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医学论文2000字

关于医学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关于医学论文2000字

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的学科。它采用社会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健康和医学实践。一、健康:医学社会学视角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2、健康和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演变① 疾病是由罪恶魂灵引起 ② 人的健康受总体环境因素的影响③人体被看成是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机器”似的统一体④ “物种医学”和社会空间医学”的出现 ⑤健康:回到整体的人A “治疗至上”论的动摇 以使用药品为主来实施医学干预成为医生处理临床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这被称为“治疗至上(upon to treat)”。B 生活条件的改善C 现代健康观念的回归慢性病:长期的难以治愈的疾病D 贫穷和健康:仍在关注的问题二、传染病重新出现: 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再度凸显1、“老”传染病卷土重来特点:致病细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新传染病杀伤力惊人新老传染病肆虐的原因致病菌逐步适应环境,提高本身的生存能力 同时,由于人们轻视了传染病,给细菌及病毒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滥用药物、性行为不检点、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不注意卫生 环球旅行中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使传染病“传遍整个世界”。3、性传播疾病(STDs)导致性传播疾病高发的原因 (1)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减少了对意 外怀孕的担心;(2)世界各地城市青年的性解放和 性自由意识;(3)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型的雇佣 形式(4)建立多个性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医学社会学的发展1、早期的医学社会学 2、医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首先,出现了医学社会学研究朝着与卫生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关的研究领域的转化。其次,医学社会学和普通的社会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第二章 艾滋病和社会一、艾滋病概况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致死性疾病,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丧失抵抗像癌症、肺炎和各种病毒感染的能力,让人体暴露于对任何疾病都毫无抵抗力的状态中。 2、惊现 3、发现 结论:艾滋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接触有恒定相关关系 是由病毒引起的通过病毒进入血液而发生的性交和静脉药物使用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4、危害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影响社会安定对后代的不良影响 使家庭陷入危机 5、与艾滋病传播有关的社会因素 (1)宏观因素 经济发展:性别文化: (2)微观因素吸毒与淫乱:同性恋: 同性恋者极少只限于和一个人发生性行为 同性恋者具有特殊的性行为方式 血液制品污染:6、 各国的艾滋病状况二、艾滋病是医学社会问题1、艾滋病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要素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艾滋病具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首先,它的产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结果。( 其次,艾滋病的后果也带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 最后,艾滋病的防治是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 2、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三、中国的艾滋病现状 1、流行状况2、传播途径3、艾滋病仍在蔓延的原因毒品问题性产业的存在同性恋问题4、艾滋病患者的艰难生存1)事实“主要地位”,这是一种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地位的一般状态,主要是来自于其职业。而艾滋病会呈现出主要地位的特征。)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分析“社会排斥”,是指大民族完全或者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 “社会排斥”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受主流社会的排挤过程。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自我责任论:即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所造成的,甚至是由于他们不参与社会而形成的自我排斥。 “艾滋病是上帝在花园里除草的方式”社会结构生成论:即社会排斥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是他们自身不够努力、自暴自弃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有意无意地将之排斥于正常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从地区分布看:艾滋病患者80%在农村 由于发达城市卫生保健业的发展情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情况较落后城市和地区好从职业分布看:基本上集中在农民、归国劳工、无业游民、个体从业者和性工作者 他们的生活水平低,文化知识结构差,卫生保健意识弱 从性别分布看:近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比例上升 随着大批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滞留在城市的农村年轻女性中,有一部分人不能找到适当的工作,或者工薪过低不能满足致富要求,于是她们转而成为城市的性工作者。 社会政策创造论:由于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现有的政策法规既不为社会包括艾滋病患者所广泛了解,也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因此,无法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意识形态认可论:人们认为这些艾滋病患者遭到社会排斥是在为自己的放纵行为承担后果。 对死亡的恐惧也使人们认为远离、排斥艾滋病患者是一种正当的自我保护行为。社会流动反映论:艾滋病患者在病情公开后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同时,昂贵的医疗费用也使大多数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难以支撑,这使得艾滋病患者在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有向下流动而没有任何向上甚至水平流动的可能性,造成艾滋病患者不肯到医院就诊或就诊后隐瞒病情、远走他乡。 5、艾滋病的防治: (1)取得的进展 制定 “四免一关怀”政策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可得到免费、匿名咨询和初筛检测;对艾滋病患者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2)存在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护问题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救助问题 艾滋病宣传问题 政策落实问题 (3)对策 扩大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救助的区域范围 继续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广度和力度落实全国各地艾滋病防治的领导责任制增加人权保障:立法保护艾滋病人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医疗权、居住权、就业权、教育权、保密和隐私权、言论权、结婚权和旅行权等等。 第三章社会紧张紧张(stress)可以定义为个人对刺激产生的一种过强的精神——躯体反应,它可以给个人带来恐惧或焦虑。 一、社会紧张的社会学理论 1 、符号互动论 这一理论把个体看成是有创造性的会思考的生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机械地对社会过程的影响做出或多或少的反应。(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的基本内容(1)我们是通过想像自己在他人而前的形象如何来看待自己的;(2)我们想像他人对我们形象的判断;(3)我们想像他人如何看待我们决定了我们必然会经历某种自我感受,如自豪或自卑。镜中我理论对于紧张的理解 一个人把他或她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知觉,是与他人的反应相互关联的。很显然,一旦当一个人的自我主观想像与他人反应不相符合时,紧张就会产生。 (2)威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情境定义”对紧张的解释第一,同样的危机并非都会对所有人起同样的作用;第二,对于危机的调适和控制能力取决于一个人把现有状态和他过去所经历的类似状态进行比较后,根据他以往的经验修正其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3)欧文·戈夫曼“人生如剧场” 理论 (1ife as theatre) (1)一个人的形象;(2)一个人和与其类似的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经验;(3)社会环境;(4)人们通过言语或行动所表达出来的他或她自己的信息。2、涂尔干: 功能论 一个概念: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指社会的各个有机部分合整为一体的过程和情态。它决不等于是各个结构组织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在各部分之间的特殊结合以及关联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二、紧张的生理学反应1、“反抗或逃避”的生理学变化模式2、一般适应性综合症状的理论 三、紧张的社会因素1、角色紧张 包括生活事件和慢性紧张其实质是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的冲突关于角色第一类的生活事件像离婚,结婚或失去职业;第二类的慢性紧张如角色负担过重 2、紧张适应能力 影响个人对付能力的因素 学校 家庭 社会激励体系 结论个人生理损害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1)刺激情境,包括情境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他/她动机的强度;(2)个人应付刺激情境的能力,如遗传学因素的影响,个人技巧,天生的能力和过去的经验;(3)个人在应付问题上的社会准备;(4)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的影响。3、社会群体因素群体成员对个人提供的社会支持——主观归属感、被接受感和被需要感的满足可以帮助个人减少紧张作用于躯体和精神上的有害作用。 4、生活变迁1、极端情境 自然灾害、战争对社会、心理影响灾害激发急性的心理紧张:情感障碍,由于忍受悲痛、财产损失、经济损失和恶化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焦虑。 强烈的连贯性是关键因素连贯性是一种个人行为倾向,它让个人用信任的观点看待世界,相信事件都是可预见的,具有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地解决的信念。连贯性的获得:迎接挑战、参与形成结果(通常是满意的)、对付不同程度的刺激 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研究基于一种假说,即几种紧张事件在一个人生活中的积累最终会产生一种紧张后效应。 大量的证据支持任何类型的环境变化,只要它需要个人去适应,就会产生特异的紧张反应。 生活变化的纬度:(1)变化的程度;(2)变化的不可预知性;(3)受到影响的个人生活层面(是个人的还是职业的)。变化既快又预料不到的状况紧张性最强 不可预知的生活事件导致了最大的紧张,随后引起了健康损害。是个人对变化的性质的认识决定了生活事件对健康的效果。当生活事件被认为是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时候,抑郁主诉、疾病症状和就诊的增加就会不断发生。许多研究人员发现,不少人在经历了紧张生活事件之后特别倾向于寻求医生服务。5、紧张和社会经济地位 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越高,他就能越好地应付紧张情境,应付紧张对躯体的作用。这一优势随着社会等级的降低而成比例地减少。 三、社会紧张导致的健康问题1、过劳死(1)定义: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2)原因:工作时间过长对自身的期望值高、精神压力大劳动强度加重 (3)临床表现与死因    临床表现 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 最常见的直接死因 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4)过劳死在日本 (4)中国面临“过劳死”威胁远离过劳死   每年做一次体检,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及有关心脏的其他检查。善于劳逸结合。短期旅游,爬山远眺,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坚持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做一个“乐天派”。 2、自杀和抑郁症 社会紧张会导致人的情绪发生改变,最常见的是抑郁症。自杀也是社会紧张造成的,自杀与社会紧张的关系是以抑郁为纽带的。(1)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应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而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失眠等。 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现已明确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曾有自杀未遂史;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近期内严重的抑郁症状;生活质量低;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 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原因: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由适应能力差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社会评定问题,即大学期间的各种社会奖惩及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会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 珍爱生命,远离自杀 自杀是痛苦的 自杀的每一种方式都让人感到痛苦不堪,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解脱的快感。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是可以避免的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有的人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其中包括足够的社会支持、良好的自信心、稳定而幸福的婚姻、和睦的家庭关系等。各地高校均设立心理辅导机构; (2)抑郁症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情绪低落、思维联想缓慢、兴趣或愉快感缺乏、动作减少为主要特征,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它可以导致患者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状就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抑郁症的危害导致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表现抑郁心境。 快感缺失 。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 睡眠障碍。 食欲改变。 躯体不适。 自我评价低。 自杀观念和行为, 其它。老 抑郁的原因 抑郁症引发的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紧张、竞争激烈,人们郁积的苦闷心情无法得到疏泄。(3)如何避免自杀和抑郁自我调适: 1、循序渐进。将大事分割成小块,一次只做一件。 2、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3、抑郁时,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观念,记下你的观念,以便更 好地澄清它。 4、注意找出你抑郁的主题(例如,寻求赞同、羞耻、不幸福 的人际关系、不现实的理想、完美主义),找到后向它们 提出挑战。 5、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维方式挑战自己的观念,你越是同情 自己,放弃认为自己很糟糕,没价值等观念,你越可能从 病症中恢复。 6、挑战消极观念,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对挫折与失败做好充 分的心理准备。寻求帮助: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不要默默承受。

去医学类论文发表()百度的空间。很多的医学类论文,如果发现没有自己需要的类型,你留言,不出1天就会有的。而且很多论文都在互联网上查不到的。

关于医学的论文2000字

去医学类论文发表()百度的空间。很多的医学类论文,如果发现没有自己需要的类型,你留言,不出1天就会有的。而且很多论文都在互联网上查不到的。

-T8O-lU-_vQWrC5cN0N_MuVB6eM1eJACKm9p7HsDdWAzMR2cPYGbTJwq0pTbw2GkY8mqPLDp4q2kQBsCRtXmq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

[摘 要]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阪学的精神支柱和职业医师的精神支柱,所以它是蕴学的灵魂。从医学模式、医学馨鳇、医学法麓、嚣学教饔、基学实践、薮跨市场、离颤技求、涯患关系、蕴跨风殓角度阐明了医学为什么要重视人文精神,指出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使医学界处于被动,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人文医学”这一重要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学、医生的执业技能培训和执业实残中。强调医患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或是法露的手段采处理,还应该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  [关键词]人文;人史医学精神;医患沟通;医师职业精神  1 人文医学精神  医学酶壤秘连接着人的生禽,医学的本曩是一门“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悉医学被认为是最应具有入文糖耪的学科,医生应该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诚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嫩指出的那样:趿学在本质上具蠢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入学,需爱人文精神的滋养。  1 关于人文  人文,通常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指人类的精棒文纯。人文是主体是人,就是以人为本,关心入,爱护人,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菔。英语中意为人类,亦为人性、入道、慈爱、慈善行为等。如果说,肉然科学主要研究客观的物质世界,回答“是什么”、“求真”,社会秘学主要研究入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规律,回答“要怎样”;那么,人文科学生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回答:“应怎样”、“求善”、“求美”。  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核心,是指人类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凝集而成的精神,是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入文糟季申可分为三层内涵:第一是人,解决入的人格埋造和人性发展;第二是文,解决社会应当培育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第三是精神,是网答一个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首先,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价值、对人类和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人的独立穗主和遗求完美的肯定,相对予科学精神,入文精神以求善求美为主要特点;其次,人文精神是以人的思想素缓为载俸,包括入文愚想和久文素质;最麓,入文精神包含价值观、道德观、思想境界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瞧裁是}莞,人文旗裤辑内涵的对垒会侩魏鞫生活意义的追求与关怀,囊括了以对生命和对人的基本权剥的敬畏与尊重为主题的人文思想,体现为谣言、思维、情感、仪态、意志、文化技能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富含着对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理性认识,富含着对国家、社会、他人以及自然的关切。  2 医学与人文  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文医学的提出,人文作为医学的灵魂,已经成为医学的精神支柱和职业医师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人文医学与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共同组成现代医学。《西氏内科学》中写道: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19世纪欧洲革命年代,一些试图改革医学保险的人,如纽曼在1847年写道:“医学科学就其内在的固有本性来说,乃是一门社会科学,只要对这一点还没有在实践中被认识到,我们就不能充分享有他的益处,就会是虚渺的空壳”。  人文医学是对医学中的人文内涵的概括和抽象,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同医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群。它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等。人文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群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2 为什么要重视人文精神  罗伊·伯特(Roy porter)在他的《剑桥医学史》中感叹:如果不坚持正确的医学目的,“重技轻人”,那“医学的成功可能正导致一个自己创造但又无法控制的怪物”。30年前,美国精神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以还原论为主导的生物医学模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20年前,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但时至今日,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使医学界处于被动,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1 医学模式与人文  21世纪医学走向的轮廓已现: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重治疗到重预防、从对抗病原治疗到整体治疗、从对病灶的改善到重生态环境改善、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从生物治疗到身心综合治疗、从强调医生作用到重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这些转向都在提示新医学模式呼唤医师从“只懂病,不懂人”向“既懂病,又懂人”转变,现代医学需要有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2006年全美医院排名第二的梅奥医学中心(MAYO CUNIC)提出的PLEASECARE的医学模式,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将医学从对“病”的关注转向到对“人”的关照——“患者的需要第一”。  2 医学目的与人文  现代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医治疾病,它包含着以下的内容:①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②解除由病灾引起的疼痛和疾苦;③照料和治愈有病者,照料那些不能治愈者;④重视生命质量,避免早衰、早死,追求安详死亡。医学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  3 医学法制与人文  目前有很多直接或间接涉及医生职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这些文件的学习贯彻都需要医务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就拿目前困扰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来说,它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医师法》、《刑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与原来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以下不同:①扩大了医疗事故责任人的内涵(包括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等);②增加了医学会鉴定、民事赔偿项目和标准;③加大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④赋予患者更多的权力(如复印病例等);⑤取消了医疗差错这一界定,凡诊疗过失均被认定为医疗事故。另外,“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更增加了医疗责任风险。  4 医学教育与人文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文医学,医学目的出现走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批评:1930年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说:“许多医学院都努力热切的教生理学和化学到几年级,但是全世界可能没有一所医学院会认真地开一门课或探讨一个好医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或者我们当今理想的医生应该是什么样?”还有学者批评说:“科学主义技术崇拜与商业化像沙尘暴一样风干医学科学的肌体,使它失去丰满与弹性。”“20世纪的医学前一只脚刚迈出半巫半医的丛林,另一只脚又陷入了科学主义与技术的迷误。”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人文医学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普遍提高了人文医学在医学院校总课程中的比重,美国20%、法国26%、英国13%。在我国,“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似乎可以作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点和逻辑起点。裘法祖教授常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才,把医学生培养成“关爱人”的好医生,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尖子或业务尖子。  5 医学实践与人文  据估计,一名医生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要接诊12万到16万名病人,也就是说,医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病人接触沟通。大约有60%到80%的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都是基于与病人谈话的结果来确定的。“没有医术治不好病人,没有人文会治死病人。”病人不是病,是人。因此,一个医生的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诊疗水平。国外学者指出医生对病人应做到“五知”,即知主诉、知不适、知苦恼、知生活不便、知社会问题。对从医者而言,医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  6 医疗市场与人文  一段时期,医疗市场化的倾向淡化了医学人文精神,削弱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国的公立医院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运转中普遍存在着补偿严重不足。部分医学医疗单位为生存和发展,借助着自己的一些优势,过分追逐利润,过度使用诊疗技术和手段,降低了对人文的要求,淡化了医生的人文思想。近年来,诸多医改报告及学者的研究表明:医疗服务不能市场化,但它必须适应市场。  7高新技术与人文  先进诊疗技术的广泛运用加深了重物轻人、重技轻德的思想倾向。诚如罗伊·伯特(Roy porter)指出:“医学有时似乎由主要对发展它的技术能力感兴趣的精英来领导,而他们很少考虑它的社会目的和价值,更不用说病人个体的痛苦。”既往医生为诊治病人通常采取聆听病史、仔细问诊和望、触、叩、听(中医叫望闻问切)的查体方法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分依赖各种仪器设备和检查,导致当下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答是“做得越好越多,感觉越坏”。我们能治疗疾病,却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8 医患关系与人文  中国医师协会对114家医院调查,从2000年一2003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打砸医院事件42件,打伤医师5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偿金额为81万元;2006年10月对北京、湖南等省市350家医院进行调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31起、受伤332人次、经济损失1448万元;农工民主党调查某大城市医疗执业环境显示,每年发生纠纷多达6000-7000件,5%的医院遭到过聚众围攻。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还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  医患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体系,它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它们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或是法律的手段来处理,还应该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要建立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医患关系。  9 医疗风险与人文  随着医疗科学事业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新疗法逐年增多。这些高新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医疗质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医疗风险,特别是对病人安全提出了挑战。  我国当前病人安全问题面临6大挑战:①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继续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忽视病人安全,导致医疗事故时有发生;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有些医疗机构不规范执业,过度服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③对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缺乏规范化管理,加之医疗技术本身的风险性,给患者造成伤害;④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隐私权和参与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证;⑤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检测和评价系统;⑥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滥用抗生素以及注射安全、血液安全等存在着隐患。这六大挑战均需要医生有良好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素质。  3 如何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医学”这一重要的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学、医生的执业技能培训和执业实践中。  1 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意识  诚如韩启德院士所言:“现代医学发展到了必须充分重视医学人文的时刻,医患关系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华益慰同志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名利、舍己救人、无私奉献,忠诚服务,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继承了我国医务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弘扬了彪炳千秋的白求恩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要发扬榜样的力量,迸一步呼唤社会的良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履行自己神圣职责的使命感,激励自己全心投入到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神圣事业中,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立新功,为共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加大人文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增添人文医学教育的内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临床交流技巧、美学、艺术欣赏等课程。  2 树立新医学伦理概念  当前,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方案即将出台,卫生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医患关系还比较紧张,部分社会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理解不够,存在着一些偏见,极少数医生也在职业操守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医师要树立新医学伦理概念:改医生与病人是恩赐者和受惠者的关系,建医生与病人是对等和诚信的关系;改以医生为顶点的塔形结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环形服务结构。  3 加强人文素质培训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护士,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善于与患者沟通的本领、具有团队合作和管理的能力等职业技能。  医患沟通是人际交流的一部分,包括:人际吸引、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动态无声、静态无声、副语言等。医患沟通是诊疗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技术和非技术两种水平上的交流得以实现。正确认识,重视处理医患沟通、交流是直接关系到保证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防范和降低医患纠纷和构建、维护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务工作者应积极学习,认真研究医患交流中的问题,学习医患沟通技术与技巧,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努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开展不同级别、多种形式的人文医学培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全国医师在科学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与人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及心理适应能力和医疗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等方面有较快和较全面的提高。  4 医院管理年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突出“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作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大医院院长管理责任。  医院院长要减少临床专业技术服务,以主要精力加强和改善医院管理,维护公益性质。要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大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5 医院文化  2007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特别提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强调忠诚的服务精神和人道的服务文化。英国管理学家哈梅尔提出:现代管理无非是对两种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人文管理一方面强调对人的尊重、尊重人的情感、人格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强调文化的教化作用,重视环境和氛围的建设,倡导高尚的价值追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高品位的文化对被管理者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设医院文化,要让医务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使命感。让人文知识不断的积累,人文情感日益丰富,人文品质逐渐形成。一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关爱,医院的员工同样需要关爱;二是强调以人化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作为医院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己引导和影响文化的能力,注重倡导高尚的文化理念,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能对医院员工起到熏陶和教化的作用,对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和家属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6 医师宣言  大力宣扬推广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广大医务人员要加强职业操守,以医师职业精神作为医师的行为准则,更好地为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医师宣言有三条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原则: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患者自主的原则,社会公平的原则;责任: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对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资源公平分配,促进科学知识完整和合理应用,解决利益冲突、维护患者信任,维护医师的职业责任。  医学界必须清楚了解医师精神的原则和责任,目前医师队伍中有个别人价值取向产生偏移,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健康思想,致使医德削弱,在医疗活动中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重申医师职业精神尤为重要。  有志从医者,要有足够的献身精神。为了患者的利益,医师常会加班工作,打乱个人安排和家庭生活,金钱和名誉更不能成为追逐的目的。医生应该自问能否永葆奉献精神,否则会充满矛盾、懊恼和不悦。医学的端口连接着人的生命,医学的本质是一门“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而医学是最应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医生应该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关于中医论文2000字

我可以的!!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社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保个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现。  五腑一体现: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机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同时,脏腑的机能活动又促进和维持了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从而充实了形体,支持了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现”。  根据五脏一体现,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脏腑间,即五个生理系统间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各有不同的机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人体又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  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能驭气,气有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够控制和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诸如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以行血,肝气疏泄以调畅气机、舒畅情志,肺气宣降以行呼吸和水液,脾气运化水谷和统摄血液,肾气主生殖、司水液代谢和纳气等,都有赖于心神的统一主导。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与否,除心为主导外,还取决于五脏之间是否协调。在完成整体机能方面,五脏之间是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如血液的循行,虽由心所主,还需要肺、肝、脾等脏的协助。心脏的搏动推动血液运行全身;肺主气而辅助心运血;肝主疏泄而促进血液于脉中。此四脏紧密配合,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五脏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复杂机能的保证。  由于人体外在的形体官窍,分别归属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而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协调统一的关系,因而这些外在形体官窍的机能,不仅与其内在相应的脏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如筋的作用是联缀关节而主司运动,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滋养,故称肝主筋。但筋的机能还依靠全身气血津液的濡养。因某种原因致使气血津液耗伤过多,也往往出现筋脉拘挛、抽搐等现变。这说明筋不但与肝有关,而且与心、脾等脏也有密切的关系。又如目是主司视觉的,而目之所以能视万物,主要依靠肝血的濡养。肝血亏虚而不能养目时,就会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现象。但《灵枢·大惑论》又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之论。故目之视觉功能,不但于肝血盈亏有关,而且与其他脏腑的精气是否充足亦有关。由此可见,人体外在的形体官窍与内在脏腑密切联系,它们的机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人体内外的整体统一性。  形神一体现:形体与精神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形神一体现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而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气的控制和调节。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气充则神旺,而气的运行,又赖神的控制和调节,即所谓“神能驭气”。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由于精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又是以五脏为中心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精神活动与五脏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由五脏共同主持,但总由心来统领。五脏精气充盛,机能协调,则精神充沛,思维快捷,反应灵敏,言语流利,情志活动处于正常范围,既无亢奋,也无抑郁。若五脏精气不充,机能失调,则会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变化。另一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也可影响五脏的机能,突然强列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常易影响五脏气机,引起五脏精气的相应病变。  (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能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旬”(《孟子·告子下》)。在分析形体官窍疾病的病理机制时,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一般地说,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如目的病变,既可能是肝血、肝气的生理功能失调的反是非曲直,也可能是五脏精气的功能失常的表现。因而对目病之病理机制,不能单从目之局部去分析,而应从五脏的整体联系去认识。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如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时,不仅肝腑本身出现病变,而且常影响到脾气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痛腹泻等症,也可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而见喘咳,还可影响心神而见烦躁不安或抑郁不乐,影响心血的运行而见胸部疼痛。因此,五脏之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在分析某一脏病的病机时,既要考虑到本脏病变对他脏的影响,也要注意到他脏病变对本脏的影响。  由于人体又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形体的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活动的失常,也是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如《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告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验舌诊病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由于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因而内在脏腑的机能状态可反映于舌。验舌不但可知脏腑精气的虚实,而且还可推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逆顺转归。面部色泽是内在脏腑精气的外荣,故诊察面部色泽可知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病邪之所在。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使之恢复常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以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  局部病变常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对口舌生疮的治疗,由于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口舌生疮多由心与小肠火盛所致,故可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疗。处方遣药时,酌加利水之品,以让火热随小便而出。心火与小肠火得泻,口舌生疮自愈。再如久泻不愈,若属肾阳虚衰,其病虽发于下,但可以艾灸巅顶之百会穴以调之,督脉阳气得温,肾阳得充,泄泻自愈,即所谓“下病上取”;眩晕欲仆,若为水不涵木,其病虽发于上,但可以针灸足心之涌泉穴以调之,肾水得充,涵养肝阳,眩晕自减,即所谓“上病下取”/  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在养生方面,既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加强身体锻炼以养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淡虚无”,怡畅情志以养神,使神清而形健。在康复治疗疾病时,若因躯体病变引致精神病变时,当以治疗躯体疾病(治形)为先;若为精神的伤害引致躯体疾病,则当先调理精神的失调(治神)。但由于“神乃形之主”,躯体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损害,而这些精神损害又常阻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故重视调理精神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首先“治神”。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人类是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道”、“太极”或“气”产生的。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初始本原则的思想,艰险是“气一元论”。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如《周易·系辞上》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命过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规定和影响,而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如寒暑的更替、地域的差异也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故《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气候是由自然界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天气征象。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性气候变化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同样,气血的运行,在不同季节气候的影响下也有相应的适应性改变。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如鱼之游在坡;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蜇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明·李时珍《涉湖脉学》也指出了四时脉象的规律性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表明人体的生理机能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自有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另外,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还受风雨晦明的影响。据《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言,天温日明,阳盛阴衰,人体阳气也随之充盛,故气血无凝滞而易运行;天寒日阴,阴盛阳衰,人体阳气亦弱,故气血凝涩而难行。  不仅备战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有影响,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人体阳气白天趋于体表,夜间潜于内里的运动趋向,反映了人体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的适应性调节。  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序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这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变化,机体暂时不能适应之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就逐渐适应了。这说明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确有一定影响,而人体的脏腑也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入,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躁,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若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  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每一季度都有其不同特点。因此,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就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如关节疼痛的症证,常在寒冷或阴雨天气时加重。也有一些疾病,由于症状加重而能预感到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或季节要交替等情况,如《素问·风论》指出头风病“先风一日则病甚”。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痈疡,南方阳热潮湿之地易生挛痹。地域环境不同,人们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样。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发生与“饮沙水”有关,已认识到此病与地域水质的密切关系。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时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形体强壮。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在治疗疾病时,要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并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谓“因时制宜”。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但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遵四时之变而预培人体之阴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另外,根据人体气血随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而有相应的变化,并应时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的推理,古人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治疾病。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受地域影响,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治疗时应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之品。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  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一般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心健康。金元时期的李杲曾指出处于战乱时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有不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不绝”《内外伤辨惑论·论阴证阳证》。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政治经济地位过高,易使人骄傲、霸道、目空一切,如《灵枢·师传》指出养尊处优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和颓丧情绪,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的机能和气血的流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又可影响个体体质的形成。如明·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梁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典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力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梁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坚固;典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因此,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在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上有一定差异。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 为挛。”这说明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化,常可导致人的精神活动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精气的机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发生。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故《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而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因而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它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用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认为人体自身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若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现。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医 的,这方面的论文我之前看到有本书就叫(中医学),看完总结下,结合你自己的观点,论文就没问题;

跟师心得(一)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跟师心得(二)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二、要做好病案记录。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三、要勤于思考。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跟师心得(三)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关于医学类的2000字论文

[摘 要]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阪学的精神支柱和职业医师的精神支柱,所以它是蕴学的灵魂。从医学模式、医学馨鳇、医学法麓、嚣学教饔、基学实践、薮跨市场、离颤技求、涯患关系、蕴跨风殓角度阐明了医学为什么要重视人文精神,指出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使医学界处于被动,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人文医学”这一重要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学、医生的执业技能培训和执业实残中。强调医患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或是法露的手段采处理,还应该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  [关键词]人文;人史医学精神;医患沟通;医师职业精神  1 人文医学精神  医学酶壤秘连接着人的生禽,医学的本曩是一门“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悉医学被认为是最应具有入文糖耪的学科,医生应该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诚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嫩指出的那样:趿学在本质上具蠢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入学,需爱人文精神的滋养。  1 关于人文  人文,通常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指人类的精棒文纯。人文是主体是人,就是以人为本,关心入,爱护人,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菔。英语中意为人类,亦为人性、入道、慈爱、慈善行为等。如果说,肉然科学主要研究客观的物质世界,回答“是什么”、“求真”,社会秘学主要研究入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规律,回答“要怎样”;那么,人文科学生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回答:“应怎样”、“求善”、“求美”。  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核心,是指人类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凝集而成的精神,是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入文糟季申可分为三层内涵:第一是人,解决入的人格埋造和人性发展;第二是文,解决社会应当培育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第三是精神,是网答一个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首先,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价值、对人类和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人的独立穗主和遗求完美的肯定,相对予科学精神,入文精神以求善求美为主要特点;其次,人文精神是以人的思想素缓为载俸,包括入文愚想和久文素质;最麓,入文精神包含价值观、道德观、思想境界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瞧裁是}莞,人文旗裤辑内涵的对垒会侩魏鞫生活意义的追求与关怀,囊括了以对生命和对人的基本权剥的敬畏与尊重为主题的人文思想,体现为谣言、思维、情感、仪态、意志、文化技能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富含着对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理性认识,富含着对国家、社会、他人以及自然的关切。  2 医学与人文  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文医学的提出,人文作为医学的灵魂,已经成为医学的精神支柱和职业医师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人文医学与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共同组成现代医学。《西氏内科学》中写道: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19世纪欧洲革命年代,一些试图改革医学保险的人,如纽曼在1847年写道:“医学科学就其内在的固有本性来说,乃是一门社会科学,只要对这一点还没有在实践中被认识到,我们就不能充分享有他的益处,就会是虚渺的空壳”。  人文医学是对医学中的人文内涵的概括和抽象,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同医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群。它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等。人文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群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2 为什么要重视人文精神  罗伊·伯特(Roy porter)在他的《剑桥医学史》中感叹:如果不坚持正确的医学目的,“重技轻人”,那“医学的成功可能正导致一个自己创造但又无法控制的怪物”。30年前,美国精神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以还原论为主导的生物医学模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20年前,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但时至今日,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使医学界处于被动,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1 医学模式与人文  21世纪医学走向的轮廓已现: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重治疗到重预防、从对抗病原治疗到整体治疗、从对病灶的改善到重生态环境改善、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从生物治疗到身心综合治疗、从强调医生作用到重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这些转向都在提示新医学模式呼唤医师从“只懂病,不懂人”向“既懂病,又懂人”转变,现代医学需要有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2006年全美医院排名第二的梅奥医学中心(MAYO CUNIC)提出的PLEASECARE的医学模式,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将医学从对“病”的关注转向到对“人”的关照——“患者的需要第一”。  2 医学目的与人文  现代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医治疾病,它包含着以下的内容:①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②解除由病灾引起的疼痛和疾苦;③照料和治愈有病者,照料那些不能治愈者;④重视生命质量,避免早衰、早死,追求安详死亡。医学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  3 医学法制与人文  目前有很多直接或间接涉及医生职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这些文件的学习贯彻都需要医务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就拿目前困扰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来说,它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医师法》、《刑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与原来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以下不同:①扩大了医疗事故责任人的内涵(包括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等);②增加了医学会鉴定、民事赔偿项目和标准;③加大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④赋予患者更多的权力(如复印病例等);⑤取消了医疗差错这一界定,凡诊疗过失均被认定为医疗事故。另外,“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更增加了医疗责任风险。  4 医学教育与人文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文医学,医学目的出现走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批评:1930年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说:“许多医学院都努力热切的教生理学和化学到几年级,但是全世界可能没有一所医学院会认真地开一门课或探讨一个好医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或者我们当今理想的医生应该是什么样?”还有学者批评说:“科学主义技术崇拜与商业化像沙尘暴一样风干医学科学的肌体,使它失去丰满与弹性。”“20世纪的医学前一只脚刚迈出半巫半医的丛林,另一只脚又陷入了科学主义与技术的迷误。”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人文医学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普遍提高了人文医学在医学院校总课程中的比重,美国20%、法国26%、英国13%。在我国,“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似乎可以作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点和逻辑起点。裘法祖教授常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才,把医学生培养成“关爱人”的好医生,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尖子或业务尖子。  5 医学实践与人文  据估计,一名医生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要接诊12万到16万名病人,也就是说,医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病人接触沟通。大约有60%到80%的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都是基于与病人谈话的结果来确定的。“没有医术治不好病人,没有人文会治死病人。”病人不是病,是人。因此,一个医生的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诊疗水平。国外学者指出医生对病人应做到“五知”,即知主诉、知不适、知苦恼、知生活不便、知社会问题。对从医者而言,医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  6 医疗市场与人文  一段时期,医疗市场化的倾向淡化了医学人文精神,削弱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国的公立医院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运转中普遍存在着补偿严重不足。部分医学医疗单位为生存和发展,借助着自己的一些优势,过分追逐利润,过度使用诊疗技术和手段,降低了对人文的要求,淡化了医生的人文思想。近年来,诸多医改报告及学者的研究表明:医疗服务不能市场化,但它必须适应市场。  7高新技术与人文  先进诊疗技术的广泛运用加深了重物轻人、重技轻德的思想倾向。诚如罗伊·伯特(Roy porter)指出:“医学有时似乎由主要对发展它的技术能力感兴趣的精英来领导,而他们很少考虑它的社会目的和价值,更不用说病人个体的痛苦。”既往医生为诊治病人通常采取聆听病史、仔细问诊和望、触、叩、听(中医叫望闻问切)的查体方法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分依赖各种仪器设备和检查,导致当下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答是“做得越好越多,感觉越坏”。我们能治疗疾病,却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8 医患关系与人文  中国医师协会对114家医院调查,从2000年一2003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打砸医院事件42件,打伤医师5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偿金额为81万元;2006年10月对北京、湖南等省市350家医院进行调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31起、受伤332人次、经济损失1448万元;农工民主党调查某大城市医疗执业环境显示,每年发生纠纷多达6000-7000件,5%的医院遭到过聚众围攻。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还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  医患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体系,它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它们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或是法律的手段来处理,还应该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要建立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医患关系。  9 医疗风险与人文  随着医疗科学事业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新疗法逐年增多。这些高新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医疗质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医疗风险,特别是对病人安全提出了挑战。  我国当前病人安全问题面临6大挑战:①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继续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忽视病人安全,导致医疗事故时有发生;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有些医疗机构不规范执业,过度服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③对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缺乏规范化管理,加之医疗技术本身的风险性,给患者造成伤害;④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隐私权和参与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证;⑤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检测和评价系统;⑥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滥用抗生素以及注射安全、血液安全等存在着隐患。这六大挑战均需要医生有良好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素质。  3 如何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医学”这一重要的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学、医生的执业技能培训和执业实践中。  1 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意识  诚如韩启德院士所言:“现代医学发展到了必须充分重视医学人文的时刻,医患关系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华益慰同志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名利、舍己救人、无私奉献,忠诚服务,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继承了我国医务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弘扬了彪炳千秋的白求恩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要发扬榜样的力量,迸一步呼唤社会的良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履行自己神圣职责的使命感,激励自己全心投入到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神圣事业中,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立新功,为共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加大人文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增添人文医学教育的内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临床交流技巧、美学、艺术欣赏等课程。  2 树立新医学伦理概念  当前,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方案即将出台,卫生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医患关系还比较紧张,部分社会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理解不够,存在着一些偏见,极少数医生也在职业操守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医师要树立新医学伦理概念:改医生与病人是恩赐者和受惠者的关系,建医生与病人是对等和诚信的关系;改以医生为顶点的塔形结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环形服务结构。  3 加强人文素质培训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护士,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善于与患者沟通的本领、具有团队合作和管理的能力等职业技能。  医患沟通是人际交流的一部分,包括:人际吸引、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动态无声、静态无声、副语言等。医患沟通是诊疗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技术和非技术两种水平上的交流得以实现。正确认识,重视处理医患沟通、交流是直接关系到保证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防范和降低医患纠纷和构建、维护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务工作者应积极学习,认真研究医患交流中的问题,学习医患沟通技术与技巧,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努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开展不同级别、多种形式的人文医学培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全国医师在科学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与人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及心理适应能力和医疗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等方面有较快和较全面的提高。  4 医院管理年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突出“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作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大医院院长管理责任。  医院院长要减少临床专业技术服务,以主要精力加强和改善医院管理,维护公益性质。要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大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5 医院文化  2007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特别提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强调忠诚的服务精神和人道的服务文化。英国管理学家哈梅尔提出:现代管理无非是对两种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人文管理一方面强调对人的尊重、尊重人的情感、人格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强调文化的教化作用,重视环境和氛围的建设,倡导高尚的价值追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高品位的文化对被管理者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设医院文化,要让医务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使命感。让人文知识不断的积累,人文情感日益丰富,人文品质逐渐形成。一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关爱,医院的员工同样需要关爱;二是强调以人化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作为医院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己引导和影响文化的能力,注重倡导高尚的文化理念,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能对医院员工起到熏陶和教化的作用,对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和家属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6 医师宣言  大力宣扬推广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广大医务人员要加强职业操守,以医师职业精神作为医师的行为准则,更好地为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医师宣言有三条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原则: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患者自主的原则,社会公平的原则;责任: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对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资源公平分配,促进科学知识完整和合理应用,解决利益冲突、维护患者信任,维护医师的职业责任。  医学界必须清楚了解医师精神的原则和责任,目前医师队伍中有个别人价值取向产生偏移,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健康思想,致使医德削弱,在医疗活动中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重申医师职业精神尤为重要。  有志从医者,要有足够的献身精神。为了患者的利益,医师常会加班工作,打乱个人安排和家庭生活,金钱和名誉更不能成为追逐的目的。医生应该自问能否永葆奉献精神,否则会充满矛盾、懊恼和不悦。医学的端口连接着人的生命,医学的本质是一门“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而医学是最应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医生应该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的学科。它采用社会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健康和医学实践。一、健康:医学社会学视角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2、健康和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演变① 疾病是由罪恶魂灵引起 ② 人的健康受总体环境因素的影响③人体被看成是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机器”似的统一体④ “物种医学”和社会空间医学”的出现 ⑤健康:回到整体的人A “治疗至上”论的动摇 以使用药品为主来实施医学干预成为医生处理临床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这被称为“治疗至上(upon to treat)”。B 生活条件的改善C 现代健康观念的回归慢性病:长期的难以治愈的疾病D 贫穷和健康:仍在关注的问题二、传染病重新出现: 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再度凸显1、“老”传染病卷土重来特点:致病细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新传染病杀伤力惊人新老传染病肆虐的原因致病菌逐步适应环境,提高本身的生存能力 同时,由于人们轻视了传染病,给细菌及病毒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滥用药物、性行为不检点、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不注意卫生 环球旅行中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使传染病“传遍整个世界”。3、性传播疾病(STDs)导致性传播疾病高发的原因 (1)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减少了对意 外怀孕的担心;(2)世界各地城市青年的性解放和 性自由意识;(3)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型的雇佣 形式(4)建立多个性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医学社会学的发展1、早期的医学社会学 2、医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首先,出现了医学社会学研究朝着与卫生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关的研究领域的转化。其次,医学社会学和普通的社会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第二章 艾滋病和社会一、艾滋病概况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致死性疾病,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丧失抵抗像癌症、肺炎和各种病毒感染的能力,让人体暴露于对任何疾病都毫无抵抗力的状态中。 2、惊现 3、发现 结论:艾滋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接触有恒定相关关系 是由病毒引起的通过病毒进入血液而发生的性交和静脉药物使用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4、危害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影响社会安定对后代的不良影响 使家庭陷入危机 5、与艾滋病传播有关的社会因素 (1)宏观因素 经济发展:性别文化: (2)微观因素吸毒与淫乱:同性恋: 同性恋者极少只限于和一个人发生性行为 同性恋者具有特殊的性行为方式 血液制品污染:6、 各国的艾滋病状况二、艾滋病是医学社会问题1、艾滋病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要素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艾滋病具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首先,它的产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结果。( 其次,艾滋病的后果也带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 最后,艾滋病的防治是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 2、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三、中国的艾滋病现状 1、流行状况2、传播途径3、艾滋病仍在蔓延的原因毒品问题性产业的存在同性恋问题4、艾滋病患者的艰难生存1)事实“主要地位”,这是一种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地位的一般状态,主要是来自于其职业。而艾滋病会呈现出主要地位的特征。)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分析“社会排斥”,是指大民族完全或者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 “社会排斥”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受主流社会的排挤过程。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自我责任论:即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所造成的,甚至是由于他们不参与社会而形成的自我排斥。 “艾滋病是上帝在花园里除草的方式”社会结构生成论:即社会排斥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是他们自身不够努力、自暴自弃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有意无意地将之排斥于正常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从地区分布看:艾滋病患者80%在农村 由于发达城市卫生保健业的发展情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情况较落后城市和地区好从职业分布看:基本上集中在农民、归国劳工、无业游民、个体从业者和性工作者 他们的生活水平低,文化知识结构差,卫生保健意识弱 从性别分布看:近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比例上升 随着大批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滞留在城市的农村年轻女性中,有一部分人不能找到适当的工作,或者工薪过低不能满足致富要求,于是她们转而成为城市的性工作者。 社会政策创造论:由于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现有的政策法规既不为社会包括艾滋病患者所广泛了解,也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因此,无法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意识形态认可论:人们认为这些艾滋病患者遭到社会排斥是在为自己的放纵行为承担后果。 对死亡的恐惧也使人们认为远离、排斥艾滋病患者是一种正当的自我保护行为。社会流动反映论:艾滋病患者在病情公开后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同时,昂贵的医疗费用也使大多数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难以支撑,这使得艾滋病患者在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有向下流动而没有任何向上甚至水平流动的可能性,造成艾滋病患者不肯到医院就诊或就诊后隐瞒病情、远走他乡。 5、艾滋病的防治: (1)取得的进展 制定 “四免一关怀”政策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可得到免费、匿名咨询和初筛检测;对艾滋病患者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2)存在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护问题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救助问题 艾滋病宣传问题 政策落实问题 (3)对策 扩大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救助的区域范围 继续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广度和力度落实全国各地艾滋病防治的领导责任制增加人权保障:立法保护艾滋病人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医疗权、居住权、就业权、教育权、保密和隐私权、言论权、结婚权和旅行权等等。 第三章社会紧张紧张(stress)可以定义为个人对刺激产生的一种过强的精神——躯体反应,它可以给个人带来恐惧或焦虑。 一、社会紧张的社会学理论 1 、符号互动论 这一理论把个体看成是有创造性的会思考的生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机械地对社会过程的影响做出或多或少的反应。(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的基本内容(1)我们是通过想像自己在他人而前的形象如何来看待自己的;(2)我们想像他人对我们形象的判断;(3)我们想像他人如何看待我们决定了我们必然会经历某种自我感受,如自豪或自卑。镜中我理论对于紧张的理解 一个人把他或她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知觉,是与他人的反应相互关联的。很显然,一旦当一个人的自我主观想像与他人反应不相符合时,紧张就会产生。 (2)威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情境定义”对紧张的解释第一,同样的危机并非都会对所有人起同样的作用;第二,对于危机的调适和控制能力取决于一个人把现有状态和他过去所经历的类似状态进行比较后,根据他以往的经验修正其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3)欧文·戈夫曼“人生如剧场” 理论 (1ife as theatre) (1)一个人的形象;(2)一个人和与其类似的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经验;(3)社会环境;(4)人们通过言语或行动所表达出来的他或她自己的信息。2、涂尔干: 功能论 一个概念: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指社会的各个有机部分合整为一体的过程和情态。它决不等于是各个结构组织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在各部分之间的特殊结合以及关联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二、紧张的生理学反应1、“反抗或逃避”的生理学变化模式2、一般适应性综合症状的理论 三、紧张的社会因素1、角色紧张 包括生活事件和慢性紧张其实质是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的冲突关于角色第一类的生活事件像离婚,结婚或失去职业;第二类的慢性紧张如角色负担过重 2、紧张适应能力 影响个人对付能力的因素 学校 家庭 社会激励体系 结论个人生理损害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1)刺激情境,包括情境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他/她动机的强度;(2)个人应付刺激情境的能力,如遗传学因素的影响,个人技巧,天生的能力和过去的经验;(3)个人在应付问题上的社会准备;(4)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的影响。3、社会群体因素群体成员对个人提供的社会支持——主观归属感、被接受感和被需要感的满足可以帮助个人减少紧张作用于躯体和精神上的有害作用。 4、生活变迁1、极端情境 自然灾害、战争对社会、心理影响灾害激发急性的心理紧张:情感障碍,由于忍受悲痛、财产损失、经济损失和恶化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焦虑。 强烈的连贯性是关键因素连贯性是一种个人行为倾向,它让个人用信任的观点看待世界,相信事件都是可预见的,具有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地解决的信念。连贯性的获得:迎接挑战、参与形成结果(通常是满意的)、对付不同程度的刺激 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研究基于一种假说,即几种紧张事件在一个人生活中的积累最终会产生一种紧张后效应。 大量的证据支持任何类型的环境变化,只要它需要个人去适应,就会产生特异的紧张反应。 生活变化的纬度:(1)变化的程度;(2)变化的不可预知性;(3)受到影响的个人生活层面(是个人的还是职业的)。变化既快又预料不到的状况紧张性最强 不可预知的生活事件导致了最大的紧张,随后引起了健康损害。是个人对变化的性质的认识决定了生活事件对健康的效果。当生活事件被认为是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时候,抑郁主诉、疾病症状和就诊的增加就会不断发生。许多研究人员发现,不少人在经历了紧张生活事件之后特别倾向于寻求医生服务。5、紧张和社会经济地位 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越高,他就能越好地应付紧张情境,应付紧张对躯体的作用。这一优势随着社会等级的降低而成比例地减少。 三、社会紧张导致的健康问题1、过劳死(1)定义: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2)原因:工作时间过长对自身的期望值高、精神压力大劳动强度加重 (3)临床表现与死因    临床表现 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 最常见的直接死因 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4)过劳死在日本 (4)中国面临“过劳死”威胁远离过劳死   每年做一次体检,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及有关心脏的其他检查。善于劳逸结合。短期旅游,爬山远眺,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坚持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做一个“乐天派”。 2、自杀和抑郁症 社会紧张会导致人的情绪发生改变,最常见的是抑郁症。自杀也是社会紧张造成的,自杀与社会紧张的关系是以抑郁为纽带的。(1)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应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而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失眠等。 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现已明确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曾有自杀未遂史;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近期内严重的抑郁症状;生活质量低;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 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原因: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由适应能力差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社会评定问题,即大学期间的各种社会奖惩及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会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 珍爱生命,远离自杀 自杀是痛苦的 自杀的每一种方式都让人感到痛苦不堪,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解脱的快感。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是可以避免的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有的人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其中包括足够的社会支持、良好的自信心、稳定而幸福的婚姻、和睦的家庭关系等。各地高校均设立心理辅导机构; (2)抑郁症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情绪低落、思维联想缓慢、兴趣或愉快感缺乏、动作减少为主要特征,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它可以导致患者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状就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抑郁症的危害导致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表现抑郁心境。 快感缺失 。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 睡眠障碍。 食欲改变。 躯体不适。 自我评价低。 自杀观念和行为, 其它。老 抑郁的原因 抑郁症引发的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紧张、竞争激烈,人们郁积的苦闷心情无法得到疏泄。(3)如何避免自杀和抑郁自我调适: 1、循序渐进。将大事分割成小块,一次只做一件。 2、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3、抑郁时,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观念,记下你的观念,以便更 好地澄清它。 4、注意找出你抑郁的主题(例如,寻求赞同、羞耻、不幸福 的人际关系、不现实的理想、完美主义),找到后向它们 提出挑战。 5、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维方式挑战自己的观念,你越是同情 自己,放弃认为自己很糟糕,没价值等观念,你越可能从 病症中恢复。 6、挑战消极观念,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对挫折与失败做好充 分的心理准备。寻求帮助: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不要默默承受。

-T8O-lU-_vQWrC5cN0N_MuVB6eM1eJACKm9p7HsDdWAzMR2cPYGbTJwq0pTbw2GkY8mqPLDp4q2kQBsCRtXmq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

关于医患关系的论文2000字

朱梅芳?

,医患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病人相信医生 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寄托给医生。医生则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不过重点是看你患者的情况吧, 具体的还是看你单位有什么要求;了 懂了吗?

是;知识理论的还是现实实践?或者结合?

  • 索引序列
  • 关于医学论文2000字
  • 关于医学的论文2000字
  • 关于中医论文2000字
  • 关于医学类的2000字论文
  • 关于医患关系的论文2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