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情报理论与实践审稿流程

情报理论与实践审稿流程

发布时间:

情报理论与实践审稿流程

发表论文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功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的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也是先大概看下职称、单位、研究方向、摘要、关键词,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也直接pass掉。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机构发表(这种的需要睁大眼,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第一, 选择杂志,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杂志,省级的国家级的价格不一样。然后看杂志的级别,在这里呢就可以一起验证了杂志的真假,新闻出版总署输入杂志名,看是否收录,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小心了,千万不能发第二,看杂志的见刊时间。自己什么时候用杂志一定要确定,如果是7月要用,那就不要发9月才鞥收到的杂志,一旦发了到了要用的时候没有法子使用。第三,杂志收录的网站。如果您那没有特别的要求,那就知网,维普,万方都可以了,如要求必须知网收录,那就自己上网查一下看看,是否知网及时更新呢第四,看付款的流程,是不是先发表,录用了查稿确定后付费用,如果不能查稿就危险了,不能保证是不是真正发表成功了。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如何发表sci论文?这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内容。目前,发表sci论文可以给国内作者带来很大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有难度的。发表sci论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论文更顺利地发表,首先需要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这也要求作者阅读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并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如果英文水平不够,你可以先用中文写论文,然后找专业机构翻译成英文,他们也会对论文进行润色,使论文达到投稿的水平。国际sci论文审稿人是不习惯中国式英语的,很多国内作者投稿也是因为语言问题而被拒稿,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早做准备。  论文写好后都会寻找相关的sci刊物投稿,大家阅读相关文献时也会知道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sci刊物,掌握其影响因子及相关期刊的名称非常重要。小编建议先发一些比较高质量的期刊论文,如果能被送审,得到一些修改意见,即使被拒,也可以发表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  选好期刊后根据“Instructions for Authors”,修改自己文章的格式。虽然比较繁琐的事情,却也能修改格式。比如说:文章标题、作者、通讯方式。对于参考文献也有不同的安排方式。总体来说想要发表sci论文并不容易,建议各位国内作者尽早的咨询专业老师,结合你的论文内容投稿相符合的杂志期刊,这样往往通过率会高一些。

lantian蓝天123 试用期 一级(29)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我的消息(3/3)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艺术/文学 > 外国文学快到期问题  • 请帮我查下对<<乌鸦>>(The Raven)的中英文评析,谢谢啦  • 有关评论《傲慢与偏见》的英文书  • 小说征求拉  • 请问有谁知道那里可以买美国作家艾丽斯 沃克的〈紫色〉  • 威尼斯商人英文原版书  更多>>  订阅该问题  北京大学管理哲学与企业战  商帅依托北大,清华,人大等著名高校深厚的教学资源,倾力打造“北    学源网 复旦大学哲学系继  复旦大学哲学系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大学最早成立的5大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已解决  有关于"爱因斯坦"的简介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6-3-7 12:57  速答  提问者: lh66033 - 魔法学徒 一级  最佳答案  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和叔父开的电气小工厂和家庭的自由派思想,使他童年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加上音乐熏陶.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还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小学时排犹浪潮、军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宗教礼仪等使他厌恶权威,他说:“我这个教徒在12岁时突然终结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我很快领悟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不是真的.我认为青年被政府用谎言故意地欺”.12岁时他一口气读完《几何学原》本,并练习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定理.他特别喜欢读《自然科学通俗丛书》中如《力与物质》等书.13岁时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他的数学物理很出色,但其余学业成绩不佳.15岁时,即他中学毕业前一年本已准备“因神经系统状况不佳”休学,学校却以其自由主义思想令其退学.他在辗转意大利和瑞士的高校人学考试中曾因无中学文会和外语、生物课成绩不佳而落榜.1895年在阿。劳人大学预科班,过了一年愉快的学习生活.他随时将思考记人身边的小本,例如“追光问题”:观察者随光前进时,会不会看见电磁波形成停止的驻波?1896年,他进人瑞士苏黎世工科大学师范系(实即数理系).他喜欢在物理实验室观察实际现象.读科学原著和思考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1900年毕业后失业两年才到瑞士专利局任三级鉴定员,这里的七年是他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1902~1905年,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阅读和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法西斯政权建立后。爱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在美期间,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在专利局的业余时间写了6篇论文.其中4月、5月、12月的3篇是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布朗运动的理论.他设想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试图解决科学界和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3年后由法国物理学家佩兰的精密实验证实.3月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的观点、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应用到光的传播,认为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它们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0年后由密立根实验证实).因此,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6月的论体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性理论.由于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才使他在1908年有缘进人学术机构工作.狭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爱因斯坦并不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惯性质量!司引力质量相等这一事实出发,经过10年艰苦探索,于1915~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随后,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1917年发表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他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界的,这是宇宙观的一次革命.1924年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草原子气体的量子统计理论,即玻色一爱因斯坦统计.1925年至1955年间,爱因斯坦几乎全力以赴地去探索统一场论.他力图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即寻求一种统一场理论.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成功.然而,从70年代开始,统一场论的思想以新的形式重新显示出生命力,为物理学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吸收了斯宾诺莎等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漠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经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坚信B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像姓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统一性思想、简单性思想、相对性思想、对称性思想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和广泛应用于他的科学探索之中.他也是一位纯熟地运用思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数学等科学方法的大师.  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爱因斯坦同时还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他一贯为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爱因斯坦在一份仅有4人赞同的反战宣言上签了名,后又积极参加地下反战组织的活动.战争结束后,他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相互谅解的活动,为此到法、英、荷等地奔走呐喊.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促动下,爱因斯坦于1939年建议罗斯福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当他获悉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时,大为震惊,义愤填腐.对于自己曾给罗斯福写信一事感到无比懊悔.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恐怖,进村了不懈的斗争.他对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旧中国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向各国呼吁采用联合的经济制裁制止日本对华侵略.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因抗日被捕,他热情参与营救和声援.像爱因斯沮这样在自然科学创造上有划时代贡献,在对待社会政治问题上又如此严肃、热情,是很难能可贵的.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他的一生崇尚理性。相信人类进步一努为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把真、善、美融为一体。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标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自我解放出来.辽这正是爱因斯坦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完美体现.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活动.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回答者:zlx1027 - 试用期 一级 3-6 13:0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5 个人评价  好  100% (5)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哇噻! 太棒了!!  评论者: §双╃鱼ⅦoO - 魔法学徒 一级  其他回答共 3 条  爱因斯坦(1879~1955)  Einstein,Albert  德裔美国科学家 。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1955年4 月18日卒于美国普林斯顿 。自幼喜爱音乐,是一名熟练的小提琴手。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并取得瑞士籍。后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在这里作出的。1909年首次在学术界任职 ,出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1933年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又坚决捍卫民主,首遭迫害,被迫移居美国的普林斯顿。1940年入美国籍。1945年退休。  图片  爱因斯坦在量子论、分子运动论、相对论等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他对社会进步事业也有重要贡献。  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  量子论的进一步发展 爱因斯坦的一项开创性贡献是发展了量子论。量子论是普朗克于1900年为解决黑体辐射谱而提出的一个假说。他认为物体发出辐射时所放出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然而,大多数人,包括普朗克本人在内,都不敢把能量不连续概念再向前推进一步,甚至一再企图把这一概念纳入经典物理学体系。爱因斯坦预感到量子论带来的不是小的修正,而是整个物理学的根本变革。1905年他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探讨》一文中,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扩充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即统计的平均现象),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即涨落现象),光表现为粒子(见量子光学)。这是历史上首次揭 示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 ,即波粒二象性。以后的物理学发展表明:波粒二象性是整个微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特征。根据光量子概念,他圆满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的经验规律 ,为此获 得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 年他又把量子概念扩展到物体内部的振动上去,基本上说明了低温下固体比热容同温度间的关系。1916年他继续发展量子论,从N玻尔的量子跃迁概念导出黑体辐射谱 。在这项研究中他把统计物理概念和量子论结合起来,提出自发发射及受激发射等概念 。从量子论的基础直到受激发射概念,对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受激发射概念,为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激光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子运动论 爱因斯坦在《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一文中,以原子论解释布朗运动。这种运动是一些极小的微粒悬浮在液体中的不规则运动,首先被R布朗发现。3年后 ,法国物理学家JB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使原子假说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相对论 作为爱因斯坦终生事业的标志是他的相对论 。他在1905年发表的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中,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9世纪末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新的实验结果冲击着伽利略、I牛顿以来建立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以HA洛伦兹为代表的老一代理论物理学家力图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上解决旧理论与新事物之间的矛盾。爱因斯坦则认为出路在于对整个理论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他根据惯性参考系的相对性和光速的不变性这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改造了经典物理学中的时间、空间及运动等基本概念,否定了绝对静止空间的存在 ,否定了同时概念的绝对性。在这一体系中,运动的尺子要缩短,运动的时钟要变慢。狭义相对论最出色的成就之一是揭示了能量和质量之间的联系,质量(m)和能量(E)的相当性:E=mc2,是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由此可以解释放射性元素(如镭)所以能放出大量能量的原因。质能相当性是原子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满意地解释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的疑难问题。狭义相对论已成为后来解释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一种基本的理论工具。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即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的实验事实,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引力场同参照系的相当的加速度在物理上完全等价。”并且由此推论:在引力场中 ,时钟要走快,光波波长要变化,光线要弯曲。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15年建立了本质上与牛顿引力理论完全不同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推算出水星近日点反常进动,同观测结果完全一致,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一大难题。同时,他推断由遥远的恒星所发的光,在经过太阳附近会弯曲 ( 见光线引力偏折 ) 。这一预言于1919 年由AS爱丁通过日蚀的观测而得到证实 。1916 年 ,他预言引力波的存在。后人通过对1974年发现的射电脉冲双星PSR1913+16的周期性变化进行了四年的连续观测 ,1979年宣布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对广义相对论又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广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试图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就是说要寻求一种统一场理论,用场的概念来解释物质结构和量子现象 。由于这是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他工作了25年之久,至逝世前仍未完成。70年代和80年代一系列实验有力地支持电弱统一理论,统一场论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又开始活跃起来。  社会进步事业 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 ,历史上只有N哥白尼、I牛顿和CR达尔文可以与之媲美。可是爱因斯坦并不把自己的注意力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1933年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受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 ,未遭毒手。1939年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的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抢先。于是罗斯福决心制造原子弹,于1945年在新墨西哥州试验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 ,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爱因斯坦对当时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向各国呼吁,用联合的经济抵制的办法制止日本对华军事侵略。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因主张抗日被捕,他热情参与了正义的营救和声援。  回答者:tiankongys - 魔法学徒 一级 3-6 13:07  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和叔父开的电气小工厂和家庭的自由派思想,使他童年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加上音乐熏陶.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还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小学时排犹浪潮、军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宗教礼仪等使他厌恶权威,他说:“我这个教徒在12岁时突然终结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我很快领悟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不是真的.我认为青年被政府用谎言故意地欺”.12岁时他一口气读完《几何学原》本,并练习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定理.他特别喜欢读《自然科学通俗丛书》中如《力与物质》等书.13岁时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他的数学物理很出色,但其余学业成绩不佳.15岁时,即他中学毕业前一年本已准备“因神经系统状况不佳”休学,学校却以其自由主义思想令其退学.他在辗转意大利和瑞士的高校人学考试中曾因无中学文会和外语、生物课成绩不佳而落榜.1895年在阿。劳人大学预科班,过了一年愉快的学习生活.他随时将思考记人身边的小本,例如“追光问题”:观察者随光前进时,会不会看见电磁波形成停止的驻波?1896年,他进人瑞士苏黎世工科大学师范系(实即数理系).他喜欢在物理实验室观察实际现象.读科学原著和思考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1900年毕业后失业两年才到瑞士专利局任三级鉴定员,这里的七年是他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1902~1905年,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阅读和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法西斯政权建立后。爱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在美期间,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在专利局的业余时间写了6篇论文.其中4月、5月、12月的3篇是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布朗运动的理论.他设想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试图解决科学界和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3年后由法国物理学家佩兰的精密实验证实.3月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的观点、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应用到光的传播,认为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它们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0年后由密立根实验证实).因此,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6月的论体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性理论.由于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才使他在1908年有缘进人学术机构工作.狭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爱因斯坦并不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惯性质量!司引力质量相等这一事实出发,经过10年艰苦探索,于1915~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随后,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1917年发表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他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界的,这是宇宙观的一次革命.1924年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草原子气体的量子统计理论,即玻色一爱因斯坦统计.1925年至1955年间,爱因斯坦几乎全力以赴地去探索统一场论.他力图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即寻求一种统一场理论.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成功.然而,从70年代开始,统一场论的思想以新的形式重新显示出生命力,为物理学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吸收了斯宾诺莎等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漠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经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坚信B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像姓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统一性思想、简单性思想、相对性思想、对称性思想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和广泛应用于他的科学探索之中.他也是一位纯熟地运用思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数学等科学方法的大师.  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爱因斯坦同时还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他一贯为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爱因斯坦在一份仅有4人赞同的反战宣言上签了名,后又积极参加地下反战组织的活动.战争结束后,他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相互谅解的活动,为此到法、英、荷等地奔走呐喊.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促动下,爱因斯坦于1939年建议罗斯福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当他获悉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时,大为震惊,义愤填腐.对于自己曾给罗斯福写信一事感到无比懊悔.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恐怖,进村了不懈的斗争.他对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旧中国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向各国呼吁采用联合的经济制裁制止日本对华侵略.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因抗日被捕,他热情参与营救和声援.像爱因斯沮这样在自然科学创造上有划时代贡献,在对待社会政治问题上又如此严肃、热情,是很难能可贵的.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他的一生崇尚理性。相信人类进步一努为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把真、善、美融为一体。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标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自我解放出来.辽这正是爱因斯坦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完美体现.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活动.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回答者:小白兔的梦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6 17:44  在原子科学的领域里,爱因斯坦的名望凌驾于其他科学家之上,且历久不衰。这位具有犹太血统的科学家,幼年在德国渡过,高中时迁居义大利,大学时代则在瑞士苏黎世工艺学院就读。在1900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大学的学业。1902年任职于瑞士专利局,工作乏味,下班后在家中进行自已所喜欢的研究。在他26岁时,也就是1905年,爱因斯坦共计发表了5篇论著,其中第二篇光电效应使他在1921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所提出相对论的品质和能量的关系,这两者是一体的两面,可以互相转换,这导致核能的实现 (品质的损失i以转变成能量)。  1912年秋天爱因斯坦回瑞士母校任教,他的座右铭为「研究的目的在追求真理」,时常告诫学生不要选择轻松的途径。1914年他迁居柏林,任职于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及柏林大学。由于身具犹太人血统,在德国受到歧视,他于1931年接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于第二年离开德国前往美国。  1938年德国在希特勒统治下已经发现以中子撞击铀会产生核分裂的现象。美国科学家乃上书罗斯福总统,由爱因斯坦具名签署,信中建议展开铀实际用途的研究,终于研制出核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爱因斯坦倡议原子能的和平用途,阻止战争的再发生。爱因斯坦一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科学的未知领域,休闲生活则为演奏音乐与读书,淡泊明志,为本世纪的科学巨人。  回答者:qingqing94 - 秀才 二级 3-6 17:5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200字以内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2006 Baidu

情报理论与实践投稿流程

如何发表sci论文?这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内容。目前,发表sci论文可以给国内作者带来很大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有难度的。发表sci论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论文更顺利地发表,首先需要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这也要求作者阅读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并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如果英文水平不够,你可以先用中文写论文,然后找专业机构翻译成英文,他们也会对论文进行润色,使论文达到投稿的水平。国际sci论文审稿人是不习惯中国式英语的,很多国内作者投稿也是因为语言问题而被拒稿,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早做准备。  论文写好后都会寻找相关的sci刊物投稿,大家阅读相关文献时也会知道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sci刊物,掌握其影响因子及相关期刊的名称非常重要。小编建议先发一些比较高质量的期刊论文,如果能被送审,得到一些修改意见,即使被拒,也可以发表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  选好期刊后根据“Instructions for Authors”,修改自己文章的格式。虽然比较繁琐的事情,却也能修改格式。比如说:文章标题、作者、通讯方式。对于参考文献也有不同的安排方式。总体来说想要发表sci论文并不容易,建议各位国内作者尽早的咨询专业老师,结合你的论文内容投稿相符合的杂志期刊,这样往往通过率会高一些。

《情报理论与实践》是 最新的 2014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

首先搞清楚为什么发论文, 一般都是为了保研,学位, 评奖,评职称加分等等, 然后就要了解对应事项对论文方向和所发的杂志(有的会给出一个目录)的要求, 以免发非所要做无用功确定的论文方向, 自己应该要有充分的了解, 可以多看看知网上相关文章, 也可以找老师指导一下, 尽量能写出比较独到的逻辑完整的观点, 还要有充分的论据和比较丰富的论证方法确定目标杂志, 可以先大致圈定几个意向进行详细了解, 包括杂志的周期(有些杂志出刊太慢排队太久等不起), 杂志对作者的偏好(有些较好的杂志只接受一定级别的作者, 本科生不在考虑范围), 投稿审稿或版面费用(一般越好的杂志可能不收费但上稿难度很大), 有可能的话可以在官网或杂志上找到编辑部联系方式, 直接咨询, 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中介投稿要注意符合杂志社的投稿格式规范, 要检查好文字不要出现低级错误, 那样会严重影响编辑对稿件的印象, 投稿投到官方的邮箱, 然后可以打个电话提醒一下编辑查收, 需要付费的一般是杂志出了用稿通知后才付费, 如果是上来就要钱说包发的十有八九是

情报研究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如下:①确定选题。情报研究课题有两个来源,即用户委托的与科学技术研究或生产实践有关的课题,和情报研究人员自行拟定的课题。②制定计划。课题确定后,要根据课题要求,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包括阐明课题目的,拟定调查大纲 (确定需加搜集的资料的出版类型和时空范围),组织研究人员, 规定工作进度和预计研究报告形式等。 ③搜集资料。按研究计划和调查大纲查找和搜集各类有关情报资料,作为情报研究的素材。注意尽可能搜集齐全,不得有重大遗漏。④鉴别筛选。对所搜集到的资料的质量进行鉴别,判断其可靠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并据以进行筛选,剔除不可靠的或不需要的资料。⑤整理研究。资料经鉴别、筛选后,即进行形式方面的和实质方面的整理,然后开始全面的分析与综合研究。分析是指对素材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推敲和判断,从中找出所提供的新的知识、情况、 理论或经验。 综合是指运用逻辑的、数学的或直觉的方法对分析得到的新的信息加以全面的概括与归纳,从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和特性(见情报研究方法)。必要时研究人员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或方案。也可进行预测,即根据事物过去的发展规律推断其未来发展趋势,或根据已知事物的特征推断未知事物的特征。⑥撰写报告。研究结束后,即根据课题的要求,撰写综述报告、述评报告、研究报告或预测报告 (见情报研究成果)。报告一般均应包括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内容应包括该研究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有关背景、与课题有关的情况和数据等。除综述报告外,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独立的见解、观点、建议、方案和预测。要处理好论点、论据、论证3 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要做到论点和论据一致,论证和论据统一。⑦论证评价。在取得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以后,为了评价该研究成果,可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审议 。

情报理论与实践录用流程

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它帮助人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报学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学科,至今仍在发展完善中。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础学科那样,有着严格而且统一的学科定义。“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专家给情报学 下了这样的定义:“情报学是一门研究情报的性质和特点、影响情报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报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演进,情报学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信息化社会的强大支柱之一。 情报科学家把情报学的社会重要性总结为:可使人们有效地传播已积累的知识;不断地使人们及时吸收并应用新知识;通过情报的贮存与检索,唤起人们对知识的记忆;通过对情报知识的有效利用,强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情报学的历史 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它们的情报活动、情报工作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活动主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香农的“信息论”、维纳的“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分别为情报学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萌芽与形成阶段(4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使情报学有了诞生的社会需求和基础。以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为主的一些国家,积累了大量需要处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大大增加;计算机问世并被利用于文献加工领域;新的学术思想活跃以及新的学科不断诞生。这些因素都是情报学孕育与形成的强大力量。 情报学最初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布什和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于1945年发表了“诚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机械化检索文献缩微品的设想;后者于1948年发表了“文献工作内容的改进和扩展”一文,强调了蓬勃发展的文献工作所面临的必须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结合造就了文献工作向情报学的转移。这一时期,情报学发展的最重要国际活动是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召开了国际科学情报会议。 初期发展阶段(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情报学已初步形成了研究体系和内容:情报组织,情报贮存与检索设备,机器翻译和情报需求。美国人陶伯、莫尔斯、肯特等人相继研究出单元词索引、叙词索引、组配索引、题内关键词索引,以及定题情报服务的原理或装置,给情报检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人布拉德福和维克里于50年代前后分别对文献分布理论、费尔桑对分类检索理论、克莱弗登对检索系统性能的评价问题分别作了研究。 1957年是这一阶段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美国科学家柴瑞宣布在美国把各种各样的交流研究与活动统一于情报学。同年,在美国,情报手工检索开始越来越多地转为计算机检索系统。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性质自此开始显露出来。 中国情报学起步稍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科学情报研究所,标志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始。1957年出版了《科学情报工作》杂志介绍国内外情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引起学者们探讨情报工作理论的兴趣,是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开端。1958年中国已开始出现情报述评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情报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还于1958年创办了中国科技情报大学,后并入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情报专业。 发展与壮大阶段(60~70年代) 就国外先进工业化社会而言,情报学在这一时期已成为一门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断发展的独立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统与网络实体、同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交叉程度都变得更为广泛、严格和复杂。 这一阶段,情报学的重点在于发展适用性情报技术,支持国家情报系统的建立,支持和加强专业化情报服务系统,解决情报用户与情报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问题。例如1961年美国化学文摘社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化学题录”的自动编排;1964年建成了MEDLARS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并于1971年将该系统联机化等等。它们在用户与数据库之间架设桥梁,促使联机系统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如美国的加菲尔德发明引文索引并于1961年试编成了《科学引文索引》;普莱斯侧重从历史与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科学情报,于1961、1968年分别出版了《巴比佗以来的科学》与《小科学、大科学》两书,为文献计量化的发展作了奠基性工作,并提出了科学文献指数增长定律与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的普赖斯指数;索尔顿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进行了用加权词方法的自动标引方案试验。上述研究与实践标志着情报学在60~70年代已进入了它的发展与壮大时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拓宽和提高,情报学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一部分。 情报学的性质与内容 情报学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成学科,它作为理解现代化通信与知识综合化所必须的一个领域而存在。 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边缘交叉学科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科学各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科之间或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交叉;第二阶段则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而情报学则是属于第二阶段的交叉产物。 因为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情报及其活动的各种规律”,追求的目标是“最佳的标引方案”、“最少的情报查找时间”、“最大的情报流通”,所以情报学的内容主要有十一个方面,它们是: 情报的产生、内容、特点和结构;情报的传播、交流和利用;情报的贮存和检索;情报的标准与规范;情报系统和网络;情报用户和情报需求;情报的大容量存储和高速传递;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科学情报领域的应用;情报的经济学与社会学;信息化社会。 另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于1979年对情报科学的内容进行了另一种归纳,认为其内容主要有四方面: 情报的标准与计量。例如,情报系统的基本特性;情报的数量、复杂性、含义、利用和价值; 情报的计量和算法;标准实验条件的定义和测试等。 情报的结构。研究课题包括情报搜集和存取系统的结构性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即语法学和语义学);语言结构和情报之间的关系;情报的统计理论以及情报模式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加以验证和目动识别等。 情报传递。主要是研究人作为情报加工者的能力和限制条件。研究课题包括人的情报加工特性;人和情报系统、情报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报的表述。 情报经济学。主要研究情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所研究的问题包括情报学概念在经济结构中的应用,情报经济模型等。 情报学可分为理论情报学,应用情报学以及情报工程技术三部分。理论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的产生、加工、传递与利用问题。中国将其归纳为情报源、流、用的研究模式。 由于其他学科在情报学中的交叉渗透,近来产生了一些分支领域:如情报经济、情报心理、情报术语、情报数学、情报控制、情报社会……等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将会使情报学的面貌一新。 情报又可细分为政治情报、经济情报、科技情报、军事情报、社会情报等,但情报学主要关心它们的共性问题。理论情报学的观点还很多。如约维茨的决策论观点,葛劳斯的结构与功能观点等等。 应用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工作与事业这样一些偏重实践的问题,情报工作按流程可分作情报采集、加工报道、检索、研究、服务等环节。研究这些环节中的规律性问题构成了应用情报学研究的微观方面。 情报事业则是指一个较大领域(如国家、地区、大的团体等)从事的社会情报活动,对它的研究构成了应用情报学研究的宏观方面,并多涉及情报的基础结构,如情报政策与规划、情报机构、情报中心、情报学会、情报标准化、情报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情报吸收能力,也是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关心的一些问题。 情报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情报技术、情报系统等方面。情报技术主要是指与情报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又可以按流程分为情报输入技术、情报存储技术、情报处理技术、情报输出技术以及情报传输技术。情报技术相对于信息技术则偏重于应用层次。 由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知识工程的运用、智能情报检索、专家系统等给情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中国历来较为重视情报工程技术,各个专业部委在这方面倾注心力较多,其成果较多反映在历届的计算机情报检索及有关技术的研讨会上。 情报学的研究方法 目前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社会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作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 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 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在情报学的研究中都在应用,如在情报检索理论、情报传递的机制、情报采集方案的确定中,概率论、集合论、模糊数学、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均在应用,甚至数论、图论、泛函分析、变分法等,也可以应用。 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于情报系统各个侧面与总体,可通过引进系统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讦价、规划与设计。由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众多,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来说,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法,以期获得最优的结果。 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先鉴别一个历史问题,搜集有关史料,形成假说。然后进一步严格搜集与组织史料,认真加以核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报学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与方式。 情报学的研究方法还很多,诸如德尔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哲学研究法,多综合加以运用,近来又出现空白点分析法、聚类映像法等。 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情报学是在融会许多学科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称它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的基础是信息论,它只研究信息传输的共性,而不研究信息传输的特性,不涉及传输的知识内容、价值或语义等问题,而这些正是情报学研究的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情报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子计算机在情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情报的搜集、加工整理、存储、检索、传输、开发利用等工作及其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传统观念和服务方式。 文献学与图书馆学关系十分密切,文献学或文献工作是情报学的基础之一,因此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也较密切。一般来说,图书馆是以藏书、出纳、阅览等为工作重点,而情报中心则侧重加工、报道、研究以至提供各类情报,要求揭示每篇文献以至每个数据的内容;目录学是图书馆学重要分支,而情报学则侧重于文献内容的文摘法、索引法与述评法的研究;藏书量是衡量图书馆规模的重要标志,而情报中心则以文献加工数量,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质量,以及情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作为衡量其工作之重要标志。 在情报活动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因此它与物理、机械、电工、电子等硬科学也有密切联系。此外,情报学还与控制论、通信科学、语言学、语义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报学的发展方向 由于情报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情报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情报学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社会化的程度将日益提高,传统情报系统的观念也将发生大的变化,情报工作将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 情报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不仅由每个有情报意识的人脑来承载,而且需要“世界大脑”来承载。为了使人们随时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报,就要在情报学的研究中注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光盘、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人工智能系统等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将获巨大发展和应用。 情报学除了会在情报产生、加工、传播等环节上继续加深外,情报交流全过程的研究将会发展,情报利用问题将会突出出来。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情报学的综合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会出现更多的分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置,将促使对情报经济问题研究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情报学将从定性的研究过渡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并将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创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从而给本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将紧紧地与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实的学科体系与研究规范,将揭示未来信息社会中人们情报恬动的规律性.以及情报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巨大影响与作用。

《情报理论与实践》是 最新的 2014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审稿

目前图书情报学类的17种核心期刊,另外再推荐一下《图书与情报》。1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2 图书情报工作 中科院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3 大学图书馆学报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4 情报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5 图书馆杂志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6 图书情报知识 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7 情报理论与实践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学会等8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9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10 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等11 图书馆论坛 广东图书馆学会等12 图书与情报 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1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宁夏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等14 情报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吉林工业大学情报科学研究所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学会16 图书馆建设 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17 情报杂志 陕西省科技情报学会,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作为《情报学报》编辑部试图强化与作者、读者以及审稿专家之间交流的一种尝试,自2012年起,每期都会有一篇精彩的卷首语。编辑部希望第1期卷首语成为一面旗帜,指引学科发展方向。总体思路是:夯实情报理论的基础,通过创新情报方法、改进情报技术,指导和强化情报实践。因此,第2期至第5期的卷首语分别以《情报理论纵览》、《情报方法面面观》、《情报技术之思辨》为题。他通过理论纵览、方法剖析、技术思辨、实践探源,总结出了情报学的三个特点,并用于第6期至第8期的卷首语:《数据为基的情报学》、《分析为轴的情报学》、《面向服务的情报学》。分析了情报学的三个特点之后,9至11期卷首语则讨论了三个结合:《加强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序化转化、双管齐下》。2012年卷首语如同方向盘四条基线就像四个轮胎,只有四个轮胎气压均衡,整车才不至于跑偏。情报学学科发展之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因为情报理论、情报方法、情报技术与情报实践四条基线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数据为基、分析为轴、面向服务三个特点就如同一个三角形,首尾相接、相互支撑,为整个学科提供稳定的架构,使得情报学稳健发展。三个结合就像一个三叶轮,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情报学科充满生命力与活力。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学研究 这类的都是图书馆核心期刊的,我能帮你的,图书馆核心期刊的,价格低,正规期刊,全程支付宝担保交易。可查稿

情报理论与实践投稿流程视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Chinese journa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7):1360–1376(SCI) 基于本体的CSSCI学术资源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情报学报》2010(2) P331-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s:An Analysis of Reference in CSSCI”,Nanda Review,12:P85-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Chinese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9:2(3)P8- 客观全面评价期刊,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9(4)P 以显性方式评价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30(第10版)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被引概况分析——基于CSSCI数据库《东岳论丛》2009(7)P5- CSSCI本体概念模型的构建与描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P43-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docum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9(3) P432- 《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教育研究》2009(4)P98- 基于关键词和摘要相关度的文献聚类研究《情报学报》2009(2) P220- 基于CRFs的角色标注人名识别模型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情报学报》2009(1)P88- 利用H指数评价学术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P 略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政府决策《电子政务》2009(2-3)P41- 面向语义网的本体学习技术和系统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P64- 入选CSSCI来源期刊应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16(第6版)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自动标引模型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P89- 科学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质量,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载文及引用特征的学术影响力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P95- 基于模式匹配的中文通用本体概念抽取模型《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P31- 从CSSCI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2)P231- 基于CSSCI的中国大陆图书馆学研究分析《新世纪图书馆》2008(1)P9- The academic impact of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2008,60(1)P55-74(EI)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东岳论丛》2008(1)P35-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2000-2004) — 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学报》2007(3)P373- 网格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模型研究《情报学报》2007(2)P280- “Docum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Sample Weighting”,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KSEM’2007) 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管理总体模型与实证分析《情报学报》2007(1)P116- 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描述框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P15- 面向信息检索的排除词识别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P44- 面向信息检索的词汇知识发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 P10- 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P 116- Query Similarity Computing Based on System Similarity Measurement,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 (ICCPOL06),Singapore,LNAI 4285,pp 42-50, (SCI) Kong Min, Su Xinning,E-government Application Framework (EGAF) the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Commerce and e-G NOVA press,2006 123-133 (ISTP) 基于知识空间的智能信息检索模型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2)P29- 中国民族研究影响力评价(2002-2004)——民族研究概况与期刊被引分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Vol,34(5) 基于CSSCI的中国文学研究主题词分析(2000—2004)《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6)P113- 基于PKI/PMI的Web应用安全解决方案《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6)P1-3,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12)P59-65, 数字图书馆门户的设计和构建《情报学报》2006(5)P546- 面向政府决策的知识挖掘《情报杂志》2006(9)P45- 语义网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情报科学》2006(9)P1335- 基于多语境的相关词自动提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9)P23- 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学报》2006(2)P131-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P 电子政务动态信息采集模型的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P73- 面向电子政务知识支持的数据和信息应用框架《情报科学》2006(6)P810-813, 组织知识变革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P96- 哲学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科学》,2006(1) 基于ISAPI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短信平台服务《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P55-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信息资源研究《情报学报》,2006(1)P99- 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新进展《图书情报知识》,2005(2)P110- 从CSSCI看大学出版社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P70- 构建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情报学报》,2005(2)P136- 知识管理系统下的智力协同框架《研究与发展管理》,(4)P20- 决策过程的知识价值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P25- 我国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科的机构被引分析《情报科学》,2005(11)P1734- 数字化校园中应用集成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P61- 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P60- 数字化校园中Web服务安全框架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P43- 论信息资源整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P54- 高校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P62- 高校数字化校园应用软件构建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8)P48- 数字视频信息的索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P46- 数字化校园一卡通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P54- 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 高校统一门户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5)P57- 数字化校园认证系统的设计《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4)P51- 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3)P50- 新一代高效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P48- 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与评价《中国体育科技》2005(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中的电子协作支持模式《情报科学》,2004(6)P84- 数字视频信息的元数据研究《情报学报》2004(5)P605- 近5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之影响《情报学报》2004(5)P515- 经济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经济学家》2004(4) 视频信息索引技术研究进展《情报学报》2004(4)P410-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生态环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P18- 各种“场”及其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情报学报》2004(2)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情报科学》2004(2)P133- 关联规则兴趣度的度量《情报学报》2003(4)P419- 企业知识发现中的个性化Web推荐服务研究《情报学报》2003(3)P247- 试论企业知识资源的组织《情报学报》2003(2)P211-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科研及管理中的作用《图书情报工作》2003(4)P51-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图书情报知识》2003(1) 知识管理系统下的知识仓库研究——概念与模型《情报学报》2002,21(5)P542- 基于数据仓库的引文分析系统研究《情报学报》2002(3)P290- 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看《经济研究》的学术影响《经济研究资料》2002(7)P27-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研制及其功能《图书馆杂志》2002(3)P18- The Application of Hypertext Retrieval in Fulltext Retrieval S JCIS 2002 6th Joint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s, NC, USA March 8-14,2002(ISTP收录) 电子商务中物流解决方案探索《情报科学》2002(1)P81- 从CSSCI看2000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之最《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2)P5- Developing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5(6) SCI和SSCI收录期刊 Web环境下全文检索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情报科学》2002(4)P402- 利用CSSCI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科学研究状况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 精思求新 注重实用《江苏公安专科学报》2001(2) 引文索引数据质量控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 超文本技术在全文检索系统中的应用《情报学报》2000(6)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设计《情报学报》2000(4) 音像资料的MARC格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 文献自动标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1) 搜索引擎综述《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4) 计算机自动编制文摘《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7(6) 计算机辅助档案案卷题名研究《情报学报》1997(1) 汉语词切分标引算法的改进《情报学报》1996(6) 语文献检索后组式标引研究(论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 多媒体技术《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 科技档案的计算机立卷《档案与建设》1995(5) 档案主题标引实用算法《情报学报》1995(6) 计算机辅助立卷研究《档案学研究》1995(3) 档案自动分类算法研究《情报学报》1995(3) 档案检索自动化技术探讨,《档案与建设》 汉语文献信息自动标引新算法,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档案管理自动化研究与发展方向《档案与建设》 汉语文献自动标引综析《情报学报》 汉语文献检索词自动标引研究《情报学报》 dBASE~CDS/ISIS间的数据转换技术《情报科学技术》 条型码知识与发展《情报科学技术》 定题情报检索实用算法《情报学报》 论我国机读版工具书发展前景《图书情报工作》 中文标题关键词检索实用算法《中文信息》 江苏省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回顾与展望《江苏图书馆学报》 用dBASE-3实现西文标题关键词的布尔逻辑检索算法《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连续出版物系统的发展趋势,《期刊管理与研究论文集》出版社, ATBalema大学图书馆的报纸标引《期刊管理与研究》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思考,第二届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研讨会, 电子技术与连续出版物,《期刊管理与研究》 用dBASE-3实现中文标题的检索算法《新浪潮》 论中文标题的单字标引与位置检索《南京大学学报——自科版》 利用dBASE实现中文标题的后方一致与任意一致检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计算机连续出版物管理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情报学报》 中文单字标引算法的改进设想《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一个实用的微机西文期刊管理系统《情报科学技术》 计算机西文期刊管理系统之我见《情报科学技术》 略论菊池敏典算法《情报学报》8

1 论计算机辅助个别化教学系统的设计,电化教育研究,32 高校电教专业的发展必须走大电教的路子,电化教育研究,43 现代教学设计的趋向,中国电化教育,34 试论电教课设计的性质特点,江苏电教,45 幻灯片的损毁原因及修复技术,外语电化教学,26 电化教育与儿童美育,安徽电教通讯,17 谈电教资料室的信息开发与服务,江苏电教,38 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关于人类特性的考虑因素,全国CBE学术研讨会论文集,79 论色彩学与电教教材画面的设计,江苏电教,310 幻灯投影简笔画的设计,湖南电教,411 论计算机辅助个别化教学系统的设计,电化教育研究,312 音像资料信息的开发与服务,情报资料工作,213 谈电子多媒体技术,外语电化教学,314 幻灯投影片的贮藏与保管,中国电化教育,215 谈幻灯投影简笔画的教学设计与运用,江苏电化教育,316 多媒体计算机在程序教材设计中的运用,外语电化教学,117 视频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电脑,118 多媒体教学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外语电化教学,319 多媒体与教育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20 电化教学课的评估与设计,中国电化教育,1121 论高师电教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电化教育研究,122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安徽师范大学校庆70周年论文集,523 论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52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安徽师大学报,325 关于教育技术实验发展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626 论高师电教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电化教育研究,127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安徽师范大学校庆70周年论文集,528 关于教育技术实验发展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629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安徽师大学报,130 论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31 知识经济、教育技术与创造教育,电化教育研究,632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化发展战略比较,教育技术研究,133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安徽师大学报,234 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化国际综述,比较教育研究,335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问答,安徽电教通讯,236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化国际综述,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G1,737 Web动态数据处理与远程网络教学资源开发,高校电教研究,638 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国远程教育,139 基于Web的动态数据与教学资源开发,中国远程教育,640 基于远程网络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探讨,电大教学(远程教育杂志),641 基于信息问题解决的网络学习模式设计,网络科技时代,1242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对策,电化教育研究,1043 试论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中国远程教育,344 论认知结构与网上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45 远程学习者认知需求与学习模式建构,电大教学(远程教育杂志),246 试论网络课程的界面艺术设计,电化教育研究,947 关于构建学习型网络社区的几点思考,中国远程教育,948 远程学习者认知需求与学习模式建构,成人教育学刊(人大复印资料G5),1149 试论网络课程的界面艺术设计,电化教育研究,950 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演变及构建,比较教育研究,551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述,中国电化教育,352 以人为本——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新观,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53 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中国电化教育,654 从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媒介素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55 论在线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与应用大会论文集(北京GCCCE),清华大学出版社,656 论媒介文化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57 论中小学校园信息文化环境建设,中国远程教育,558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电化教育研究,759 借鉴西方媒介教育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460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机制,中国远程教育,1261 基于信息化过程技术的教学模式探析,中小学电教,1-262 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中小学电教,363 以人为本的信息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464 大学生媒介素养及教育策略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165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探析,现代远距离教育,466 论网络教育游戏的设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7 浅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中小学电教,7-868 运用ARCS探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激励策略,成都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669 论人格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470 从符号学视角探析当代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1 农远工程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调查与思考,中国远程教育,1072 也谈教学模式,电化教育研究,1073 论“教育信息生态学”学科构建,电化教育研究,774 论教育信息系统演进——兼论教育信息生态形成,中国远程教育,7

  • 索引序列
  • 情报理论与实践审稿流程
  • 情报理论与实践投稿流程
  • 情报理论与实践录用流程
  • 情报理论与实践审稿
  • 情报理论与实践投稿流程视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