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一)中国大陆的分合聚散对成矿的制约中国大陆现有的大地构造分区和成矿区(带)划分都是以统一的中国大陆为背景和基础进行的。但是,大家已熟知的运用古地理、古地磁、古构造、古生物分区等研究,进行古大陆再造,则发现在地史的很长阶段中,组成中国大陆的华北、扬子、塔里木和华夏等地块是分离存在的。古大陆的聚散离合,涉及地球演化的一个根本问题,也对合理划分成矿区(带)有重要影响。王鸿祯等认识到古地史上有5次出现联合古陆,分别为P-2500Ma、P-1950Ma、P-1450Ma、P-850Ma和P-250Ma。在他们编制的P-1450Ma联合古陆再造图上,华北等4个陆块作为一个小陆块群靠近赤道两侧,在北美和欧洲以西,中隔大洋。而在P-250Ma再造图上,华北、华南、松辽等陆块则分散游离在特提斯大洋中,华南在赤道上,而喜马拉雅和印度陆块则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区。处在分散游离时的各陆块各有自己的大陆动力背景和所在纬度的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物环境。这些内、外动力环境的差异都影响着它们各自的地质成矿历史。而自晚古生代以来,华北、扬子、塔里木等先后拼合汇聚,形成统一中国大陆后,则共同书写了新的地质成矿历史。通过多年研究,大家比较了解统一大陆后的成矿过程,但对统一前的各陆块的地质成矿历史却很少研究,在研究区域成矿分带时,常忽略各成矿带间的时-空配置关系,这就影响了按时代对区域成矿历史和成矿规律的深入理解。建议在今后的全国成矿规律研究中注意分别研究各陆块在地史中的时-空轨迹演变,其各自的成矿环境、成矿过程、矿床类型,包括按地质时代,按当时古地理位置编制成矿环境和矿床分布图。(二)中国大陆的活动性与稳定性及成矿作者在过去讨论中国区域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时,比较强调中国大陆系由若干小陆块拼合而成,且大陆活动性较强,试图以此来解释中国为什么缺乏某些巨型幔源成因矿床,如布什维尔德型铬、铂矿床。因为世界上的大型层状铬、铂矿床都产在大型克拉通内,如非洲、西伯利亚等。也曾提出我国大陆中生代以来的频繁构造活动可能是致使若干早成大型铬、铂、钾、铀矿床被破坏肢解的一个原因。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按照辩证法,活动性与稳定性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总体活动性中有局部的稳定性,长期活动性中有短暂的稳定性。我们在肯定中国大陆在地史上长期处在活动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中的相对稳定性,即中国大陆还有其稳定性的一面,这一点对矿床的形成和保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我国一些世界著名矿床如金川、白云鄂博、东升庙、大石桥等超大型矿床就产在相对稳定的前寒武纪陆块中,因而能一直保存到现在。“活中有稳”,构造多发的活动带(主要指造山带)中间还夹持着几个稳定地块——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若干个小陆块。这些地块中有的经受后来构造—岩浆活动的“活化”,造成错综复杂的矿床分布。有的自中新元古宙以来基本上保持稳定,可称为“安全岛”。如冀东地块中不少蓟县系地层仍保留着清晰的沉积—成岩构造及藻类化石等,说明自1400Ma以来,它们未经显著变形和变质。这种情况与西澳克拉通上稳定的中元古代砂页岩层是相似的。再有,我国一些小型地块中也产有超大型矿床。例如,巨型金川Ni-Cu-Pt矿就产在面积不足3000km2龙首山地块上,它不仅是小岩体成大矿,也可以认为是小型古陆块中产出巨型矿床的实例。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在一些保存较好的稳定小地块中还可能存在类似金川这样的大型、超大型矿床,这种情况不能排除。因此,我们在区域成矿研究和找矿工作中,不能忽视小型稳定地块中产出大型矿床包括幔源成因矿床的可能性,关键是针对具体地区,深入研究和认识这类矿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三)缺氧环境与黑色岩系黑色岩系是富含有机碳(C有机含量≥1%)及铁硫化物的暗灰—黑色的硅岩、碳酸盐岩、泥质岩(含凝灰岩)及其相应变质岩石的组合的总称。黑色岩系中的多金属矿床,我国南方早已开发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干谷金、铂族元素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进一步引起重视。黑色岩系是在海洋的缺氧环境中形成的,与其相关的成矿元素和组分在25种以上,包括Cu、Pb-Zn、Sb、Cd、Sn、Au、PGE、V、U、Th、Mn、P、Ge、石煤、硫铁矿及重晶石等。与黑色页岩有关的矿床成因类型有沉积-成岩型、沉积-改造型、火山-沉积(改造)型、沉积受变质型和火山-沉积变质型等。黑色岩系中常产有大型、超大型矿床,如大厂Sn多金属矿、锡矿山Sb矿、临沧拜卖Ge矿、湘黔交界的贡溪—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等。黑色岩系有关的成矿有利条件是:①缺氧环境(事件)的形成与持续发展;②被动大陆边缘的拉张裂陷为主的槽盆环境;③低纬度的古气候;④生物与微生物作用。除上述条件外,作为矿源层的黑色岩系受后期火成活动或热水活动的叠加改造时,有可能造成原有矿胚或矿源层的活化和矿质富集成矿。(四)暗色岩大火成岩省指大面积分布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及有关的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杂岩体构成的岩石组合,暗色岩的含矿性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西伯利亚大面积暗色岩有关的Noril’sk世界著名铜镍铂族矿床,产于暗色岩建造的侵入岩相中。我国川滇黔区峨眉山玄武岩广泛分布,攀西裂谷含巨型V-Ti磁铁矿矿床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据信是与玄武岩套同源。此外,还有铜镍硫化物矿床(如力马河)、铂族元素矿化等与之有关。新近在云南鲁甸发现与玄武岩有关的沥青质—自然铜矿床,经工作认为有较好的前景。在谢学锦先生等所做全国Cu、Pt地球化学图上,该玄武岩区也有高丰度值的异常。作为一个幔源的成岩成矿系统,峨眉山暗色岩套的有关矿床组合的整体格架及其时-空分布尚未完全认识,值得深入研究。除了与玄武岩及其侵入杂岩体有关的矿床外,覆盖面积达50万km2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热场(热圈闭),其对不整合面下沉积岩层内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的影响及所产生的矿床类型值得进一步探索。(五)复合沉积盆地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有300多个,分布广,总面积达200万km2,除其中蕴藏的煤、盐类、油、气、水资源外,一些盆地中还发现有Cu、U、Au、Ge矿床(化)。此外,古生代的海相盆地也分布较广。由于中国地壳发展的多旋回性,导致了多旋回的复合、叠合盆地数量较多。尤其是大型复合盆地,具有多期次的沉积旋回和构造—热变动。在纵向上具有多层结构,各构造层常以不整合分开,不同层中有不同的沉积建造和成矿系统。有的为油气,有的为蒸发岩矿产,有的为一般金属非金属矿产。在盆地的多次构造运动中,使上下构造层得以连通,造成盆地中原有矿质的活化运移和相互作用。盆地中有多种沉积建造和流体系统,又发育生物有机质,常是有机成矿与无机成矿作用的复合地带。这类盆地中的油、气、煤资源已经大量勘查,但对于其中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缺少系统探索。建议运用综合找矿思想,系统研究这类盆地的构造背景、演化过程和基底、盆内、盆缘的岩石类型、矿源基础、流体运移和构造-岩相-有机质圈闭条件,以探索新矿床类型的所在。盆地中具有构造-热异常或后期流体环流地段,常能导致活泼金属的活化、运移与富集。盆地周缘有含高丰度金属的岩石剥蚀区(如富铀花岗岩),又有向盆地内部的汇水域,这有利于形成砂岩型Cu、U矿床,辽河盆地南缘某铀矿就是一个代表性实例。(六)古湖盆(含盐盆)分布的陆缘构造-岩浆带古陆缘是有利成矿带,有古湖盆分布的陆缘构造-岩浆带则更有利。在这种环境中,既有深部作用引发的构造变动、岩浆(含火山)活动、矿质和流体的大规模运动,又有地表湖盆水体,有些是盐水(加矿化剂)的参与。大量的湖盆水沿构造破裂带下渗,与深源含矿流体汇聚与混合,构成金属元素大量堆积的物理化学条件,这很有利于大型矿床生成。在Olympic Dam矿床的较新成矿模式中就包含着这种观点。我国柿竹园矿床的一个成矿模式也强调了晚中生代(侏罗纪)成矿时,千里山地区地表为断陷海的湖盆环境,其中的低温热水沿断裂下渗参与了成矿流体系统。上述内生条件与外生条件有机耦合的环境,可能有普遍意义,因为它汇集了多种成矿有利因素,又是各项成矿参数———温度、压力、、Eh、pH发生临界转变的有利地段,因而常能形成大型矿床,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七)叠加成矿的多种型式对在我国常见的叠加成矿作用,涂光炽先生早就提出并作过论述。笔者曾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叠加成矿作用有专门探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华南地区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喷流型矿床(早期)与中生代岩浆-热液型矿床(晚期)的叠加复合,已有广西大厂、广东大宝山、安徽冬瓜山、狮子山、铜官山等多个实例。从成矿理论分析,叠加成矿可有多种类型,有沉积成矿+岩浆热液成矿,也有岩浆热液成矿+岩浆热液成矿、沉积成矿+变质成矿等多种叠加模式。即使在沉积(热水沉积)成矿+岩浆成矿的模式中,除上述的SEDEX型矿床+岩浆热液矽卡岩型、斑岩型、角砾岩筒型Cu、Fe、Sn、Pb、Zn、Au矿床外,涂光炽先生还报道了叠加在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上的后期石英脉型金矿床,即靠近我国阿尔泰附近的俄罗斯列宁戈尔斯克地区的一个泥盆纪块状硫化物矿床,其下部有形成时代很晚的大型含金石英脉,且下延超达1000米。此外,在西伯利亚东南部的萨拉彦矿床,也是一个晚期含金石英脉呈细脉浸染状叠加在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上的金矿床。以上的事例启示我们,在研究一个区域乃至一个矿床(田)的时-空结构时,应注意各种可能的叠加复合成矿形式与其产生的新矿床类型。(八)不同构造体制转折期和转折部位的成矿环境中国大陆的大地构造活动频繁,又有多个构造体系交汇,造成地质历史上不同构造动力体制的转折期和转折部位的多次出现。从作者所提出的多因耦合、临界转换的成矿观念分析,地质转换的时-空结构有利成矿。如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的转折期,黑色岩系发育并伴有生物灭绝和生物大爆发,有大面积的缺氧环境和多种矿床形成;早古生代与晚中生代的转折期,构造活动从相对稳定向较活动转变,中晚泥盆世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代。印支期是中国大陆又一个构造转折期,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岩石圈结构显著变化,壳幔强烈反应,岩石圈减薄,东西向构造带为主向北东-北北东方向转化,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十分活跃,在燕山期形成中国东部的成矿高峰,表现了一个重大地质构造转换对成矿的控制。在构造动力体制显著转折的区域,有复杂的控矿因素,常发生不同的构造-成矿系统的叠加与复合,如闽粤地区的W、Mo、Bi+Pb、Zn、Au、Ag复合成矿系统。这些复合成矿现象有些已认识,有些则有待去探索。(九)地球化学块体的地质成矿分析以谢学锦院士为首的研究集体在全国区域化探扫面(1∶20万)及其他地球化学勘查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及各种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块体图对于区域成矿研究极为宝贵。内容丰富的地球化学块体及异常图不仅为找寻已知矿床类型提供了重要线索,如在指导找金矿工作中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对于探索新矿床类型的产出位置和潜力也有重要价值。以铂矿为例,在全国铂地球化学图上,已圈出三大块大面积异常:新疆、川黔滇和西藏。造成这些异常的原因,除去大型基性岩体(层)和已知铂矿床(独立的、伴生的)外,还预示着可能有新的铂矿床类型的产出。如富铂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在鄂东区已有一些线索,正在研究的富Pt黑色岩系也在谢学锦等所圈定的铂地球化学块体内。除去岩石、构造因素造成的地化异常外,就矿致异常来说,宜作精细观测和系统分析,是独立矿床造成,还是伴生矿床造成;是浅表矿床造成,还是深处矿床的浅表反映(地气、纳米级粒子成矿元素上移造成);是已知矿床,还是未知矿床;是传统矿床类型,还是新矿床类型。为了解这些要系统研究地球化学块体和异常的岩石组成、构造性质、结构特点、形成演化历史、已知矿床分布、矿化蚀变类型及分布等。重要的是将元素地球化学信息转化为地质成矿信息,再进一步研究和预测未知矿床。(十)深部探矿和矿化垂直分带研究近年来,我国在逐步加强西部地矿大调查的同时,由于危机矿山日益增多,东部地区深部探矿问题也日益引起重视。我国的金属矿山,探采深度一般在500米左右。只有少数几个铁铜矿山,开采已进入1000米深度。国外开采超1000米的金属矿山有80多座,其中南非最多,有的金矿开采深度已近4000米。从成矿理论分析,一个热液成矿系统的垂直延深达4~5km是完全可能的。西利托(RHSillitoe)注意到环太平洋火山岩区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床与富金的斑岩铜矿床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菲律宾巨大的远东南斑岩型铜-金矿床之上有含硫砷铜矿金矿脉;智利马里昆加浅成热液型金矿带下部发现一系列大型斑岩型铜矿床等,都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云南会泽、广东凡口、山东招远等地的Pb-Zn、Au矿床都在千米左右的深度找到富矿体。而且,随着深度变化,矿床类型也相应改变,如赣南区原有的石英脉型钨矿垂向“五层楼”矿化模式再向深部发现云英岩型和岩浆-热液过渡型矿石(化)。我国不少矿集区的深部还需要深入调查,可能还有相当的资源潜力。从长远看找矿深度将越来越大,根据采矿专家的初步界定,我国金矿和有色金属矿的深部采矿深度为1000~2000米,这首先要求在深部探矿上要有重要的突破。深部探矿是一个复杂而有巨大吸引力的探索领域,过去沿用的成矿条件和矿化分带理论只限于讨论矿种、矿化类型、产状、蚀变及含矿地层的垂向变化,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现在要扩展思路,从成矿区域的地壳结构、构造-岩石环境、地化、热场、流体场等更广阔的背景上研究矿化分带及隐伏矿位置,要加强深部地球物理勘查并将其与地质、地球化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其研究成果不只能指出矿体的找矿方向,还要能对一个区域或矿集区的深层找矿战略分析提供重要信息。深部探查和地质矿化垂直分带研究将能揭示新的成矿环境和新矿床类型。尤其是不同岩层界面、不同构造层界面、不整合面、拆离和滑脱断裂带以及隐伏岩体等的成矿环境更应引起注意。综合上述可见,中国区域成矿的特征取决于中国大陆的长期分合历史、复杂内部结构和处于特殊的三大板块会合的环境。再造中国大陆分合过程对成矿的制约,查找稳定地块中的古老成矿系统,开拓深部找矿新领域以及加强成矿环境研究将是我国近期区域成矿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基础地学研究的深入和矿产勘查开发程度的提高,必将大大提高区域成矿研究的理论水平,从而指导发现更多的矿产资源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区调及物化遥勘查现状南岭地区是我国地质工作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完成全区1∶100万~1∶50万等小比例尺区域地质、区域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重砂等面积性调查及遥感解译等工作。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调全区覆盖;完成1∶5万区调206幅,占区内面积47%;完成1∶25万区调7幅,占区内面积57%。地球物理测量:完成1∶20万区域重力26幅,占区内面积96%;完成1∶5万高磁约55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重力约20幅,占区内面积5%;完成1∶5万航磁约114幅,占区内面积25%。地球化学测量: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全区覆盖;完成1∶5万水系约57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土壤约36幅,占区内面积8%。遥感调查与解译:1∶20万大部完成;完成1∶10万约7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约39幅,占区内面积9%。二、矿产勘查进展20世纪50~80年代,南岭地区原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及武警黄金部队等地质勘查单位对区内数百处矿产地开展了包括普查、详查、勘探在内的勘查工作(表1-1),已探明大中型矿床260余处,重要钨、锡、铅、锌矿床如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野鸡尾锡多金属矿、红旗岭锡多金属矿、界牌岭锡多金属矿、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大义山砂锡矿、广西大厂锡铅锌多金属矿、栗木钨锡铌钽矿、钟山珊瑚砂锡矿、水岩坝砂锡矿、新路砂锡矿、漂塘钨锡矿、茅坪锡矿,湖南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后江桥铁锰铅锌矿、清水塘铅锌多金属矿田、广东凡口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广西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江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等,特别是赣南钨矿、湘南的柿竹园钨锡钼铋、粤北的凡口铅锌矿、广西大厂的锡多金属等特大型矿床更是享誉海内外。广东下庄矿田的330(希望)铀矿、棉花坑矿田的302铀矿、诸广的361铀矿和帽子峰201铀矿等,曾经为我国核能事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据粗略统计,到2000年止,南岭地区主要矿种钨、锡、铅、锌、银占全国保有储量比例分别为83%、63%、30%、22%、24%。表1-1 南岭地区大调查评价的主要矿区控制资源量统计表注: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调中心统计。计量单位:经费:万元;Au-Ag:t;其他:万t。近年来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找矿取得了众多新进展,不但显示该地区仍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也给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查树立了信心。发现了一批新的矿产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调中心统计,自1999年到2008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岭地区重新部署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65296m,经费9738万元。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矿床(表1-1),新增资源量:锡188万t,钨34万t,铅锌324万t,铋10万t,(相当于60个大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2000亿元。自1999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岭地区重新部署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现已新发现了一批大型或有望达到大型规模的矿床。如在赣南和湘南地区新发现了牛岭(W-Mo)、牛形坝(Au-Ag-Cu-Pb-Zn)、八仙脑(W-Sn-Cu-Pb-Zn-Ag)、芙蓉(Sn-W)等大中型钨锡多金属矿床。赣南的淘锡坑(W-Mo)经过重新评价,可达到大型规模,新增钨(锡)资源量近10万t,远景在20万~30万t。在诸广山-万洋山、香花岭等地也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类型包括云英岩型、矽卡岩型、破碎带热液型等,其中晒禾岭、荷树下、龙潭-牛角冲锡矿显示有大型-超大型锡资源前景。南岭东段武夷山新发现峰岩、南屏后沟等大型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其中赣南地区取得新进展的地区,主要包括崇余犹地区的淘锡坑钨锡矿、八仙脑钨多金属矿、牛岭钨锡矿,于都-赣县地区的坑尾窝钨矿、三南地区的铜坑嶂钨矿(图1-1)。图1-1 赣南新进展矿区分布图淘锡坑钨矿:发现于1936年,1982年之前做过相应的地质工作,提交的储量显示该矿区为一小型矿山。该矿山现在属于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受其委托,自2002年起,赣南地质大队在本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新增(122b+333+3341)资源/储量钨43万t,其中(122b+333)56万t,使其跃升为与大吉山、盘古山等大型矿山齐名的重要矿床,并且预期该矿床及外围远景资源超过20万t。2006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湘南地质大队一起,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进一步的勘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详见第四章)。八仙脑钨矿:位于江西崇义县,属于破碎带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是赣南地质大队在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扩大的。该钨矿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为破碎蚀变岩型,南区为石英细脉带型。探明(332+333+334)资源量钨2万t、锡3万t并伴生、铅锌、银,预期远景钨10万t、锡4万t,进一步勘查也还在进行中。大余县牛岭钨锡矿:位于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西华山-杨眉寺钨锡多金属矿集区的东部,下垅-墨烟山复式背斜的南部,燕山期红桃岭半隐伏状花岗岩株的南西端,属赣南崇余-(上)犹多金属成矿区的一部分##。矿区钨锡矿化,主要为石英单脉型,局部见花岗岩顶帽处的云英岩型。矿化范围沿走向达1000m,沿倾向宽2000m,石英脉以脉组的形式成带产出,脉组呈近等距分布,已控7个脉组,即Ⅰ、Ⅱ、Ⅲ、Ⅳ、Ⅴ、Ⅵ、Ⅶ号7个脉组,以Ⅰ号脉组工程控制程度最高。已控矿化面积约8506km2,目前尚处于普查阶段,仍有新脉组发现的较大可能。探明(332+333+334)资源量钨56万t、锡3万t,预期远景钨10万t、锡4万t,进一步勘查正在进行中。坑尾窝矿区:又称为南坑山矿区,与于都上坪钨矿相隔一条沟,从空间上可以说是上坪钨矿的外围,是由赣南队以及地质大调查项目共同出资进行的地质普查找矿发现的新矿点。矿区位于于都-赣县矿集区东部,盘古山-铁山垅矿田北西侧,NNE向盘古山-铁山垅构造-岩浆-成矿带与EW向上坪-铁山垅构造-岩浆-成矿带交汇部位的西侧,与盘古山、黄沙两个大型钨矿床呈等边三角形排列,并同处于标高相当的隐伏岩突的顶部,具有黄沙式变花岗岩型-内接触带大脉型-外接触带细脉型-外接触带大脉型钨矿的找矿潜力。2004年11月1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和王登红研究员、王平安研究员等,在赣南地质大队徐贻赣和赖志坚工程师的陪同下到矿区调研,认为该点东邻铁山垅、南接盘古山、西边为上坪钨矿,成矿条件极为有利,建议在两条石英脉的基础上加强调查并配合钻探工程查明其深部矿化情况。随之,赣南地质大队立项开展评价工作,虽然一开始的个别钻孔见矿效果不佳,但通过近5年来的工作,坑尾窝地区的钨矿化规模已达中型。铜坑嶂矿区:位于石城-寻乌NNE向深大断裂、上杭-会昌NW向断裂构造带交汇复合部位西南侧,处会昌环状构造内、密坑山破火山口与菖蒲火山洼地中间的铜坑嶂隐爆角砾岩群区。通过地质工作已圈定了数条铜、钼、锡脉状矿体。带内目前已控制锡矿体7条,总宽度约30m,延长大于200m,平均品位612%左右;已控制铜矿体7条,总宽度约35m,延长100~400m不等,平均品位526%。控制钼矿体8个,矿体品位:Mo最高68%、平均060%~288%,矿床平均品位123%。矿化往浅深部趋强,有向深部寻找斑岩型矿体的前景。发现了新的矿床类型发现一个新的矿床类型往往比发现单个矿产地具有更大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了一批矿床。比如,在赣南西部崇余犹地区的八仙脑等地,不但发现了石英脉型的“传统型”黑钨矿矿床,而且还发现了破碎带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型的黑钨矿矿体。这就意味着,黑钨矿既可以出现在张性裂隙中,也可以出现在张扭性的构造破碎带。此时尽管张性程度不够,不容易形成大脉,但只要成矿物质来源丰富、成矿条件具备,同样可以成矿。而这一点,以往并未受到重视。或者说,肯定“漏掉”了不少破碎带蚀变岩型的钨矿。产学研结合的勘查新机制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通过地质大调查项目、危机矿山项目等途径,与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联合攻关,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找矿取得的新突破,也为通过科技攻关,解决勘查工作中的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获得新的更大找矿突破,树立了信心。比如,湖南地勘局的湘南地调院突破在接触带找矿的单一思路,在骑田岭岩体南部找到了赋存在岩体内部的破碎带热液型锡矿———芙蓉锡矿,目前控制规模已达大型以上,从而带动了南岭地区锡多金属找矿工作。以此为借鉴,广东地勘局也在粤北发现了类似的锡矿床———与大东山岩体有关的乳源天门峰锡矿和连县潭岭锡矿。江西地勘局所属的赣南地质大队,努力创新,将钨矿“五层楼”模式发展为“五层楼+地下室”,从而有效地指导了崇余犹等地的找矿工作,使淘锡坑钨矿的规模从小型扩大到大型,并且新发现或扩大了八仙脑、柯树岭、仙鹅塘等钨矿床。三、科学研究现状多年来,国内主要地质科研院所和相关地质队伍,在本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开展了众多研究工作。最早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如李四光发表的《南岭何在》(1942)等。1979~1982年,开展了包括南岭地区等主要成矿区带以钨、锡、铜、铀、铅、锌为主的首轮区划工作,1994年各省(区)分别完成了金、银、铅、锌、铜、锑、稀有、稀土等矿种的第二轮远景区划,1988~1996年,还完成了湘南地区锡铅锌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六五”期间在全区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七五”期间“我国东部隐伏矿预测研究”所属专题“湘桂粤赣地区锡铅锌铜隐伏矿研究”、“八五”期间原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武夷-云开典型成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均涉及本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以下简称“南岭项目”)使该区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区域成矿理论问题的认识上了一个大台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建立了鉴别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全面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标志,获得赣南、粤北、桂北3个地球化学分区岩石的元素丰度;2)提出了南岭区域构造的五大特征,评述了构造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划分了11个构造-岩浆-成矿区;3)建立了五大成矿系列、6个亚系列、21个矿床模式、100余个矿床实例,编制了1∶200万南岭地区与花岗岩类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图,阐明了矿床的分布规律,并从同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和互为找矿标志的角度为找矿预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4)总结了泥盆系层控矿床受层、相、位三位一体联合控制的特征,为泥盆系层控矿床预测和找矿指明了方向;5)筛选出5片、37处预测区,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总之,南岭地区多年来的地质研究工作不但孕育了包括钨矿“五层楼”模式和“成矿系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批原创的新成矿理论,使我国成矿理论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此后的深化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闻广,1958)、花岗岩的壳源改造和同熔型成因理论(谢家荣,1963;徐克勤等,1981)、地洼构造学说(陈国达,1960)、成矿系列理论(程裕淇,1979;陈毓川,1983,1989)、《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79)、《南岭花岗岩地质学》(莫柱孙等,1980)、《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1)、《赣南钨矿地质》(朱焱龄等,1981)、《华南钨矿的成因》(卢焕章,1986)、《南岭泥盆纪层控矿床》(曾允孚等,1987)、《南岭地区区域地球化学》(於崇文等,1987)、《柿竹园钨金属矿床地质》(王昌烈等,1987)、《南岭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地质》(陈毓川等,1989)、《湖南铅锌矿地质》(王育民等,1988)、《南岭花岗岩地质及其成因和成矿作用》(地矿部南岭项目花岗岩专题组,1989)、《大厂锡矿地质》(陈毓川等,1993)、《湘中锑矿》(史明魁等,1993)、《湘南地区锡铅锌隐伏矿床预测研究》(庄锦良等,1993)、《赣南地区锡多金属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梅勇文等,1994)、《广东锡多金属隐伏矿床预测》(丘广礼等,1994)、《桂北地区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历史演化轨迹》(陈毓川等,1995)、《桂中北层控铅锌矿与海平面变化》(王剑等,1996)、《武夷-云开典型成矿区矿产预测》(饶家光等,1997)、《粤北-东江坳陷区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预测》(杨振强等,1997)、《湖南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毛景文等,1998)、《罗霄-武夷隆起及郴州-上饶坳陷成矿规律及预测》(杨明桂等,1998)、《云开隆起区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预测研究》(梁约翰等,1998)。上述成果均是基于对南岭地区(或以南岭作为核心地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对我国的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找矿预测实践工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华南花岗岩因其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块体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产生不同组合的花岗岩,具有不同的岩浆演化历史,并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和矿床组合,始终是国内外花岗岩和矿床地质学家最关注的地区。其研究程度最高,代表了我国花岗岩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发展趋势。近年来,有关南岭花岗岩、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钨锡多金属成矿模型、成矿流体等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外在壳幔相互作用及成矿效应、地幔柱学说、大陆成矿动力学、流体与成矿作用、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理论基础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其中尤其是大陆动力学和中国成矿体系(陈毓川和王登红等,2007)的研究工作,使南岭地区再次成为相关成矿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同时也使本次研究有了更高起点。中生代以来,该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大爆发。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华南内陆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从燕山早期就开始了(李献华等,1999;郭新生等,2001;王岳军等,2001;梁新权等,2003;付建明等,2004,2005),中生代以来构造动力学背景不是以挤压为主,而是广泛的伸展、拉张。各种类型的花岗质岩浆活动都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地幔物质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的参与,才引起华南地区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大量金属矿产的形成(华仁民等,2003)。ChenYuchuan等(2000)、WangDenghong等(2000)、王登红等(2005)、陈毓川等(2007)认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地壳发生了“东降西隆”的巨大变化,对于区域性成矿作用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述认识是否符合实际,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研究。总体上看,南岭地区的地质矿产勘查与科学研究工作以集中在某几个矿集区为特点,包括桂北的大厂矿田、湘南的柿竹园-黄沙坪一带和赣南的崇余犹一带,1999年开展地质大调查工作以来没有进行进一步评价和科研的地区仍然占大部分地区。四、南岭地区矿产资源面临的问题南岭成矿带是国家“十一五”确定重点部署矿产勘查的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中的5个重中之重之一。该成矿带是我国钨、锑、锡、铋、铅、锌、钽、铀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传统基地,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与大陆花岗岩有关成矿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地矿部南岭项目花岗岩专题组,1989;华仁民,2005;朱金初等,2006),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矿业基础强、工作程度高、地勘队伍多、投资回报快,是取得有影响重大成果的最有利的成矿远景区之一,也是国内采矿、冶金及相关产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是,该地区存在的科学疑难问题多、找矿难度也大、环保要求高、隐伏矿为主、物化遥异常干扰显著,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对南岭区域性成矿规律的整体研究和赣南、湘南和桂北等典型矿集区的示范性研究,促进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区域性资源优势明显但消耗也快南岭地区的钨锡锑是我国的优势矿产,经过多年开发,加之近20年来地质找矿工作投入滞后,已呈现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包括西华山在内的世界上著名的一些钨锡矿山已经面临资源危机乃至于“硐老山空”或行将闭坑的不利局面。在全国尺度上,南岭是滨西太平洋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有色稀有金属矿产最集中的产区,尤以钨、锡、锑、铅、锌、铋、铀等最为丰富。矿床具有规模大、分布广、聚集成带、共伴生组分多、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我国一些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即位于该地区,如大厂锡矿、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骑田岭钨锡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凡口铅锌矿等。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已形成湘南、赣南、桂西、粤北四大采、选、冶矿业集中区,共有大中型矿山企业数百家、冶炼加工企业数十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有色、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宝库。以钨为例,我国是钨资源大国也是钨产量和消费量最多的国家,2004年钨精矿产量达85378t、钨品出口量突破3万t(祝修盛,2005)。但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对钨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导致钨精矿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另一方面,我国钨资源消耗过快,加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钨矿科研与找矿工作近乎停顿,使钨矿保有储量锐减,导致我国钨储量由1994年占世界钨储量的3%急剧下降到2001年的5%。这直接威胁到我国钨这一优势矿种的战略地位(其他矿种也类似)。据江西地勘局最新统计,我国现有保有钨矿储量约280万t,赣南黑钨矿保有资源/储量约25万t,目前我国开发钨矿的90%来自于黑钨矿,按生产1t钨精矿需要5t可采储量计算,我国钨矿资源可保证20余年,但赣南黑钨矿资源仅可保证8年左右,到“十二五”时需求量将难以保证,黑钨矿资源形势十分紧张。因此,必须通过深入研究,解决关键性的地质问题,产学研结合,努力推动南岭地区钨锡铅锌等各类矿产资源找矿的区域性大突破,才能保证南岭的资源优势。工作程度较高但现实问题不少南岭是我国地质工作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完成全区1∶100万、1∶50万、1∶20万等多种比例尺地质、矿产、航磁、重力、水系沉积物、重砂等面积性调查及遥感解译等工作,重点地区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局部地区开展过1∶1万~1∶5万磁法、重砂、次生晕测量。自“六五”以来,相关省区已进行过两轮1∶50万成矿远景区划和某些单矿种(稀有、W、Sn、Pb、Zn)远景预测工作,大部分重点区块已经完成1∶10万地质矿产预测研究,圈定了众多的各种级别远景区。因此,可以说区内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地质勘查资料和数据,为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料和各类数据基础。20世纪50~80年代,原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及武警黄金部队等地质勘查单位对南岭数百处矿产地开展了包括普查、详查、勘探在内的勘查工作,已探明大中型矿床260余处,重要钨、锡、铅、锌矿床如湖南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后江桥铁锰铅锌矿、清水塘铅锌多金属矿田、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野鸡尾锡多金属矿、红旗岭锡多金属矿、界牌岭锡多金属矿、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大义山砂锡矿,广西大厂锡铅锌多金属矿、栗木钨锡铌钽矿、钟山珊瑚砂锡矿、水岩坝砂锡矿、新路砂锡矿、漂塘钨锡矿、茅坪锡矿,广东凡口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广西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江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等,特别是赣南钨矿、湘南的柿竹园钨锡钼铋、粤北的凡口铅锌矿、广西大厂的锡多金属等特大型矿床更是享誉海内外。但是,近20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我国在地质找矿方面将西部作为重点,东部地区投入相对不足。南岭相关省区的地勘队伍有不少也曾移师西部,到新疆、西藏等地去承担地质大调查项目。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如国家在新疆连续20多年设立“305”项目,973项目在新疆和西藏冈底斯等地均设立有独立的专门项目。“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仍然以西部作为重点,而南岭仅仅作为一个“点缀”。项目少、投入少、地勘队伍得不到壮大而矿业发达对于矿产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大,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科研成果丰富但面临新难题1985年在南京召开的国际花岗岩与钨矿会议、1987年在广西召开的国际锡矿会议,都代表着我国在钨锡成矿理论研究方面曾经达到世界前沿水平。这些研究成果至今仍然指导着地质找矿工作。尽管南岭具有成矿强度大,矿业基础好(历史悠久、采选冶及矿种配套)、地质工作程度高(技术力量强、资料多、线索多)、投入产出比高等地域性优势,但南岭地区带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问题也多,地质找矿面临一系列技术难点,对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综合起来,南岭地质矿产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难题可概括为:1)南岭在中国、全球的构造地位及其对于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制约作用如何?2)南岭优势矿产资源如钨锡等,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何处?壳幔作用对成矿有无控制作用?3)南岭钨锡矿的成矿强度为什么世界最高?类似于广西大厂100号矿体的特富矿体如何形成(王登红等,2002)?会不会是纳米成矿?4)南岭的各类矿产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及其在三维空间中是如何分布的?南岭地区以武夷—云开为中心的区域性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鲜明的成矿分带,造成这种区域性分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指导找矿?5)如何重塑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发展的历史并示踪其在时空四维域中的演化轨迹?6)如何通过建立南岭的大陆成矿体系,进而从全位和缺位的角度指导找矿?7)南岭地区一些特殊性成矿作用的成矿机制与成矿条件如何?8)不同类型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互为找矿标志?9)深部找矿已迫在眉睫,如何创新深部找矿与勘探的理论(如七层楼钨矿模式的建立)与技术?

矿产与地质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不是哦,是省级

《科技导报》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1]刘天齐等,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解振华.我国环保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报,1999-09-09[3]解振华.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环境保护,2001(1)[4]解振华.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中国环境管理,2001(1):4~7[5]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卫生病教研室.环境与健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6]姚文贵等.环境保护趣览.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9[7]刘君卓等 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8]胡经之等.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9]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2]张文学,杨立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前沿论坛,2002(10):47—51[1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5]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6]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1——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8]刘云国,李小明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9]赵章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分级管理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张洪主编.中学教师实用地理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21]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北京:国家海洋局,2003[22]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3]杨国清主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芈振明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5]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6]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燃煤电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1996(3):13~18[27]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8]祝学礼,徐文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卫生研究,2002.31(4):331~332[29]陈英旭.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0]张邦俊,翟国庆.环境噪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1)王建龙.环境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2]殷维君主编.环境保护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33]郑楚光等编著.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34]朱庚生.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35]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李康.环境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7]张宝杰.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38]诸大建.超常规发展环境产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39]李焰.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40]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4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2]张建文,张海燕.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优化方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4)[43]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6):13—17[44]刘五英,黄秀梅,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2):24[45]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17~21[46]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7]丁桑岚主编.环境评价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9]郭子义,韦薇主编.环境化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0]张合平,刘云国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51]延森著.徐有刚译.环境管理与环境认证.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52]夏青等著.环境管理体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53]孟宪国主编.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54]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编.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审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55]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编著.清洁生产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6]刘静玲主编.绿色生产与未来(环境教育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7]汪应洛,刘旭著.清洁生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58]闵恩泽等著.绿色化学技术.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9]黄震方,祝晔等.关于旅游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1)[6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61]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l2523-90)[6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6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GB8703-88)[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66](1S014001 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1996[67](1S014001 GB/T 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68](1S014010 GB/T 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9961996[69](1S014011 GB/T 2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1996

(1)在阿尔泰地区古元古代地层中发现了阿克吐拜克金矿床,开创了该区前寒武系中找金矿的先河,这一发现必将推动阿尔泰金矿事业的大发展。(2)经充分对比研究,将哈巴河县赛都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带延伸到布尔津河边的山前地带——阿克别依提地区,确定了7个矿化蚀变体,经兄弟单位在2号矿化体上的工程查证,区内韧性剪切带及矿化蚀变特征均与赛都金矿一致,并圈出了金矿体,表明该地段地表矿化蚀变体为金矿体的反映。(3)经过对昆贵铜矿的研究和查证,总结了铁热克提式铜矿成矿模式,指出哈巴河群的沉积地层中铜的高背景值为铜矿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矿质,奥陶纪—志留纪的火山活动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大陆处于伸展裂解的构造背景,围绕火山喷发中心,地壳中处于拉伸状态,使火山热液沿火山通道及火山通道周围的裂隙上升,火山热液不仅其本身含有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它对周围地层(褶皱基底)中的矿质起到萃取作用,使地层中的铜、金进入火山热液,上升到浅构造层次的有利部位,由于温、压的降低,使矿质得以沉淀,形成矿床。(4)提出了构造异常区(带)在阿尔泰地区无论对金矿或铜矿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北北西向斜跨断裂、区域性断裂带的拐折部位、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分支断裂控矿都十分显著。如多拉纳萨依金矿,阿舍勒铜矿等都处于北西向构造带的北北西或南北向构造异常区。目前艾梅尔、铁热克提等矿区都在这样的构造异常区,应加大工作力度。(5)对品位特别不均匀的金矿体,创造性地应用多种取样方法和多种测试分析方法,如捡块、刻线、刻槽、剥层和全巷法等取样方法,化学分析、人工重砂和混汞等分析测试方法相互支撑和相互检验,为全面肯定阿克吐拜克岩金矿床做出了贡献。(6)根据阿尔泰晚古生代火山岩铜矿床的发育特征,提出了寻找同时代具有成因和空间联系的斑岩铜矿和斑岩铜金矿的可能性,其首选地区应该是阿舍勒铜矿外围。

矿产与地质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是的

《矿产与地质》杂志的办刊宗旨是着重报道有色地质行业生产、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同时兼顾非金属矿产及矿物材料的研究成果,重视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预测、防治的报道。矿产与地质杂志特色:(1)稿件应文字精练,层次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说服力强。(2)题目:要求言简意赅,标新立异,大气磅礴,严谨工整。(3)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表置于文末,其排列顺序以正文出现的先后为准,文内用方括号按先后顺序标注,且置于行文的右上角。(4)内容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一般不超过200字。关键词一般每篇3~5个为宜。(5)请在文章正文之后附上百字以内创作简历以及真实姓名、详细通联地址、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表1-3 华北南部地区地震勘探统计华北南部地区油气勘探历经28~50年不等,累计施工二维地震测线65km,三维地震7km2;钻井达174多口,总进尺295428m 以上(表1-3);参加勘探和研究的部门涉及原地质矿产部、原石油部、原煤炭部许多相关部门,还有许多高校和研究所(表1-3)。迄今为止已经揭示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中有5~6套烃源岩(表1-4)。在周口坳陷倪丘集凹陷南12井古近系玉皇顶组(6~1686m)测试获低产油流6t/d,油源为石炭-二叠系以生气为主的含煤岩系。在周19井古近系中,试获少量源自石炭-二叠系的天然气。在周口坳陷双楼田-娄堤中央构造带,周参12井下白垩统中测试获低产油流(86t/d),周参10井试油得32L/d。在舞阳-襄城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有15口井见不同级别油气显示,其中襄参1井、襄参2井钻井中槽面见油花,襄9井中试获少量未熟—低熟原油。在洛阳凹陷,3001孔在井段740~920m 岩心见轻质原油。其他凹陷均是在地表发现油气苗、井下砂岩荧光显示、裂缝沥青等。总之,50年来在整个华北南部地区还没有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这不能不说该地区油气勘探效率极低、经费投入巨大、而且时间漫长。当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勘探对象——华北南部地区是改造型叠合盆地,油气地质过程非常复杂,其油气聚集规律不清、勘探难度高;另一方面,主观上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在加强与国内外类似盆地勘探成功经验的类比同时,也需要深入总结这种改造型叠合盆地的勘探经验和教训。表1-4 华北南部地区钻井成果统计表续表通过对几十年来华北南部盆地群油气勘探历程总结、重点探井失利原因分析和与国内外相似盆地类比研究,大致可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训:1)从勘探指导思想上,未能充分意识到改造叠合型盆地的复杂性,并受到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指导思想的束缚,钻探目标仍然以断鼻构造为主,这实质上忽视了“改造叠加型盆地油气破坏作用占主导”的经验。2)区域性优质盖层始终是改造叠加型盆地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然而华北南部油气勘探过程中对此没有充分重视,工作中忽视了盖层在这种叠合改造型盆地油气成藏和保存评价中的重要性,没有正视华北南部多缺乏良好区域性盖层的现实。3)源控论在华北南部油气勘探中虽然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但对于如此叠合改造的复杂盆地,单纯以源控论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古生代烃源岩可能存在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生烃问题,在实际勘探工作中没有对此进行充分评估和研究,因而勘探目标的有效性和价值不清楚,生烃终止时刻也没有得到任何地质条件的约束。4)构造方面虽强调了多期性、叠加性和复杂性,并识别出一些反转构造,但对许多控制成藏和油气保存的因素研究不够,下列几个问题至今尚未明了:①区域性反转、地热场演化如何控制烃源岩演化?②盆地原型叠加改造类型及方式如何控制油气成藏,哪些叠加方式最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③局部反转构造对沉积中心迁移、烃源岩发育及烃源岩成熟的不均一性影响?④构造掀斜造成区域性油气运移指向倒转意味着什么?5)区域抬升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以及凹陷(坳陷)中央部位天然气离溶和膨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评价;“逼近烃源岩”的指导思想也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到目标选择的勘探决策之中。过去选择的钻探目标主要是断鼻,而叠合改造型盆地要求我们应首先选择构造稳定、改造弱或保存条件好的一些勘探目标,例如,挤压背斜、地层圈闭等。今后,需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改造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极为复杂,保存条件相当严峻,区带-目标的优选和决策十分困难,应当从传统的弱改造伸展盆地“定凹选带”和“源控论”油气勘探经验中走出来,发展新的勘探思路,着重研究油气保存条件。2)在烃源岩遭受抬升、再沉降而发生二次生烃等条件下,目前盆地模拟中常用的由烃产率曲线计算生烃量的方法已不适用了,需要重新探索。3)在天然气成因研究和勘探中,确定有效烃源岩和有效成藏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在盆地原型分析中所采用的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5%),可能不适合于多旋回叠合残留盆地,特别是其二次生烃。有机质的成熟度不同,二次生烃有效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也不同。古油气藏的储层沥青和局部残留的液态烃,裂解生成的烃类也可以形成轻质油藏和天然气藏。这些次生油气藏有可能再次被改造成晚期的天然气藏。因此,需要加强对次生油气藏及其演化的研究。4)深入总结盆地改造样式、叠合型式,重视反转机制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影响和区域性盖层在改造叠加型盆地中对油气藏保存的重要性。特别是要针对不同的改造-叠合型式,总结出对有利勘探区带和有利勘探目标的规律性认识,并且探讨其成藏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和成藏预测模式;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争取在改造型盆地目标选择上有新的突破。

梁其华(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摘要 为进一步完善电子文档汇交制度,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保证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顺利完成与汇交,笔者通过近几年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制作与汇交,取得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与同行进行交流。关键词 地质 资料 电子文档0 引言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料,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精神,进一步完善电子文档汇交制度,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实现电子文档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国土资发〔2010〕210号)和《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结合笔者在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肤浅看法与大家交流。1 地质资料概念和分类1 地质资料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表、声像、标本、样品、岩矿心等不同形式存在的地质、矿产信息和实物等。2 地质资料分类1 根据地质资料自然形成的顺序分类分为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矿心、岩屑、标本、样品、光薄片等实物及其配套相关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指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它是地质各行业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成果地质资料:指各类地质工作与科学研究项目结题后,按相应技术规范和原项目设计要求以文字、图、表、多媒体、数据库和软件等形式提供的反映工作成果的一整套科技文件材料。2 根据专业内容分类分为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地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地质、化学地质、遥感地质、地质测绘、实验测试、探矿工程和地质科研等。3 根据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分类分为涉密地质资料和非涉密地质资料;按投资者的利益又可分为保护性地质资料和非保护性地质资料。这二者组合形成涉密的保护性地质资料、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非涉密保护性地质资料和非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4类。2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有待细化尽管国土资源部已颁布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以下简称《格式要求》),但这只是总纲式的规定,具体到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中,尤其是正文排版和图类制作时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缺少参考的依据和细则。因此,从格式要求方面,应制定更加详细的地质资料汇交细则和规定。针对所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从封面、扉页、目录、版面、字体、图类、表类、用纸、命名等各个方面进行详尽规定,以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2 规定与要求有部分冲突在电子文档排版制作时,一般参考《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而此规定和《格式要求》在标题级别命名方面不一致。《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第1 条规定标题级次为: 报告正文标题分四级。第一级为“章”,是报告内容的基本划分单元,以下2~3级分别为“节”、“条”、“款”。而《格式要求》中要求标题为:资料的题名、篇名、章名、节名等标题应用标题命令定义,标题阶次依次降低(如1~4级标题),同一层次标题的阶次应相同。这些不一致,在电子文档制作中易造成标题定义的不统一。3 报告图类的格式要求不详细《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和《格式要求》中,对附图的图面内容、图名的字体及大小、比例尺、经纬度及经纬网、图例、图签内容、图号、接图表和出图纸张等编写格式要求未做详细规定。而《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中按《DZ/T0033—1992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缩写规定》和《GB958—99 区域地质图例》两个标准规范要求进行,但这两个标准不易找到,因而在制作图类时常出现以下问题:1)附图图名不规范,图名下易遗漏比例尺,无经纬线和图签,或图签位置随意放置,图签内图号和顺序号编制不统一等等。2)附图和插图概念混淆,正文中常放置附图,或多个小的附图放置在一张图纸中,图册纸张大小不一致等。3)《格式要求》规定:“当附件类文件中又含有一套附图、附表等类文件时,应将它们合并到相应的类别中,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中进行说明”。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合并到相应的类别中在理解上偏差较大;二是电子登记表也常常漏掉说明;三是目录编制混乱或不编附图目录。4 归类、目录编排和命名不统一1 归类不统一目前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经常出现分类不正确的情况,特别是在附件类、审批类和其他类等组织归类上存在不统一。具体包括:项目任务书、合同书、原始文件目录、设计评审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电子登记表、实物清单及资质等归类不统一,有的归为附件类,有的归为其他类。2 目录编排不统一任务书、审查意见书、评审意见书、原始文件目录和实物清单等是否在目录中列出? 在给省级国土资源厅和全国地质资料馆汇交时要求一一列出,而在向华北大区资料馆汇交时则要求删掉此部分内容。3 命名不统一当一个项目含有2年以上任务书时,建立多个电子文档还是一个电子文档及怎样命名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Q01-0002和Q02-0001命名常混淆。5 制作电子文档软件更新慢因各地质单位制作电子文档的电脑涉密不能与网络连接,造成ED-M3相关软件不能及时升级,目前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而新ED-Maker软件的更新升级慢,至今没有统一培训正式使用,所以在电子文档生成PDF文件及一些表格填写时需采用手动方式来完成。PDF文件生成只能在网上下载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0软件后一个文件一个文件转换。利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0软件生成PDF文件与Microsoft office word版本有关,Microsoft office 2003版生成PDF慢,易出现不能生成现象或丢失书签、产生空白页、字体不完整等问题;而Microsoft office 2007、2010、WPS版本在生成PDF文件时直接、快速,不会丢信息,但正文中的插图和插表有时在不同电脑上打开易产生变形和跨页,需要重新排版,造成增加工作量。6 定密2007年开展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以来,要求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时须一并提交涉密数据库和地质资料涉密情况登记表,目前因多数地质单位没有成立地质资料定密小组或委员会,地质成果资料密级主要由资料管理员兼电子文档制作员自己来定,而资料管理人员对各类地质资料技术参数及内容掌握的不是很专业,所以汇交中定密不准,出错现象比较普遍。3 电子文档制作的几点建议1 尽快出台新的格式要求1)建议《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改名为《地质资料汇交格式要求》,各类地质资料制定统一格式标准,如固体矿产地质资料、石油地质资料、海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资料等尽量采用统一汇交标准进行汇交,这样简便、统一,易验收、易管理、易汇交。2)统一报告封面、扉页和目录编制,如字体及大小、封面和扉页内容等统一规定。目录编制:一个项目有正文、多个附件、附件中的附件、附件中的附图等,目录的编排应一一做出详细的规定,列出样式。3)统一报告文字版面。因《格式要求》中要求字体大小不小于五号字,这样造成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人排版的正文行距、字体等版面不统一、不美观。建议统一报告文字版面要求,具体包括字体及大小、插图的要求及编号、插表要求及编号、A4和A3页码的设置等问题。建议把《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中相关格式规定作为排版内容标准作为《成果、原始地质资料汇交格式要求》第3章的内容。2 及时升级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软件尽快培训、使用ED-Maker新版本软件,各级地质资料馆应配置统一系统制作软件和汇交格式标准。3 进一步规范附图编号及命名电子文档的正文和附件中的附图目录编排在各自的报告中,图号应各自用阿拉伯数字从1编起采用顺序号连续编排。附图原文件夹按顺序号建立文件夹编号,文件夹命名和附图顺序号一一对应,文件夹命名如T01-0001,……,T01-000N,并在电子登记表中予以说明。4 不断完善汇交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议主管部门加强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每年对汇交质量好的制作单位予以表扬和发放电子文档制作汇交优秀证书以资鼓励;对汇交质量差、返工次数达到3次以上的制作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将资料汇交质量作为地勘单位年终项目核算的重要内容。5 合并电子登记表和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因《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首页和《电子登记表》一致,后面内容与原始文件目录内容一样,建议去掉《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直接在原始文件目录中增加填写是否汇交一栏。6 《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目录设计建议目录前言1 概述1 引用法律文件2 引用标准规范3 名词解释2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无变化)1 地质资料管理体制2 地质资料汇交人3 地质资料汇交内容要求4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5 地质资料汇交程序6 地质资料汇交份数7 地质资料汇交时限8 延期汇交9 地质资料保护申请10 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发放3 地质成果报告格式要求1 报告封面、扉页格式2 目录要求3 文本部分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1 文字格式要求2 插图格式要求3 插表格式要求4 附件格式要求5 附表格式要求6 附图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7 特殊图件汇交和制作要求1 MapGIS 软件形成的图件要求2 AutoCAD软件形成源文件要求3 MapInfo格式的文件4 Surfer格式的异常图5 CGIS制作煤层柱状图6 ArcGIS格式图件汇交制作7 图册电子版本的制作8 只有图册,没有单张图9 既有单张图又有图册4 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1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汇交整理2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格式要求与编制1 格式要求2 编制3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组织形式4 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5 多媒体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5 原始地质资料格式要求1 电子数据整理2 分类3 编制4 命名6 电子文档命名、编制1 电子文档制作版本2 电子文件分类1 成果资料电子文件分类2 原始资料电子文件分类3 电子文件命名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命名2 原始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命名4 电子文件的组织5 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1 总体要求2 附加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7 纸质地质资料要求1 纸张要求2 印剧要求3 装订要求4 盖章5 附图6 编目8 地质资料验收要点1 检查汇交的地质资料范围、内容及份数2 检查齐全完整性3 检查盖章4 检查纸质文件的质量5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验收1 数据的齐全性检查2 数据的完整性检查3 数据的正确性检查6 检查汇交原始盘7 检查电子文件登记表信息8 纸电对照检查9 地质资料转送要求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对《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早日出台和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有所帮助,以便更深层次开发地质资料的价值,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参考资料[1]全国地质资料馆编第七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2]全国地质资料馆编第六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矿产与地质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矿产与地质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