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汉语史学报26

汉语史学报26

发布时间:

汉语史学报26

1、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007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梵汉对音概说,古汉语研究1995年1期3、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语言研究增刊1996年4、施护译音研究,《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5、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1期6、梵汉对音与上古音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5期7、鸠摩罗什译音的韵母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1期8、唐代的秦音与吴音,古汉语研究2001年2期9、《高僧传》标点指误,古籍研究2001年2期10、“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1期11、“毗岚”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二辑12、隋唐音义反切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之检讨,复旦学报2002年4期13、余校本《广韵》补,古籍研究2003年3期(与曹洁合作,第二作者)14、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2期15、《可洪音义》札记,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6、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语言研究2004年2期17、《三国志》裴松之音注浅论,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5期18、《西昆酬唱集》的格律特征——兼与晚唐诗人比较,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2期19、《齐民要术》特殊注音浅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2期20、《可洪音义》注释的内容及其特色,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p256-27121、点校本《魏书》校补,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总48),232-237,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2、普通话音节的四声分布及其例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4期23、中古佛典翻译中的“吴音”,古汉语研究2008年2期24、中古汉语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25、唐末以前音义文献中的“轻重”及其涵义,中国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南京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26、汉藏对音千字文(一)(二)(与张涌泉联合校录),《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八卷,中华书局2008年8月27、唐代文献中的指示代词“这”字――兼论“这”读去声的始见年代(第二作者),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二辑,巴蜀书社2009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负责统稿。商务印书馆,1979年初版,1993年修订版。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出版社优秀科研成果奖);《蒋绍愚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三卷,刘坚、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古代汉语》(三册,与郭锡良等合编,北京出版社,1981-1983年。获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近代汉语研究》(胡竹安、样耐思、蒋绍愚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近代汉语研究(二)》(蒋绍愚、江蓝生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2002——2007年主要论文1、《读〈广雅疏证〉札记》,《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82、《“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论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语言学论丛》第26辑,8。3、《古代汉语词汇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福建教育出版社,94、《唐诗三百首》,《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中国纺织出版社,45、《魏晋南北朝的“述宾补”式述补结构》,《国学研究》第12卷, 126、《李白杜甫诗中的“月”和“风”》,《语言文学与资讯》,(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7、《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Lincom GmbH,48、《从“尽V——V尽”和“误V /错V——错V” 看述补结构的形成》, 《语言暨语言学》,第5卷,第3期,6。9、《汉语颜色词的历史演变》,《语言暨语言学》专刊外编之四,台北,中研院语言研究所,10、《关于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史学报》,第5辑,5。11、《从{走}到{跑}的历史更替》,《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诞论文集》,中研院语言所/美国华盛顿大学,8。12、《汉语“天”的意义的演变》,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Hermes Acadamic Publing & Bookshop A/S, O April 13、《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4、《从助动词“解”、“会”、“识”的形成看语义的演变》,《汉语学报》,2007年第1期。15、《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16、《东南西北》,《语苑撷英(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2月。

汉语史学报26集

郑伟,11 - 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紫江青年学者。07 -11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语言研究所)讲师(07 - 08)、副教授(09 - 08)、教授(09 - 11)、博士生导师(06 - 至今);08 - 0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12 - 06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访问学者;10 - 04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访问学者。个人荣誉 03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中国北京; 03 上海市2013年度“曙光学者”,中国上海; 06 上海师范大学第七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国上海; 12 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中国上海; 12 第一届上海市青年语言学者优秀论文奖一等奖,中国上海; 02 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2010年度“李方桂博士论文奖”(LFK Dissertation Award),美国西雅图; 11 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2010年度“李方桂田野调查奖”(LFK Fieldwork Award),美国西雅图; 11 第十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二等奖,中国北京; 06 上海师范大学第十届“优秀青年教师”,中国上海; 05 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桥本音韵学奖,Mantaro J Hashimoto Award o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美国波士顿; 06 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奖”,中国上海。 个人著作05 《汉语音韵与方言研究》,上海:三联书店。08 《吴方言比较韵母研究》(2011年度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丛书之一),北京:商务印书馆。08 《高山流水:郑张尚芳教授八十寿诞庆祝文集》(潘悟云主编、郑伟副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表论文曾在Language and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方言》、《语言科学》、《语言研究》、《语言学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2015】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ern Wu and Min di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A: 119- (SSCI, A&HCI) (in English) Wu dialect, to appear in William S-Y Wang and Chaofen Sun () Oxford Handbook on Chinese 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 (in English, co-authored with Shangfang Zhengzhang) 论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以吴语为例《语言科学》1:25- 淳安威坪方言古全清阴平字的浊化《方言》1:36-(第二作者,与袁丹、徐小燕合作) 吴语与南部江淮官话音韵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学论丛》51:108- 中古以后麻佳同韵的类型及其性质 《中国语文》3:254- 【2014】《事林广记》音谱类〈辨字差殊〉若干音韵条例再分析《汉语史学报》14:105- 论古汉语核心词“咬”,潘悟云主编《高山流水:郑张尚芳教授八十寿诞庆祝文集》,181-185页,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当涂湖阳方言的体貌标记“啊”,卢小群等主编《汉语方言时体问题新探索》,321-329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论《切韵》麻韵和佳韵在吴方言中的演变与分合,《汉学研究》(台北)1: 37- 《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民族语文》4:28- 早期和现代吴语中的指示词“能”及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13:189- 历史音变规律与方言地理分布类型,《语言研究集刊》11:266-【2012】 “支微入虞”与现代方言,Language and Linguistics(Taipei, SSCI & AHCI) 5: 887- (第一作者) 安徽当涂湖阳吴语同音字汇,《方言》4:314- 安徽当涂吴语词汇,《东方语言学》12: 41- 自然音变与音变类型:边近音l的演化方式,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Hong Kong) 2:121-【2011】 先秦两汉文献所见楚语词札记,《汉语史学报》11: 227- 探索不同材料所反映的汉语以母字的音变,《语言研究》4: 73- 〈切韵〉寒韵字的演变特征与现代吴语,《中国语文》 4: 352- 书评: Branner(2006)-The Chinese Rime Table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comparative Phonology,《东方语言学》9: 195- 吴语音韵史中白读音的保守与创新——以虞韵[*iu]、鱼韵[*i]的两项变化为例,《语言科学》1: 21-【2010】 吴语太湖片曾梗摄字的读音及其演变,《南开语言学刊》2: 72- 龚煌城先生汉藏同源词表,《东方语言学》8: 141- 早期和现代吴语中“上”的完成体用法,《方言》1: 45- 论北部吴语与闽语的历史联系—几个词汇上的证据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SSCI & AHCI)1: 70-【2009】 切韵侯尤韵在太湖片吴语中的演变,《汉语史学报》8: 86- 吴语太湖片果摄的演化模式和历史层次,《语言科学》4: 356- 从侗台语看汉语的复声母,《民族语文》2: 50-56;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 9: 75-【2008】(第一作者) 常州方言的句末语气词,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5: 123- 古吴语的指代词“尔”和常熟话的“唔”——兼论苏州话第二人称代词的来源问题,《语言学论丛》37: 105- 闽语、侗台语给予义“与”字的音韵层次及年代问题,《语言科学》3: 320- 常州话的体助词“则咧”和“佬咧”,《吴语研究——第四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62-16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吴语早期文献所见的“等”字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2: 33- 古代楚方言“(羽能)”字的来源,《中国语文》4: 378- 汉语和藏语的“来”,《民族语文》2: 24-【2006】 说上古汉语的“洗”,《语言研究》4: 56-【2005】 常州方言的指示代词,《吴语研究》,306-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一作者)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96- 古壮语地名“武缘”“无虞”试释,《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6:45-

一 语言文字研究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 古书的普通话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6)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2)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 东州考 文献1995: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 词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7)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1)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10)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3)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12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阿”的出现时代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汉语大词典》光盘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2  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词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汉语史学报25

《中国语言学报》《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汉语历史语言学· 2002,句法结构的嬗变对副词和形容词的语法标记发展的影响,《语言学论丛》第25辑,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2,词汇化、惯用语化和语法化之关系,《现代中国语研究》第4期,日本。· 2002,论语言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系统的影响,《外国语》第1期,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1,汉语史上疑问类型学转变的机制和过程(合作),《中国语文》5期。· 2000,汉语动词重叠产生的历史动因,《汉语学报》1期。· 2002,双音化趋势对动补结构形成的影响,《语言研究》第1期。· 2001,动补结构产生的具体句法环境,《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日本。· 2002,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er System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Morphosyntactic particle de in Chinese, Language Sciences (England)V 1, 1-· 2000,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对现代汉语否定词系统形成的影响,《语言研究》1期。· 2000,量词系统的建立对复数标记“们”语法化的影响(合作),《当代语言学》1期。· 1999,动补结构的发展及其对句法发展的影响,《中国语言学论丛》2期。· 1997,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合作),《国外语言学》第3期。· 1997,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合作),《中国语文》2期。· 1998,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共性及其历史渊源(合作),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 33: 53-70, USA· 1998,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合作),《世界汉语教学》3期。· 1998,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合作),《中国社会科学》6期。· 即出,汉语名量词重叠式发展的历史,《汉语史学报》,上海教育出版社。· 即出,汉语的有定范畴与量范畴之关系,《语言研究》。· 即出,语法的规律与例外,《语言科学》,科学出版社。· 1998,‘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 (合作),《语言研究》1期,页40-54。· In press, With Charles L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fiers and the Morpho-syntactic Particle DE Historical Morpho-syntax in Chinese, by Charles Li and Alain P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ut of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BR-9421410)· In press, *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Copula SHI in Pre-Qin C Historical Morpho-syntax in Chinese, by Charles Li and Alain P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ut of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BR-9421410)(2)现代汉语语法· 1990, ‘V得C和V不C使用频率差别的解释’,《语言研究》2期,页68-74。· 1991,‘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形容词’,《中国语文》3期,页167-174。· 1992,‘论现代汉语的“体”标记’,《中国社会科学》6期,页183-201。· 1992,‘汉语动词的定量化与其肯定性质’,《清华学报》(台湾)新22卷第3期,页255-278。· 1992,‘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动词成分’,《语言研究》2期,页41-50。· 1993,‘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 (合作),《中国语文》6期,页401-409。· 1994,‘谓词的定量与肯定’,收入邵敬敏主编的《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页43-56。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Aspect in Modern C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56-· 1995,‘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期,页1-10。· 1996,‘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2期,页1-12。· 1996,‘形容词的有无标记用法与疑问句式的交错关系’,《汉语学习》5期,页10-15。· 1996,The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the Shape-based Classifiers in Modern C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 V · 1997,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Wh-elements in C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 25, N 1, pp 131-· 2000‘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世界汉语教学》1期。· 1997,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汉语学习》6期。· 2001,形状量词的认知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1期。· 2002,论汉语句法结构和词汇标记之关系,《当代语言学》1期。· 2001,怎样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汉语学习》6期。· 2000,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特点,《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 2000,汉语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10期。· 2000,现代汉语谓语结构的有界性及其历史成因,《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94-30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第11辑。· 2001,汉语的主语和话题之辨,《语言研究》2期。· 2001,汉语的限定和非限定动词,《世界汉语教学》2期。· 2003,形容词的数量特征对其句法行为的制约,《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2002,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北京。(3)汉语音韵学、文字学和词汇学· 1989,现代汉语的否定性成分,《语言研究》2期,页12-21。· 1991,说“碴儿”和“茬儿”,《语言教学与研究》1期,页58-63。· 1992,同一词和反义词的区别与联系,《汉语学习》1期,页28-34。· 1995,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中国语文》3期,页230-240。(4)汉语方言研究· 2002,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方言》117-126页。· 即出,汉语方言语法的类型学相关性,《汉语学报》,商务印书馆。(5)汉语教学研究· 1990,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汉语学习》3期,页18-22。· 1992,‘一+量+没+动’=没+动+一+量’,《学汉语》九月号,页21-22。· 1993,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汉语学习》4期,页12-16。· 1995,“呢”的语法意义及与疑问代词共现的条件(合作),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 30: 71-83, USA。· 1997,疑问代词在其它问句形式中的用法(合作),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 32: 75-82, USA。· 1997,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汉语学习》6期,页3-6。· 1999,篇章对语义和句法变化的影响,《汉语学习》3期。· 1998,指示代词和结构代词之间的历时关系,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 33, USA。(6)英语、书评· 1994,英语否定性词语的语义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1期,页16-19。· 1995,《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国外语言学》2期,页17-22。(7)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Parallelism, Irregularity and Structural Compensation in Shi 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美国) V · The Effect of Grammatical Changes on Poetic FormsA Study on the Padding Words in Yuan V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美国), V

汉语史学报22

成果名称 形式 作者属性 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1 汉语趋向补语结构的产生与演变 论文 合作者《历史语言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2008/102 唐五代时期的被字句 论文 第一作者《励耘学刊》(第四辑),学苑出版社 2008/083 《历史句法学的跨语言视角》介绍 论文 第一作者《当代语言学》 2008/094 历史句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8/075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Locative Term hòu ‘BACK’ in Chinese 论文 第一作者Springer 2008/106 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演变和变异 论文 第一作者民族语文 2008/127 南方语言正反复问句的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民族语文 2008/028 语法论丛 论文集 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29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 论文集 合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7/0710 《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7/1111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 论文 第一作者《民族语文》 2007/0312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 论文 第一作者《语言科学》 2005/0413 汉语语法化研究 论文集 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5/1114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 论文 第一作者《古汉语研究》 2005/0515 汉语体标记“着”“了”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 论文 第一作者《当代语言学》 2005/0916 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5/1117 0rigin and evolution of question-words in Archaic Chinese: A cognitive approach 论文 合作者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05/0318 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219 语法化演变的共相与殊相 论文 第一作者《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 2005/1120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 论文集 合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5/1121 粤语“否定词+V得OC/CO”格式的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5/1222 试说“X不比YZ”格式的语用功能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4/0523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论文 第一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0124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 论文 第一作者汉语史学报 2004/1125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 专著 第一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0426 也谈持续体标记的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汉语史学报》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227 再论处置式的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语言研究》 2003/0928 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3/0129 语法化与语语法研究 论文集 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3/1130 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 专著 第一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1131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 专著 第一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1132 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论文 第一作者《当代语言学》 2003/1233 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3/0834 南方方言里虚词“到(倒)”的用法及其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研究》(香港) 2002/935 能性述补结构琐议 论文 第一作者《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936 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2/137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2/138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上)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1/0939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上、下)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0/1140 语法论从 论文集 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12

著作1、《敦煌音义汇考》(合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2、《敦煌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5年3、《敦煌经籍叙录》,中华书局2006年4、《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合著),中华书局2008年。主要论文1、《伯三六Ο二残卷作者考》,《文史》第40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唐写本〈礼记音〉著作时代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3、《唐写本〈礼记音〉所见方音考》,《俗语言研究》第4期,1997年,京都: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4、《北图藏殷42〈论语音义〉残卷跋》,《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季羡林、饶宗颐、周一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中古碑志与大型辞书编纂》,《唐研究》第3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唐刺史考〉阙误补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99年。7、《〈汉语大词典〉义项阙漏举例》,《古汉语研究》第3期,1999年。8、《〈日藏宋本庄子音义〉校证》,《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淮南子〉补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0、《敦煌本〈尚书〉叙录》,《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郝春文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1、《碑志释词》,《汉语史学报》第2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北敦14681号〈尚书〉残卷的抄写时代及其版本来源——与王煦华先生商榷》,《敦煌学辑刊》第2期,2002年。13、《BD14681〈尚书〉残卷考辨》,《新世纪敦煌学论集》,项楚、郑阿财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4、《BD09523〈礼记音义〉残卷跋》,《敦煌研究》第2期,2003年。15、《敦煌出土〈尚书〉写卷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季羡林、饶宗颐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6、《敦煌〈诗经〉卷子研读札记二则》,《敦煌学辑刊》第1期,2004年。17、《法藏敦煌〈毛诗音〉“又音”考》,《中国俗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18、《跋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诗经〉写卷》,载《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9、《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跋国家图书馆藏〈春秋谷梁传〉集解残卷》,《敦煌研究》第1期,2006年。21、《关于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周易正义〉写卷》,《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甘肃省博物馆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22、《试论法藏敦煌〈毛诗音〉写卷的文献价值》,《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3、《英藏敦煌〈毛诗音〉写卷所见〈毛诗〉本字考》,《敦煌学辑刊》第3期,2007年。24、《从敦煌写本〈礼记音〉残卷看六朝时郑玄〈礼记注〉的文本》,《文史》第4辑,2009年。25、《〈毛诗〉文字探源四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汉语史学报25辑

(1)汉语历史语言学· 2002,句法结构的嬗变对副词和形容词的语法标记发展的影响,《语言学论丛》第25辑,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2,词汇化、惯用语化和语法化之关系,《现代中国语研究》第4期,日本。· 2002,论语言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系统的影响,《外国语》第1期,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1,汉语史上疑问类型学转变的机制和过程(合作),《中国语文》5期。· 2000,汉语动词重叠产生的历史动因,《汉语学报》1期。· 2002,双音化趋势对动补结构形成的影响,《语言研究》第1期。· 2001,动补结构产生的具体句法环境,《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日本。· 2002,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er System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Morphosyntactic particle de in Chinese, Language Sciences (England)V 1, 1-· 2000,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对现代汉语否定词系统形成的影响,《语言研究》1期。· 2000,量词系统的建立对复数标记“们”语法化的影响(合作),《当代语言学》1期。· 1999,动补结构的发展及其对句法发展的影响,《中国语言学论丛》2期。· 1997,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合作),《国外语言学》第3期。· 1997,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合作),《中国语文》2期。· 1998,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共性及其历史渊源(合作),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 33: 53-70, USA· 1998,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合作),《世界汉语教学》3期。· 1998,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合作),《中国社会科学》6期。· 即出,汉语名量词重叠式发展的历史,《汉语史学报》,上海教育出版社。· 即出,汉语的有定范畴与量范畴之关系,《语言研究》。· 即出,语法的规律与例外,《语言科学》,科学出版社。· 1998,‘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 (合作),《语言研究》1期,页40-54。· In press, With Charles L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fiers and the Morpho-syntactic Particle DE Historical Morpho-syntax in Chinese, by Charles Li and Alain P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ut of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BR-9421410)· In press, *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Copula SHI in Pre-Qin C Historical Morpho-syntax in Chinese, by Charles Li and Alain P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ut of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BR-9421410)(2)现代汉语语法· 1990, ‘V得C和V不C使用频率差别的解释’,《语言研究》2期,页68-74。· 1991,‘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形容词’,《中国语文》3期,页167-174。· 1992,‘论现代汉语的“体”标记’,《中国社会科学》6期,页183-201。· 1992,‘汉语动词的定量化与其肯定性质’,《清华学报》(台湾)新22卷第3期,页255-278。· 1992,‘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动词成分’,《语言研究》2期,页41-50。· 1993,‘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 (合作),《中国语文》6期,页401-409。· 1994,‘谓词的定量与肯定’,收入邵敬敏主编的《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页43-56。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Aspect in Modern C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56-· 1995,‘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期,页1-10。· 1996,‘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2期,页1-12。· 1996,‘形容词的有无标记用法与疑问句式的交错关系’,《汉语学习》5期,页10-15。· 1996,The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the Shape-based Classifiers in Modern C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 V · 1997,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Wh-elements in C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 25, N 1, pp 131-· 2000‘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世界汉语教学》1期。· 1997,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汉语学习》6期。· 2001,形状量词的认知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1期。· 2002,论汉语句法结构和词汇标记之关系,《当代语言学》1期。· 2001,怎样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汉语学习》6期。· 2000,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特点,《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 2000,汉语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10期。· 2000,现代汉语谓语结构的有界性及其历史成因,《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94-30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第11辑。· 2001,汉语的主语和话题之辨,《语言研究》2期。· 2001,汉语的限定和非限定动词,《世界汉语教学》2期。· 2003,形容词的数量特征对其句法行为的制约,《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2002,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北京。(3)汉语音韵学、文字学和词汇学· 1989,现代汉语的否定性成分,《语言研究》2期,页12-21。· 1991,说“碴儿”和“茬儿”,《语言教学与研究》1期,页58-63。· 1992,同一词和反义词的区别与联系,《汉语学习》1期,页28-34。· 1995,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中国语文》3期,页230-240。(4)汉语方言研究· 2002,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方言》117-126页。· 即出,汉语方言语法的类型学相关性,《汉语学报》,商务印书馆。(5)汉语教学研究· 1990,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汉语学习》3期,页18-22。· 1992,‘一+量+没+动’=没+动+一+量’,《学汉语》九月号,页21-22。· 1993,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汉语学习》4期,页12-16。· 1995,“呢”的语法意义及与疑问代词共现的条件(合作),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 30: 71-83, USA。· 1997,疑问代词在其它问句形式中的用法(合作),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 32: 75-82, USA。· 1997,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汉语学习》6期,页3-6。· 1999,篇章对语义和句法变化的影响,《汉语学习》3期。· 1998,指示代词和结构代词之间的历时关系,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 33, USA。(6)英语、书评· 1994,英语否定性词语的语义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1期,页16-19。· 1995,《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国外语言学》2期,页17-22。(7)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Parallelism, Irregularity and Structural Compensation in Shi 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美国) V · The Effect of Grammatical Changes on Poetic FormsA Study on the Padding Words in Yuan V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美国), V

1、《私家藏书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增刊;2、《明清藏书家印鉴平议》,《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6期;3、《阮元的学术地位与成就》,《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4、《阮元与编刻书籍》,《图书馆学刊》1991年第3期;5、《阮元与诂经精舍》,《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6、《敦煌学书林新结硕果》,《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7、《从日本辑刻的〈古逸丛书〉及其文献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8、《发掘与开拓》,《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9、《张元济与中日文化交流》,《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10、《中国古籍索引的回顾与前瞻》,《辞书研究》1994年第2期;11、《古籍分类中增设“方志部”的探讨》,《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4期;12、《古籍丛书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13、《阮元与学海堂》,《文史》第41辑(1996年4月);14、《试述古汉语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15、《略论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之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3期;16、《〈古逸丛书〉与中日汉籍交流》,《中国书目季刊》(台湾)第30卷第3期(1996年12月);17、《关于古籍索引工作的若干思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1期;18、《〈四库全书〉绢面颜色考辨》,《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19、《中国古籍丛书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2期;20、《古籍丛书所蕴涵的中日典籍交流》,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21、《阮元与〈十三经注疏〉》,《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22、《浅谈清代档案的价值》,《历史教学》1997年第8期;23、《〈皇清经解〉辑刻始末暨得失评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5期;24、《阮元创设诂经精舍考略》,《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25、《略论〈十三经注疏〉及〈校勘记〉》,《文教资料》1997年第6期;26、《论〈经籍籑诂〉的编纂及其功过得失》,《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27、《从古籍丛书看中日典籍交流》,《文献》1998年第1期;28、《二十世纪古籍索引编制概述》,《文献》1998年第2期;29、《〈四库全书〉及其存目书收录外国人著作种数考辨》,《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30、《〈宛委别藏〉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31、《中日典籍交流史研究的新进展》,《日本学刊》1998年第6期;32、《日本的汉籍索引编制概观》,《中国书目季刊》(台湾)第32卷第3期(1998年12月);33、《试论阮元在训诂学上的贡献》,《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34、《由训诂以考文化——阮元训诂学成就研究之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35、《由训诂以明义理——阮元训诂学成就研究之三》,载《’98语言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36、《试论阮元在金石文字学领域的成就》,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2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37、《清代杭州灵隐书藏及经藏考略》,《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38、《关于图书馆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思考》,载《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选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9、《杭州诂经精舍教学效应》,《杭州研究》2000年第2期;40、《对〈四库全书〉厥功至伟的清代华籍韩人金简》,《故宫文物月刊》(台湾)2001年第5期;41、《阮元与〈皇清经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2期;42、《关于〈支那学入门书略解〉》(日文),《日本国立福井大学教育地域科学部纪要》(2001年12月);43、《长泽规矩也在编纂、刊刻汉文丛书方面的贡献》,《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44、《长泽规矩也与和刻本丛书》,载《中日关系史料与研究》(第1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45、《〈经籍籑诂〉与汉语辞书编纂》,《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46、《清代私家藏书与学术发展之互动关系》,《文献》2003年第4期;47、《〈经籍籑诂〉在中国辞书编纂史上的地位》,载《汉语史学报》(第3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48、《类书与汉语词汇史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1期;49、《国外和台港地区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述》,《中国索引》2004年第1期;50、《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扬州史志》2004年第3期;51、《章学诚与索引学》,《书目季刊》(台湾)第38卷第3期(2004年12月);52、《评王章涛〈阮元年谱〉》,《书品》2004年第6期;53、《〈经籍籑诂〉对现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助益与启示》,载《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3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4、《清代江南地区学术研究兴盛与私家藏书发达之关系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55、《试论日本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文献》2005年第2期;56、《阮元与段玉裁之恩怨探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57、《台港地区所编古籍索引综述》,《辞书研究》2005年第3期;58、《长泽规矩也〈支那学人门书略解〉之得失》,《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9期;59、《阮元与朝鲜学人交往考略》,载《中国江南与韩国文化交流》,学苑出版社,2005年;60、《欧美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观》,《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1期;61、《中日学术交流与古汉语文字学研究》,《东北亚学刊》2005年第4期;62、《孙诒让学术思想与玉海楼藏书特色之关系》,《文献》2006年第2期;63、《中日学术交流与汉语训诂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64、《俞樾与中日韩文化交流》,《韩国釜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月)65、《20世纪上半叶“四库学”研究综述》,《汉学研究通讯》(台湾)第25卷第2期(2006年6月);66、《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东华汉学》(台湾)第4期(2006年9月);67、《阮元在中朝关系史上的若干事迹考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68、《经世致用与宏博会通——钱穆治学精神之精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69、《日藏汉籍珍本的调查与研究》,《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年第4期;70、《诂经精舍对19世纪浙江学术发展之重要影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71、《阮元与朝鲜学者金正喜之交往》,《扬州史志》2006年第2期;72、《日本的中文书店与汉学研究》,载《天一阁文丛》(第4辑),宁波出版社,2006年;73、《俞樾对中日文化交流之贡献》,载《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5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4、《从〈揅经室集〉看阮元的治学方法——以训诂学为中心》,载《汉语史学报》(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75、《关于古文献学的十大思考》,载《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

  • 索引序列
  • 汉语史学报26
  • 汉语史学报26集
  • 汉语史学报25
  • 汉语史学报22
  • 汉语史学报25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