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大学生道德论文

大学生道德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道德论文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而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  对于大学生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问题,涉及两方面: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 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 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 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 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 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 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 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 全球化的条件下,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 思想、 文化等方面也将随着发生变化, 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 益增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将随之转变, 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 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 是青少年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量最大, 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部分, 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其状况如何, 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又尤为深远。 通过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研究, 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社会道德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途径, 着重探讨我国当前情况下, 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以促进学校、 家庭、 社会有目 的、 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 领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 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价值观或原则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 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 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会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社会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认知、 道德感情、 道德意志等。 社会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 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特征, 就是将外在的知识, 包括社会道德知识、 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道德认知, 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社会道德实践再将内在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以社会道德知识为重点,同时十分注意其他科学知识对社会道德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把社会道德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育, 从而从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质。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 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 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 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 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与再教育过程, 是一种在不断地由社会认知一社会践行一自 我反思的循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过程。 中国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重要骨 干和接班人, 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 是国家和民族应对社会道德新挑战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 借助学生自 己的智慧作出自 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 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 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等,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方式, 能够自 觉地运用已知去对付未知, 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具体社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面临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挑战。 首先是网络文化的挑战, 包括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形成的挑战、 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 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的困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调整。 再次是知识经济的挑战, 包括知识经济对教育主体的影响、 对教育客体的影响、 对教育介体(教育目 的、 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的影响、 对教育环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 的影响等。 第四是对外开放的挑战, 包括道德文化复杂和多元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变动和异化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虚浮与躁动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世俗与实用性的挑战等。 只有成功应对这些挑战, 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这个就要看你自己的文采了,其实在大学生涯很好写的,只不过就靠你自己爱不爱吹嘘了。

道德论文大学生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 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 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 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 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 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 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 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 全球化的条件下,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 思想、 文化等方面也将随着发生变化, 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 益增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将随之转变, 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 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 是青少年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量最大, 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部分, 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其状况如何, 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又尤为深远。 通过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研究, 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社会道德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途径, 着重探讨我国当前情况下, 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以促进学校、 家庭、 社会有目 的、 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 领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 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价值观或原则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 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 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会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社会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认知、 道德感情、 道德意志等。 社会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 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特征, 就是将外在的知识, 包括社会道德知识、 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道德认知, 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社会道德实践再将内在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以社会道德知识为重点,同时十分注意其他科学知识对社会道德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把社会道德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育, 从而从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质。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 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 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 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 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与再教育过程, 是一种在不断地由社会认知一社会践行一自 我反思的循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过程。 中国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重要骨 干和接班人, 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 是国家和民族应对社会道德新挑战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 借助学生自 己的智慧作出自 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 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 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等,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方式, 能够自 觉地运用已知去对付未知, 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具体社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面临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挑战。 首先是网络文化的挑战, 包括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形成的挑战、 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 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的困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调整。 再次是知识经济的挑战, 包括知识经济对教育主体的影响、 对教育客体的影响、 对教育介体(教育目 的、 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的影响、 对教育环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 的影响等。 第四是对外开放的挑战, 包括道德文化复杂和多元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变动和异化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虚浮与躁动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世俗与实用性的挑战等。 只有成功应对这些挑战, 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这个就要看你自己的文采了,其实在大学生涯很好写的,只不过就靠你自己爱不爱吹嘘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学习其他任何课程一样,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也要注意一定的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学风,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习、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这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行动。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知是前提,行是结果,情感、意志起中介作用,行首先要有知的引导。只有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我们才能在日常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才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其次,我们要善于把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毛泽东有句名言:“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才是检验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高低的标准。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程,是一个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积极扬弃过程,它既需要自己主观的努力,也需要客观外界的帮助。接受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但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也可称为自我修养,它表现为一种自我主观积极努力、勇于进取的状态,表现为在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儒家学说中提倡的“慎独”就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例如进行自我总结和鉴定,通过分析解剖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立座右铭,针对自己的弱点或根据自己的愿望把名人名言置于床边、案头,朝夕相望,就能起到激励、督促、潜移默化的作用;记日记、写读后感等也不失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道德观论文

我有现成的 给你参考今天刚交了这个作业呵呵~~你凑或看看把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加强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修养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借此,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浅谈一个个人一点肤浅的观点。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我们在大学期间学英模、赶先进,加强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b]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呢?[/b]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四化建设的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我们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由于我国经济落后,教育投资相对于发达国家如杯水车薪,教育体制毕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进入大学教育的学生毕竟是经过激烈竞争的优胜者,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以优遮百丑”,这样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没有负担放纵自己,长此以往就很危险,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最后,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非典”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白衣天使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非典”结束后将这些“白衣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以上的观点和看法是我对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是为我们高校素质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它必将对我们高等教育的跨世纪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b] 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b]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纲要》,要注意抓重点人群和重要环节。“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必经环节。我们应当紧密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贯彻落实《纲要》。 [b]  一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b]当前大学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有理想、有道德是他们的主体形象。但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要实事求是地调查和分析,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于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道德观上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要在教学中作深入的剖析、正确的回答。在摸清大学思想道德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纲要》要求和德育总体目标,规划和确定大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原则和方法,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b]  二是要丰富和拓展“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内容[/b]。《纲要》在总结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说,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强研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说充分讲清楚,把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说充分讲清楚,把“五爱”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说充分讲清楚,把“三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说充分讲清楚。 [b]  三是要把握和突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道德观教育中的重点[/b]。《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我们应当注意到,这20字基本道德规范在《纲要》中不是放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中来表述,而是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来表述。这反映了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在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表明了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工程,当然也应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b]  四是要改进和创新“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b]。教学方法应该是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学,讲授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他们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结合起来。 [b]  五是要推进和深化“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建设[/b]。《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方面提出了“六个坚持”。这些方针原则,是我们在教学内容中要体现和贯彻的,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建设也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应遵循“六个坚持”,正确认识和处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建设与批判、自律与他律、先进性与广泛性、一元性与多样化等关系,切实增强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

论大学生道德观 论大学生道德观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夕日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却难于并轨前行,而是出现了一些感情危机与道德缺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的提高,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浪潮面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荣辱观教育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显现得很紧迫 虽然从一些大学生犯罪事实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准,但至少呈现出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在人格教育上的缺位,这一方面,主要有赖于大学生自身主动积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必要,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还存在欠缺,力度不够,缺少严格防范与引导,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社会把我们大学生看做成年人,赋予他们公民的权利,并要求他们履行公民是义务,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走进社会,社会阅历浅,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们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能力,人格发育还不健全,高校应该通过‘人文教育’使得他们完成社会化的最后一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个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的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以后,中央新闻单位和全国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展示了立体化、多媒体的宣传报道态势,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人心。人民日报发表了六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论,发表解读荣辱观的专家文章,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大学教育作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迈向大众化的教育开启之端,在这方面应该首当其冲要走在最前面,因为大学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集中地,是浓烈人文气息的大花园,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是国家创新和发展的依托,大学生来大学接受的是高层次的教育,国家、社会花费了大血本来培养的人才,所以,教育不管从我们中国的几千历史或是现在我们的现代化教育也好,注重德育仍旧是培养一个人才的一个不可过缺的方面。 大学时代是人生黄金的时期,生命力最旺盛,体力最充沛的时代,然而,大学时代也是人生旅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时候,友谊与爱情、竞争与合作,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自我奋斗与祖国命运前途命运,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怎样追求才是高尚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我们大学生面前,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回答和选择。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大学生又有多少真正思考过这些责任和义务、道德与荣辱,素质与能力、做人与处世呢? 我们应该听说过马加爵的杀同学的事件,而且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影响,在这里,我只想通过这件事,想说我们大学生面对的现实的心态问题和道德问题之间的关系。,,因为好多事情都是我们大学生在不理智,喜欢冲动的情况下毁了自己一生, 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学业问题,因为学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费用大,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因此变得孤僻;三是由于家庭不稳定导致的个性问题;四是失恋问题。 在这样现实面前,我们大学生很多的时候是因为太冲动而丧失了理智,以至于违背道德、法律,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时常可以看到,听到,虽然我们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比青少年高,但我们却不能忽视我们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大学生道德水准,心理素质不好,道德也会存在缺陷,要是不及时引导和教育,等到事情发生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高校在方面应该加强引导和教育。 通过大学生有关事件的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极端行为往往并不因单一因素引发,而是多样问题集中引起。而这些问题包括: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素。随着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他们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如意、不幸福感。往往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越高的人,这种不幸福感越强烈,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容易让我们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的内在因素,要是我们高校只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了解和观察, 大学生如果不注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道德 还有一个也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可以看到或是听到,我们有些同学,因为借同学钱不还,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在大学生中间时有发生;还有就是我们大学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好多学生毕业后故意不还的现象,不仅违背了自己的诚信,而且还违背了社会的道德,等等问题都是我们大学生身上应该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别违背了诚信这个原则,否则谁也不敢保证他有多大的能耐在事业上或是感情上取得成功。 最近老是在学校的食堂边上看到许多寻物启事,不是出于自己的大意把东西给忘了拿或是带走,或是自己的东西被被人偷,我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在大学还经常发生,但这是事实,我们不得不想到我们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道德问题,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叫光荣,也不知道什么叫可耻,但我相信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尊,连别人东西都敢偷的人,总有一天,我相信,他连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友谊也会背叛的。这样的大学生,和他做朋友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什么快乐。 我们总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工作是美丽着的”劳动是我们创造自我价值的过程,是实现我们人生意义的直接体现,作为现代的大学生,不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多深入劳动实践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而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好多大学生只知道用钱,甚至有些贫苦的大学生没有钱,装着有钱,他们有时候为了满足心理虚荣的需要,干起了偷,盗、抢的活动,他们的智力水平我不敢低估,但我为他们感到遗憾,他们毕竟经验太少了,经常被学校查处。道德问题很多和劳动密切相关,没有劳动,我们那有幸福,可现实里,我们学生也知道同学的钱是父母给,也只能供生活用,但是他不顾同学怎么想,还是伸出了不干净的手,把别人钱不轻不响地拿到自己的口袋,他或许心安理得,但没有想过同学也是学生,或许他们比你还穷,你真是没有办法,还是太无情? 还有一个在大学很突出的问题,也是个很明显反映我们大学生的不良道德的行为——作弊。大学教育和以前的高中教育不一样,大学靠的是我们大学生自己学习能力,而不是在期末考试为了通过而作弊,这些现象在大学考场时有存在,我们不能不对这样的现象视而不见,但我们还是这样平等地和那些人一样拿一样的分数,甚至他们的分数还比你高,不是教育没有教好,的确。我们的老师可以说都是有水平的,但学生这种考试心态和行为不是那个专业没有教育好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同学在思想道德行为上的缺失,值得我们高校加强惩处。 在新的党的道德精神的号召宣传下,我们作为大学生,不得不审视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对照一下我们是不是符合或是有违背那些道德的行为和举止,我们哪怕有或是没有,但我们现在至少可以去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去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我们的人格坐标,我们的道德准线是不是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人生观,价值观里丈量着我们的行为和引导我们的方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自我培养的方向。

大学生道德品质论文

作文是自己写出来的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人才?很显然,绝不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那种“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标。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得险恶和狡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可见,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才是合格人才的本色。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在精神文明复杂的结构体系中,道德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或者说,道德是精神文明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道德领域,社会公德又以其范围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内容上的总括性和一般性,以及结构上的传统性和沿袭性而区别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自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作为青年中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类群体,透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能看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也最能反映出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具体指标。大学生本身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具备很强的公德意识,都能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就会对社会发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助于安定、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能否“自善其身,兼善天下”,能否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能否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既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路径 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需要有一个培养、确立、巩固和形成的过程。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他律”来加以培养和确立。 一是以高校为主,进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阵地。高校遵循,以“两课”教学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与教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点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言传身教,训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学生。高校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要求学生遵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等等,于小事上见精神。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育人。在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是主阵地,但是,学校不是万能的,光靠学校唱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孤岛,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更不能远离社会环境而遗世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务实心态,也具有比一般社会大众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必须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公德意识的培养合力。关注大学生成长,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整合和发挥社会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就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源”。来自家庭的公德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来进行的。我国目前约有亿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来自家庭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积极影响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榜样得以传播的载体,更能以其特有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艺术感召力引起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对心灵发生巨大的振荡和感染作用。尤其是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突出出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之,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对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而言,有人概括说要争取“四面八方”的配合和支持,即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方面,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公安、司法、群众团体八个方面,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真的不无道理。 第二,以“自律”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单靠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会成为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更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道德修养就是人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是受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角度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变“要求大学生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为“我要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 第三,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公德意识。 马克思在中说:“思想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公德教育和公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践。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思想时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说明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因此,要真正把外在的公德要求变成大学生自身的公德意识,必须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研究社会、了解国情,才能认清实际,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和力量,才能不断激发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磨炼意志,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公德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百度文库)

这个就要看你自己的文采了,其实在大学生涯很好写的,只不过就靠你自己爱不爱吹嘘了。

大学生道德素养论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学习其他任何课程一样,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也要注意一定的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学风,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习、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这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行动。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知是前提,行是结果,情感、意志起中介作用,行首先要有知的引导。只有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我们才能在日常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才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其次,我们要善于把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毛泽东有句名言:“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才是检验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高低的标准。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程,是一个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积极扬弃过程,它既需要自己主观的努力,也需要客观外界的帮助。接受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但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也可称为自我修养,它表现为一种自我主观积极努力、勇于进取的状态,表现为在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儒家学说中提倡的“慎独”就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例如进行自我总结和鉴定,通过分析解剖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立座右铭,针对自己的弱点或根据自己的愿望把名人名言置于床边、案头,朝夕相望,就能起到激励、督促、潜移默化的作用;记日记、写读后感等也不失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作文是自己写出来的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 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 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 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 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 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 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 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 全球化的条件下,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 思想、 文化等方面也将随着发生变化, 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 益增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将随之转变, 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 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 是青少年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量最大, 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部分, 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其状况如何, 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又尤为深远。 通过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研究, 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社会道德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途径, 着重探讨我国当前情况下, 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以促进学校、 家庭、 社会有目 的、 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 领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 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价值观或原则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 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 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会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社会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认知、 道德感情、 道德意志等。 社会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 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特征, 就是将外在的知识, 包括社会道德知识、 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道德认知, 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社会道德实践再将内在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以社会道德知识为重点,同时十分注意其他科学知识对社会道德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把社会道德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育, 从而从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质。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 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 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 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 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与再教育过程, 是一种在不断地由社会认知一社会践行一自 我反思的循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过程。 中国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重要骨 干和接班人, 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 是国家和民族应对社会道德新挑战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 借助学生自 己的智慧作出自 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 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 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等,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方式, 能够自 觉地运用已知去对付未知, 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具体社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 面临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挑战。 首先是网络文化的挑战, 包括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形成的挑战、 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 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的困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调整。 再次是知识经济的挑战, 包括知识经济对教育主体的影响、 对教育客体的影响、 对教育介体(教育目 的、 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的影响、 对教育环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 的影响等。 第四是对外开放的挑战, 包括道德文化复杂和多元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变动和异化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虚浮与躁动性的挑战、 道德文化世俗与实用性的挑战等。 只有成功应对这些挑战, 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道德论文
  • 道德论文大学生
  • 大学生道德观论文
  • 大学生道德品质论文
  • 大学生道德素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