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极地研究杂志电话是多少

极地研究杂志电话是多少

发布时间:

极地研究杂志电话是多少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09年1月10日宣布,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一的南极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已在2009年1月1日建成使用。中国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和长城站接通互联网、电话通讯和科考数据的实时传输等问题。除已建成的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以外,还将在中山站建成卫星网络通讯系统。该系统利用了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的Intelsat卫星,将信号从南极传输到上海电信卫星地面站,通过专线联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进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网络系统,成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远程用户,组成了一个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广域网。该系统将实现上网、语音、传真及数据实时传输等非常多的功能。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十九课《三个太阳》就是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

1、上海浦东展览馆 - (021)52694890 上海市浦东新区合欢路2012、上海双拥工作展览馆 - (021)58719169 上海市浦东大道2601号3、东亚展览馆 - (021)64266666 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8004、上海展览中心 - (021)62790279 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5、上海农展馆(上海国际农展中心)地址:上海市虹桥路2268号6、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娄山关路88号(兴义路77号) 7、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SNIEC) 地址: 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 8、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6号

中国南北极信息网是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的全面报道我国南北极考察的权威性网站,它通过极地动态、科研计划、研究进展、政策法规、船站介绍、历次考察、大事记、基础数据、神奇大陆、极地风光等十几个栏目全面地、深层次地介绍了中国的极地考察情况,它为人们全面了解极地和我国的极地考察工作提供了一个窗口,为极地人与社会大众搭起了一座沟通了解的桥梁。广大极地工作者可以在该网站上及时了解我国的极地考察动态和获取极地考察数据,社会公众通过它可以了解神秘的极地,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极地事业、支持极地事业,为推动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极地研究杂志电话

198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5月-1995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5年5月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现任极地地质研究室主任,中共党员。《地质力学学报》(1998-)、《极地研究》(2009-)、《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2009-)和《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2013-)杂志编委。曾参加中国第15次(1998-1999年)、第21次(2004-2005年)、第24次(2007-2008年)和第29次(2012-2013年)南极考察,2003年11月-2004年8月在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做访问学者(客座副研究员),2006年2月-2006年5月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做访问学者,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造山过程的岩石学记录,主要研究区域是国际瞩目的以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为特征的桐柏-大别造山带和以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为特征的东南极普里兹造山带,在桐柏-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热结构、保存与剥露机制、增生-碰撞过程以及东南极麻粒岩演化、多期构造热事件识别、冈瓦纳超大陆拼合过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篇,合著专著4部。

董兆乾 (现在已经退休,但是仍然是名誉所长) 中国极地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现任研究中心主任 杨惠根,1965年9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几乎拥有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51个国家参与,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她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显和角逐,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倍受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全球科学家的向往。其重大意义如下; 政治意义: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因此,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2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IASC—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从此,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科学意义: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20世纪中,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南极冰下大湖——东方湖的发现与研究等。所以,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为探索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拟订了一项区域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该计划有7项核心科学问题; 1, 南极海冰区在全球地圈—生物圈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作用。 2, 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记录。 3, 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和海平面。 4, 南极平流层臭氧、对流层化学和紫外线辐射对生物圈的作用。 5, 南极地区在全球地球化学循环和交换中的作用:大气和海洋。 6, 在南极地区监测和探测全球环境变化。 经济意义: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南极磷虾)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所以,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南极资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领土的归属问题,始终是南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21世纪中,南极这一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有待于世界共同协商解决。 社会意义:自我国开展极地考察的短短20年中,在科学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国际极地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充分反应了我们伟大祖国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日新月异面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鼓舞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也由于极地充满着神奇色彩和科学之谜,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极地充满着浓厚的情趣,被深深地吸引和向往,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极地、认识极地、更好地支持和参与极地考察。被“极地人”的敢与冰魔争高低、誓为科学献青春的“极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学习、受益匪浅,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成绩和贡献

极地研究杂志电话号

极地科普网站是宣传极地考察和普及极地科学知识的重要窗口,它通过全面、深入、系统、权威的宣传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进而进一步弘扬爱国、拼博、协作、创新的《极地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利用极地卫星传输、Internet互联网、多媒体及数码影视等高新技术,把与世隔绝、环境恶劣、遥远而神秘的极地与文明世界联系起来,将极地的奇特景观和考察实情以快捷、保真、便利的途径与方式同广大观众见面、共享极地。通过把储藏在《国家极地档案馆》、《极地科普馆》、《雪龙》号破冰船和学科专业实验室中的静态极地考察的科普资源、科学实验和方法,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转换为动态的、整合的、形式多样和寓教育乐的形式奉献给网民,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极地科普网是面向全国,特别是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深入、系统的宣传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重大意义和成绩的最简捷、便利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极地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多少

吉林省的吉林大学里面的极地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上乘,是首屈一指的引导航向的作用,基本上达到了世界上的最高水平。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418号 邮政编码:200233 电话:021-54972331;54972332 邮箱:。拓展:计算机工程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计算机工程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计算机工程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计算机工程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计算机工程》(半月刊)创刊于1975年,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是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会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繁荣科技创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探讨和传播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加速和促进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本刊特点:以最快的速度、科学求实的精神,精选刊登代表计算机行业前沿科研、技术、工程方面的高、精、尖优秀论文。《计算机工程》刊登内容:发展趋势/热点技术、博士论文、基金项目论文、专题论文、软件技术与数据库、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与通信、人工智能及识别技术、工程应用技术与实现、开发研究与设计技术等。读者对象:计算机相关专业中高级科研、开发、设计、决策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极地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建有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实验室、电离层物理实验室、极光和磁层物理实验室、极地生物分析实验室、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实验室、生化分析实验室、极地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和船载实验室等实验分析设施;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建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开展南极雪冰和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托平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考察的业务中心。负责“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以及国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负责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展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信息中心。负责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极地信息网络、极地档案馆、极地图书馆、样品样本库的建设与管理并提供公益服务;负责出版《极地研究》中英文杂志;负责进行国际极地信息交流与合作;负责极地博物馆、极地科普馆的建设和管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现有职工1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2人,机关管理人员35人,船员31人,业务保障人员14人,形成了一支热爱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年轻、精干、高学历、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保障队伍。

198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5月-1995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5年5月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现任极地地质研究室主任,中共党员。《地质力学学报》(1998-)、《极地研究》(2009-)、《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2009-)和《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2013-)杂志编委。曾参加中国第15次(1998-1999年)、第21次(2004-2005年)、第24次(2007-2008年)和第29次(2012-2013年)南极考察,2003年11月-2004年8月在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做访问学者(客座副研究员),2006年2月-2006年5月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做访问学者,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造山过程的岩石学记录,主要研究区域是国际瞩目的以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为特征的桐柏-大别造山带和以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为特征的东南极普里兹造山带,在桐柏-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热结构、保存与剥露机制、增生-碰撞过程以及东南极麻粒岩演化、多期构造热事件识别、冈瓦纳超大陆拼合过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篇,合著专著4部。

  • 索引序列
  • 极地研究杂志电话是多少
  • 极地研究杂志电话
  • 极地研究杂志电话号
  • 极地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多少
  • 极地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