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基因组学论文参考文献

基因组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基因组学参考文献

第1章基因与基因组学1遗传物质的本质1DNA是遗传物质2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2基因的概念1孟德尔遗传因子2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实体3“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4顺反子是一个基因5操纵子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统一体6基因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进展3基因组1结构基因组学2功能基因组学研究3基因组的数据处理4基因组学相关的学科15参考文献15第2章染色体与植物遗传工程1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染色体工程的经典方法1单体附加系的选育2臂间易位系的选育3小片段易位的选育3染色体特定位点的重组1特定位点的重组酶2特定位点的重组技术3特定位点重组系统的应用4染色体的显微切割1目标染色体的辨认2染色体的显微切割与分离3染色体的微克隆4染色体微克隆文库的鉴定5植物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的应用5花粉染色体工程1花粉染色体工程的原理2花粉染色体工程的操作程序25参考文献26第3章染色体外遗传1线粒体的遗传1线粒体基因组2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2叶绿体的遗传1叶绿体DNA的大小范围2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3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的变异3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性1植物的雄性不育性2线粒体与雄性不育性3叶绿体与雄性不育性39参考文献39第4章体细胞遗传1植物体细胞培养与形态发生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植物组织培养与形态发生2胚乳培养与多倍体育种1胚乳培养2胚乳培养的形态发生3植物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筛选1植物体细胞变异及其机制2植物体细胞突变体筛选4花药培养与单倍体育种1花药培养2植物单倍体育种5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1原生质体培养2原生质体融合与杂种细胞的筛选59参考文献60第5章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1抗植物虫害基因1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2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基因3植物凝集素基因4淀粉酶抑制剂基因5胆固醇氧化酶基因6营养杀虫蛋白基因7系统肽基因8其他抗虫基因2抗植物病毒基因1外壳蛋白基因2复制酶基因——病毒特异性地依赖于RNA的RNA多聚酶基因3移动蛋白基因4卫星RNA和核酶基因3抗植物真菌病害基因1抗真菌蛋白2抗真菌基因4抗植物细菌病害基因1外源抗菌蛋白基因表达介导的抗性2抑制病菌的致病(毒性)因子5抗非生物胁迫基因1抗干旱胁迫基因2抗盐胁迫基因3抗低温胁迫基因4抗氧化胁迫基因5耐除草剂基因6改良作物品质的基因7调控植物花色、花形、衰老的基因1调节花色的基因2调节植物衰老的基因8植物雄性不育基因9标记基因1标记基因分类及环境安全2转基因作物中标记基因的消除3选择基因分类4常用的选择基因10报告基因1报告基因概述2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3绿色荧光蛋白基因4β?葡萄糖醛酸糖苷酸酶基因11标记基因在植物病害及其流行规律研究中的应用101参考文献102第6章基因分离1概述2蛋白质序列起始克隆法3图位克隆法4酵母双杂交系统5基因序列同源克隆法6T?DNA、转座子标签法7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方法1差减杂交2抑制性差减杂交3mRNA差异显示技术4mRNA差异显示衍生技术5代表性差异分析6RNA指纹技术7差异筛选技术8基因鉴定集成法8DNA微阵列法9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10表达序列标签及生物信息学方法11其他基因分离方法1cDNA捕捉法2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3微阵列法4外显子捕获法5功能互补法132参考文献132第7章植物基因工程载体构建1植物基因工程载体概述1载体种类及命名规则2载体分类2Ti质粒载体及其构建1Ti质粒的发现与分类2T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3T?DNA的结构与功能4Vir区的结构与功能5Ti质粒整合机制6载体改造及构建7转化载体系统的构建8常用的中间表达载体9Ti质粒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及评价3Ri质粒载体及其构建1质粒的分类2Ri质粒的结构和功能3Ri质粒构建及转化4Ri质粒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及评价4植物病毒载体及构建1植物病毒载体概述2单链R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3单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4双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5植物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6病毒载体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及评价184参考文献185第8章植物转化体系的建立1植物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1愈伤组织受体系统2种质受体系统3原生质体受体系统4胚状体受体系统5直接分化芽受体系统2转化的选择系统的建立1概述2第一类筛选系统3第二类筛选系统4无标记基因的植物转化系统198参考文献201第9章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1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遗传转化1Ti质粒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2发根Ri质粒介导的基因转化3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转化系统的应用及进展2基因枪法1基因枪法转化原理2基因枪法的优点3花粉管通道介导的基因转化技术1花粉管通道原理2花粉管通道的应用4其他转化方法1聚乙二醇介导的基因转化2电穿孔法3注射法4脂质体介导法5碳化硅纤维介导DNA转移法216参考文献216第10章外源基因整合、表达及其检测1外源基因整合1外源基因整合方式及其结构变化2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整合机制3整合方式对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2外源基因的沉默1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沉默2转基因沉默的控制3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效率的策略1启动子的选用和改造2增强翻译效率3信号肽的使用4构建叶绿体表达载体5利用内含子增强外源基因的表达4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5转基因植物的鉴定方法1标记基因的表达检测2转基因植物目的基因的分子鉴定3其他的转基因植物鉴定方法237参考文献238第11章基因工程植物与食品1基因工程食品的定义2国内外基因工程食品的发展概况和现状1国外基因工程食品的发展概况和现状2国内基因工程食品的发展概况和现状3基因工程食品的应用1转基因食品分类2转基因植物4发展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必要性263参考文献264第12章基因工程园艺1基因工程在花卉改良中的应用1花卉基因工程研究现状2花卉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2基因工程在牧草和草坪草改良中的应用1基因工程牧草2草坪草3基因工程林木1林木转基因研究2林木转基因基础性研究3转基因林木应用情况4林木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287参考文献288第13章植物基因工程药物1转基因植物药物生物反应器的优点2转基因植物表达药用蛋白1植物基因工程生产药用蛋白的现状2植物基因工程生产药用蛋白的策略3转基因植物抗体1转基因植物生产抗体的研究现状2转基因植物生产抗体的策略3转基因植物抗体的应用前景与存在的问题4转基因植物表达疫苗1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的研究现状2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的策略3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应用前景与存在的问题311参考文献312第14章生物信息学与基因工程1生物信息学简介1获取生物的完整基因组2发现新基因和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3基因组中非编码蛋白质区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4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5从功能基因组到系统生物学2生物信息学数据库1核酸序列数据库2蛋白质序列数据库3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4其他生物信息学数据库5数据库整合3生物信息学软件1概述2生物信息学软件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4生物信息学门户网站1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2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3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5生物信息学在基因芯片技术中的作用1概述2生物信息学在基因芯片技术中的作用349参考文献352第15章基因工程法规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1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1基本概念2生物安全忧患3与转基因安全相关的几个事件2国际社会对基因工程的态度与规则1科学界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2相关的生物安全国际准则3我国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措施1我国科学界对GMO争议的反应2我国对基因工程安全的立法和监管4申请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或环境释放需要提供的资料1受体生物的生物学特性2基因操作的安全性3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学特性4有关转基因植物释放地点的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资料5安全控制措施和预防事故的应急措施5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1“实质等同性”原则与转基因食品安全2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外源基因的安全性3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6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1基因漂移与植物传粉2转基因植物在生态方面的潜在风险3终止子技术与生物安全4转基因环境安全性的管理7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1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2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迫切性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监控原则4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监控体系8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积累的经验和数据1食品安全性2评价因素3生存竞争性4生殖隔离距离5对非靶生物的影响6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现状386参考文献388

现有技术第一章概述:DNA测序技术进展1 引言1 超高通量测序能力的生物技术意义2 测序前沿技术1 毛细管电泳和Sanger测序法2 高通量毛细管微阵列测序3 染料和检测器4 微型芯片电泳5 基于微型毛细管芯片的毛细管电泳测序6 质谱测序3 固相阵列测序装置1 超敏感的检测器和测序仪2 合成测序3DNA单分子测序4 杂交重组测序4 技术展望1 纳米孔膜2 DNA合成的直接电学检测5 基因组短片段测序应用1 基于重测序的基因分型1 polony基因分型2 焦磷酸测序的基因分型3 多态性比率测序4 BEAM2 古生物基因组3 洞人基因组4 元基因组5 重复DNA序列的SAM测序6 转录组和表达RNA序列分析7 MPSS和基因组分析8 光学定位6 小结参考文献第二章 芯片毛细管电泳与系统遗传分析系统摘要1 引言1 各种基于芯片的毛细管电泳系统2 芯片设计和流体操作1 芯片设计2 流体操作3 材料和制作1 材料2 制作1 玻璃材料的制作步骤2 高分子材料的制作步骤4 检测1 光学检测1 激光诱导的荧光检测2 吸光度检测3 化学发光检测2 电化学检测1电流检测2电导检测3电位检测3 质谱5 表面修饰1 动态包被1 玻璃/石英基片的包被2 PMMA基片的包被3 PDMS基片的包被2 永久性包被1 玻璃/石英基片的永久包被2 PMMA基片的永久包被3 PDMS基片的永久包被6 应用1 核酸分析1 筛分介质2 依大小排列DNA片段3 基因分型7 DNA测序……第三章 应用MALDI-TOF质谱法比较序列分析——利用知己序列寻找新的序列第四章 基于核苷酸偶联染料的DNA测序进展合成测序技术平台第五章 454生命科学(454LifSciences)皮升级测序系统第六章 合成法DNA测序的集成系统单分子测序第七章 单分子荧光显微镜及其在基于循环合成的单分子测序中的应用第八章 基于单个DNA链的纳米级核苷酸序列快速测序第九章 全基因组水平的单分子测序系统序列验证和分析第十章 测序和诱导突变相结合有利于短读长获得全新百万级的DNA片段序列第十一章 基因组测序和拼接第十二章 具有高污染风险的样品——古DNA和环境DNA核酸序列信息的有效测定

基因组学论文参考文献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前景;现状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大大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1年之久。也有人把Bt蛋白基因、球形芽孢杆菌、且表达成功。它能钉死蚊虫与害虫,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现已开发出的基因工程菌有净化农药的DDT的细菌、降解水中的染料、环境中有机氯苯类和氯酚类、多氯联苯的工程菌、降解土壤中的TNT炸药的工程菌及用于吸附无机有毒化合物(铅、汞、镉等)的基因工程菌及植物等。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四、前景展望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抢夺这一高科技制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应当加速发展,切不可坐失良机。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比如基因药物,它不仅能根治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人的智力、体魄、性格、外表等亦可随意加以改造;还有,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还有,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转基因生物和常规繁殖生长的品种一样,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但常规育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且是近缘杂交,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掉。而转基因生物远远超出了近缘的范围,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还缺乏知识和经验,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所以,我们要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需要严格管理,充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参考文献】[1]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李庆军,董艳桐,施冰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2002,27(2):22 这还有一篇-collection/2001a/gene/htm

[3] 赵艳,于彦春,钱前,等无载体主干序列的bar和cecropin B基因表达框共转化水稻[J] 遗传学报,2003,30(2):135- [4] 安韩冰,朱祯,李慧芬,等基因枪法转化水稻(Oryza sativa L)获得可育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再生植株[J] 高技术通讯,2001,2:12- [5] CHU Qi-ren, CAO Hua-xin, FAN Hui-qin, et Preliminary report on transienexpression of gus gene in transgene rice protoplast-derived calli via PEG-mediated DNA transformation[J] shanghai nongye xue bao,1995,11(3):63- [6] 赵凌,王才林,宗寿余,等 花粉管介导的转bar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及其遗传[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8):92- [7] LI L C, QU R D, KOCHKO A,et An improved transformation of embryogenic grape cell suspensions[J] Plant Cell Report,1993,12:250- [8] 范钦,许新萍,黄小乐,等 早籼稻培矮64S愈伤组织形成及植株再生[J]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6):1 469-1 [9] 易自力,曹守云,王力,等 提高农杆菌转化水稻频率的研究[J] 遗传学报,2001,28(4):352- [10] 郑宏红,何锶洁,戴顺洪,等 提高水稻基因枪转化效率的研究[J] 生物工程学报,1996,(增):111- [11] 田文忠,IAN RANCE,ELUNIALAI,等 提高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研究[J] 遗传学报,1994,21(3):215- [12] 叶松青,储成才,曹守云,等 提高水稻转化率几个因素的研究[J] 遗传学报,2001,28(10):933- [13] 刁现民,陈振玲,段胜军,等 影响谷子愈伤组织基因枪转化的因素[J] 华北农学报,1999,14(3):31- [14] 易自力,王力,曹守云,等 提高籼稻基因枪转化频率的研究[J] 高技术通讯,2000,10(11):12- [15] 薛锐,曹守云,杨炜,等 基因枪法转化籼稻有关因素的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1998,12(1):21- [16] LI L C, TIAN W Z, YANG M, et 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system for rice(Oryza Sativa L) [A]农业的未来-转基因技术研究[C]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7] 马炳田,朱祯,李平,等 水稻遗传转化选择系统优化初探[J]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1):28- [18] 唐祚舜,王象坤,李良才,等 基因枪法转基因水稻中HPT基因稳定遗传[J] 遗传学报,2000,27(1):26- [19] 陶利珍,凌定厚,张世平,等 基因枪介导的籼稻遗传转化及外源基因在受体中的遗传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4):289- [20] CHENG Zai-quan,HUANG Xing-qi,RAY Wu,et Comparison of biolistic and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n transgene copy number and rearrangement frequency in rice[J]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1,43(8):826-

基因组学文献

高通量测序方面的知识,真没听说过有好书,有几个网页对454,solexa,solid等有介绍。其它的要求,基因8 能满足,或者分子克隆指南。前者是原理,后者是技术操作。两本很经典的书。以上材料我有电子版,如果需要可再联系。

《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这本书很好,我们上课就用的英文原版的,而且这本书已经有中文翻译版的了,书本不厚,但是讲的很好,我们专业作为基因工程的教材用的,原版的作者是TABROWN。朱玉贤的现代分子生物学里面也有很多DNA操作技术。不建议你看基因八,太大了这本书,一般作为某些学校的考呀参考书使用。

《基因组学》杨金水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第三版 你可去网上购物内容提要: 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一节 基因、基因组与基因组学第二节 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第三节 基因组学的现状与未来第四节 参考文献第三章 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简介第一节 基因组研究与规模化第二节 物理图谱与DNA序列图的制作技术第三节 遗传图谱的制作技术第四节 基因表达的研究技术第五节 以细胞为单位的基因产物分布图第六节 生物体基因的时空表达谱第七节 系统生物学技术与展望第八节 参考文献第四章 基因组信息学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方法第二节 高性能运算第三节 基因组数据与数据库的建立第四节 分析工具与基本数据集第五节 主要数据库简介第六节 信息导知识的转变第七节 参考文献第五章 基因组组分动力学与基因组变异的基本机制第一节 DNA作为遗传物质第二节 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变异第三节 遗传变异的基本机制第四节 密码、密码子与变化第五节 以转录子为单位的组分变化第六节 以基因多态性与研究方法第七节 以基因组为单位的变异第八节 以细胞分子机制为单位的变异第九节 参考文献第六章 基因组的进化与细胞分子机制的进化第一节 RNA世界与基因组的起源第二节 基因组的进化与物种的进化第三节 物种的进化与地球环境的变迁第四节 基因组的进化与蜕变第五节 基本细胞分子机制与生物过程的进化第六节 蛋白质与蛋白质功能域的进化第七节 参考文献第七章 系统基因组学第八章 病毒与嗜菌体基因组第九章 古细菌、真细菌与原核生物基因组第十章 简单真核生物基因组第十一章 无脊椎动物基因组第十二章 昆虫基因组第十三章 脊椎动物基因组第十四章 哺乳动物基因组第十五章 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基因组第十六章 植物基因组

目前最好最权威的书没有其他选择,就是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Third Edition书的网址:这里可以看到部分目录和内容这本书的老版本是有中文译本的,你可以找找看(俗称蓝宝书),几十人民币。但是建议你还是看原版的。亚马逊上卖230美元-Cloning-Laboratory-Manual-Third/dp/0879695773

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20世纪后期,生物工程迅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人说,生物工程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希望,也有人说,它也会相应给人类带来灾难。学者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植物转基因工程更是如此。植物转基因工程就是指通过基因枪等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基因转移到原本不具有这些基因的植物体内,并使之有效表达,产生相应性状,这种具有相应性状的植物称之为转基因植物。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问世。从此,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看到了更大的希望。1986年,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首次进入田间实验,此后转基因植物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给人类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在这同时,人类也注意到了它可能潜在着的一系列危害,即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并且对人类健康也可能有潜在的危害。1 转基因植物的利用植物转基因工程的目的旨在通过导入有用的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物,用于植物的改良和有效成分的生产。目前在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控制果实成熟以及植物生物反应器等方面已获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果。1 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化学除草剂在现代农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想的除草剂必须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草能力,而对作物及人畜无害。但这样的除草剂成本越来越高,通过转基因技术,在作物中导入抗除草剂基因,获得抗除草剂作物,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济效益,使除草剂的应用更加方便。据报道,现已成功地获得了转aro A基因的番茄、油菜、大豆、杨树等,在田间试验中表现出对除草剂的良好抗性。2 抗虫的转基因植物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非常严重,如能在植物体内转入抗虫基因,使植物获得抗虫性,增加对虫害的抵抗力,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个目的,人们现已成功地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giensis)的B毒蛋白基因转入了烟草、番茄、马铃薯、甘蓝、棉花、杨树等植物,使这些植物获得了抗虫性。3 抗病的转基因植物据报道,将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和Y病毒(PVX和PVY)、大豆花叶病毒(SMV)、苜蓿花叶病毒(AIMV)等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不同的植物体后,这些植物均获得了对相应病毒的抗性,这有望应用于农业生产。4 抗逆的转基因植物68小分子化合物(如脯氨酸、甜菜碱、葡萄糖等)与植物忍受环境渗透胁迫的能力有关,人们若能将与脯氨酸或甜菜碱等合成有关的酶的基因克隆后转入植物,有望提高植物对干旱和盐碱等逆境的抗性。有报道说,人们现已成功地将相关基因转入了烟草、苜蓿、马铃薯等植物,使它们获得了对不同逆境的抗性。5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是指利用生物系统大规模生产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外源蛋白质,用于医疗保健和科学研究。将不同的基因转入植物,可使转基因植物产生植物抗体、口服疫苗、植物药物和人类蛋白质等。据报道,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成功地获得了4种具有潜在医疗价值的植物抗体。2 转基因植物存在的潜在风险1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在耕地上栽种那些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可能造成危害,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漂变对其它物种也可能产生有害影响。2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转基因食品里的新基因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威胁,因为转基因植物是在传统植物接受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很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人们正在关注这样一些问题:毒性问题、过敏反应问题、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问题、营养问题等。3 展望20世纪末生物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涉及面之广、进展之快乃前所未有。从1986年美国批准第一个转基因作物进行大田试验,至1999年4月,已有4987个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大田试验。自1994年至1999年五年间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23倍多。美国的转基因抗虫棉花的种植面积已占其棉花总种植面积的13%。从发展趋势看,转基因植物将向多元化发展,例如品质改良、高产、抗逆(抗旱、抗寒、抗低光照、耐盐碱、耐瘠薄等)的基因工程发展。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将把转基因植物应用到医药化工领域,建立基因工厂,从而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各种化工原料和药品,摆脱传统化工厂对日益短缺的化工原料的依赖和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在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透明,更加公平,人们需要更多、更大的知情权,所以,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各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争论本身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通过争论,弄清是非,避免破坏性后果的发生,这将推动科学技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前进。任何科学技术都不应该滥用,但也不能扼杀能给人类和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技术成果。在应用植物转基因工程技术中,人类应该像对待其它科学技术一样,扬长避短,全面、理性地看问题,把握尺度,使植物转基因工程更加健康地发展,造福全人类。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前景;现状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大大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1年之久。也有人把Bt蛋白基因、球形芽孢杆菌、且表达成功。它能钉死蚊虫与害虫,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现已开发出的基因工程菌有净化农药的DDT的细菌、降解水中的染料、环境中有机氯苯类和氯酚类、多氯联苯的工程菌、降解土壤中的TNT炸药的工程菌及用于吸附无机有毒化合物(铅、汞、镉等)的基因工程菌及植物等。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四、前景展望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抢夺这一高科技制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应当加速发展,切不可坐失良机。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比如基因药物,它不仅能根治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人的智力、体魄、性格、外表等亦可随意加以改造;还有,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还有,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转基因生物和常规繁殖生长的品种一样,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但常规育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且是近缘杂交,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掉。而转基因生物远远超出了近缘的范围,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还缺乏知识和经验,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所以,我们要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需要严格管理,充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参考文献】[1]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李庆军,董艳桐,施冰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2002,27(2):22 这还有一篇-collection/2001a/gene/htm

基因编辑论文参考文献

1、文科专业“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文科专业毕业论文必须列出不少于5种以上的参考文献。该参考文献用以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资料。(2)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置于论文正文之后,单独成页排版。(3)“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宋体小三号加黑打印,顶格。其他所列的具体参考文献转行空两格排版,用宋体小四号,不加黑。(4)参考文献的具体表述格式与上述论文注释中的格式一致,只是对于著作,不用列出页码。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按照理工科学术研究的习惯,其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主要用于注明论文(设计)中所参考文献的来源。作者对论文(设计)中某观点或概念的说明,也置于参考文献中进行。统一采用尾注(文末注)的形式。(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依次采用[1]、[2]、[3]……的序号。  (3)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各项内容的表述顺序为(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各项内容不得缺省):  参考专著的:作者著作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  参考期刊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刊名,年,卷(期):页码号  参考论文集中的论文的:论文作者论文题名论文集主编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  参考报纸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参考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按照上述顺序用原文表述各项内容,切忌中文与外文混用。

这个其实每个期刊要求是不一样的,你应该去看看你所投期刊的官方模板论文格式,里面参考文献各个类型的都有说明,不建议你到处去找所谓的标准格式,因为没有所谓的标准格式,虽然国家对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做了规范,但是每个期刊其实也会自己增加一些规则,还是以你所投期刊为准,如果你期刊并没有提供参考文献格式,你也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参考文献格式模板,还有一些学习资料。

质疑转基因的观点:请重点关注“绿色和平”组织的网站,还有反转斗士Jeffrey MSmith的著作。赞同转基因的观点:请关注“孟山都”公司的网站,还有科普名人方舟子的博客。个人认为,支持转基因的公司或个人或多或少有商业利益在其中,而反对观点的科学性强一些。如果您有心作此方面研究,最好能调查一下,对于转基因食品(如大豆、玉米、玉米油等) 在我国鼓吹推广转基因最热心的专家看他们是否自己积极食用, 国家部委的子弟幼儿园是否积极食用, 看大型国际赛事和国际会议是否积极食用,也许,这才能够了解国家相关领导和专家对转基因食品的内心真实看法。

基因的发现基因的发现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与到达南极点或者攀登珠穆朗玛峰比起来,它不仅更困难,而且耗时更长。通过前后三代学者的接力,才揭开了遗传的神秘面纱。第一位踏上征途的是孟德尔。1856年,孟德尔已经完成了在维也纳大学的学业,顺利当上了神父。对于一个寒门子弟来说,这也算是人生巅峰了。不过,孟德尔没有满足于传经、布道、教授书本上现成的东西。他对遗传显然有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并打算通过实验去验证它们。经过一番思索,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他首先对豌豆的性状进行分类,如高茎还是矮茎、黄色叶还是绿色叶、种子是饱满的还是褶皱的。接着,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有很大概率生出高茎豌豆;在这些高茎豌豆之间进行杂交,产生的高茎后代和矮茎后代之比是3:1。这说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状会影响到孩子,而且它们的影响是均等的。豌豆杂交到了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斯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有两种,一种有荚膜(为方便描述,以下简称为S型),对生物的免疫系统有较强的抵抗力;另一种没有荚膜(为方便描述,以下简称为R型),即使进入生物体内,也会被免疫系统消灭,几乎不产生症状。格里菲斯发现,将R型肺炎双球菌和高温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会因为细菌感染而很快死亡。由此可见,S型肺炎双球菌体内的某些物质使原本无害的R型肺炎双球菌得到了生成荚膜、逃避免疫系统、感染小鼠的能力。换句话说,决定生物性状的并不是某个细胞,而是细胞内的某些物质。在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艾弗里完成了探索基因科学之路中最耀眼的一击。他将S型肺炎双球菌分解,得到了蛋白质、类脂、多糖、RNA、DNA等多种物质,在对这些物质进行纯化之后,一一进行小鼠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只有S型肺炎双球菌的NDA可以感染小鼠[1]。不朽的双螺旋如今,我们知道,NDA是生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一切性状的决定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为了方便描述,我们不妨把DNA想象成铅字。大家应该听说过活字印刷术,如果想印刷本文,那么,首先要准备相关的铅字,然后将它们按照正确的顺序整齐排列,接着,在铅字上涂抹一层油墨,盖上白纸,用滚筒轻轻挤压,文字就被转移到纸张上。?基因的双螺旋结构DNA这种“铅字”有些特殊。第一,它只有四种“文字”,即人体内的DNA由四种核苷酸组成,一般标记为A、G、C、T,三个核苷酸可以编码一个氨基酸;第二,在正常情况下,DNA是双链螺旋结构,这条链上的A只和对面链上的T结合,G只和C结合。在某些时候,比如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或者在实验室中加以合适的温度,两条DNA链会彼此分开。信使RNA就像油墨,可以精准地将DNA上的A、G、C、T复制下来;转运RNA好比滚筒,它能识别“三个核苷酸——一个氨基酸”编码,并将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细胞中的DNA蛋白质,可以说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物质。生长发育离不开它,心脏跳动离不开它,人体的每一个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每一次调节都离不开它。DNA就这样通过蛋白质控制着生物。最早的剪刀手既然DNA是一切事件的幕后黑手,那么,通过调节患者的DNA,不就能治病了吗?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首先是伦理问题。这个不是重点,我们略过不提。其次是没有工具。DNA作为人体的遗传物质,其结构十分复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功能涉及人体的方方面面,十分庞杂,加之体积非常小,所以要想剪辑DNA,必须找到一把特殊的剪刀。这把剪刀既要准确,顺着科研人员的心意,只对DNA做最必要的改动,又要普适,可以按照科研人员的计划进行调整,完成各种各样的剪辑任务。基因剪辑示意最早的基因修饰技术,是通过探针,将外源性基因直接注入到胚胎内,让其自行结合;结合得多了,总有运气眷顾“碰巧对了”的时候。把这些胚胎选出来,通过近亲繁殖,进一步纯化实验动植物,直到得到想要的样本为止。这就好比说,我想把本文印刷下来,在印刷之后发现,其中某几个字打错了。正常人会挑出这几个字后替换掉,但是印刷工不识字。于是他把那几个正确的铅字丢进铅字盘里,然后不停地摇晃,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有恰好对的时候。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仅效率极低(在植物研究中,通常只有10-6~10-5),而且仅对某些生物(如酵母菌)有用,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展开。基因修饰示意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TALE)被发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一代的基因修饰技术。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这个名字有点吓人,不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前边说过,碱基的排列有特定顺序。科研工作者们发现在很多细菌中存在这样一种物质,它们可以特异性识别某些碱基排列。活字印刷术还是以活字印刷术为例。老板觉得,印刷工居然是文盲,实在不像话,于是把他开除了,重新找了一个。新来的印刷工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好歹认识“摘要”、“报道”这俩词。如此一来,他起码能够找到文章第一段。假如印刷错误恰好出现在第一段,剪下这一长条之后,虽然还是要打散、插入、重组,但是工作量就大大减少了。但是这种技术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的识别度并不高;第二,很难对它进行修改,让它适应各种情况[2]。CRISPR/Cas9系统1987年,日本科学家发现大肠杆菌体内存在一种特别的结构。一段段重复序列之间连着一小段间隔DNA,现在将它称为“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3]。人体内有一套主动免疫系统。当人体第一次接触某种致病微生物时,免疫细胞会把它的特征记录下来,同时,合成抗体,这样,下次再有同样的微生物入侵时,人体就能准确识别,进而将它迅速消灭。细菌常常使人患病,但细菌也有“生病”的时候,比如被病毒感染。病毒就是一个外壳加一小段遗传物质(RNA),借助外壳上的结构,病毒可以吸附到细菌表面,然后钻进去,释放遗传物质,运用细菌的成分,大肆复制,最终,细菌死亡,病毒被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的细菌。tracrRNA/crRNA二元复合体指导Cas9蛋白(蓝色图标)寻找并切断靶点双链DNA在长期的进化中,某些细菌为了对抗病毒,发展出了一套与人体主动免疫相似的系统,就是CRISPR。当病毒入侵的时候,CRISPR可以把病毒的遗传物质(RNA)切一小段下来,保留到系统内,作为识别特征;倘若病毒不知好歹,再次入侵,CRISPR就会和CAS酶联手;后者就像抗体一样,可以迅速破坏病毒的遗传物质。2012年,珍妮弗·道德纳和埃玛努埃勒·沙彭蒂耶意识到了这一系统的意义:因为细菌要提防的病毒很多,所以CRISPR/Cas系统可以精准地识别许多碱基序列,稍作改造,就有可能以此建立一套精准、易于调整的基因修饰系统。随后,她们将自己的发现发表到《科学(Science)》杂志上,详细介绍了CRISPR/Cas9的工作原理和制备过程。珍妮弗·道德纳(左)和埃玛努埃勒·沙彭蒂耶(右)CRISPR/Cas9系统的意义十分巨大。科学家早就知道DNA的组成、DNA的表达,缺少的只是一个顺手的工具。所以,CRISPR/Cas9系统出现以后,相关领域迅速获得突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比如2015年10月,杨璐菡及其团队宣布,她们运用CRISPR/Cas9系统成功敲除了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4];再比如2016年4月,有学者宣布借助CRISPR/Cas9系统,在实验室内成功移除了被艾滋病毒感染的细胞基因片段[5]。韩春雨坚信他的基因编辑论文没有问题不过,CRISPR/Cas9系统通过编码RNA的顺序来达到调整剪刀的目,终究饶了一个弯。在《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一文中,韩春雨宣布,他运用格氏嗜盐碱杆菌内的一种蛋白质——Argonaute,实现了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6]。这无疑更为直观而简便。所以,他的论文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基因修饰的意义前面洋洋洒洒地说了这么多,那么,基因修饰究竟能做些什么呢?第一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器官移植。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多,而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少。供需不平衡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病人不仅要忍受疾病的折磨,还要经历等待的绝望。有了基因剪刀,通过定向敲除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异种移植则成为可能。第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很多时候要用动物模拟人体,进行病因探究、药效研究等。有些疾病,比如败血症,是很容易模拟的;有些则不然。你可能在生活中遇见过某个人,他只要一出汗,就有一身的鱼腥味。这不是普通的狐臭,这是鱼腥味综合征。因为基因的关系,患者缺少代谢三甲胺的酶,三甲胺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排出体外,使得体液与气息含有鱼腥味,这时应该怎么用动物模拟他的这种症状呢?基因修饰传统上,是选择特定的小鼠,进行同源重组,这种方法的成本高、耗时长、操作复杂。而有了成熟的基因修饰系统就不一样了,可以直接对小鼠的胚胎细胞进行剪辑,一步到位[7]。也就是说,基因剪刀不仅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还是制造工具的工具,将极大地减少了研究步骤,缩短研究周期。第三个好处,最终将让每一个人受益。之前,媒体曾经报道,安吉丽娜·朱莉自曝接受接受了双乳切除手术,以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对于一个以性感闻名的女人来说,双乳切除,自然是痛苦的。要是不切除,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则太大。两害相较取其轻,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决定。实际上,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不仅是乳腺癌,还有血友病、鱼腥味综合征、白化症、苯丙酮尿症等,比得病更痛苦的是从生下来就有病。基因测序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未来的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一方面,基因快速测序的成本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父母有条件为后代进行基因筛查;另一方面,2015年4月,中山大学的黄军就教授成功运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了人类胚胎,对能导致遗传病β地中海贫血缺陷基因进行了改造[8]。出于伦理上的考量,科研工作者们于目前还只能用实验胚胎(无法存活、发育成人类个体)。不过,前途是光明的。有了基因工程,消除与治愈遗传疾病,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她们在基因工程方面努力的结果必然会受益于全社会总结CRISPR/Cas9系统是近年来,基因工程领域的最大突破,而由于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称之为影响人类文明史的发现并不为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RISPR/Cas9系统是由两位女科学家发现的,这对打破科研领域的性别偏见、鼓励更多女性投身科学,有重要的意义。科研从来不是一小撮精英的事,只有鼓励每一个人对科学的信仰,给每一个人充分接受教育的机会,科研领域才能得到新鲜的血液,最终,他们/她们努力的结果必然会让全社会受益。 参考文献 高翼之 奥斯瓦德· 西奥多· 艾弗里[J] 遗传, 2006, 28(2): 127- Shan Q, Gao C 植物基因组编辑及衍生技术最新研究进展[J] 遗传, 2015, 37(10): 953- 袁越,基因工程的新时代[J]三联生活周刊,2015,820(2):154- Yang L, Güell M, Niu D, et Genome-wide inactivation of 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PERVs)[J] Science, 2015: 蝌蚪五线谱,科学家成功移除被艾滋病毒感染的细胞基因片段, Gao F, Shen X Z, Jiang F, e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J] Nature biotechnology, 白敏, 李崎, 邵艳姣, 等 利用 CRISPR/Cas9 技术构建定点突变小鼠品系[J] 遗传, 2015, 37(10): 1029- 吴晓丽 2015 年生命科学热点回眸[J] 科技导报, 34(1): 23-

  • 索引序列
  • 基因组学参考文献
  • 基因组学论文参考文献
  • 基因组学文献
  • 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基因编辑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