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点汇总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点汇总

发布时间: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点汇总

历史学考研主要是考基础性知识,其中包含有两门通史课程,即世界史与中国史,一般的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析、简单题、论述题四种(有些情况会有文言释义、断句等题型,视情况而定)。当然,现在的考研又分有两种情况,即全国统考型和自主命题型。首先说第一种,全国统考型,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命题,为较大多数学校招考所用的试卷来源,其难度时高时低,重点内容主要涉及中外历史中的重难点,一般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世界史主要面向是集中在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以及各大国改革与战争方面,中国史主要集中在古代,因为详古略今。其次,自主命题型。据本人以前所知,全国有38所高校有自主命题权,考试内容有较大差别,有些为考通史,有些为只考你所报的学科大类,例如报的是中国古代史,某些高校只考中国史这一门通史,具体以高校命题情况而定。而考研的内容重点可以参考所报高校历年历史学考研试卷的主要趋向,另外,因为出卷的自主权,因此,在复习前亦可提前了解高校间各历史学方面的教授研究方向,这可以给你更多的研究路向,从历年试卷中可看及出题的思路,对症下药的方式应该有益复习。另外,经常到考研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亦会有所收获。不管怎么说,历史学考研不管是考什么样的试卷,个人的基本功最为主要,该点应慎记!!而考试的重点等,建议你看看历年考研试卷和个别自主命题的高校,相信你也会有所感悟!研途漫漫,祝君好运!

研究古典文献的

音韵学、训诂学古文献的校勘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西魏 北周  蜀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吴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用火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  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 干栏式房屋 制造陶器 学会纺织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  (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  2、人牲: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  3、人殉: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①前提: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  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  2、。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体现在: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著名的都江堰  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  ②地点:岷江  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④内容和影响:  内容 影响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总之,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三、文化上——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第8、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书、帛书  材料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简、丝帛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分类 成就  天文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 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  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 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②严酷的刑法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  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  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  2、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二、文景之治  1、原因  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  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提倡节约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2、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族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时间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政策 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  使命: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  使命: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立  时间:公元前60年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海上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造纸术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名医辈出  1、华佗(神医)  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  《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  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文学成就:  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  ①魏灭蜀;  ②265年,西晋代魏;  开国皇帝:司马炎  都城:洛阳  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  ①原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形势:  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3、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表现:  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研究古典文献的

音韵学、训诂学古文献的校勘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

历史文献总汇

黄帝时期,就有史书。这是中国上古宗教决定的。史书是天子和上天苟同的途径之一。不仅天子有史书,诸侯也都有史书。但上古的史书大多没有留传下来。即使流传下来的,由于没有放在民间,只放在官方档案馆里,都被秦始皇烧了。孔子曾经把上古史书的部分章节摘录下来,编辑成册,给自己的学生当教科书用,这就是《尚书》。即使是这本书,现在也不全了,失散了很多篇章。晋朝时期,有人盗墓,因此发现了坟墓里的古籍。里面的篇章跟古代其他资料有很大出入。被整理出来,就是《竹书纪年》。但由于发现的时候非常三乱,编辑后也有前后文错位的地方,很多事情不好肯定,历史资料价值不高。后来,发现了一本《逸周书》,在过去,人们认为它没有什么根据,不很重视它。但最近100多年,通过考古研究,发现这本书非常符合历史事实。这本书虽然只记录了周朝的事件,但成书年代比孔子要早一些。大概,这是最早的史书吧。

论语--第一部语录体典籍昭明文选--第一部诗文选集玉台新咏--第一部专录妇女题材作的诗集徐霞客洲记--古代游记第一书古诗源--唐前诗歌最佳选本古文观止--华夏文章第一选本颜氏家训--古代家训第一书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挂枝儿--明代民歌第一书夹竹桃--明代作家创作民歌第一书品鉴部文心雕龙--古代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诗品--现存在第一部诗歌评论专著六一诗话--古代第一部诗话体著作随园诗话--清代影响最大的诗话小说部三国演义--古代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儒林外史--古代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水浒传--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京本通俗小说--现存最早的宋人话本集西游记--古代神话小说第一书晏子孙春秋--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红楼梦--古代长篇小说第一书锦香亭--第一美女传聊斋志异--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第一书希夷梦--中国第一部演述梦幻故事的长篇小说三遂平妖传--古代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再生缘--古代弹词第一书瑶华传--古代第一部以狐妖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镜花缘--古代长篇杂家小说第一书岐路灯--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野叟曝言--古代第一部绝妙小说杂俎部水经注--集魏晋南北朝地理学大成之巨著天工开物--古代科技第一书洛阳伽蓝记--第一部详细记载佛教寺院的文史名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现存惟一一部古代家庭经济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名著折狱龟鉴--现存惟一一部古代决狱名著;孤本法学经典黄帝内经--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金刚经--南禅宗主要经典;传世最早有年代可考的印刷品六祖坛经--祥宗南宗第一经典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者太上感应篇--一部在旧中国影响巨大的宣示因果报应的迷信书籍孝经--古代第一部专言孝道的著作帝范--古代帝王诫子第一书考工记--先秦科技第一书永乐大典卦书集萃--古代最为深入人心的卦书总汇笔记部搜神记--古代志怪笔记第一书世说新语--古代志人笔记第一书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坐标:笔记杂史的第一书智囊--第一部辑录古人智慧言行的书籍容斋随笔--宋人笔记第一书浮生六记--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以抒情散文笔法写作的自叙传笑林广记--华厦笑话第一书史传部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战国策--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资治通鉴--现存现模和影响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记事详细的史书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第一分册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知道: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第2课 古代埃及知道: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第3课 古代印度知道: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知道: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理解: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知道: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知道: 《荷马史诗》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知道: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第9课 罗马法体系知道:“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理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知道: 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第11课 奥斯曼帝国知道: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第12课 封建制度知道: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第13课 王权与教权知道: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第14课 庄园和城市知道: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第二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理解: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知道: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理解: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知道: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理解: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知道: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理解: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知道: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知道: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理解: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第9课 汉武帝时代知道: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第10课 东汉的兴衰知道: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理解: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第11课 割据与分裂知道:(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2)区域经济的发展:A、北方人口的南移: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知道:南朝与北朝: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理解: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知道:(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理解:(2)科举制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理解: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B、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知道:(1) 丝绸之路的全盛: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知道:(2) 东亚文化圈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第三册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理解: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简单来说,高中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先秦到清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至今)、世界古代史(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是不考,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世界近现代史(从文艺复兴至今)。1、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主要是中国几大人类文明起源(河姆渡、半坡、氏族社会等),夏商周的朝代更迭,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儒法墨道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每年必考);然后秦之后,各朝各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可以从政治(行政区划、中央集权、君权相权)、经济(主要是农业、水利、部分手工业)、文化(儒法道佛的演变,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军事国防(兵役制、屯边驻守)、外交(与并存的其他政权关系,及与国外主要是东亚、南亚、中亚等丝绸之路方向国家的交往)五个方面去入手。2、中国近现代史,只要是两半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清亡之前,的历次战争情况及其影响(参与国、战争进程、条约内容,最重要的影响是两半程度加深)及农民阶级、官僚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层的救国救亡道路探寻。辛亥革命清亡之后,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及后续的抗日、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十年探索、十年建设、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各阶段的历次会议及阶段性成就。3、世界古代史(我当年不考这个,忘得差不多了,就不班门弄斧了,故略去)。4、世界近现代史,文化思想沿革:从早期的宗教思想到十三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成就),再到17、十八世纪的思想启蒙(代表人物及成就);主要国家政治体制沿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成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法国大革命到几大共和国的演变(尤其注意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到总统制联邦制国家成立(尤其注意独立宣言、及美国宪法),中间穿插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海洋霸权交替。南亚、拉美、非洲的独立运动。之后就是一战、二战各方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重要战役、影响、重要会议、战后组织),再然后是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韩日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含英镑-美元的货币体系演变),中间穿插三次工业革命。高考已过七八年,提纲大致就记得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祝学业有成。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从过去几年考试来看,历史学专业课统考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核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其他。  政治制度是往年试题关注的重点之一。往年试题中这部分内容分值最少时也几乎占到总分一半。因此,政治制度是考生复习的重中之重,凡是政治制度涉及的知识点,考生原则上都要掌握,即使是去年考核过的知识点,考生最好也要了解,对重点内容仍要重点掌握,以防这些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再次考核。  经济制度是另一项重点考核内容。考生复习时要注意的是,经济制度不等于经济,主要是政府制定的有关经济方面的制度、措施。2010年历史专业课统考中这部分内容分值比例为44%,几乎与政治制度比重相同。虽然经济制度所涉及的内容不太多,但考生仍然要着力复习,许多经济制度如井田、屯田、占田、均田以及初税亩、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及两税法等内容都比较重要。  从往年试题看来,历史学专业课统考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门课程,此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内容有机体现在以上四门课程中予以考核。中国古代史约占30%,中国近现代史约占20%,世界古代史约占20%,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0%。试卷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四种。  从题型结构可以看出,历史学专业课统考虽然侧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考核,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内容不考。事实上,考核涉及面还很广。考生复习虽然要有所侧重,复习时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不可平均着力,但其他内容也要全面复习,切不可心存侥幸只复习重点内容,而放任其他内容不顾。  复习时,考生要注重提高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掌握水平。2011年的历史学专业课统考试题注重知识性与学术性结合,史料分析题背景资料都出自权威的典籍或档案,强调考生对“史料”的分析与掌握。史料分析题不仅延续了2010年的考核模式,在考核知识点的同时,也考核了考生文言文水平。这提醒考生要在复习时注重提高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掌握水委托帮友情提供

历史学属于统考专业专业课教育部统一命题(考古专业 学校单独命题)历史学考的科目有 英语(100分) 政治(100分) 313历史学基础(300分)313历史学基础包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当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当代史 还有史学史 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内容教育部目前没有指定教材通用的考研教材是各辅导班根据经验列出来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1本 1 2《世界史古代史》(上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3 4 《世界史近代史》(上下卷) 高教 吴于廑 5 6 《世界史现代史》(上下卷) 高教 吴于廑 7 8《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福建人民 朱绍侯 9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华书局 李侃 10 11《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教 王桧林 一个是是北师大版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由于版本不同可能有出入 不过关系不大版本无所谓看你方便买哪一套因为教育部从来不指定关键看自己努力程度辅导书: 仝晰纲编:《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 长孙博的《历史学名词解释》仝晰纲编:《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 历史学》齐鲁书社如用北师大版 那么必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实战练习》以及《模拟真题》再就是要研究真题 看老师的出题思路 总结以后 这样再去看书 效果会好一些!!政治一般建议9月份大刚出来后再开始准备 不会晚的当然现在做做题也行随便找本书练练手就行了 其实辅导教材都是差不多的

要具体看你报考的院校

试卷结构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选择题20小题,共40分;名词解释8小题,共80分;史料分析题2小题,共60分;论述题3小题,共120分。 专业课考试内容考试科目上,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点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2010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为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等,遵循的原则是科学、公平、安全、规范,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相关专业考生择优录取,确保研究生的入学质量。I 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 闭卷 ,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 约30%中国近现代史 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约20%世界近现代史 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问答题 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III 考查范围分中国史(上古一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1991年)两大范围。一、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的开端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氏族公社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2.夏商西周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夏朝的巩固和发展商族的起源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周族的兴起和灭商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4.秦汉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汉代的社会结构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的农民起义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5.魏晋南北朝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十六国与南北对峙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6.隋唐五代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宋代经济的繁荣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元代行省制度元朝的民族政策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8.明清(前期)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东林与复社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明末农民战争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二、中国近现代史1.列强的对华侵略两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2.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义和团运动3.晚清政局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洋务运动清末新政4.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5.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维新变法思潮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孙中山与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6.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7.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新军阀混战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8.抗日战争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与日军暴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中国军队的反攻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9.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重庆谈判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0.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与艺术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一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拨乱反正的历程“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史前人类人类的进化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2.古代西亚诸文明苏美尔一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3.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古代埃及的文化4.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吠陀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5.古代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希腊城邦制度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民主政治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6.古代罗马文明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罗马帝国古代罗马文化7.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拜占庭帝国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9.欧洲基督教文明法兰克王国西欧封建制度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10.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尔帝国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11.古代美洲文明古代中美洲文明印加文明四、世界近现代史1.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2.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及其后果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欧洲1848年革命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的统一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3.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4.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5.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6.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第一次世界大战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8.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国际联盟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共产国际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卡德纳斯改革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10.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美国的内政与外交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战后的日本西欧的一体化进程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赫鲁晓夫的改革苏南冲突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记得一定要专看某一大师的某本作品,面试的时候比较有用,读透,面试的时候或许用得上。以下是我找的资料,因为我也是历史系的,打算考历史研究生中国史: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6、 钱穆 《国史大纲》;7、 张传玺《中国史纲》;8、 周谷城《中国通史》;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历史文献: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史学史: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史学理论: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历史地理: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2、 蓝勇《历史地理》;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这些最好多看看 现在历史学考的都不深 但很广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教版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后再结合山东人民版 仝晰纲的《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配合北师大的习题在买本齐鲁出版社的试题集 就OK了 至于其他所有列及的书目 关键是在复试的时候穿插着考 算是你的历史基本功了 平时复习之余也尽量多看看上面罗列的书目 当然不用全买 每种有一到两本就可以了 初试那几本一定要必备 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上册)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下册) 施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 何沁 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复习方法,这里给你一些思路:1、章节复习,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关联,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关联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2、纠错整理: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3、思维导图复习: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将知识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进行整理记忆,可以很快分析出知识的脉络和重点,并且记得牢固。

  • 索引序列
  •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点汇总
  •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点总结
  • 历史文献总汇
  •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