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丛书

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丛书

发布时间:

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丛书

藏医药历史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公元前3世纪,高原人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医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番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理论体系藏医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组成,小五行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的“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药用概况目前,20多种藏药己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5版,336种药品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藏药部颁标准。其中藏药材136种、成药200种,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蒙医药历史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以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蒙医理论认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七素各有特点,自具其能,密切联系,共同担负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保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时,就产生疾病,这是病理活动的基本原因。蒙医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部消化系统,外部言听视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在三根七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生命活动彼此协调,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如某一部分发生病变,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整体,引起平衡失调,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在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辨证地进行全身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人体通过感受器官和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联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三根的调节,使之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若七素之间的平衡失调,相互为害;或由于某种外因,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就会发生疾病。蒙医在临床上根据这一理论和原理解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和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所以“扶正”与“祛邪”是人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措施。药用概况在药物学方面,蒙医药家们创造了适合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等。同时还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区和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 维吾尔医药历史维吾尔医药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理论体系维吾尔医药学主要是由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组成,它认为,人体的病灶主要是由气质失调,异常黑胆质所致。要治病,首先要清除病体内的异常黑胆质。维医维药对预防肿瘤、心血管病、皮肤病、糖尿病有独特效果。药用概况目前已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就有202种,其中药材115种,成方制剂87种。已研制出复方麝香口服液、香妃强心剂、依木萨克片及治疗白癜风、糖尿病等世界疑难病的13个剂型、147个民族医药品种。其中,依木萨克片和香妃强心剂1997年打入美国、日本、新加坡市场。 傣医药历史傣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论体系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土、水、火“四塔”,而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四者平衡则身体健康,四者不平衡人则生病。在疾病的诊断中也是运用四塔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望、闻、问、摸等手段诊断疾病,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治疗方面也是根据四塔之盛衰,选用四个成方并配伍其它药物以整调患者体内四塔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傣医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同季节的疾病。傣医治疗疾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治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药用概况傣医常用成方有万应小药丸、五宝药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解放后,傣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

《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实用中药辞典》等医药典籍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主编我国第一部傣医药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共七部);主编我国第一部白族、纳西族、云南藏族医药专著《云南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研究》和《云南藏医药》等;主编《云南彝医药》、《怒江流域民族医药》、《香格里拉民族药图鉴》、《云南民族医药研究2008》、《云南民族医药研究2010》、《中老年自我穴位按摩》、《实用中医内科急症》等多部学术著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统编(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本科和硕士)编委、副主编等;担任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献整理项目和中医四诊操作规程(望诊标准)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等共8项科研课题。2007年在泰国清莱大学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代表共同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机制,并担任该交流会两届大会主席;同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医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医诊断学与傣医诊断学的比较研究》荣获2008年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009年主持的“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获200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论文《云南春燥概念的提出及临床辨治》获2009年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10年“香格里拉民族医药研究丛书”荣获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同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云南省“十一五”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傣医学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获云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2012年主持的“傣医药基础理论的整理及应用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年被推举为“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新修本草》《吴普本草》 《汤头歌诀》《温热论》 《金匮要略》《内经知要》《济阴纲目》《神农本草经》《脉经》 《删补名医方论》 《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中藏经》《刘涓子鬼遗方》《医林改错》《濒湖脉学》 《难经》 《褚氏遗书》《医学源流论》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

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由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应梁主编,林超民任副主编。1990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上中下三册,115万字。现民族出版社拟于近期出版修订本。  20世纪开始,民族史逐步从政治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民族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梁启超先生在20世纪初开始倡导新史学,即提出了民族史的科目,并作了初步研究。至20世纪30年代开始,吕思勉、林惠祥、王桐龄、吕振羽等学者,先后编撰出版数种《中国民族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史研究工作,由国家民委直接领导和主持编纂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55个少数民族各编了一部本民族的简史。近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共同编写的《大百科全书?民族卷》问世,先后出版了翁独健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王钟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等。许多民族史学工作者所撰写的族别史、地区民族史、断代民族史论著相继问世。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民族史奠定了基础。  江应梁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出版后,不少知名学者发表书评,给与高度评价,认为是研究中国民族史难得的创造性硕果,是我国民族史著作林中一株挺出的新秀,为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本书荣膺中国图书奖、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第一, 它突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悠久的历史;从秦汉至清灭亡,不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不论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和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的疆域是不断变迁的,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但是我国的疆域大体上还是稳定的。我国疆界早在汉代,由于匈奴、鲜卑的内附,就包有北至漠北与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由于南粤的臣服,而囊括南至南海的辽阔地区;由于西域各国的归降,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而管辖西域之地;由于夫余、挹娄的内附,使疆界东至于海上;由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将版图扩展到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历代王朝大体保持了这个疆域。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国家正是从这个传统发展而成。中国传统疆域是由南部水田农业区、北方旱地农业区与北部草原游牧区组成的。我国历史上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自然形成了经常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正是这个经济基础,促使我国各族共同缔造了多民族的国家。尽管多次分裂,最终仍归于统一,每次统一的版图大体相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受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有时受间接统治,但各民族间的联系并未因此中断,仍然在相互依存中共同发展。  由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与中原相比较为落后,历代王朝为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政权,其形式与内地不同,如秦汉时期的属国、道、边郡,唐宋时期的羁縻府州,元明清时期的土官、土司,史称“羁縻政权”,政权形式不同,属于中国统一的整体则毫无差异。有些少数民族虽也建立过独立的政权,但没有脱离中国整体历史的发展。中国是以汉族为主干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中国不因为建立王朝的民族不同而异;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汉族和中原王朝,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地方政权。中国的历史疆域,不仅包据中原王朝的辖区,也包括少数民族政权的辖区。统一的概念,主要是指政权而言;整体的概念,则是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与凝聚。政权的统一,是在整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具体原因,有时只有一个政权,有时有几个政权存在,但整体并没有改变。本书将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纳入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论述,各民族的个性恰到好处地显示于共性之中。  第二, 本书突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本书按照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来叙述中国各民族历史。历代王朝尤其是中央王朝的更迭演进及其几千年不断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国历史的一个明显特征。王朝的兴衰更迭,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以及各民族活动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影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各民族的发展。以王朝发展的顺序这一客观存在为线索来笼括中国各民族的发展,不惟脉络清晰,而且多民族国家的同一性连贯性也由此上升到突出地位。事实上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清等大一统王朝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历代王朝的兴亡大都与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兴衰与中央王朝的统治也紧密相关。本书不是简单地以王朝更迭为线索编写各民族历史,而是在具体阐释中,将二者结合融会于一体,深刻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历史规律。这正是本书有别于以往中国民族史和一般中国通史著作的显著特点  第三, 本书突出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性。中国各民族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任何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地发展演变的。每一个民族都必须与周围的民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民族关系对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也使各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将民族关系史作为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不可分离的有机联系和日益强化的凝聚力,并进而揭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更加鲜明。  第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十分注意汉文文献,也注意吸收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尤其注意采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丰富资料,尽可能多地吸收近年来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使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民国文献整理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是宋神宗下旨命令他编写的,以供后人参考《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相关版本(也就是怎么流传下来的过程):宋本: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明刊本:1.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3. 元刻明修补本清刻本: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民国刊本: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2.百衲本3. 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4. 影印宋刻本

概 述第一章 医疗机构第一节 医寓、诊所第二节 卫生站、室第三节 医疗保健站、所第四节 疗养院、所第五节 医院1990年上海市专科医院机构数、床位数统计表第六节 医院选介第二章 医疗服务第一节 门急诊民国35~37年上海市医院门诊量统计表(单位:人次)第二节 住院第三节 家庭病床第四节 巡回医疗第五节 医疗队第六节 医疗救护第七节 医疗用血1979~1990年献血人数、采血量统计表第三章 医疗技术第一节 科室设置第二节 器械装备第三节 技术水平第四章 医疗制度第一节 自费医疗第二节 劳保医疗第三节 公费医疗第四节 集资医疗第五章 医政管理第一节 开业医务人员管理第二节 集体医疗机构管理第三节 划区医疗管理第四节 群众卫生组织管理第五节 社会办医管理第六节 医院管理第七节 医疗事故处理1983~1990年上海市医疗事故统计表(单位:起)1990年上海医院名称、床位数一览表 概 述第一章 人员第一节 中医人员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人员第二章 医疗机构第一节 个体开业第二节 医局、施诊所第三节 联合诊所第四节 门诊部第五节 医院1990年区县级中医医院一览表第六节 医院中医科第三章 流派、特色第一节 中医流派第二节 中西汇通派第三节 专科专病医疗特色第四章 人才培养第一节 中医带徒第二节 医学院校第三节 函授教育第四节 在职教育第五章 科学研究第一节 科研机构第二节 重大成果第六章 医著第一节 文献整理第二节 专著 概 述第一章 机构第一节 市级第二节 区、县级第三节 基层第二章 传染病及突发流行性疾病第一节 疫情1930~1949年上海市十二种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1950~1990年上海市急性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上海市1950~1990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动态示意图第二节 防治第三章 食品卫生第一节 监督管理第二节 食物中毒上海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及人数统计表1954~1990年集体性食物中毒月别分布统计表1962~1990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分类统计表1954~1990年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分类统计表1954~1990年引起食物中毒的环节分类统计表第三节 食品营养上海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物消费量统计表(单位:克)第四章 学校卫生第一节 健康监测1982~1990年上海市中小学毕业生体检完全健康率统计表(单位:%)1985~1990年监测点、非监测点学校学生完全健康率统计表(单位:%)1979~1989年上海市7~18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十年平均增长值统计表第二节 教室设施第三节 饮水饮食卫生第五章 环境卫生第一节 饮用水第二节 大气第三节 公共场所第四节 化妆品第五节 建筑设计第六章 劳动卫生第一节 粉尘第二节 毒物上海市苯、铅、汞铬作业工人体检中毒病例检出率统计表(单位:%)第三节 物理因素第七章 放射卫生第一节 环境本底1985~1986上海市各区县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深度统计表(Bg·Kg-1)(X±SX)第二节 监督管理第三节 重大事故处理 概 述第一章 清洁卫生运动第一节 社会团体办第二节 民国上海市政府办第三节 市人民政府办第二章 爱国卫生运动第一节 组织网络第二节 除“四害”第三节 整治环境第四节 农村饮水卫生90年代上海市农村改水投入资金统计表90年代上海市农村改水物资投入量统计表第五节 农村粪便管理第六节 评选·创建1952~1990年上海市全国爱国卫生、除害灭病先进(模范)统计表 概 述第一章 机构第一节 海关检疫机构第二节 上海海港检疫所第三节 上海卫生检疫所第二章 检疫查验第一节 海港第二节 空港1965~1990年上海航空卫生检疫飞机和旅客数统计表第三章 传染病监测第一节 健康检查1985~1990年上海卫生检疫所体检血样检验统计表第二节 预防接种1949~1990年上海卫生检疫所预防接种统计表(单位:人次)第三节 入境特殊物品第四章 卫生监督第一节 国境口岸第二节 交通工具1950~1990年上海蒸薰除鼠及免予除鼠船舶统计表(单位:艘)第三节 进口食品第四节 饮食从业人员第五节 集装箱·废旧物品 概 述第一章 机构、网络第一节 机构上海市区级健康教育机构名称及成立年份一览表上海市县级健康教育机构名称及成立年份一览表第二节 网络1990年,市和区、县、其他部门以及基层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图第二章专项宣教第一节学校卫生宣传教育第二节妇幼卫生宣传教育第三节群众卫生(爱国卫生)宣传教育第四节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第五节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教育第六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预防宣传教育第七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第三章主要传媒第一节报刊第二节广播专栏第三节影视片 概 述第一章组织网络第一节沿革第二节三级妇幼保健网第二章妇女保健第一节妇婴保健第二节妇科病防治1986~1990年妇女病普查情况统计表第三节女职工保健第三章儿童保健第一节主要疾病防治第二节集体儿童保健第三节散居儿童保健第四节儿童生长发育第四章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第一节指导第二节手术第三节技术第五章优生优育第一节优生第二节优育 概 述第一章血吸虫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流行状况上海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示意图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二章结核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疫情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三章性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 疫情1923~1925年山东路医院门诊病人性病统计表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四章肿瘤第一节沿革第二节病情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五章精神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病情第三节机构第四节治疗第五节社区康复第六章麻风第一节沿革第二节病情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七章眼病第一节 沿革第二节机构第三节防治第八章牙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机构第三节防治1990年上海市专科专病防治网示意图 概 述第一章机构第一节检验机构第二节监督机构第二章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第一节药厂第二节药品第三节质量标准历年批准公布的药品标准和规范一览表第四节新药审批第三章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第一节医药商业第二节进出口药品第三节药品摊贩第四节查处伪劣药品第四章医疗机构药剂管理第一节自制制剂和配方第二节临床用药第五章特殊药品管理第一节麻醉药品第二节精神药品和毒性药品第三节放射性药品第六章药品广告宣传管理附记医疗器械管理 概 述第一章高等医学教育第一节私立学校第二节公立学校解放后上海市医学院校概况表第二章中等医学教育第一节机构1949~1953年上海市中等医药学校调整一览表第二节管理第三节教学第四节师生第三章成人医学教育第一节非学历教育第二节学历教育 概 述第一章研究机构第一节独立研究所第二节附设研究机构第二章科研管理第一节规划第二节经费第三节医学情报第四节实验动物第三章科研成果第一节获奖成果第二节重大成果选介第三节成果推广与专利 概 述第一章友好往来第一节互访1955~1990年各国卫生部长访沪情况一览表第二节友好城市第三节专项活动第二章科技合作第一节进修留学第二节国际会议1980~1990年在沪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一览表第三节合作中心第三章外资引进第一节合资第二节贷款第三节捐赠第四章援外第一节医疗队上海市组建援外医疗队一览表第二节物资第三节 项目第十三篇生命统计概 述第一章出生统计第一节出生率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统计表(单位:‰)1951~1990年上海市区和郊县居民出生率曲线图第二节育龄妇女生育率上海市年龄别妇女生育率统计表(单位:‰)上海市产妇生育胎次构成统计表(单位:%)第二章死亡统计第一节普通死亡率1951~1990年上海市区和郊县居民死亡率曲线图第二节婴儿死亡率上海市婴儿死亡率统计表(单位:‰)1951~1990年上海市区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率曲线图第三章死因统计第一节死因顺位1933~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前五位死因顺位统计表上海市区居民前十位死因顺位统计表上海郊县居民前十位死因顺位统计表上海市居民死亡前五位死因顺位统计表第二节病种死因第三节年龄组死因上海市居民各年龄组死亡率统计表(单位:‰)第四章平均预期寿命上海市居民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统计表(单位:岁)1990年上海市区与郊县年龄别平均预期寿命统计表(单位:岁)第十四篇医药卫生团体概 述第一章红十字会第一节中国红十字会第二节上海市红十字会第二章学会、研究会第一节中国博医会第二节医学会第三节中国医学会第四节上海医务总会第五节中西医学研究会第六节中华医学研究会第七节上海神州国医学会第八节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九节上海市国医学会第十节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第十一节上海中医师学术研究会第十二节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第十三节中西医药研究社第十四节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第十五节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上海分会第十六节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第十七节上海市针灸学会第十八节中华预防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三章公会、协会第一节上海市医师公会第二节中华麻风协会第三节上海市中医师公会第四节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第五节全国医师联合会第六节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第七节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农村卫生协会第十五篇行政机构概述第一章古代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府(州)医学第二节县医学第二章租界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工部局卫生处工部局卫生处组织系统示意图(1931年)第二节公董局公共卫生救济处公董局公共卫生救济处组织系统示意图(1943年)第三章地方自治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卫生处第二节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卫生处第三节上海市政厅卫生科第四节上海市公所卫生处第四章民国政府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淞沪警察厅卫生科第二节沪北工巡捐局巡务课第三节淞沪商埠卫生局淞沪商埠卫生局组织系统示意图第四节上海特别市卫生局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系统示意图(1937年)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系统示意图(1946年8月)附记 伪上海特别市卫生局伪上海特别市卫生局组织系统示意图(1941年)第五章人民政府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上海市卫生局历年市卫生局直属卫生事业机构统计表第二节区县卫生局第三节医学院校医院管理部门第四节工业及其他系统卫生行政部门第十六篇人事概 述第一章卫生队伍第一节职工增长1949~1990年上海市卫生人员增长状况统计表第二节人员分布第三节职称结构上海市卫生系统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人数统计表第二章调配第一节搬迁第二节包建上海市包建云、贵、皖等后方工业基地医疗卫生机构一览表第三节统配上海市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分配情况统计表上海市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情况统计表第四节抽调第三章技术职称第一节职称评定第二节职称整顿第三节职称改革1986~1990年上海市卫生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统计表第四章工资第一节工资制度第二节工资调整第三节保健津贴第十七篇财务基建概 述第一章财务第一节财务管理第二节收费管理1949年7月上海市立医院收费标准一览表(旧人民币:元)1954年上海市公立医院收费标准一览表(旧人民币:元)1956年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一览表1966年上海市国家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一览表第二章基本建设第一节基建投资第二节医院建筑第三节基建管理解放后上海市新建县及县以上医院一览表上海市医院高层建筑一览表第十八篇人物概述第一章传略第一节中医第二节西医第二章名录第一节中医第二节西医附 录卫生法规条例选辑编纂、审定人员名单编后记

看不懂,一是,没有接触过,二是,我们也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不能更加深入的去体会其中的感觉。

资治通鉴是北宋才成书的,有没有朝代要禁书,有什么需要保存的

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手册

中华五千年 啊

《比较文学概论》陈敦、刘象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朱维之等主编

在写综述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分析过去少数民族经济的基本数据以及相关论文的研究水平;第二,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对策以及发展规划与建议。

《中国文化史丛书》 中国民族史 正史中,主要注意读有关西域的志和传,比如 《史记》的《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汉书》也记载匈奴、西南夷,还有《西域传》、《地理志》;《后汉书》的《西域传》《乌桓鲜卑列传》;《三国志》中的《魏书》涉及西域和匈奴情况的非常多,有专门的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非常复杂,各朝史传都有记述,很分散……《梁书》有《诸夷传》,《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北齐书》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新旧书》有《南诏传》《吐蕃传》《突厥传》《回纥传》等。现代关于民族史的主要有《中国民族史》(吕思勉著)、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以及《中国回教小史》(白寿彝)、《突厥史》林干、《云南各族古代史略》马暇主编等地方民族史和民族史。关于西域方面的考古和历史考证,可找林梅村《西域文明》、《楼兰》、《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日本人羽田亨 著《西域文化史》。日本人羽田亨 著《西域文化史》和林干《突厥史》是很有名的书。《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则是通俗简短介绍西域民族历史变迁的书。

  • 索引序列
  • 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丛书
  • 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
  • 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
  • 民国文献整理
  • 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手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