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科技文献文章

科技文献文章

发布时间:

科技文献文章

现在科技文献的特点主要有:1、更新周期缩短2、数量庞大3、文献的类型多样4、文献载体数字化5、文献语种多样化6、文献内容交叉7、文献信息密度大

科技论文写作指南 科技论文是科技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科技信息源,是记录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文件。什么是科技论文?它与一般的科技文章有什么不同?怎样写好科技论文?这些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本站刊登"科技论文写作指南",以期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的整体水平。 一.科技论文的含义 科学技术论文简称科技论文。它一般包括:报刊科技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又分学士、硕士、博士论文)。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也就是说,凡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和阐明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和各种问题的文章,均属科技论文的范畴。科技论文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描述,是研究成果的体现。运用它们进行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发表标志着研究工作的水平为社会所公认,载入人类知识宝库,成为人们共享的精神财富。科技论文还是考核科技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二.科技论文的特点 1.科学性 是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特征,使它与一切文学的、美学的、神学等的文章区别开来。它不仅仅描述的是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命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论述的内容具有科学可信性,科技论文不能凭主观臆断或个人好恶随意地取舍素材或得出结论,它必须根据足够的和可靠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观察作为立论基础。所谓"可靠的"是指整个实验过程是可以复核验证的; 2.首创性 是科技论文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征所在。它要求文章所揭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点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见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3.逻辑性 这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它要求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致、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不论文章所涉及的专题大小如何,都应该有自己的前提或假说、论证素材和推断结论。通过推理、分析、提高到学术理论的高度,不应该出现无中生有的结论或一堆堆无序数据、一串串原始现象的自然堆砌。 三.科技论文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科技论文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为此,暂时可对科技论文作如下的分类: 1.论证型 是对基础科学命题的论述与证明的文件。如对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及其他众多的应用性学科的公理、定理、原理、原则或假设的建立、论证及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的讨论。 2.科技报告型 在国标GB7713-87中,说科技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者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记述型文章是它的一种特例(如医学领域的许多临床报告属之)。许多专业技术、工程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论证文章,亦可列入本类型。这样的文章一般应该提供所研究项目的充分信息。原始资料的准确与齐备,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往往使它成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与基础。科技报告型论文占现代科技文献的多数; 3.发现、发明型 记述被发现事物或事件的背景、现象、本质、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和人类使用这种发现前景的文件; 阐述被发明的装备、系统、工具、材料、工艺、配方形式或方法的功效、性能、特点、原理及使用条件等的文件; 4.计算型 提出或讨论不同类型(包括不同的边值和初始条件)数学物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其他数列或数字运算,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原理、数据结构、操作方法和收敛性、稳定性、精度分析等。它往往是计算机软件进一步开发的基础。 5.综述型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科技论文,与一般科技论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要求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首创性,尽管一篇好的综述文章也常常包括有某些先前未曾发表过的新资料和新思想,但是它要求撰稿人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的资料基础上,提出在特定时期内有关专业课题的发表演变规律和趋势。 综述文章的题目一般较笼统,篇幅允许稍长,它的写法通常有两类:一类以汇集文献资料为主,辅以注释,客观而少评述。某些发展较活跃的学科的年度综述属此;另一类则着重评述。通过回顾、观察和展望,提出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这类文章的撰写要求较高,具有权威性。往往能对所讨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6.其他型 四.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 1.章、条、条、条的编号 按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规定,科技论文的章、条、条、条的划分、编号和排列均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即一级标题的编号为1,2,…;二级标题的号为1,2,…,1,2,…;三级标题的编号为1,2,…,如此等等,详细参见GB/T1-93和GB7713-87。 国标规定的这一章条编号方式对著者、编者和读者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2.题名(篇名) 题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最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把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名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总之,题名的用词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文章的取舍态度,务必字字斟酌。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冗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主题特色。 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国际上不少著名期刊都对题名的用字有所限制。对于我国的科技期刊,论文题名用字不宜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使用简短题名而语意未尽时,或系列工作分篇报告时,可借助于副标题名以补充论文的下层次内容。 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 3.著者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主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宜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动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是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 合写论文的诸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出全名。科学技术文章一般均用著者的真实姓名,不用变化不定的笔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以便读者在需要时可与著者联系。 [示例]: 熊易群1,贾改莲2,钟小锋1,刘建君1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陕西西安710062;2陕西省教育学院教育系,陕西西安710061) 4.摘要 摘要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它是解决读者既要尽可能掌握浩瀚的信息海洋,又要面对自身精力十分有限这一对矛盾的有效手段。 根据GB6447-86的定义,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摘要有两种基本写法:报道性摘要--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也称简介);指示性摘要--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摘要。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摘要。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摘要应简明,它的详简程度取决于文献的内容。通常中文摘要以不超过400字为宜,纯指示性摘要可以简短一些,应控制在200字上下(GB6447-86规定:报道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一般以400字为宜;指示性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GB7713-87规定: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对于使用英、俄、德、日、法以外文种书写的一次文献,它们的摘要可以适当详尽一些。学位论文等文献具有某种特殊性,为了评审,可写成变异式的摘要,不受字数的限制。摘要的编写应该客观、真实,切忌掺杂进编写者的主观见解、解释和评论。如果发现一次文献有原则性错误,可加注"摘者注"。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文献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摘要是一种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 [编写摘要的注意事项]: ① 排除在本学科领域方面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 ② 不得简单地重复文章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 ③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气呵成,一般不分或力求少分段落;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两可的结论。没有得出结论的文章,可在摘要中作扼要的讨论。 ④ 要用第三人称,不要使用"作者"、"我们"等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 ⑤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尚未规范化的,以采用一次文献所采用的为原则。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⑥不要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果确有必要,在摘要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⑦ 不得使用一次文献中列出的章节号、图号、表号、公式号以及参考文献号等; ⑧ 必要提及的商品名应加注学名。 当然,应该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以及正确地书写规范字和标点符号。 摘要的书写要求详细见国标GB6447-86。 5.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GB3179/T-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关键词的标引应按GB3860-83《文献主题标引规则》的规定,在审读文献题名、前言、结论、图表,特别是在审读文献的基础上,逐篇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然后选定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取列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对于那些反映新技术、新学科而尚未被主题词表录入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亦可用非规范的自由词标出,以供词表编纂单位在修订词表时参照选用。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不要为了强调反映文献主题的全面性,把关键词写成是一句句内容"全面"的短语。 6.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摘要,或成为摘要的注释。引言中不应详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书上已有陈述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除非是学位论文,为了反映著者的学业等等,允许有较详尽的文献综述段落。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最好先在引言中定义说明。 7.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入,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 正文通常占有论文篇幅的大部分。它的具体陈述方式往往因不同学科、不同文章类型而有很大差别,不能牵强地做出统一的规定。一般应包括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几个部分。 试验与观察、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研究结果的得出是正文的最重要成分,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要尊重事实,在资料的取舍上不应该随意掺入主观成分,或妄加猜测,不应该忽视偶发性现象和数据。 写科技论文不要求有华丽的词藻,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是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讲解的内容,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必要时用彩图)来陈述。表或图要具有自明性,即其本身给出的信息就能够说明欲表达的问题。数据的引用要严谨确切,防止错引或重引,避免用图形和表格重复地反映同一组数据。资料的引用要标明出处。 物理量与单位符号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选用规范的单位和书写符号;不得已选用非规范的单位或符号时应考虑行业的习惯,或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加以注解和换算。 教科书式的撰写方法是撰写科技论文的第一大忌。对已有的知识避免重新描述和论证,尽量采用标注参考文献的方法;对用到的某些数学辅佐手段,应防止过分注意细节的数学推演,需要时可采用附录的形式供读者选阅。 8.结论 结论(或讨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尽管多数科技论文的著者都采用结论的方式作为结束,并通过它传达自己欲向读者表述的主要意向,但它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结论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主要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 ① 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② 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③ 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 ④ 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⑤ 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9.致谢 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文章的最后面,但它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曾经给予论文的选题、构思或撰写以指导或建议,对考察或实验过程中做出某种贡献的人员,或给予过技术、信息、物质或经费帮助的单位、团体或个人致以谢意。一般对例外的劳动可不必专门致谢。 10.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现代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撰写论文时未参考文献也可以不写。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任何不重视参考文献,甚至于使用"文后参考文献从略"的编辑处理方法都是错误的。 被列入的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私人通信、内部讲义及未发表的著作,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但可用脚注或文内注的方式,以说明引用依据。国内外对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历来很多,但自从ISO制订国际标准以来已有渐趋一致的动向,目前,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根据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趋势,制订出自己的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明确规定我国的科技期刊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前者根据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先后,按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的顺序逐项著录;后者首先根据文种(按中文、日文、英文、俄文、其他文种的顺序)集中,然后按参考文献著的姓氏笔画或姓氏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同一著者有多篇文献被参考引用时,再按文献出版年份的先后依次给出。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形式还是比较复杂的,具体执行时请随时查阅GB7714-87的规定。 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其格式为: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示例]: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陈崧五四前后东方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4]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 [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示例]: [6]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1-133。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 [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示例]: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 [9]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pub/xt/980810-html,1998-08-16/1998-10-04。 [10]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 [11]张永禄唐代长安词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1.附录 附录是论文的附件,不是必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增加文献正文部分的篇幅和不影响正文主体内容叙述连贯性的前提下,向读者提供论文中部分内容的详尽推导、演算、证明、仪器、装备或解释、说明,以及提供有关数据、曲线、照片或其他辅助资料如计算机的框图和程序软件等。 附录与正文一样,编入连续页码。

科普文章顾名思义就是科普大众的,知识的受众应该是广大群众,知识的专业性不强,老少皆宜,以传播某方面的大知识为主;而科技文献就是研究性论文了,它是比较专业性的,打个最简单比方,我们看的各种以小说为主的《意林》、《读者》就是属于文化普及类的,它的作用在于推广科学知识。而研究性的学报《北京大学学报》、《物理学学报》、《nature》等专业性研究文章就是科技文献。它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研究,然后得出了某方面的成果,它在于发现新知识。

1、科技图书。科技图书大部分是对科研成果,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的概括总结和论述。由于作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选择、核对、鉴别和融汇贯通的整理,因此它传播的知识比较成熟、定型,比较系统,全面。2、会议文献。会议文献是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和书面报告,绝大部分涉及的是当前各国的某一学科和领域的新成就新课题。3、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主要指专利说明书,即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书面文件,是对发明或实用新型所作的清楚而完整的说明,内容比较详细具体。扩展资料:写作指导(一)主题的写法科技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科技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技论文

英语科技文献文章

这是《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PLASTICS GET WIRED》Like man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e innovations in the field ofconducting polymers began by While attempting tomake an organic polymer called polyacetylene in the early1970s, Hideki Shirakawa of the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stakenlyadded 1,000 times more catalyst than the recipe called What he producedwas a lustrous, silvery film that resembled aluminum foil butstretched like Saran Wrap—something that sounds more like a new andimproved way to keep leftovers fresh than a potential breakthrough inmaterials The substance appeared so unusual that when Alan G MacDiarmidspied it, he wondered if it would be a candidate for his goal of making“synthetic metals”—nonmetallic substances that could transmit In 1977 Shirakawa joined MacDiarmid and Alan J Heeger in their laboratory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to investigate this form of After mixing in some iodine, the group found that the material’sconductivity subsequently jumped by a factor of several Durable, cheap, manufacturable and flexible, conducting polymers inspiredvisions of a future of transparent circuits, artificial muscle and electronicdisplays that conveniently roll up under the Researchers haveauditioned various demonstration devices, including components thatcould be useful for new displays, such as plastic transistors and light-emittingdiodes (LEDs) Although such a future is about as dreamy as it gets,many investigators see broad marketing opportunities possible now—inantistatic coatings,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lights for toys and microwaveovens, among Perhaps mundane, such applications are nonethelesspromising enough that universities are collaborating with corporations,and scientists have initiated start-Although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en impressivelybrisk, whether the materials will have an effect on commerce remains Firms are unlikely to invest in new equipment if the devices performonly marginally better than existing Polymer-based batteries,for instance, have a longer shelf life than do conventional ones, but theyhave penetrated the market in only a limited Flat-panel displays andLEDs made of organic substances face entrenched competition from existinginorganic liquid crystals and Still, optimism pervades the Because plastic and electrical deviceshave become integral parts of the modern world, researchers are confidentthat at least some profitable uses will Conducting polymers constitutea radically novel market area, points out Ray H Baughman of Allied-Signal in Morristown, NJ, who predicts confidently, “Fortunes aregoing to be ”Polymers, the constituents of familiar plastic materials and syntheticfibers, are large organic molecules built out of smaller ones linked togetherin a long Generally, they are insulators, because their moleculeshave no free electrons for carrying To make these substances conductive,workers exploit a technique familiar to the semiconducting industry:doping, or adding atoms with interesting electronic Theadded atoms either give up some of their spare electrons to the polymerbonds or grab some electrons from the bonds (and thereby contribute positivecharges called holes) In either case, the chain becomes electrically Applying a voltage can then send electrons scampering over thelength of the 《MICROPROCESSORS IN 2020》Unlike many other technologies that fed our imaginationsand then faded away, the computer hastransformed our There can be little doubt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do so for many decades to Theengine driving this ongoing revolution is the microprocessor,the sliver of silicon that has led to countless inventions, suchas portable computers and fax machines, and has added intelligenceto modern automobiles and Astonishingly,the performance of microprocessors has improved25,000 times over since their invention only 27 years I have been asked to describe the microprocessor of Such predictions in my opinion tend to overstate the worthof radical, new computing Hence, I boldly predictthat changes will be evolutionary in nature, and not Even so, if the microprocessor continues to improveat its current rate, I cannot help but suggest that 25 yearsfrom now these chips will empower revolutionary software tocompute wonderful 《HOW THE SUPERTRANSISTORWORKS》Although it is rarely acknowledged,not one but two distinctelectronic revolutionswere set in motion by the invention ofthe transistor 50 years ago at Bell TelephoneL The better knownof the two has as its hallmark the trendtoward This revolutionw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in thelate 1950s, when Robert N Noyce andJack Kilby separately invented the integratedcircuit, in which multiple transistorsare fabricated within a single chipmade up of layers of a Years of this miniaturizationtrend have led to fingernail-size sliversof silicon containing millions of transistors,each measuring a few microns andconsuming perhaps a millionth of a wattin 如果需要更多跟我联系,我有pdf版的资料。

求一份英文字符20000左右的电子科技类的文章最好是word发到谢谢

From size, it usually generat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mall particle size in 1 microns (note 1 m = 100 centimeters, 1 centimeter = 10,000 microns, 1 micron = 10 nanometers, 1 nano = 10 ella), namely below 100 Therefore, particle size in 1 ~ 100 nanometer particles called ultra fime grain materials, is also a kind of nanometer Nano metal material is the middle of 1980s, then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field contains nano semiconducting film, nano ceramic, nano CiXing materials and nano biomedical Nanoscale structure material referred to as the nanometer material (nano material), is to show its structure unit size between 1 nano ~ 100 nanometer range Because of its size is close to electronic coherence length, and its nature because strong coherent brings the self-organization makes properties change And, its scale has come close to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plus its surface with large special effect, thus its display properties, such as melting point, magnetic, optical, heat conductivity, conductive properties etc, often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bstance in overall state behavior of Nanoparticles material called utrasmall particle materials from the nanoparticles (nano distinguish) Nanoparticles also called utrasmall particle size, generally means within 1 ~ 100nm between particles, is in atom clusters and macro object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transition region,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usually on the viewpoint, this system not only atypical microscopic system also atypical macroscopic systems, is a kind of typical mesoscopic system, has the surface effect, small size effect and the 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ing When people put the macro object subdivided into utrasmall particle (nanometer level), it will display a lot of exotic characteristics, namely its optical, heat, electricity, magnetic,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lid and bulky than when there will be significant Nanotechnology generalized range including nano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nano machining technology, nano measurement technology, nano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ne nanometer material technology focuses on nano functional material production (superfine powder, coating, nano modified materials etc), performance testing technology (chemical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and surface morphology and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and electric, magnet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such as heat and) Nano machining technology contains 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y (energy beam machining, etc) and scanning probe Nanomaterials has certain uniqueness, when matter scale small to certain degree, then have to switch to quantum mechanics to replac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view to describe its behavior, when powder particles size by 10 micron drop to 10 nano, its size is changed for 1,000 times, but converted volume is ten nine 4k times the giant, so both behavior will generate obvious Nanoparticles are different from large physical reason is in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relative increase, namely utrasmall particle surface was full of ladder shape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with high surface can represent the unrest This kind of atomic extremely easily with foreign atomic adsorption of bonding,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narrow particle size and provides large surface activity of It is melting point, nano powder due to each particle constituent atoms less, surface atomic in instability, make its surface lattice vibration amplitude of the bigger, so has the high surface energy, causing utrasmall particle unique thermal property, also is caused by melting down, as nano powder will than traditional powder easy in low temperature sintering and become good sintering promote materials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1微米以下(注1米=100厘米,1厘米=10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 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纳米颗粒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nano particle)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 纳米技术的广义范围可包括纳米材料技术及纳米加工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应用技术等方面。其中纳米材料技术着重于纳米功能性材料的生产(超微粉、镀膜、纳米改性材料等),性能检测技术(化学组成、微结构、表面形态、物、化、电、磁、热及光学等性能)。纳米加工技术包含精密加工技术(能量束加工等)及扫描探针技术。 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物质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必须改用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当粉末粒子尺寸由10微米降至10纳米时,其粒径虽改变为1000倍,但换算成体积时则将有10的9次方倍之巨,所以二者行为上将产生明显的差异。 纳米粒子异于大块物质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布满了阶梯状结构,此结构代表具有高表面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同时因粒径缩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就熔点来说,纳米粉末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造成超微粒子特有的热性质,也就是造成熔点下降,同时纳米粉末将比传统粉末容易在较低温度烧结,而成为良好的烧结促进材料。 一般常见的磁性物质均属多磁区之集合体,当粒子尺寸小至无法区分出其磁区时,即形成单磁区之磁性物质。因此磁性材料制作成超微粒子或薄膜时,将成为优异的磁性材料。 纳米粒子的粒径(10纳米~100纳米)小于光波的长,因此将与入射光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金属在适当的蒸发沉积条件下,可得到易吸收光的黑色金属超微粒子,称为金属黑,这与金属在真空镀膜形成高反射率光泽面成强烈对比。纳米材料因其光吸收率大的特色,可应用于红外线感测器材料。 纳米技术在世界各国尚处于萌芽阶段,美、日、德等少数国家,虽然已经初具基础,但是尚在研究之中,新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仍然方兴未艾。我国已努力赶上先进国家水平,研究队伍也在日渐壮大。

你要哪一类的科技文献?

科技文献文章标题

1、科技文献检索的要素2、科技文献检索分类标准3、科技文献检索比对检测要点4、科技文献检索在反论文造假中所发挥的作用5、科技文献检索在现实中的运用6、科技文献检索对毕论文的帮助

简析科技文献检索在科研选题中的运用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科技文献检索在科研课题中的作用科技文献检索的有效途径这些范文都相对来说要小,建议您多参考范文网参看相关范文

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中文题目作者 ###(单位 徐州 邮编)摘要 摘要内容(摘要以提供论文的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研究目的、原理和结论,具有相对独立性。摘要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即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在这4个要素中,后2个是最重要的。在执行上述原则时,在有些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不用图、表、化学结构。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 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 (3~8个)正文(以5倍行距、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不加标点符号。如“1”,“1”等)1 一级标题1 二级标题1 三级标题正文包括绪论 实验过程及结果 结论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不知道怎么写的话也可以参考下别人是怎么写的呀~看下(材料科学)或者(材料化学前沿)这样类似的期刊多学习学习下呗~

科技文献文章格式

你去脚印论文网看一下,他们提供免费的资料,网站也有很多论文格式要求,我之前参考文献都是找他的,都是免费的,很感激,推荐给你

参考文献格式:[1] 高性能碱矿渣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研究[Z]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 水下及地下混凝土裂缝自动愈合机理研究[Z]东北林业大学万方包库可以直接导出科技成果的文献格式文献标识类型01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如图所示。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02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如图。03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 (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 文献类型标识如图。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科学研究的成果通常都是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出版专著等形式呈现。只有在发表、出版和评价科研成果中保持诚信才可能对公众提供可靠的知识,科技才能发展进步。在撰写与发表研究成果时,有些作者往往忽略在文献引证、样本制备、数据处理、署名与贡献对等的诚信责任问题。阅读和标注参考文献是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中一项重要工作。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支撑,也表明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还为审稿人鉴别论文价值提供了依据。为确保引用准确,标注参考文献一定要是论文观点的原始出处,不要引用综述类论文的转述,转述的观点往往参入了转述人的曲解。转引也是对论文原始作者的不尊重。科技论文的作者要特别注意,对于那些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启发思路和支持观点的已有研究成果,应当用引证的方式给予标注。如果某研究成果引用了他人的研究却有意隐瞒,会被视为“剽窃”,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即便是粗心的疏漏,而不是有意的剽窃,也会被确认为学术不端,受到相应的处罚。论文中凡涉及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据、方法以及观点)的地方均应在论文后部的参考文献中或加以注释,参考文献按该引用成果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当你在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文字、数据或观点,不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被认定为抄袭。论文作者的引文行为也要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不能为了迎合编辑部的要求、迫于学术权威的压力或者为了阿谀权威而引证;也不能以自诩为目的、带偏见的相互吹捧、为支持或打击某一学者而不正当引证;更不能为自己或他人寻求经济利益而引证;为了形式上提高引文的质量,将引自译著的引文标注为引自原著; 将实际上是二次文献的转引,不查阅原始文献而标注为直引等。还包括仅仅是为增加引文数量的不当引用等现象,例如:真实的研究工作并不需要,而只是为了提高引用率,扩大自己的影响,作者之间的利益交换等,为了提高彼此的引用率,不必引用而故意引用; 也包括个别学报为了提高影响因子,动员作者引用自己学报发表的论文; 小团体之间的不当相互引用,并不体现真实的引用率和论文质量等。故意在参考文献中加入大量实际上没有参考或引用过的文献,造成一种阅读了大量文献,研究基础扎实的印象来欺读者; 为逃避被指责为抄袭,在直接引用他人的相关文献后,不标出具体的引文出处,而是将文献笼统地列在参考文献中; 研究过程中不注重科技查新,故意不查阅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文献,只选择对自己研究有利的文献。为了突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故意不提及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等。

论文题目(宋体:3号字)基金项目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关键词:xxx(宋体,5号字)摘要:xxx(宋体,5号字,300字以内)正文:……(宋体,5号字,正文字数不少于2200)参考文献: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给出编号,并在文章中引用的地方上标此编号,注明引文出处、作者、出版社、页码(宋体,5号)

科技文献文章怎么写

科学研究的成果通常都是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出版专著等形式呈现。只有在发表、出版和评价科研成果中保持诚信才可能对公众提供可靠的知识,科技才能发展进步。在撰写与发表研究成果时,有些作者往往忽略在文献引证、样本制备、数据处理、署名与贡献对等的诚信责任问题。阅读和标注参考文献是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中一项重要工作。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支撑,也表明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还为审稿人鉴别论文价值提供了依据。为确保引用准确,标注参考文献一定要是论文观点的原始出处,不要引用综述类论文的转述,转述的观点往往参入了转述人的曲解。转引也是对论文原始作者的不尊重。科技论文的作者要特别注意,对于那些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启发思路和支持观点的已有研究成果,应当用引证的方式给予标注。如果某研究成果引用了他人的研究却有意隐瞒,会被视为“剽窃”,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即便是粗心的疏漏,而不是有意的剽窃,也会被确认为学术不端,受到相应的处罚。论文中凡涉及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据、方法以及观点)的地方均应在论文后部的参考文献中或加以注释,参考文献按该引用成果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当你在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文字、数据或观点,不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被认定为抄袭。论文作者的引文行为也要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不能为了迎合编辑部的要求、迫于学术权威的压力或者为了阿谀权威而引证;也不能以自诩为目的、带偏见的相互吹捧、为支持或打击某一学者而不正当引证;更不能为自己或他人寻求经济利益而引证;为了形式上提高引文的质量,将引自译著的引文标注为引自原著; 将实际上是二次文献的转引,不查阅原始文献而标注为直引等。还包括仅仅是为增加引文数量的不当引用等现象,例如:真实的研究工作并不需要,而只是为了提高引用率,扩大自己的影响,作者之间的利益交换等,为了提高彼此的引用率,不必引用而故意引用; 也包括个别学报为了提高影响因子,动员作者引用自己学报发表的论文; 小团体之间的不当相互引用,并不体现真实的引用率和论文质量等。故意在参考文献中加入大量实际上没有参考或引用过的文献,造成一种阅读了大量文献,研究基础扎实的印象来欺读者; 为逃避被指责为抄袭,在直接引用他人的相关文献后,不标出具体的引文出处,而是将文献笼统地列在参考文献中; 研究过程中不注重科技查新,故意不查阅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文献,只选择对自己研究有利的文献。为了突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故意不提及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等。

参考文献格式:[1]高性能碱矿渣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研究[Z]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水下及地下混凝土裂缝自动愈合机理研究[Z]东北林业大学万方包库可以直接导出科技成果的文献格式!

结合自己经历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 科技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 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 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 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 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 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 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 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 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 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 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 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 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 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 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 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 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 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 “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 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 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 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 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 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 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 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 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 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 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 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 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 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 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 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 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 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 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 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 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 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 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 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 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 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 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 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 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 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 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 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 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 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 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调查报告、实验方法、 技术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 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 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 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 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 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 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 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 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 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 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 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 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论文摘要时, 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 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 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 我校……”、“我所……”、“我院……”。 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 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 因此, 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 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 国内学报级刊物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 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 索引序列
  • 科技文献文章
  • 英语科技文献文章
  • 科技文献文章标题
  • 科技文献文章格式
  • 科技文献文章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