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扬州大学的中国古代史学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6人,硕士学位1人。设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史和中国古代学术史等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研究方向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文化为研究重点,根据该时期社会发展、历史变革的特点,特别重视区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明清史研究方向以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区域文化为研究重点,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古代学术史则以中国古代经学史、地方学术史等为研究重点。近年来,学科成员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汉学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明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经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了《拥抱文明——十六国北朝改革的启示》、《六朝江东世族家风家学研究》、《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六朝家族》、《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汉光武帝刘秀评传》、《扬州学派的经学研究》、《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等学术专著;目前承担“后汉书稽疑”、 “汉晋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革”、“清代扬州学派与扬州地方史研究”、“中古江淮士人流动与文化交流”、“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点校”、“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六朝家族文化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本学科科研成果多次获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教育厅等优秀成果奖。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分享会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2-2013年期间,学校共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3年,在ESI评价的22个学科中,学校共被ESI收录论文3672篇,被引2314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在全球排名前1%的5039个研究机构中,总被引次数位居第1664位。学校的“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被评定为首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 《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00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9月,全校拥有文献402万余册;年订购中文报刊3376种,原版外文期刊548种。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目录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文史、农业、烹饪类文献具有特色,敦煌学资料丰富。馆内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EI、PQDD、IEEE/IEE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40种,折合电子文献7万册。

意思: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出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了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参考资料:春江花月夜-百度百科

1969年分配至南京港务局工作,开始业余文艺创作,在《青春》、《随笔》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和评论。1981年调至扬州市文化局创作组,从事扬州戏曲研究。其间出版了《扬州清曲》、《扬州曲艺史话》,并对扬州弹词《珍珠塔》进行了整理出版,《扬州曲艺史话》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证书。1985年调至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任教研室主任、教务主任,从事文艺教学和研究。其间,出版《扬州文化谈片》,在读书界影响较大;出版《扬州曲艺论文集》,列入“江苏优秀曲艺作品丛书”,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三十六声粉铎图>及其作者》,获得省华东田汉戏剧理论二等奖;又出版科学文化史读物《UFO与古代中国》和《走进飞碟》,在读者中获得好评,《走进飞碟》再版。1995年调至扬州市文化艺术研究室,专事扬州文化研究。在此期间,自觉运用唯物辨证法对扬州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剖析,首先对某些重要历史文化现象作了专题探索,出版了《扬州瘦马》、《两淮盐商》、《维扬优伶》等书。接着对扬州八怪进行研究,出版了《风尘未归客》,列入“扬州八怪传记丛书”获得华东图书二等奖。同时,出版了《二十四桥明月夜》、《扬州掌故》、《风流扬州》、《醒堂书品》、《马戏丛谈》、《自控型密探》、《绿杨梦访》、《瘦西湖》、《个园》等书,其中《扬州掌故》获得国家图书奖。2001年9月15日,由韦明铧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江苏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淮扬文化通论》,经学科专家组评审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立项为重点项目。 由于韦明铧在文化研究方面的取得的实绩与影响,日本、丹麦、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同他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韦明铧应邀参加了中韩文化交流研讨会、海峡两岸扬州学派研讨会、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论文,阐述观点。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丹麦学者易德波、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亚等在各自的著作中吸收了韦明铧的学术见解。安东尼亚博士将韦明铧的论文《扬州瘦马考论》翻译成英文,发表于澳大利亚《东亚研究》学术杂志。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扬州大学的中国古代史学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6人,硕士学位1人。设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史和中国古代学术史等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研究方向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文化为研究重点,根据该时期社会发展、历史变革的特点,特别重视区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明清史研究方向以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区域文化为研究重点,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古代学术史则以中国古代经学史、地方学术史等为研究重点。近年来,学科成员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汉学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明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经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了《拥抱文明——十六国北朝改革的启示》、《六朝江东世族家风家学研究》、《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六朝家族》、《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汉光武帝刘秀评传》、《扬州学派的经学研究》、《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等学术专著;目前承担“后汉书稽疑”、 “汉晋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革”、“清代扬州学派与扬州地方史研究”、“中古江淮士人流动与文化交流”、“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点校”、“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六朝家族文化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本学科科研成果多次获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教育厅等优秀成果奖。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介绍

扬州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化博览”城市。不独古老的蜀冈,历史遗存俯拾皆是,即便滨江的南区,文化现象同样遍地开花。就人文价值而言,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现代的审美取向,人们研究文化现象,比较注重学府,尤其是高等学府。它对片区的文化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大学城位于南区纽带之上,集 科技、文化、宗教、旅游、生态于一体,对推进沿江开发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城的文化效应 按照规划,今年是大学城建设的攻坚之年。其中南片的“扬子津科教园”3所院校,即环境资源学院、工业职业学院和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建成,完成投资额20亿元,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入驻师生4万人。北片除广陵学院外,扬州大学新征的1200亩新校区工程启动,至2009年,入驻5所本科学院。届时整个大学城将形成占地3500亩、师生8万人的“六本三专”的办学格局。9所院校拥有专业近40个,完全呼应沿江经济开发对人才的需求,是南区建设重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大学城对片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正日益显现出来,位于大学城畔的尚城、与广陵学院正对面的扬子·豪泽苑便是很好的例子。大学城人文环境贯穿仪扬河的历史,扬子津科教园的价值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城,还在于它的建成使人们发现了一块“旅游和氏璧”,更加看到了扬州沿江大开发的艳阳普照,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高旻寺。该寺成为中国四大禅宗丛林之一,现在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保护单位。市政府已经明确规划,“十一五”期间在南区运河上打造三湾景区、高旻寺景区和瓜洲景区,而且随着联合国人居奖的获得,以及“申遗”步伐的加快,南区水环境风光带的建设可望大大提速。一个更加秀美的扬子津风景区的重现指日可待。与皇家园林密不可分的仪扬三汊河潜藏着巨大的旅游价值,一旦获得开发,将是扬城的又一个观光胜地,或者说可以与蜀冈风景区相媲美。又由于没有工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融合宗教、文化、科技,其创造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更加宜于人居。 广陵曲江观涛 “广陵曲江观涛”天下闻名,早在西汉初期,著名文学家枚乘在《七发》文中,对壮观的广陵涛就有详尽的描写。广陵观涛处就在今天的施桥沙洲以北。直至唐代中叶,依然可见其浪卷波涌的雄姿。李白有诗云:“因夸楚太子,便睹 广陵潮。”古来讴歌广陵潮的诗句不乏其数。 唐代扬州港为天下第一大港。其时,全国盐粮四分之三从扬州港转运。宰相刘晏兼任江淮转运史,总理天下财税,在扬子津设扬子巡院、扬子造船工厂,为扬州跻身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扬子津行宫为南区最早的皇家园林,扬子津行宫又名隋炀帝临江宫,位于三汊河以北的扬子津,主要景点有:元珠阁、凝晖殿、炀帝钓台、扬子津码头、扬子亭、玄珠观、澄月亭、悬镜亭和春江亭。其中“春江亭”依炀帝“春江花月夜”诗意境而建;“凝晖殿”气派宏大,壮观之极。大业七年二月,炀帝在此宴请百官,命开江南运河,并制江都郡与京兆尹同秩,江都升格为“亚都”。炀帝驻跸临江宫时,其龙旗绵延二十余里,“前代羽卫,无胜于此”,盛况空前;“炀帝钓台”为炀帝垂钓观涛之处。传说钓台垒石全从江南运来,船至江岸,十几块如牛大小的石块自动从山头滚入船中,像人一样地站立,而船没有半点伤害,皆以为瑞兆。 伊娄河文化遗址 伊娄河又名南区古运河,开挖于唐代中期,指从三汊河扬子桥(扬子津)至瓜洲一段,全长12公里,同时包括仪扬河东段以及连接施桥的深港。其间可资论述的有几十处,包括宗教、人文等。寺庙。包括天王教寺、太平寺、宝胜教寺、扬子寺、开福寺、向善寺、清凉寺、关帝庙、果来寺、寓贤寺和高旻寺,尤以寓贤祠最具文化品位。寓贤祠亦称聱隅先生祠,在扬子桥,宋代建筑,为纪念大儒黄晞先生而建。黄晞,福建人,所著《论语》十篇,朝野并重。其一生隐居扬州讲学,不肯为官。当朝宰相、曾任扬州太守的苏颂撰写碑文立祠。伊娄斗门闸和扬子桥新闸。唐润州刺史齐瀚开伊娄河,同时建单斗闸,以节制运河水,李白写《题瓜洲新河》诗盛赞;扬子桥新闸建于明万历年间,皆为运河建桥史上的壮举。神龙堰。亦叫龙舟堰,是为魏文帝曹丕试龙舟处。曹丕作《广陵临江观兵》诗以记,在三汊河以南的古运河两里处。王播宅。在古运河瓜洲镇。王播官至宰相,其弟王起、其孙(王式之子)王铎亦官至宰相。王播子王式,官至监察御史、工部尚书、大将军;另王播二弟王炎,官至太常博士。一门显赫而且出三个宰相,扬州史上乃是唯一。扬子桥和万里桥。扬子桥又名扬子驿,在扬子津;万里桥在深港皂角林一带,传隋代建,为宋代著名桥。东石人头和西石人头。在冻青桥仪扬河两岸,为水文测绘标志。诗词。据统计,历代名人描写南区运河风光的诗词多达数千首,其中尤以咏扬子津和瓜洲渡为多。仅咏扬子津的就有300余首,是现今了解古运河的重要资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的就是扬州南郊曲江特别是扬子津一带的江滨月下景色,孤篇压全唐。故事。南区古运河一带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故事十分丰富,主要有:春秋伍子胥奔吴,从今瓜洲至京口一线渡江(清焦循考证);端午节扬子江竞渡故事;三国曹丕临江观兵;隋贺若弼布兵攻陈;隋炀帝临幸扬子津行宫故事;唐胡商故事、杜十娘故事;李白扬子津送客故事;刘禹锡、白居易扬子津相逢故事;苏东坡乌台诗案瓜洲留诗故事;晏孝广护送高宗南渡故事;文天祥扬子津遇险故事;李庭芝、姜才扬子桥抗元故事;孙中山瓜洲纵论实业故事等,可谓洋洋大观。 从上述简介中可以看出,扬州南区景观大 都为隋唐时代的。具有历史悠久、景观众多、分布密集、内涵丰富等诸多特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南区景点除高旻寺、瓜洲渡等少数有所恢复外,其余皆湮没无闻。所幸三汊河尤存,而且还在发挥着航运、排灌等功能,数千首诗词更是巨大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之大学城的品牌效应,南区的发展前景光明灿烂。如何加以挖掘、整合,需要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同时应结合当今的产业开发,进行综合配套,走一条适应滨江新城综合开发的新思路。这是本文透析南区文化现象的基本出发点。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pàn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字中读xiá,xié是近代编入的声调)。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年代】:唐【作者】:温庭筠【作品】: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内容】: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千里涵空照水魂,万枝破鼻团香雪。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里。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春江花月夜》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诗人面对着美好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宇宙无尽,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楼头思妇,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所以为历代传诵,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无数有才之士被压制,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到处飘泊,苦苦奋斗而难展其志,面对无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与短促。这种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历代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具有积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描写景物,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接着,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他想到人类代代相传无穷尽,而江上明月年年都是那样,感到“人生短促,事业难成,而宇宙却无限永恒奥秘深藏。不仅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问。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己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办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己”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很简单。投稿该刊最好用电子邮件发稿,效率高、回复快。用电子邮件投稿,一般要求邮件标题写稿件栏目名称、稿件标题、最好再标明原创;稿件正文用宋体五号,文尾留下姓名、电话、Email、QQ、地址、邮编;一般一个月音讯皆无便可转投他刊。

  • 索引序列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分享会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介绍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