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亚洲周刊总编辑

亚洲周刊总编辑

发布时间:

亚洲周刊总编辑

老板刘长乐总编 吕宁思 好像 董家耀也是小老板以下是凤凰卫视高层的背景资料: 刘长乐,1951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1983年进入中央人(和)民广播电台,先后任记者、编辑、新闻评论员及高级管理人员,多次参与重要国事及重大事件的报道和评论。1988年刘移居国外。据说身为董事局主席的刘长乐,早在他做中央人(和)民广播电台部门主任时,是一名有成绩的新闻人,曾在全国新闻比赛中获奖,口播出色。对于创办凤凰卫视的动机,他在文章中说:“我们一开始做凤凰卫视的时候,就没有想拿它来挣钱,当然也不想亏钱。” “我们为什么要办一个华人资讯台呢,董建华先生称赞说我们办了一件好事。董特首说以往人们只能看BBC和CNN,都是用西方人的观点来解读中国人或亚洲人的事件,这下我们终于有了用中国人的观点来解释亚洲新闻的频道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国内的公开资料中,刘长乐的财富是如此得来的:“刘长乐原来在中央人 (和)民广播电台干记者。1988年移居海外,1990年驻足香港。随后,刘长乐在石油贸易和房地产业务上掘到了“第一桶金”,然后果断地在地产经营中激流勇退,避过了此后绵延日久的楼市低迷。”八十年代的中央人(和)民广播电台记者竟然有如此丰厚的收入,能够在移居海外后短短四年里就从事对资金量要求很大的石油和房地产业务并获利,实在不能不令人怀疑:他的这些资金到底是不是他自已的? 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曾任北京广播电视学院电视系主任逾10年,任副院长6年常务副院长,还是广播电影电视部研究海外媒体的五人小组成员。为大陆主要电视制作人之一。负责节目企划、节目风格、节目内容、节目制作,协调各频道管理,并兼任中文台台长。 曹景行:1978年从皖南山区回到上海,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9年春天到了香港,到《亚洲周刊》当撰述员。后来又成为了原《亚洲周刊》的总编辑。 邵文光,凤凰卫视欧洲台的台长,地地道道的外交官,中国驻美国的公使级参赞,正局级干部。是一个国际型的公关专家。《欧洲之旅》就是他上任后的大作。 崔强:出任公司常务副行政总裁。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在中央人(和)民广播电台任职10年,曾任北京天华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加盟后负责公司整体日常运作、对外公关及宣传,协助建立并执行公司的发展战略。 余统浩:出任公司执行副总裁。毕业于中国人(和)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知名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历任广东电台台长、珠江经济台台长、广东省电视台副总编、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副总经理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加盟后主管广告业务及市场推广网络。 至于凤凰卫视的资金来源,据凤凰卫视自已介绍:“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主要由三家股东所组成:今日亚洲有限公司、香港卫星电视有限公司及华颖国际有限公司。卫星电视有限公司由美国新闻集团全资拥有,有丰富的营运国际媒体经验。今日亚洲的主要股东实力雄厚,在中国大陆市场上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多年来已在石油、贸易、公路、地产、实业以及文化等领域投资近百亿。今日亚洲与中国大陆各界广泛密切的关系,为凤凰卫视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华颖国际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全资附属公司,在中国及国际财务运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对于中国市场的开拓有深刻的理解和广泛的资源。”而据调查,刘长乐控股的今日亚洲控股公司与卫视集团、华颖国际广告公司按45∶45∶10的比例出资,共建“凤凰卫视”,由此可见,刘长乐与中国银行的下属公司华颖国际就占了55%的股份,凤凰卫视实际上是一家中资控股公司。“国际传媒巨子向来都是要控股的,但在凤凰项目上默多克放弃了控股,这一点说明了他的远见。”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事实上,如果说这是默多克的远见,倒不如说是他对刘长乐等人背景的了解“有官方背景的股东,当然是要控股的。” 从以上资料来看,凤凰卫视正如传闻那样,的确是一家官味十足的中资电视台

曹景行现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陈鲁豫称他“师奶杀手”,窦文涛叫他“新闻雷达”。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曾任《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的曹景行,从幕后到幕前,从平面媒体到卫星传播,多年来累积了丰富的新闻知识与经验。 勇于面对挑战的曹景行不但为凤凰卫视创造了多个深受欢迎的时事节目。中文名: 曹景行 别名: 新闻雷达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47年 职业: 新闻记者 主要成就: 现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目录人物简介个性主张阅读是开讲的坚强后盾受教于父亲是一种奢望烦恼和心愿五十一岁成了“电视人”不安分的性格时事开讲时事开讲的成功之道遥控器和“五角钱”理论自由的新闻空间人物简介 个性主张 阅读是开讲的坚强后盾 受教于父亲是一种奢望 烦恼和心愿 五十一岁成了“电视人” 不安分的性格时事开讲 时事开讲的成功之道 遥控器和“五角钱”理论自由的新闻空间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1947年生于上海。1968年起皖南山区插队10年。1978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 曹景行1982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   1989年移民香港,应聘做《亚洲周刊》撰述员,一年后升为编辑,两年后升为资深编辑。   1994年成为副总编,同时兼任《明报》主笔,写社论和评论。   1997年转行电视,出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998年入凤凰卫视。   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景行长安街》节目主持人。现主持东方卫视《双城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评论员。随着曹景行在内地知名度越来越大,在街上也不时被人认出。有人对他说,“我晚上睡不着觉,看了你的节目觉得还不错,养成习惯后以后不看还睡不踏实。”曹景行便开玩笑说,希望这样的“失眠者”、“夜猫子”越来越多。高中毕业,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一晃10年,再读大学时,已是拖妻带女,30出头。毕业后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世界经济,五六年中每天在中外报刊资料室里从早坐到晚,一直坐到年过40,移居香港,一切又从头开始。 香港回归那一年,忽然感到自己已是50岁的人了,应该找一些更有趣的新鲜事情做做看,于是改行做电视。 1998年7月凤凰台要开《财经论坛》,想找一个头发有点白的人来主持,照了一下镜子,觉得可以试试,就这么试了一年。编辑本段个性主张阅读是开讲的坚强后盾  不管任何时候,提起自己的成就,曹景行都会谦逊地说,“我们就像一个球队。我不一定是踢得最好的,但我正好在这个位置上,球正好到我脚下,如果这个球踢开了,也未必说我本身很好,是因为这个机会好。”这句话,也印在了他新书的扉页上。   “做主持人时,我消耗的全是年轻时代的累积。”曹景行说,在这种累积之上,每天看到的资讯和新闻,便自动在头脑中分类,“比如以巴冲突,我30年前就开始关注,两岸关系关注了20年,中美关系关注了30多年……对我们来说,每个突发的新闻事件都能和原来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历史的脉络上有系统地做新闻,就会很清楚、准确。” ?阅读,是曹景行“开讲”的坚实后盾。他把自己的阅读分为年轻时的“乱翻书”和现在的“读报时代”。“知青时期在安徽,是最想看又看不到东西的时候。大家互相传书,拿到手上就翻。”身处资讯匮乏的农场,曹景行像一块海绵,从农场发给干部的书中汲取养料,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马列著作,抓到手就狂读。这一路,他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等等艰深的书读了个遍,“比如说我拿一本黑格尔,非常枯燥也会去看,甚至还不止看一遍,不管读不读得懂。” 到大学,他囫囵吞枣的“乱读”时代结束,开始系统地消化整理之前的营养。“我有更多的时间来看我想看的书,除了上历史系的课,我还去上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的课。在社科院的六七年,我也大量阅读——这些都成了我后来做新闻工作最重要的后盾。”   时代造就他们的遗憾,却也造就了厚积薄发下的辉煌。在曹景行看来,这种经验是一个时代的普遍经验,而“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这种心态和环境”。曹景行将沉淀的智慧一点点释放,也适时补充新的资讯和知识。在媒体眼中,他是新时代的“知道分子”,以独特的真知灼见走在时代前列。   曹景行却无意长久地在浪尖激荡,而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古人求知模式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似乎只完成了一半,“我喜欢摄影,想到处走走。我每天都会看碟,电影有时比新闻深刻,能反映不同国家的人和社会。”   现在的曹景行,在北京高校享受着宁静的学者生活,也时常以写作和策划的方式介入媒体。“不管我是否离开新闻媒体,都会保持阅读习惯,每天读10份日报。”受教于父亲是一种奢望   ?曹景行有个横跨政治、历史、新闻和文学“四界”的父亲———曹聚仁,曹聚仁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入门弟子,与鲁迅交往密切,写有《鲁迅评传》,1950年只身赴港从事自由写作;1956年起,曹聚仁为国共和谈之事频频北行,是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台湾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也秘密邀其“畅谈”,密商两岸和平统一事宜。曹聚仁去香港时,曹景行才三岁,虽然父亲以后频频北上,但和家人共聚的日子加起来最多也只有一个月。直到1972年,父亲即将辞世,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曹景行从安徽乡下返回上海,和姐姐曹蕾一起赶往澳门,却没能见到父亲在世之前的最后一面。曹景行在《〈香港文丛(曹聚仁卷)〉前记》中写道:“每当朋友说我在香港新闻界打工是‘继承父业’时,我难免肚中一番苦笑。来香港后,曾看到好几篇文章,作者都讲到早年如何受益于我爸爸之教;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及。”烦恼和心愿  随着曹景行在内地知名度越来越大,在街上也不时被人认出。有人对他说,“我晚上睡不着觉,看了你的节目觉得还不错,养成习惯后以后不看还睡不踏实。”曹景行便开玩笑说,希望这样的“失眠者”、“夜猫子”越来越多。 曹景行不过出名也有出名的烦恼,曹景行并不是个很注重小节的人,现在出门前也得看看穿着是否合适,举止是否得体。“有一次,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卖冰糖葫芦的,一时嘴谗买了一串,但想想在马路上吃被人看到不好,只好藏在衣服里回宾馆才饱了口福。” 50多岁的曹景行依然童心未泯,不肯服老。“在我们评论组里的7名评论员,我不是最老的,还有3个都比我年纪大呢。”所以,无论是搞策划、跑采访、说评论、办记者站,曹景行都忙得不亦乐乎。谈起未来,他没有明确的规划,“做自己没做的事情,未来仍然充满变数”。五十一岁成了“电视人”  说起自己的事业发展,曹景行连说没想到。因为他到了近30岁才看上电视,到了51岁“知天命”的年龄反而“触电”成了电视人,由此他忍不住感慨:生活真是充满了偶然。   10多岁的他碰上“文革”,和不少上海知青一起到安徽的农场里插队落户。   “文革”后期,他开始从农场发给干部的书籍中“吸取养料”,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马列著作,抓到手就如饥似渴地读。   1977年恢复高考,曹景行本来想报考化学系,但因准备不够充分,就报考了把握较大的文科。次年,他和妻子一起双双考上大学,一个学历史,一个学化学,重回上海。后来进入上海社科院工作。   年过40岁之后,他又选择香港作为事业的新起点。他一开始就进入格调较高的《亚洲周刊》,后又担任了《明报》的主笔,写评论得心应手,为目前在凤凰卫视“说评论”铺平了道路。 曹景行“人家说我从事新闻是子承父业,但其实我4岁时就和父亲(曹聚仁)分开了,更多的是从他4000多万字的作品中受到熏陶,他淡泊名利的性格对我影响很大。”因此,他对女儿的事业也同样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现在女儿在美国做市场营销,也有回国内发展的想法。他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女儿身上,只是把得到的资讯提供给她参考。不安分的性格  曹景行早年在社科院做了多年的研究工作,面对做学者和做新闻人的取舍问题。曹景行主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由于他性格里带着那么点“不安分”。一谈到新闻,他眼中闪着老顽童式兴奋的光芒,他甚至用“好玩”和“刺激”来形容做新闻的感觉。特别是遇到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影响着整个社会、整个人生。做为一个新闻人,能够见证历史发生在你的身边并且能够直接参与的感觉是一 曹景行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使人兴奋并且持之以恒。   曹景行选择做新闻人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环境所迫。初到香港时,内地的学位是不被认可的。进不了大学,做不了公务员,就只剩下两条出路,一个是经商,另一个就是进媒体。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媒体。到凤凰之后,曹景行起初只是做策划工作,帮窦文涛想点子,帮《杨澜工作室》出主意。直到1998年7月,凤凰台要开《财经论坛》,想找一个年纪稍微大点儿的人做主持,他才决定试一试,就这样试了一年。这期间赶上了两会和克林顿来访,他又开始试着做评论。这一做就做到了1999年。1999年5月9日,北约的导弹轰炸了中国驻南大使馆,大规模的电话连线和他救急用的及时评论获得了观众非常强烈的反馈。同时,这个重大事件让曹景行发现了自己的未来空间,就是在《时事开讲》做评论员。编辑本段时事开讲  《时事开讲》做到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固定的收视群。虽在深夜播出,却已形成一批高层次的政要、企业管理人员等固定收视群体。曹景行说,因为他力争在节目中提供给观众“第一解释权”,即在新闻事件报道后的第一时间,对新闻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这就涉及到了政治评论的火候问题。曹景行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首先就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新闻基于事实,不仅是当天发生的新闻事实,而且要禁得住未来发生的事实的检验。第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是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时事开讲的成功之道  《时事开讲》的成功还在于评论员不是以高高在上的专家角度向观众灌输某种概念,而是一种平等的关注与交流。如果碰到敏感问题,那就在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多走半步”。这个半步,就是指《时事开讲》针对某件新闻事件相较于其他媒体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解读。遥控器和“五角钱”理论   说起工作,曹景行滔滔不绝。他主持的《时事开讲》节目,虽在深夜播出,却已形成一批高层次的政要、企业管理人员等固定收视群体。他说,因为他力争在节目中提供给观众“第一解释权”,即在新闻事件报道后的第一时间,对新闻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他还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遥控器”和“五角钱”理论。无论是做电视还是报纸,脑子里总要想着:观众和读者实际上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利,节目、报纸不好看,随时可以使用遥控器换台、或者不掏出口袋里的“五角钱”买报纸。所以,如果连记者自己也不感兴趣的内容,最好别让它随便“出炉”。   曹景行说,这些理论也是到了香港才总结出来的。因为凤凰卫视是商业性电视台,做节目一定要考虑成本和回报。“我们一般不为整体包装大量投入资金,而是集中精力打响栏目品牌,一年开创两三个,5年就是十几个,观众自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广告收入也随之而来了。”编辑本段自由的新闻空间  曹景行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说假话、不说自己不相信的话是底线。当然,这并不代表什么都可以说。相较于其他主流媒体甚至于西方的权威媒体,凤凰给予评论员的表达空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就拿《时事开讲》的选题来说,直到现在,每期节目的内容既不提前审题也不报题,所有的程序由评论员一气呵成。这在其他电视媒体是绝无仅有的。凤凰是个难得的媒体,她是中国改革发展、新闻界本身转变和中国走向世界几个因素结合的产物。十年,对于孩子来说,这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接受教育,开始人生起步的年龄,而对凤凰卫视而言,这十年,已经让凤凰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走向了成熟。这十年,凤凰开始一步步向他们的目标迈进: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凤凰人的声音。他说,若干年后,当你回首过去,你能在中国新闻的发展史上找到凤凰的地位,她的作用就在于她起到了引领中国媒体走向世界的催化剂作用。

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江迅

如今已有七十岁高龄的她,依旧不屈服于岁月,优雅一如往昔。从宫雪花的身上,我才看到,真正的美人,其实从来都不止在皮囊。

曾被克林顿接见,被称为“中国第一美妇”的她,如今怎么样了?美女如云的娱乐圈,人人都有着一张完美无缺的脸。只是这一张张精致的脸,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整容、微调的痕迹。而在那个没有整容,没有滤镜的年代,有一个被称为“中国第一美妇”的女人。她的美貌惊艳了整个法国,就连美国总统克林顿都为她倾倒。她就是娱乐圈曾经的神话人物,宫雪花。今年年初,久未露面的她出席了“世界湾区小姐选美”活动现场,与香港资深传媒人、亚视前高级副总裁叶家宝、杨玉梅、蔡国威等人一起参与启动仪式。画面中72岁的宫雪花带着口罩站在C位,不管是气场还是姿态都落落大方,完全让人看不出她的年纪。在面对现场记者采访时,她还笑称自己有意参加这次的选美比赛,只是由于泳装赛制的原因放弃。这位72岁的老人看上去完全是一副不输给命运的样子,还想着缔造传奇。但事实上,她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的确也堪称传奇。宫雪花原名叫江迅,出生于上海。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得不到保障,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辍学外出打工挣钱。外面的世界总是诱惑颇多,文化大革命时期,宫雪花因为走私贩卖被判入狱,在监狱里服刑了两年之久。监狱里的两年让她认清了人情冷暖,也让她意识到,成功不能只靠自己,很多时候背靠一棵大树才好庇荫。于是她立志,一定要进入上流社会。出狱后的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开路,为了参加“华裔小姐”比赛,不惜去黑市打工。在赚足了路费之后,她果然不负众望,凭借着娇媚的脸蛋和丰腴的身材,一举获得了法国“华裔小姐”冠军,还由此得到了一位法国驻沪领事馆先生的青眼。这位法国领事年轻有为,在那个不流行“姐弟恋”的年代,他能和宫雪花走到一起,足以证明宫雪花的美貌与魅力。很快宫雪花如愿嫁到法国,成了一名法籍公民。结婚之后,宫雪花像所有太太那样,生儿育女。然而好景不长,她背井离乡来到法国,却并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和生活,丈夫又常年因为工作留在工作聚少离多。于是在为丈夫生了两个孩子之后,两人就因感情破裂而离婚。离婚后的她只身来到香港,虽然这时的宫雪花已经年过半百,但她并不甘心就此泯于众人。她认为,自己的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自己一定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被所有人看到。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美人总是多受上天眷顾。在香港举办“亚洲小姐评选会”中,47岁高龄的宫雪花凭借着妖娆的身材,娇媚的脸蛋顺利走入五强。虽然未能摘下桂冠,但以高龄参加比赛并走入决赛的她,顺利赢得了港岛、东南亚及内地媒体的强烈关注。宫雪花从此一夜走红。她再次踏上选秀舞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参加美国世界太太选美大赛,获得“最佳民族服装奖”。宫雪花励志的人生和自信的光彩折服了世界,她被《中外名人辞典》评为世界名人,《亚洲周刊》把她评为“亚洲十大新闻人物”,并荣幸受到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接见。她成为了第一个高举五星红旗,参加“世界太太”竞选的中国女性,也终于实现了被世界看到的梦想。在参与选美比赛的时候,她还踏足娱乐圈,参与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拍摄。先后出演了《包青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康熙王朝》(惠妃)、《97变色龙》、《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香港一家人》等等。《杨门女将》中饰演萧太后。这个时期的宫雪花年龄已经不小了,很多剧里导演对演员着装有特殊要求,偶尔还会需要穿得比较性感。已是天命之年的宫雪花,穿着性感诱惑的衣服却并不出戏,这也让很多媒体称她是“中国第一美妇”。名利双收后,她也不再满足于演艺事业,开始潜心研究绘画与书法。宫雪花举办的书画展。为了充实自己,她攻读了“书法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的双硕士学位,还给自己出了本自传,书名也如她本人一样张扬,就叫——《我如何一夜成名》尽管书名张扬,但她的确有自信的资本。宫雪花作为第一个夺得法国“华裔小姐”冠军、第一个踏入不限年龄的“亚洲小姐”五强、第一个举起五星红旗参加世界太太竞选并获得最佳服装大奖的中国女人,这背后不仅需要经年累月的保养付出,还需要永不言弃的勃勃野心。坐过牢、出过国、被总统接见、人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如今已有七十岁高龄的她,依旧不屈服于岁月,优雅一如往昔。从宫雪花的身上,我才看到,真正的美人,其实从来都不止在皮囊。

亚太防务杂志总编辑周

空军世界上第一支正规的假想敌部队,是1966年以色列组建的“外国空军模拟大队”。当时,一名叫穆尼尔的伊拉克飞行员驾驶战机叛逃到以色列。以军遂迅速调集一批优秀飞行员,由穆尼尔按苏军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模仿敌军的空战动作。经过与该模拟大队进行对抗训练,以色列空军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其后与伊拉克的空战中,以1∶20的战损比率重创对方。陆军以色列组建这支假想敌部队的时间比1948年以色列宣告独立还要早,当时是作为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秘密抵抗力量,向英国占领军和阿拉伯人发动一场有限战争。目前,这支部队人数并未对外公开,它的训练基地位于内格夫沙漠深处,那里有建造的阿拉伯人房屋。以军眼中钉哈马斯也在这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哈马斯生产的“卡桑”火箭和组织人体炸弹袭击的手段都是这支部队教官钻研和模仿的对象。以军特别是南部军区的部队大多数要到这支部队接受对抗训练。这支部队要向兄弟部队教授从阿拉伯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到如何伪装成阿拉伯平民(头巾、隐形眼镜、阿拉伯服饰)等一切相关事项。在实战演习中,这支部队往往穿上哈马斯的便服,有的还系上哈马斯的绿头巾,手持AK—47步枪、RPG—7火箭筒,甚至在秘密地点遥控路边炸弹,出其不意地让以军受训部队吃这样或那样的亏。在近年来的巴以冲突中,这支部队往往还要去干自己的老本行——乔装到巴勒斯坦武装内部去搜集情报。数年以来,这支部队帮助国防军部队杀死了数百名武装分子,但他们发现,许多武装人员无法被捕获,因为这些狂热信奉宗教的战士宁愿战死也不向以军投降。这种结果使这支部队很多队员退役后在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陆军美国陆军的专职假想敌部队“第32近卫摩步团”创立于1981年,该部队由美第31机步团和第73装甲团的精锐组成。他们穿苏联军服、用苏军武器、开苏军车辆、照苏军条令作息、按苏军大纲训练和作战;成立几年内,在与一般美军的对抗中胜率超过90%——也难怪真正的苏联军官评价说:“他们看上去比苏军更像苏军。”反恐战争爆发后,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场实践表明,如今,美军作战的主要样式是平暴和反游击战。为此,欧文堡的国家训练中心新建了12个阿拉伯城镇,并在里面部署了1600名角色参与演习。他们从美国的阿拉伯聚居区中遴选出200多名伊拉克人,让他们扮演狙击手、自杀式炸弹袭击者、仇美情绪强烈的平民等角色。在训练中,参训的陆军部队要在这些“伊拉克村庄”中生活、训练、作战3个多星期。实际上,这里的条件比伊拉克要艰苦、危险得多。训练中心的导调人员通过先进的电子监视系统,专门在参训者松懈的时候,指示“反美游击队”向美军发起袭击。空军驻扎在美国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的美空军第57联队下属第414战斗机战术中队,是美空军主要的假想敌部队。在每年举行4次的“红旗”演习中,该中队负责对抗来自美空军以及盟国的受训飞行员的模拟作战。该中队的“红军”战术小组共驾驶8架F—16C战机,主要模拟俄系战机的战术和空战动作,同时也提供仿真地面防空系统、搜索与照明雷达的运作或模拟地对空防空导弹和高射炮火以及包括对雷达、通讯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干扰等。通过模拟世界上所有假想敌的反制措施,让参演部队尽可能地感受真实般的战斗,以确保其在未来的实际战斗中面临任何状况都能从容应付。在20世纪70~80年代,美空军曾有4个满编的“侵略者”中队,其中一个部署在英国,一个部署在菲律宾,剩下的两个部署在本土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它们在空战中模拟苏联战斗机的特点及战术,与美空军及其盟国空中力量的飞行员进行对抗演练,训练了数千名飞行员。但是,防务预算的减少使其规模在1990年曾缩小到只剩7架F—16,而这些战机及其机组人员都被吸收到“红旗”中队中,组成了名为“对手战术分队”的建制。2003年该分队又被重编为第64中队,并补充了5架F—16。目前,第64中队的活动包括支持F/A—22战斗机的作战测试、在每次“红旗”演习中扮演“红军”、参加每年在加拿大举行一次的“枫叶旗”多国空战演习等等。第64中队还将发起“引路”活动,把自己在训练方面的专长传授给美空军其他作战部队。由于美空军面对的主要威胁已发生变化,所以第64中队也必须与时俱进,而不能再通过模拟苏联战斗机来提高美空军的作战能力。迄今为止,第64中队仍采用原苏联依靠集中式地面指挥控制体系的空战模式,编制中有经验丰富的地面控制截击指挥官。然而,美空军潜在的对手即使装备着苏联/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其作战模式也都在逐步向西方靠近,即更加重视飞行员的自主性,并正在形成空中作战体系。目前,美国空军已在内华达州南部的内利斯空军基地重建具有传奇色彩的第65“侵略者”假想敌中队。第65“侵略者”假想敌中队于1989年被撤编,它当时装备了F—5E“虎”II型战机。重新组建的第65“侵略者”假想敌中队将装备9架F—15C战机,中队最后将装备24架战斗机。在重新组建后,第65“侵略者”假想敌中队将和装备F—16的第64“侵略者”假想敌中队一起为参训部队提供陪练。第65和其他“侵略者”假想敌部队将在空中、太空和信息作战行动中提供高逼真性的假想敌训练。 韩国潜心打造的“影子”部队则号称“除了效忠对象不是朝鲜,一切都是朝鲜的”,成员由从韩国陆军各个单位抽调的基层士官组成,完全按照朝鲜人民军的最高标准进行配备和训练,以方便韩军其他部队熟悉朝鲜作战的样式。“影子部队”跟朝鲜第8特种军一样,模拟通过海上或空中平台投送至敌人后方,单兵只携带维持基本生存的少量干粮,主要携带多达20公斤的武器和侦察装备。他们乘坐韩国陆军航空兵提供的MD500直升机或空军的C—119运输机,潜入山区和韩军的重要工事附近,仿照朝鲜特种兵“破坏”电线和通讯站点,“袭击”孤立的美韩军巡逻队,通过功率为5瓦的无线电台向上级报告美韩军的集结地、仓库和交通枢纽的方位,“帮助”导弹部队确定打击目标。由于朝鲜缺乏现代化的战场运输工具,“影子部队”也得学着朝鲜特种兵进行徒步穿越封锁线、长途泅渡等高体力训练。为了隐蔽行动痕迹,他们得靠随身行军镐乃至双手在“非军事区”掏地洞、地道藏身和渗透。一些没有被挑选进入“影子部队”的韩军士兵都庆幸自己没有去受这些“难以忍受的痛苦”。 印度军校假想敌部队的番号“54军”。 陆军印度陆军假想敌部队装备很好的,主战坦克以T-90S为主,另有大量改进型T-55、BMP-2战车还有北极星、米-35攻击直升机,实力很强大。 空军美国“环球战略网”2010年7月13日报道 ,长期担任假想敌部队的印度空军“空战技术发展与研究中队”已将现役的米格-27ML战斗机换成苏-30MKI,目的是在对抗训练中更好地扮演中国空军,模仿中国苏-30战机的技术战法,提高印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技能。报道称,该中队的换机举动与印度空军借鉴美国空军“入侵者”中队的经验有关。在印度空军参谋长纳亚克上将的推动下,印度空军假想敌部队从去年就开始酝酿换装计划,2010年6月,8架全新的苏-30MKI战机交付完毕,相关飞行员则全部来自绰号“闪电”的第20中队,他们都有超过800小时的驾驶苏-30MKI的经验,熟悉各种特技飞行动作。印度“live Fist”网站称,印度空军的这支假想敌部队专门研究潜在对手的空战战术,并训练己方飞行员如何予以反制。它成立于1971年,过去多以巴基斯坦空军为主要模拟对象,该中队使用多年的米格-21和米格-27战斗机,更适合扮演巴空军战机。但随着印度对中国空军现代化的担忧日渐加深,如今印度使用最先进的苏-30MKI飞机来扮演中国空军的第三代战斗机。报道称,中国空军也已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起多兵种协同、模拟战场情况更复杂真实的“空中蓝军”部队。近年来印度空军加大与别国空军的“不同机种战术训练”,学习新的作战技能。时任印度空军参谋长蒂普尼斯强调,与他国部队“切磋技艺”,能提高自身装备和战术水平。2003年以来,印度空军与法国、新加坡、南非、美国等空军分别进行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联合演练。但有分析认为,印度空军战机来源复杂,印度国防研究开发组织主席萨拉斯瓦特承认:“印度军方必须要明白,对成熟、优异的进口系统的诱惑可能无法抗拒,但没有任何一种外国武器系统可以完全与我们的长期需求相匹配。” 空军中国台湾 在台东志航基地部署着一支“假想敌部队”,其主要使命就是模拟大陆解放军的空战技巧,锤炼台军飞行员的空战应变能力。最近,台湾《亚太防务》杂志在台“空军司令部”的允许下,专访了志航基地内的战术中心,它被称为“台湾的TOP GUN”。据报道,台湾《亚太防务》的记者参观了志航战术中心、模拟机室、飞行员失重训练室以及隶属联队管辖的太麻里靶场等,同时还安排了许多动态操演课目,包括岛内首度举行的F-5E/F战机空中航拍、战机夜航、战机起降、潜力装挂等。在这次的采访行程中,台军开放F-5E/F战机空中航拍,这是台湾空军首度开放媒体实施高速机空中航拍。这次的空中航拍任务总计出动一架C-130H运输机、两架F-5E战机和一架F-5F战斗教练机,C-130H充当空中航拍的摄影平台,三架F-5E/F在空中实施多种队形变换以供媒体拍摄;其中的F-5F还额外担任摄影机的任务,其后座飞行员同时对C-130H和F-5E实施空中航拍作业。据称,针对这次的空中航拍行程,第737联队共规划了五种基本飞行队形供媒体在空中航拍。报道称,志航战术中心归口于台湾空军第737联队,位于台东县东北约4-5公里处,该中心骨干力量源自第46中队,它过去主要担负假想敌训练任务,后来合并形成战术中心,负责全军战术战斗专精及各战斗部队轮训业务,号称“精英中的精英”。而第737联队的前身是“空军部队训练中心”,于1972年4月1日成立。据称,F-5E/F机群目前是空军里役龄最老的战机,它正面临着与所有的老装备一样存在的最大问题—零附件的消失性商源,加上大部分的飞机都已累积了很高的飞行时数,维持整个机队运作相当不容易。因此,志航基地的F-5E/F目前已不接战备任务,专门执行部队训练任务。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报道,第46中队装备的F-5战机已无法满足任务的需求,台军考虑将来由F-16战机代替,充当训练和演习中的大陆最先进的苏-27战机。而在20世纪90年代,台军通过秘密渠道差一点从独联体某国引进至少4架原装的苏-27战斗机,后因“立法院”不配合调拨特别预算,使第46中队用上真“苏-27”的美梦泡汤。

尽管我国有着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而且把所有岛屿的海岸线也计算在内则长达32000多千米,拥有黄海、东海和南海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然而,翻开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西太平洋上一系列大大小小呈弧线型分布的岛屿却紧紧地封锁着我国进出太平洋的门户,使我国诸海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美国在这一系列呈弧线型分布的岛屿上重兵把守,将其变成西方国家用来封锁亚洲大陆的所谓“岛链”,因此中国海军要走向大洋,就必须首先冲破这一道道岛链,打碎套在我们身上的重重枷锁。  三线配置   美国目前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基本上分为“三线配置”,第一线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冲绳、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驻军和基地组成,这一线基地群是美国和日、韩等国向西部署的最前沿,也是日美链式部署中最严密的一条线,堪称是一条围堵亚洲大陆的封锁岛链,被国际军事界称为“第一岛链”;第二线部署则以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为中心,由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一系列基地群组成,被称为“第二岛链”,它是一线亚太美军和日、韩等国的后方依托,又是美军重要的前进基地;第三线部署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被称为“第三岛链”,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美国不断充实太平洋的基地带,加强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力图使得海上军事遏制、封锁的态势对其更为有利。按照美国的战略部署,第一岛链是其扼杀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道“绞索”。该岛链内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至日本群岛,主要是针对苏联太平洋地区的;而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至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则主要是包围中国的。   由于以日本诸岛为基干的第一岛链北半段基本覆盖了东亚沿海,使日本控制着东亚、特别是东北亚的绝大多数出海通道,日本事实上是东北亚进出太平洋的大门。日本对于东亚地区各国向太平洋方向的发展,从事太平洋方向的军事活动,都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美军高级将领曾表示,未来美军在亚洲地区作战,如果没有第一道“封锁岛链”作为前沿基地,其防御将不得不撤退到夏威夷。为此,美军加强同日本等国的合作,企图使这条岛链“更加坚固”。在美国的“鼓励”下,日本大力发展准航母和轻型航母,已经拥有16艘性能先进的常规潜艇,而且“宙斯盾”导弹驱逐舰等先进水面战舰也越造越多。   第二岛链是遏控太平洋地区海运和空运的重要地带。美国计划将关岛建成其实现“主导亚太之梦”的中心基地。该岛地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最南端,是美军前沿部署和支援基地的战略要地。以关岛为中心的各个岛屿构成了亚太美军第二线基地的北翼。与第一岛链一样,美国对第二岛链的巩固也是不遗余力。美国防部2001年10月1日向国会递交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出了“东亚沿岸地带”的新概念,范围从孟加拉湾到日本海,远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认为该区域是充满挑战和“逐渐成为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敏感地区”,而美国在这一区域的前沿基地和盟国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其实这一概念并不新鲜,它就是上述第一、二线锁链的翻版,其目的无非是强调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关注,为继续增强亚太兵力制造借口。   第三岛链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指挥中枢和其本土西海岸支援前沿基地的中转站,美国将这线岛链作为主导亚太的大本营和大后方来大力经营。特别是设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上的基地,由于可通过白令海峡与俄罗斯隔海相望,是执行战略侦察、预警和本土防空的前沿阵地。在这些基地上部署有远程警戒雷达和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冷战后,美国为了将侦察“触角”伸向亚太地区,加紧了这一地区的活动。   在这三线配置的基础上,美国还在构筑更大的“包围圈”。美国防部1997年5月20日出台《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称,中国在2015年后可能成为美“地区性或全球性势均力敌的对手”,为此美国竭力要在中国周边构筑“阵地”包围中国,依靠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综合手段遏制中国实力的增长。美国有计划地在中国周边的中亚、蒙古、东南亚、印度等战略要点营造遏制与包围中国的战略态势。在欧洲,以北约为支柱,不断向东扩展势力;在亚洲,以美日军事同盟为依托,逐步向西扩展影响范围,企图从东、西两头并进对中国形成向心包围之势。美国还继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五对双边军事联盟,即美日、美韩、美泰、美菲、美澳联盟,沿用美国对北约战略构想的思路左右和影响亚太事务,以达到其遏制中国的目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周边马蹄形地缘战略带正成为美国布局投子的主要区域,包围中国之势昭然若揭。

是真的。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或中航。飞航团穿的制服上的那边圆形蓝色的标志,就是中航工业的司徽。 鹰隼大队里的中航集团是真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美国要“再平衡”什么?2012年06月04日 00:00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宏,张玉珂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6月2日,美国防长帕内塔在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表《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演讲,重点谈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以及如何推进“再平衡”的新军事战略。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六成海军力量要部署到亚太地区。今年1月出台的美国新军事战略,宣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但此表述引发国内外争议,认为“转移”一词歧议太大,随即改为“再平衡”,意在强调美国从未离开亚太地区,只是在伊、阿两场战争后,对关注重点的重新调整。那么,美国要“再平衡”什么?首先是欧亚地区战略的平衡。即认为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亚洲已经取而代之。帕内塔说,今后五至十年,美国将继续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更大比例的部队部署在该地区。此前,他在美国海军学院2012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要求该学院毕业生“保持并加强美国在广阔的亚太海域的力量”。其次是军事战略的平衡。即更加注重海军和空军,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力量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五五开”的部署格局,将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舰数量增加到6艘。帕内塔说,除数量外,美国还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设备与通讯系统等,以提高质量。再次是部署方式的平衡。即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建设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是与盟友及伙伴国协作,通过接受临时任务,参加联合军演、训练和行动,确保伙伴国提供港口、机场和其他设施供其使用。这种做法更加经济实惠,花费少成本低,伙伴国的政治反对相对较小。 明眼人都看得出,在各种“平衡”之中,美国正将亚洲装修成表演场,以展示肌肉,上演“健美秀”,以不断增长的军事存在为特征的“再平衡”,无疑将打破该地区原有平衡。其实,各种“平衡”之外,美国还需要考虑另一个“再平衡”,那就是扩军与加强美亚经贸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紧缩欧洲”及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区。美国急需提升亚洲在美国对外经贸战略中的地位,以便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加国内就业,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的红利。如果在亚洲地区扬幡招魂,制造紧张,显然不利于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但事实上,以霸权为目标、以军事为导向的“再平衡”,极可能侵蚀该地区过去30多年来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亚洲各国之间业已建立起的互信互利,从而给亚太带来“再紧张”、“更紧张”。在亚太,中国是美国绕不开的话题。帕内塔说,亚太地区稳定的关键是美中两军共担安全责任,促进亚太和世界和平,美国愿意与中国加强防务合作,开创一个新时代。我们听其言,更要看其行。中美如何在亚太相处,涉及中美两国人民的福址,更关乎亚太的和平与繁荣。中美应共同向亚太地区提供“负责任的公共产品”,而不应拿“再平衡”去“平衡”对方,“平衡”亚洲和世界。反之,将落入“再平衡”的陷阱,为本已不平静的亚太添乱,并将有损自身利益。

亚洲新闻周刊杂志

亚洲新闻周刊杂志吧,一个公众号,不像一些专门的新闻时评太过死板、僵硬,而且评论也比较客观

公众号:七点说 ,评论很客观,很有特点

属于可回收辣鸡滑稽不过说实话,最近质量真的差。

亚洲新闻周刊垃圾的话,那你就不要再订阅这家相关新闻周刊的业务了,或者期刊。。

亚洲周刊是哪国刊物

地址 国内打不开!估计用代理软件能进!

合法的。只不过反映的情况大多属于真实的。

是香港的!

  • 索引序列
  • 亚洲周刊总编辑
  • 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江迅
  • 亚太防务杂志总编辑周
  • 亚洲新闻周刊杂志
  • 亚洲周刊是哪国刊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