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吉林大学核心期刊数量要求

吉林大学核心期刊数量要求

发布时间:

吉林大学核心期刊数量要求

医药、卫生R综合性医药卫生中华医学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第一军医大学学报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广东医学上海医学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苏医药新医学天津医药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可以问问你学校的领导人,一般都是会知道的

靠 这个要求这么低四川大学要求SCI呢,变态死了~~~D类很好发吧,不知道你是哪个专业,博士发文章国内的基本投去就能发,只要你别太大问题。

核心期刊是指的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目前我国期刊分7大类大概有75个学科类目,其中核心期刊数目超过1800种,具体你想知道那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可以追问或者重新提问。

吉林大学核心期刊数量

吉林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东北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拥有强大的学科综合实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吉林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老牌学科实施重振雄威的“学科振兴计划”,优势学科实施瞄准世界前沿的“学科攀登计划”,新型交叉学科实施开拓创新的“学科发展计划”;坚持“优化结构、鼓励交叉、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建设方针;积极构建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充满活力的、充分体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吉林大学学科建设目标和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我校体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体育学院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以确立体育学科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应有地位。体育学是我国设置的88个一级学科之一,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体育学科建设是每一所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学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方面,截止到2005年,体育学共有159个硕士点,分布在全国7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有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其中体育专业院校8个,综合性大学4个,师范类院校体育院系7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各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术研究方面,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体育科学研究极为活跃,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涵盖了体育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专业。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过比较辉煌的成绩,其综合实力和学科地位应该在全国占据一定位置。 (一)基本指导思想1、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在各级体育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办出特点和品牌,将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不求多、但求精。吉林大学体育科学研究必须确立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优势和特色,并与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2、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举。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运动的理论和知识与大众的健康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体育理论研究应以体育实践为指导,并反过来促进体育实践的发展。吉林大学体育学院的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学院,体育教学是学院长期工作的重心。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公共体育教学效益、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运动训练水平提高,促进学院整体工作上新台阶。(二)基本建设准则1、分清发展态势,明确建设目标和主攻方向,发挥团队力量。分清国内外体育学科理论前沿和主流趋势,以国内体育学科建设一流水平的大学为参照,把握国家需求,围绕所制定的学科目标,结合学科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优化学科发展方向,培育学科新增长点;组织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学院核心竞争力;发挥学院领导班子和整个学科队伍的带头作用,团结协作,努力实现建设目标。2、立足重点方向,推学科带头人,抓课题申报,出标志性成果。在学科建设中,学科特色主要靠学术方向与标志性成果来体现,其关键在于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对学科水平的提高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学科的发展将立足已选定的主攻方向,推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并特别注意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同时,在主攻方向上积极争取承担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和课题;通过完成项目和课题产生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3、优环境,稳队伍,出成果,育人才。高水平学科离不开一流的学科环境,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通过本规划的实施,体育学院将大力加强高水平、开放式的学科研究平台和环境建设,构筑条件一流、结构合理的学科研究和教学基地;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明确工作目标,来稳定教师队伍,在整体上提高本学科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通过完成各级各类课题,创出标志性科研成果;通过实施多层次的人才教育战略,培育一大批具有吉大品牌的一流体育专业人才。 (一)师资情况截至2005年,我们现有专业教师31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9名;讲师7名;助教:8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4人,获得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博士占教师总人数的8%。这在全国体育同类院校中也是位于前列的。近5年来,申请到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横向课题8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0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已经被批准为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现有在校研究生17名, 2006年,吉林大学体育学院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两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将同时招生,届时在校研究生将达到60人左右。(二)存在的不足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在某些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学科结构和层次需要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从学科的总体发展来看,吉林大学体育学科体系尚显单一,优势不明显,缺少重点学科;体育本科专业处于论证阶段,培养方向还需要改进;硕士授权点建设的特色还不够明显,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无博士授权点。第二,学科研究方向特色不明显。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科的研究方向偏窄,缺乏优势和特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学科,特别是交叉学科发展比较缓慢。第三,学科队伍需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一些学 科人才梯队结构不够合理;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不足;青年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有待提高;科研人员教学任务繁重,学术交流的频度和广度需进一步加强。最后,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尚显不足,缺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配套实验室和支撑学科建设发展的研究基地。 (一)总体目标根据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战略发展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科学研究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具备国内一流体育学科研究环境和条件,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普通高校前列、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学院。(二)阶段目标1、发展壮大阶段(3~5年)2006年体育本科专业重新开设招生,通过5年左右时间形成吉林大学体育本科专业人才招生和培养特色;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质量,申报成功1到2个体育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 )博士点,完善学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引进专业学科带头人、加强体育科学研究,使吉林大学体育科学研究的地位在吉林省和全国普通高校中有显著提高,进一步巩固和确立吉林大学在全省普通高校体育学术研究的领先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竞争和激励机制。(一)研究方向建设学术研究方向的建设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水平、发展方向和研究特色。学术研究方向是否稳定、科学,对充分发挥本学科专业的优势,促进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体育学科研究方向的设计应体现以下基本要求:首先,应在总体上对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一定范围的覆盖面,既不宜过窄,又要避免重复;其次,研究方向的调整在力求相对稳定的同时,注意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第三,研究方向要从本校、本省、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要能够展示自身优势、特色鲜明;最后,应鼓励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以促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基于以上思路,吉林大学体育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建设计划初步确定如下。1、主要研究方向(1)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2)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系统工程、现代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3)运动人体科学人体体质测量与评价、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运动营养与卫生;2、研究方向建设计划(1)2006年12月底以前,组织学院学科建设精英,完成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学术研究方向的论证、确定和宣传工作;(2)2007年6月底以前,围绕确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相应的学术团队,制定相应的科研计划。(3)2010年以前,围绕学科研究方向,每个专业出版一批标志性的专业学术成果。(二)学术队伍建设建设一流的学术队伍是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应能站在学科发展领域的前沿,具有解决学科领域中科研攻关的能力,具有引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流的学术队伍应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形成新的有特色的学科群和学科生长点。学院的学术队伍不但要担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且要能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从而逐步提升学院的学术风气和办学水平。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将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引进的政策和优惠条件,努力实施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策略,鼓励本院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聚集和造就一支以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学术队伍,提高本学科的综合竞争力。(三)体育科研建设现代科学技术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各国科学技术的较量”。通过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可以不断提高体育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体育专业人才的成长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力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体质和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体育科研工作不仅仅是体育专职研究人员的事情,也是所有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们份内的重要工作。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的近期目标是,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学校体育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普通高校前列,构建学院体育科研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1、体育科研建设计划(1)2006年12月底以前,组建2至3个体育科研突击团队,并分别制定5年科研计划;(2)2008前,重点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专业内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3)2010年前,体育学院教师每年在体育和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完成1至2部体育专著或教材的出版工作,申请省部级以上体育科研项目和课题1项以上。(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竞争的加剧、对科技理性的反思、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都要求对传统的人才观念、素质要求、质量标准、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培养主动适应、敢于创新、善于竞争的新型人才应是我国高等教育新时期的价值追求和工作目标。为此,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决定从四个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第二,加强学科和专业基础教育,积极拓宽专业口径;第三,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宽基础和复合性;第四,注重教学、训练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1、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1)2006年开始新招收体育专业本科生,主要招收高水平专业运动员,或运动成绩达到要求、文化成绩优良的学生,主要目标为高水平教练队伍和高校科研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招生人数前3年稳定在50至80人;(2)2006年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点开始招生,从而实现体育学一级学科下三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授权点全面招生。用5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在校生控制在100人左右;(3)2010年以前,完成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或)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准备和申报工作,并开始招生;(五)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优良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某种意义上更是创造一流科研成果的先决条件。科研环境和条件既包括实验室、图书资料等硬环境,也包括科研管理、科研激励办法、学术人文环境等软环境。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决定从三个方面加强和促进学院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第一,通过全员性的讨论和学习,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和体育学术的认识,树立尊重和重视体育科研工作和成果的风气,并积极参与到体育学术研究工作中来;第二,建立规范的、体现吉林大学特色的体育科研和学术管理制度和规范,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三,投入专项资金,加强体育科研工作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1、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计划(1)实验室建设。2007年9月以前,与基础医学院或临床医学院合作建立运动解剖实验实、运动生理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吉林大学体质测试中心的设备和管理建设;2010年以前,自主建立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2)图书资料建设。2008年,学院专业资料室图书总量达到3000册,期刊达到30种;2010年,资料室图书达到6000册,期刊达到50种,尽量汇聚国内外有影响的体育专业刊物和最新出版的优秀体育专业书籍。(3)科研人文环境建设。2007年1月底以前,本着促进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精神,进一步完备和理顺学院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形成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学院精神。(4)科研管理制度建设。2006年起,根据学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和要求,全面实施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有关学科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六)对外合作与交流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根据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精神,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同国内一流兄弟院校及吉林大学国际友好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改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体育科研水平,促进学院工作跨越式发展。1、对外合作与交流计划(1)2008年前,与国内1到2所知名体育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建立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等稳定的交流关系;(2)2010年后,每年派遣1到3名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攻读学位、合作研究等,争取每年有一定数量互派留学生。 (一)以人为本,抓好科研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行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以及教学辅助岗位人员的聘任工作,创造性地实施具有持续激励作用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在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扶持的前提下,体育学院设立一定的人才建设配套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教练员的培养。本着“不图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实用观念,制定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聘任办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建立管理人员学习、培训、进修制度和业绩建档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二)加大科研管理力度,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强化体育科研意识,加强体育科研管理,制定体育科研激励政策,产生一批优秀成果。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科研奖励与约束政策,逐渐加大要求力度。扶持教师申报和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适时出台重大科研项目单位配套经费鼓励政策。鼓励多学科、校内外团队协作,共同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制定体育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有关规定,拓展信息渠道,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加大体育学院图书资料室经费投入,扩大资料信息来源。(三)以科研课题为驱动力,增强体育学院科研整体实力。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一定要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高质量完成作为学科建设当前最迫切和最重要的工作。科研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主体,是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组织团队攻关的旗帜。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科研项目的获得与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建设间的良性互动。在获得重大科研项目后,要将部分科研经费,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中去。通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驱动,吸引、凝聚、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形成较强的综合科研能力。(四)发挥校内学科资源综合优势,培育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利用邻近学科资源加强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的建设,并把新上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体育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搭建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新平台,建设起点较高、特色明显的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探索体育专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机制,形成体育学科发展的优势。

医药、卫生R综合性医药卫生中华医学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第一军医大学学报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广东医学上海医学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苏医药新医学天津医药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被英国《科学文摘》( SA , INSPEC )等多种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信息科学类专业与基础理论兼顾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设有书记 1 名,主任 1 名,总编 1 名,副总编 4 名,办公室主任 1 名;专职编辑 25 名,其中有高级职称者 14 名;博士 1 名,硕士 5 名。《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仿生工程学报》)是 2004 年创刊的以工程仿生学科为特色的国际性英文学术期刊(季刊)。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登仿生机械、仿生制造、仿生材料、生物信息、控制仿生、建筑与环境仿生及仿生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创刊仅一年,就被AJ和CSA中的多种数据库收录。《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编辑部设总编 1 名,主任 1 名,专职编辑 3 名。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共分5 个版本出版 :《吉林大学学报 ( 理学版 ) 》 《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为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吉林核心期刊数量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  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  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第二编 经 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科学战线 学术月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天津社会科学 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 江汉论坛 江苏社会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史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浙江学刊 浙江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求是学刊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社会科学辑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州学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人文杂志 求索 思想战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国外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鲁学刊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学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江西社会科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学刊 学术界 东岳论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东南学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京社会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术论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东社会科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社会科学 探索 学术交流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论丛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宁夏社会科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社会科学 长白学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淮论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甘肃社会科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晋阳学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社会科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哲学研究 心理科学 心理学报 哲学动态 自然辨证法研究 孔子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哲学史 道德与文明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现代哲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探新 周易研究  B9 宗教 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中国宗教 佛教文化 中国穆斯林 世界宗教文化  C8 统计学 中国统计 统计研究 统计与决策 数理统计与管理  C9l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 社会 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 人口学 人口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与经济 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 管理学 中国行政管理 管理世界 领导科学 中外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C96 人才学 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民族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回族研究 世界民族 中国民族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社会科学 青海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满族研究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社会科学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当代亚太 国外理论动态 美国研究 当代世界 西亚非洲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国际展望 国际论坛 国际观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和平与发展 拉丁美洲研究 日本学刊 东南亚研究 国外社会科学  D2,4,6 中国政治 政治学研究 求是 中国行政管理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了望 社会主义研究 教学与研究(北京) 毛泽东思想研究 党的文献 马克思主义研究 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探索 党建研究(北京) 中共党史研究 学习与探索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社会科学研究 理论前沿 理论探讨 新视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求是 理论与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工会理论与实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理论学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妇女研究论丛 党政论坛 理论导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理论探索 半月谈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国青年 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 法律 中国法学 法学研究 法学 法学评论 中外法学 现代法学 法商研究 法律科学 法学家 政法论坛 人民检察 河北法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政治与法律 环境法律评论 比较法研究 法学杂志 当代法学 人民司法 法律适用 法学论坛  E 军事 中国军事科学 军事经济研究 国防大学学报 政工导刊 军事史林 军事历史研究 世界军事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经济学动态 改革 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 财贸经济 财经研究 经济科学 宏观经济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评论 当代财经 当代经济科学 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探索 现代财经 上海经济研究 财经科学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纵横 中国经济问题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经济经纬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当代亚太 亚太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现代国际关系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世界经济文汇  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改革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管理 特区经济 开放导报 南方经济 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改革 中国劳动 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 改革与战略 中国流通经济 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 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 财会月刊 财务与会计 财会通讯 审计与经济研究 中国审计 中国农业会计 广西会计 中国会计电算化 财会研究(兰州) 事业财会 财经理论与实践 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林业经济 中国土地科学 林业经济问题 生态经济 农业经济 调研世界 乡镇企业研究 中国农垦经济 农村经济 乡镇经济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世界农业 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  (含F27) 中国工业经济 管理世界 经济管理 经济研究 改革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南昌) 汽车与配件 中国建材 煤炭经济研究 中国电业 建筑经济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企业活力 上海企业 集团经济研究 管理现代化 经营与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 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工业技术经济 电力需求侧管理 铁道经济研究 交通企业管理 旅游学刊 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国际贸易问题 商业研究 国际贸易 商业经济与管理 财贸经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消费经济 国际经贸探索 商业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商务研究 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商贸 商场现代化 江苏商论 销售与市场 商业经济文荟 中国物价 中国市场 财贸研究 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税务研究 财政研究 税务与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财贸经济 中国财政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财经问题研究 涉外税务 财经论丛 财经研究 中国税务 当代财经 财经科学 江西财税与会计 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投资研究 金融论坛 保险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上海金融 财经理论与实践 金融与经济 浙江金融 武汉金融 中国金融 西南金融 南方金融 现代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 银行家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 现代传播 当代传播  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国际新闻界 新闻记者 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记者 新闻战线 新闻与写作 新闻界 新闻爱好者 新闻大学 新闻知识 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编辑学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国出版 编辑之友 出版发行研究 编辑学刊 出版广角 读书 中国图书评论 科技与出版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中国图书馆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图书馆杂志 情报科学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 情报杂志 图书馆论坛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资料工作 情报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情报知识 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 档案学通讯 中国档案 档案学研究 档案与建设 浙江档案 档案管理 兰台世界 山西档案 档案 北京档案 上海档案 四川档案 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  G3 科学,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研管理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软科学 自然辩证法通讯 科学管理研究 研究与发展管理 科技进步与对策 科学新闻 科技管理研究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 综合性教育 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教育评论 中国教育学刊 外国教育研究 人民教育 教学与管理 教育探索 教育与经济 教育科学 江西教育科研 辽宁教育研究 教育导刊 上海教育科研 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 早期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课程、教材、教法 中小学管理 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学科教育 外国中小学教育 历史教学 上海教育 中小学教师培训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 天津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中小学外语教学 数学通报 中学物理高中版 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高教研究 江苏高教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 高校理论战线 高教探索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 各类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与职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父母必读 继续教育  G8 体育 体育科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与科学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学刊 中国体育科技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中国语文 语言教学与研究 民族语文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学习 语言研究 中国翻译 世界汉语教学 古汉语研究 方言 当代语言学 语文研究 语文建设 修辞学习 语言与翻译 上海科技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H3/9 外国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界 现代外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学刊 外语教学 外语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中国俄语教学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自然科学进展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高技术通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应用科学学报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桂林工学院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学 管理科学学报 自然科学史研究 自然杂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技史料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复旦学报医学版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广东医学 上海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苏医药 新医学 天津医药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陕西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医药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京医学 医学与哲学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你好!你找“吉林工商学院学报”,它分第几卷的第几期英文名字是:JournalofJiLinBusinessandTechnologyC里面都是核心期刊,内容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吉林财经大学核心期刊数量

就是原来的税务学院,新改的名。 吉林财经大学概况 吉林财经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建设的学校。 学校起步于1946年7月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干部学校;1950年9月成立东北银行专门学校,这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1958年9月组建吉林财贸学院,这是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是国家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税务本科大学。2010年3月学校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东北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划归吉林省人民政府。学校曾先后在佳木斯市、哈尔滨市、沈阳市等地办学,1950年7月迁入长春市,现校址为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28个;是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学校现有17个学院、教学部,31个本科专业。有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2007年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078人,其中专任教师689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47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3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2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2人,其中教授120人。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经济学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税务系统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统计教师,吉林省新世纪高校首席教授、主讲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47人,硕士研究生1004人。六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九万名优秀专门人才,其中有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等学界精英;有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2位副行长、财政部副部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吉林省人民政府2位副省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等高级管理人才;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光大集团副总裁、合生创展集团总裁、海尔集团副总裁等创业先锋;全国国税系统副司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40%左右是我校校友。目前,在校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有30多个学生集体、300多名学生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优秀团干部”、“全国三好学生”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200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中获奖。2006年学校被遴选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国家公务员的每年都超过10%,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每年在10%左右,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的就业率也始终是90%以上。据凤凰网测评,我校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在全国非“211”大学中排在第24位,在东北地区非“211”大学中排在第2位。 学校现有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近300项;出版学术专著等13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0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30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奖3项。六十多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内率先编著出版了《统计学通论》、《数理统计学》、《中国旅游经济学》、《工商行政管理学》、《中国个体经济管理学》、《金融审计》、《对外贸易统计》、《保险统计概论》、《税法学》等著作或教材。 学校举办的《当代经济研究》、《税务与经济》两个学术期刊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当代经济研究》在全国146种经济学理论专业期刊中排名进入十强,《税务与经济》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连续七次被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 学校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9个国家的3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学者互访、留学生互派等。1999年学校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办学,现已有毕业生2000多人,在校学生近2000人,与韩国江南大学、日本帝京大学2+2合作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学校2004年6月开始建设净月新校区,2005年8月实现了举校搬迁。新校区占地108万多平方米,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筑35万多平方米。 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恪守弘扬真理,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办学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根本、质量为生命、教学为中心、创新为灵魂的教育观念;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秉承“明德崇实”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概况 吉林财经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建设的学校。 学校起步于1946年7月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干部学校;1950年9月成立东北银行专门学校,这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1958年9月组建吉林财贸学院,这是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是国家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税务本科大学。2010年3月学校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东北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划归吉林省人民政府。学校曾先后在佳木斯市、哈尔滨市、沈阳市等地办学,1950年7月迁入长春市,现校址为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28个;是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学校现有17个学院、教学部,31个本科专业。有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2007年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078人,其中专任教师689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47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3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2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2人,其中教授120人。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经济学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税务系统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统计教师,吉林省新世纪高校首席教授、主讲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47人,硕士研究生1004人。六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九万名优秀专门人才,其中有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等学界精英;有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2位副行长、财政部副部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吉林省人民政府2位副省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等高级管理人才;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光大集团副总裁、合生创展集团总裁、海尔集团副总裁等创业先锋;全国国税系统副司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40%左右是我校校友。目前,在校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有30多个学生集体、300多名学生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优秀团干部”、“全国三好学生”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200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中获奖。2006年学校被遴选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国家公务员的每年都超过10%,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每年在10%左右,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的就业率也始终是90%以上。据凤凰网测评,我校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在全国非“211”大学中排在第24位,在东北地区非“211”大学中排在第2位。 学校现有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近300项;出版学术专著等13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0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30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奖3项。六十多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内率先编著出版了《统计学通论》、《数理统计学》、《中国旅游经济学》、《工商行政管理学》、《中国个体经济管理学》、《金融审计》、《对外贸易统计》、《保险统计概论》、《税法学》等著作或教材。 学校举办的《当代经济研究》、《税务与经济》两个学术期刊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当代经济研究》在全国146种经济学理论专业期刊中排名进入十强,《税务与经济》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连续七次被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 学校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9个国家的3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学者互访、留学生互派等。1999年学校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办学,现已有毕业生2000多人,在校学生近2000人,与韩国江南大学、日本帝京大学2+2合作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学校2004年6月开始建设净月新校区,2005年8月实现了举校搬迁。新校区占地108万多平方米,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筑35万多平方米。 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恪守弘扬真理,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办学宗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根本、质量为生命、教学为中心、创新为灵魂的教育观念;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秉承“明德崇实”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于2000年5月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2004年1月被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并更名为长春财经学院。学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设置会计、金融等8个学院,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税收学、审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日语共23个本科专业。学校招生列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计划,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在校生9690人。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内容,成绩合格,符合毕业生条件,由长春财经学院颁发国家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长春财经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67万平方米,总建筑3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学校建有现代化教学楼、图书馆、标准体育场和体育馆,设有数字化校园网络、大型电子阅览室、实验室、报告厅、实习实训基地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现拥有吉林省高校“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金融学)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6门、省级优秀课1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教科研课题72项;在省级及其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560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省市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优秀论文42篇;学校教师编著出版教材16部。

地址净月开发区福祉大路擎天树街58号,学校会计系分数接近二本线,二三本就不造了

怎么说呢,总体还不错。国内的大学除非是顶级大学(北大,清华之类),其他的大学相差个人觉得不是很大。我是那个学校毕业的,我非常怀念它,我觉得我的大学非常不错。

吉林大学核心期刊数量排名

核心期刊是指的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目前我国期刊分7大类大概有75个学科类目,其中核心期刊数目超过1800种,具体你想知道那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可以追问或者重新提问。

很多人对吉大只是感觉上的认识,从你的提问中也可以看出,你用了很多个“好像”,说明你对这所大学缺乏了解。南方好像没几人知道,这要看你接触的圈子是什么人,以及他们的学识与眼界。不知道吉林大学到底好在哪里,那么你可以上网多查资料,如果排行榜都是糊弄,那么人家搞排行榜的人都是傻子么,自己砸自己饭碗,把吉大排在那里,那么总是有理由的口说无凭,几个关键词,你可以去搜索:院士、校友、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本专科培养学校、国家三大奖、论文数_aspx?id=224222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共分5 个版本出版 :《吉林大学学报 ( 理学版 ) 》 《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为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 索引序列
  • 吉林大学核心期刊数量要求
  • 吉林大学核心期刊数量
  • 吉林核心期刊数量
  • 吉林财经大学核心期刊数量
  • 吉林大学核心期刊数量排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