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

发布时间: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

贵州有游记投稿的刊物吗?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

贵州有游记投稿的刊物吗?

1 古都与移民 葛剑雄 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1991-09-01 中国会议 96 分享 分享到 2 从非洲看历史文化 葛剑雄 孔目湖讲坛录 2006-06-01 中国会议 3 分享 分享到 3 共同迎接长江文明的第三次崛起 葛剑雄; 杜非 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 1997-12-01 中国会议 22 分享 分享到 4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葛剑雄; 华林甫 历史研究 2002-06-15 期刊 47 2430 分享 分享到 5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葛剑雄 安徽史学 2004-10-15 期刊 34 1057 分享 分享到 6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葛剑雄 东南学术 2002-08-25 期刊 18 797 分享 分享到 7 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 杨奎松; 谢维扬; 赵世瑜; 蔡; 葛剑雄; 马戎; 李伯重; 李强; 苏力; 罗志田; 张乐天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7-10 期刊 13 1641 分享 分享到 8 移民与中国城市发展 葛剑雄 城市规划学刊 2007-11-15 期刊 6 706 分享 分享到 9 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 葛剑雄 民主与科学 2010-04-15 期刊 6 488 分享 分享到 10 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葛剑雄; 安介生 探索与争鸣 2010-02-15 期刊 5 508 分享 分享到 11 论学术研究规范与创新 葛剑雄 中国高等教育 2004-10-03 期刊 12 486 分享 分享到 12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 葛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15 期刊 5 273 分享 分享到 13 从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 葛剑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04-30 期刊 8 438 分享 分享到 14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 葛剑雄 历史教学问题 1997-12-15 期刊 18 530 分享 分享到 15 从历史地理看长时段环境变迁 葛剑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9-05 期刊 3 788 分享 分享到 16 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6-29 期刊 14 577 分享 分享到 17 移民与文化传播——以绍兴为例 葛剑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0-07-28 期刊 3 264 分享 分享到 18 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 葛剑雄; 曹树基 历史研究 1998-02-15 期刊 7 542 分享 分享到 19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 葛剑雄 读书 1995-11-10 期刊 13 247 分享 分享到 20 水文化与河流文明 葛剑雄 中国三峡建设 2008-06-15 期刊 3 255 分享 分享到 21 水文化与河流文明 葛剑雄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1-01 期刊 4 543 分享 分享到 22 我看王莽 葛剑雄 读书 1997-10-10 期刊 6 490 分享 分享到 23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09-08-15 期刊 2 323 分享 分享到 24 近10年来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陈桥驿; 邹逸麟; 张修桂; 葛剑雄 地理学报 1994-12-30 期刊 6 640 分享 分享到 25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葛剑雄 党的文献 2008-03-15 期刊 5 518 分享 分享到 26 对中国人口史若干规律的新认识 葛剑雄 学术月刊 2002-04-20 期刊 3 552 分享 分享到 27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葛剑雄 寻根 1997-02-25 期刊 11 342 分享 分享到 28 移民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葛剑雄; 曹树基 历史教学问题 2000-06-15 期刊 5 493 分享 分享到 29 乱世的两难选择 葛剑雄 读书 1995-02-10 期刊 7 329 分享 分享到 30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葛剑雄 浙江社会科学 1997-07-15 期刊 5 379 分享 分享到 31 世界走向中国:从汉学到中国学——2004·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言选登 王荣华; 汤一介; 萧兵; 季塔连科; 杜维明; 叶舒宪; 葛剑雄; 石之瑜; 林毅夫; 王赓武; 乐黛云; 俞宣孟; 莫汉蒂; 芮哲非; 李希雅; 韦立德; 黄育馥; 熊月之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05 期刊 1 885 分享 分享到 32 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 葛剑雄; 曹树基 中国史研究 1995-02-20 期刊 26 65 分享 分享到 33 唐代以前我国疆域的演变——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上) 葛剑雄 秘书工作 2008-03-10 期刊 2 548 分享 分享到 34 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阳能否列为“七大古都”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03-30 期刊 7 236 分享 分享到 35 宋代人口新证 葛剑雄 历史研究 1993-12-15 期刊 8 189 分享 分享到 36 海内外著名学者论古诗文素养 叶嘉莹; 金庸; 余秋雨; 陈平原; 赵鑫珊; 葛剑雄; 杨振宁; 蔡志忠 山东教育 2000-01-15 期刊 8 489 分享 分享到 37 黄河: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09-06-15 期刊 1 227 分享 分享到 38 上海世博苏州论坛聚焦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单霁翔; 童明康; 弗朗切斯科·班德林; 穆尼尔·布什纳基; 阮仪三; 保罗·安德勒; 杰弗里·马基瓦; 约翰·霍金斯; 葛剑雄; 布赖恩·史密斯; 汉斯·道维勒; 理查德·汉森博士; 罗伯托·格兰迪; 渡边淳一 中国名城 2010-07-05 期刊 266 分享 分享到 39 创建世界一流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为什么要研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葛剑雄; 周筱赟 东南学术 2002-08-25 期刊 5 252 分享 分享到 40 学人评说学界弊病(专家访谈) 章开沅; 冯培恩; 黄天骥; 葛剑雄; 杨东平; 郭芙秀; 陈川 同舟共进 2006-05-01 期刊 3 251 分享 分享到 41 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 葛剑雄 安徽史学 2010-01-15 期刊 2 211 分享 分享到 42 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保护与更新的现实和建议 万勇;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25 期刊 158 分享 分享到 43 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4-03-20 期刊 5 378 分享 分享到 44 中国的地域文化 葛剑雄 贵州文史丛刊 2012-05-15 期刊 164 分享 分享到 45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8-09-15 期刊 3 185 分享 分享到 46 “古为今用”:历史研究还是历史应用 周筱赟; 葛剑雄 学术界 2004-06-28 期刊 2 238 分享 分享到 47 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葛剑雄 读书 1996-05-10 期刊 4 281 分享 分享到 48 江西瓦屑坝──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 曹树基; 葛剑雄 寻根 1997-04-25 期刊 8 373 分享 分享到 49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兼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葛剑雄 中国史研究 1994-05-20 期刊 14 73 分享 分享到 50 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 葛剑雄 读书 1994-07-10 期刊 5 196 51 唐代以后我国疆域的沿革与启示——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下) 葛剑雄 秘书工作 2008-04-10 期刊 549 分享 分享到 52 消除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 葛剑雄 社会科学论坛 2002-01-10 期刊 8 138 分享 分享到 53 上海与长三角的历史渊源 葛剑雄 中国改革 2004-05-01 期刊 4 205 分享 分享到 54 我看东西方文化 葛剑雄 天津社会科学 1997-12-10 期刊 4 259 分享 分享到 55 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6-10 期刊 3 258 分享 分享到 56 宋朝为什么没有内乱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9-09-23 期刊 277 分享 分享到 57 从汶川地震看人与自然 葛剑雄 江海纵横 2010-11-20 期刊 268 分享 分享到 58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继承传统面向世界——葛剑雄教授访谈 葛剑雄; 谢宝耿 学术月刊 2002-04-20 期刊 1 323 分享 分享到 59 地图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读《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感言 葛剑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9-01 期刊 78 分享 分享到 60 大学的行政级别,目前能取消吗? 葛剑雄; 熊丙奇 领导文萃 2010-01-23 期刊 1 145 分享 分享到 61 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 葛剑雄 中国三峡建设 2005-06-25 期刊 1 273 分享 分享到 62 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 葛剑雄 读书 1995-06-10 期刊 4 165 分享 分享到 63 《孔子学堂》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下) 葛剑雄; 孙永娟 文史知识 2008-12-01 期刊 1 121 分享 分享到 64 人要不要精神生活 葛剑雄 复旦教育论坛 2005-05-20 期刊 2 214 分享 分享到 65 货殖何罪? 葛剑雄 读书 1996-09-10 期刊 3 204 分享 分享到 66 剑气袭人 雄踞舆地——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12-06-15 期刊 60 分享 分享到 67 洪洞大槐树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 安介生; 葛剑雄 寻根 1997-12-25 期刊 3 385 分享 分享到 68 世界上不止有中文——《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之对勘 葛剑雄 读书 1994-11-10 期刊 3 250 分享 分享到 69 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5-25 期刊 3 214 分享 分享到 70 永恒的矛盾:追求和现实之间──读《后汉书·党锢列传》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1995-10-20 期刊 3 235 分享 分享到 71 宋朝为什么没有内乱 葛剑雄 中国企业家 2008-03-20 期刊 1 307 分享 分享到 72 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领导文萃 2002-10-15 期刊 433 分享 分享到 73 科举考试与人才 葛剑雄 人才管理 1994-06-05 期刊 4 293 分享 分享到 74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葛剑雄 图书馆杂志 2011-08-15 期刊 82 分享 分享到 75 尊重历史 立足现实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06-01-15 期刊 1 194 分享 分享到 76 清明节传统的变与不变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8-04-15 期刊 1 279 分享 分享到 77 《孔子学堂》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上) 葛剑雄; 孙永娟 文史知识 2008-10-01 期刊 139 分享 分享到 78 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 上海教育 2008-02-01 期刊 531 分享 分享到 79 城·市·城市——从中国的城市体制看旧城破坏 葛剑雄 中国图书评论 2011-07-10 期刊 1 59 分享 分享到 80 移民文化促进上海快速发展 葛剑雄 上海采风 2007-08-15 期刊 2 186 分享 分享到 81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三──苏北的苏州移民 葛剑雄 寻根 1997-06-25 期刊 4 306 分享 分享到 82 “长乐老”冯道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8-10-15 期刊 174 分享 分享到 83 明初全国户口总数并非“丁”数——与王其榘先生商榷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0-12-31 期刊 3 144 分享 分享到 84 城市文脉能延续吗 葛剑雄 同舟共进 2010-02-01 期刊 2 102 分享 分享到 85 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求索 葛剑雄 开放时代 1999-10-30 期刊 2 166 分享 分享到 86 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江陵焚书 葛剑雄 书摘 2008-01-01 期刊 1 149 分享 分享到 87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谭其骧; 葛剑雄 地理学报 1990-05-01 期刊 1 511 分享 分享到 88 葛剑雄:城市文脉能延续吗?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10-04-15 期刊 83 分享 分享到 89 摆正心态,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10-08-15 期刊 126 分享 分享到 90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葛剑雄 中国测绘 2004-07-30 期刊 280 分享 分享到 91 尊重科学还是迎合需要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05-01-25 期刊 1 204 分享 分享到 92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一)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3-01 期刊 1 201 分享 分享到 93 历史学是什么? 葛剑雄 科学中国人 2004-05-30 期刊 1 331 分享 分享到 94 人文社科创新必须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葛剑雄 中国高等教育 2006-06-03 期刊 164 分享 分享到 95 汉魏故事:禅让的真相 葛剑雄 书屋 1995-04-15 期刊 1 230 分享 分享到 96 姓氏分布与社会动荡 葛剑雄 百科知识 2008-06-15 期刊 177 分享 分享到 97 南唐后主之功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8-09-01 期刊 162 分享 分享到 98 历史学家“煮酒论汉武” 黄朴民; 杨生民; 葛剑雄; 王子今; 倪乐雄 学习月刊 2005-04-25 期刊 1 249 分享 分享到 99 三峡移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 葛剑雄 科学中国人 2002-09-15 期刊 3 162 分享 分享到 100 消除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 葛剑雄 学术界 2002-02-28 期刊 2 120 分享 分享到101 教育问题之我见 葛剑雄 开放时代 2001-01-23 期刊 1 170 分享 分享到 102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五——山东枣林庄 曹树基; 葛剑雄 寻根 1997-10-25 期刊 2 358 分享 分享到 103 千古钓鱼城 葛剑雄 文史知识 2002-01-13 期刊 205 分享 分享到 104 谈常州历史文化 葛剑雄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6-15 期刊 1 116 分享 分享到 105 同是盛世亡国君:李煜与钱俶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0-06-15 期刊 1 147 分享 分享到 106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五)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7-03-01 期刊 1 154 分享 分享到 107 成吉思汗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吗?——谈《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葛剑雄 鄂尔多斯文化 2006-06-30 期刊 288 分享 分享到 108 我对学术批评的态度——答《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 葛剑雄 学术界 2000-06-05 期刊 1 129 分享 分享到 109 天涯何处罗马城 葛剑雄 读书 1994-02-10 期刊 2 124 分享 分享到 110 高山反应与汉藏交往 葛剑雄 华夏地理 2007-02-01 期刊 134 分享 分享到 111 乾隆“肃贪”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11-07-08 期刊 49 分享 分享到 112 惩处学术腐败 加强学风建设 葛剑雄 教育与职业 2010-05-01 期刊 1 173 分享 分享到 113 中国人的“国民性”及观念的现代化 葛剑雄 乡音 2011-01-10 期刊 80 分享 分享到 114 城市的守旧与更新 葛剑雄 杭州(我们) 2010-10-18 期刊 1 73 分享 分享到 115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在上海电机学院博学讲坛上的报告 葛剑雄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8-06-15 期刊 123 分享 分享到 116 上海人与苏浙渊源 葛剑雄 今日浙江 2004-03-25 期刊 2 146 分享 分享到 117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世纪 2012-01-10 期刊 162 分享 分享到 118 到底什么是“中国”? 葛剑雄 全国新书目 2010-05-01 期刊 84 分享 分享到 119 从服装开始的改革 葛剑雄 读书 1999-06-10 期刊 184 分享 分享到 120 天堑何曾限南北 葛剑雄 读书 1995-08-10 期刊 2 131 分享 分享到 121 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 晚霞 2010-11-20 期刊 76 分享 分享到 122 国宝如何回家 葛剑雄 时事报告 2003-10-08 期刊 2 65 分享 分享到 123 记忆中的筱苏(史念海)先生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10-10 期刊 45 分享 分享到 124 “国家级”公祭黄帝质疑 葛剑雄 南风窗 2003-08-08 期刊 3 105 分享 分享到 125 建设先进文化与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葛剑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2-08-30 期刊 165 分享 分享到 126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连载之二)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6-01 期刊 174 分享 分享到 127 重读《明史·海端传》 葛剑雄 领导文萃 1997-12-15 期刊 1 157 分享 分享到 128 盘庚为什么迁都于殷? 葛剑雄 中华遗产 2007-07-01 期刊 196 分享 分享到 129 西部的历史与未来 葛剑雄 同舟共进 2011-01-01 期刊 95 分享 分享到 130 南雄珠玑巷──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四 葛剑雄 寻根 1997-08-25 期刊 1 363 分享 分享到 131 追寻远去的先人 葛剑雄; 刘炎迅; 杨正莲 中国新闻周刊 2011-01-31 期刊 29 分享 分享到 132 学术规范与历史研究──葛剑雄先生访谈录 葛剑雄; 庄辉明 历史教学问题 1999-02-15 期刊 199 分享 分享到 133 了解是理解的前提 葛剑雄 上海教育科研 2011-01-15 期刊 89 分享 分享到 134 真正的学者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8-30 期刊 234 分享 分享到 135 学风不正的背后 葛剑雄 中国改革 2002-01-13 期刊 5 71 分享 分享到 136 谈常州历史文化 葛剑雄 江苏地方志 2009-06-10 期刊 121 分享 分享到 137 忆旧还是难 葛剑雄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7-04-10 期刊 96 分享 分享到 138 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梦想与现实 葛剑雄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7-15 期刊 152 分享 分享到 139 谭其骧日记选(之一)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3-01 期刊 170 分享 分享到 140 谭其骧日记选之三——(1966年5月6日至1968年6月27日)(续)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9-01 期刊 143 分享 分享到 141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三)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9-01 期刊 166 分享 分享到 142 从《长水集续编》看谭其骧先生晚年的杰出贡献——纪念谭其骧先生85周年诞辰 葛剑雄 学术月刊 1996-03-15 期刊 187 分享 分享到 143 质疑“全球变暖人为说” 葛剑雄 今日国土 2009-04-25 期刊 230 分享 分享到 144 同样的灾难,不同的结果 葛剑雄 中国报道 2008-03-01 期刊 93 分享 分享到 145 谁来设计普通民居 葛剑雄 美术观察 2005-11-10 期刊 1 86 分享 分享到 146 官与吏:谁统,谁治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0-02-15 期刊 161 分享 分享到 147 谭其骧日记选之二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6-01 期刊 153 分享 分享到 148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连载之四)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12-01 期刊 154 分享 分享到 149 谭其骧日记选之四——(1969年1月3日至1969年10月9日)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12-01 期刊 139 分享 分享到 150 谭其骧日记选之五(1969年10月11日至1970年12月31日)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7-03-01 期刊 142 分享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要求

1、《明代西北科举与社会环境——以庆阳府进士与举人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为线索》,《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2、《明代庆阳科举群体的施政风格与个性特质初探》,《西夏研究》,2010年第4期。3、《晚清西方考察者眼中陇东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貌——以C D布鲁斯探险队与克拉克考察队对固原、庆阳的探查为例》,《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试论曾国藩的转移社会风气之道》《贵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0,2,独。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摘录。《晚清时势与曾国藩体用观的嬗变》,《贵州文史丛刊》(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第1期。《试论万木草堂的教育特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 期。《试论曾国藩的自强御侮之道》,《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左宗棠与开发甘肃》,《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左宗棠对西北水利开发与建设的贡献》,《求索》,2003年第2期。《左宗棠与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治理》,《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 第2期。《试论左宗棠振兴新疆文教的措施与特点》,《新疆师大学报》,2003年 第3期。《左宗棠与开发宁夏》,《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该文被《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全国高校社科学报概览”栏目摘录。《左宗棠与近代西北蚕桑业》,《新疆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左宗棠与兰州开发》,《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左宗棠与甘肃吏治人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吐鲁番59TAM303MU墓所出道教符录考释》,《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国内五十年来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研究评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二十年来有关清代前期治理西北蒙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980年以来古代中央王朝统辖西北民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明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初探》,《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近三十年来蒙藏关系史研究评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评述》,《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明清庆阳方志所载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与新品种的引种为例》,《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8月版。《左宗棠与泾河治理》,《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左宗棠与开发董志原》,《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左宗棠与陇东开发》,《陇东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泯可以被你使唤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泯不听你使唤了你就知道原因了。现实生活中当别人都瞧不起你了。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能让那些人瞧得起。如果你经常挨欺负,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不挨欺负了。(能不能做的出来是另一个问题)由:木生条见芽以知根是由之范式。本义:表示根本之来历、原因。(欢迎反驳)

贵州有游记投稿的刊物吗?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毕节学院学报 初中生辅导 大众科学 当代贵州 党的生活(贵州) 党建交流 地球与环境 电影评介 耕作与栽培 贵阳年鉴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阳医学院学报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财政会计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党风廉政 贵州档案 贵州地质 贵州电力技术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化工 贵州画报 贵州环保科技 贵州教育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贵州科学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年鉴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气象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水力发电 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畜牧兽医 贵州医药 护士进修杂志 花溪 机械与电子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南风 酿酒科技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技服务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青年时代 人事世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花 商品评介 少年人生 少年与法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文史天地 现代机械 校园歌声 音乐时空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种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遵义医学院学报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平台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句意不同,对孔子的为政思想评价不同。中文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作 者孔子出 处论语特 点有争论目录1原句出处2上下文3释义▪ 释义一▪ 释义二▪ 释义三▪ 释义四▪ 释义五4另解5历史影响1原句出处编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10月出土)记载版本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2上下文编辑关于此篇的断句,文学界尚有争论,此处采用一般观点,即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进行断句。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空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3释义编辑由于古汉语没有断句,所以人们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按照不同的断句,对此句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释义一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古之有之,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发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过是借这句话来攻击孔子而已。何晏的《论语集释》、邢昺的《论语疏》、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都是这样的句读。古人在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一般都从正面解释。说,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不让他知道呢?何晏的解释是“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何晏《论语集释》),邢昺的解释是“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邢昺《论语疏》)。既然不易知,知起来很麻烦,所以就不用知了。近代学者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孔子政治思想保守。又如冯友兰在《论孔丘》中说:孔子认为“民”是“下愚的人”,“他们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指出孔子鼓吹愚民政策。文革时批判孔子的愚民政策,大都数人也都是引用这两位学者的话。应当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没有什么错。但这只是几种可能中的一种。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子不赞成愚民政策。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那么古今学者之所以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学者王蔚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一文中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从整体思想上去把握孔子,这样就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二是以自己的好恶来解释。喜欢者极力为孔子辩解,如何晏与邢昺,不喜欢者则极尽诋毁之能事,如范文澜与冯友兰。好者使其偏,恶者使其冤。批林批孔时大批孔子的所谓愚民政策,就是使孔子蒙受了许多不白其冤。还有的人从“民”字上做文章来解释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这里的“民”指的是奴隶,既然是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当然就不需要“知之”了。持这种观点的是部分台湾学者。这种解释有两大问题。一、中国古代是不是实行过奴隶制到现在学术界仍有争论;《孟子》中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没有实行过奴隶制。二、外国的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中国古代社会是不是这样没有人证明过。至少没有人证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期是如何对待奴隶的。三、即使孔子那个时候有所谓的奴隶存在,从孔子一贯的主张来看,孔子不大可能认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主张爱人的孔子是不会有如此主张的。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一书中对此的解释也极有参考价值。原文如下:上章言教化,本章言行政,而大义相通。《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中庸》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皆与此章义相发。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若在上者每事于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即论教化,诗与礼乐,仍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终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终不真,而相率为欺伪。《易传》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为民之不可使知,而谋求其可由,乃有此变通神化之用。近人疑《论语》此章谓孔子主愚民便专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欤!因此钱穆先生的白话译释即是:“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释义二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最早见于宦懋庸,他在《〈论语〉稽》中解释孔子的这十字名言说: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理解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可”。在这种解释中,“可”是外动词,认可的意思。与宦懋庸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学者俞志慧。他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见《孔孟月刊》第三十五卷第五期,1997年1月号),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补正》。在《心解》一文中,俞志慧通过对《论语》一书中有关“由”、“民”、“使”三字的全部义项和句例的研究,结合儒家仁民爱物、“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可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其中绝没有什么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反,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应当指出,宦懋庸与俞志慧虽然同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所不同。宦懋庸理解的“民可”与“不可”与俞志慧理解的“民可”与“不可”不同。宦懋庸把民分为两类,一类是“其可者”,另一类是“其不可者”。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不可者也使其知之。其可者与其不可者由舆论判定。而俞志慧对此的看法有所不同。俞把“可”理解成“可以”、“行”,把不可理解成“不可以”,“不行”。即当执政者认为老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道”、“礼”的要求时,就随他去,不要管他。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为不符合“道”“礼”的要求,就要告诉他,引导他。这里,俞志慧强调的“可”与“不可”重点是从是从行为上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分类。应当说,俞志慧的解释要比宦懋庸的解释更灵活,更全面一些。应当赞成这种句读。因为无论是宦懋庸的解释还是俞志慧的解释,都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与主张。孔子不主张愚民政策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除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作此解释外,我们从孔子所编的《春秋》,所删定的《诗经》以及《论语》的其他篇章中我们找不到类似的证据。从历史上看,孟子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孟子是主张民贵君轻的,主张民贵君轻的人说什么也不会提出愚民主张的。当然,孟子不是孔子,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但如果孔子存在严重的愚民倾向,不会不在孟子的著作里有所体现。释义三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上面所举的两种句读不同的句子都是讲得通的。但按第一种来解释孔子的话,则与孔子的思想抵牾太甚。第二种虽略近孔子的思想,然此中“可”义模糊,解释者也有不透彻之嫌。其实还有第三种句读方法。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第三种句读方法,由于对使的理解不同,又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把使当作“被支使”、“被使用”“被“驱使”讲,就可以翻译成“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见刘LAN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别解》一文。)这样才更符合《论语》的语言规律,也更合乎孔子的思想实际。此句读法中,“知”、“由”都作使动词用,“使”字自然属于前面的假设分句,否则便是冠上加冠了!“之”,代词,代“民”。据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使“在古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刚才的“使用”,“支使”,二是“使者”、“出使”。如果作使者讲,那样能讲得通,不过有点笔走偏锋了。学者王蔚在《冤哉,孔子》一文中提出这种观点。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做如下猜想:有一天,国君在向孔子咨询,要派人到国外执行外交任务该怎样做?(我们知道,孔子做过鲁国的司寇,孔子在鲁国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这种情况是极有可能的。)孔子就告国君,如果有人可以做使者(有出使的条件与能力),就应当授以特权,由他全权处理,不要过多的限制;如果他条件不具备,就应当告诉他,他有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地方应当改进。把“使”理解成“出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不是在讨论一般的原则性问题,而是在具体地讨论外交问题。释义四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是学者王蔚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一文中第一个提出。首先,这种句读方法符合古代语法,其二,语意上也讲得通。据此,可这样解释: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须加以引导。孔子一生主张“克己复礼”,孔子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礼制社会而努力,孔子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孔子是主张对老百姓加强领导的。在《论语·为政篇》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照此看来,这种解释也能讲得通。只是读起来感觉有些突兀,不大那么顺口。释义五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也有人提出过,这是最近的事。在2004年8月24日的《语言文字报》上,王昌铭先生撰文提出这种观点。照这种句读,这是孔子在自问自答。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孔子说,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这种解释不为错。[1] 4另解编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守法善良的,让他们自主行为不要过多约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惩戒教导使其知晓过错。体现儒家博爱、仁德、正义、民主的政治观念。与“苛政猛于虎”相互应证孔子仁慈的内心,与对君子士人的教诲。孔子的言语,多次提及并向往尧舜之治,而尧舜时期天下大同,施行的是挑选禅让制,与现在的民主推选是相同的。孔子多次提及希望生活在尧舜时期,证明其本意非愚民,而是在当时的背景希望君主实现现在的民主。[1] 5历史影响编辑虽然我们今天可以想尽办法,花尽心思为孔子漂白。然而,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只能感概我们无法确定古代的帝王们是否也有着同样一颗探究学问的心,是否也有着一颗为孔子漂白的心?我们也无法否认愚民的思想就是这句话最简单最直接的理解。无论我们想或是不想,我们都无法否认孔子此言实实在在的为中国延续千年,持续至今的愚民政策奠定了理论和思想的根基。孔子本人也成了鼓吹、支持愚民政策的第一人,无论他的本意是否如此,这都是既成的事实。无论孔子最初的出发点到底是怎样的,他都必须为数千年的愚民政策埋单。

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领导说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必搜最关键的“郑密路航海路”)、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教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

孔子这句话要人们懂得:由是知的来源,而不能颠倒为知是由的本体。孔子始终坚持以人生为核心,认为所有的天道、理念、认知都是人生的属性。

人和人的界限,神和人的界限其实并不存在。你想成人就可以成人,想成神就可以成神,因为神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只会告诉你“怎么做”,当你能说出“为什么”之时,你就可以成神了,或者你已经不需要神了。有神和没有神,其实都一样。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网站

人和人的界限,神和人的界限其实并不存在。你想成人就可以成人,想成神就可以成神,因为神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只会告诉你“怎么做”,当你能说出“为什么”之时,你就可以成神了,或者你已经不需要神了。有神和没有神,其实都一样。

刘家仁 (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省地质学会)陈履安 ( 贵州省地质科研所,贵州省地质学会)谌湛溪先生是我国较早接受近代地学教育的学者之一。从已收集到的资料看,他应是贵州省接受过系统性的近代地学教育的第一人,曾为近代地学知识在我国的应用和传播作了不少贡献。但由于其一生四处漂泊、颠沛流离,有关他活动记录的资料零星分散,而地方志书中对其生平的记载多根据回忆和传说写就,准确性不高。笔者在对已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做了一些考证后,将谌湛溪先生的部分生平事迹介绍给读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希望与谌湛溪先生有过接触或掌握其有关情况的读者对本文中的谬误给予指正,向笔者惠赐有关资料,提供线索和帮助。谌湛溪,名祖恩,湛溪为字。清光绪八年 ( 1882 年) 生,平远州 ( 现贵州省织金县) 北门大水沟人。10 岁能诗,12 岁参加光绪甲午 ( 1894 年) 科大定府 ( 现贵州省大方县) 考,中秀才,时人誉为神童。后就读贵山书院,成绩优异,被贵州省学政批准食廪。1904 ( 甲辰) 年经礼部批准进入京师大学堂 ( 北京大学前身) 深造,1908 年毕业。1910 ( 庚戌) 年与我国著名学者赵元任、胡明复、周仁、胡适、竺可桢、过探先、钱崇澍等一道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就学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获博士学位。谌湛溪先生于 1917 ( 丁巳) 年回国,历任湖南益阳板溪锑矿工程师 ( 1918 年) 、山东中兴煤矿 ( 现山东淄博煤矿) 煤师、河北唐山煤矿局技正 ( 总工程师) 、河北井陉煤矿局技正 ( 1923 年) 、东南大学 ( 南京大学前身) 教授 ( 1923 ~ 1925 年) 、北洋大学 ( 天津大学前身) 教授、厦门大学教授 ( 1926 年) 、江西萍乡矿务局技正 ( 1927 年) 、铁道部技正 ( 1928 年) 、焦作煤矿技正、烟筒山铁矿技正 ( 1929 ~1931 年) 、石景山铁矿技正、贵州省建设厅厅长 ( 1935 ~ 1936 年) 、云南省个旧锡矿勘探队技正 ( 1937 ~ 1938 年?)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 抗日战争时期该院迁贵州平越即今福泉县) 教授 ( 1939 ~1944 年) 、贵州大学教授 ( 1946 ~1953 年) 、昆明工学院教授 ( 1954 ~1958 年) 。1956 年退休,定居贵阳,1958 年逝世,享年 76 岁。谌湛溪先生酷爱诗文,常以诗叙事言情鸣志会友,有诗集 《柏余集》、论述 《大学补缺》传世。谌湛溪先生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矿山第一线,科技著述不多,已知的仅有 “GeneticClassification of Rocks”( 《岩石的成因分类》) 和 “Calculation of the Depth of a Magnetic De-posit”( 《磁性矿床深度计算》) 两篇,后者发表在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会刊》) 上,时间大约在 1940 年前后 ( 具体刊期待查) 。在美国留学期间,谌湛溪先生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曾参与中国科学社的筹建。受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1914 年 6 月 10 日,留美学生任鸿隽、杨铨 ( 杏佛)等 9 人在美国纽约州倚色佳小镇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初创时实际上是 《科学》杂志社,采取股份公司形式,以股金作为发刊 《科学》的资本,把 《科学》杂志作为一种实业来经营,“股东有享受赢余的权利”。最初考虑招股 40 份,每份 10 美元,其中 20 份由发起人承担,其余 20 份发售。不料中国科学社成立后,在留美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要求入股的人大大超出创始人之计划。到 1915 年 7 月左右,中国科学社有股东 76人,认股 106 份,若全部交齐,股金可达 1060 美元,是当初预计的 6 倍。其中认股最高的是发起人任鸿隽、杨铨,各 3 股,另外 7 位发起人各 2 股。其他指认两股者还有计大雄、邹树文、谌湛溪、钱家瀚、陈庆尧、卢景泰等 18 人,他们与发起人一道成为中国科学社初创时期的骨干。庚款留美虽为公费生,生活经费相对较为宽裕,但 10 ~30 美元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此,他们必须省吃俭用。例如: 赵元任曾介绍说中国科学社成立未久,一些人试图通过省吃俭用来支持它,有段时间他自己竟因此而得了营养不良症; 另一次他和同学 J C S Tung 发起吃经济饭比赛,不久俩人全都得了感冒而病倒。留学生们所认股份大多数是分 2 ~3 次才交清,谌湛溪先生所认 2 股 20 美元就是分为3 次交清的。中国科学社于 1915 年 10 月 25 日改组为纯学术社团,以“发展中国科学” 为宏伟目标,于 1918 年迁回国内。中国科学社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谌湛溪先生于 1917 年由美回国后,一直活跃在科技舞台上,曾在多所大学教授地学课程并参与了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和中国地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的草创。1921 年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校长竺可桢所倡建的新型地学系也于是年招生授课。新型地学系增设地质、气象等新课程,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培养众多 “以调查全国之地形、气候、人种 ( 类) 及动植物、矿产为己任”的地学家。该系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几门学科,开设的课程有: 地学通论、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气候、矿物学、地形测量、地图学、历史地质学、地质考察等。规定地学系学生均须修读上述课程。为此,竺可桢先后聘任了曾膺联、徐韦曼、谌湛溪、徐渊摩等专家为学生讲授各种新课程。该系培养了许多地理、气象、地质方面的专家,如胡焕庸、张其昀、王庸、向达、袁见齐、吕炯、朱炳海等。1930 年地质系独立成系,在此前后,教授计有李学清 ( 教授普通岩石学、高等岩石学、土壤地质学) 、孙佩章、张正平 ( 教授构造地质学、地形测量) 、郑厚怀 ( 教授普通矿物学、经济地质学) 、曾膺联、谌湛溪、徐韦曼、徐渊摩、谢家荣、李之常 ( 教授普通古生物学、历史地质学、脊椎古生物学) 、朱庭祜、王恭睦、马廷英等留学归来的学者。1927 年 5 月,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举行第 90 次会议,议决设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 ( 即李石曾) 、张人杰 ( 即张静江) 等为筹备委员。7 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 《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 ( 大学院后改称教育部) ,第 7 条规定,该院下设中央研究院。10 月,大学院成立; 院长蔡元培于 11 月聘请学术界人士王季同、宋梧生、徐渊摩、竺可桢、谌湛溪、曾昭抡、郭任远、胡刚复等 30 余人,组成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11 月 20 日,中央研究院筹备会举行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确定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其职责为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和指导、辅助、联系、奖励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进行两项; 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研究院院长,大学教育行政处主任杨铨兼任研究院秘书。议决先设立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观象台四研究机关。翁文灏、李四光、朱家骅、谌湛溪、李济、徐渊摩被推定为地质研究所筹备员。1933 年 3 月,翁文灏、竺可桢、张其昀三人具名发起,邀地学界同志 40 人为发起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谌湛溪参加了该学会的第一届年会及在其间召开的社务会。从参加社务会人员仅有翁文灏、竺可桢、蔡源明、韦润珊、柳翼谋、缪凰林、刘恩蓝、朱庭祜、谌湛溪、朱起凰、邓启东、方壶、张其昀等 13 人看,谌湛溪应为发起人之一。1937 年 “七·七事变”,7 月 17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校园。学校师生几经辗转历尽磨难,于 1939 年 1 月 28 日到达贵州平越县城 ( 今福泉县) 。贵州省政府命令平越县对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内迁平越做好安排。平越县政府将文庙内的县立中学腾出,作为教室和办公室,将旧考场屋的县立小学腾出,作为学生宿舍,又租赁了一些民房,略加修缮,充作教授与家属宿舍。后又在福泉山上建起了简易图书馆,开辟了大小两个操场。1939 年 3 月原有教师罗忠忱、伍镜湖、黄寿恒、顾宜孙、李斐英、朱泰信、林炳贤、许元启、范治纶、邵福旿、罗河、李汶、杨耀乾等 20 多位教授陆续到校,茅以升院长又延聘了何杰、陈茂康、谌湛溪等教授,师资力量,甚为雄厚,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41 年 7 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与北平交通大学铁路管理学院在平越合并,称为交通大学贵州分校。1944 年12 月湘桂失陷,平越告急,学校于1945 年1 月迁往重庆。交通大学在平越复课期间,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质量很高的学生,毕业后逐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选为学部委员和院士的有: 佘峻南,林秉南,萧纪美,徐采栋,谭靖夷,陈能宽,庄智育; 命名为建筑和勘测设计大师的有: 佘峻南,胡惠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 陈能宽,葛昌纯。谌湛溪先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一个十分重感情、有骨气的人。他对祖国十分热爱,与同时代的一批有识之士共同为祖国摆脱贫弱而努力奋斗; 他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苦民众十分同情,而对压榨贫苦民众的权贵和富豪则报以傲视乃至怒骂。谌湛溪先生与同时代的众多著名学者保持着友好联系,诸如竺可桢、翁文灏、秉志( 农山) 、杨铨 ( 杏佛) 、黎照寰 ( 曜生) 、过探先、刘芙若、李济、路季讷、茅以升、吴蔼宸等。特别是与秉志关系甚密。秉志是我国生物学研究的先驱者,在东南大学教学期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系。谌湛溪先生与秉志两人曾同在东南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常以诗和答,《柏余集》中多首诗是写给秉志的。1929 年著名农业教育家、棉花育种家和造林事业的先驱者过探先病逝,谌湛溪先生与简伯荘作挽诗悼念:冀北争鸣日,东海共济时; 廿年弹指过,异地有心知。同作京华客,粗消阔别思; 方期多把晤,哪得便长辞。稼穑千秋业,胶庠一代师; 哀荣家国事,风雨友朋悲。既赴寝门哭,亦陈蒿里诗; 尤怜明德后,八干桂林枝。谌湛溪先生在京师大学堂就学期间,曾从我国近代诗人陈衍 ( 石遗) 习诗,多年后仍保持着密切联系。1926 年曾以诗 《上陈石遗师二首》向恩师吐露心声:再拜吾师南海上,七十人豪童子颜; 富国筹谋空夙昔,余波绮丽惊尘寰。传经中垒饶心事,落笔昌黎自斗山; 半百门生昂首问,谁系斯文天地间。华岳三峰石裂成,一回瞻眺一倾诚; 未知四度秦川眼,争似陈门两立情。谌湛溪先生在他的多首诗作中流露出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之情,如 《闻武汉起义》、《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欢迎来宾歌》、 《安源萍乡总工会开幕》、 《开滦活埋矿工哀诗》、《廿年二月八日抚顺煤矿三千矿工死事哀诗四首》等。兹录其中三首于后,读者可从其中得窥先生心迹。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欢迎来宾歌 ( 1914 年) :长河浪挟鱼龙走,南岭云横霄汉间; 唯我黄人叨帝眷,千秋拥此好江山。成周礼乐汉唐烈,盛轨莫追攀,古邦岿立耀灜寰。连城攻借他山石,古鼎长留不断香; 巨浸并收欧美水,震霆一启典坟光。神州文物昭回耿,赖我少年扬,著鞭莫闲前途长。大同雅化何人振,并世两雄白与黄; 黄白一朝握手见,众生齐上华胥乡。师生朋友欢今夕,丝竹夜无央,和平世界鞭先扬。安源萍乡总工会开幕 ( 1927 年) :赤帜连云起,金声动地来; 万人开胜会,八尺建高台。滚滚词翻峡,轰轰掌击雷; 晴明生气溢,瞻顾几低回。开滦活埋矿工哀诗 ( 1929 年) :只为黄金不为人,雷霆自古本皇仁; 秦皇岛畔黄泉路,多少三良尽殉秦。1935 ~ 1936 年,谌湛溪先生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兼交通局局长。据传蒋介石到贵州视察,召见省政府及各部门官员。谌湛溪先生先是推托不见,被指名传见后则以语言顶撞,因此触怒蒋介石而被免职。谌湛溪先生精于矿山地质,对工作一丝不苟。谌湛溪先生的侄子谌志平曾于 1942 ~1944 年间在个旧锡矿工作,在那里遇到一个老工人,当他知道谌志平是谌湛溪先生的侄子时,谈了一段往事。这个老工人曾在央草堂主井建井时因临时井壁垮塌被埋在地下达一个星期之久。他对谌志平说: “你伯伯在矿上时,每天都下井,手中拿一个小榔头,在井壁的临时支撑上,东敲敲,西打打,大家并不注意,谁知他刚离矿不久,由于临时支撑没有经常检查,未能即时发现问题而垮塌,几十个工人被埋井下七八天,救出后,都已奄奄一息,每天只能喝点牛奶,半个多月才渐渐恢复过来。大家都说: 要是谌老头子在矿上,绝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作为一个矿山企业的总工程师,为保护矿工的安全,坚持到施工现场检查生产安全情况,可见其对工作的负责精神。谌湛溪先生就教于多所高等院校,时间跨度达 30 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但先生已故去近半个世纪,即便是他最年轻的弟子,现在已是年逾古稀,能查访到的已为数不多。本文第一作者曾碰到过一位谌湛溪先生在唐山工学院的学生,谈到了他老师的情况,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1993 年 8 月 17 日,我到六枝矿务局参加 《织金煤矿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修改) 》论证会。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其结论将作为国务院决策的依据,能源部为此派出了由北京煤炭设计院和武汉煤炭设计院共 10 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论证。办理住宿登记的服务员得知我是织金县副县长时告诉我: “有一位北京来的专家留下话,说织金县政府的领导到达后请尽快安排见一次面。”我向服务员问明这位专家住宿的房间号,放下行李后立即前去拜访。专家是一位老先生,看上去有 70 多岁了。我说明来意后,老先生握住我的手自我介绍说: “我叫脱师禄,我的老师谌湛溪是你们织金县的,是一位十分令人钦佩的师尊。希望你能帮忙打听一下他家里人的情况,如有可能,安排见个面。”在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谌贻琴同志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谌湛溪先生的侄女谌拙若老师,于专家组在织金县现场考查期间抽空安排他们见了面。攀谈中谌拙若老师拿出了她父亲与谌湛溪先生合影的照片。脱师禄先生手捧照片端详了很久,慢慢地告诉我们: “谌湛溪先生是我在唐山工学院求学时的老师。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北方的唐山交大为躲避战祸迁到贵州,地点是在当时的平越县 ( 今福泉县) 。谌湛溪老师学识渊博,在矿冶界威望很高,被誉为矿医,哪个矿山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把他请去难题都迎刃而解。他的学生有很多现在是煤炭系统的业务骨干,对这位老师都十分崇敬和怀念。谌湛溪老师曾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煤炭很多,希望我们毕业后前去开发。唉!50 多年了,我才来实践老师的嘱托。”谌湛溪先生生不逢时,一生大部处于我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年代,忧国忧民,为祖国摆脱贫弱、复兴强盛而在荆棘丛中奋斗不止。他曾在为同学钱浩如所作的挽联中写到: “君今长眠地下,我今长工地下,静动虽异,各登世外到黄泉”,将地下采矿戏称为在 “黄泉”工作,于诙谐中透露出对失去同学的凄婉、对黑暗世道的愤懑之情。在 1926 年 《寄农山》诗中则直接喊出了 “黄泉幽路满荆棘”的话语。谌湛溪先生满腹地学知识,一腔报国热情,但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战祸连年,从事工业建设,备受干扰,毫无保障,未能一展宏图。谌湛溪先生的侄儿谌志平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晚餐后,曾听到谌湛溪先生以不胜感慨的声调吟诵古人的两句话: “武帝好文而臣能武,文帝好武而臣老矣”! 可以想见他想为国报效而未能一展宏图的苦闷心情。谌湛溪先生生逢其时,在祖国极端贫弱,急需科学技术营养的时候,他与同时代的热血儿女们一道,从西方取回了近代科学知识的种子,披荆斩棘,辛勤播种,建立起我国的近代科学团体、科学研究机构、科学院系,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与谌湛溪先生同时代的人们的披荆斩棘,就不会有我国当今兴旺发达的科学技术。我国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对谌湛溪先生有个评价: “他是一位正派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认认真真地探寻祖国宝藏,勤勤恳恳地传授知识,洁身自好,不与达贵显宦同流合污,虽出身世家,却无纨袴子弟恶习,任劳任怨,值得尊敬。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将永远记住为祖国摆脱贫弱、复兴强盛而曾经在荆棘丛中奋斗不止的科学先驱,永远记住谌湛溪先生。参 考 文 献[1] 谌湛溪 柏余集 北京: 1932[2] 谌贻燕 谌氏族谱 湛溪公传[3] 贵州省织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织金县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1997[4] 谌志平 我的伯父谌湛溪 贵州文史丛刊,1993,( 2) : 69 ~70[5] 傅洁茹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及其用于留学教育的经过 历史教学,1995,( 2) : 39 ~42[6] 程新国 “庚款留学”寻踪 文汇报摘自 《庚款留学百年》 东方出版中心,2005http: / / cn / wxpd / ds / sz / t20051008_ htm[7] 张剑 中国科学社股东股金与改组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 ( 2) : 95 ~103[8] 南京大学百年史 http: / / cn/univerhistory/ asp[9] 姬丽萍 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成就评析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28 ( 2) : 92 ~96[10] 孙宅巍 “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 net2006 -1 -21 6: 44: 04[11] 茅以升在唐山交大 前沿网: http: / / cn[12] 国立交通大学校史 http: / / tw/school/ html[13] 本会史乘 地理学报,2 ( 1) : 149 ~153[14] 刘海粟 读谌湛溪 《柏余集》( 谌氏族谱中摘录)

孔子这句话要人们懂得:由是知的来源,而不能颠倒为知是由的本体。孔子始终坚持以人生为核心,认为所有的天道、理念、认知都是人生的属性。

  • 索引序列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要求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平台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网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