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化农业期刊版面费

现代化农业期刊版面费

发布时间:

现代化农业期刊版面费

刊名: 现代化农业 Modernizing Agriculture主办: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0254CN: 23-1137/S邮发代号: 14-8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现代化农业曾用刊名:北大荒农业 & 北大荒农机创刊时间:1979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6)这个刊物现在不是08核心期刊,属于一个省级期刊。

上知网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核心期刊啊,是的话再看看一期页码多少,一般情况下页码少的文章质量较高。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要问杂志公司

他们的版面费是有个标准的好像,对学生有优惠,审核质量还可以,挺负责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不是核心oa,不过质量和服务不错

现代农业期刊版面费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学术类一等奖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投稿信箱:

所谓“农业核心期刊”,指的是该期刊的征稿范围是农业方面,同时该是核心期刊。《现代农业科技》的ISSN号是:1007-5739。其主办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目前该期刊未被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库收录,该期刊不是核心期刊,属于普通期刊。这样也就称不上是农业核心期刊了。

安徽农业科学现在不是核心期刊了,发表出来没有用的啊!而且版面费又贵!

推荐人是傻帽么虽然这两个都很烂,但安徽农业科学是中文核心,现代农业科技不是

农业现代化研究版面费

好发的没有技术含量,而且基本上现在要好发的,都是需要自己出版面费的。我身边倒是有花钱自己出文章的,大家都在毕业,除非你的文章写的比较过硬,否则一般比较难~

印刷术原是复制术的一种,为了讨论的方便起见,有人拟定了如下一个定义;把文字或图像复制到一种物质的表面上称为版面,在版面上涂上色彩,用加压或转压的方法,转移印制在各种物质的表面上,把原来的文字或图像充分再显现出来,这种技术就叫印刷术。  印刷技术(graphic technology,printing technique)也可说是视觉、触觉信息印刷复制的全部过程,包括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和发送等。是一门集;摄影,美术,工艺,化学,电子,电脑软体、硬体科技,再加环保的考量的复杂和考验超强的一门技术。即通过统筹、摄影、文字处理和美术设计、编辑、分色、制版、印刷、印后成型加工按需求批量复制美术、文字、图像的技术。  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到现代有各种各样的印刷技术;归纳有如直接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活版印刷、网版印刷、烙烫印刷等,还有间接印刷;平版印刷(柯式印刷)、柔版印刷、雷射印刷、影印、复印等等。  (一)农耕是伟大的历史变革  在我国众多的古籍中,有许多炎帝神农开创农耕文化的记载,摘录几段如下: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果木之实,食赢蜮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民人食肉、饮血、被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新语·道基篇》)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做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鉏,耨以耕草莽,然后五谷兴"。(《逸周书·孝德篇》)  上述传说表明:神农之前,人类处于采集狩猎经济的时代,人们吃飞禽走兽、野果蔬菜。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神农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人们以五谷为食,这才产生了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  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也是动植物发展史上一件极为重大的事件。从此,人类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开始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从而结束了采集狩猎经济,进入了农耕经济的时代。动植物也在人类的干预之下,改变了自生自灭的状态,开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变异和发展,新的种类和品种不断涌现,广泛地为人类所利用。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外部世界,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使人类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文明程度不断进步。  (二)农耕推动了生产条件的更新  农耕取代采集,要求要有相应的条件。只有在具备相应的条件下,农耕才能成为可能。这些条件主要有生产工具、居住条件、储藏条件等。这种对农耕条件的需求,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居所条件的改善和储藏器皿的发明。炎帝神农在发明农耕的同时,也创造和改善了相应农耕生产条件。  首创耒耜等农耕生产工具。从采集狩猎生产转变为农耕生产,两者劳动对象不同,方法不同,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后者比前者远为复杂细致。采集狩猎生产只需要简单的收割、打击、射杀(弓箭)等工具。而农耕生产从整地、播种、中耕、施肥、灌溉、到收获、储藏等有一系列的工序,没有相应的工具,生产就无法进行。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过,"非器田不成"。炎帝神农适应这种生产客观的要求,发明耒耜,《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耒和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当时从事农耕生产最主要的工具。从当时的水平来看,是一项很重要的发明。  建造定居住所。在神农发明农耕以前,人们靠采集渔猎为生,经常流徙不定,只能"缘水而居"(《列子·汤问》)、"穴居而野处"(《易·系辞》)。极不适应农耕生产的要求。种植农作物,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定居守护和管理。这就需要建造人工居所,摆脱依赖天然洞穴居住的被动局面。所以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是密切相联的。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耕地的稳定,促进了居所的固定和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类由半地穴、窝棚式的房子,发展为建筑在地面上的以红烧土和白灰土铺垫的房屋,聚族而居,形成原始村落。以后进一步发展为更高级的宫室和市邑。这也是与炎帝神农的贡献分不开的。  发明陶器,改进储藏器皿。我国古代传说"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艺文类聚·食物部》引《古史考》),又说:"神农耕而作陶"(《太平御览》卷833引《周书》)说明炎帝神农为改进谷物的熟食方法而发明了陶器。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种植农作物与制陶术的发明是原始社会两项最主要的创造,也是人类由原始的茹毛饮血的蒙蛮时代迈进文明时代的基础。陶器的制造,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熟食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结构,增强了人们的体质。陶器用作储藏器皿,解决了农业生产周期性强,受季节性制约,不能保证食物连续供应的问题;解决了储藏种子保证下一个周期农业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的问题,使农业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所以陶器的发明是炎帝神农又一伟大贡献。  发明中医药。农耕生产要求劳动者要有健康的体质和传承农耕经验的智能,生产才能持续进行。但在原始社会时期,疾病和毒蛇猛兽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影响农耕生产的发展。相传神农为了解除人类生存受到的威胁,更好地发展农耕生产,深入山野,辩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用中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世本·作》说:"神农和药济人。"《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就夭伤之命……。"《史记·三皇本纪》也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些说明,自神农开始,古代才有中医中药,神农是我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也正因为如此,秦汉之际成书的第一部药物学典才名之曰《神农本草经》。  (三)农耕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晚期,在当时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氏族集团。根据各种记载和传说,大致可以认定上古中华民族就是由这三大氏族集团融合而成的。炎黄集团中,黄帝由于战胜了炎帝神农族、东夷九黎族(以蚩尤为首),成为氏族部落联盟的盟主,成为最先统一中原地区的领导者,以后又战胜三苗族,加速了三大氏族集团的融合。黄帝就自然的被推崇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而炎帝神农族由于较早地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文化 ,有较为发达的农业,人口得到迅速的增长,地盘不断扩大,在三大集团中占据有利地位。即使在今天,我们从历史遗迹,依然可以看到炎帝神农活动广阔的范围。如陕西宝鸡渭河流域一带是炎帝神农最早农耕种粟的地方,当地还有神农庙,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的故里,当地还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等。鄂西有神农采药的神农架和洗药的神农溪。湖南炎陵县有炎帝陵。古籍记载太原有神农尝药之鼎,成阳山有神农鞭药处,河北怀来有炎帝作战的阪泉之野等等,这些都应该是炎帝神农(或其后裔)活动过的地方。  古籍对炎帝神农后裔活动的记载,包括的范围更大。如周初大分封时,东方受封的姜姓(即炎帝神农的姓)国有伊、共工、陆浑、向、焦、沈、约等达19国之多。炎帝族四岳的后裔吕尚被封为齐候,至春秋齐桓公时,拼国三十,成为东方大国和中原霸主。神农一支祝融氏成为楚国的祖先,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强盛起来,灭国六十余个,几乎统一了当时中国南部地区。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族后裔,在全国各地分布相当广泛,在构建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形成上古中华民族三大集团中,炎帝神农具有农耕早、人口多、地域广、后劲足等优势,政治地位虽不如黄帝族,但与黄帝族同处中原地区,融合时间长,融合最彻底,终于成为一体,所以在构建中华民族过程中,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而炎、黄两帝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海峡两岸的人们,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并以之为自豪,这一切应归根于炎帝、黄帝的伟大贡献。  (四)农耕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炎帝神农发明农耕推断,神农的时代,大体上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当时是氏族社会,没有国家,没有阶级,不属于文明社会。随着农耕生产的发展和繁荣,中华大地上逐步地出现一些文明因素、出现一些文明地点和文明核心地区,这正是文明起始阶段的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炎帝神农发明农耕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为文明社会的诞生打下了物质基础。神农时代,我国的农耕文化,已逐步发展起来。根据考古发现,当时驯化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有芋、粟、稻、黍、油菜、小麦、大麦、高粱、稷、葫芦、白菜(或)芥菜、麻、花生、芝麻、甜瓜、蚕豆、莲子、菱角等,从种类上分,已栽培成功了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蔬菜作物。  驯化饲养的主要动物有猪、狗、羊、牛、马、鸡、驴、鸭、蚕等,除了食用、役用外,还建立了原始的蚕丝业。中植业和饲养业并存,互相促进,推动了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从而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农产品的增加、手工业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剩余产品的增长,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文字的创造、文化科学的兴起和国家政权的形成。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文明社会的诞生。可以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文明社会。  在中华文明特点的形成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根据考古资料,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中原文明核心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具有一体化结构和整体统一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文明一大优点。世界几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历数千年没有中断,而且一直绵延到现代。  炎帝神农部落从渭水中游迁徙到中原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一带,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地区的农耕文化迅速发展起来。中原地区逐渐成为全国史前文化核心区域。中原以其强劲的活力和居中的地理位置,在交流与争斗中,多方文化于此融会凝聚,又向外辐射影响,发挥着传播文明巨大的核心作用,使周边地区的不同文化逐步融入中原文化,也使中原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活力,最终形成长盛不衰的中华文明。  为原始精神文明奠定了基础。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物质生产的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也不断进步,原始的科学、文化、艺术开始出现。如农耕定居孕育出原始的建筑文化,陶器的应用孕育出原始的彩陶文化和后来的陶瓷文化,利用中草药治病孕育出中医学;养蚕缫丝纺织孕育出原始的丝绸文化;原始农业对气象知识的需求,产生了天文学和历法学,精神娱乐的需求,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乐器,还有装饰文化、集市文化、茶文化等等,传说这些都与神农有关,是神农对原始精神文化的贡献。  另一方面,神农及其族人,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一代代地传承,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中产生了总结经验,改造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思想。这些思想有的后来成为道家思想的源头,有的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综合技术体系思想的源头。炎帝神农在制耒耜、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驯畜禽、养动物等劳动实践中,培养了勤劳勇敢,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这些精神后来都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遗产。  二.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一) 原始农耕的发展  农业可以分为原始农业(使用木石农具)、传统农业(使用金属农具)、现代农业(使用现代化农具)三种历史形态。自炎帝神农发明农耕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后,原始农业不断发展,至夏朝时出现了金属农具,已有精耕细作技术的萌芽。至战国、秦汉时期,精耕细作已发展为成熟的技术,终于形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综合技术体系。这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它是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一农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二) 原始农耕发展后的现实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繁衍、振兴,国家的兴衰成败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湖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江汉平原是全国的大粮仓。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我省担负着及其重大的任务。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广大农村的状况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农业。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的落后和不足部分,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中合理的有用的部分,例如精耕细作技术综合体系就是传统农业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继承的部分,有必要予以重视。  重新认识精耕细作指导思想("三才"理论),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才"理论认为世界由天、地、人三大要素构成,并把世间一切事物都放到这样一个大框架中去考察。这种理论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各个方面。正是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人们看到了生物体这一部位与那一部位之间的联系,这一生育阶段与那一生育阶段之间的关联,看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关联,并加以利用。也正是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我国古代农业重视农业系统中废弃物质的再利用。在"三才"理论系统中,人不是以自然主宰者身份出现的,而是自然过程的参与者,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因而产生保护自然的思想。人可以干预自然,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违反客观规律。因此中国的传统农业总是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即所谓"三宜",把这看做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就有了主动权,可以"盗天地之时利",可以"人定胜天"。"三才"理论要求,精耕细作要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总之"三才"理论中包涵很多辨证的科学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2.重新认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西方式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由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的,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不够。西方国家基本上是按照工业化的模式改造农业,又偏重于以石油作能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农业再生产的本性,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抗药性增加、品种资源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农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和自然的协调,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重视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和利用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重视对太阳能的多层次利用,重视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等。而这些正是精耕细作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行精耕细作、轮作倒茬、多熟种植、用养结合、综合防治、多种经营、循环利用等技术措施,不仅能提高产量和品质,而且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利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精耕细作也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之适应现代的生产条件,使之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优点。  3.重新认识精耕细作发展的方向,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选择合理的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发展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投入,扩大种植面积达到提高总产量的目的;二是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前者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没有可供扩大的土地面积,已是一条行不通的途径。所以发展农业生产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就是走集约经营,提高单产的道路。而这正是精耕细作给我们指出的方向。  摄影艺术对于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在艺术史上非常有名,有人曾说:“印象派的画家都非常执着于摄影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摄影对绘画的显著影响:   照相机所表现对象的明暗对化。   自由的构图。   背景描绘的略化。  这些都从  1、印象派画家们对于光的性质所采取的科学态度;  2、平面化的远近法;  3、不习惯的角度;  4、对画面端明确的处理等处表现出来。  B型超声检查(type-B ultrasonic ),俗称“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在临床上,它被广泛应用于心内科、消化内科、泌尿科和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作为一名辅助科室的医生,我发现患者对B超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现在我就和大家谈一下有关腹部“B超”检查的小常识。 CT、核磁共振一定优于B超吗?答案是否定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影像诊断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有许多优于CT、核磁共振的特点。 首先,它不但能发现腹部脏器的病变情况,而且可以连贯地、动态地观察脏器的运动和功能;可以追踪病变、显示立体变化,而不受其成像分层的限制。例如,目前超声检查已被公认为胆道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第二,B超对实质性器官(肝、胰、脾、肾等)以外的脏器,还能结合多普勒技术监测血液流量、方向,从而辨别脏器的受损性质与程度。例如医生通过心脏彩超,可直观地看到心脏内的各种结构及是否有异常。 第三,超声设备易于移动,没有创伤,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在床边进行诊断。 第四,价格低廉。超声检查的费用一般为35-150元/次,是CT检查的1/10,核磁共振的1/30。这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是比较能够承受的。“B超”也因此经常被用于健康查体。但所有这些是不是说“B超”各方面都优于CT、核磁共振呢?也不是。比如B超在清晰度、分辨率等方面,明显弱于后者,而且对空腔器官病变易漏诊,检查结果也易受医师临床技能水平的影响。

关于农业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基本上不是核心就不难发表。 经济类很多,随便就可以找到。 版面费一般都是200到250一个版面。 找投稿方式只要到期刊或者壹品优刊的官网就可以了

现代农业版面费

2007年以来,宝鸡市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以千头现代化奶牛场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畜牧大市建设扎实推进 据统计,截止去年年底全市牛存栏81万头(奶牛73万头)、猪39万头、羊97万只、家禽3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6%)、5%、4%和5%;出栏牛42万头、羊32万只、猪89万头、家禽3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3%、3%、9%;全市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22万吨、07万吨和6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和4%;畜牧业实现产值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占农业总产值的43%,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单产再创新高 全年播种粮食面积05万亩,同比减少48万亩;总产1万吨,单产300公斤,同比增长3%和2%,均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总产64万吨,比减9万吨,下降0%;秋粮总产4万吨,比增1万吨,增长2%。 果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全市果园总面积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果品总产8万吨,比上年减产2万吨。其中苹果5万亩,产量6万吨,较上年减产5%。预计全市果品总产值1亿元,较上年增加7亿元。全年蔬菜生产面积72万亩,比去年增加3%,其中日光温室55万亩、大中小棚2万亩,分别增长10%、8%。 农业产业化格局逐步呈现 新认定5家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69户,其中国家级3户、省级17户、市级49户,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9亿元,为农民增收4亿元,同比增长5%、9%和7%。 科技兴农步伐不断迈进 创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149个,市级命名表彰25个;建有部级科技入户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村13个,示范户3万户,辐射带动农户40万户以上。 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 全年共争取各类农业项目63个,总投资441万元,其中中省以上投资达到19万元,2004年底以前经农业部批复立项的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2万口,累计达到27万户。争取发放农机补贴990万元,购置机具2790台(件),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5万千瓦,大中型与小型拖拉机比例达到1:07,机耕、机播、机收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78%、87%、40 %,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65%,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获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93万亩。涌现出太白蔬菜,眉县猕猴桃、草莓,扶风、凤翔和陈仓的绿色苹果、凤县花椒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加大农业政策性补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7400万元、小麦良种补贴1111万元、畜牧良种补贴1486万元、地膜玉米补贴506万元、大型农机具补贴990万元。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73元,年度净增值首次突破300元(319元)同比增长13%。

这个得看项目面积、规模、规划的广度与深度综合评估的,建议可以找做农业规划的设计单位来咨询一下。

现代农业研究期刊版面费

按照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公分为五个等级,即为A+, A, B+, B,C。农学方面的包括以下269种。其中1-55为A+和A类的排名。1 土壤学报A +2 作物学报A +3 中国农业科学A +4 中国水稻科学A +5 水土保持学报A +6 农业工程学报A +7 土壤A +8 园艺学报A +9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A +10 植物病理学报A +11 果树学报A +12 玉米科学A +13 茶叶科学A +14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A15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 A1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A17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A1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A19 麦类作物学报A20 中国生物防治A21 植物保护学报A2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A2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A24 华北农学报A25 土壤通报A26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27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A28 农业现代化研究A29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A30 大豆科学A31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A32 棉花学报A3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A34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A35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A36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37 新疆农业科学A38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A39 核农学报A40 江苏农业学报A41 分子植物育种A42 农业机械学报A43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A4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A45 农药学学报A4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47 农药A48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A49 植物保护A50 杂交水稻A51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A52 江苏农业科学A53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A54 西南农业学报A55 中国土壤与肥料A

是省级普刊,你可以去万方,知网等正规大型网站查看

核心期刊都不好发 现在都要拿版面费 《经济管理》发一篇要将近3万,国际贸易 双核心(CSSCI A类、08北大核心) 6万宏观经济研究 双核心(CSSCI A类、08北大核心) 2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双核心(CSSCI A类、08北大核心) 5万*经济问题 双核心(CSSCI、08北大核心) 00 *财经问题研究 双核心(CSSCI、08北大核心) 00 经济纵横 双核心(CSSCI、08北大核心) 00 价格理论与实践 双核心(CSSCI、08北大核心) 00 华东经济管理 双核心(CSSCI、08北大核心) 00 管理现代化 双核心(CSSCI、08北大核心) 00 宏观经济管理 双核心(CSSCI、08北大核心) 00 *开发研究 双核心(CSSCI扩展、08北大核心) 00 想发的话我帮你联系编辑希望采纳

  • 索引序列
  • 现代化农业期刊版面费
  • 现代农业期刊版面费
  • 农业现代化研究版面费
  • 现代农业版面费
  • 现代农业研究期刊版面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