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舒尔(Schur)不等式 说明,对于所有的非负实数x、y、z和正数t,都有:已知x,y,z>=0 则∑(x^t)(x-y)(x-z)>=0 当且仅当x = y = z,或其中两个数相等而另外一个为零时,等号“=”成立。当t是正的偶数时,不等式对所有的实数x、y和z都成立。 舒尔(schur)不等式的证明: 不妨设x>=y>=z ∑x(x-y)(x-z) =x(x-y)(x-z)+y(y-x)(y-z)+z(z-x)(z-y) >=x(x-y)(x-z)+y(y-x)(y-z) >=x(x-y)(y-z)+y(y-x)(y-z) =(x-y)^2(y-z) >=0 t不是1时同理可证 事实上,当t为任意实数时,我们仍可证明Schur不等式成立。 Schur不等式虽不是联赛大纲中规定掌握的不等式,但在联赛不等式证明题中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赫尔德不等式 是数学分析的一条 不等式 ,取名自奥图·赫尔德(Otto H?lder)。这是一条揭示L p 空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 不等式 : 设S为测度空间,,及,设f在L p (S)内,g在L q (S)内。则f g在L 1 (S)内,且有 。 若S取作{1,,n}附计数测度,便得 赫尔德不等式 的特殊情形:对所有实数(或复数)x 1 , , x n ; y 1 , , y n ,有 。 我们称p和q互为 赫尔德共轭 。 若取S为自然数集附计数测度,便得与上类似的无穷级数 不等式 。 当p = q = 2,便得到柯西-施瓦茨 不等式 。 赫尔德不等式 可以证明L p 空间上一般化的三角 不等式 ,闵可夫斯基 不等式 ,和证明L p 空间是L q 空间的对偶。 [编辑] 备注 在赫尔德共轭的定义中,1/∞意味着零。 如果1 ≤ p,q < ∞,那么||f || p 和||g|| q 表示(可能无穷的)表达式: 以及 如果p = ∞,那么||f || ∞ 表示|f |的本性上确界,||g|| ∞ 也类似。 在 赫尔德不等式 的右端,0乘以∞以及∞乘以0意味着 0。把a > 0乘以∞,则得出 ∞。 [编辑] 证明 赫尔德不等式 有许多证明,主要的想法是杨氏 不等式 。 如果||f || p = 0,那么f μ-几乎处处为零,且乘积fg μ-几乎处处为零,因此 赫尔德不等式 的左端为零。如果||g|| q = 0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可以假设||f || p > 0且||g|| q > 0。 如果||f || p = ∞或||g|| q = ∞,那么 不等式 的右端为无穷大。因此,我们可以假设||f || p 和||g|| q 位于(0,∞)内。 如果p = ∞且q = 1,那么几乎处处有|fg| ≤ ||f || ∞ |g|, 不等式 就可以从勒贝格积分的单调性推出。对于p = 1和q = ∞,情况也类似。因此,我们还可以假设p, q ∈ (1,∞)。 分别用f和g除||f || p ||g|| q ,我们可以假设: 我们现在使用杨氏 不等式 : 对于所有非负的a和b,当且仅当a p = b q 时等式成立。因此: 两边积分,得: 这便证明了 赫尔德不等式 。 在p ∈ (1,∞)和||f || p = ||g|| q = 1的假设下,等式成立当且仅当几乎处处有|f | p = |g| q 。更一般地,如果||f || p 和||g|| q 位于(0,∞)内,那么 赫尔德不等式 变为等式,当且仅当存在α, β > 0(即α = ||g|| q 且β = ||f || p ),使得: μ-几乎处处 (*) ||f || p = 0的情况对应于(*)中的β = 0。||g|| q = 的情况对应于(*)中的α = 0。 [编辑] 参考文献 Hardy, GH; JE Littlewood & G Pólya (1934), Inequalities, Cambridge U Press, ISBN 0521358809 H?lder, O (1889), "Ueber einen Mittelwerthsatz", N G W G?ttingen: 38–47 Kuptsov, LP (2001), "H?lder inequality", in Hazewinkel, Michiel, 数学百科全书, 克鲁维尔学术出版社, ISBN 978-1556080104 Rogers, L J (1888), "An extension of a certain theorem in inequalities", Messenger of math 17 : 145–150 Kuttler, Kenneth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Online e-book in PDF form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邢家省, Young 不等式 在Lp空间中的应用,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 第3期, 第20卷 于2009-10-27访问 张愿章, Young 不等式 的证明及应用, 河南科学 2004年 第01期, 第22卷 于2009-10-27访问 取自“ -cn/%E8%B5%AB%E5%B0%94%E5%BE%B7%E4%B8%8D%E7%AD%89%E5%BC%8F ”

你真有兴致 你什么题目 我关注你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

有的学生可能是想要上上海理工大学,有的可能是考虑再三的选择那么上海理工大学到底怎么样那?

山东理工大学为山东省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6所招收和培养国防生的院校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签约培养空军国防生的高校。 学校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3600余亩,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学校现有24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 山东理工大学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中国率先实行了以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明事理、有教养、能干事”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有国际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山东理工大学前校长姚福生先生,中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中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中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中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中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中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等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正门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品牌学科。学校目前拥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位列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实施《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山东理工大学的中国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山东省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20余所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科技难题,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2009年2月24日,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在济南投票表决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以第一名高票入选,一举拿下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余入选高校为济南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联合申请)。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山东理工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共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山东省共3所高校入选,其余两所为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试点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 2010年7月13日,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简称鲁泰学院),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010年度,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获得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额度比去年均翻一番,山东理工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幅度增长。获得资助的项目包括面上项目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专项基金(数学天元基金)2项。山东理工大学徐丙垠等参与申报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也获得了资助。在国家自然基金立项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也喜获丰收,共有40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6项,青年基金项目8项,联合专项项目15项。还有6个项目获得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另外,山东理工大学还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其他项目4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

山东理工大学为山东省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聊城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20131、《南宋诗人研究的新进境——读〈宋才子传笺证·南宋后期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The New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Poet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Journal ofTsinghuaUniversity, N2, 2、《日本江户明治时代文话探析》,《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Studies on the Prose Remark in Edo and Meiji Period ofJapan,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N4, 3、《稀见五山版宋元诗僧文集五种叙录》,《文献》,2013年第3期。A Study on the Gozan Edition of Works by Five Zen-Monks in Song-Yuan Dynasty,The Documentation,N2,4、《曾原一〈选诗演义〉与宋代“文选学”》,《文学遗产》,2013年第4期。Zen Yuanyi’s Xuanshi Yanyi and the Study of Wenxuan in Song Dynasty, Literary Heritage, N4, 5、《宋代诗歌总集新考》,《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2期。New Studies on the Anthology in So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N2, 6、《饮酒、服药与“心好异书”——作为魏晋人的陶渊明》,《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Drinking, drugs, and love for heterodox books: Tao Yuanming and the Atmosphere of Wei-Jin Dynasty,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N6, 7、《域外汉籍中所见南宋江湖诗人新资料及其价值》,《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六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New materials on Jianghu poetic school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Founded in Japanese and Korean Rare Books,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16,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8、《域外汉籍中所见宋代江西诗派新资料及其价值》,《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The Newly Founded Poems and Materials of Jiangxi School of Poetry in Song Dynas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N 6, 201320121、《日本汉籍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における役割》,人环フオーラム(Human and Environmental Forum),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科,2012年3月号,2012年3月。The Roles of Japanese Kansezu in the Stud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Forum,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2(3),March 2、《〈文选〉东传学之一斑——菅原和长〈文选御注表解〉探析》,《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年第4期。WenXuan and Its Japanese Reception: Approach to Sugawara no Kazunaga’sGyouchuumonzenchuukai,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N4, 3、《稀见日本汉籍〈新选分类集诸家诗卷〉、〈续新编分类诸家诗集〉中的宋人佚诗及其价值》,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中心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五期,2012年7月。The merits of two Chinese anthology manuscripts by Japanese Monks in Muromachi period,Newsletter for International China Studies (5),July, 4、《日本所藏宋人张逢辰〈菊花百咏〉校录》,《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A critical study on Zhang Fengcheng’s Juhua Baiyong, 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8, by Zhang Bowe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5、《珍稀和刻和抄宋元汉籍八种叙录》,《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Studies on eight rare Chinese classics preserved inJapan, N8,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6、《谁是陶渊明,谁的陶渊明——陶渊明之谜与陶渊明经典之变迁》,《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6期。Who is Tao Yuanming and whose Tao Yuanming: The riddle of Tao Yuanming and the change of Tao Yuanming’s canonization,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13(6), N 7、《欧阳修〈庐山高〉、〈醉翁亭记〉在朝鲜汉文学中的追摹与变形》,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五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The historical reception of Ouyang Xiu’s Lushan Gao and Zuiwenting Ji in Chinese literature composed in Chosun Dynasty,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15,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September 8、《南宋陈模〈怀古录〉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4期。Chenmo’s Huangulu and 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 2012(4), O 20111、《〈宋史筌〉的文人传、〈艺文志〉书写——兼与〈宋史〉比较》,韩国高丽大学BK国际交流团编“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2011年4月。The writing of biographies of men of letters and bibliography of classics inSongsajon:Compared to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edited in Yuan Dynasty, BK21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Group for Kore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April, 2、《朱子〈斋居感兴二十首〉在东亚社会的流传与影响》,《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1月。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Zhuzi’s Gan Xing Shi in East Asian Community,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7,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November 3、《〈冷斋夜话〉日本刊本考论》(与查雪巾合撰),《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1月。Studies on the editions of Lengzhai Yehua published inJapan(cooperation with Zha Xuejin),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7,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November 4、《东晋隐士戴逵及其《放达为非道论》与晋宋风气之转变》,《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6期。The Recluse Daikui’s Fada Wei Feidao Lu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thos in Eastern Jin Dynasty,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11(6), N 5、《读宋代笔记札丛》,《书品》2011年第6期,中华书局,2011年11月。Notes on the miscellanies of Song Dynasty, Shupin, 2011(6),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N6、【英文】Muse Travels Far Away: The First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ed for the West,Newsletter for International China Studies (4),D《远游的缪斯:〈中国现代诗选〉的编选与翻译》,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中心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四期,2011年12月。20101、《〈苕溪渔隐丛话〉论杜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与许晓颖合撰),《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二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 of the discussion of Tiaoxi Yuyin Conghua about Du Fu,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Essay Collection, N 12, Nanji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 2、《天隐龙泽〈锦绣段〉文献问题之考订》,《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Textual studies on Ten’in Sō Ryūtaku’s Kinshūdan, 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6,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3、《李壁〈王荆文公诗注〉引诗定讹》,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9月。Corrections on the errors about the poems and its author cited in Commentaries of Wang Anshi’s poems by Li Bi,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9,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NanjingUniversity, September 20091、《“丁谓夹注单题诗”考》,《江苏文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7月。A Textual Study of “Ding Wei Jia Zhu Dan Ti Shi”, Jiangs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ies, 2007(2), June 2、《韩国所藏孤本诗话〈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考论》,《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Studies on the rare poetry-talk “Jing Kan Bu Zhu Dong Po He Tao Shi Hua”, 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5,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3、《朝鲜活字本李壁注〈王荆文公诗〉之文献研究》,载张伯伟编《风起云扬:首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8月。A Textual Study of Commentaries of Wang Anshi’s poems by Li Bi, 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First Symposium on the Asian Classics Hosted in Nanjing Universi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4、《双重视域的双重透视——评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与许晓颖合撰),《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Review of Songdai Jiazu yu Wenxue( with Xu Xiaoying), by Zhang Jian,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2009(1), J 5、《六朝诗人鲍照研究的新高度——评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与许晓颖合撰),《书品》2009年第3期,2009年7月。Review of Baozhao Shiwen Yanjiu( with Xu Xiaoying), by Su Ruilong, Shupin,2009(3),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20081、《〈宋人总集叙录〉补遗》,《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页66-68。The Replenishment of Songren Zongji Xulu,Library Journal, 2008(1), January 2008, P66-2、《佛藏中的宋代文学史料——以南宋宗晓所编〈四明尊者教行录〉为例》,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4月。The Literary Documentation in Buddhist Sutras: based on Siming Zunzhe Jiaoxinglucomplied by Zongxiao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9,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April 2008, P196-3、《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注〉中宋代文献辑佚与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A Textual Study of Wangjinggong Shizhu by Lib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Essay Collection, N 10,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April 2008, P162-4、《中古地记及其文化意蕴》,载《南京大学文学院本科本毕业论文选集》(1998-2007年),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The local gazetteer in the Medieval China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anthology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ofSchoolofLiberal Artsfrom 1998-2007,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April 5、《宫亭湖庙神及其在古典文学中的流变》,《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The changes and varieties of the god oflakeofGongting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07(4), July 6、《许梿〈六朝文絜〉及其评点考论》,《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Xu Lian’s Liuchao Wenjie and his commentaies, Journal of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 N1,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June 7、《〈瀛奎律髓〉成立考》,《中国诗学》第十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0月。The establishment of Fanghui’s Yingkuilvsui, Chinese Poetics, N1,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November 8、《域外汉籍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意义》,《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一卷第一期,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Modern significance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to the stud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f Song Dynasty, Wenxue Pinglun Congkan, V 11, N1,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9、《稀见汉籍〈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的文献价值及其疏误》,《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The merits and flaws of the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Beijing: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N6, 20071、《皇甫谧〈高士传〉考》,《江海学刊》2007人文综合版,2007年5月,页86-92。A Textual Study of Huang-Pu Mi’s Memoirs of Distinguished Hermits(Gaoshizhuang), Journal of Jianghai (Jianghai Xuekan), Comprehensive Edition of Humanities 2007, May 2007, P86-2、《〈中兴禅林风月集〉考论》,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7年5月版,页311-329。A Textual Study of Zhongxing Chanlin Fengyueji, 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N3,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2007, P311-3、《读宋诗话〈怀古录〉札记》,《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页11-13。A Note on the Poetry Talk Huai Gu Lu,Jiangsu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ies,2007(2), June 2007, P11-4、《〈永乐大典〉残卷所载诗选〈诗海绘章〉考释》,《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页103-105。Shi Hai Hui Zhang: An Anthology in Yongle Dadian,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2007(2), June 2007, 103-5、《急就华章——王勃〈滕王阁序〉赏读》,《秘书工作》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页40-42。A Close Reading on Wangbo’s Teng Wang Ge Xu, Mishu Gongzuo, 2007(3), March 2007, P40-6、《姚式〈古今乐府〉小考》,《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页25。A Textual Study of Gujin Yuefu edited by Yaoshi, Literary Heritage, 2007(4), July 2007, P7、《蔡正孙与〈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页112-120。Cai Zhengsun and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07(4), July 2007, P112-8、《谢枋得〈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唐诗选〉与唐宋诗学》,载莫砺锋编《谁是诗家疏凿手――中国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8月版,页372-391。Xie Bingde’ Zhujie Zhangquan Jianquan Erxiansheng Tangshixuan and Poetic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Zhongguo Shixue Xueshu Yantaohui Lunwenji, by Mo Lifeng,Nanjing:PhoenixPublishing House, 2007, P372-20061、《〈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中〈全宋诗〉佚诗辑考》,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八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1月,页5-88。Lost Poems of The Completed Poetry of Song Dynasty(Quan Song Shi)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8,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NanjingUniversity, January 2006, P5-2、《以〈唐宋千家联珠诗格〉补宋诗人小传》,《文献》,北京:国家图书馆,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页83-90。The Life Stories of Poets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The Documentation, by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2006(1), January 2006, P83-3、《新材料与新发现――读〈海外新发现永典大乐十七卷〉》,《书品》2006年第1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月,页45-50。Studies on Haiwai Xinfaxian Yongle Dadian Shiqijuan, Shupin, 2006(1),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January 2006, P45-4、《晚宋宋诗选本〈诗家鼎脔〉考论》,《中国诗学》第十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页20-37。Shi Jia Ding Luan: A Textual Study of Anthology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 Chinese Poetics, N11,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October 2006, P20-5、《郑景龙所编诗歌选本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页35。Research on the Anthologies Complied by Zheng Jinglong, Literary Heritage, 2006(2), March 2006, P6、《庾信〈愁赋〉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2006年5月,页75-79。A Textual Study of Yuyin’s Rhapsody of Sorrow, 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 2006(2), May 2006, P75-7、《关于〈论学绳尺〉的笺注者林子长》,《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页156。On Lin Zichang: the Complier of Lunxue Shenchi, Literary Heritage, 2006(4), July 2006, P8、《〈全宋诗〉重出、失收、误收诗举隅》,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九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6月,页83-97。Notes on The Completed Poetry of Song Dynasty(Quan Song Shi),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9,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June 2006, P83-9、《〈清明〉是杜牧所作吗?》,《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2006年4月,页28-31。Du Mu: the Writer of the Poem of Qingming?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06(4), April 2006, P28-10、《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新释》,《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4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7月,页24-29。The Absence of Great Hermit: Why is Tao Yuanming not Included in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2006(4), July 2006, P24-11、《〈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匡补》,《书品》2006年第5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页69-79。Complementary Notes toDictionary of Chinese Ancient Author (Volume Song Dynasty), Shupin, 2006(5), September 2006,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P69-12、《〈全宋诗〉未收诗人及其佚诗丛考――以稀见汉籍〈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为中心》,《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页30-34。The Life Stories of Poets and Their Lost Poem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d Poems of Song Dynasty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Guji Zhengli Yanjiu Xuekan, 2006(5), P30-13、《读稀见汉籍〈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札记》,《古籍研究》2006年下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页126-132。Some Notes o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 Classics Studies, Second Volume of 2006, December 2006, P126-14、读《学苑与书林》,《书品》2006年第3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页91-92。Review of Xueyuan Yu Shulin, by Huang Yonglian, Shupin, 2006(3),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May 2006, P91-15、《有意义之史学――重温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文景》2006年第6期,2006年6月。Review of Zhongguo Fojiao Shiji Gailun, by Chen Yuan, Cultural Review, 2006(6), June 2006, P13-20051、《李淑〈诗苑类格〉辑考》,《中国诗学》第十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页1-15。A Textual Study of Shi Yuan Lei Ge written by Li Shu, Chinese Poetics, N10,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September 2005, P1-2、《南宋诗人赵汝回的生年与佚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页71。The Birthday and Lost Poems of Zhao Ruhu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ry Heritage, 2005(4), July 2005, P3、《生命与诗――读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页39-40。Review of A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by Yoshikawa Kōjiro, Chinese Book Review,2005(3), March 2005, P39-4、《评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书品》2005年第4期,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页32-39。Review of Songren Zongji Xulu, by Zhu Shangshu, Shupin, 2005(4),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July 2005, P32-5、《由科举进入文学――评高津孝〈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博览群书》2005年第12期,2005年12月,页52-59。Review of Keju Yu Shiyi: Songdai Wenxue Yu Shiren Shehui, by Takausu Takashi,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2005(12), December 2005, P52-6、《〈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出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编,《古籍整理研究简报》,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页25-27。Review of A Series of Bibliographies in Korean Era, eds by Zhang Bowei, Guji Zhengli Chuban Qingkuan Jianbao, 2005(3), June 2005, P25-7、《读〈师门问学录〉》,《书品》2005年第5期,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页89-91。Review of Shimeng Wenxuelu, by Zhou Xunchu and Yu Lixiong, Shupin, 2005(5),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September 2005, P89-20041、《六朝“高士”类杂传考论》,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七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页132-151。A Textual Study of Memoirs of Distinguished Hermits(Gao shi zhuang) in the Six Dynasties, 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 N7,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 July 2004, P132-2、《读〈钱穆与七房桥世界〉》,《书品》2004年第1期,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页91-92。Review of 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 by Jerry Dennerline, Shupin, 2004(1),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January 2004, P91-20031、《〈汉唐方志辑佚〉纠误》,《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页159-163。The Mistakes ofHantang Fangzhi Jiyi,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2003(1), February 2003, P159-2、《〈宋百家诗选〉考》,《中国诗学》第八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页191-198。A Textual Study of Song Bai Jia Shi Xuan, Chinese Poetics, N8,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September 2003, P191-3、《旁搜远绍,精益求精――读张伯伟先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页120-122。Review of Quantang Wudai Shige Huikao, by Zhang Bowei, Classics Studeies, 2003(1), January 2003, P120-4、《读〈洪业传〉》,《书品》2003年第6期,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1月,页88-89。Review of A Latterday Confucian: Reminiscences of William Hung(1893-1980), by Chen Yuxian, Shupin, 2003(6), November 2003,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P88-2000《六朝隐士的生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页19-24。Lives of Hermits in the Six Dynasties,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 2000(3), September 2000, P19-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舒尔(Schur)不等式 说明,对于所有的非负实数x、y、z和正数t,都有:已知x,y,z>=0 则∑(x^t)(x-y)(x-z)>=0 当且仅当x = y = z,或其中两个数相等而另外一个为零时,等号“=”成立。当t是正的偶数时,不等式对所有的实数x、y和z都成立。 舒尔(schur)不等式的证明: 不妨设x>=y>=z ∑x(x-y)(x-z) =x(x-y)(x-z)+y(y-x)(y-z)+z(z-x)(z-y) >=x(x-y)(x-z)+y(y-x)(y-z) >=x(x-y)(y-z)+y(y-x)(y-z) =(x-y)^2(y-z) >=0 t不是1时同理可证 事实上,当t为任意实数时,我们仍可证明Schur不等式成立。 Schur不等式虽不是联赛大纲中规定掌握的不等式,但在联赛不等式证明题中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赫尔德不等式 是数学分析的一条 不等式 ,取名自奥图·赫尔德(Otto H?lder)。这是一条揭示L p 空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 不等式 : 设S为测度空间,,及,设f在L p (S)内,g在L q (S)内。则f g在L 1 (S)内,且有 。 若S取作{1,,n}附计数测度,便得 赫尔德不等式 的特殊情形:对所有实数(或复数)x 1 , , x n ; y 1 , , y n ,有 。 我们称p和q互为 赫尔德共轭 。 若取S为自然数集附计数测度,便得与上类似的无穷级数 不等式 。 当p = q = 2,便得到柯西-施瓦茨 不等式 。 赫尔德不等式 可以证明L p 空间上一般化的三角 不等式 ,闵可夫斯基 不等式 ,和证明L p 空间是L q 空间的对偶。 [编辑] 备注 在赫尔德共轭的定义中,1/∞意味着零。 如果1 ≤ p,q < ∞,那么||f || p 和||g|| q 表示(可能无穷的)表达式: 以及 如果p = ∞,那么||f || ∞ 表示|f |的本性上确界,||g|| ∞ 也类似。 在 赫尔德不等式 的右端,0乘以∞以及∞乘以0意味着 0。把a > 0乘以∞,则得出 ∞。 [编辑] 证明 赫尔德不等式 有许多证明,主要的想法是杨氏 不等式 。 如果||f || p = 0,那么f μ-几乎处处为零,且乘积fg μ-几乎处处为零,因此 赫尔德不等式 的左端为零。如果||g|| q = 0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可以假设||f || p > 0且||g|| q > 0。 如果||f || p = ∞或||g|| q = ∞,那么 不等式 的右端为无穷大。因此,我们可以假设||f || p 和||g|| q 位于(0,∞)内。 如果p = ∞且q = 1,那么几乎处处有|fg| ≤ ||f || ∞ |g|, 不等式 就可以从勒贝格积分的单调性推出。对于p = 1和q = ∞,情况也类似。因此,我们还可以假设p, q ∈ (1,∞)。 分别用f和g除||f || p ||g|| q ,我们可以假设: 我们现在使用杨氏 不等式 : 对于所有非负的a和b,当且仅当a p = b q 时等式成立。因此: 两边积分,得: 这便证明了 赫尔德不等式 。 在p ∈ (1,∞)和||f || p = ||g|| q = 1的假设下,等式成立当且仅当几乎处处有|f | p = |g| q 。更一般地,如果||f || p 和||g|| q 位于(0,∞)内,那么 赫尔德不等式 变为等式,当且仅当存在α, β > 0(即α = ||g|| q 且β = ||f || p ),使得: μ-几乎处处 (*) ||f || p = 0的情况对应于(*)中的β = 0。||g|| q = 的情况对应于(*)中的α = 0。 [编辑] 参考文献 Hardy, GH; JE Littlewood & G Pólya (1934), Inequalities, Cambridge U Press, ISBN 0521358809 H?lder, O (1889), "Ueber einen Mittelwerthsatz", N G W G?ttingen: 38–47 Kuptsov, LP (2001), "H?lder inequality", in Hazewinkel, Michiel, 数学百科全书, 克鲁维尔学术出版社, ISBN 978-1556080104 Rogers, L J (1888), "An extension of a certain theorem in inequalities", Messenger of math 17 : 145–150 Kuttler, Kenneth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Online e-book in PDF form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邢家省, Young 不等式 在Lp空间中的应用,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 第3期, 第20卷 于2009-10-27访问 张愿章, Young 不等式 的证明及应用, 河南科学 2004年 第01期, 第22卷 于2009-10-27访问 取自“ -cn/%E8%B5%AB%E5%B0%94%E5%BE%B7%E4%B8%8D%E7%AD%89%E5%BC%8F ”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怎么写

你真有兴致 你什么题目 我关注你

---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 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一、科技论文的内容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受到大家重视,但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 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 是通式,没有用处二、论文的标题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三、摘要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四、引言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 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 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 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 “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五、实验验证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六、结论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七、文字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九、论文的署名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项目项目来源 项目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开始年月 结束年月 项目总经费 本人排名 立项批文其它 重大项目 渝社联函【2011】21号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 宋乃庆 2011/06 2013/11 20万 1/1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BGP018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 宋乃庆 2011/10 2013/12 10万 1/1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HQ001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宋乃庆 2011/11 2013/12 20万 1/1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 AHA120008 中小学理科教材难易度国际比较研究(小学数学) 宋乃庆 2012/12 2013/12 20二、论文作者姓名 通讯作者 题目 期刊名称 年卷期 起止页码 收录类型 影响因子 扫描上传宋乃庆、李光树、康世刚、张辉蓉、于波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育教材新体系 重庆日报 7 7-8 CSSCI廖晓衡,唐恒钧,宋乃庆 宋乃庆 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9(01) 63-69 CSSCI黄燕苹,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西藏初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 2012,23(4) 57-60 CSSCI李玲,宋乃庆,龚春燕,韩玉梅,何怀金,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012(02) 41-48 CSSCI朱黎生,宋乃庆 宋乃庆 格式塔美学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6) 10-12+87 CSSCI李国强,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钟摆现象与省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2(5) 30-33 CSSCI唐小为,李佳,宋乃庆 宋乃庆 课堂科学辩论实施探究——以中美中小学科学课堂案例比较分析为例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05) 105-110 CSSCI朱黎生,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课程标准“双基”内涵延拓的教育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5) 41-45 CSSCI廖晓衡,李岭,宋乃庆 宋乃庆 城乡统筹下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地位与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 教育与经济 2012(02) 22-26 CSSCI王标,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8(04) 53-62+174 CSSCI邝孔秀,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双基教学的传统文化基础刍议 中国教育学刊 2012(4) 46-51 CSSCI宋乃庆,凌琳,邝孔秀 宋乃庆 关于造就教育家的思考 今日教育 2012(09) 32-34 CSSCI黄燕苹,李富洪,宋乃庆 宋乃庆 古典算术问题解题策略探析 数学通报 2012,51(3) 35-41 CSSCI陈燕,宋乃庆 宋乃庆 美国中小学共同核心标准的建立及探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12(3) 37—41 CSSCI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3) 17-19 CSSCI杨欣,张辉蓉,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障碍与对策 中国教育学刊 2012(11) 1-4 CSSCI李静,刘志扬,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多元表征发展代数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03) 268-271 CSSCI杨慧娟,黄燕苹,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基础教育在改革、继承与自信中前进——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心声及启示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1) 9-11+36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尽快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名族教育研究 2011(06) 18 CSSCI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角色定位 教育研究 2011(06) 23-27 CSSCI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国际民俗数学研究: 特点、趋势及启示 名族教育研究 2011,22(06) 32-35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问题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1) 36-38+47 CSSCI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藏族初中数学教师 PCK 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名族教育研究 2010(03) 62-68 CSSCI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新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编写的思考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3) 78-81 CSSCI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应试观争鸣现象的文化审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1) 58-60 CS宋乃庆,唐恒钧 宋乃庆 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减负”问题探析 今日教育 2010(9) 18-20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结构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0,30(04) 54-57+78 CSSCI徐兆洋,宋乃庆 宋乃庆 检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论争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5) 17-20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教师教学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教育研究 2010(09) 85-89 CSSCI张奠宙,宁乃庆 宋乃庆 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0(02) 53-54 CSSCI徐兆洋,廖晓衡,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 1-4 CSSCI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05 9-15 CSSCI张奠宙,宋乃庆 宋乃庆 60 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人民教育 2009(18) 52-55 CSSCI宋乃庆,唐智松 宋乃庆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 2009,35(2) 123—127 CSSCI鲁庆云,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数学试题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数学通报 2009,48(4) 47-49 CSSCI温涛,彭智勇,许洪斌,宋乃庆 宋乃庆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测度:重庆的证据 改革 2009(05) 81-87 CSSCI朱福胜,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基于重庆市四区县的调查 中国教育学刊 2009(06) 16-19 CSSCI黄梅,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5) 99-103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探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9(2) 55-58 CSSC仲秀英,宋乃庆 宋乃庆 经验学习理论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35(06) 129-132 CSSCI沈南山,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测查试题编制研究 教育研究 2009(9) 57-63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教材·教法 2009,29(04) 39-43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素质教育观下的教与学 中国教育学刊 2009(8) 1-1 CSSCI李明振,喻平,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建模的一般认知过程研究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6) 45-48 CSSCI朱哲,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4) 11-14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4) 38-42+46 CSSCI宋乃庆,程广文 宋乃庆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青年教师 2008(12) 20-21 CSSCI庞坤,李明振,宋乃庆 宋乃庆 GX 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 西 南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2008,30(02) 161-164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热点与反思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1) 75-78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因洗尽铅华而美,因回归自然而真 今日教育 2008(11) 55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7(06) 43-45 CSSCI谢幼如、宋乃庆 宋乃庆 网络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的 电化教育研究 2007(10) 44-47 CSSCI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04) 80-83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高等教育本质与高等学校管理科学性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07、08) 12-17 CSSCI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1) 96—99 CSSCI童莉,宋乃庆 宋乃庆 彰显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美国数学课程焦点与我国“数学双基”的比较及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07,27(10) 88-9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平实·朴实·真实 人民教育 2007(19) 44—44 CSSCI宋乃庆,李士锜,巩子坤,何文忠,张奠宙 宋乃庆 2006—2007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3) 99-102 CSSCI李铁安 宋乃庆 宋乃庆 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2) 90-94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两面性 教育学报 2007,3(4) 35—38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育本体与生活世界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3(01) 123-127 CSSCI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李明振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6 234-238 其它王宽明,宋乃庆 宋乃庆 解题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数学教学 2006(03) 3-16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科书总复习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2006,26(08) 33-37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几个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05) 59-61 CSSCI李明振 庞坤 宋乃庆 宋乃庆 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1(01) 175-179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反思与建议 人民教育 2006(21) 24-27 CSSCI杨新荣 李忠如 王洪 宋乃庆 宋乃庆 初 中生数学学 习观性别差异的调 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2(02) 178-182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智慧 教育研究 2006(09) 30-36 CSSCI品洁,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幽默的本质与特点 课程·教材·教法 2005,25(05) 26-30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学的范畴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30(4) 755—759 CSSCI李红婷,宋乃庆 宋乃庆 变革课程理念 创生课程文化——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5(10) 32-35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独立学院的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2(03) 1-4 CSSCI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中美高中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 数学通报 2005,44(08) 14-16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算法教学策略初探 中国教育学刊 2005(5) 41-44 CSSCI但琦,宋乃庆 宋乃庆 大学生数学建模障碍分析与对策 大学数学 2005(05) 25-29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双基”教学中的误区及其成因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7(02) 89-91+101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探究 当代教育科学 2004(01) 59-60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回归生活世界 凸显自主选择——从两个教学实例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自主选择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7) 30-32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双基”是对“双基”的误解——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人民教育 2004(11) 12-13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优秀生培养中需明确的几个观点 当代教育科学 2004(21) 61-6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师范院校发挥人文优势的思考 重庆行政 2004(6) 80—82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4(3) 33-36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3(02) 1-2 CSSCI宋宝和 宋乃庆 宋乃庆 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山西教育(教学版) 2004(16) 1 CSSCI张奠宙,张国祥,宋乃庆 宋乃庆 东西方数学课程概览——2002重庆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侧记(英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8(01) 1-10 CSSC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 中国教育学刊 2003(05) 40-42 CSSCI朱德全,宋乃庆,袁顶国 宋乃庆 数学新课程在西南地区适应性调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6) 998-1003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通讯 2003(12) 1-3 CSSCI宋乃庆,朱德全,袁顶国 宋乃庆 “六连”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的有效模式 中国民族教育 2003(03) 33-36 CSSCI刘福林,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10) 11—13 CSSCI肖红,宋乃庆 宋乃庆 实施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2) 337—340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图形计算器支持下的数学学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7(4) 622-625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 人民教育 2002(12) 29-30 CSSCI宋乃庆 罗万春 宋乃庆 创新学习误区析 人民教育 2002(01) 32-33 CSSCI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比较研究——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与分析 学科教育 2001(08) 23-28 CSSCI宋乃庆,闵兰,张广祥 宋乃庆 中学数学区别化课程研究 沪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12-41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7(4) 92-97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高中数学学习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报告 数学教育学报 2001,10(1) 62-64 CSSCI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极限概念的表征及教学策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4(03) 102-104+43 CSSCI朱德全,宋乃庆,罗万春 宋乃庆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中国教育学刊 2001(6) 37-39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1(4) 46-48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交往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1) 28—32 CSSCI袁爱玲,宋乃庆,张希希 宋乃庆 农村初中“文化农技并进”课程改革实验 课程·教材·教法 2000(6) 14—17 CSSCI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论数学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2) 26—30 CSSCI张希希,宋乃庆 宋乃庆 “文化农技并进”刍议 中国教育报 2000(1447) 4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6(1) 76—81 CSSCI李玲 宋乃庆 龚春燕 韩玉梅 何怀金 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 41-48 CSSCI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试论数学异步教学原则的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1998,7(2) 58-61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 教育研究 1998(5) 23—27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开发 学科教育 1997(6) 32-34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场情景的表征及其创设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1997(04) 17-19 CSSCI陈重穆,宋乃庆,曾宗燊 宋乃庆 21世纪的初中平面几何 数学教育学报 1997,6(04) 6-8+12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课程效益(GX)实验研究简介 数学通报 1996(8) 21-23 CSSCI宋乃庆,陈重穆 宋乃庆 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数学教育学报 1996,5(02) 15-18 CSSCI宋乃庆,曾崇燊,段泽勇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21(增刊1) 88-92 CSSCI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从素质教育看21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 课程·教材·教法 1995(09) 40-42+34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5(04) 1-4+26 CSSCI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GX”为什么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又能节约时间? 数学教学通讯 1995(03) 2+41-4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变教训为财富,把整顿当机遇——走出误区的回顾 高校编辑出版文集 1995(12) 257-263 其它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提高课堂效益(GX) 数学教学通讯 1994(01) 1-2 CSSCI陈重穆,曾宗教,宋乃庆 宋乃庆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GX(提高课堂效益)实验简介 数学教育学报 1994,3(02) 1-4+61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育学报 1993,2(02) 4-9 CSSCI陈重穆,罗介玲,宋乃庆 宋乃庆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简介(初稿)——《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试验课本》介绍之一 数学教学通讯 1990(04) 2+1-2 CSSCI罗四维,宋乃庆 宋乃庆 教材要多样化 数学教学通讯 1989(05) 2 CSSCI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综合运用教材,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02) 97-107 CSSCI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配合中学、开展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数学教学通讯 1984(04) 2-5 CSSCI三、获奖奖励名称 获奖项目 证书编号 本人排名 获奖年度 获奖等级 参与单位数 本校参与学科数 获奖类型 证书扫描“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 《教育实验研究》 0 2/3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重庆市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西南贫困地区“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 0 2/3 2006 省部级 1 1 科研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西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性研究 0 1/1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新课程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系列研究咨询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等部门采纳2001-2004年使用 0 1/5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教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科研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0 1/1 2009 省部级 1 1 科研“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0 1/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第三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0 2/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 西南农村地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研究——“三方联动实习支教”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0 6/6 2013 国家级 1 1 科研四、著作类型 名称 作者姓名 第一主编 出版年月 出版单位 参与单位数 本人排名 封面教材 教学设计 徐学福,宋乃庆 徐学福,宋乃庆 2008/02 重庆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新编初等数学选读 宋乃庆 宋乃庆 2007/12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数学课程导论》 宋乃庆,徐斌艳 宋乃庆 2010/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宋乃庆,张奠宙 宋乃庆,张奠宙 2008/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 2007/08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课程教学模式论:中学教育与农村建设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宋乃庆 2011/05 人民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 张奠宙、宋乃庆 张奠宙 2009/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 索引序列
  •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
  • 聊城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经验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