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叫什么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叫什么

发布时间: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叫什么

(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是利用了转基因技术.(2)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的大小,因此该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体积.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该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内发育成新个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获得以及废物的排出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交换的.(3)超级鼠体量增大(体量大小是一种性状)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4)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费用,可以减少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因此,荷兰一家公司利用这种生物技术培育了转基因牛,这些牛的乳汁中含有人乳铁蛋白,人乳铁蛋白可以抑制消化道细菌感染,在此项工作中,转基因牛扮演“生产车间”的角色称它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故答案为:(1)转基因技术  (2)个体体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3)基因控制性状     (4)乳腺生物反应器

A、B性状是指生物体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老鼠的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生长激素基因.AB正确.C、超级鼠体量增大(体量大小是一种性状)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因此是基因控制性状.C错误.D、在这个实验中导入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得到的是超级鼠,可见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基因.D正确.故选:C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是什么

(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是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的大小,因此该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故答案为:(1)转基因技术;鼠的个体大小  (2)基因;基因;精子;卵细胞

(1)转基因技术 (2)个体体积   大鼠生长激素基因(3)基因控制性状    (4)乳腺生物反应器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遗传物质中的技术被称为转基因技术,该实验研究的是鼠的体积大小,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该技术的应用说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乳腺生物反应器就是将需要的基因转入到动物的乳腺细胞中。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1)超级鼠体量增大(体量大小是一种性状)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因此是基因控制性状.(2)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小鼠体型上与亲代有差异除受遗传物质影响外,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3)该仪器是显微注射器,受精卵形成的部位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子宫.因此将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体内,注入的部位应是输卵管;受精卵发育成胚泡并植入小鼠的子宫内进行胚胎发育,最终从小鼠的阴道产出,新个体由此诞生.故答案为(1)控制(2)变异;环境(3)显微注射器;输卵管;子宫

(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是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的大小,因此该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故答案为:(1)转基因技术;鼠的个体大小  (2)基因;基因;精子;卵细胞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1953年,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篇文章对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方式进行了阐述,宣告了DNA结构的正式发现。DNA双螺旋(外文名DNA double helix)指的是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相关信息: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英国杂志《自然》上公开了他们的DNA模型。经过在剑桥大学的深入学习后,两人将DNA的结构描述为双螺旋,在双螺旋的两部分之间,由四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碱基对扁平环连结着。他们谦逊地暗示说,遗传物质可能就是通过它来复制的。这一设想的意味是令人震惊的:DNA恰恰就是传承生命的遗传模板。

(1)超级鼠体量增大(体量大小是一种性状)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因此是基因控制性状.(2)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小鼠体型上与亲代有差异除受遗传物质影响外,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3)该仪器是显微注射器,受精卵形成的部位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子宫.因此将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体内,注入的部位应是输卵管;受精卵发育成胚泡并植入小鼠的子宫内进行胚胎发育,最终从小鼠的阴道产出,新个体由此诞生.故答案为(1)控制(2)变异;环境(3)显微注射器;输卵管;子宫

1953年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什么

富兰克林,是一位物理学家,她提出的是DNA的二级结构即双螺旋,她通过X光衍射证明DNA的这一物理特性。短暂的一生:富兰克林1921年生于伦敦,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得这么好的外国人”。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  在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  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然而当时的环境相当不友善。她开始负责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威尔金斯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她看做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在那时的剑桥,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  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人体,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衍射图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图形。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兰克林精于此道,她成功地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研究,威尔金斯在富兰克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根据照片,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  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地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并不在意,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当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 英国为了纪念她对发现DNA结构的贡献而设立了一个奖章。据报道,英国贸易与工业大臣帕特里厦。休伊特在一次关于女性与科研工作的讲话中说,她将通过英国皇家学会设立“富兰克林奖章”,奖励像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那样在科研领域做出重大创新的科学家。这一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可以得到3万英镑的奖金。休伊特说,男性和女性科学家都可以角逐富兰克林奖章,但她希望该奖项能够重点起到提升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形象的作用。  历史上对于女科学家的歧视并不仅有这一个例子。1967年,苏珊。贝尔和她在剑桥大学的导师休伊什共同发现了脉冲星,但是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发给了休伊什。迄今只有10位女性获得了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科学界对女科学家的歧视依然存在,种种社会原因使许多有科学才能的女性缺少发挥其专长的机会。  设立富兰克林奖章,是休伊特为使更多英国女性进入科研岗位而进行努力的一部分。据调查,英国约有5万名毕业于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女性在当全职家庭妇女,其中大部分是在生育孩子之后放弃了工作。暂时中断事业后重新开始工作的女性,有三分之二的人大材小用。休伊特对这种惊人的人才浪费感到不安,于去年初发起一项“让母亲回到工作岗位”的活动,加紧制定促进女性参与科研事业的战略,鼓励有理工学历背景的女性从事合适的工作。

用“某度学术”,搜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J D Watson and F H C Crick。这是他俩那篇著名的论文。

被遗忘的英格兰玫瑰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更进一步,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有多少人记得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以及她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富兰克林1920年生于伦敦,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的这么好的外国人”。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在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在相当不友善的环境下。她负责起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威尔金斯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她看作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在那时的科学界,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大学的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衍射图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图形。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兰克林精于此道,她成功的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富兰克林拍摄的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张照片正是发现DNA结构的关键 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研究,威尔金斯在富兰克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根据照片,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当沃森等人的论文发表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离开了国王学院,威尔金斯似乎很庆幸这个不讨他喜欢的伙伴的离去。然而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的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不以为忤,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当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与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相比,富兰克林的早逝更加令人惋惜。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然而知道她和她的贡献的人寥寥无几。沃森在《双螺旋》(1968年出版)一书中甚至公开诋毁富兰克林的形象与功绩,歪曲她与威尔金斯之间的恩怨。许多关于双螺旋的书籍和文章根本不提及富兰克林,尽管克里克在很多年后承认“她离真相已经只有两步”。富兰克林始终相信人们对才能和专业水准的尊重会与性别无关,但她正是这倾斜的世界中女科学家命运的代表。如果她是男性则可能如何,这种假设固然没有意义,但性别的确一直是她在科研领域发挥才能的绊脚石,并使她的成就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 索引序列
  •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叫什么
  •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是什么
  •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 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 1953年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