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是谁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是谁

发布时间: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是谁

魏建教授 魏建教授,1958年生于青岛市。现任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山东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第八届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3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主编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1种,主编其他教学改革教材7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位)、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位)、二等奖(第1位)、三等奖(第1位)各1项,被聘为教育部第二届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的博士毕业论文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已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文学评论》2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篇、《鲁迅研究月刊》和《郭沫若研究》11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分卷第一作者)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还获得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其他省级科研奖3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被《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杂志聘为编委,还被聘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郭沫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近年来魏建教授的主要学术精力集中在对《郭沫若全集》之外散佚的大量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一工作已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学界极为重视。2009年8月在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举行的世界第一次郭沫若学术大会上,魏建教授获得“2009郭沫若研究杰出研究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是谁啊

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英才。1958年1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3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主编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1种,主编其他教学改革教材7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位)、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位)、二等奖(第1位)、三等奖(第1位)各1项,被聘为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的博士毕业论文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余年,在郭沫若研究、创造社研究和20世纪中国文学与齐鲁文化研究等方面用力较大。已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文学评论》2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分卷第一作者)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还获得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其他省级科研奖3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被《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杂志聘为编委,还被聘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郭沫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近年来主要学术精力集中在对《郭沫若全集》之外散佚的大量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一工作已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学界极为重视。2009年8月在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举行的世界第一次郭沫若学术大会上,魏建研究郭沫若文学佚作的论文获得“杰出研究论文奖”。

魏建教授 魏建教授,1958年生于青岛市。现任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山东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第八届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3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主编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1种,主编其他教学改革教材7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位)、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位)、二等奖(第1位)、三等奖(第1位)各1项,被聘为教育部第二届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的博士毕业论文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已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文学评论》2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篇、《鲁迅研究月刊》和《郭沫若研究》11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分卷第一作者)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还获得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其他省级科研奖3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被《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杂志聘为编委,还被聘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郭沫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近年来魏建教授的主要学术精力集中在对《郭沫若全集》之外散佚的大量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一工作已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学界极为重视。2009年8月在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举行的世界第一次郭沫若学术大会上,魏建教授获得“2009郭沫若研究杰出研究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员

巴金老舍茅盾赵树理……

读廖开顺先生的文章,沿着时光的长廊,走过老县城的街道、医院、学校、勾起的是《不忘县城》依恋感,逛逛中国的《前街后街》,感受下极富特色的中国式的商业街道消费文化,如若这些不尽兴,还可以游一游《九阜山的水》,观险崖峭岩戏流水,赏枫香红叶谛泉音。好奇的还能去探探《谜一样的古城》,领略一番湘西文化的诡谲、神秘。再不然,还有闽中仙境,《雨雾白水村》也不失为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好去处。去品读这些文字,你会感觉自己在展开一段精神文化寻根之旅,你会发现廖先生就像一个且行且吟的行者,他吟诵那些不为世人而知的美丽食物,他也慨叹被岁月大潮蚕食的精神之根。于是乎,很多的时候,沿着廖先生的文字踪迹,总是陷入一种深深的惆怅中,他就像一个智者,带领着你,去思索人类如今的精神还有何处可扎根,去寻找生命的皈依。中国的县城是这样多,很多人都爱某一个县城或者不会忘记某一个县城,而廖开顺先生独独对老县城情有独钟,在《不忘县城》里,循着廖先生的记忆,雄浑阳刚的古龙标城,滔滔大河环绕高耸的古城楼,钟鼓楼、点兵场星罗其间,多少英雄豪气的诗篇在这里撰写。而城里的参错的小巷杨柳,文庙、书院翠竹掩映,古园林、望江楼,这里又掩藏了多少风华雪月的故事。一个老县城,是多少代人的历史和记忆,一个老县城,又演绎了多少的悲欢离合。过去那小小的县城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却是人情弥漫,而今的都市人潮济济,但活在当中的我们,却越来越像一个孤寂的过客了,我们的归属在那里?是不是还在那个生养你的某个偏远的小县城里?而悲哀又无奈的是,中国的县城不再是像汪洋中的孤岛了!是啊,作者也意识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会以县城的巨变来宣告实现。于是兴奋之余便总是牵挂广袤乡野、闭塞山区里的县城了。为什么呢?如此的矛盾,我们不知道当那一个一个生养我们的小县城巨变之后,我们还去哪里寻找我们生命的归属,寻找我们精神的家园?我们精神的根还能在何处扎根呢?当故园已不在成为故园,我们真的只能成为精神的流浪儿了吗?k如果说,中国的县城要巨变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便总要期待,总得有那么一些地方能够侥幸逃脱吧。那些隐没在大山里的古老的城,成为《谜一样的古城》,我们倒宁愿这样了,我想廖先生也是这样想的吧。廖先生笔下的黄丝桥古城,是一个谜一样的的古城,它掩在大山之中,如同一个世外桃源一般,城内有人家数十户,屋舍纵横街道交织,炊烟袅袅升腾,绿树花草处处交辉,阡陌交通,菜畦掩映,鸡犬牛羊喧叫吵闹。而这样的桃源之城就隐在中外闻名的凤凰古城身后的大山里,这怎不是一个侥幸,这怎不是一个奇迹,这谜一样的古城,或许就是上帝怜悯人类而赏赐的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精神净土了。我倒宁愿这桃源般的黄丝桥城就在湘西的大山里,一直成为一个美丽的迷了。

元明清时代的文学风光,已经让给了戏剧、小说。这些作品的体量都很大,就像是一重重山丘,不管是攀越它们还是环绕它们,都要花不少时间。而且远远看去,在攀越和环绕的人已经很多,我们还要加入进去吗?我不反对年轻朋友攀缘和环绕这些作品,但不赞成沉陷在里边。因此,作为一个攀缘和环绕过很多次的过来人,要在山口的坡台上提示几句,让他们从容地进去,从容地出来。这种提示,不是讲解,不是导游,因此越简短越好。记得我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课程时,与各系学生有一个“闪问闪答”的环节,学生的提问和我的回答,都像闪电一样快速简短。后来,根据讲课记录整理出版的《北大授课》,不管是海内外的哪一种版本,最受读者欢迎的总是“闪问闪答”部分。很想以“闪问闪答”的风格来对付长篇作品。但由于那些作品包含的问题很复杂,几经试验都难于“闪答”,而只能“短答”。这种“短答”,会被很多专家看到,因此要短而准确,短而在行,短而胜长,很不容易。那就试试吧,请了五位年轻朋友设计了“短问”。短问:中国四部古典小说,产生的时间顺序如何排列?文化的等级顺序又如何排列?短答:时间顺序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很巧,文化的等级顺序也这样排列,一阶阶由低到高。短问:那就先问第一台阶,《三国演义》。您认为这部历史小说的文化价值何在?短答:第一次以长篇故事和鲜明人物,强烈地普及了最正宗的“中国观念”,即大奸、大义、大智。大奸是曹操,大义是关羽,大智是诸葛亮。这种普及,社会影响巨大。短问:那么《水浒传》呢?短答:与正宗观念反着来了,“流寇”被看作了英雄,认为他们是在“替天行道”,这就颠覆了天理和道统。英雄人物武松、鲁智深、李逵、林冲写得很生动。宋江则是一个在“江湖道德”和“正统道德”之间的徘徊者。短问:金圣叹为什么把聚义之后的情节砍了?短答:砍得好。英雄们上山了,施耐庵就下不了山了。一个总体行动已经结束,他无法继续,只能硬拖。短问:您觉得英雄上山后,小说还能写下去吗?短答:能。更换一个方位,加上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我有过几个具体设想,这儿就不说了。短问:难道闹闹腾腾的《西游记》也算上了一个台阶?短答:对。《西游记》出现了一种寓言式的象征结构,这在小说中很是难得。鲁迅说它“实出于游戏”,我不同意。短问:有哪些象征?短答:第一象征是,自由本性,纵横天地,必受禁锢;第二象征是,八十一难,大同小异,终能战胜;第三象征是,师徒四人,黄金搭配,处处可见。短问:终于要面对《红楼梦》了。我们耳边,有红学家们的万千声浪,您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小说的意涵吗?短答:这部小说通过写实和象征,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短问:在小说艺术上您最赞叹它哪一个方面?短答:以极为恢弘的大结构,写出了五百多个人物,其中宝玉、黛玉、王熙凤、晴雯可谓千古绝笔。这么多人物又分别印证了大结构的大走向,那就是大幻灭。短问:红学家们对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有大量研究,您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两句吗?短答:在清代“康雍乾盛世”中,曹家在康熙初年发达,雍正初年被查,乾隆初年破落。曹雪芹过了十三年的贵族生活后,辛苦流离。三十八岁开始写这本书,四十八岁就去世了。短问:有些红学家对高鹗续书评价极低,您认为呢?短答:这不公平。高鹗当然比不上曹雪芹,但他保持了全书的悲剧走向,写出了黛玉之死和宝玉婚礼的重叠情节,都难能可贵。见过几种续书,他的最好。没有续书,很难流传。短问:您曾多次论述,这四部小说不能并列,因为《红楼梦》高出太多,是吗?短答:是的。短问:还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影响也很大,《聊斋志异》。这本书内容很杂,又荒诞不经,为什么会这么出名?短答:《聊斋》的各种故事中,有一抹最亮眼的异色,那就是狐仙和人的恋爱。很多读者都把这些狐仙看作了幻想中的恋人,因为她们生气勃勃,非常主动,机智任性,无视规矩,这是人世间的女友很难具备的。

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点评人是谁

小语有泰斗于永正、李镇西

这个刊物是非法的刊物,发了也没有用。在新闻出版总署上查不到这个刊物。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我收到了《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的约稿信,说是我参加另一个国家机构论文征文活动的论文被选上了,让我把论文再给他们发一次同时交400元评审费,查了一下,估计这就是一个收钱刊文的临时性刊物,不是经过批准的那种正式发行的有期刊号的刊物,按照职称评审相关规定,这是不符合职称评审中论文发表要求的。发这样的地方,我还不如发在系统内组织的这种类型的刊物,那还能混个名熟。仅我个人所见给后来者做为参考。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

很简单的,中国的30多年的发展造就一个超级不平衡的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量不平衡,社会意识发展不平衡。地区来看,东部已经达到或超过欧美经济水平。西部部分地区还是非洲水平。地区发展基本无解,有些地方和城市就应该还给大自然。产业,部分尖端产业超过美国,制造业产业链完备,一部分依靠国外。这也没关系,继续努力。在技术总量增长放缓下这问题慢慢解决就好下面讲的人均可支配以及社会意识就比较尴尬了,我们的社会福利体系水平较低,贫穷人口基本在裸奔,社会公平度比较差,并且社会流动性在降低。整个公共系统庞大缺乏效率,并且缺乏稳定预期,这个就有点头疼,说明我们的制度建设还有很长路要走。最糟糕的还是社会意识的建设问题,大家精神文明建设明显低于物质文明建设。突出的是法治文明没有建立,大家行为做事没有底线。第二点就是集体意识还停留在20世纪初的水平,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没有经过全民的探讨和总结,各种极端思潮泛滥,给未来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中国发展是21世纪最伟大的事情,但是也是风险最大的事情。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必须把后面两件事情补上去,不然风险累积,爬得越高跌的越重。作者:jarlly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被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与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和评价都是非常好的,都是非常积极

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德国汉学家顾彬为代表的“垃圾说”,把中国当代文学看得一无是处,形同“垃圾”;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越了中国现代文学。但持这两种看法的论者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没有阐明自己的评价标准。顾彬把中国当代文学视为“垃圾”,但为什么是“垃圾”则语焉不详;持肯定看法的论者,如陈晓明和孟繁华,也只是列举了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名字,并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同样不太清楚他们进行肯定的标准是什么。有鉴于此,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提,首先应该明确衡量标准,才有利于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才有利于讨论进一步地深入下去。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不妨首先进行比较与鉴别。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说到文学,任何时代平庸的、二三流的作家和作品都占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尤甚。但标志一个时代文学高度的作品,数量越多,这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越高。以中国古代文学而论,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学高度。

  • 索引序列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是谁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是谁啊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员
  • 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点评人是谁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