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论文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论文

呵呵 很难哦 我们江西森林覆盖率是全国第二高的 达到了60% 可是江西最大的河赣江还不是照样黄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易容,地表千沟万壑,破面水土易流失;加之,人们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破坏植被、地表.(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3)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现状: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流失面积达4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65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67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对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推行小流域综合理。同时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小流域经济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水产沙的源头,把小流域治好了,减沙缓洪也就基本解决了。开展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种草,努力增加林草覆盖率。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于水土流失的论文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编写要点  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  一、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  二、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详细提纲举例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平方公里。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从《水土保持法》颁布后的1991年到2002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全省开展重点治理的903小流域,有426条达到了部颁标准,通过了验收,其中有5个示范县、91条示范小流域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1999年水利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城市、100个县、1000条小流域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简称"十、百、千"工程),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表彰。凡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林草覆盖率均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20-40%,缓洪拦沙效益达60-80%,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治理区农民农民收入增加30%以上。全省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兴修的各类水利水保工程的总拦洪蓄水能力达6亿立方米,每年平均拦沙保土1亿吨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关于黄土高原的论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正如这首歌唱到,我从小生长在黄土高原上,大山赐予了我们食物与生活,给我们栖息的地方。  黄土高原上,没有桂林的绿水,也没有秦岭的青山,只是一座座黄土累积成的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登高而望之,山环山,山抱山,将我们笼罩在山的世界中。  小时候眼中的故乡——土的世界  从我记事起,首先看到的便是土。清风带着尘土吹过,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土地的气息,小时候,我眼中的故乡,是土,是土地的憨厚,无私。  成长中的故乡——山的世界  慢慢的,我长大了,走出这个全是山的地方,看到一些地区满山遍野的水,不由感叹,为什么我的故乡不能有锦绣的山,清澈的水呢?秋天回答了我,故乡的山,不是为了人们观瞻,而是养育我们,为人们奉献。在成长中,我看到的故乡,是山,是山的奉献,雄伟。  现在的故乡——树的世界  近年来,人们退耕还林,山上的树越来越茂盛,一眼望去,一片翠绿,比起秦岭又有丝毫逊色?一层微风拂过,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响彻心扉,清除心头的烦恼。现在的故乡,是树,是树的挺拔,翠绿。  农民心中的故乡——苹果的世界  田野的气息临近,树上的苹果咧开了笑脸,对着夕阳,绽放出最美丽的笑脸。红而大的苹果被运送出黄土高原,送给全国人民品尝,人们赞美着苹果的香甜可口中,不正是赞美着高原吗?试问,除了黄土高原,又有多少地方能种植出如此香甜可口的苹果呢?我明白了,故乡—是苹果,我们的骄傲。  故乡的山在人们不可替代,它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当然,山美、人更美。丰收季节,人们总是互换着自家的特色,共同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邻里邻间,你有困难我帮忙,互帮互助,成为一个大家庭,我明白了,故乡是人,是人们的亲密,互助。  我爱我的故乡—黄土高原,我们的高原儿女,一定会前赴后继,把我们的故乡,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

黄土高原的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也就是夏季风北进与西伯利亚冷气团交会,加之地形抬升,所以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

仅有三处于第一个不一样!!!!!!!!!!! 7月 22~24℃ -5~12℃ 影响: ①有利影响: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且光照充足,有利农作物的生长; ②不利影响:冬季气温较低,不利农作物的生长;降水少,蒸发大,较干旱;有霜期较长,影响农作物生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贫瘠;风力侵蚀作用强,风沙灾害比较严重. 外 黄河 泾河 渭河 汾河 3~4月 大 长 ①煤--山西 ②稀土矿--白云鄂博 ③铁--包头 ④煤--大同 ①原料丰富; ②交通便利; ③接近辽中南,京津唐等主要工业基地,市场广阔; ④劳动力丰富. ①夏季光照充足,且气温较高,有利农作物的生长; ②劳动力丰富; ③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丰富的生产资料. 谷子一年二熟 ①陇海线---兰州 西安 ②兰新线---兰州 ③包兰线---兰州 包头 ④京包线---包头 ⑤宝成线---宝鸡

在我国北方,耸立着一块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它就是以面积巨大、地形崎岖、黄土深厚而闻名于世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呢?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赞同黄土风成学说。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黄土高原。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对此,我国科学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论——黄土高原灾变水成学说。他用大量证据证实:黄土高原是喜马拉雅运动带来洪水泛滥,黄土沉积和新构造运动抬升形成的。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水土流失的论文

环境生态学个人觉得就和环保是一类的吧,要是没错的话,你看看!环境保护前沿!,可以度娘出来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1原因人为因素(1)、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2)、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加大了土地的载荷。(3)、掠夺性的开发与人为破坏植被引起风蚀和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四个方面。2措施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4、复垦回填,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平方公里。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从《水土保持法》颁布后的1991年到2002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全省开展重点治理的903小流域,有426条达到了部颁标准,通过了验收,其中有5个示范县、91条示范小流域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1999年水利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城市、100个县、1000条小流域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简称"十、百、千"工程),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表彰。凡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林草覆盖率均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20-40%,缓洪拦沙效益达60-80%,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治理区农民农民收入增加30%以上。全省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兴修的各类水利水保工程的总拦洪蓄水能力达6亿立方米,每年平均拦沙保土1亿吨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水土流失的现状:很严重治理对策:生态修复

有关黄土高原的论文

近代社会仅仅数百年时间,频发的战乱使 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人 们为了满足其自身生存的需求,对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开 发利用,特别是广种薄收这一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地、彻底地破坏 了农业生产自身的生态环境条件. 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草灌乔植被在黄土高原治理中至少 有三大效应.一是消减洪峰涵养水源的作用.草灌树冠可以对降雨起到 再分配作用,特别是对暴雨动能阻滞效果显著,使地表土层能最大限度 地吸收有效降雨,大面积的乔灌流域区,可以对暴雨产流时间延长3倍 以上,并可涵养水源,有效调节河道径流量;二是改良土壤结构,防止 侵蚀效应.良好的草灌森林土壤使土壤表层及深层毛细管孔隙增大,具 有有效的入渗能力,比裸露地和农地的入渗能力提高20倍以上,可以改 变表层土内径流速率,增加土壤水分贮存量,即使是次生林与人工草灌 区,其拦沙效益可达到80-100%;三是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乔灌草达 到一定规模面积后便能改善小气候.可以有效遏制频发的沙尘暴天气, 减低燥热高温的地表温度,降低区域强度水分蒸发量,提高地面湿度, 减轻早、晚霜及干旱危害.数十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只 有在这一特殊的地域里实施种草植树、恢复植被及相配套的水土保持工 程的综合措施,才能使黄土高原治理收到最佳效果,而生物措施、植被 建设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本”工程,首要的措施应当是种草 固土.

在我国北方,耸立着一块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它就是以面积巨大、地形崎岖、黄土深厚而闻名于世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呢?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赞同黄土风成学说。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黄土高原。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对此,我国科学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论——黄土高原灾变水成学说。他用大量证据证实:黄土高原是喜马拉雅运动带来洪水泛滥,黄土沉积和新构造运动抬升形成的。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 索引序列
  •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论文
  • 关于水土流失的论文
  • 关于黄土高原的论文
  • 水土流失的论文
  • 有关黄土高原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