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献学、校雠学、目录学,是什么关系?

文献学、校雠学、目录学,是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

文献学、校雠学、目录学,是什么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即重视文献及其整理,古典文献学渊源流长。学术界关于“校雠学即文献学”之论并不全面,校雠学和目录学都是古代的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至汉开始分流。校雠文献学注重文献的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注重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的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文献及其整理,文献起源之久远、种类之众多、数量之浩广、整理之频繁,蔚为大观。自孔子整理图书,由此产生了关于文献及其整理的专门学问——文献学。然而中国文献学的源流甚为复杂,大而论之,有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之分,笔者已作过专题研究。具体来说,古典文献学较现代文献学复杂,由于古典文献学之中门派交叉较多,学科争议不断,理清其源流本末,还需要作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到汉而开始分流。从三派的发展看,有一个共同特点:三派均始于汉,兴于宋,至清而鼎盛。由此可划分出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初创(先秦)、分化(汉—隋)、成熟(唐宋)、集成(元—清)。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同时产生于汉刘向、刘歆,在其发展中虽有不同侧重,但其关系甚密,并相互影响,只是因学派不同,理解各异,各自努力扩张并寻求分离,校雠目录之争由是而生。明确学派之分野,有利于解决纷争,取长补短。这两派各以校雠学、目录学自居,是近现代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之本源。广校雠文献学产生于汉郑玄,几经扩大,直至以文献命名,现代“文献学”的产生与此不无关系。校雠文献学讲文献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讲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内容方面,包括文字订正、探讨学术价值等,编定篇目是其成果之一;目录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形式方面,兼及校勘,群书目录是其主要成果;广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编纂,包括文献的解释与重组。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关心各门学术流别,重视学术广度,考百科之源流,具有学术史的功能,学术分类与文献分类密不可分;而广校雠文献学通常关系某一学科,重视学术深度,考一科之源流,体现学科史的功能,文献整理与学术思想融为一体。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校勘、版本、目录是文献整理的三个基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经过文献学家各派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献学思想,成熟了各分支学科,构筑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体系。继承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优秀传统,开拓现代文献学,是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古代文bai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即du单本的图书、零zhi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dao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是通过汇入、编入丛书和类书等途径保存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史书、方志、笔记、别集、杂著、诗赋。文献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当时,记言记事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有的刻在铜器上,也有的刻在石头上。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籍中主要的胚胎形式,主要有“青铜书”和石头书。在纸出现之前。在纸出现之前,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策、帛书、版牍。纸出现以后,出现了写本纸书与印本纸书。写本纸书的形态主要有三种:(1)卷轴式,东汉至唐通行。(2)经折装(也称梵夹装),即把长卷正反折叠,使之成为方形的书本形式前后用硬纸保护。(3)旋风装,即把长卷折成经折装,再用纸把首末页相连,可以循环翻阅不致失散。印本纸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全新质态的书籍形式。雕版印刷术对于书籍形态的更新说来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发行量,更主要地是极大提高了书籍形态的质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印本纸书形态始于唐代中后期,中经宋代的普及与完善,至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最高水准。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

图情档不分家,内容基本想通,非要区别就是研究对象不同,从专业名字就可以很好的区别。

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即重视文献及其整理,古典文献学渊源流长。学术界关于“校雠学即文献学”之论并不全面,校雠学和目录学都是古代的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至汉开始分流。校雠文献学注重文献的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注重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的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文献及其整理,文献起源之久远、种类之众多、数量之浩广、整理之频繁,蔚为大观。自孔子整理图书,由此产生了关于文献及其整理的专门学问——文献学。然而中国文献学的源流甚为复杂,大而论之,有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之分,笔者已作过专题研究。具体来说,古典文献学较现代文献学复杂,由于古典文献学之中门派交叉较多,学科争议不断,理清其源流本末,还需要作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到汉而开始分流。从三派的发展看,有一个共同特点:三派均始于汉,兴于宋,至清而鼎盛。由此可划分出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初创(先秦)、分化(汉—隋)、成熟(唐宋)、集成(元—清)。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同时产生于汉刘向、刘歆,在其发展中虽有不同侧重,但其关系甚密,并相互影响,只是因学派不同,理解各异,各自努力扩张并寻求分离,校雠目录之争由是而生。明确学派之分野,有利于解决纷争,取长补短。这两派各以校雠学、目录学自居,是近现代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之本源。广校雠文献学产生于汉郑玄,几经扩大,直至以文献命名,现代“文献学”的产生与此不无关系。校雠文献学讲文献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讲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内容方面,包括文字订正、探讨学术价值等,编定篇目是其成果之一;目录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形式方面,兼及校勘,群书目录是其主要成果;广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编纂,包括文献的解释与重组。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关心各门学术流别,重视学术广度,考百科之源流,具有学术史的功能,学术分类与文献分类密不可分;而广校雠文献学通常关系某一学科,重视学术深度,考一科之源流,体现学科史的功能,文献整理与学术思想融为一体。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校勘、版本、目录是文献整理的三个基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经过文献学家各派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献学思想,成熟了各分支学科,构筑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体系。继承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优秀传统,开拓现代文献学,是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是北京师范的。开过一次交流会,这个个方向北京大学第一,北师第二。可以登录北大的校内论坛查询资料。只能这么帮您。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

音韵学、训诂学古文献的校勘

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的关系是

历史与方法  书籍流传广泛与时间长久后,必然版本众多,差异错误亦随之产生。特别在雕版印刷盛行以前,图书流布多依赖于手工抄写,几乎是一本不同于一本。所以校勘的工作,与书籍之流行相伴而生,历史悠久。《诗·商颂谱》说∶大夫正考父者,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孔颖达说:考父恐其舛误,故就太师校之。足以说明此句中的 校是指校正文字的错误。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孔子晚年删定《诗》、《书》、 《礼》、 《乐》、述《易》,作《春秋》,是以个人的力量首次进行的文献整理工作,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订正文字、厘定篇章的校勘学的工序。孔子的学生子夏(卜商)擅长文学,他继承师学,善于校勘。《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说: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之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晋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子夏不但正确地校正了错字,还指出了造成错误的原因,就是形近之误(在篆文中己与三,豕与亥字形十分近似),提示了校误的一种方法。刘向校雠古籍,是大规模的国家文化工程,工序繁复,但前表中所列勘正文句著其异词、删定重复厘定篇第两项(即个体工程的第二、三两项)仍是整体工程中最为根本的工作。不把每一部书校成定本,则前道工作就没有意义,后道的工作也无从开展。刘向所写书录中提到错字的情况有:中书以天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 (《晏子》);以谷为进,以贤为行(《列子》);本字多脱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战国策》);《 别录 》中也提到:古文《尚书》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太平御览》卷618引)。这些例子指出了三种致误的原因:声近之误,如章误为长;形近之误,如陶误为阴;脱缺半字,如齐误为肖。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说:书三写,鲁为鱼,虚为虎(《意林》引作帝为虎),七与士,但以倨勾长短之间为异耳。指出了书经多次传写,多有错误。鲁为鱼属脱缺半字例,虚为虎乃形近之误,帝为虎由于虎字隶书作?,也属形误。宋代雕版印刷盛行以后,作为封建时代教育经典的《九经》,刊本众多,以建安余氏、兴国于氏二本称为善本。南宋刻书家廖莹中认为余氏不免误舛,于氏未为的当,乃以家塾所藏二十三本,聘请各经名士百余人,反复参订,重加剞劂,成为世?堂本。廖氏在校刊过程中,总结了校勘时所遇的种种问题,诸如书本 (版本) 、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等,撰成《总例》一卷,附刊于《九经》。不久原版散落,相台岳氏搜集印本,重刻于荆溪家塾,此即相台本,岳氏附言:字画、注文、释音、句读,悉循其旧,且与明经老儒,分卷校勘,而又证以许慎《说文》、毛晃《韵略》,视廖本加详。旧有《总例》,存以为证。明张萱误以相台岳氏为岳珂,而廖莹中的《九经总例》的单刻本易名为《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遂将《九经总例》冠以岳珂撰之名。廖氏此书,实为归纳校勘学亦即单纯的校雠学方法的重要著作。清代汉学家(朴学家)重视考核古籍,校勘事业益趋繁盛,工作缜密精细。王念孙 (1744~1832) 在其《读〈淮南〉杂志叙》中归纳校勘中所遇62 种致误之由(在《王石曜先生遗文》卷三),对校勘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学者陈垣校《元典章》,得谬误2万余条,写成校记,又举其十分之一为例,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后又易名《校勘学释例》刊行。《释例》卷六首篇《校法四例》,总结了4 种校勘方法,最为精到,为校勘工作者奉为圭臬。中国封建时代,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及本朝君主或所尊者之名,必须用改字或其他方法(例如缺笔)以避之,称为避讳。由此亦使书文失其真,如汉石经残碑《尚书》、《论语》中邦字多改为国,是避汉高祖刘邦讳;《汉书》称庄子为严子,是避汉明帝讳;唐人称《四民月令》为《四人月令》,是避唐太宗讳。校书者必须熟悉历代讳字及其避讳方法,始能校正。陈垣著《史讳举例》(1933)8卷示例,也是有关校勘方法的重要著作。 宋代学者郑樵在他的巨著《通志》的《二十略》中写有一篇《校雠略》 (见《通志·校雠略》),第一次高度评价了刘向大规模整理古典文献工作的方向与成就,也严厉批评了后世奉行刘氏之法而欠严格措施所犯的种种疏失错误(特别是对北宋《崇文总目》的指责),成为总结刘学,发展刘学,指导古籍整理工作的第一部专著。因为这部专著以《校雠略》为名,由此确立了古籍整理工作全过程为校雠学这一学术名词。后来清代章学诚著《校雠通义》,近人孙德谦 (1873~1935)著《刘向校雠学发微》(1923),都是遵其旨而从其名。而且郑樵所关心和讨论的主要是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之故等,而对鱼鲁、豕亥等校勘问题则略而不论, 所以这也使得刘向的 勘正文句著其异词、删定重复厘定篇第两道工序(即个体工程的第二、三两项)成为单纯的或狭义的校雠学亦即校勘学而自立门户了。郑樵肯定了刘向的功绩,也指出他的某些缺失,说他重文轻图,尽采语言,不存图谱,是因他乃章句之儒,胸中元无伦类之故。《校雠略》对求书之道(刘向求遗书于天下)论之尤切,提出8种方法, 广开求书途径,欲使册府之藏,不患无书;还提出对亡失之书可以搜集逸文的观点(在《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一节中), 这一理论后来在实践中发展成 辑佚学(见中国古籍辑佚)。这是对于刘向整理古籍工序的发展与充实,使其工序从审察疑伪著明依托 (个体工程第四项)以下改成下列流程: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除了遵行刘向的工序外,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的逸书收入,就是受到郑樵思想的影响。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古籍的工作,最后落实到编著《别录》、《七略》,从而开创了中国古典目录学(即总体收束工程第一项) 的先河。刘向在分类、著录工作以后,还对每个门类也就是各个学科溯析其源流,究详其得失,使其先后本末瞭若指掌,学术自明,并著《辑略》,以冠六略,建立了流略学(即总体收束工程第二项),实质上是今日所称学术史,成为有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成为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基础。这是广义的校雠学最显著的成就。

校雠(chóu)形成理论,作为一项独立的学问,始于西汉。根据《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风俗通义》:“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由此可见,“雠”是核对之意。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指同一本书用不同版本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校正讹误。此外,校雠学亦包含编制目录之意,章学诚《校雠通义·叙》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辩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记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一十焉。”这就明确指出校雠学作为一门学问,和狭义的目录学不同,其任务不仅是要甲乙丙丁地排列书的目录,更重要的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 由此,编者认为可以这样说:从范围角度而言,校雠大于校勘,校勘大于校对。

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的关系

文献学和目录学与版本校勘学比较有关系,重点在目录学(因为版本校勘神马的难度太大了)……在目录学方面,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还是不错的。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都是比较概括性的文献学著作。如果是古代的书的话,正史的经籍志、艺文志可以看看,然后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是一本很重要的文献学的著作。清代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文献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所以他的《文史通义》也可以看一看。从宋代及以后其实有很多私家目录,比如《郡斋读书志》什么的,这些有兴趣也可以看看。明清及近代,这些书就更多了,很多大的藏书楼都有目录,比如嘉业堂的目录神马的……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深入的了,对于搞版本的比较有用。

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的关系图

我国古代文bai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即du单本的图书、零zhi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dao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是通过汇入、编入丛书和类书等途径保存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史书、方志、笔记、别集、杂著、诗赋。文献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当时,记言记事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有的刻在铜器上,也有的刻在石头上。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籍中主要的胚胎形式,主要有“青铜书”和石头书。在纸出现之前。在纸出现之前,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策、帛书、版牍。纸出现以后,出现了写本纸书与印本纸书。写本纸书的形态主要有三种:(1)卷轴式,东汉至唐通行。(2)经折装(也称梵夹装),即把长卷正反折叠,使之成为方形的书本形式前后用硬纸保护。(3)旋风装,即把长卷折成经折装,再用纸把首末页相连,可以循环翻阅不致失散。印本纸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全新质态的书籍形式。雕版印刷术对于书籍形态的更新说来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发行量,更主要地是极大提高了书籍形态的质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印本纸书形态始于唐代中后期,中经宋代的普及与完善,至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最高水准。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图书的查寻、鉴定、著录、评价及目录的编制,完成向读者揭示与报导文献的任务。因此,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是科学研究的指南。

推荐一本简明的目录学著作,周少川教授的《古籍目录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文献学和目录学与版本校勘学比较有关系,重点在目录学(因为版本校勘神马的难度太大了)……在目录学方面,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还是不错的。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都是比较概括性的文献学著作。如果是古代的书的话,正史的经籍志、艺文志可以看看,然后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是一本很重要的文献学的著作。清代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文献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所以他的《文史通义》也可以看一看。从宋代及以后其实有很多私家目录,比如《郡斋读书志》什么的,这些有兴趣也可以看看。明清及近代,这些书就更多了,很多大的藏书楼都有目录,比如嘉业堂的目录神马的……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深入的了,对于搞版本的比较有用。

  • 索引序列
  • 文献学、校雠学、目录学,是什么关系?
  • 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的关系是什么
  • 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的关系是
  • 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的关系
  • 目录学文献学校雠学的关系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