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是投资还是消费经济学论文

教育是投资还是消费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是投资还是消费经济学论文

答:不是。教育不单纯是一种消费和福利活动,而是一种潜在的生产活动,是生产力的一种积蓄。教育投资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源泉之一。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人力资本的收益对经济的增长所做的贡献比厂房设备等物质资本要大。

是消费,教育是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出现的消费。既然是投资就有投资收益大小的问题,有的时候是在某个特定时期可能这个专业不是很好,如果在学习的这段时间去打工赚钱反而会受到更好的收益,但是知识是既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储备,利往往是大于避的。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都是收效大于消耗。因此作为教育投资是项值得去做的投资。当然如果家财资产足够庞大,有很多的经验需要后人去学习,这时的经验体验明显大于知识的储备,但是如果知识储备也能跟上的话,会对经验有更好的吸收。因此无论从哪个方向来说教育都是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出来的。

是消费,教育是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出现的消费。既然是投资就有投资收益大小的问题,有的时候是在某个特定时期可能这个专业不是很好,如果在学习的这段时间去打工赚钱反而会受到更好的收益,但是知识是既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储备,利往往是大于避的。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都是收效大于消耗。因此作为教育投资是项值得去做的投资。当然如果家财资产足够庞大,有很多的经验需要后人去学习,这时的经验体验明显大于知识的储备,但是如果知识储备也能跟上的话,会对经验有更好的吸收。因此无论从哪个方向来说教育都是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出来的。

个人感觉,教育是“投资”,花费的一切财力、物力、精力都是一种投入。只所以要打一个引号,我的见解的是:这种投资是亲情层面的,是一种爱,并不期间它的回报率多高,与世俗的投资的性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身为父母,我们对于孩子在教育上的花费,无非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多教育,拥有更多竞争的资本,将来可以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可以超越自己,可以光宗耀祖。

消费经济学论文

大学生的消费,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的承受能力协调一致。在塑造大学生的消费观时,首先要从大学生的修养出发,把消费观教育视为大学生修养的重要内容,这就给学校提出了客观要求: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养成科学理财能力方面,应该起主要作用。学校应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如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渗透消费观念的教育,强调适度消费……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 详细内容清查看: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英语(二)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5 线性代数(经管类)6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 7 金融理论与实务 8 消费经济学 9 企业会计学 10 国际市场营销学11 市场营销策划12 商品流通概论1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 国际商务谈判 15 毕业论文(市场营销) 如果你以前专科学的不是这个专业的话,你还要加考这几科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三门课程。

生活消费(吃、穿····)学习消费(资料、课程学习费···),还有用于交流方面的费用(集会···)····;消费增加商品的流通度,可促进经济的发展;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的流通,可以增强国家的只是繁荣度。通过计算物品的使用价值,以及可能使用的时间(比如,自己厌恶了,不用或者用坏了);再一个就是考虑商品的性价比了。不过,一切都要根据实际出发。

消费自己需要的,而不是跟风

消费经济学论文2000

在中国知网上下载,如果你是大学生的话,用校园网下载,不要钱的

用均衡原理来描述谷贱伤农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5 P2=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5=X×0÷(8—0) 得X=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请你在百度搜作文论坛再行查找

卓砚论文发表网

消费经济投稿

哪个核心也不好投,如果质量一般最好通过中介做。

是要评职称吗?写的是什么文章,一般是有核心期刊,国家期刊。省级期刊

我也在找啊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493种) 2005年11月21日—23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指导委员会在深圳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的调整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对2004年度461种来源期刊中属于自然科学、二次文献、通俗、译文为主等不符合CSSCI来源期刊收录原则的15种期刊予以删除,在此基础上对期刊近五年平均他引影响因子进行学科排序,遴选排位较前的47种非来源期刊入选为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经调整后的CSSCI来源期刊为493种,现予以公布。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05年12月31日 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493种) 管理学(26种) 管理世界 科研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预测 中国科技论坛 经济管理(新管理) 研究与发展管理 科学管理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软科学 科技管理研究 管理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未来与发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宏观经济管理 经济学(72种) 经济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金融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世界经济 会计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国际经济评论 经济科学 改革 经济学动态 中国农村观察 财贸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国际金融研究 经济学家 财经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 经济评论 中国经济问题 上海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当代经济科学 世界经济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中国经济史研究 财经科学 投资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财政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 当代财经 经济与管理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经济导刊 当代经济研究 税务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农业技术经济 审计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纵横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国际经济合作 金融论坛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农史 国际经贸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消费经济 中国流通经济 涉外税务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现代日本经济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亚太经济 经济经纬 保险研究 上海金融 中国国情国力 生态经济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绿色中国B(理论版) (2006年更名为:林业经济) 生产力研究 开发研究 《中国集体经济》、《集团经济研究》、《商场现代化》,经济管理类稿件发表可与我联系,投稿邮箱:(周编辑)。

商界

消费经济学文献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 卢孔标,李亚培 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  [2] 刘华,王仁祥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 特区经济 2007年04期  [3]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  [4]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  [5] 曹伟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 2005年09期  [1] 林娟娟,王勋铭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消费导刊 2007年08期  [2] 张庆君 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  [3] 吴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年03期  [4] 戴德锋 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5] 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 2007年02期  [6] 张冰,金戈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02期  [7] 王正儒 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04期  [8] 张洪峰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06年05期  [9] 张玉明,聂艳华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  [10] 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 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06年12期  [1] 唐海燕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  [2] 周帅,于淼,杨宜勇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 2008年09期  [3] 沈学桢,黄帅 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 港口科技 2008年07期  [4] 陈丹丹,任保平 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年06期  [5] 林剑平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 世界经济情况 2008年06期  [6]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  [7]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 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2期  [8] 薛迎春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10期  [9] 程国平,方苏立 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年26期  [10] 魏杰 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 中国金融 2007年17期  [11] 熊仁宇 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 (013)  [1] 唐海燕著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 吴莹等著 中国进出口贸易预测与分析[M] 科学出版社, 2005  [3] (美)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DSachs),(美)费利普·拉雷恩(FarrainBLarrain)著,费方域等译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4] 范从来等著 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3  [5] 李杰等编著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6] 程祖伟,韩玉军编著 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7] 唐海燕编著 国际贸易学[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8] 李晓西著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1] 乐平 2008年中国汇率大观[J] 中国自行车 2008年04期  [2] 党明灿 人民币币值高估或低估的标准分析[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5期  [3] 叶莉,郭继鸣 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02期  [4] 宋磊 浅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J] 硅谷 2008年16期  [5] 周义,李梦玄 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9年01期  [6] 任兆璋,宁忠忠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ARCH效应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12期  [7] 王颖 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03期  [8] 焦桂梅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J] 硅谷 2009年08期  [9] 张根能,张栓兴,扈文秀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04期  [10] 叶雪梅 通货膨胀与我国的银行信贷管理[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1995年Z1期  [1] 毛海棠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模型分析[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9年02期  [2] 吴春明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03期  [3]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  [4] 林德峰,闫波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科技 2007年01期  [5]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  [6] 刘华,卢孔标 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与经济 2007年10期  [7]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  [8] 吴昊明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年16期  [9] 温浩,朱建勋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年08期

写员工与企业之间XX的经济学学士论文,下大约50篇。

如果想了解一些基本理论的话,我推荐: 1、完全竞争市场; 2、囚徒博弈;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4、信息不对称与“柠檬”市场; 5、李嘉图模型。 基本都是某一个分支的经典理论。

浅论经济学视角浅谈企业解除员工压力  【论文关键词】:员工压力 经济学  【论文摘要】:工作中的压力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因素。压力正越来越多的困扰各个层级的工作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从治理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包括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的表现,压力的种类,压力对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应对压力的措施等等。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压力的性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压力治理的措施。文章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压力的性质,提出员工压力解决之道重在给员工设定一个通过一定努力便可获得的回报以激励员工努力战胜压力的思路。  社会发展到今天,竞争加剧,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员工感觉到了工作中压力的增加。有关员工过劳死及过度疲惫方面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比如前不久华为员工猝死办公室,大学教师过劳死等事件,都传递了一个严重的信号:应该是重视员工健康的时候了。  这里我们更感爱好的一个话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事件?看看来自经济学的分析。  1压力本质上可看作是员工获取需求满足的一种必要的支付  压力是一个从个体受到外部压力源的刺激到感受到压力再到个体产生一系列身心及行为反应的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产生压力的多种因素与个体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理学将压力的来源分为组织、环境、个体三个方面,这些来源本身并不会直接造成压力,而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员工感觉没有职业的安全感,不知道未来在这个公司或者职位能否稳定或稳中有升的继续下往,也不知道能否在其他公司或岗位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在此情况下,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员工的安全需要、回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需求成为稀缺产品,产品供给量下降,而需求不变或上升,其结果自然是价格上涨,致使对员工的各种需求这种商品的消费变得昂贵。因此,员工固然有对需求满足的追求,但购买力的限制使他不得不看洋兴叹,压力便产生了。  2压力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承受压力的本钱与收益  既然压力可看作是员工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所必须要付出的一种代价,那么压力的大小可以以需求满足的难易程度来确定。而需求满足的难易也就是克服压力的本钱。因此,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的大小可用克服压力的本钱来衡量。本钱高,则所能承受的压力小,反之,亦然。当员工能成功克服压力时,这种压力就是积极的,否则,就会演变成消极的压力。克服压力的本钱有哪些?比如,等待的心理本钱,找人排解苦闷或咨询的时间及物质本钱,改变或完善自身性格弱点所需付出的努力的本钱等等。那为什么有些员工在面对压力时能从容应对,而有些却以焦虑、拒尽合作、绩效下降、甚至冷漠、幻想、退化等形势表现出来?可能的原因就是:不同的员工克服压力的本钱是不一样的,而压力克服后在组织中的收益却是相同的,如此,则净收益存在较大差异。本钱高时,净收益少,有时甚至为负,自然缺少克服的动力,于是,在遭遇压力时,最优的选择就是以消极的姿态来应对。  3进步员工压力应对能力的解决措施  分析表明,员工能否跨过压力这道坎,与克服压力的本钱和收益有关。降低本钱与进步收益都是理论上可行的。  克服压力的本钱主要是与员工个人相关的本钱,受员工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组织不宜越俎代庖。克服压力的收益主要是指员工战胜压力后所能在组织中得到的回报,包括上级和同事的肯定、职位的稳定或提升、工作满足度的增加、人际关系的***、薪酬或奖励的增加等等。这些,是组织通过改善治理可以做到的。从治理学的角度,通过改善各种治理措施以期帮助员工缓解压力实施本钱比较高,预期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组织进步员工压力应对能力的解决之道重在于给员工设定一个通过一定努力即可获得的丰厚的回报,以激励员工努力往战胜压力。这个回报应该比较单一,是所有回报的一个同一体,组织很轻易确定并给付。前文已表明,回报包括上级和同事的肯定、职位的稳定或提升、工作满足度的增加、人际关系的***、薪酬或奖励的增加等等。这些,又都源于员工对未来的安全感、回属感和自我实现感等的确定性的需求。因此,可以说,组织需要提供的回报实质上可简化为提供给员工一个确定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只需要组织给员工一个可信的承诺即可。  在这里,题目的关键是如何让员工相信这个承诺是可信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以公司内部法规的形式将承诺制度化。来自博弈论的知识告诉我们,一旦承诺被制度化,便具有了可信度。由于违反承诺的代价是巨大的。  4结束语  员工压力及压力治理还涉及心理学、治理学方面的知识,本文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浅显的回纳和分析。要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做好这项工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关于压力大小的测定及量化分析,关于压力来源与压力之间相关性的大小的分析等等,都是亟待进一步研究分析的课题。  5参考文献  庞晓敏,常瀚之职业经理人期待成长天津日报,2004-7-16  蒋兆毅浅议员工压力治理2006,28(1):41-43  卢太平公司治理与治理的比较研究2004,21(2):16-19  田敏,邵培基项目治理团队建设的新思路2004,23(4):56-59

  • 索引序列
  • 教育是投资还是消费经济学论文
  • 消费经济学论文
  • 消费经济学论文2000
  • 消费经济投稿
  • 消费经济学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