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杂志《中学生》我写的就是杂文吗

杂志《中学生》我写的就是杂文吗

发布时间:

杂志《中学生》我写的就是杂文吗

青春阅读版好看,男生女生5或6元,青年文摘3元,中学生博览4元,中学生阅读5元,萌芽8元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杂文的概念及其归属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属于文学中的散文类。这类分法占绝大多数。如  (1)《文学概论自学辅导》(第135页)[1]把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则明确把杂文归到散文。摘录如下:  “杂文: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以抒情与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杂文主要用于讽刺和暴露,亦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2)《20世纪中国杂文史》[2](第5页):  “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3)《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3]: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样式较多,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  (4)《辞海》[4]: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5)《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5]: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2、属于文学类,但不属于散文。如:  (1)《中国杂文史》[6](第8页):  “杂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学大雅之堂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学。”  (2)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7]:  “报告文学、史传文学和杂文、随笔,应从散文‘母体’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予以独立。新的‘文学分类’可采用十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杂文、随笔;艺术散文;民族、民间文学;儿童文学。”  (3)著名杂文编辑兼评论家刘成信的《杂文是什么》[8]:“简言之,(杂文)具有艺术性的短篇批判、讽剌文学作品,但又不是小说、散文。”  3、属于“交叉型”文学体裁。  (1)《文学概论》[9]把杂文和报告文学都归于“交叉”型文学,亦称“边缘”型文学体裁,即具有文学属性,又具有非文学属性。(见P86、P87)  “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  4、属于“文艺性议论文”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0]对“杂文”定义如下:  “杂文,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  对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虽在内容上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杂文归类于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具有文艺性或文学性!导致教育领域也是把这一观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全社会都接受这一杂文概念而产生许多错误认识与混乱发生。  杂文的本质特征  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类)事物、或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或某人物言行、或某类客观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等)进行剖析,阐明自己的爱、憎、赞同、反对、评价等观点看法,并解释这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后果。“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  以下我们来分析一下杂文是如何“说理”的  (1)杂文的常用说理方法  ① 演绎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观点(当然必要时还要解释观点的来源、理由等)去评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识形态、及存在的各种体制秩序等,从而得出某一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例如:徐怀谦《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这样一个标准(“真正的盛世不仅仅有经济发达、民生殷实这样的经济指标,而且应有一个人文指标,即是否允许每个公民能葆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衡量历史称为盛世的时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时代都不能称为盛世,特别推论出:对于今天的“盛世”更应借鉴这一观点。同样的还有束学山《“要是国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层推法:由所发生、所存在的事件生发开来,提出疑问,首先作了较浅的、表面的、大多数人认为的答案,随后又对这个答案产生疑问或质疑,于是再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这样引导读者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如层层剥笋壳一样,最后把核心昭示读者。  例如:章明《由赵薇谈到我国历史教科书》[19],首先借群众对赵薇(穿日本军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怀疑: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对侵华和抗日战争一无所知吗?然后经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为何如此呢?终于归结到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重点不是如实记载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而是着重论证国内两党派谁积极谁消极,谁打得多谁打得少,这样当然难以使孩子收到理应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样的还有刘兴雨《岳飞死因探微》[20]等。  ③ 归纳法:通过对某一类多个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结果,得出一个新的观点,  例如:胡彬《悲剧的根源》[21],对“11·24”大舜号船烟台海难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如:媒体报道、路过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后的行动、救援行动、事后处理等)分别进行揭露剖析,昭示给世人一个共同的特点:漠视生命、冷酷、麻木!于是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80个生命是被遍布社会的麻木、冷酷、病态机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剧的根源。同样,张雨生《腐败与体制》(在国企改革中:卖、资产重组、产权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盘活国有资产等等每一种改革,都有一个特点:以严重的资产流失作代价)[22]  ④ 对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过两者(或多者)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差异,然后对这种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评议。有以外国同本国的比较;新的材料学说与旧的材料学说比较;相似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比较等等。  例如:张心阳《美国人的英雄观》[23],以美国人那种人性化的英雄观,审视并批判了国人长期以来的那种献身的、壮烈的、无我的、英雄观。  又如:冯伟《拿破仑如是说》[24],王得后《“伤人乎不问马”》[25]  以上的方法,在杂文创作中常是两种或多种综合使用的,这些方法是杂文创作中较常见的方法。不可置疑,杂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说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杂文中的形象分析  杂文有没有形象呢?有一些杂文是有形象的,但杂文中的形象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以增强生动、活泼、幽默等风格,是为增强说服力服务的。  ① 借形象。  一些杂文的“形象”是借助于已有的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形象甚至动物等形象来进行说理的,如:《未庄一民致戴安娜王储妃》[26],以鲁迅曾塑造过的小说人物——阿Q,写信给英国王妃,表现两国不同的官民关系。又如张峰《黑猫纵鼠》[27],借猫、鼠之形象实讽当今我们社会的现状。  ② 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不完整、不太细致的形象。  也就是说,不可能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相提并论。例如李昌平《孙志刚替我而死》[28],里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头拦人、查证、捉无证民工上车的过程描写,用了不足300字,所以,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是简明的目击记录或新闻报道更恰当。对于文学来说,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节描写,然而对于杂文来说,却是普遍得很。  杂文是为了说理而进行形象塑造的。杂文一般篇幅较小,而且要说明道理,完成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进行细致的人物外貌、对话、动作、心理等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设计各种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也很难去进行环境描写、意境的营造等。所以,一般地,杂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  有没有不用说理,只用形象来写的杂文呢?答:有!这类杂文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形象所蕴含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说的,也就是说观点不但没有了创新,而且隐藏于形象之中,极其“曲笔”。一般地,这类杂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头宫女说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个女文工团员写的回忆录《和中央首长跳舞的日子》后,(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调到首都执行“重大政治任务”——陪中央首长跳舞,过着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生活)产生联想:联想延安王实味因抨击抗战艰苦岁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莲步,因而被枪决;联想在她个人“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时代,遍地饿殍数以百万计;联想唐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莫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文章就象电影中的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它作为杂文的最大成功在于敢于展现独具震憾力的“画面”(形象),并运用这些“画面”所蕴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头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长(很多现在还活着),揭露首长官员的腐败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阶级反差,使文章有了极其尖锐的力度。不可否认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来说理的成功杂文。  (3)造成一些杂文干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评:“有些说理杂文干巴巴,原因在于作品缺乏文学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实造成杂文干巴巴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论基础。二是没有掌握好说理的规律和技巧(包括逻辑论理能力和运用“形象”说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学性,却通篇在写小说讲故事,却无法把道理阐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刘征的《妙语录音》、《庄周买水》[30]就有这种倾向。  (4)杂文亦不全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① 政论语体的概念及其特点[31]:  书面语体分成: 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政论语体又叫宣传鼓动语体,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论述,向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政论语体包括社论、时评、宣言、短评等。  政论语体的特点:  a、由于在阐述各种问题时要求具体的分析、系统的论述、严谨的论证、诉诸读者的理性思维,所以它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性。  b、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动或幽默讽刺的言语表达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问、反语、对偶等修辞手法常被采用。  c、在词语选用上,除大量书面语词外,间或也运用一些生动的口语词、古语词。大量使用政治术语和专业术语。  ② 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32]:  凡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及辩论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议论文是在陈述辩驳意见,提出自己主张,使读者信服。  议论文的结构要求严整,立论、证明、结论三部分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从现时大量的杂文来看,应该说,大部分的杂文是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是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但仍有部分的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例如:  以会议纪要形式:陈巧林《禁白酒研讨会纪要》(1996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问答形式:魏明伦《小鬼补白》(1997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荒诞故事形式:曾颖《死神的账单》(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故事新编形式:张峰《铁杵磨针新传》(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改写报道的形式:朱健国《改写叶乔波》(1998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书信形式:贾平凹《辞宴书》(1998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对偶对仗形式:苏中杰《新编〈声律启蒙〉》(2000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拟人童话形式:四毛《一张百元钞的一生》(1999年第8期《杂文选刊》)  以手册条文形式:陈章《新编〈干部手册〉》(2000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小学生造句作业形式:叶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杂文选刊》)  以年谱并加注形式:黄一龙《评注“成克杰年谱”大纲》(2001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叶》(2001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医院诊断报告形式:苏中杰《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新闻稿形式:张心阳《替跟班儿记者写篇稿》(2002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日记形式:燕赵客《乐和日记》(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说明文中简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动物简介》(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文学小论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没受招安》(2003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头宫女说玄宗》,通篇都没有一句议论,只有一幅幅画面。  …………  够了!足以看到杂文的形式特点已超出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形式特点的范围,连手册、年谱、医院诊断报告等形式都可被杂文采用了,并且不一定都具备严密的逻辑性。  由此可见,认为杂文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并难以立得稳脚的。  所以,杂文也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总之,杂文就是“杂”,根本不能归到某一类文体中,只能归于文章类。  (5)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孕育的,体现的正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忠”、“义”文化。  而现今我们所言的杂文,是在现代民主、民本、人权以及权力必须接受约束、监督等的现代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吴兴人《中国杂文史》中认为的:杂文源自古代的诸子百家们的讽谏、谏诤学说,并一直发展到鲁迅集大成。我认为杂文应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杂文。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有着不同和功能和作用,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

《辞海》杂文条目的解释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一种。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

杂志 环球时报 参政消息节目 探索发现 新闻30分这些挺不错的还有中央9台的节目都挺不错的

杂志《中学生》我写的就是杂文

我读高中的时候喜欢在阅览室看 《看天下》 《大学生》《青年博览》 《参考消息》 《海外文摘》 《今日文摘》

《萌芽》 《中国少年文摘》(特综合,包括娱乐方面,科学知识,以及情感方面的文章,感人呀~)《儿童文学》《 中学生》《火花》《智慧》《故事会》《爆笑e族》。。。《启迪》《青年博览》

在我看来,所谓杂文, 也就是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些文字,有时可能是思想的闪光,有时是一声叹息,有时则是笑骂,一般说来,简单得如咳嗽一般真实,——不过,如果你不时地会来几声假咳嗽,那我又没话可说了。如果非得说什么“经验”,我认为目前一定要做到说真话,要把读者当作无须提防的朋友,诚实,诚恳。有了诚意,说错什么也不要紧。半个世纪前起,杂文很背时,写杂文麻烦多,有人甚至说写杂文的人危险。我至今也没弄明白,怎么说危险的事莫过于说假话,不但危险,而且也阴险,祸国殃民之外,还弄得人人自危,冷漠虚伪。而那些说假话成习惯的人,早就面不改色,面具已经植在了骨肉上,看那样的人,比读杂文更可怕!为什么他们说谎成性反而无所畏惧?我们经历的时代,害怕杂文的,或者说是恨杂文的,都让写杂文的人无话可说。无话可说不代表不敢说话,只是我们说话说得更加吃力,于是杂文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比较多的注意“身边小事”,这些小事经常促使我想写一点什么。小事都是人在做的,大事则不一定,不少是用来瞒和的。我想了解大事(不会是因为大事不值得我去了解),那些大事愿不愿意、肯不肯、或是能不能让我这样的公民知道,却又由不得我。所谓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调,非得有吃肉的资格,并非人人得而尝之;但是荒野之上,牧人樵夫,见一叶而知秋,即使老天爷手眼通天,也无法遮蔽大地的现实。同时,于我而言,小事往往更具有思考的价值。欲知天下事,不出里巷,正常推导,也能八九不离十。文革期间,思想钳制得那样紧,并没能阻止独立思想者凭蛛丝马迹推测天下大势,而闹笑话的经常是藏藏掖掖以为一手可遮天的政治权贵。杂文的价值,首先在于作者的立场和智慧,至于技巧则未必足道。杂文可以大众化,也可以“小众化”,只要文章真,就会有想看的人。只是千万不要学人家的腔调,因为世界不能只有一个调子。比如我当教师,如果全班五十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是一种声音,一个调子,我会觉得那是教育教学的失败,因为我们没有培养出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人。写杂文要有真情实感。以前看过棍子们的杂文,基本是走狗文章,打手文章,太监文章,那些人未必不聪明,可是做了棍子,做了打手和太监,没有立场,成了工具,他的爱憎就不是自己的内心反映,看那样的文章,最是无趣。有读者提议,杂文家不要再说什么“敢爱敢恨”了,要有点悲悯情怀,多讲讲博爱,多讲讲仁慈吧;即使对腐败分子或其他坏人,也要“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特蕾莎嬷嬷语)。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要求杂文家多讲宽容和谐。可是看社会现状,就感到他那“需要宽容”可能是代表一些人说的,要不就是脑子糊涂。——他牵走了你的牛,扒了你家的房屋,还希望你对他们闭上眼睛;他逼你做了流汗的奴隶,还希望你继续要求进步,兼任有笑容无思想的奴才;他根本不愿意和你讲平等,却要告诉你,“时机很不成熟”,“国情不同”;他们不检讨自己的罪孽,却要你自觉地对恶魔讲博爱,讲仁慈……因为有人曾经、正在、或者将要吞噬国民的血汗,所以对他们讲博爱,讲仁慈,有可能会让更多的人长睡不醒。比如,把相当于几百亿美元的国有资产卷走了,在国外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对那样的人,我想中国劳动人民很难做到“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在中国,还有饥饿的老人和儿童,还有像牛马一样被奴役的妇女,还有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童工,还有因为交不起医药费被挡在医院门外等死的老人,还有为了20元钱一天的工钱冒死到小煤窑替黑心矿主挖煤的农民……面对他们的苦难,我们徒有悲悯,我们的博爱远远不够弥合他们的创伤。 以前的习惯用语中有一句“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人民都知道的现实,杂文家却看不到,只爱不恨,我们能说他的眼睛是“雪亮的”吗?我们能认为他们有正常的情感吗?法律像徘徊游移的云彩,正义总是姗姗来迟;对恶的惩罚来得太晚,爱的呼唤就不能不变得廉价。所以,我想对那位读者朋友说的是:你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的确应当有那样博大的爱,但是“国情不同”,“时机很不成熟”。这些天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中国舞台上没有了讽刺剧的?当代中国,还有没有喜剧?我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这本身多像喜剧啊。如果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杂文真的不难写,只是你千万不要干咳。

杂志 环球时报 参政消息节目 探索发现 新闻30分这些挺不错的还有中央9台的节目都挺不错的

中学生新作文杂志是学生写的吗?

小学生导读,课外生活

中文自修或者新读写。。

青年文摘读者里面很多短片文章适合中学生看建议在看看新闻周刊,环球人物,看天下之类的包含社会时政的刊物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千篇一律那些言情的最好不要看,消遣可以,当做提高作文水平的就没什么帮助作文选最好也别看多看看名人的写作

中学生作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C刊吗

所谓A刊就是正刊,B刊则是增刊,或者是副刊,在上面发表论文是不管用的,一般都是发在正规期刊上的。评职称一定要发表在A刊上。因为A刊才是正刊,而B刊和其他的则是一些副刊或者增刊。A类、B类、C类是一些单位对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各单位不一定,也不一致。人文社科的期刊,CSSCI是南京大学的检索的,水平要高于北大的核心,因北大核心的杂志数量要多。不同的单位认定标准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多数学校和单位都有自己认定的ABC类期刊,具体的看自己的单位,但是大部分还是一样的。扩展资料:核心期刊有两个概念:1,通常所说的核心期刊是指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指被北大图书馆每三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2,广泛意义的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首先当然包括南大核心,即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刊。其次就是北大核心,就是指被北大图书馆每三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再次还有科技核心期刊,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另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因为北大及其它版本的核心期刊数量较多,所以比南大版的核心相对差一些。有人说,南大核心是985,北大核心是211,就是这个意思。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1、先说下C刊,经常见到的C 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CSSCI(南大核心)的缩写。另外一个是各单位自己,根据省里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优势,从国内外核心数据库进行筛选,和自己单位研究方向结合最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也有个别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的报刊被划为本单位的核心,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进入你们单位自己目录的,所有报、刊统一都成为你们单位自己的核心,无论其原来是什么级别的刊物。所以你先要弄清楚你们单位的这个c刊具体指的是什么2、核心期刊,往大了说,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国内的中文核心(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等等往小了说,就是指中文核心,这个核心在国内虽然不是最权威的,却是最大众化的,以至于核心期刊,成了其代名词,甚至还有人误认为核心期刊就只是北大核心3、如果你们单位c刊就是指cssci,那么它就是核心期刊的一种如果你们单位的c刊,指的是第二种情况,则c刊大部分(甚至全部,具体要看你们单位的目录)都来自于各核心期刊数据库,会有一小部分为非核心刊物

网页链接点开这个链接,里面是官方认定的C刊

C刊即是指CSSCI,A类、B类、C类是一些单位对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各单位不一定,也不一致。人文社科的期刊,CSSCI是南京大学的检索的,水平要高于北大的核心,因北大核心的杂志数量要多。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核心吗

核心期刊:国内盛行的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每4年出版一次,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按照规律,第五版应在2008年出来。故网上出现的如2005、06、07版的核心期刊均不是指该目录。 统计源期刊:而有些杂志宣称的核心期刊,实际是由中国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其核心版即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因其权威性、全面性而广泛作为评定标准。 他们的区别: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总览》)和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ISTIC)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hinese S&T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CJCR) 所分别列出的核心期刊表和源期刊表常是我国作者发表论文的选刊依据两种期刊表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更多内容

直接上中国知网上面查就行了,如果被评为核心期刊介绍下面就会写出来,就像下面这样的就很直观的看得出来是核心了刊名: 社会学研究 Sociological Studies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2-5936CN: 11-1100/C邮发代号:82-49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社会学研究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每个杂志都有自己对应的目录,投递前可以先查阅下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EI),1884年创刊,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也是由ISI出版,1978年创刊,报导世界上每年召开的科技会议的会议论文。版本(及区别名称)出版周期,收录文献源,印刷版(ISTP) 月刊 每年报导4700多种会议录,光盘版(ISTP) 季度更新,每年报导10000多种会议录,网络版(WOSP—S/T) 周更新,同光盘版。SSCISSCI是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一个简称。《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涉及经济、法律、管理、心理学、区域研究、社会学、信息科学等。收录50个语种的1700多种重要的国际性期刊,累计约350万条记录。CSSCICSSCI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 索引序列
  • 杂志《中学生》我写的就是杂文吗
  • 杂志《中学生》我写的就是杂文
  • 中学生新作文杂志是学生写的吗?
  •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C刊吗
  •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核心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