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

发布时间: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

【一.近代汉语】1.再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河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P72-742.《训世评话》中授予动词“给”,《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P81-833.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P16-214.简论《逆臣录》在明代词汇研究中的价值,《汉语史学报》第2辑,2002年。P89-1015.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7期转载。P90-916.《十国春秋》禅僧列传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P77-797.论近代汉语NA状心结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P69-738.从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结构的发展,《对外汉语的跨语言研究——汉语学习与认知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9.从 “ ”字说起——浅论会意组合字《汉字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湖北,2003 ,P103-11010.词的概念表达与字符取象间异形同构现象中的认知背景,《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P37-5111.近代汉语使令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2期。P96-105《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转载。P82-9112. 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Process of Emergence of the Markers of Comparison si, yesi, and si de,《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the 60th birthday of Christoph Harbsmeier》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Bookshop A/S,POBox 2709 Solli, N-0204 Oslo, Norway , P285-302【二.禅宗语言研究】1.《祖堂集》语言研究概述 《中国禅学》创刊号,中华书局,2002年。P332-34215.2.《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P87-943.从《祖堂集》问句的用法特征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语言科学》第3辑,2003。P80- 《五灯会元》动量词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71辑。2003年2月,P399-4455.论宋代禅宗语录的语言特色——从《祖堂集》与《五灯会元》等语言的风格差异入手,第二届韩国佛教学结集大会论文,韩国,6.《祖堂集》话题问句,IACL-12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论文,天津7.《祖堂集》文献与点校,《中国禅学》第二辑,中华书局,2003年。P1-118.《祖堂集》校录勘误补,徐时仪等编《佛经音义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中古汉文佛典中“听”字使役句,北京市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三.明清域外汉语官话专题研究】1.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P515-5362.《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国际汉学》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P288-3063.掌握汉语的金钥匙——元明清东西方汉语教材特点比较,《国际汉学》第12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P226-241;收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5年。P90-1004.文法と语汇から见た19世纪の域外汉语教材の官话の样相,收于内田庆市?沈国威编,《十九世纪中国语の诸相——周缘资料(欧米?日本?琉球?朝鲜)からのァプロ一チ》,雄兄堂出版,2007年,P33-59(日文)5.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后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P63-736.从十九世纪末域外汉语官话教材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关系——以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习汉语官话教材为例,“香港浸会——清华大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交)7.明治时代の中国语教育とその 特徵,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V27,风媒社,2007年3月。P131-1528.日本明治期间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对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研究的贡献——《官话类编》专题研究,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研究交流研究所报告(2007年2月26~3月10日)10.《语言自迩集》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5期。11.清末汉语介词在南北方官话中的区别特征——以九江书局改写版《官话指南》为例,《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12.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词汇的南北特征————以九江书局版《官话指南》为例,《韩汉语言研究》,2008年2月,P397-429,远藤光晓主编的《韩汉语语言研究》,韩国学古房出版社。13.《华语官话语法》及其语法问题偏误辨析,姚小平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著作1、《敦煌音义汇考》(合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2、《敦煌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5年3、《敦煌经籍叙录》,中华书局2006年4、《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合著),中华书局2008年。主要论文1、《伯三六Ο二残卷作者考》,《文史》第40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唐写本〈礼记音〉著作时代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3、《唐写本〈礼记音〉所见方音考》,《俗语言研究》第4期,1997年,京都: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4、《北图藏殷42〈论语音义〉残卷跋》,《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季羡林、饶宗颐、周一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中古碑志与大型辞书编纂》,《唐研究》第3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唐刺史考〉阙误补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99年。7、《〈汉语大词典〉义项阙漏举例》,《古汉语研究》第3期,1999年。8、《〈日藏宋本庄子音义〉校证》,《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淮南子〉补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0、《敦煌本〈尚书〉叙录》,《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郝春文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1、《碑志释词》,《汉语史学报》第2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北敦14681号〈尚书〉残卷的抄写时代及其版本来源——与王煦华先生商榷》,《敦煌学辑刊》第2期,2002年。13、《BD14681〈尚书〉残卷考辨》,《新世纪敦煌学论集》,项楚、郑阿财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4、《BD09523〈礼记音义〉残卷跋》,《敦煌研究》第2期,2003年。15、《敦煌出土〈尚书〉写卷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季羡林、饶宗颐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6、《敦煌〈诗经〉卷子研读札记二则》,《敦煌学辑刊》第1期,2004年。17、《法藏敦煌〈毛诗音〉“又音”考》,《中国俗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18、《跋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诗经〉写卷》,载《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9、《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跋国家图书馆藏〈春秋谷梁传〉集解残卷》,《敦煌研究》第1期,2006年。21、《关于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周易正义〉写卷》,《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甘肃省博物馆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22、《试论法藏敦煌〈毛诗音〉写卷的文献价值》,《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3、《英藏敦煌〈毛诗音〉写卷所见〈毛诗〉本字考》,《敦煌学辑刊》第3期,2007年。24、《从敦煌写本〈礼记音〉残卷看六朝时郑玄〈礼记注〉的文本》,《文史》第4辑,2009年。25、《〈毛诗〉文字探源四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二辑

一 语言文字研究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 古书的普通话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6)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2)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 东州考 文献1995: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 词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7)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1)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10)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3)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12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阿”的出现时代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汉语大词典》光盘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2  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词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 10 出版提要:本书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汉魏六朝佛经文献的概貌,并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对此作了分析。第二部分,以汉魏六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材料,参证当时的其他汉籍文献,搜寻当时文献中出现的汉语代词新成分并加以描写,为汉语代词历史发展的研究发掘了一批有价值的新材料。太平经正读巴蜀书社 4 出版提要:本书以语言分析为基础,对道教典籍《太平经》作了全面的整理。在对原文进行细致准确审核的基础上,参证相关材料,从词义理解和句子结构分析入手,校订了全书的文字,并对全书断句和标点作了彻底的整理,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一个最为适用而可靠的整理本。汉魏六朝佛经代词探新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七辑, 323-421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 8 出版提要:本书抽取《佛经文献语言》第二部分。汉语缩略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巴蜀书社 6 出版提要:本书从历时的角度,综合古今汉语词汇中的缩略现象,对缩略进行严格细密的分类研究,充分考察各种影响缩略的因素,从中探寻汉语缩略发生中的主观作用、客观条件、衍生规则和变化过程,描写汉语缩略的基本概貌。本书重视研究分析的理论性和所归纳规则的可操作性,为缩略这种日益常见的词汇手段提出科学的解释和准确定位。发表论文1 ,汉魏六朝佛经在汉语研究中的价值,川大学报 4 , 57-60 (文汇报 14 ,人民日报 21 分别摘要介绍)2 ,汉魏佛经里的“那中”,中国语文天地 6 , 18 ,3 ,从汉魏六朝佛经看代词“他”的变化,中国语文 6 , 469-4714 ,汉魏六朝的疑问代词“那”及其他,古汉语研究 3 , 58-635 ,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人己代词的发展,川大学报 4 , 61-67 (人大复印资料 2 转载)6 ,从佛经材料看六朝时代的几个三身称谓词,中国语文 2 , 136-140 (《中古汉语研究》第一辑 358-367 转载,商务印书馆 10 )7 ,从早期佛经材料看古代汉语中的两种疑问词“为”,川大学报 4 , 75-818 ,敬辞“乃”你的,我的,他的?语文建设 5 , 45-469 ,从《太平经》看道教称谓对佛教称谓的影响,川大学报 2 ,10 ,“黑头虫”出典偶拾,古汉语研究 1 ,11 ,《太平经》文字校读,古籍研究 1 , 41-4812 ,道教典籍《太平经》中的汉代字例和字义,宗教学研究 1 , 49-5313 ,“小姐”正名,语文建设 5 , 36-37/914 ,《太平经》通用字求正,宗教学研究 1 , 37-4015 ,“大家”称妇人时的意义和读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 176-190 ,巴蜀书社 716 ,汉语的方言交流和汉字的读音规范,《爱国重教务实求真 - 纪念吴玉章同志诞辰 120 周年》 374-388 ,四川大学出版社 1217 ,《太平经》语言特点和标点问题,《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 77-106 ,杭州大学出版社 218 ,汉语称人代词内部系统的历史发展,古汉语研究 2 , 91-9519 ,说“郎”,中国语文 6 , 445-44720 ,汉语词语缩略概论,《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 161-176 ,巴蜀书社 821 ,词语缩略中的任意性基础和约定作用,语文建设 6 , 8-1222 ,“法网前沿”小议,语文建设 1 , 19-2023 ,汉语的谦称“愚”,语文建设 2 , 42-4324 ,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川大学报 2 , 124-12825 ,《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中国语文 3 , 212-21426 ,《太平经》文字脱略现象浅析,古籍研究 3 , 32-3427 ,《太平经》文字勘定偶拾,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5 , 23-2628 ,“师”字二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三辑 154-162 ,巴蜀书社 1029 , 《 太平经 》 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 “ 不 ” 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 5 , 466-47030 ,汉语词“博士”的外借和返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5 , 170-17231 ,漫话“老外”,语文建设 6 , 38-3932 ,《太平经》中的汉代熟语,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7 (语言学研究专辑) 10-1233 ,《太平经》中的“者”和现代汉语“的”的来源,《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 23-36 ,巴蜀书社 934 ,《太平经合校》校对补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 , 88-9035 ,“保镖”保的是什么?语文建设 3 , 18/3636 ,“娘”字小考,《汉语史学报》第二辑 211-215 ,上海教育出版社 537 ,《太平经》中常用的应叹提顿语,《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 39-52 ,巴蜀书社 1138 ,“水手”指称银钱时的具体意义和原因,古汉语研究 4 , 90-9139 ,汉语词汇中的非理复合词,四川大学学报 4 , 86-91 (人大复印资料 11 转载)40 ,“香瓜子”的来源和形成机理,语言科学 2 卷 4 期 88-91 ( 7 )41 ,“不良”和“响马”——兼论汉语词汇形式的缩略变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8 , 9-1042 ,“先生”古今谈——兼论汉语词汇发展中核心义对词义蜕变的纠正作用,《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六辑 189-205 ,巴蜀书社 1143 ,从东汉文献看汉代句末否定词的词性,《汉语史学报》第四辑 35-41 ,上海教育出版社 144 ,汉译佛经用语研究的深入,《普门学报》增刊:《 2003 年〈普门学报〉读后感》, 545 ,共时材料的历时分析——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看汉语词汇的发展(与谭代龙合作,署第一),川大学报 5 , 66-7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6 , 89-90 ;人大复印资料 12 转载)46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材和教学目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9 , 50-5247 ,“豆腐西施”都卖豆腐吗?(与王宝红合作,署第二)语文建设 12 , 35-3748 ,古代汉语语法分析琐记,《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巴蜀书社 149 ,从东汉以前的文献看“者”介入定中之间的过程,中国语文 1 , 44-48 (人大复印资料 4 转载)50 ,缩略形式的选取单位及其分析,西昌学院学报, 1 , 5-951 ,论道教典籍语料在汉语词汇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周作明合作,署第一),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4 , 1-652 ,从“教化”到“告花子”——汉语中的词义感染,古汉语研究 4 , 88-91 (人大复印资料 4 转载)53 ,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的构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1154 ,古代汉语“否”的词性,《简帛语文文字研究》第二辑,巴蜀书社 155 ,“ A 见 Vt ”结构中的“见”(与彭小琴合作,署第二),古汉语研究 2 , 9-1356 ,《一切经音义》中“这”的训解,《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31-138 ,上海古籍出版社 7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电子版

2012年 2 期唐文宗时期的自然灾害与应对措施初探陈桂权从易太子事件及惠帝朝政绩看汉惠帝——对汉惠帝历史形象的再思考陆擎宇近代南宁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1907—1936)杜欢略论《孙子兵法》中的心理服务思想王晓军毛泽东应对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和策略艺术刘丽娟,余小勇论托马斯·杰斐逊扩张主义的内涵施德军对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吴云峰略论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王清江,王颜艳从列维纳斯的“形而上学”视域看西方哲学的危机项溢煦刘孝标著述考郭长波,郭海文融合与分裂——试论吴趼人《中国侦探案》的过渡性特征马明吴趼人写情小说研究综述孟园秦腔名段“西湖山水”的语言学分析及艺术成就任君《离骚》叙事性浅析卢伟公民名誉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与对策鲁晓慧创新与传统的碰撞及调适——试谈《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创新与不足齐一雪浅谈邓小平教育先行论彭泽艳,周千惠论“两个先锋队”性质的确立及其深刻启示——以党群关系为视角高洁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孙伟浅析“双创”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安康市“双创”工作为例陈爱平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王刚从茶叶与咖啡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王雪莲文化转型中的“零余者”的人格特质探析牟来娣浅谈湖北漆画的发展状况蒲关合皮雕艺术及其技法探索刘海燕新媒体电影中的后青春叙事王璐电影《香水》的艺术审美分析白冰,赵伯飞基于“3+2+1”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施慧,彭小英对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补充的调查与分析姚建国研究生教学中应引入探究式教学法赵忠双,贾瑛,阚俊青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探析——实现辅导员工作和思政教学工作的双赢王俊娜地域文化差异视野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德育发展路径包华军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探析程芳大学生违法犯罪与心理调适乔潮大学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施晶晶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郭婉对初级汉语口语教材的反思孙玉茜地方师范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沈静,陈亮敬告作者: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和标识方法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古人评点《木兰诗》1.《诗薮》: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看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2.谢榛《四溟诗话》:《木兰诗》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绝似李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耳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诗外话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有关资料 一、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古人评点《木兰诗》 1.《诗薮》: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看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2.谢榛《四溟诗话》:《木兰诗》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绝似李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耳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三、《木兰诗》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 四、木兰诗(曹道衡)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我的应该够详细吧!!!

背景《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与<<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原文《木兰诗》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布机突然不再发出声音,只听见木兰姑娘在不断地叹息。问木兰姑娘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回答道,我并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只是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又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到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就在黄河边宿营,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了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千里,奔赴战场。军队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是记功授爵最高的一级,得到的赏赐财物很多。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她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战袍,穿上以前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他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locke158评点《木兰诗》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人评点《木兰诗》 1.《诗薮》: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看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2.谢榛《四溟诗话》:《木兰诗》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绝似李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耳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诗外话 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 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1、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007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梵汉对音概说,古汉语研究1995年1期3、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语言研究增刊1996年4、施护译音研究,《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5、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1期6、梵汉对音与上古音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5期7、鸠摩罗什译音的韵母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1期8、唐代的秦音与吴音,古汉语研究2001年2期9、《高僧传》标点指误,古籍研究2001年2期10、“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1期11、“毗岚”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二辑12、隋唐音义反切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之检讨,复旦学报2002年4期13、余校本《广韵》补,古籍研究2003年3期(与曹洁合作,第二作者)14、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2期15、《可洪音义》札记,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6、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语言研究2004年2期17、《三国志》裴松之音注浅论,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5期18、《西昆酬唱集》的格律特征——兼与晚唐诗人比较,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2期19、《齐民要术》特殊注音浅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2期20、《可洪音义》注释的内容及其特色,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p256-27121、点校本《魏书》校补,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总48),232-237,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2、普通话音节的四声分布及其例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4期23、中古佛典翻译中的“吴音”,古汉语研究2008年2期24、中古汉语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25、唐末以前音义文献中的“轻重”及其涵义,中国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南京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26、汉藏对音千字文(一)(二)(与张涌泉联合校录),《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八卷,中华书局2008年8月27、唐代文献中的指示代词“这”字――兼论“这”读去声的始见年代(第二作者),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二辑,巴蜀书社2009年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四辑

1、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007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梵汉对音概说,古汉语研究1995年1期3、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语言研究增刊1996年4、施护译音研究,《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5、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1期6、梵汉对音与上古音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5期7、鸠摩罗什译音的韵母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1期8、唐代的秦音与吴音,古汉语研究2001年2期9、《高僧传》标点指误,古籍研究2001年2期10、“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1期11、“毗岚”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二辑12、隋唐音义反切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之检讨,复旦学报2002年4期13、余校本《广韵》补,古籍研究2003年3期(与曹洁合作,第二作者)14、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2期15、《可洪音义》札记,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6、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语言研究2004年2期17、《三国志》裴松之音注浅论,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5期18、《西昆酬唱集》的格律特征——兼与晚唐诗人比较,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2期19、《齐民要术》特殊注音浅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2期20、《可洪音义》注释的内容及其特色,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p256-27121、点校本《魏书》校补,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总48),232-237,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2、普通话音节的四声分布及其例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4期23、中古佛典翻译中的“吴音”,古汉语研究2008年2期24、中古汉语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25、唐末以前音义文献中的“轻重”及其涵义,中国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南京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26、汉藏对音千字文(一)(二)(与张涌泉联合校录),《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八卷,中华书局2008年8月27、唐代文献中的指示代词“这”字――兼论“这”读去声的始见年代(第二作者),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二辑,巴蜀书社2009年

【一.近代汉语】1.再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河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P72-742.《训世评话》中授予动词“给”,《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P81-833.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P16-214.简论《逆臣录》在明代词汇研究中的价值,《汉语史学报》第2辑,2002年。P89-1015.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7期转载。P90-916.《十国春秋》禅僧列传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P77-797.论近代汉语NA状心结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P69-738.从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结构的发展,《对外汉语的跨语言研究——汉语学习与认知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9.从 “ ”字说起——浅论会意组合字《汉字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湖北,2003 ,P103-11010.词的概念表达与字符取象间异形同构现象中的认知背景,《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P37-5111.近代汉语使令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2期。P96-105《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转载。P82-9112. 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Process of Emergence of the Markers of Comparison si, yesi, and si de,《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the 60th birthday of Christoph Harbsmeier》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Bookshop A/S,POBox 2709 Solli, N-0204 Oslo, Norway , P285-302【二.禅宗语言研究】1.《祖堂集》语言研究概述 《中国禅学》创刊号,中华书局,2002年。P332-34215.2.《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P87-943.从《祖堂集》问句的用法特征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语言科学》第3辑,2003。P80- 《五灯会元》动量词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71辑。2003年2月,P399-4455.论宋代禅宗语录的语言特色——从《祖堂集》与《五灯会元》等语言的风格差异入手,第二届韩国佛教学结集大会论文,韩国,6.《祖堂集》话题问句,IACL-12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论文,天津7.《祖堂集》文献与点校,《中国禅学》第二辑,中华书局,2003年。P1-118.《祖堂集》校录勘误补,徐时仪等编《佛经音义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中古汉文佛典中“听”字使役句,北京市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三.明清域外汉语官话专题研究】1.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P515-5362.《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国际汉学》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P288-3063.掌握汉语的金钥匙——元明清东西方汉语教材特点比较,《国际汉学》第12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P226-241;收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5年。P90-1004.文法と语汇から见た19世纪の域外汉语教材の官话の样相,收于内田庆市?沈国威编,《十九世纪中国语の诸相——周缘资料(欧米?日本?琉球?朝鲜)からのァプロ一チ》,雄兄堂出版,2007年,P33-59(日文)5.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后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P63-736.从十九世纪末域外汉语官话教材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关系——以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习汉语官话教材为例,“香港浸会——清华大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交)7.明治时代の中国语教育とその 特徵,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V27,风媒社,2007年3月。P131-1528.日本明治期间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对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研究的贡献——《官话类编》专题研究,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研究交流研究所报告(2007年2月26~3月10日)10.《语言自迩集》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5期。11.清末汉语介词在南北方官话中的区别特征——以九江书局改写版《官话指南》为例,《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12.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词汇的南北特征————以九江书局版《官话指南》为例,《韩汉语言研究》,2008年2月,P397-429,远藤光晓主编的《韩汉语语言研究》,韩国学古房出版社。13.《华语官话语法》及其语法问题偏误辨析,姚小平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电子版下载

1、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007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梵汉对音概说,古汉语研究1995年1期3、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语言研究增刊1996年4、施护译音研究,《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5、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1期6、梵汉对音与上古音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5期7、鸠摩罗什译音的韵母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1期8、唐代的秦音与吴音,古汉语研究2001年2期9、《高僧传》标点指误,古籍研究2001年2期10、“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1期11、“毗岚”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二辑12、隋唐音义反切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之检讨,复旦学报2002年4期13、余校本《广韵》补,古籍研究2003年3期(与曹洁合作,第二作者)14、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2期15、《可洪音义》札记,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6、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语言研究2004年2期17、《三国志》裴松之音注浅论,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5期18、《西昆酬唱集》的格律特征——兼与晚唐诗人比较,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2期19、《齐民要术》特殊注音浅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2期20、《可洪音义》注释的内容及其特色,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p256-27121、点校本《魏书》校补,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总48),232-237,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2、普通话音节的四声分布及其例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4期23、中古佛典翻译中的“吴音”,古汉语研究2008年2期24、中古汉语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25、唐末以前音义文献中的“轻重”及其涵义,中国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南京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26、汉藏对音千字文(一)(二)(与张涌泉联合校录),《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八卷,中华书局2008年8月27、唐代文献中的指示代词“这”字――兼论“这”读去声的始见年代(第二作者),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二辑,巴蜀书社2009年

1、论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论文 13000字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2期转摘)2、世界观指导创作说质疑 论文 4000字 广西师院学报1985年3期 3、艺术进步的观念 论文 9500字 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6期4、论艺术的生产性质 论文 7000字 广西师院学报1986年4期 5、文艺研究的危机 论文 10000字 文艺评论1987年3期6、艺术创新的观念 论文 9500字 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5期7、批评:多种模式的选择 论文 4000字 批评家1987年5期8、文艺理论的位置 论文 10000字 文艺评论1987年6期(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88年1期转摘) 9、批评视野与“二度创作” 论文 8000字 当代文坛报1988年8--9期合刊10、批评:第十个缪斯 论文 8500字 批评家1988年3期 11、自由的开拓 书评 1000字 文论报1989年6月5日12、误解的历史与历史的误解 论文 7000字 批评家1989年3期13、现象学文学批评等4篇 译文 13000字 《本世纪文论述评》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4、嬗递的标准与标准的嬗递 论文 8000字 当代文坛报1990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0年7期转摘)15、文学的后事 论文 7500字 文艺评论1990年2期(新华文摘1990年8期转摘) 16、文学概论辅导3篇 文章 14000字 四川自考1991年1、3、5期连栽17、文学理论的两种循环 论文 8000字 文艺评论1991年4期18、流行艺术特征论析 论文 11000字 文艺研究1991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年10期转载)19、文艺理论正位论 论文 11000字 浙江学刊1991年6期 20、文学与循环 论文 6000字 社会科学家1992年2期21、文学批评标准的三重异质因素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2年6期转载)22、文学原理教程(参编) 教材 25000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获国家教委1996年高教教材一等奖)23、预见性——文艺理论的反思盲点 论文 12000字 文艺评论199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2年9期转载)24、四川省第15次高教成人自考音乐、美术专业考题评估报告 4000字 1992年年底通过四川省教委鉴定 25、外国文学流派辞典(参编) 工具书32000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6、善的缺失与文学中的原型 论文 120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3年1期27、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3年1期28、文学史研究二题 论文 9000字 文艺评论1993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7期转载)29、批评中二元对立模式的潜妄 论文 75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3年3期30、文学与循环 论文 8000字 隹木斯师专学报1993年3期31、批评活动的美学定位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3年4期32、文学批评中的他律、自律 论文 7500字 学术研究1993年4期(学术月刊1994年2期的学术综述上介绍)33、电视文学对文学的观念再构 论文 7500字 社会科学1993年11期34、差别之中见同一 短论 1000字 文艺报1993年11月13日 35、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 论文 11000字 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5期转载)36、边缘、中心、东方、西方 笔谈(5人) 1500字 读书1994年1期37、文学的本源、本质和本体 论文 9000字 江海学刊199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6期转载)38、大众审美文化的“价值”问题 笔谈 2000字 东方论坛1994年1期(此文是在京学者沙龙中主讲的发言稿,整理成文后发表)39、商品化与文学 论文 70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2期40、晨思夜话---关于符号的思考 论文 4500字 青年思想家1994年2期41、在教育者和探索者的交点上 论文 11000字 文艺评论1994年3期42、文学氛围中的文学流变 论文 9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4期43、“气”的美学---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美学含蕴 论文 175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东方丛刊>>总第9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44、两种文学,两种价值 论文 55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4期45、深刻的浅薄与浅薄的深刻 论文 7000字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4年4期46、文学史与文学历史 论文 9000字 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6期(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入)47、文学“共鸣说”体现的理论视点 论文 7500字 求索1994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11期转载)48、文学批评中的“二律背反” 困窘 论文 10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3期转载及<<文摘报>>1995年1期转摘)49、文学批评的阐释效度 论文 9000字 北京师大学报1994年增刊50、文学批评学论稿 专著 220000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5年第二次印刷) 51、关于文学史研究的哲学思考 论文 15000字 中州学刊1995年1期52、文学史,延续与断裂的双重构造 论文 9000字 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1期53、电视,一种文化霸权 论文 14000字 青年思想家1995年2期54、论文艺理论当代视点的建构 论文 10000字 学习与探索1995年2期(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入)55、批评的孛论与反思 论文 6000字 贵州师大学报1995年2期56、史诗的三次衰亡 论文 9500字 人文杂志1995年3期57、回避的时代 ?---论当前的一种文艺精神 论文 9000字 齐鲁学刊1995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4期转摘)58、第三世界文学与“他者编码” 论文 10000字 文史哲1995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5年10期及《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10期转载)59、艺术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 论文 8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3期60、批评活动的文化惯例 论文 9000字 贵州大学学报1995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11期转载)获重庆市社科成果论文奖61、阐释效度,文学批评的哲学 论文 8000字 学术交流1995年3期62、文学的诗性表达及其变革 论文 13000字 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4期63、词曲小说——中国文学中边缘文体的中心化与知识分子的话语转型 论文 19000字 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东方丛刊》总第12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64、试析流行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差异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5年4期65、文学理论的“用” 论文 10500字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5年3期66、文学研究的外部规律与深度模式——论20世纪文论的走向 论文 8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6期 67、宦鸟书鱼——清代奇儒纪昀 评传 75000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8、文学理论的有效性与文学对象的变迁 论文 75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1期69、文学史:延续与断裂的双重构造 论文 6000字 学术研究1996年1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5期转载)70、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文学文体论 论文 20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6年9期,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71、文学与文化语境 论文 9000字 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1期72、文学传播的批评意义 论文 90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8期转载)73、论文艺理论的思维支点 论文 75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教改增刊74、“说法”与“活法”——文学中人的表达与其存在矛盾的论析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2期75、论文学史的可能性框架 论文 9000字 求索1996年3期76、从供求关系来看文学的内部差异 论文 8500字 学术论丛1995年5期77、批评的精神 论文 4500字 江海学刊1996年2期78、“伯利克”与文学创作 论文 7500字 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2期79、体坛骄子与艺坛明星等6篇 短论 12000字 重庆日报“文化丛林”专栏2月至10月80、文学发展中的“遗忘机制” 论文 10500字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6年4期81、在“进化”图式中的文学 论文 9000字 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5期转载)82、电视,第三种话语 论文 9000字 艺术广角1996年4期83、中国美学在他者“话语权势”中的错位 论文 15000字 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东方丛刊>>总第16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6月版(人大复印资料《美学》96年1期转载)84、为“平面化”一辩等两篇 论文 15000字 文艺界1996年3、4期85、现代艺术:由创作论向批评论的转型 论文 14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2期转载)86、文学经典机制的失落与后文学经典机制的崛起 论文 12000字 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96年6期转载)87、文学批评中的话题和问题 论文 10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6期88、论文学研究的规则问题 论文 80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4期89、需求与欲望 短论 1500字 南方文坛1996年6期90、思想线索: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议题 论文 12000字 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4期转载) 91、剩余意义的美学价值 论文 11000字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8期转载)92、诗意美感弹向适意美感——文艺美感的变迁描述 论文 11000字 艺术广角1997年1期93、文学史的时间坐标和哲学性 论文 13500字 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7期转载)94、重建人文精神吗? 论文 4000字 唐都学刊1997年第1期95、文学阅读与读者境遇 论文 8500字 新批评文丛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版)96、文学中理想境遇的三种类型 论文 8100字 当代文坛报1997年2期97、艺术独创探幽 论文 90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2期98、从批评的三条途径来看其限度和可能 论文 8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2期99、文学史、本文及其它因素的参照作用 论文 11000字 求是学刊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9期转载)100、视觉文化与破碎的文学话语 论文 10000字 当代文坛报1997年3期101、文学史、文学经典化的历史 论文 11000字 河北学刊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9期转载)中国文学年鉴——1996-1997年文艺理论研究102、文学潜本文的论析 论文 11000字 社会科学家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2期转载)103、文学批评的守望意识 论文 11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1期转载)10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教材(参编) 30000字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6月版105、“看不见的手”与文学创作 论文 10000字 黄冈师专学报1997年3期106、文艺理论阿基米德点的寻求 论文 11000字 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2期转载)107、看清要点,抓住关键,廓清关系,理顺环节 论文 7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增刊108、元批评话语与批评导向 论文 9000字 求索1997年5期109、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批判三题 论文 11000字 东方丛刊总第21辑1997年3期110、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八大特征 论文 13300字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1期111、文学:在对话框架中呈现的状貌 论文 10500字 广西师范学院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8年3期转载)112、似曾相识燕归来 论文 4300字 中外文化与文论1997年4期——本文批评与中国文论传统113、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 教材(参编) 40000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12月版 114、文学与文化语境 论文 9000字 吉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文艺理论》99年2期转载)115、走向“被看”的美学 论文 13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1期116、文学批评中的几种话语权力关系 论文 11000字 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1期117、文学批评与文化语境 论文 110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8年1期118、文学史中的述史机制 论文 11000字 求索1998年1期119、创作“成功”的砝码 论文 11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2期——文学评价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转换120、论文学史研究中的辅助线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2期121、反对解释的受众 论文 4000字 文艺评论1998年3期122、作者偶像的失落与重生 论文 95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4期123、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 论文 10000字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4期124、论文学中诗性的基本形态 论文 9000字 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4期125、文学中创作水准退化的积极意义 论文 11000字 求索1998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9年1期)126、在文化碰撞中的文学选择 专著(主编) 40000字(全书210000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27、不断历史化——文学批评的历史因素 论文 8500字 学术交流1999年1期128、文学史的述史秩序 论文 8000字 齐鲁学刊 1999年1期129、文艺理论不是X 论文 141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1期130、误解:文学史的述录机制 论文 8700字 吉首大学学报1999年1期131、三峡文化与重庆文化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论文 7200字 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2期132、过时与再生——论一种文学机制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9年3期133、文学在当前市场运作中的几个境遇转向 论文 12000字 艺术广角1999年3期134、论文学批评的历史因素 论文 9000字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3期135、铸造、烛照、逐潮、触骚——论文学创作的四种意识 论文 10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2期136、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 教参 10000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137、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9年3期138、论文学本文的话语性质定位与阐释定位 论文 6000字 延边大学学报1999年4期139、文学史中的三种价值评判 论文 12100字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4期 140、重庆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主持人语 3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141、文艺与商品经济 论文 6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142、文学接受中“后阅读”现象的描述与分析 论文 10000字 求是学刊2000年1期(辑入杜桂萍主编的论文集《原创性与文学、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143、全球文化语境与汉语批评 论文 75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144、汉语批评的语境分析 笔谈 10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145、流行艺术研究 专著 180000字 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8月版146、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受众的理想幻景 论文 5500字 社会科学200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 11期)147、文艺规律在当代的若干转换 论文 10000字 《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5期148、异质性研究的现实资源 论文 3000字 《文学评论》2000年6期 149、阐释的魅力 专著 269000字 重庆出版社2001年1月版150、三峡文学研究中面对的几对 矛盾 论文 8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2001年1期151、 文学阅读与历史维度 论文 13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5期)152、关于文艺研究中“中华性” 论文 8000字 《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的学理思考153、当前文学研究的视点及问题 论文 10000字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154、论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论文 7500字 《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155、教授关于流行文化的对话 笔谈(5人) 400字 《深圳特区报》2001年8月6日156、汉语批评的语境分析 笔谈(5人) 1000字 《求索》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11期)157、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特征的思考 论文 7000字 《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期)158、文艺学概论 教育部项目教材 73000字(全书360000字,主编之一)“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改革丛书”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59、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参编) 专著 22000字 巴蜀书社2001年9月版“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项目” 160、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的变迁 论文 6200字 《文艺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6期)161、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 论文 9400字 《学术交流》2002年第1期162、关于普适性文学理论的思考 论文 8100字 《求索》200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163、文艺功能变迁的四个方面 论文 4000字 《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164、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论文 7000字 《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0期165、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论文 14000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6、在数字化与图象化之间或之外——当前人文学科研究的境遇与策略 论文 7500字 《文史哲》2002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10期167、文艺阐释的语境问题分析 论文 8000字 《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168、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 论文 7000字 《东方丛刊》4 169、中国传统文论的“拼接”方法 论文 10000字 《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70、试析文学史的自律论模式 论文 10000字 《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171、当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论文 13000字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172、艺术史的终结?——关于艺术发展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论文 6500字 《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173、论文学史研究中的几组“二元对立”关系 论文 11000字 河北学刊2003年2期174、文学,一种在对话中实现的现实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5期175、文学发展中的记忆机制 论文 8000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76、中国文论重建的可能性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和必要性 论文 7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8期177、文艺问题—文艺之外 的问题 论文 11000字 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178、生成的镜像:港剧与大陆观众 论文 5000字 涪陵师院学报2003年6期179、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 论文 9000字 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2期180、文艺学规则的学理依据 论文 80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 181、文学史的对话关系与比较文学 论文 56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1期182、文艺阐释方法论刍议 论文 9200字 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83、“言”与“思”——关于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关系的一种解读 论文 10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创刊号184、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 论文 4000字 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185、论文学本文的社会定位问题 论文 127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2期186、文学批评价值论:共鸣的低落与震惊的兴起 论文 107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8期187、大众文化导论 教材 20000字(全书30万字,担任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88、面对西方文论的学科策略 论文 论文7000字 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189、关于文学传统的类型分析 论文 9200字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190、试论边缘学科生长点191、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论文 14000字 长江学术2004年第1期(总第6期) 192、关于两种文学史线索观的思考 论文 6000字 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193、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 论文 7500字 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94、对文艺活动体制化的三重批判 论文 10500字 珞珈艺术评论第1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12月)195、对文艺活动体制化的三重批判 论文 10500字 郧阳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9期196、冲突与重建 专著 268000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97、文学史研究中体现的几种对话关系 论文 求索2005年第8期198、文学批评导引 教材 45000字(参编其中一章“文化批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198、文艺心理学阐释的两极:创作与接受 论文 6000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99、三种套路的解读——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析 论文 7000字 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期 200、意义蜕蚀与经典化 论文 8000字 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201、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爱模式分析 论文 10000字 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1期202、文学接受的多重维度 论文 6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203、文学阐释的问题意识 论文 11000字 陕西师大学报2006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8期204、现代性·对话性·异质性——中国当代文论的内在关键词 论文 14000字 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5、文学研究中的未来意识 论文 11500字 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2期206、文学理论中统和视点的罅隙 论文 110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207、作为文艺原型的中国镜像的变化 论文 6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中国文学的后发现代性语境 论文 9000字 《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图像时代的美学管窥 论文 105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放逐自我:文学的一种可能方式 论文 10000字 《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论诗的不可能性 论文 10000字 《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古今文论——试析古今文论的五种区别 论文 8800字 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两种文学经典的夹缝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化语境 论文 11500字 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 索引序列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二辑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电子版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四辑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电子版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