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格式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格式

你问问老师给他两个钱他可不可以让你不写

自己写好中文的,然后找英语神人翻译出来。

几句话说不清楚,给你一个参考论文看看吧。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与展望李清龙I,2,王路光3,张焕祯4,闫新兴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 河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3.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51;4.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8)摘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该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明确了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本质、特征、研究内容及意义。基于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的表达式,进而提出纳污弹性力的概念,对进~ 步研究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具有实际意义。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X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672—0504(2004)OI一0087—03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破坏程度轻微,水环境并没有对社会发展带来制约作用,直至工业革命以前,水环境问题一直没有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同时,排放的污染物也迅速增加,其排放量已远远超出水环境的自净能力,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人们开始注重水环境问题的研究。少量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并不会引起环境质量的明显变化,但水环境的纳污量是有限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一定限度之后,水环境质量就会发生恶化。随着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水环境构成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不得不考虑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很少有专门以水环境承载力为专题的研究报道,大都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我国面临巨大的水环境压力,承载力问题正成为水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1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本质1.1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关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_1 J。2)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水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能力)-4-9]。3)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接纳污染物的能力(纳污能力)和承受对其基本要素改变的能力(缓冲弹性力),即水环境承载力包括纳污能力和缓冲弹性力两个方面,并且以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正常发挥为前提[10]。该定义中水环境基本要素是指水体、河道、河岸,其中水体包括水量、水流条件和水质条件,河道包括河道形式、河床地形、底泥,河岸包括河岸形态、河岸植被、景观等。4)水环境承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或者说是水环境(水体)纳污能力、水环境允许污染负荷量【u]。本文结合水环境的定义,依据环境承载力及水环境承载力的已有研究成果,将水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在一定环境质量要求下,在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流域(区域)水环境在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和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所支撑的人口、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1.2 水环境承载力内涵及本质根据本文对水环境承载力定义,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人们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下的承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就是要求满足一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水体纳污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为相应的污染物容量;3)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可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4)水体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和纳污能力是水环境承载力的支撑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是水环境承载力的压力部分。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可以表示为:F=f(1TI。n,s)一co式中:m表示水体的纳污弹性力,指水体在受到内外污染压力而不超过其纳污弹性限度时,水体水质偏离原来状态后可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恢复能力。m=kQ,k表示水体纳污弹性强度,指单位体积的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净化某种污染物的量,在一定水动力条件下,它是一个常数;Q表示纳污弹性限度,指水体纳污能力的弹性范围,即纳污量的大小变化范围,主要与水量大小有关。Fi表示水体在环境功能正常发挥前提下接纳污染物的能力,S表示人类行为对水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它包括有利于水环境承载力增加的行为(如采取污染治理措施、实施清洁生产等)和增加水环境承载压力的行为(如扩大生产规模等),co表示水体中已经存在的污染负荷。2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2.1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1)水环境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人们对水环境的影响超出了水环境承载力,水环境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大大降低,使水环境承载力超过极限,导致水环境结构破坏,丧失自净能力,水环境承载力降低,制约社会发展;反之,如果人们采取一些手段,大大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2)水环境承载力具有时限性,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标准而言的。(3)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可以通过选取某些评价指标按照一定的函数关系来表征。承载力的大小一方面表示水体自净能力及水体纳污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体现了水环境所能支撑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4)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水体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方式及环境质量要求等方面影响,水量大并不表明水环境承载力就大,也并不表明现有水环境可支撑高速社会发展,这还涉及水质、生态用水、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问题。(5)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包括经济学、环境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水动力学等学科内容,因此,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受到各学科的进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2.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1)自然水环境包括水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表现,水环境的容量、水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自净能力,区域(流域)水资源总量,区域水动力学特征等。(2)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内部结构问题,探索现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适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布局,社会对粮食、棉花、油料、钢铁、布匹等物资的需求;国民经济内部结构包括工农业发展比例、农林牧副渔发展比例、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基础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比例等。(3)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协调耦合关系,使有一定限度的水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达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水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在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通过分析人口的增长变化趋势、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研究预期人口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与未来工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5)寻求进一步开发水环境的承载潜力、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探讨人口适度增长、水环境承载有效利用、水环境功能持续正常发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对策。3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的与展望3.1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的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的协调,仅仅从污染预防、治理方面考虑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水环境系统结构功能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系统结构功能,把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量化的手段表征出两个方面的协调程度,就是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的。研究水环境承载力,就是为保护现实的或拟定的水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性改变,保障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正常发挥提供理论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水环境可持续承载理论对区域性的人类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对经济发展行为在规模、强度或速度上提出限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排放大量废物,对环境造成重大压力,而人类所排放的各种废物不可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即环境对废物的容纳量是有限度的,通过研究这个限度量的大小,用于指导社会发展的规模,对于协调流域经济一社会一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水环境承载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它的核心是根据水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2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展望水环境承载力是协调流域经济一社会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多,涉及学科领域广,尤其是与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交叉,使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难度加大。目前,我国水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要求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高水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撑能力。其中,迫切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和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流域水环境可持续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3)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建立表征水环境承载力的数学模型及定量化研究;4)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及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参考文献:[1] 汪恕诚.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O周年大会学术报告[J].水环境论坛,2001,33(增刊):1—7.[2] 申献辰.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定量描述方法[J .水环境论坛,2001,33(增刊):26~29.[3] 彭文启基于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控模式研究.http:/^ .CWS.net.cn/CW Snet/shuihj/~2~h011130—06ht n1J.[4] 彭静,廖文根,何少苓,等.珠江三角洲河口区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协同调控初探http://www.CWS net cn/CWSnet/shuihj/wyh011130— 10.htm 1.[5] 何少苓,彭静.论提高水域纳污与自净能力的水动力潜力 j]水环境论坛,2001,33(增刊):l8—22.[6] 马文敏,李淑霞,康金虎.西北干旱区域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4):68—70,86[7] 郭怀成.我国新经济开发区水环境规划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4,2(4):14—22.[8] 王淑华.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6.[9] 崔风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58—62.[1O] 廖文根.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评价体系探讨http://www.CWS.net.cn/cv,rSnet/shuihj/_wyh011130—1.html[11] 崔树彬.河流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定量化研究[j .水问题论坛,2oo3.38(1):32—39.Research and Prospect on Theoretical Fram ework of W ater Environm ental Bearing CapacityLI Qing—long 一,WANG I u—gnan~,ZHANG Huan—zhen4,YAN Xin—xin(j、Chi, n University of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2、AN)raisal Center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ofH幻 ,ShOiazhua”g 050051;3.Heb~"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ijiazhuang 050051;4 Hebei University ofScience&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Abstract:The studi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WEBC)tojudge whether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coordinated withsocia1 e∞nomv,have been put forward.At the present time,its theory system does not been formed perfectly.Ba~ct on summarizinge)dsti j production,this paper confirms the concept,essence,character,study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W EBC.This paper setsuD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W E.BC and points out the concept of elastic received —po llutan t、It is very urgent and sign ificant to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environment an d 8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l ds:WEBC;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维普资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论文格式

都要考研了这些信息收集能力应该有,属于哪个学院这个问题在地大官网上是可以找到的。北京地大有两个学院招这个专业: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 武汉地大招收这个专业的是资源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要说两个学校哪个好这个恐怕要掀起一场争论了,两所地大的学科其实差不多,地质啊地球物理啊这些的实力相差也不大,武汉似乎略强于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研究,北京似乎略强于工学类和油气资源研究,武汉地大有一些学科起步比北京早,也比北京实力强一些(比如海洋科学、宝石学之类的),但是北京毕竟是北京,眼界比较开阔,资源也丰富,学术交流的机会也略多。武汉地大校园比北京大,但是北京可能更符合有些学生“北上广”的梦想吧,北京地大校园要比武汉地大小的多,但是学院路周边高校密集。

北京的好一些啊,北京的资源多啊,你想,如果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者,地大北京和武汉学校本身差别不大,让你选在北京生活还是在武汉生活,你怎么选啊?只听说有地大武汉往北京考的,还没遇到过有北京往武汉考的。

1) 1986. 陈建强、王鸿祯, 长刺泡沫状珊瑚(Gyalophylloides Cao 1975)属骨骼微细构造的电镜研究。 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11(5):481-488, 图版1—2。2) 何心一、陈建强,论奇异珊瑚属(Idiophyllum)。古生物学报,25(5):525—530,图版1—2。3) 王鸿祯、陈建强, 四射珊瑚Aulophyllum fungites骨骼微细构造的电镜研究 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 2(3): 293-298, 图版1-2)。4) 王鸿祯、陈建强, 四射珊瑚的骨骼徽细构造及分类体系 第五届国际刺丝胞化石讨论摘要, 69页。5) 王鸿祯、陈建强、王训练, 四射珊瑚的演化阶段及全球生物古地理 第五届国际刺丝胞化石讨论摘要 70页。6)1989. 王鸿祯、陈建强, 四射珊瑚亚纲的骨骼构造与系统分类 见: 王鸿祯、何心一、陈建强等著,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第二章,6—60页,科学出版社。7) 1989.何原相、陈建强,中国泡沫珊瑚目的骨骼构造与分类演化。见: 王鸿祯、何心一、陈建强等著,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第三章,61—71页,科学出版社。8) 1989. 王鸿祯、陈建强, 四射珊瑚的骨骼构造与系统分类。澳大利亚地区古生物协会专刊,8:179-190。9)1989.王鸿祯, 陈建强, 张玲华,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与全球古大陆再造。28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节要, 3:323-324页)。10) 王鸿祯, 陈建强, 张玲华,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与全球古大陆再造。见:中国地质学会编,中国地质科学进展(1985—1988)——献给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17—18,地质出版社,北京。11) 崔新省、陈建强译,构造路轮廓和大地构造单元。见张寿广、薛子俭、崔新省等译,中国地质学,第十九章,237-256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译自:Yang Zunyi, Chen Yuqi and Wang Hongzhen, 1986, The Geology of China, Chapter 19,237-256页,Clarendon Press O12) 王鸿祯、陈建强,四射珊瑚属Lophocarinophyllum 的骨骼构造兼论Lophophyllidiidae 科。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5(3):257—262, 图版1-13) 王鸿祯、陈建强, 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与全球大陆再造。 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 86(1991): 3-14) 顾德林、陈建强等,关于在1:5万区调中如何贯彻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方针的几点体会。高教研究,1991(1—2):63—69。15) 1996. 陈建强、陈秀珍, 山东诸城石门、理务关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地层及沉积相分析。见: 顾德林、张长厚、陈建强等著, 胶南隆起北部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第六章,58-73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1996.陈建强、顾德林,山东诸城下白垩统莱阳组中砾石所含有孔虫和蜓类化石的地质意义。见顾德林、张长厚、陈建强等著, 胶南隆起北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第七章,74-77,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7)1996 何心一、陈建强,四射珊瑚扭心珊瑚科、剌喇叭珊瑚科和闭珊瑚科骨骼微细构造和分类。见:王鸿祯, 王训练主编,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第四章,36-41页,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8) 1996.陈建强、李志明、龚淑云、李全国、苏文博,中国贵州东北部早志留世层序地层。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2 of 3:32。19) 1996.陈建强、何心一,中国扬子区奥陶纪和志留统四射珊瑚动物群和组合带。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2 of 3:91。20) 陈建强,Maikottia属骨骼微细构造及其分类。古生物学报,36(4):446-452, 图版1-2。21) 陈建强、 何心一, 扬子区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动物群及组合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2(1):15—19。22) 陈建强、 何心一,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四射珊瑚组合带与层序地层序列的关系。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1(1):1—7。23) 陈建强、史晓颖,华北地台张夏组上部高频沉积层序与米兰科维奇周期。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3-4):100。24) 陈建强、 王训练、 王鸿祯,论四射珊瑚包珊瑚科(Amplexidae Chapman, 1893)的分类。古生物学报,36(1):42-51, 图版I-II。25) 陈建强、李志明、龚淑云、李全国、苏文博,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层序地层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2(6):559—565,图版I。26) 何心一,陈建强, 黔东北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新资料。古生物学报,36(4):432-445,图版I-II。27) 陈建强、 何心一,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四射珊瑚组合带与层序地层序列的关系。30届国际地质大学文集, 11:85-90。 荷兰国际科学出版社。28) 陈建强、李志明、龚淑云、李全国、苏文博, 上扬子区志留纪层序地层特征。沉积学报,16(3):58-65。29) 陈建强、 史晓颖、张国仁、梅仕龙、胡明花, 华北地台中寒武统张夏组上部高频层序研究。地层学杂志,22(2):109-115。30) 陈建强、王训练、周洪瑞、杜子图、胡明花、胡树庭,论层序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兼论沉积岩区1:5万区调中填制“层序-组图“的双重表示方法。中国区域地质,17(4):440-448。31) 何心一、陈建强, 扬子区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的起源、扩散及生物古地理。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2(2):151—159。32) 王训练、陈建强、王鸿祯,论四射珊瑚征珊瑚属Charactophyllum Simpson, 1900。古生物学报,31(1):22-39, 图版I-VI。33) 王鸿祯、陈建强,四射珊瑚生物结晶作用和微细骨骼构造。亚洲地区《生物矿化作用》讨论会论文摘要,2-3页。(in English abstract)。34) 陈建强、王鸿祯, 上扬子地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序列。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3(2):248—250。35)1999. 何心一,陈建强,西秦岭迭部地区早志留世四射珊瑚动物群。古生物学报,38(4):423-434,图版I,II。36)1999. 史晓颖,陈建强,梅仕龙,中朝地台奥陶系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对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4(6): 573-580。37)陈建强、 何心一,上扬子区下志留统(兰多弗里统)四射珊瑚组合带与沉积层序之间的关系。见王乃文、项礼文主编,地层学,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11卷,66-71页,北京:地质出版社。38) 陈建强,上扬子地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见:王鸿祯、史晓颖、王训练、殷鸿福、乔秀夫、刘本培、李思田、陈建强等著,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第三章,第三节,124-142页,图版6-9。39) 陈建强、王训练,层序地层、地层界线优化与新型沉积岩区地质图。见:王鸿祯、史晓颖、王训练、殷鸿福、乔秀夫、刘本培、李思田、陈建强等著,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第八章,第二节,406-415页。40) 陈建强、胡树庭、杨欣德,山东淄博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5(3):247-253。41) 陈建强、于炳松,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5(3):254。(详细摘要)42) 陈建强、 王训练、于炳松、林畅松、李兴武, 层序地层与地层界线优化。地层学杂志,25(4):241-298。43) 于炳松、陈建强、李兴武、林畅松,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地球化学及其岩石圈演化意义。中国科学( D辑), 32(5): 374-44) 2003, 何心一,陈建强,黔北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新资料。古生物学报,42(2):174-188,图版I-III。45) 2003, 陈建强、王训练、胡树庭、杜子图、周洪瑞、田明中,层序地层区域地质调查方法。见: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九五”期间区域地质调查丛书《二十世纪末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新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1-14页。46) 2004, 何心一、陈建强,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起源、扩散及生物古地理关系。古生物学报,43(2):179-191。47)2004,何心一、陈建强,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动物群。古生物学报,43(3):303-324, 图版I-III。48)2005) 陈建强、何心一、唐兰,滇东北大关地区早志留世晚期(Telychian期)的四射珊瑚动物群及其意义。古生物学报, 44(2): 229—246。49)2004,何心一、陈建强,扬子区奥陶纪晚期四射珊瑚的大灭绝。见:戎嘉余、方宗杰(主编),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二章,第六节,153~168,1043—84)50)2004,陈建强、何心一,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的复苏与辐射。见:戎嘉余、方宗杰(主编),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二章,第七节,169~186,1044—85)

考研究生的话,北京偏向于研究生院,北京最开始就是由研究生院分出去的。属于地空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封面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标准 引言 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电大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编写要求 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5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编写格式 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目次页(必要时) 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 正文 结论 致谢(必要时)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前置部分 1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一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具体内容依次列示如下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二号黑体,居中) 论文题名:(二号黑体,居中) 学生姓名:(三号黑体) 学号:(三号黑体) 指导教师:(三号黑体) 专业:(三号黑体) 年级:(三号黑体) 学校:(三号黑体) 2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封面页后。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3目次页: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 主体部分 1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开始。 2序号 毕业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三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小三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 1(四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3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1、表2、公式(5)等。 4注: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一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 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一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一左对齐、占页面1/4宽长度的横线分隔。 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 5结论: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给你推荐我的网站,期刊云,论坛是专做论文格式解析的,有论文格式的相关指导,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下。

论文题目(宋体:3号字)基金项目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关键词:xxx(宋体,5号字)摘 要:xxx(宋体,5号字,300字以内)正 文:……(宋体,5号字,正文字数不少于2200)参考文献: 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给出编号,并在文章中引用的地方上标此编号,注明引文出处、作者、出版社、页码(宋体,5号)

第一章 论文的基本要求及内容  1 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说明透彻、数据可靠。  论文应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叙述准确、文字简练、文图规范。对于涉及作者创新性工作和研究特点的内容应重点论述,做到数据或实例丰富、分析全面深入。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必须注明来源,使用的计量单位、绘图规范应符合国家标准。  论文的学术水平应满足《长安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6万字,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  2 论文内容  包括:选题的背景、依据及意义;文献及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及设计方案、试验方法、装置和试验结果;理论的证明、分析和结论;重要的计算、数据、图表、曲线及相关分析;必要的附录、相关的参考文献目录等。  对于合作完成的项目,论文的内容应侧重本人的研究工作。论文中有关与指导教师或他人共同研究、试验的部分以及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都要明确说明。  第二章 论文的主要结构及装订顺序  学位论文一般应由11个部分组成,装订顺序依次为:  1封面(中、英文)  2论文独创性声明和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3中文摘要  4英文摘要  5目录  6图表清单及主要符号表(根据具体情况可省略)  7主体部分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1致谢  第三章 论文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1 论文的文字及书写  1 论文的文字  除英文封面、英文摘要外,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其余部分都应该用中文撰写。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外国留学生学位论文的目录、正文和致谢等可用英文撰写;但封面、独创性声明和权属声明应用中文撰写,摘要应中英文对照撰写。  (2)外语专业的学位论文的目录、正文和致谢等应用所学专业相应的语言撰写;但封面、题名页、独创性声明和权属声明应用中文撰写,摘要应使用中文和所学专业相应的语言对照撰写。  2 论文的书写  学位论文一律采用A4(210 ×297mm,70g)幅面白色纸张,封面(中、英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采用单面印刷,从中文摘要开始采用双面印刷。  3 字体和字号  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节标题:四号黑体居左  条标题:小四号黑体居左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码:五号宋体  数字和字母: Times New Roman  2 论文页面设置  1 页边距及行距  学位论文的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  章、节、条三级标题为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设为5行(即前后各空5行)。  正文为5倍行距,段前、段后无空行(即空0行)。  2 页眉  页眉分奇、偶页标注,其中奇数页的页眉为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偶数页的页眉为章序及章标题,例如: 第四章 路基病害类型及分布规律 。页眉都用小五号宋体字,页眉的上边距为15mm;页脚的下边距为15mm。页眉标注从论文主体部分开始(绪论或第一章)。  3 页码  论文页码从“主体部分(绪论)”开始,直至“致谢”结束,用五号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页码位于页脚居中。  封面、题名页、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和权属声明不编入页码。  摘要、目录、图表清单、主要符号表用五号小罗马数字连续编码,页码位于页脚居中。  3 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采用英语缩写词时,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全称。  4 物理量名称、符号与计量单位  文中所用的物理量、符号与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  5 图、表及其附注  图和表应安排在正文中第1次提及该图、表的文字下方。当图或表不能安排在该页时,应安排在该页的下一页。  1 图  图包括曲线图、结构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的编号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续编号,如:“图2”。  图题应明确简短,用五号宋体加粗,数字和字母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图的编号与图题之间应空半角2格。图的编号与图题应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图内文字为5号宋体,数字和字母为5号Times New Roman体。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刚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部分的轮廓鲜明,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2 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读。表应有自明性。  表的编号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续编号,如:“表5”。表题应明确简短,用五号宋体加粗,数字和字母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表的编号与表题之间应空半角2格。表的编号与表题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表内文字为5号宋体,数字和字母为5号Times New Roman体。  如某个表需要转页接排,在随后的各页上应重复表的编排。编号后跟表题(可省略)和“(续)”,如下所示:  表1 路基各边界热流密度(续)  续表应重复表头和关于单位的陈述。  3 附注  图、表中若有附注时,附注各项的序号一律用“附注 + 阿拉伯数字 + 冒号” ,如:“附注1:”。附注写在图、表的下方,一般采用5号宋体。  6 公式  文中公式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按章编排,用圆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如第一章第1个公式序号为“(1)”, 附录A中的第1个公式为“(A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或“由公式(1)”。  7 注释  学位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用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和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号用阿拉伯数字上标标注,如:“注1”  8 保密论文  鼓励尽量对学位论文进行去密处理,减少不必要的保密学位论文数量。去密处理时一般应去掉应用背景,与保密项目相关的技术指标和关键数据,使论文变成纯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达到可以公开发表。对于技术和方法的保密,应该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而不是把学位论文变为保密论文。  确实需要保密的论文由指导教师根据论文的情况提出并填写《长安大学涉密学位论文申请表》(申请保密“密级”及“保密期限”),校保密工作委员会按照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进行审批。保密审批通过的论文需在封面直接把相应的“密级☆”及“保密期限”标注在右上角,并将《涉密论文审批通知》复印件附在论文最后。密级按由低到高可分为“秘密”、“机密”、“绝密”三级,保密期限可分为“3年”、“5年”、“10年”、“永久”,例如“秘密☆ 5年”。  保密论文不得在非密计算机上排版、存储、打印和传输,复印、装订也应在指定的场所进行,本人还应进行跟踪。  第四章 论文每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  1 论文的封面  博士学位论文封面排版格式见附件1、附件6(论文书脊)。硕士学位论文封面排版格式见附件3(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封面)、附件4(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封面)、附件6(论文书脊)。  分类号:根据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对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选取(可到研究生部网站查询)。  论文编号:为“学校单位代码(,,,,,)+ 学号”。  密 级:保密论文须直接注明密级及相应的保密期限,如系公开论文此项不注。  论文题目:应准确、鲜明、简洁,能概括整个论文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论文题目中所用到的词应考虑到为检索提供特定实用的信息(如关键词),一般不宜超过25个中文字,若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的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论文题目应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署名应以研究生部批准招生的为准,一般只能写一名指导教师,如有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副指导教师或联合指导教师,可增1名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级别:填写“学科门类+学位类别”,学科门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以及专业学位类别,如: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学博士和理学博士等。  学科专业: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专业为准,一般为二级学科。对专业学位应填写相应的工程领域(如建筑与土木工程)或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名称。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送审评阅时间)、论文答辩日期均需准确填写,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大学。  2 论文独创性声明和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和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的内容和格式见附件7,必须由作者、指导教师亲笔签名并填写日期。  3 摘要  中文摘要内容包括: “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对于中英文摘要,都必须在摘要的最下方另起一行,用显著的字符注明本文的关键词,格式见附件8。  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应体现论文工作的核心思想。论文摘要应力求语言精练准确,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约800~1200字;硕士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约500~800字。摘要内容应涉及本项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想和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博士学位论文必须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关键词:是为用户查找文献,从文中选取出来用来揭示全文主题内容的一组词语或术语,应尽量采用词表中的规范词(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英文摘要:为了国际交流的需要,论文须有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的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及关键词一致,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英文和汉语拼音一律为Times New 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  4 目录  目录按章、节、条序号和标题编写,一般为二级或三级,目录中应包括绪论(或引言)、论文主体、结论、附录、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等,详见附件10。  5 图表清单及主要符号表  如果论文中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录之后。图的清单应有编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编号、表题和页码。  全文中常用的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如需汇集,可集中在图和表清单后的主要符号表中列出,符号表排列顺序按英文及其它相关文字顺序排出。  6 主体部分  论文主体一般应包括:绪论(或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1 章节标题及层次  论文主体分章节撰写, 每章应另起一页。  章节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三级标题的层次对理工类建议按章(如“第一章” )、节(如“1” )、条(如“1” )的格式编写;对社科、文学类建议按章(如“一、” )、节(如“ (一)” )、条(如“ 1、” )的格式编写,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  2 绪论  绪论(或引言)一般作为第一章,是论文主体的开端。绪论的内容应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写成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绪论中不必赘述。  学位论文为了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述分析,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博士学位论文绪论一般不少于8万字,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般不少于5 万字。  3 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的不同,正文可以包括如下相关内容: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总之,作者应根据研究工作的内容,阐明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法,突出自己的创新性和特色工作,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可信,与同类和相关工作的比较分析清楚。  正文应该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推理严密,文笔流畅,内容集中简练,图表、参考文献规范。  4 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但不加章号。  结论是整篇学位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不是正文中各章节的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精炼、准确、完整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在结论或讨论中可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研究的设想,方案的改进以及其它与论文工作有关的建议等。  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7 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应精确、有据、坦诚、创新和积累。而其中精确、有据和积累需要建立在正确对待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位论文中包含的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材料,或为获得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或与作者一同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应在论文中做出明确的标引和说明。  因此,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均应加标注说明列于参考文献中,以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及标引按照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和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编写与交换格式。  1正文中标注  (1)标注格式:引用参考文献标注方式应全文统一,放在引文或转述观点的最后一个句号之前,所引文献序号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体、以上角标形式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  (2)序号:标注的序号可选择如下两中方式之一:根据在正文中被首次引用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顺序递增。如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以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为准;当某一论述同时引证多篇参考文献时,应采用[1, 2,…]的格式,标注方括号中的序号按增序排列。  (3)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 10-14]可知:”。  2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及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应项目齐全、内容完整、顺序正确、标点无误。具体要求如下:  (1)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不用加结束符。在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都采用“半角标点符号+空格”形式。  (2)排列顺序:根据正文中首次引用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顺序递增,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一致。  (3)作者姓名:只有3位及以内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国人的名可用第一个字母的大写代替,如:William E(名) Johns(姓)在参考文献中应写为Johns WE;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后加“,等”或“,et al”。  (4)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根据GB3469规定,对各类参考文献应在题名后用方括号加单字母方式加以标识。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类型及标识,见表1。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类型及标识: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类型的标识,见表2。  表1 传统文献的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Journal) 专著(Monograph) 论文集(Conferennce Prceeding) (单篇论文) 学位论文(Dissertation) 专利  (Patent)  类型标识 J M C A D P  参考文献类型 标准  (Standard) 报纸文章(Newspaper) 报告  (Report) 资料汇编(General) 其它文献  类型标识 S N R G Z  表2 电子文献的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图书 电子公告  类型标识 DB CP M EB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为参考文献时不必著明其载体类型,而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表明其载体类型,见表3。这样,非纸张型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格式为:[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磁盘软件(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表3 非纸张型载体的类型标识  非纸张型载体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  载体类型标识 MT DK CD OL  (5)著录格式其它说明:原本就缺少某一项时,可将该项连同与其对应的标点符号一起略去;页码不可省略,起止页码间用“-”相隔,不同的引用范围间用“,”相隔。  (6)各类引用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举例,见表4。  表4 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  序号 文献类型 格式及示例  1 学术期刊  (共著录  8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序号〕作者. 文献题名[J] . 刊名, 出版年份,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1]毛峡, 丁玉宽. 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 .电子学报, 2001, 29(12A) : 1923-1927  [2]Ozgokmen T M, Johns W E, Peters H, et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Red Sea Outflow Plume from a High-Resoluting Nonhydrostatic Model[J] Jounal of Physical Oceangraphy, 2003,V33(8):1846-1869  2 学术著作  (至少  著录7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序号〕作者.书名[M] .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3] 刘国钧, 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15-50  3 有ISBN号的论文集  (共著录  9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序号〕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起止-页码  [4] 毛峡.绘画的音乐表现[A]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01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 .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1: 739-740  [5] Mao Xia, et al. Analysis of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Harmonious Feeling of Image Based on 1/f Fluctuation Theor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Expert Systems (IEA/AIE ) [C] . Australia Springer Publishing House,2002:17-19  4 学位论文  (共著录  6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序号〕作者.题名[D] .保存地:保存单位, 年份  [6]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1998  5 专利文献(共著录  6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 发布日期  〔7〕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 .中国专利: 881056078, 1983-08-12  6 技术标准(共著录  6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序号〕标准代号, 标准名称[S]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9]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7 报纸文章  (共著录  6项) ① ② ③ ④ ⑤  [序号〕作者.题名[N]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  [10] 毛 峡.情感工学破解‘舒服’之迷[N] .光明日报, 2000-4-17(B1)  8 报告  (共著录  6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 .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 年份  [7]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  9 电子文献(共著录  6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 .文献网址或出处,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21〕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 ,  -html, 1998-08-16/1998-10-04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年 月 日  …………………  关键词:运输经济、公路收费制度、效率、公路基础设施  附件9: 英文摘要格式  Abstract  The road tolling system and relative theory in China came into being under the special condition that the road infrastructure hindered the economy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construction of road infrastructure, the bottleneck of it i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great deal of existent toll way connected into network and occupied the main stem,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hat tolling system put on the resource’s flowage and national economy’s improvement become more and more   …………………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economy; road tolling system; efficiency; road infrastructure  建议:“摘要”字样用3号黑体、单倍行距、居中(Abstract字样用3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并在其下插入一空行;摘要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5倍行距;“关键词”用小四号黑体,“Key words” 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建议:“目录”字样用小二号黑体加粗,章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单倍行距、段前空5行(或者四号黑体、单倍行距)。节标题用小四号宋体、5倍行距。条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格式做适当调整。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格式要求

你问问老师给他两个钱他可不可以让你不写

我可以解决问题,选涡知道更多内容

一般论文的格式,要求都是差不多的,网上都是有各种范文的,可以搜索学习下

这个很好设置啊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格式字体

中国地质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试行)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作为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它直接影响到我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为使我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正常进行,特制定本规范。一、对学生的要求 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展示四年来本人所具备的综合 能力与基本素质。 尊重指导教师,虚心学习。在选题及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进展情况,在 导师的指导下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 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及进程,以使 自己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也便于导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必须至少在答辩前一周将定稿后的论文交导师评阅,于答辩前三天交评阅人评阅。 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至少为“良”,否则将向研究 生院建议取消其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 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应遵守校纪校规,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将按 《教学管理规程》处理。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应由思想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 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每位指导教师指导进行 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一般不超过 6 名。 指导教师职责: (1) 听取学生实习情况汇报,检查全部实际资料;确定任务,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 划;指导学生选题,介绍与选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 (2) 按规定对学生答疑,定时检查学生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并认真填写“教师 。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登记表” (3) 指导学生撰写、修改并复审设计(论文) (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正文、参 考文献等)。 (4) 评阅论文,认真书写评语,明确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避免评语简单 化、公式化,并综合学生在进行设计(论文)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5) 指导学生作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6) 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和违纪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对特别优 秀的设计(论文)及成果,负责推荐发表或鼓励其推广应用。三、对评阅人的要求 评阅人应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认真评阅,明确指出设计(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认真书写评语,应避免评语简单化、公式化,并按院(系)评分细则给予评分。四、对院(系)学术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的要求 院(系)学术委员会成员共 57 人,委员会设主席 1 人、秘书 1 人。 院(系)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1) 审定学生毕业答辩的资格。 (2) 组织并监督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 (3) 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答辩现场的各项工作,成员 为 57 人,其中主席 1 人、秘书 12 人,秘书负责答辩过程中的记录及事后 的资料整理工作。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写出评语并按照院(系)评分细 则给出答辩成绩。 (4) 审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总评成绩并签字。五、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可以由学生自选,也可以由导师指导出题,但所有选题必 须经教研室认可通过。 选题应达到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大纲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 标,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选题不能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选题不应过空、过大、 过偏,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或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如确有困难,可以两人同题, 设计 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论 文)中的实验数据应由学生各自通过实验取得,设计(论文)由学生各自独立撰写, 不得几人共同撰写一篇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相符合,理工科学生的论文 要求贴近科学问题或工程实际,与生产、科研项目相结合,文、法、经、管类学生 的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实际或与公司、企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六、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及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文字通顺、语言流畅、 图表整齐、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不出现错别字。论文(设计)全文必须用计算机 打印。论文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交院(系)保存。 毕业论文(设计)篇幅一般在 2 万字左右,各院(系)可根据专业需要规定论文 篇幅。毕业论文(设计)一定要有中、英文摘要(含关键词)和参考文献。鼓励非 外语专业特别是基地班的毕业生使用英语撰写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各种名词、数据、单位应符合各学科(专业)国家标准规定, 所列数据必须科学、真实、准确、有说服力。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 16 开复印纸打印,论文应采用全校统一的封面。撰写格式 由各院(系)自行规定,内容包括论文的格式、字体、字号、页边距、每页行数、 每行字数、图表的标注、参考文献、论文装订顺序等。七、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程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院(系)组成学术委员和答辩委员会,连同院(系)答 辩工作安排一并报教务处实习科。 答辩时间一般为每人 40 分钟左右,其中包括学生介绍毕业论文(设计)15 分钟, 答辩委员会提问及学生回答问题 10 分钟,答辩委员会当场宣读导师评语、评阅人 评语、答辩委员会意见等 15 分钟。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衣着整齐,回答问题清楚,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鼓励用外语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用英语答辩。 凡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认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未达到及格要求的学生,无资格参加 答辩。八、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要求 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并严格执行。优秀论文应有 一定的创新性,水平较高。 毕业论文 (设计)答辩结束后, 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书写评语并给出答辩成绩, 根据导师的评分(40) 、评议员的评分(30)及答辩成绩(30) ,再综合考虑其 它一些因素,给出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然后由院(系)学术委员会统一审 定、签字,学术委员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总评成绩。优秀论文比例一般在 15左右,优秀论文须名符其实。 、 、 、 、 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评分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五级分制或百分制,总评成绩采用五级分制。百分制中分数段为“90—100”“80 、 、 、 、 —89”“70—79”“60—69”“60 分以下”的分别与五级分制中的“优秀”“良 、 、 、 、 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相对应。 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设计(论文) ,及抄袭他人论文者、不参与论文答辩者、 设计(论文)内容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严重不符者、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 根本不能运行者,其设计(论文)总评成绩应定为“不及格” 。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 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院(系)要检查各教研室对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的准备情况,检查的项目包括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要求、分组和指导教 师的安排,并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院(系)要组织人员随时检查、指导,教务处随机到 设计现场检查教师、学生及实验技术人员到位情况和学生设计(论文)进展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时,教务处将邀请校教学委员及教学督导员到答辩会场检 查答辩情况。 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各院(系)应将《中国地质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情 、 况登记表》《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及成绩统计表》填写好 并及时交教务处实习科。 及时将优秀论文摘要(中、英文,包括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导师姓名)以软盘 的形式交教务处实习科。 各院(系)组织专家对已答辩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查,对论文评分与论文实际水平 严重不符的导师和评阅人,院(系)应提出批评。 教务处对学生下发调查表,了解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有关情况。 每年下半年,教务处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并请专家对设计(论文)进 行评价,对实际水平与成绩不符的论文,学校将给予通报,并给予该院(系)一 定的处罚。十、毕业论文(设计)的保存 毕业论文(设计)应分别装入专用的资料袋中,内容包括设计(论文)全文及软盘、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登记表、导师评语、评阅人评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评定表等。 由各院(系)保存近三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原件,三年以前的设计(论文)由各教研室保存。存档的论文可按院系有关规定进行借阅,一般不向校外借阅。十一、其它 各院(系)应于答辩前将院(系)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时间、地点报教务处,以便教务处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检查。 本规范是对全校各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各专业应根据实际培养需要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大纲和具体、详细的规范和评分标准。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开始试行,原有规范(规定)同时作废。 中国地质大学教务处 二〇〇二年三月六日

点击插入----页眉-----在点击页边框设置。。。可以选择任何线条

隶书吧

行书。像毛体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格式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论文格式
  •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封面格式
  •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格式要求
  • 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格式字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