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设计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设计

发布时间: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设计

这是一本新创刊的关于残疾人的学术研究刊物,通过这本刊物,可以更好的宣传dang和国家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方针政ce,研究探讨残疾人理论和工作实践中热点难点问题,交流残疾人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服务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挥积极的媒介和平台作用。

《三月风》,电子版的,到各省残联主页好像有订阅的功能。

为残疾人服务的杂志主要有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出版《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三种月刊,其中《中国残疾人》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服务综合性月刊,《三月风》杂志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文化综合性月刊,《盲人月刊》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为盲人服务的盲文版综合性期刊。

应该是吧,但还有《三月风》等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

应该是吧,但还有《三月风》等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只有极少数由党或政府主办的才是事业单位,比如《红旗》。

《残疾人研究》,《残之家》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图

曹文才(上图),男,出生于湖南郴州,中国残疾人协会会员、提名2014感动郴州人物(下图)、著名的口足(备注)书法艺术家、郴州“我心飞翔”残疾人艺术团团长。  郴州电视台2014感动郴州人物活动  曹文才并非先天性无双前臂,1993年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双臂,这个飞来横祸使得他昏迷了7天7夜,醒来之后的他要面对的是方方面面、无穷无尽的考验。横亘在面前的,是残酷的的现实和严峻的人生。  曹文才书法作品——“拼搏”  面对现实,他选择继续下去,既然不放弃,那就要接受命运的安排,他知道,抱怨和躲避不会改变现状,渐渐平静的他,决定以实际行动去迎接新的挑战和人生。他尝试着用口衔着笔去学习书法,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勇敢的坚持重从头再来,凭借毅力,在克服了常人不可想象的艰辛之后,终于在书法的创作上取得突破(上图),获得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也得到各界的认可,以实际行动,为自己开拓一片崭新人生(下图)。  参加公益晚会,接受主持人采访  公益活动中的曹文才——现场书法表演(1)  公益活动中的曹文才——现场书法表演(2)  公益活动中的曹文才——现场书法表演(3)  公益活动中的曹文才——现场书法表演(4)  曹文才还是一个长期热衷于残疾人公益事业的慈善达人,是“我心飞翔”残疾人艺术团团长,他在各种场合向人们展散发独特魅力的书法技能,不仅诠释了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他的现身说法常常唤起共鸣,对全社会的残疾人事业帮助极大。  注释:  口足艺术家,特指残疾人(无臂)艺术家。该称谓源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出生于德国的Arnulf Erich Stegmann发起成立的“AMFPA”。  “AMFPA”是英文“Association of Mouth and Foot Painting Artists of the World”的简写,译成汉语,大意是“世界口足画协会”,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性“无臂作画联盟”,长期致力于全球范围的残疾人慈善事业。  “AMFPA”的宗旨,是向全社会展示残疾人“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他们以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完全不依赖公共福利及社会援助也能够做到自由的、有尊严的活着。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建立形式多样的NGO组织和救援体系,和全人类一起共同承当应尽义务和责任,真正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仍在延续的、由重残口足画家们共同创造的传奇,迄今历时六十余年。  自强不息的口足艺术家们(1)  自强不息的口足艺术家们(2)  自强不息的口足艺术家们(3)  自强不息的口足艺术家们(4)  口足艺术家作品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二)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6年不能说话,并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编辑本段]荣誉称号 张海迪先后被授于各种荣誉称号: 1981 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 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 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 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 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 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 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 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 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 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 年被日本 NHK 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 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编辑本段]请向她学习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编辑本段]关于快乐 快乐是很难的,我们常常为了短暂的快乐,愁苦经年,张海迪更难。张海迪看上去很快乐,哪怕是在最痛的时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灿烂的笑脸。但张海迪说,她从来没有一件让她真正快乐的事。 张海迪现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写作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但她还在写。她又做过几次手术,手术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实施手术的,她清晰地感觉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开,针从自己皮肤穿过。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终于可以解脱了。张海迪说:我最大的快乐是死亡。但是,她却活了下来。 她写小说,画油画,跳芭蕾,拍电视,唱歌,读硕士……甚至,她很喜欢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军问她,你这样坐着是不是很难受,她说,是的,非常难受,可我已经这样坐了40年了。作为政协委员,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无障碍设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样可以让别人快乐",张海迪说这话的时候,诗意从她身边弥漫开来。 "20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还有一个脆弱的海迪。像我这样一个残疾女性,身上被弄脏后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懊恼是你们根本无法想像的。有时我甚至想,没有我多好。有时出差住在高楼,我就去那里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这么掉下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么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乐死。" "回过头来想,我的确是个非常顽强的海迪,残疾对于人类来说是个大痛苦,但总是需要有人来咀嚼,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今天坐在这面窗前,看着眼前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够像你们一样,用双脚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温馨、亲切,找回我以前曾经拥有过的走路的感觉……" 5岁的 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我们认识张海迪开始,转眼间20年过去了。现在20岁以下的人,很少有人还记得张海迪。现代医学延续了张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术延续的生命,究竟会有多少光泽呢?20年前,张海迪扼紧命运咽喉的时候,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20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在敲命运的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海迪的内心世界。[编辑本段]关于名声 20年前,张海迪拥有了显赫的名声。这样的名声对于一个演员,一个明星来讲,是求之不得的。可惜张海迪不是,张海迪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脆弱的灵魂。 她现在是作家,可是她说:"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学之外的名声要大 于文学创作的本身……"。她还说,"我从来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学创作的本身。我怎么样能够把我的作品写的更好……"但是,谁都看得出,她在意的。她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总觉得自己的书畅销,是因为自己的名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压榨自己。但是,作为一名残疾人,她能够接触到的社会实在是太有限了,于是,她只好拼命地向自己内心去挖掘,去幻想,在这样的压榨和无奈中,张海迪越发痛苦。身体上的痛苦别人看得见,她也说的出来,而这种内心的痛苦,张海迪是说不出的,就算说也来,也没有人会去关心。 张海迪说:“20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当你突然面对那么 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我外在的性格让人感觉很有亲和力,大家一见我就叫姐姐、阿姨,其实在我的内心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沉静,这是疾病和读书给予我的。它让我觉得什么是最美,什么是应该追求的,我一直坚信思想着的女性是最美的,而且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点我感受最深刻。 今天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心存感激,15万封来信,虽然不能一一回复,但它始终在我的心里,我要感谢所有爱我的、关心我的人。我越来越明白,人们为什么爱海迪,那是因为在她身上有面对疾病和困难的勇气,这一点也是我今生的自豪,也许别的方面我还做得不够,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放弃每一分的努力,回想过去,我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我没有声音的时候,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中艰难跋涉的时候。我周围也有很多朋友对我说,海迪你为什么总是拒绝各种采访,这样会让人猜疑的。我想,我应该没有声音,首先我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中的一员,其次我是个作家。这个职业不需要在前台表演,而是要在幕后、在书桌前思考、学习、研究和写作,作家的生活不是五光十色,何况我还属于那种写作很困难的那一类作家。”[编辑本段]关于散步 散步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三样道具:闲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双腿。这三样,张海迪都没有,但她照样可 以散步,她有丈夫王左良。 她们的散步是这样的:王佐良推着张海迪,这样,腿就有了。为避开围观的人群,散步的地点就选在自己家里,这样,闲散的心情也有了。至于怡人的景色,在张海迪的嘴里。靠在丈夫背上,张海迪不断的描述自己想到的风景,一棵树,是柳树,柳叶是绿的,一片湖,湖水是蓝的,一根电线杆,一阵狂风,一场疾雨……景色在张海迪的描述中历历在目。 20年的光阴,夫妻俩就是这样,一个背,一起说,相濡以沫。10多年,王左良没有外出理过发,他的发型全是张海迪亲自做的。20年,张海迪活在诗意里,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里,王左良是那个读诗的人。 提到自己的丈夫,海迪说:“他是一位非常沉静的人。回顾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觉很欣慰。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成绩,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活,从不理会各种猜测,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结婚这么多年了,当他前往加拿大学习的时候,远隔重洋,我们的书信还会和当年一样,真有意思。我从来不相信没有爱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编辑本段]关于如果 --如果当年没有那个记者发现你,或者说你没有这样的社会影响,那么你今天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还会戴上硕士帽,还会写出这么多的书来? --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现在,比今天还要好,我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今天还要大。 --如果你能站起来的话,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一个人就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如果站起来你想对你丈夫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想像很多家庭主妇一样做做饭,而不是像这样坐着。 --如果你不在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我要是不在了,我的爱人还是应该再找一个人来陪伴他,再有一个健康的人来陪伴他。 [编辑本段]事迹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

目录 | 《三月》2020年第五期本刊编辑 三月杂志 昨天目录佳作欣赏如果你来南七 张琳中篇小说跑单帮的女人 叶剑秀小小说小小说三题 卞小侠晨光 曲蓓夸宝 王新丽夜路 聂楚函散文安居 石淑芳生活在树上 刘太义秋意 空谷幽兰我绣《清明上河图》 徐智敏古树遐思 李俊醉美南桥 火凤凰诗歌花朵及其他 (组诗) 孟响风吹(外二首) 雪丫丫 评谈尘世的污秽和警示 赵敏扶贫扎记夏日山村别样情 邵志创

《三月风》,电子版的,到各省残联主页好像有订阅的功能。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图片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隶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弘扬人道主义为宗旨,是中国唯一一家全国性的为残疾人服务的新闻出版机构,也是中国影响力最大、期刊发行量最多、网络覆盖范围最广的服务于残疾人的官方媒体机构。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出版发行《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盲文版)三本杂志,同时运行“中国残疾人网”,并开展与残疾人相关的重大文化活动和艺术交流。

《残疾人研究》,《残之家》

目录 | 《三月》2020年第五期本刊编辑 三月杂志 昨天目录佳作欣赏如果你来南七 张琳中篇小说跑单帮的女人 叶剑秀小小说小小说三题 卞小侠晨光 曲蓓夸宝 王新丽夜路 聂楚函散文安居 石淑芳生活在树上 刘太义秋意 空谷幽兰我绣《清明上河图》 徐智敏古树遐思 李俊醉美南桥 火凤凰诗歌花朵及其他 (组诗) 孟响风吹(外二首) 雪丫丫 评谈尘世的污秽和警示 赵敏扶贫扎记夏日山村别样情 邵志创

残疾人研究

中国残疾人杂志

《残疾人研究》,《残之家》

故事一:一只手操作电脑设计广告 苏永亮,河源市某公司的一位电脑排版设计师,月薪1000多元。这对于一个28岁、仅存一只右手的三级残疾的小伙子来说,相当不容易。 他用膝盖顶着削铅笔,用绳子把调色盘绑在齐腕而断的左手上,右手敲打键盘,顺利完成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拥有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 他在这家公司已干了3年了,为当地一家报纸编辑图片,也承揽广告设计和画册的排版。经他手设计、编绘的作品,不少是他的得意之作。比如前年河源市首届龙舟赛的全部广告,就有他的一份汗水,做这些广告设计是他有史以来最辛苦的日子。事实证明,他不比其他人差。 说起刚毕业找工作时的艰辛,他的脸上露出些许无奈。几个月的上门询问,查找招聘广告,许多公司在看了材料后表示考虑,可一见到人,发现他的手有残疾,便将他拒之门外。但他没有泄气,终于被一家广告策划公司聘请为电脑图片编辑。然而,做了2个月后,老板才给了他250元的工资,这对他打击很大。“当时找工作没有考虑薪水,只想着只要有工作就行,但是拿着这比一般人要少得多的工资,就感觉这老板在欺负我们残疾人!”他一气离开了那家公司,又到另一家广告公司干刻字、装招牌的活儿,月薪500多元。有时还要扛着梯子到户外安装广告牌,这让只有一只手的他相当吃力,他边干着这份工作,边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终于,他的机会来了,他到河源市东正彩印公司应聘电脑设计操作师,他以出色的专业技术和娴熟的电脑操作打动了老板,月薪提高到每月1000多元。故事二:盲人养猪练就一门绝技陈新添,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玉胜村村民。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在黑暗中*着嗅、听、摸,掌握了一门盲人养猪的绝技。他与患有严重弱视的弟弟一起,每年养猪近400头,还帮助周边的5位残疾人一起养猪致富。去年8月,他当选为河源市盲人协会主席。1975年陈新添双眼失明了,然而,他没有气馁,一直在寻找一条自强不息的路。养一两头猪是每户农民的传统副业,陈新添决定从养猪入手,他筹钱买了几头猪养,一年下来,他的收入比单纯种田还多,这下激发了他的生存斗志。盲人养猪,比正常人困难得多。陈新添要*手去触摸猪槽、猪身、猪粪,来掌握猪的体温、猪的饮食情况。他每日扶着墙壁,摸索着准备饲料、搅拌猪食、用抽水机抽水冲洗……每天喂十几头猪,来去摸索十多回,花1个多小时。他终于“摸”出了一套盲人特有的养猪技术。他的双手能感觉到哪头猪是健康的,哪头猪生病,哪头猪没长膘,哪头猪到了该宰的时候。他听猪的叫声,闻猪圈的气味,触摸猪的肚子,能判断猪的病情,还能为猪打针、喂猪吃药。 源城区残联干部经常帮助他,只要镇里有养猪培训班都通知他参加。1994年,他和患有严重弱视的弟弟商量扩大养猪规模,源城区残联的理事长送来了1万元的无息贷款,他们还筹资购进了100多头猪苗。弟弟的眼睛能看到一丈以内事物,能慢速驾驶摩托车去购买饲料、猪仔、猪药。陈新添说:“平时每天要杀一头猪,能卖800多元,过年时要杀多几头,一年下来,养的近400头猪都是自己动手杀了卖的。”源城区残联帮助他们取得工商、税收等部门同意,让他们在家门口卖猪肉,还减免税收。现在陈新添兄弟俩养猪富裕了,还帮助5位残疾人养猪。帮助残疾人是陈新添兄弟最乐意做的事,附近的残疾人有困难或有心事都找陈新添兄弟商量。陈新添帮助下肢瘫痪的特困户黄莲娣一家四口,将自养的猪肉送给他们。源城区残联还将陈新添的家设立为“残疾人之家”。去年,陈新添向当地的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今年4月,陈新添到省城参加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期盲人协会主席培训班归来。他告诉笔者,在培训班上,他得知今年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他正在思考着为河源盲人做些什么,他思考着《中国残疾人保障法》的修改意见……故事三:聋哑人开间“旺来”理发室 李东来,一个在河源市开理发店的聋哑人。他的世界是无声的,自食其力开店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他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在市区南门路开了一家叫做“旺来理发室”。李东来的母亲告诉我们,李东来两岁时发现不能学说话,对声音没有多大反应。四处求医得到的结论是无法医治。一个可爱的孩子不能听不能说,母亲只有伤心地流泪。9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聋哑学校读书。15岁那年小学毕业,母亲却卧病在床,懂事的小东来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挣钱养家的重任。他好不容易找到塑料厂的一份工作。干了3个月,又去学编藤椅。李东来什么都肯学。他学着安装工艺灯、维修电器,还跟着母亲学电机车衣。18岁那年,李东来到深圳一家工厂当上车衣工,管理人员看他只用半天时间就熟悉业务才答应收下这位聋哑人。有一次,厂里来了一批新货,许多做了10多年的老员工都难以按要求做好,但是李东来做得到了。老板得知,感慨地说,厂里哪怕再多50个这样的聋哑人也不怕。两年后,工厂停产,李东来又回到河源的塑料厂当装配工和当汽车维修沙板工。由于是聋哑人,工作辛苦还挣不到几个钱。李东来的母亲和他合计,学一门手艺来安身立命。正好有一位聋哑的理发师答应收他为徒。他细心聪慧,很快掌握了基本功。几年后,他攒够了经费自己开理发店了,只有五六平方米的发室生意很快红火,还成了聋哑人聚会的地方。2001年,他与另外5名聋哑人成立了聋哑人协会,李东来担任副会长,当年下半年就发展到12名会员。他的妻子告诉我们,他们的新发店4月开张,扩大生意规模。李东来每年都订《中国残疾人》杂志。他用笔“告诉”我们,他最大愿望就是搞好聋哑人协会的工作,为聋哑人做点事。

残疾人研究

目录 | 《三月》2020年第五期本刊编辑 三月杂志 昨天目录佳作欣赏如果你来南七 张琳中篇小说跑单帮的女人 叶剑秀小小说小小说三题 卞小侠晨光 曲蓓夸宝 王新丽夜路 聂楚函散文安居 石淑芳生活在树上 刘太义秋意 空谷幽兰我绣《清明上河图》 徐智敏古树遐思 李俊醉美南桥 火凤凰诗歌花朵及其他 (组诗) 孟响风吹(外二首) 雪丫丫 评谈尘世的污秽和警示 赵敏扶贫扎记夏日山村别样情 邵志创

  • 索引序列
  •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设计
  •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
  •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图
  • 《中国残疾人》杂志封面图片
  • 中国残疾人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