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馆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馆

发布时间: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馆

云南省图书馆新馆位于风景秀丽的翠湖西畔,占地面积12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328平方米,主楼21层,裙楼5层,设计藏书440万册。新馆整个平面分三段式布局,前段为绿化带,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以原有的大树和珍贵树种为基础,结合原陆军讲武堂“洗马河”遗址等地形地貌进行园林式规划,石铺小道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掩映其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中段为楼前广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表面铺贴云南石林特产青石板材,古朴典雅,不仅起到了绿化地段与图书馆大楼自然过渡的作用,而且衬托出大楼的挺拔壮观;后段为图书馆大楼建筑主体,主体周围环绕消防车通道,整段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三段之间自然过渡、溶为一体。新馆一层设有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展厅、教室、读者服务部等辅助用房。二至五层为借阅区,设有总借还书处、总目录厅、以及中外文书刊、报纸、电子文献、工具书、古籍善本。总目录厅位于裙楼二层,是读者查找馆藏信息资源的检索中心,包括多媒体导读系统、卡片式目录区、书本式目录区、计算机检索目录区和目录检索咨询服务台。手检与机检方式并存,读者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检索目录。总借还书处位于主楼二层(总目录厅以北),负责办理主楼闭架流通库中外文书刊的借还手续,还可开展馆际互借业务。其它书刊的借还手续在各开架借阅室办理。大厅主题浮雕:采用西方美术蒙太奇和中国景泰蓝嵌丝珐琅工艺相融的形式,使自然之材红沙岩形成浮雕与现代黄铜工艺悬雕相组合,运用宇宙恒星轨迹及数学几何线形,将整幅画面分成三大区域,并将汉字(活字印刷)、时空、天干地支、九大行星、春夏秋冬及自然科学的公式、符号、经典哲言、名人肖像等融合其内,形成跨越时空、纵览古今文明的交汇图象,现代感强、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是一幅与图书馆宗旨相吻合的现代艺术作品。书库新馆书库按藏书的布局分闭架和开架两种。闭架书库位于主楼8至19层,每层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中外文书刊库、样本书库、古籍善本书库。中外文书刊库收藏的主要是流通率较低、时效性不强的书刊,可以通过总借还书处外借,或通过参考阅览室阅览;样本书库的书可以通过参考阅览室阅览;古籍善本书库的书可以通过善本阅览室阅览。开架书库设于每一个开架借阅室内。开架阅览室开架阅览室的书刊资料只供阅览,不能外借。为满足读者分科阅览的要求,将开架阅览室分为:报纸阅览室、现刊阅览室、新书展阅室、工具书阅览室、中文检索工具书阅览室、外文期刊阅览室、外文检索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历史文献阅览室、近代出版物阅览室、捐赠书陈列室等11个阅览室。开架借阅室开架借阅室设辅助书库,将各学科近五年内利用率高、时效性强的书刊置于其中,这些书刊资料既可阅览,也可外借。开架借阅室分为社科过刊借阅室、自科过刊借阅室、中文社科借阅室、中文自科借阅室、文艺书借阅室、外文图书借阅室等六个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位于主楼三层,设有80台计算机,使用屏风组合式电脑桌,让读者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互不干扰。读者可查阅馆内文献,还可上网查找所需资料。多媒体阅览室位于主楼四层,设有80台计算机,同样使用屏风组合式电脑桌形成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读者可以阅读图像、文字、动画、语音、音响、影视等多媒体信息,进行声像资料研究。善本阅览室:设于主楼五层,通过书梯与古籍善本书库连接,读者可以在这里阅览古籍善本。参考阅览室设于主楼五层,通过书梯与闭架书库连接,读者可在这里阅览样本书库和中外文书刊库的图书资料。自带书阅览室新馆裙楼四层特别开设两个自带书阅览室,供读者自带书籍到图书馆来看,并在阅览室内为读者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供读者查阅。读者沙龙位于主楼二十层,环境幽雅舒适,阅读之余读者互相交流读书心得,还可以欣赏翠湖风光及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学术报告厅位于裙楼一层,设有座位354个,配有专业灯光音响设备、放映设备,可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及讲座,座椅带写字板,方便与会者作记录。还可兼作电影、投影、幻灯放映和小型演出。多功能厅位于裙楼一层,面积250平方米,配有灯光音响、放映设备,可接待120人的中型会议,桌椅移开可以发挥灵活多用的功能。展厅位于主楼一层,面积380平方米,可承办书法、美术、摄影等中小型文化艺术展览及科普展览。有独立的出入口。大教室位于裙楼一层,设有168个座位,座位采用具有国家专利技术的电动可伸缩梯级座椅。当梯级伸开时,是一个标准的阶梯教室,可进行学员培训,亦可观看投影;当梯级缩回后墙时,可腾出较为完整的空间,配合两侧墙面的大镜面,可作为舞蹈、健身等方面的培训教室。小教室位于裙楼一层,设有80个座位,可作一般教室使用,还可作电脑培训教室。会议室位于裙楼三层,配有音响、投影设备,可以接待70人左右的较高规格的会议。读者服务部两个读者服务部均设在裙楼一层,面积510平方米,共有座位150个,环境舒适,可为读者提供茶饮、快餐服务。

服 务 窗 口服 务 内 容开 放 时 间休息日地点办证处办理读者借阅证相关手续周一至周日09:00—12:0013:00—16:00无二楼书库借还书处办理闭架书库书刊的借还手续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二楼存包处寄存不允许读者带入阅览室的物品周一至周日09:00—20:00无二楼咨询处解答读者咨询,辅导读者检索馆藏书目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二楼文印室打印、复印资料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二楼少儿阅览室适合少儿阅读的书刊,组织少儿活动周二至周四13:00—20:00周六、周日、寒暑假、节假日9:00-17:00周一二楼期刊借阅室近十年内出版的中文期刊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二楼盲人阅览室盲文图书、有声资料、盲人电脑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二楼报纸阅览室当年出版的400多种主要中文报纸周一至周日09:00—20:00无三楼电子阅览室(一)上网、馆藏数据库检索、视听资料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三楼社科图书借阅室近十年内出版的中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周二至周日09:00—17:00周一三楼文艺书借阅室文学艺术类中文图书及综合类图书周二至周日09:00—20:00周一三楼现刊阅览室当年国内出版的2000多种中文期刊周一至周日09:00—20:00无三楼自科图书借阅室近十年内出版的中文自然科学类图书周二至周日09:00—17:00周一四楼工具书阅览室1974年以来我馆入藏的中文工具书、技术标准等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四楼外文图书借阅室外文图书、珍本书以及新版贵重图书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四楼电子阅览室(二)上网、馆藏数据库检索、视听资料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四楼自带书阅览室(一)供读者自学,陈列常用工具书供查阅周一至周日09:00—20:00周五09:00—17:00无四楼自带书阅览室(二)供读者自学,陈列常用工具书供查阅周一至周日09:00—20:00周五09:00—17:00无四楼善本阅览室馆藏善本查阅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五楼历史文献阅览室1949年以前云南地方文献、报刊、古籍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五楼地方文献阅览室(一)地方志、地名志、年鉴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五楼地方文献阅览室(二)1949年后我馆入藏的云南地方文献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五楼全国新书样本库全国出版社新书的展示、查询、采选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五楼外文期刊借阅室外文现刊及过刊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五楼综合阅览室查阅我馆书库大楼所藏图书、报刊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五楼注:周五上午为本馆职工学习时间,开放时间为13:00—17:00(自带书阅览室除外)。

旅游网站。。。。。。。

去昆明市博物馆,那里有个展厅专门是说这个的。还有那张著名的古地图和老城沙盘。大厅还有相关的书籍出售。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库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一是“彩云南现”说,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二是“云山之南”说,云山即(现宾川鸡足山,常凝云气高数丈,县城在云山之南称云南;三是“武帝追梦”说,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遣使追梦,在今祥云县境追到彩云,因置云南县。唐时,南诏王阁罗凤遗使到长安拜唐王,王问:君在何方?使遥指南曰:南边云下。于是在朝廷心目中“云南”便为民祖国西南边疆地域的代称,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经过了历史的变迁,云南县的地域上曾设过云南郡、云南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一是“彩云南现”说,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二是“云山之南”说,云山即(现宾川鸡足山,常凝云气高数丈,县城在云山之南称云南;三是“武帝追梦”说,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遣使追梦,在今祥云县境追到彩云,因置云南县。唐时,南诏王阁罗凤遗使到长安拜唐王,王问:君在何方?使遥指南曰:南边云下。于是在朝廷心目中“云南”便为民祖国西南边疆地域的代称,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经过了历史的变迁,云南县的地域上曾设过云南郡、云南赕、云南州,“云南”两字一直沿用。明至清代为区云南县与省名的使用混暇,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将云南县称为“小云南”,旧时曾有“小云南”三年两季荒、半夜挑水勾担响、火把节里插黄秧“之民谣。民国七年(1918年),为免省县同名,将“云南县”改名“祥云县”,结束了“云南”作为现今祥云地域名称2027年的历史。

云南简称滇或云,以位于云岭以南而得名。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与贵州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连,北与重庆、四川省为邻,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面,西与缅甸交界,南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云南西部与南部有27个边境县与邻国有陆地边界线长3207公里,其中中缅边界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长500公里,中越边界长710公里。   云南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地层。发育着比较典型的岩溶地貌、岩沟、石芽、溶斗、溶蚀洼地,峰林、峰丛溶洞与地下河等较为常见。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貌。云南省大小河流600多条,其中红河和珠江发源于省内,其余为过境河流。除金沙江、珠江外,其余均为国际河流。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变化大的特点,水利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云南有大小湖泊40多个。滇东较大的湖泊有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杞麓湖、东湖等。滇西较大的湖泊有洱海、程海、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为两省共有)、剑湖、茈碧湖等;滇南主要湖泊有异龙湖、长桥湖、大屯海等。云南因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较多,在一些断裂带附近,常有温泉出露。地热资源丰富,全省有温泉706处,居全国之首。云南地质构造复杂,近期的地壳运动比较强烈,沿着构造线或大的断裂带经常有强烈的地震发生。   云南的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王”之称。是我国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   云南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战国时期,楚庄銹入滇,建立了滇王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大小若干次演变,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云南。云南作为政区地名,系由小到大,先是县名,继为郡、州名,最后定为省名,即因古历史地名“云南县”得名。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省府在昆明市。   云南省会昆明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最早是古代“西南夷”中的部族名称。昆明(或“昆猕”、“昆弥”)是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记录下来的称谓。公元1254年开始作为城市称鸭池城。明清时代一直是云南省治所在地。1928年设昆明市。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从此昆明获得了新生。   昆明坐落在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东高原之间的滇池盆地东北部。海拔7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形成了湖光山色的天然环境。昆明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季由于北部乌蒙山等山脉屏障,抵御了寒流,南部并不寒冷。全年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1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8摄氏度,有四季如春、遇鱼成冬之称。   昆明是省内外交通枢纽,也是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1949年后,经过40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网络。   昆明是古西南荑族称的译音。早在3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滇池地区生活。昆明族原游牧于云南西部,后迁入滇池地区定居,即以族称作为地名。昆明作为城市以有2000年的历史。昆明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昆明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在同盟会革命党人的领导下,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昆明成为抗日的大后方矿主要的国际通道。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山川地貌又形成了诸多风景名胜、历史遗踪。大观楼的长联,龙门的石室雕刻,黑龙潭的深潭烟岚,滇池的万顷碧波,以及圆通寺等,都令游人流连忘返。昆明正以她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古迹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成为了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昆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中心海拔为1891米,常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度,被人们誉为“春城”。昆明约有花卉400多种,其中山茶、杜鹃、玉兰、报春为昆明四大名花,山茶花被定为昆明市市花。   昆明是全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有许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风景名胜有滇池和石林风景区等。昆明已和日本藤泽市、瑞士苏黎世市、摩洛哥沙温市和美国丹佛市结为友好城市。

1965年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发现两颗古人类左右门齿,定名元谋人。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考古学家认为,“元谋人”北上越过金沙江,到甘肃、青海成为古羌戎人,继续往东北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 远古时期,云南、四川、贵州地区的土著居民开始相互迁徙,西南民族共同体“夷”出现了,它主要 滇池指今彝语支民族公元前900—公元前109年,古彝族在云南地区相继建立了古滇国、哀牢国等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等地区。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 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设立益州郡和24个县,郡治滇池县(今晋宁),开辟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复扩建五尺道,更名为“西南夷道”。郡县制度的推行,推动了云南各族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中国内地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生产关系。从中国东汉开始云南全部和今缅甸北部、东部是中国领土。 汉朝征服西南夷时,发现当地有来自“身毒”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在梵语中称为“Sindhu”。 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今晋宁)称王,爨氏(见爨族;六诏)统治维持400年。公元七世纪,大约在大唐帝国兴起的同时,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类似部落联盟的民族政权,称为“六诏”。分别是蒙舍诏、越析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蒙嶲诏,“诏”为夷语, 有“王”或“首领”之意。 唐宋时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后其子阁逻凤统一西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云南省政权的第一次统一。公元739年,南诏迁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南诏建立后,不断向四面扩张,其鼎盛时期曾控制了东至云南曲靖地区,东南达越南北部,西南直达今缅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为界,东北抵达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的广大区域。 738年,巍山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建立南诏国,后其子阁逻凤统一云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902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夺位自立,改国号大长和。 城市风景(20张)930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改国号大义宁。 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元明清时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军队统一大理国,并多次城市风景2(11张)派军深入缅甸中部北部西部东部,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出现云南省之名,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西部,缅甸北部东部中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元朝中期后管理云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开拓,云南省管辖范围包括以上范围还扩大到泰国北部,是历史上最大的云南。元庭遂平定云南,建立19个万户府,下设千户、百户,实行蒙古贵族的军事统治,为后来建立云南行省奠定了基础。 1280年忽必烈调其子纳速剌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右丞。 1284年纳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后,进一步集中行省军政权力,完善行政、军事和司法,同时“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实行军民屯田,发展经济文化,是为云南全省驿传系统完备和云南驿现存驿站之始,而云南驿地处缅甸和中国内地交通要冲,成为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驿站,派驻有蒙古和色目军队保护。至此,“云南”正式成为我国中央直辖、行省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和地理名词,历经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元朝管理云南为后世的管理云南奠定了良 好的基础。明朝继承了元朝云南省的大部分辖地。直到清朝,云南是中国白银的主要产区。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云南,形成今天的云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军队在奢香夫人的帮助下攻占云南,灭元朝梁王。明朝末年,南明永历皇帝逃亡到云南。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吴三桂追捕永历。1662年,吴三桂从缅甸抓回永历皇帝,在昆明绞死。吴三桂驻守云南。1856年-1873年,云南杜文秀和李文学起义,几乎占领昆明城以外的云南全境。晚清时期,英国征服中国清朝藩属国缅甸,法国征服中国清朝藩属国越南,清朝无力援助缅甸越南,两国分别强迫清朝再次割让不少云南土地给缅甸和越南。边境地区开放了几处通商口岸:腾冲、蒙自、思茅。1910年,法国投资的滇越铁路(中国境内部分今名昆河铁路)通车。1909年,清朝实行新政,云南编立新军,成立陆军讲武堂。 清朝以后,1911年10月30日(重阳节),蔡锷、唐继尧率新军发动重九起义,脱离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又在此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 民国时期,滇军在云南形成割据局面,以龙云(1928年-1945年)为主席的云南政府统治云南。 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付出极大代价的滇缅公路修通,成为中国与境外联系唯一的交通线。1942年有10多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进入缅甸配合英军与日军作战,日军击败英军,沿滇缅公路进至惠通桥,隔怒江与中国军队对峙2年。1938年-1946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办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50年2月24日是云南解放日,这是一个云南各族人民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 望采纳

昆明在开展纪念建城1240年活动时,从历史、地理、风俗和文化等方面,诠释了昆明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巨变。昆明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初,楚将庄 率兵入滇,建滇王国,在今晋城筑城建都。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今昆明城区筑拓东城。元朝开始,昆明逐步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  明朝灭元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将傅友德、兰玉和沐英率师进入昆明,结束了元朝梁王在云南的统治,留沐英镇守云南。次年,沐英在昆明废弃历代土城,修筑砖城墙,并将圆通山圈入城内。  有民谚道:“昆明城内三山一水。”即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和翠湖。明朝修筑城墙总长九里三分(约4443米),高二丈九尺二寸(约9米),城墙共开六门,并修建六座城楼。  当时昆明城为方形略扁,东门名威和门,俗称大东门,在今小花园一带;东北门名为永清门,俗称小东门,在今圆通公园大门前,圆通街东口;北门名为保顺门,俗称北门,北门街因此得名,在北门街尽头、圆通山西北门口;西南门名为洪润门,俗称小西门,在今人民中路西口一带;西门名为广远门,俗称大西门,在今文林街与建设路口的新建设电影院前一带;南门名为丽正门,俗称近日楼(大南门),现在东寺街文化步行街上新建近日楼,旧址在今南屏步行街东口。据《昆明县志》记载:“各门均有楼,分别为殷春、壁光、拓边、康阜、眺京、向明(清初改为近日)。”  明代云南(昆明)城墙,环城有河,可行舟船。外通重关,跨隘衢市,城外街道宽一丈有余,分为三道,行走其道,视人而分,仕官行左,商族行右,王公贵人行中,等级分明。明代砖城的城区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城内衙署、官邸、寺庙、王府、巡按察院、都察院、市政司署、提刑按察司等集中在今正义路、庆云街、景星街、甬道街和威远街一带。  清朝先后对昆明城墙修葺过23次,并对城内外街道进行了较大改扩建,城郊设3坊24铺,街道150多条,巷道400多条。  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先拆除南面一段,开辟一门,纪念护国起义成功,命名此门为“护国门”(在今南屏街下穿道口东北侧),俗称小南门。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河建路,取名南屏街,今改为南屏步行街。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拆除护国门至圆通公园的城墙,修建青年路,随后又拆除近日公园至小西门、大西门至圆通公园、小西门至大西门的城墙修建道路。从此,昆明古老城墙消失(现仅有圆通公园东北角尚有一段存在),成为不再有城墙封闭的现代都市。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下载

。。。。。。

你个小东瓜郑

明朝:杨慎(因“礼仪问题”而得罪嘉靖,而被贬落到云南),他就在云南博览群书,成为明朝最著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清未时期的赵藩:代表作: 四川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你放心,没有的

云南历史文献馆馆长

直到现在,云南依然是很多人的向往之地,也出了很多名人,包括人民英雄、军人、企业家等等:罗炳辉、周保中、张冲、周建屏、聂耳等等。

李孝友,1931年生,贵州安顺人,文献版本目录学家、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  1972年,李孝友调入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从1953年起,李孝友出了多本专著,其中《昆明风物志》多次再版,还出版了《云南书林史话》、《地方文献中的品牌信息》等约50万字著述,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史学界誉为“学富五车的滇中鸿儒”。  2006年10月,李孝友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三家推荐,经云南省委宣传部审核批准,被评选为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这是云南省社科类的最高荣誉。  2006年,李孝友还获得了第九届王中文化奖。王中文化奖是云南最受关注的民间文化奖。文献版本目录学是一个冷门,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领域。著名作家张长在撰写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李孝友——“他一辈子的工作不是和人打交道而是和书打交道。准确地说是和古书打交道。这就使得他本人和他的工作鲜为人知。”  李孝友:伏枥再写彩云篇  每年10月,就到了揭晓王中文化奖花落谁家的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便有很多人打电话询问王中:“今年的大奖得主是谁?”每每此刻,王中便沉思几秒,答:“他一定是生活在云南境内,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中具备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有原创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杰出者,他非凡的禀赋给予人类精神的享受。”至于是谁,王中说暂时保密,该揭晓的时候自然揭晓。昨日,王中将获奖得主的名字、简介和授奖辞,慎重地装到一个牛皮纸信封里,交给记者时,严肃地交代:“不要采访我,应该去采访获奖者,他们更值得关注。”  谜底揭开:第九届王中文化奖得主,是文献版本目录学家李孝友。  文献版本目录学是一个冷门,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领域。著名作家张长撰写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李孝友——  “他一辈子的工作不是和人打交道而是和书打交道。准确地说是和古书打交道。这就使得他本人和他的工作鲜为人知。”授奖理由是:数十年来,李孝友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把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的数十万册古籍整理、分类逐册上架,为我省文化传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资讯。通过数十年艰苦的劳动,前人留下的一笔笔精神财富才得以在今天发挥它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记者与李孝友先生相约,到他工作过几十年的省图书馆做了独家专访。  一、动力  获奖之前,李孝友所了解的王中文化奖,是源自往几届的评选,他所认识的哲学家赵仲牧、历史学家马曜分别是第五、第六届的大奖得主。李孝友说:“我很敬仰他们,自从他们获奖后,我一直关注王中文化奖,觉得它如今已是一个民间文化品牌,”李孝友认为,这是对文化学术的促进,调动了作家、诗人、画家及研究专家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获得王中文化奖,李孝友感觉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殊荣,还充分体现了王先生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对众多为人找书、为书找人、默默奉献、辛勤工作的图书馆人的激励和期望。”  “平头已近耄耆年,提携奖拔翰墨缘。激励岂容稍懈怠,伏枥再写彩云篇。”李孝友用四句话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对于王中先生的提携奖拔,李孝友说,他将以此为动力,在有生之年,一如既往,争取为云南的古籍整理及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尽到绵薄之力。  二、事业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古籍图书管理人员,由于所学专业的关系,50年代考上研究生,到上海华东师大攻读,师从著名的文献版本目录学家王谦教授,学习流略之学(指古籍管理)。把古代的书,从头到尾地分类研究。面对汗牛充栋的线装古书,长年在书库中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鉴别版本、类分古书、校勘异同、论定是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干就是30多年,可以说是‘故纸堆里度人生’,在部门同事的协助下,将省图书馆文化大革命中封存的大量古书一一清理,分类上架,规范著录。从而使馆藏近四十七万册古籍图书做到了部居有序,形成了合理的藏书格局,便于流通阅览。还整理了分类笔划目录卡片,供读者检索,解决了文献图书与读者特定需求的矛盾,做到一索即得,从而达到‘一录知书,因书就学’的目的。”  “面对尘封的故纸堆,默默无闻地在冷板凳上一坐近四十年,把因‘文革’封存的数十万册书逐一清点,鉴别版本,科学分类上架。做好日常流通检阅的同时,我还承担了大量参考咨询工作,为课题研究者编制‘二、三次’文献,提供有关资料,进行跟踪定题服务。多年来,借助于整理古籍的条件,抓紧潜研治学,多年来撰写了一些文章和论著,校著了一些稀缺的古书,如《云南书林史话》《滇考校注》等。”  三、奉献  云南古籍管理专家原本就很少,做到顶尖的更是凤毛麟角。李孝友老人说:“于乃义、李生勉等一些从事古籍管理的专家已不在人世了,而我已古稀之年。如今这个领域处于青黄不接的现状,要继续下去,如何继续下去,这是我最近思考得最多的事情。我愿将我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人,让古老的流略之学得以传承。这个领域工作难度最大的是,如何看出一本古书出自哪个年代,其版本状况如何,学术价值如何,难度相当大,这要具备相当强的国学知识。用句行话来表达,‘校书之难,难于定是非’,定对了,此书可能身价百倍,定错了,此书可能废纸一堆。我先后为昆明新华书店等单位鉴定过古书,从茫茫书堆中寻找到了宝贝,那是康熙年间的稀世之本。还有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南诏大理写经》等。这些淘宝的工作,需要不断钻研,扩大知识面,熟悉馆藏,有所洞悉。”  四、心愿  从1953年起至今,李孝友出了多本专著,其中《昆明风物志》多次再版,还出版了《云南书林史话》《地方文献中的品牌信息》等约50万字著述。他还写了99篇学术文章,期待将它结集出版。李孝友说:“我打算凑足100篇出书,现在云南美术出版社打算为我提供书号,可是资金得自己解决,我打算将获得的一万元奖金拿来凑数,为出书的资金添数。此书是我的最后心愿,这是我一辈子的心得,是一堆对厚重历史文化书写感受的珍贵手稿。其中有对古滇文化、茶文化等藏书的渊源索谈,还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诗歌、民谣等的记载。”  李孝友简介:1931年生,贵州安顺人。云南省图书馆研究员(现已退休)。1972年调入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独立撰写的《昆明风物志》,热销省内外及香港地区。著作、校注出版以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史学界誉为“学富五车的滇中鸿儒”。今年10月,李孝友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三家推荐,经云南省委宣传部审核批准,被评选为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这是云南省社科类的最高荣誉。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赵藩(1851年—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价jiè)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di1)老人。白族,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又名水寨)北寨人(白语音为:bechuai-hou),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自幼从父学,5岁授书,过目成诵,有“神童”之称。1875年(清朝光绪元年)中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18岁时参与了清廷镇压杜文秀回族起义的行动。后来他逐步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没落,参加过辛亥革命。1913年被选为众议员,入京主持临时议会,不久因作诗讥讽时事,被袁世凯下命逮捕,便避回云南,力赞并参加其门生蔡锷等发动的反袁护国运动的筹划。1917年代表云贵总督唐继尧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的交通部长,1920年辞职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此后再未出任公职。其门下高足如李根源、蔡锷、周钟岳等,分别为近代知名人士。收藏图书颇富,《续滇南碑传集》载有邓邦述所作《文熊先生赵公传》,称其“于经史传记百家之书,无不博综详考,洞其流别,聚书十数万卷,多手自批识”。今云南省图书馆所藏《两汉金石记》、《圣谕广训》及明代丽江土司木增诗文集有其藏书章:“赵藩印信”、“臣名日落”、“仙寓目”、“赵藩”、“剑川赵氏”等。晚年致力于文化事业,关心地方文献的收集,总纂《云南丛书》等书籍,向全省各地征集地方文献,共收古今云南人著述211种、1631卷及不分卷51册。 赵藩一生著述颇多,,诗文有《向湖村舍诗初集》、《向湖村舍诗二集》、《向湖村舍杂著》等,楹联著述有《介庵楹句集钞》、《介庵楹句续编》、《介庵楹句正续合钞》等,四川成都武侯祠著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就是出自赵藩之手。赵藩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宗颜真卿、钱南园,深得南园刚劲灵动之气,结体用笔又有自己的风格,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如今悬挂在昆明大观楼由孙髯翁所撰的“古今第一长联”,就是赵藩38岁时应云贵总督岑毓英之请所书的。

台湾历史文献资料馆

台湾故宫博物馆最大最有名。

故宫博物院 位于台北市外双溪的故宫,收藏65万件举世闻名的文化珍宝,大多数是昔日皇室收集品,囊括整个中华文化5000余年未曾中断的历史,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尤其去年2月改建完工后,增建数字学习空间与多样化餐饮服务设施,增设了电影院以及文化商店等。故宫旁的张大千纪念馆,则是由张大千的故居改建,收藏许多大师精品与文物,房内壁上挂钟停在上午8时一刻,乃为纪念张大千辞世时刻而设定。

楼主您好 ,有关台湾图书馆的资料为您列举如下,中央图书馆该馆为台湾历史最悠久、藏书最丰富、定制最缜密、变动最频繁的公办图书馆,营运目标以服务社会大众、保存地方文献、促进学术研究及辅导台湾公私立公共图书馆为职责。馆址:新北市中和区中安街85号TEL:(02)2926-6888官方网址 : 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该馆为「全国出版品之法定送存机关」,服务对象及设立宗旨,系「以政府机关(构)、法人、团体及研究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国图书资讯,保存文化、弘扬学术,研究、推动及辅导全国各类图书馆发展。」馆址: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TEL:(02)2361-9132官方网址 : 以上是台湾最大的两所图书馆,台湾的各县市都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或阅览中心,要一一列举恐怕篇幅不足,所以从中举出台湾知名大学的图书馆供您参考 :台湾大学图书馆以馆藏量及涵盖的学科范围,台大图书馆是目前台湾大学图书馆之冠,毫无疑问非常多的大学图书馆都与台大进行馆际合作。馆址 : 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1号TEL:(02)3366-2326官方网址 : 政治大学图书馆馆址 : 台北市文山区指南路二段64号TEL : (02)2938-7878官方网址 :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因为与国科会合作,拥有为数相当庞大的国内硕博士论文。馆址 : 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29号TEL :(02)7734-5300官方网址 : 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址 : 新竹市光复路二段101号TEL:(03)574-2222官方网址 : 新竹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址 : 新竹市大学路1001号TEL:(03)571-2121*52636、52650官方网址 : 成功大学图书馆馆址 : 台南市大学路1号TEL:(06) 275-7575官方网址 : 以上资讯希望有帮助到您! :)

故宫最有名然後还有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台中的科学博物馆

  • 索引序列
  •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馆
  •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库
  •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下载
  • 云南历史文献馆馆长
  • 台湾历史文献资料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