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

1983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在条件比较好的高校设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批示,西北师范大学抽调中文历史系部分教师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所,这标志着我校古典文献学学科的正式建立。在所长彭铎教授、郭晋稀教授,副所长路志霄教授、李庆善教授的主持下,确定以整理和研究甘肃地方文献为主要方向,并发挥个人特长,兼及其他古典文献。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做出较大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学科1991年开始挂靠古代文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重点学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7人,5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3名为在读博士,其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现任所长由文学院院长赵逵夫教授兼任。  1985年以来,古籍所组织中文系、历史系及有关专家整理出版了“陇右文献丛书”20多种: 《续敦煌实录》(李鼎文整理)、 《陇右方言》(李鼎文整理)、 《陇右方言发微》(李鼎文、钮国平整理)、 《李于锴遗稿辑存》(李鼎文整理)、 《笠云山房诗文集》(李鼎文、路志霄整理)、 《张康侯诗草》(赵逵夫整理)、《陇右近代诗钞》(路志霄、王干一整理)、 《甘肃人物志》(赵荧、牛得权整理)、 《守雅堂稿辑存》(漆子扬、王锷整理)、 《二西堂丛书史地六种》(王晶波整理)、 《李翱集》(郝润华整理)、 《王符潜夫论译注》(胡大浚、李仲立、李德奇译注)、 《李益诗歌集评》(郝润华整理)、 《人物志研究》(伏俊琏整理)、 《权德舆诗文集》(霍旭东整理)、 《金石文字辩校释》(时建国整理); “敦煌文献丛书”六种: 《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吴福熙)、 《敦煌婚姻文化》(谭婵雪)、 《敦煌僧诗校注》(汪泛舟)、 《敦煌争讼文谍集释》(王震亚、赵荧)、 《敦煌赋校注》(伏俊琏)、 《敦煌边塞诗校注》(胡大浚、王志鹏); “古典文献研究专刊”十余种: 《甘肃文史丛稿》(李鼎文)、 《声类疏证》(郭晋稀)、 《大金吊伐录》(李庆善)、 《五代十国文学编年》(张兴武)、 《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郝润华)、 《历代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王锷)等。胡大浚任所长期间,还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陇文化丛书”十种,标点了顾颉刚的《西北考查日记》、宣侠父的《西北远征记》等十种,名为“西北行记丛萃”。  199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吸收西北师大古籍所为直接联系单位,为古委会成立以来吸收的唯一一家地方院校古籍所。几年来,古籍所在中文系、历史系部分教师的配合和参与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研究特色。  第一,敦煌文学文献研究方向。甘肃是敦煌学的故乡,在敦煌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敦煌学人才的高校之一,文学院所属敦煌学研究所又是全国高校中设立最早的敦煌学研究机构。中文系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敦煌文学课(1983年),之后又招收敦煌文学、敦煌历史与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多年来在敦煌韵文、敦煌史地、敦煌艺术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版了十余部学术专著,其中《敦煌赋校注》、 《敦煌历史地理》、 《敦煌文学概论》等在学术界享有很好的声誉,先后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文化”、 “敦煌世俗佛教”、 “古代俗赋研究”、 “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等四项,省青年基金项目“敦煌文献”、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敦煌小说校注”、 “西北文化史”,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项目“敦煌文书与西北文化”以及《全唐文补遗》(敦煌遗书卷)、 《敦煌唐前诗歌辑校》等校目。  第二,西北地方文献。本方向在西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方面,有《陇右文献丛书》20余种已出版。本所的“五年科研规划”和“十年科研规划”中,正在开展和准备实施的项目有“续通鉴纪事本末校点”、“陇右文献提要”、 “张澍《姓氏五书》整理”、 “西北地方文献目录”、 “李梦阳集校注”、 “二十一种异文志辑释”等。  第三,古代文学文献。老一辈学者在本研究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逵夫教授是古典文献研究的知名专家,近年来,他主持了“先秦文学编年史”、 “汉诗辑考”、“先秦基础文本研究”等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带出了一批青年学者。他的专著《屈原与他的时代》以及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古典文献论稿》,都是这方面很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从学术创新到学术规范方面都成为古典文献研究的范本。本方向一批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省重点学科项目,展示了本方向在古代文学文献方面所具有的实力和所做出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还新增加了藏族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其留给后人的古籍文献更是浩如繁星,其中诗学、因明学、声明学、医学、历算学等五明各学科文献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西北师范大学甘南教学科研基地长期从事藏文典籍尤其是藏文文学典籍的研究工作,文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研室”在藏族文学文献的研究方面有专门人才。近年来,承担国家民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已制定了加强合作 ,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藏族文献资源的初步规划。

中国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24日披露,该所自2006年起整理出版流失在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目前完成英藏9册、法藏22册(每册336页左右),并正在推动古藏文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有望完成具备智能检索功能的数据库。这些文献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藏文文献首次以出版形式回归故里。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数万件珍贵古代文献文物流落海外。在这批流失的珍贵文物中,包括1万件左右的藏文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回鹘文、粟特文、龟兹文、于阗文、梵文、希伯来文等写本。目前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藏文文献,是流失海外最大宗、最重要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据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才让介绍,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献中,古藏文文献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系第二大类古文献。才让说,与国内相比,珍藏在英、法、美、日、俄等国家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佛教文献外,还有法律、社会契约、历史、医学、伦理、民间故事、语言等方面的文献。此外,还有译自梵文、汉文的文史类著作,比如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汉语古代著作如《战国策》片段的译文,也有儒家著作的翻译。据才让介绍,该所整理出版英藏9册、法藏22册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历时13年,而这项工作还未结束,最终计划整理出版英藏15册、法藏30多册。此后,还将出版其他国家所藏古藏文文献。“有些文献只剩残存断片,文字模糊,内容解读会有一定困难。我们在仔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传世的佛教文献进行比对,然后对文献拟名。”才让说,由于按照英法对文献编号的顺序出版,每册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并非单一文献。下一步,将对文献分类辑录,更便于研究。该所目前完成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影印本,也是英藏、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的首次完整出版。这将有利于研究公元8至11世纪吐蕃的历史文化及当时的民族文化交流史。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藏大学的古典文献学,研究的都是藏语的古典文献学,录取的学生必须藏语很好,所以录取的当然都是藏族考生了。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所

最好的自然是古委会直接联系的22家,但有的学校不在所里招生。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1983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在条件比较好的高校设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批示,西北师范大学抽调中文历史系部分教师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所,这标志着我校古典文献学学科的正式建立。在所长彭铎教授、郭晋稀教授,副所长路志霄教授、李庆善教授的主持下,确定以整理和研究甘肃地方文献为主要方向,并发挥个人特长,兼及其他古典文献。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做出较大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学科1991年开始挂靠古代文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重点学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7人,5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3名为在读博士,其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现任所长由文学院院长赵逵夫教授兼任。  1985年以来,古籍所组织中文系、历史系及有关专家整理出版了“陇右文献丛书”20多种: 《续敦煌实录》(李鼎文整理)、 《陇右方言》(李鼎文整理)、 《陇右方言发微》(李鼎文、钮国平整理)、 《李于锴遗稿辑存》(李鼎文整理)、 《笠云山房诗文集》(李鼎文、路志霄整理)、 《张康侯诗草》(赵逵夫整理)、《陇右近代诗钞》(路志霄、王干一整理)、 《甘肃人物志》(赵荧、牛得权整理)、 《守雅堂稿辑存》(漆子扬、王锷整理)、 《二西堂丛书史地六种》(王晶波整理)、 《李翱集》(郝润华整理)、 《王符潜夫论译注》(胡大浚、李仲立、李德奇译注)、 《李益诗歌集评》(郝润华整理)、 《人物志研究》(伏俊琏整理)、 《权德舆诗文集》(霍旭东整理)、 《金石文字辩校释》(时建国整理); “敦煌文献丛书”六种: 《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吴福熙)、 《敦煌婚姻文化》(谭婵雪)、 《敦煌僧诗校注》(汪泛舟)、 《敦煌争讼文谍集释》(王震亚、赵荧)、 《敦煌赋校注》(伏俊琏)、 《敦煌边塞诗校注》(胡大浚、王志鹏); “古典文献研究专刊”十余种: 《甘肃文史丛稿》(李鼎文)、 《声类疏证》(郭晋稀)、 《大金吊伐录》(李庆善)、 《五代十国文学编年》(张兴武)、 《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郝润华)、 《历代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王锷)等。胡大浚任所长期间,还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陇文化丛书”十种,标点了顾颉刚的《西北考查日记》、宣侠父的《西北远征记》等十种,名为“西北行记丛萃”。  199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吸收西北师大古籍所为直接联系单位,为古委会成立以来吸收的唯一一家地方院校古籍所。几年来,古籍所在中文系、历史系部分教师的配合和参与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研究特色。  第一,敦煌文学文献研究方向。甘肃是敦煌学的故乡,在敦煌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敦煌学人才的高校之一,文学院所属敦煌学研究所又是全国高校中设立最早的敦煌学研究机构。中文系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敦煌文学课(1983年),之后又招收敦煌文学、敦煌历史与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多年来在敦煌韵文、敦煌史地、敦煌艺术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版了十余部学术专著,其中《敦煌赋校注》、 《敦煌历史地理》、 《敦煌文学概论》等在学术界享有很好的声誉,先后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文化”、 “敦煌世俗佛教”、 “古代俗赋研究”、 “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等四项,省青年基金项目“敦煌文献”、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敦煌小说校注”、 “西北文化史”,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项目“敦煌文书与西北文化”以及《全唐文补遗》(敦煌遗书卷)、 《敦煌唐前诗歌辑校》等校目。  第二,西北地方文献。本方向在西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方面,有《陇右文献丛书》20余种已出版。本所的“五年科研规划”和“十年科研规划”中,正在开展和准备实施的项目有“续通鉴纪事本末校点”、“陇右文献提要”、 “张澍《姓氏五书》整理”、 “西北地方文献目录”、 “李梦阳集校注”、 “二十一种异文志辑释”等。  第三,古代文学文献。老一辈学者在本研究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逵夫教授是古典文献研究的知名专家,近年来,他主持了“先秦文学编年史”、 “汉诗辑考”、“先秦基础文本研究”等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带出了一批青年学者。他的专著《屈原与他的时代》以及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古典文献论稿》,都是这方面很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从学术创新到学术规范方面都成为古典文献研究的范本。本方向一批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省重点学科项目,展示了本方向在古代文学文献方面所具有的实力和所做出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还新增加了藏族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其留给后人的古籍文献更是浩如繁星,其中诗学、因明学、声明学、医学、历算学等五明各学科文献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西北师范大学甘南教学科研基地长期从事藏文典籍尤其是藏文文学典籍的研究工作,文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研室”在藏族文学文献的研究方面有专门人才。近年来,承担国家民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已制定了加强合作 ,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藏族文献资源的初步规划。

莫斯阿拉莫思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方法

古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古文献目录、古籍版本、古籍校勘、古籍辨伪、古文献辑佚。针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法:首先是“古典文献的普查登记与学科分类方法”。古典文献学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系统全面地认识了解自己的研究对象——中国古典文献的总体面貌,只有通过全国范围的古典文献普查登记,并对普查登记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使之分门别类,才能掌握其数量和大致的学科类别。因此,普查登记与分类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其次是“古典文献的编目与著录方法”。古典文献的典藏与查阅都需要目录书和目录卡片提供按图索撰的途径,而编制书本式目录和卡片式目录,既要遵循一定的编目原则,又要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这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由此可见,“编目与著录方法”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再者是“古典文献的鉴定与辨伪方法”。古典文献学在考辨古典文献的源流、判断某一部书或某一篇文献的价值、分析不同文献版本之间的关系时,都需要对文献的特征和内容予以鉴别,特别是对那些伪造的书籍和文献档案子以断定。

古典语言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的西方古典语言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主导地位,实证研究比较少。此阶段,对语言的研究集中于对“词法和句法范围内的个体语言研究”[3]。在研究某些语言现象时,研究者的哲学理念和主观分析占主导地位。这些研究方法似乎缺乏科学性,但是正是这些哲学理念促进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语言这个交际工具的了解。最初的希腊语法是通过辩论产生的,在对语言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后,他们把语言分成若干句子,然后把词归类,进而探讨了人和自然以及自然界和人类语言的关系。中世纪出现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 )开始对句法进行探讨,并对词类的功能进行了描写。与此相呼应的是我国“语文学”研究阶段,此阶段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定性研究。“中国文学家所从事的考据学作为方法论的总原则,用训诂、勘校和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对语言和历史进行考核和例证的归纳,从中得出结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定性研究。”[4]古典语言学时期的研究方法以规定为主,在推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略有不足。 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的研究方法经过古典语言学时期的积累,19世纪语言学研究进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时期。19世纪蓬勃发展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深深地影响了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研究不再局限于辩论以及对具体句法和词类功能的描写。受哲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的影响,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逐步“科学化,非宗教化和理性化”[5]。他们试图找出语言的原始结构并且认为人类的语言与生物体一样,有其谱系发展历程。基于这样一种设想,历史比较方法是此时期语言学研究采用较多的方法。很多学者通过对语言的实地调查,搜集了大量资料;系统地研究一种语言的总体结构,而不是具体的几个句子或词汇,来与另一种语言进行比较。通过系统的比较同一种语言的历时发展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画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在收集了诸多语言的语料基础上,对这些语料进行对比分类,区分出语言的基本类型。 现代语言学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现代语言学时期即指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上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到乔姆斯基1957年转换生成语法提出这样一段时间。经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1916年《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发表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描写的方法开始在语言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索绪尔之后的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秉承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衣钵,对语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布拉格学派侧重于语言功能的研究,对语音和音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归类;哥本哈根学派则侧重于语言结构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美国结构主义学派采用分布和描写的方法对语言的句子进行了详细切分和描写。 当代语言学时期的研究方法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发表标志着语言学的研究进入当代语言学时期。乔姆斯基认为对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语言的表层结构,而应该专注于其深层结构。乔姆斯基试图采用形式化的方法推导人类大脑语言的产生机制,语言学的研究开始和数学及生物学联系起来。乔姆斯基一反传统的以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其对语言机制的研究以演绎为主,所有的研究不是为了描写而是为了解释。他要“通过研究人类语言为人脑的特定结构建立一个解释性的理论模型”[1,p9]。基于构建理论模型的需要,他提出若干转换规则,在此规则上,各种有标记特征的词进行转换和推导。“语言的词汇好像公理系统的初始元”[1,p9]而后在这些初始元的基础上进行演算,进而形成公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不仅充分使用了数学和生物学的术语,而且系统运用了数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使语言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乔姆斯基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归纳法、理想化的方法、形式化的方法。”[6]比较归纳法(comparison)首先对语言体系中同一句法构建现象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归纳。例如首先对谈话者的语言进行观察,而后概括出最简规则。如乔姆斯基通过对语言的观察提出了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等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杂志

<<文学遗产>>,邮发代号18-266

《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三联书店,2012年。《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3.《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上、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整理)《贺葆真日记》,凤凰出版社,2014年。    (所列自2000年起,皆为独立撰写)《书估与清帝国的书籍流转》,《古典文献研究》第16辑,2013年。《从翁心存、翁同龢日记的对读探究日记文献的特质》,《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贺葆真日记与晚期桐城文派的深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4.《“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31-39页。《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第100-112页;《<读书分年日程>与救“科举时文之弊” 》,《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第123-130页;《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15-123页;《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23-131页;《清代私家宅园与世家文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44-50页。《清代科举中的策问与乾嘉学术的展开》,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7卷(2011年),第305-348页。《在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新途径上摸索前进:周勋初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第59-69页;《桐城文章中“尚有时世”:以同光年间莲池书院之讲习为中心》,《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3辑,第128-173页;《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5-31页;《花萼与芸香:钱塘汪氏振绮堂诗人群》,台北《汉学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261-293页;15.《扎实空灵,博通专精:周勋初先生访谈录》,《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第1-18页;16.《玉沟春水鸭江波: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清朝文士交往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3卷(2009年6月),第433-468页;17.《清代文社与举业》,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5卷(2009年),第191-246页;18.《书院、书塾与文社:以家族与乡村为讨论范围》,《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第237-273页;19.《课读图与文学传承中的母教》,《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2008年),第247-269页;20.《“荛圃藏书题识”与嘉道时期吴中文士活动图景》,《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513-549页;21.《近代中日学术交流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第81-107页;22.《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第421-453页;23.《一时之学术与一地之风气:李兆洛与暨阳书院》,台北《汉学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第289-323页;24.《从春在堂到秋荔亭:俞樾和俞平伯诗中的家族史》,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第369-400页;25.《图景的重现:道光以来金陵书院文人活动考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第365-409页;26.《〈清代学术概论〉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311页;《清初无锡、徽州之书院及其会讲:兼论清初朱子之学与阳明心学的起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271页;28.《清代东南书院与文士之风气》,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29.《清代东南书院与地方诗坛》,《中国诗学》第12期,2007年;30.《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原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31.《诂经精舍:从阮元到俞樾》,《古典文献研究》第10辑,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32.《王质〈诗总闻〉中的“因情求意”》,《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9-136页;33.《〈惜抱轩书录〉与〈四库全书总目〉之比较》,《文献》2006年第1期,第131-138页;34.《从中学国文教科书看近世文学观念的转变》,《现代中国》第3辑(2003),第67-80页;35.《私家藏书之兴衰》,《读书》2005年11期,第103-107页;36.《王国维〈经学概论讲义〉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第42-44页;37.《现代印刷媒介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第36-50页;38.《近世文化世家的流衍与衰落》,《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第14-25页;39.《国学书目解题(1919-1937)》,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4期(2004年3月),第107-115页;40.《王重民和胡适学术交往考述》,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2期(2003年9月,第1-12页;41.《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推荐书目及其文化解读》,《学术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00-106;42.《建德周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以周馥、周学熙的诗集为中心》,《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93-319页;43.《〈邶风·静女〉的阅读史》,《古典文献研究》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78页;44.《〈嘉定钱大昕全集〉未收诗、词、序和题识》,《古典文献研究》第8辑,第119-121页;45.《东南书院课艺提要》,《古典文献研究》第9辑,第225-237页;46.《从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到章太炎〈读经分年日程〉》,《古典文献研究》第7辑, 第74-99页。

《西藏研究》杂志 西藏社会科学院 主办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国藏学》杂志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主办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古典文献研究

古典文献学专业学什么 附学习科目和课程发布时间:2020-02-24 11:26:06 文/马一波古典文献学专业简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古雅的学问,跟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学起来比较枯燥,同时它又较难学,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又需要广泛的知识和开阔的思路,甚至需要学贯中西、汇通文理。古典文献学专业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科工具书使用、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古典文献学专业就业前景历年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外,进入编辑出版、图书档案、旅游、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古典文献学专业所需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关于古籍整理及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古籍整理能力和古典文献修养,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掌握中文文献资料的查询手段。收起

研究古典文献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

  • 索引序列
  •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
  •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所
  •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方法
  • 藏文古典文献研究杂志
  • 古典文献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