%的被访者对自己结婚择偶,家庭生活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有97%的被访者对自己目前的职业、86%的被访者对目前的收入,78%的人对目前的住房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17万的“劳工”为了一顶乌纱帽。创上文明城了,房价又该涨一大截了,买房更是无望了。

扬州文化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内容提要:《风月梦》的作者为邗上蒙人,晚清扬州人。小说在鸦片战争的大背景下展示了一个特定地域——扬州城的风俗民情。本文从妓女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等三个方面揭示了《风月梦》中所蕴涵的浓厚的扬州文化。  关键词:《风月梦》;妓女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  问世于鸦片战争之后的《风月梦》能够真实反映那一时代的城市生活,而与普通的世情题材或妓女题材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城市小说当然以写城市为主,写出城市特色,且是特定时代的城市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乃是体现城市小说的世俗性品格。《风月梦》的内容是对19世纪扬州时代生活的记录,也是对扬州风俗文化的弘扬。[9]扬州之风俗特色,从名物到女妓,从节令到风俗,在《风月梦》中都有反映。  《风月梦》书前有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邗上蒙人自序,作者当为扬州人,余者不详。[4]“《风月梦》所附的1848年作者自序中表明,该书显然属于写实一类。序作于红梅馆,时间是1848年冬至,作者号邗上蒙人,‘邗上'即扬州,道光年间作品,《风月梦》乃直根于特定地域——扬州城。”①因而《风月梦》中很多运用文字的语言记录着扬州的风俗民情。  “一切严肃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7]既然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反观,怜悯和伤感,“不管作家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在作品中投入自己的身影则是理所当然”②。“故事完全设置在扬州城内,清之扬州府含江都、甘泉二县。该书楔子称,书以扬州为背景。”那么作者写实扬州,扬州的风俗文化从其作品中体现出来。  本文具有三大主旨。其一,论证扬州地域的妓女风俗在《风月梦》中的体现;其二,证扬州传统节日风俗在《风月梦》中的体现;其三,论证扬州曲艺风俗在《风月梦》中弹词的关系与体现。  一、《风月梦》与扬州妓女文化  唐诗中呤咏扬州女子的诗很多,杜牧的三首七绝可算是当时的代表作。他这三首著名的七绝,都是写扬州的妓女。其中,《寄扬州韩绰判官》可位列第一,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可排第二,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悻名。”《赠别二首》中的其一则可列为第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后在历代的诗文中,常有提及扬州妓女的,以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一直把扬州看作是出妓女的地方。直到现代,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还说到此事:“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可见,自隋唐至今的千余年里,都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佳话在流传。  扬州一带有贱女之俗,“产者则恶之”。[2]不是说这里人不漂亮,因为素来就有“扬州女子貌美”一说,扬州女子为什么貌美呢?其一,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水网地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乡滋润养育了扬州女子的天生丽质和灵秀之气,其二则要归于扬州女子的梳妆打扮了,尤其是妓女更讲究美容的女子,那就“艳妆人比画图工”,“更将梳理斗春容”了。[5]  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封建保守,时尚在当时妇女眼里的模本只有标新立异的妓女身上,她们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因此她们就是当地独特风俗与时尚潮流的集大成者。扬州风俗从妓女的装饰上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艳榜远扬的扬州,它肯定有着自己的管理特色——拆帐;还有它的竞争方式——定花榜来品评妓女水准等等,这些扬州风俗可以在《风月梦》中一一得以印证。  《风月梦》与簪花  在传统社会里,扬州女子讲究发式,更讲究发饰。扬州女子一直喜爱用金玉珠宝类的首饰作为自己的发饰,就出土的文物看,早在隋唐时期扬州人就使用金、玉、牙、骨等各种质地的发簪、发钗、步摇和耳环,这些发饰在扬州的隋唐墓葬中都有发现。[5]  从风俗的地域特点来说,扬州传统风俗发饰的特色在于簪花。  宋人王观在《扬州芍药谱》中曰:“扬之人与西洛不异,无贵贱皆喜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佛旦有花市焉。”女子簪戴鲜花,则历代都有,并且城市乡村,老妇少女都乐意戴花。由于此俗相当普遍的,所以扬州就有人以种花、卖花为业。[5]在《风月梦》中陆书看见“街市上兰花担”。  扬州人簪戴鲜花的品种很多,几乎各种应时花卉都可以采取簪戴,迎春花、茉莉花、柳枝球、艾草叶等等。[5]譬如:  只见他(月香)头上乌云盘了一条辫子有二两多;偌大一条元色头条辫线辫须,拖在右太阳[穴]傍边,插了四柄玫瑰花,约有三十几条。(第五回)  那一个(巧云)年在二十左右,也是苏塌子鬏,拴了一根烧金簪,面前拴了一根烧金如意插了两柄玫瑰花,刷着刘海箍。(第六回)  (双林)梳的元宝鬏,带着金簪金如意,斜插了一根烧金点翠丹凤朝阳耳挖,玫瑰花箍,戴了两柄玫瑰,又斜插了两柄玫瑰花。(第六回)  萧老妈妈子喊了梳头的妈妈,代月香……换了簪环,带了时鲜花卉并鲜花箍子。  那些村庄妇女,头上带着菖蒲、海艾、石榴花、荞麦吊挂,打的黑蜡……  簪髻在扬州十分普遍,在《风月梦》中提到的簪花、戴花八、九次,具有普遍特色,试想三十朵玫瑰有多庞大,茶花女戴一两朵花,王熙凤也替刘姥姥戴了满头花也没三十几朵,就已经是满头了,那么三十朵数量之多,在别处是不曾见的。  《风月梦》与“扬州脚”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裹小脚,是把女子的小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自古有“天下美女出扬州”一说,实际上与“苏州头”并称“扬州脚”才是扬州美女的最大魅力所在。[2]“三寸金莲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2]短小是基本特征,月香、凤林的脚“不足四寸”,桂林有“四寸大的脚”,巧云“有五寸大些脚”,双林“有四寸半的脚”。[4]  缠足之所以能够广泛兴盛而且历时弥久,蔓延极广,无疑是宋代以后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对女性禁锢的直接后果。小脚女子不仅迎合了封建统治者与士大夫视女性为玩物的低级趣味,满足了封建时代性变态男子所谓小脚“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明清以来,当男女缠绵之际,女人的小脚不仅能够激发男人的性欲,而且还能够激发女子的性欲,大肆卖弄莲钩三寸。在那时看来,比暗送秋波、眉目传情还要“刺激”。纤纤小脚已成为古代女子的第三性特征,这种病态的性意识与奇特的审美观,而且还成为封建时代禁锢女人走向社会的一种压迫手段。[2]第二十九回中:  凤林平空笑道:“我还告诉你句笑话,他爱我脚小,叫我跟他从良回去呢。”  奇特的习俗,并且扬州还以“扬州脚”出名!  《风月梦》与花榜、拆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遭到了破坏,从而使广大农村的经济和农民的生活面临困境;一方面,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萌芽时期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从而促使工商业不断得以发展,城市经济也日趋繁荣。近代社会经济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恰好都有利于妓女的发展。因为娼妓业总是城市经济同步发展的。近代城市工商业的扩展与繁荣,尤其需要娼妓业的辅助与刺激,而农民的破产又为城市妓院的扩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妓女来源。[1]  而花榜和拆帐在扬州妓院管理上是十分流行的。花榜往往是由妓院经营者的审美标准来划定,但实际上还是由嫖客的审美标准来决定的女妓等第格局。天启元年,潘之恒在《金陵妓品》中提出四个标准:“一曰品,典则胜;二曰韵,丰仪胜;三曰才,调度胜;四曰色,颖秀胜”,清初花榜大致继及晚明格局。[2]妓女向嫖客讨对联,以抬高身价,“花榜实际上成为了风月界的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商业广告。”[2]  花榜,既然作为一种品评名妓的格式,即品评仍以诗词或评语题写,着墨于音容笑貌、身姿风采、性情技艺等方面。类似扬州的上海妓院,类别繁多,等级森严,头等妓院有书寓、长三等,长三诸妓,呼曰校书;书寓妓则称之为词史,通称先生。嘉隆年间,《莲台仙会品》原榜前三名[1]:  品目 妓女姓名 花名 妓女居址 评语  女学士 王赛玉 紫薇 旧院后门街 赢楼国色原名玉,瑶岛天仙旧是王  女太史 扬璆姬 莲花 旧院纱帽巷 旧家虢国还秦国,绝世吴璆共楚璆  女状元 蒋兰玉 杏花 旧院鸡窝巷 丽质人如玉,幽香花是兰。  汉宫宜第一,秦史合成双。  仅例三个,可看以评选出来的妓女,以科举功名、花卉来命名,评语属于藏头联,暗含所评妓女名字。《风月梦》没有公布花榜,但是因袭这个传统,简例几个如[4]:  品目 妓女姓名 花名 妓女居址 评语  校书 月香 缺 藏经院进玉楼 月宫不许凡夫履,香味偏沾名士衣  校书 桂林 缺 强大家 桂树临风香愈远,林花映日色偏娇  女史 凤林 缺 强大家 凤鸟和鸣鸾率舞,林花烂熳蝶常飞  显然是对妓女的一种皮里阳秋的恭维,“霜管画眉春睡足,菱花照面晓妆迟”——斥责双林为残花败柳,但是也反应了一种风俗。当然花榜不是一成不变的,月香也被称为“女史”,凤林也被称为“仙史”,主要是由嫖客的审美标准来定,这些花榜仅作为一种扬州现实存在的风俗,在《风月梦》中有所体现。管窥一豹《风月梦》中拆帐,一叶知秋扬州妓院的组合形式与营业方式的完善。  爱林是个“分帐伙计”,翠琴是个“伙计”,秀红也是个“新捆下来的一个伙计”[4],凤林自述:  前年将我捆到清江二年,他得到了多少捆价,私房银两,衣饰,进年又将我捆到扬州,才来了月余日子。[4]  她们的身份不一,而且从上面表格和书中也可以看出,月香、翠琴、翠云住在进玉楼,桂林、双林、凤林、巧云在强大家,扬州实行大院制,其特点就是规模大,房屋由老板(萧老妈妈子、强大)成片成幢租赁猛然后分别布置出大小不等的房间,各房间摆设不一,月香、桂林也不一样,主要看自身的条件了。自由身自称伙计,本家称他们客师,她们可以自选房间,但家具必须自备。所得收入又妓女(客师)和本家(老板)分成,一般为四六开或三七开,称为“拆帐”。她们的行动较为自由,只要结清帐目,即可离院。另外,还有典押而来的妓女,称为“押帐”;包身而来的妓女,称为“包帐”;“捆来”的妓女(指本家为之代还债务者)称为“退帐”。[1]这类妓院盛行于各地,此类风俗扬州不乏有之,从记实的《风月梦》中可以体现出来。  这些扬州风俗的写实素材更反映出《风月梦》的作品的纪实性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性价值,它是一部具有地域特色的狭邪小说,地域风情胜于故事情节。  狎妓冶游,选艳征歌,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邗上蒙人是个经历风月场所的扬州文人,他的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区域的节日风俗。扬州的风貌通过几次值得关注的乘舟游览进一步得到揭示,这占据了第五回、十三回、十六回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十三回中发生在端午节,读者通过陆书和月香的视角体验到当地的独特风俗。另外两次是去庙里游玩,一次是五人结拜,另一次是为庆祝月香病愈。[6]  扬州冶游也盛行画舫风流,妓女乘画舫游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游客招邀,即可提前预约,也可临时招携。提前预约则必须先投柬贴。临时招携则可省去此道手续。一种是妓女买棹湖上招引游客。  此外,端午节赛龙舟也是扬州的重要民俗。端午节之竞渡竞标的传统在扬州由来已久。《风月梦》第十三回专写小孩子的吊艄,还有端午龙舟,首先是九只龙船斗标抢鸭子,将两笼鸭子送到陆书们的船上,谓之“送标”,意味此活动将由他们开销,拿鸭子的人将鸭子依次丢进河里,而九只龙船也依次快速划过,抢鸭子,这一活动引来了无数游船观看。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水上运动,比如“看见有人蹬在龙船头上,一个筋斗跳下河去,多远才冒了上来,名曰跳水头,比抢鸭子还热闹。”  第十三回《贺端阳陆书看龙船》中:  但见榴红似火,艾绿如旗。……用过午饭,那些大小游船纷纷来往,又听得锣鼓喧天,远望族旗蔽日,各色龙船在水上如飞而至。有两条龙船上有洋楼旗伞,总是簇新,龙船上挂的像生人子,那站龙头的朋友,穿着华丽衣服,腰里接着洋表、小刀、葫包、扇套、手帕等物头,带时式雨缨凉帽,足穿时式缎靴,年纪又轻,夜服又新,站得又稳,出色好看。  清代末年,扬州城里以南门钞关运河上的龙舟竞渡最为盛大。当时的富商大户把“赏钱××两”的赏票放在掏空的鸭蛋里,将鸭蛋壳仍到运河中,让划龙舟的水手下河“抢标”。鸭蛋壳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沉浮不定。“抢标”的水手不准用手争抢,一定要用嘴将鸭蛋壳咬住,才算“得标”。  斗标共是九条龙船,后面有一只没篷子小船,上面摆了两个篾笼,内里有十几只活鸭。……随后凡有吊艄小孩的龙船,总靠着他们大船。就将鸭子船内两个蔑笼提上大船,摆在船头。那九条龙船总敲起抢标、锣鼓在他们大船前划来划去,那些游船听见这里撩标,总纷纷赶来,团团围绕。那站在陆书们船头上两个人,见有只青龙划近大船,就将蔑笼内鸭子抓了一只往河里一撩,那青龙船上早有一个划船的朋友,精赤着身体,只穿了一条裤头儿,发辫绕了一个咸菜把子,蹬在龙头上,见鸭子一撩,他就跳下河去,将鸭子抢起,复跳上龙船。  游客掼鸭,人立龙首,争下捉之,曰“抢鸭”。或猪脬掷水中,曰“抢标”。有采绳系短木于龙尾,七八岁小童,双丫髻,红衫绿裤,立短木上演其技,如童子拜观音、金鸡独立、倒挂鸟、鹞子翻身等名目,曰“吊梢”。初五日端午,午后人往天池看龙船,盐船各帮水手,扎纸龙头尾于脚划,酒后醺醺然,飞棹欢舞而来,曰“癞乌龙船”。必花红爆竹迎之,否则抢鸭、抢标,诸多为暴。此来彼往湖船,船中恐溅水,而岸上人见以为乐。  众人敲起吊艄的锣鼓,艄后那小孩在那小红木棍上吊艄,顽的甚么红孩拜观音、鲤鱼三跌子、张飞卖肉……各样花色,总顽过了,袁猷们将钱封把与他们。  同时,文中所展示的七八岁小童在船尾短木上“吊梢”的特写镜头,也使我们明白了扬州古运河上“船梢倒挂小童儿”是怎样一幅扣人心弦的神奇画面。  乡村里的民风更为浓郁,许多妇女都有自己的特殊打扮,有的喜爱在发髻上簪上一片绿绿的艾草叶,有的喜欢在鬓角上插上一朵红红的石榴花,有的用荞麦叶编成奇妙的虎头花,还有的用绒花编出精美的虎头纹,乡村的五月,是如此地花花绿绿,如此地生机勃勃。[5]  今日是端阳佳节,扬州风俗八蛮聚齐,两岸游人男男女女,有搀着男孩,有肩着女孩。那些村庄妇女头上带着菖蒲、海艾、石栏花、荞面吊挂,打的黑蜡,搽的铅粉,在那河岸上靸着一双红布滚红叶拔情五彩花新青布鞋子乱跑,呼嫂唤姑,推姐拉妹,又被太阳晒的黑汗流流。  这些端午时节的特殊妆饰,扬州民众统称为“端午景”。清代韦柏森在描写高邮东乡的《菱川竹枝词》中也云:“金炉一瓣降香焚,和以雄黄酒半醺。绝好梳妆端午景,虎花斜插女儿云。”“端午景”一词,应该说概括得十分贴切,再加上端午时节扬州一带裹粽子、吃“十二红”,送“绿豆糕”等礼俗,的确构成了扬州特有的热热闹闹的民俗风景线。[5]  月香叫老妈剥了一盘棕子,又拿了一个五彩细磁碟,盛的是上白洋糖腌的玫瑰花膏,请陆书吃粽子。陆书吃了一个、月香用牙箸戳起一个粽子、蘸了些玫瑰花膏,衔了半个在口内,那半个粽子靠着脸,送到陆书口内。  平日里扬州有香火,节日时有马披,这些扬州的傩文化在文中都有所体现,这些“神会”,实质上带有半宗教、半风俗的形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的神职人员——傩有两个名称,即“香火”和“马披”。《扬州画舫录》云:“傩在平时,谓之香火。入会,谓之马披。马披一至,锣鸣震天。”马披善于装神弄鬼,蹦纵窜跳,其行为已略具表演成分。  有两个人精身赤足,用银红兴儿布系着青兴布裤,有二尺多长铁椎穿通臂膊,手腕手里各持铁鞭,在大殿天井里热烘烘香堆子旁边乱跳。……双林向袁猷道:“这两人因为何故乱跳?”袁猷道:“他们名为马披,自称师爷,这是阴犯阳谴。”  还有跌博,又名跌成,是扬州城里有特色且极普遍的赌博娱乐方式,也是个风俗。小说第二回:  见又有些拎着跌博篮子的,那篮内是些五彩淡描磁器、洋络汗巾、顺袋钞马、荷包、扇套、骨牌、象棋、春宫、烟盒等物,站在魏璧旁边,哄着魏璧跌成。魏璧在那篮子内拣了四个五彩人物细磁茶碗,讲定了三百八十文一关。那跌博的拿那夹在夹窝内一张小高板凳坐下,将小苗帚先将地下灰尘扫了几帚,然后将耳朵眼个六个开元钱取了出来,在地上一洒,配成三字三模,递到魏璧手内,用右手将魏璧手腕托住。那傍边站有几个拾博的,向着与魏璧跌博这人嗽嘴,说道:‘叫着!'这人点头答应。魏璧将六个钱在手指上摆好,望地下一跌。那拾博人口数,一一看清了字模,拾起来又递在魏璧手内,魏璧又跌。共跌了五关,只出了两个成,算是输了三关。魏璧道:‘不跌了。'那人也不曾问着钱钞,立起身来拿了小板凳,拎着博篮同那几个拾博的去了。”  再如第十三回:  陆书、魏璧在跌博篮子上,跌了许多水老鼠、黄烟儿,带回船上,吃酒赏午。  由以上的种种描述可以见出,描绘人物的城市生活状态,刻意表现城市娱乐已成为《风月梦》的显著特征。  三、《风月梦》与扬州曲艺文化  一直以来评弹相连,但是《风月梦》中,没有提到评书,而是多处提到与苏州弹词并称的扬州弹词。评书盛兴于明清,主要分袍带(讲史及英雄传奇书)、短打(公案侠义书)、神怪(神话怪异书)三大类。说书人表演道具很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却能将中华洋洋五千年的历史传闻表达出来,确属不易。评书的俗语:“砣子”(一个单元故事)、“书胆”(主人公)、“书贼”(反面人物)、“书筋”(书中的福将)。通过阅读全文,本人认为书中涉及弹词而没有评书。  弹词的历史悠久,可能是从唐代的有说有唱的变文形式中蜕化而来。变文的唱词格式,大多是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或夹杂三三的六字句等,后演变成说唱音乐,说唱音乐就是弹词的前身。扬州弹词——扬州地方曲种,原名“弦词”,流行于扬州、南京及苏北里下河地区。其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与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二是演示动作幅度更小,只重在面部表情。[5]弹词艺术中的说、噱、弹、唱,五到、八技,都是弹词演员所具备的基本技艺。多用扬州方言,扬州弹词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常用曲牌有“吉祥草”、“离京调”、“满江红”、“叠落”等,以羽调和商调居多。曲调朴实典雅,古色古香,多年来无什变化。唱词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一般为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适当增减字,多为偶句押韵。伴奏“上、下手”协调默契,三弦弹骨架音,疏放雅朴,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谓之“三弦骨头琵琶肉”。[10]扬州妓女,在清代是有分等级的,像双林、月香这些“相公”(清有花榜),也是色艺俱全,技艺方面其一就是弹唱。《风月梦》开篇就写:  天凝门水关里面出来的游湖船上面间或有人带的女妓,也有唱大曲的,也有唱小曲的,笛韵幽扬,歌声袅娜。  《风月梦》作为写实小说,纪实性强,扬州艺人弹唱水平高,表现在即兴演唱,弹词的演出形式,灵活多变,较少受舞台、布景、道具、人数以及空间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若演出即谓“双档”,就是二人相应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一人侧重叙述,一人侧重唱曲。其实弹词很多都是取材于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民间艺术。在第二十九回《背盟誓风林另嫁》中:  贾铭向凤林道:‘我意欲屈你唱个小曲,不知可赏光否?'凤林听了,喊高妈将琵琶取来,接在手内,又叫高妈将脚蓝内那一双未曾穿过的白洋结顾绣三蓝鞋子拿出来,放在贾铭席前。凤林弹起琵琶,转动歌喉,唱了一个《离京调》其词曰:  洋经花鞋三寸大,未曾穿过送与冤家,送冤家,留为忆念来收下,我没奈何,硬着心肠来改嫁。你若想起我这好,看看鞋子上花。要相逢,除非三更梦里罢,若要想团圆今生不能只好来生罢。  凤林唱毕,将鞋子递在贾铭手内道:‘你收起来做个忆念罢。'贾铭接过去收了,向凤林道:‘你代我弹个《吉祥草》。'凤林答应,弹起琵琶。贾铭遂唱道:  冤家要去留不住,越思越想越负辜。想当初,原说终身不散把时光度,又谁知你抱琵琶走别路。我是竹篮打水、枉费工夫。为多情,谁知反反多情误,为多情,谁知反被多情误!”  如“说,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噱,要诙谐幽默,恰如其分;弹,要纯熟自如,托唱熨帖;五到,即是表演上要求做到外形动作与内在感情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说要心到、口到、手到、足到、目到;描写八技,即是用人声来模仿自然音响的口技艺术。”  妓女很少是用画吸引人的,都是弹琵琶唱曲的,因为耳软,从没听过眼软的,故吴珍道:“凤相公可算善灌米汤了。”就因为词曲可以传达心声,于是很多就将心声寄托在曲中,双林是想借弹唱琵琶的弹词歌声觅一个“有情人”跟他一辈子,双林唱《满江红》:  俏人儿,我爱你风流俊俏,丰雅是天生。我爱你人品好,作事聪明,说话又温存。我爱你非是假,千真万真,夙世良缘分。易求无价宝,真个少。难觅有情人,何日将心趁。我有句衷肠话,欲言我又忍,不知你有不肯?欲言我又忍,不知你肯不肯?  此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就是诗人内心的感情的抒发。诗歌是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  口技,弹词中的一种,也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扬州曲艺文化在第十三回《庆生辰月香开寿宴》中一段用很长的语言来描述王树仁的口技,他手拿一柄纸扇,学动物、车马声音,然后进帐子里又说一家人的午休精彩片段。尤其是青年妇人唱“南京调”,文中也有词(略)。表演者运用其熟练的艺术技巧,入木三分地来刻划人物,细致生动地展现作品的思想内容,集中、概括而具体地揭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放映了弹词中是不分技艺的,优秀的弹词说唱艺术都是杂糅各技之长,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的。  题材丰富多样,月香唱了个拿手的二黄赔罪:  林黛玉闷恹恹心中愁闷,听窗外风弄竹无限凄凉。唤紫鹃推纱窗且把心散。想当初进荣府何等闹热。与宝玉日同食夜同炕枕,他爱我我爱他一刻难离。痴心肠实指望终身有托,到如今均长大男女有别。见了面反说些虚言套话,平白的又来了薛氏姨妈。他有女名宝钗容貌端庄,说甚么金玉缘可配鸾凰。痴宝玉听人言心生妄想,可怜我苦伶仃早丧爹娘。无限的心中苦谁诉衷肠,奴只得常垂泪暗自悲伤,最可恨王熙凤拆散鸳鸯。  将《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用弹词短短数句口语化的弹唱的方式演绎,别具一番特色。“果是词出佳人口,非但声音柔脆,字句铿锵,而且这词曲清新,令人心旷神也。”(陆书评曲)如第七回中《常随叹五更》:  叫凤林、月香两人各将琵琶弹起,又喊污师坐在席旁拉起提琴,袁猷用一双牙著、一个五寸细磁碟产在手中敲着,催促文兰“叹五更”:  “一更里,(略)二更里,……五更里,窗前月光沉。可叹咱们不如人,苦难伸,打了门子派差门。接帖田官话,时刻要存神。差来差往闹纷纷,终朝忙碌碌,由处喊掉魂。门印寻银子,看见气坏人。我的天呀,不是大烟家,久已到处滚。天明窗前月光迟,可叹咱们落台时,苦谁知,住在寓所怎支持!行囊都当尽,衣服不兴时,烟癌到了没法施。想起妻和子,不觉泪如丝,寻朋告友。没处打门子。我的天呀,难道跟官人,应派流落他乡死。”  贾铭着人将弦子、笛子、笙、鼓板、琵琶、提琴取来,凤林唱了一套‘想当初,庆皇唐',声音洪亮,口齿铿锵,宛似男子声音。月香等凤林唱毕,唱了一套‘这为你如花美眷',声音柔脆,细腻可人。那些看十壶牌的朋友,连牌都看错了。  这显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说明这弹词艺术的迷人精妙之处。弹词在相应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索引序列
  •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
  •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培训
  •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技巧
  • 扬州文化论文写作模板
  • 扬州文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