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化研究杂志

文化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

《文化研究》杂志

《历史研究》 《世界历史》 《史学月刊》 《中国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文史哲》 《清史研究》 《史学集刊》 《中学生政史地》 《文史知识》 《文史》双月刊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 是国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殡葬文化研究的单位。研究所于2000年5月15日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上海市社团局登记成立。研究所的宗旨:站在殡葬改革的前沿,致力于现代殡葬文化建设研究,赋予殡葬新的文化内涵。研究所的业务范围:殡葬文化研究、产品开发、业务咨询(ISO咨询、殡仪馆、公墓建筑设计等)、教育培训、广告设计、杂志编排、编译国外文献、编印杂志和丛书。  到2010年年底,文化所已编辑出版了《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总六十七期、《殡葬学科丛书》5辑二十本(计划出版二十四本)、《殡葬年鉴》、《丧事活动指南》、《殡葬改革和文化建设初探》等书刊。其中《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是全国同行业第一本文化研究类的杂志,它的诞生,填补了殡葬行业文化建设的空白。《殡葬学科丛书》由上海各高校有关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和上海殡葬业资深的从业工作者共同编著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殡葬系列教育教材,填补了国内殡葬专业教材的空白。2006年9月6日,由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殡葬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进修班”开学,此举开殡葬高层次教育先河。此外,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还承担了中国殡葬协会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委托,举办各类殡仪馆岗位培训班。2008年,创办中国首家以殡葬行业发展史为主题的博物馆——上海殡葬博物馆,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中学版、《中学历史教学》这些对中学教师而言更直接、更实用。

文化研究杂志

文史》《周秦汉唐文化研究》这两本学术性比较浓,尤其是前者,用的都是繁体字,连篇累牍的,适合高水平人观看,比较累。《文史知识》《历史学家茶座》这二者通俗易懂,篇幅较短,适合一般读者观看,以上4本新华书店有卖。《西域文化研究》这是本新出的历史期刊,内容比较难得,全是关于西域的历史和文化。新华书店有卖。如果喜欢古代司法,可以订购《法史学刊》,这是一本专门研究历代司法的刊物。比较老的有《历史研究》《清史档案》,不过现在很少看到,估计只能在地摊上买到了。个人感觉,《国家历史》不好,首先,商业化气息太浓,不是纯学术性杂志,更像是《文明》《华夏地理》那样的画册。其次,作为一本新闻历史杂志,所以对近现代历史挖掘比较多,而1840年前的内容较少刊载。毕竟搞新闻的不会像史学家那样去啃读史籍。所以它的内容范围太窄,更像是一本近现代史杂志。三,噱头太多,名为历史杂志,内容却是和当今生活息息相关,挑了些跟当今生活比较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刊。比如现在在放《赤壁》,它就登了篇《赤壁1800年》,还有《华洋冲撞100年》,这又是结合中国入世写的一篇经济史文章。

不一定,你需要查询相应的期刊号才能知道是否正规。例如《文化艺术研究》杂志,已经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拥有双刊号,是合规的期刊。查询方法:登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址,在查询页面输入期刊名即可查询结果。

跨文化研究杂志

好吧,触动了我看了就忘的痛点社会心理学基本所有问题都有跨文化验证,我最近看到的是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具身性道德观念领域的一些跨文化发现。比如西方人常用洗手的方式缓解不道德感,而中国人用推脱的方式;西方人常把不道德的事情与黑色联系,道德的事情与白色联系,但在中国白色不吉利,所以相应地用红代替白,表示道德。(叶红燕,2015,心理科学进展 N8 在杂志官网过刊板块免费下载)经典实验的话,有一个路人求助是否会得到救援的实验,在中美做过跨文化研究,不过结论是一样的,人多的场合施救者少,人少的场合反之另外推荐你一本书把,是美国的威尔汉斯老师写的,大概叫:阿方斯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这本书一开始的部分(就一章内容)列举了精神分裂症领域当时主要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美国、西欧、北欧的资料,分析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权威、好读而且很薄再其他的其实特别多,想不起来,也说不完学妹是学心理学的吗?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主要学历1987年10月—1993年1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1985年9月—1987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1年9月—1985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本科生工作经验1994年10月—今: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1994)、副教授(1995)、教授(1997)、博导(2001) 1993年10月—1994年10月:英国爱丁堡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博士后 1991年10月—1993年10月:英国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田野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曾任行政职务2005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1996年6月—2001年12月: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室主任、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担任社团职务2005年—:中国文学人类学会副会长 2000年6月—今: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文世界》年刊主编 1998年6月—今: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 1998年6月—今:法国国际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 1997年12月—今: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海外会员 1997年12月—今:英国《国际文化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学术编委 1995年—2000年: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学术编委 1991年1月—今:北欧民俗学会会员社会兼职复旦大学高研院双聘教授(2008-)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2006-)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2005-) 中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2004-2006)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2001起) 云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2000起)境外讲学经验 2006年12月:香港树仁学院香港社会学会年会 2006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东亚人类学/人类学在东亚国际学术会议 2005年12月:韩国首尔大学著名外国学者讲座 2005年10月:印度果阿、本地治理、德里互惠知识国际会议、跨文化研究国际学术大会 2005年4月:台湾东华大学“族群与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 2001年12月:法国索邦大学互惠知识国际会议、欧盟(布鲁塞尔)跨文化研究国际大会 2001年6月:应法国国际跨文化研究院邀请任访问教授,展开法国农村人类学调查 2000年5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人类学系访问讲学 2000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访问,人类学系与东亚研究中心联合讲演“第三只眼睛:迈向本土人类学的反思” 2000年3月:马里文化部互惠知识大会 2000年1月—6月: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访问教授,讲授博士课程“人类学的中国问题” 1998年12月: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国际跨文化研讨会 1997年9月:全欧汉学会第12界大会主题讲演(爱丁堡大学人文学院) 1995年6—19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人,从事台湾汉人社区人类学调查。 1991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沿线的英雄史诗专家会议”获奖情况1990年伦敦大学东方非洲研究学院研究奖励(Postgraduate Research Awards) 1990年伦敦大学核心研究基金奖助(Cent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Awards) 1996年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1997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8年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首届) 1998年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2001年国家教育部青年教师奖(第二届) 2003年国家图书奖(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之《人类学是什么》)

文化研究杂志社

楼上不是有咩,你自己挑选就好了。

《商业文化》杂志系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主办、商业文化杂志社出版的国家级期刊媒体,是面向海内外工商界的综合性文化财经月刊。 《商业文化》杂志致力于经济,商业,管理类学术理论探讨与交流。杂志为中国期刊增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赠送刊物,《全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商业文化最新高清晰封面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CNKI)收录期刊。 《商业文化》的投稿邮箱就是上述邮箱,如需发表,请尽快投稿说明。

《文化研究》杂志社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 是国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殡葬文化研究的单位。研究所于2000年5月15日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上海市社团局登记成立。研究所的宗旨:站在殡葬改革的前沿,致力于现代殡葬文化建设研究,赋予殡葬新的文化内涵。研究所的业务范围:殡葬文化研究、产品开发、业务咨询(ISO咨询、殡仪馆、公墓建筑设计等)、教育培训、广告设计、杂志编排、编译国外文献、编印杂志和丛书。  到2010年年底,文化所已编辑出版了《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总六十七期、《殡葬学科丛书》5辑二十本(计划出版二十四本)、《殡葬年鉴》、《丧事活动指南》、《殡葬改革和文化建设初探》等书刊。其中《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是全国同行业第一本文化研究类的杂志,它的诞生,填补了殡葬行业文化建设的空白。《殡葬学科丛书》由上海各高校有关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和上海殡葬业资深的从业工作者共同编著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殡葬系列教育教材,填补了国内殡葬专业教材的空白。2006年9月6日,由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殡葬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进修班”开学,此举开殡葬高层次教育先河。此外,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还承担了中国殡葬协会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委托,举办各类殡仪馆岗位培训班。2008年,创办中国首家以殡葬行业发展史为主题的博物馆——上海殡葬博物馆,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职工队伍建设难点及对策建议一、突破教育培训的重点难点   ⒈思想道德建设   传统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多以义务为先导、奉献为主流,权利缺失,不能体现社会公平,故成效甚微,应引以为戒。   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彰显公民精神。具体措施:一是开展合格公民标准大讨论,让更多职工和民众关心并参与其中,确立一般标准;二是开展争做合格公民活动,明确公民权利义务,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精神;三是颂扬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确立行业道德标准,引入契约精神。依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道德标准,要求所有从业人员签署行业道德公约。具体措施:一是在执业资格考试中增加行业道德内容,充分发挥考核制度的引导作用;二是强化人资社保部门、行业协会和公共媒体的监督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在权威媒体上定期公示行业道德状况,惩恶扬善。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改变工作方式。具体措施:一是各级工会组织聘请专业心理咨询顾问,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提高职工心理健康程度;二是组织职工接受心理疏导培训,提高自我疏导能力;三是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及时把问题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解决实际问题。   ⒉新知识新理念学习培训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创新群众性学习活动载体,构筑职工学习平台。加强教育培训阵地建设,为职工学习创造条件。结合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训、个人自学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要面向基层,立足班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广大职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入开展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将读书自学与职工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推动中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培训机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运用网络教育、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⒊技术技能提升   建立时代需要的职工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职工培训、技术比赛、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等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格局。企业要建章立制,制定职工技能提高计划;评选“首席技师”和技术带头人。   工会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改变目前职业资格鉴定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赋予有条件的企业职业资格鉴定权。企业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要有工会参与和监督。   各级工会要依法建立健全职工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培养、提高职工技能素质的网络体系,将技能培训、优秀技能人才培养、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等内容纳入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巡视等有效制度进行监督检查。   通过“技协”对职工进行多形式、多层面技术技能培训。   遏制师徒关系滑坡(见图2),发扬传统师徒关系,赋予时代内涵。   女职工职业发展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职工认为多数单位重视提高女职工素质,但也有1/3的职工认为“不重视”或“很不重视”。见图3。   进一步提高对实施女职工提升素质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创新工作思路、活动内容和形式,发挥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与提高女职工素质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女技术能手”、“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女职工”等活动,促进女职工业务素质全面提高。   推广上海市总工会经验,向全体女职工提出“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要求,开办女职工周末学校。   农民工成长成才   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组织农民工参加安全生产和职业技能培训,开设农民工生产技能竞赛专场,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技能培训农民工的比例不低于50%。   全国总工会应与中国慈善总会、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成长成才教育活动,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学历教育。把农民工培训延申到乡镇及村。   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工会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加快农民工共享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步伐,在各城市建立“农民工假日影院”,开展“同在阳光下”为农民工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系列活动。   二、突破载体建设的重点难点   职工技术创新载体   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优化职工素质教育方式,创新职工教育培训的形式和载体,为职工学习新技术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组织职工进行技术对抗赛,选拔优秀技工。在职工中开展“五小成果”展示,提高职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职工技协打造成职工技术创新实践的有效载体。工会要加强对技协工作的领导,支持技协按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胜利油田每年组织职工进行技术对抗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在考评技师、高级技师时加分1 。鹤岗新兴矿公司制定了478条“必做”、235条“必禁”, 开展员工“必知必会必做必禁”教育培训,开展有奖问答23场,效果显著。   职工文化建设载体   过去工会系统也使用过职工文化的概念,但那往往和更多的是指“文艺”意义上的文化,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这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第一,往往和“节假日”、“文体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在节假日期间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通知》。第二,往往加上“群众”二字,强调基层性甚至自发性,如“职工群众文化”的提法。第三,往往以“工人文化宫”等为载体,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推进地方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5年11月25日)。第四,时至今日,全国企业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搞过与企业文化相并列的职工文化建设。第五,时至今日,许多人一直认为企业文化包含职工文化,职工文化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文化。   科学的与企业文化并列的职工文化的理念由辽宁省于2007年首次提出。2007年9月,辽宁《当代工人》杂志社举办了“中国当代工人文化研讨会”,会上本课题组组长提出如下观点:广义的、与企业文化并列的工人(职工)文化在国内外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的分内之事,工会系统可以和应该协助企业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但是不能忘记或忽视自己的分内之事、自己的“正章”-职工文化建设;只重视企业文化、忽视职工文化是极不公平的3 ,各级党和政府应该把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开拓职工文化建设新领域。2008年4月,本课题组组长等3人共同撰写的论文《当代中国工人文化研究》在《中国工运》杂志发表。   2009年3月,国内外第一个专门研究和促进职工文化建设的社会团体-辽宁省职工文化建设促进会经批准成立,由辽宁省总工会有关领导担任会长和名誉会长。   职工文化是单独存在的一种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在于:第一,职工文化是为大多数员工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第二,职工文化代表职工群体利益,企业文化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第三,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意义上有重叠, 但企业文化不能全部涵盖、更不能代替职工文化。第四,企业文化强调特殊性-各个企业的文化都不一样,职工文化强调普遍性和整体性。第五,机关事业单位也有职工文化,但不能说是“企业文化”。   建设先进的职工文化意义十分重大。第一,是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需要。第二,是与企业文化共同发展、协同动作、构建和谐企业、实现“劳资双赢”的需要。第三,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职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文化是职工素质的精髓,提高职工文化水平是提升职工素质的根本。   要构建“四位一体”( 市工人文化宫、县(区)工人文化馆、企业职工书屋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职工文化阵地。改变文化宫(馆)闲置或出租状态。开辟职工电子书屋,创建职工文化网站。   建立职工文化日、文化月、文化节”,打造职工文化品牌。调查显示,77%的职工赞同建立“职工文化日”、“职工文化月”、“职工文化节”活动载体,76%的职工赞同评选职工文化建设先进职工、先进集体。   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职工文化有机结合,博采众长,发展多元职工文化。   与企业文化协同动作,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   三、突破保障机制的重点难点   组织领导机制   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行政重视支持、工会组织实施、各方参与配合的职工素质建设工作格局。推广上海市经验,由九部委党政部门组成职工素质工程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职工素质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常设机构设在工会,各级工会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   江苏省最近调整充实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新增“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作为“三强”目标第一强。   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工会、人力资源、教育和宣传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管理和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   科学引领机制   素质教育科学性强,必须坚持科学引领。北京市和广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科学论证制度,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制定实施策划书等一系列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   西南铝业公司熔铸厂对12个岗位拟定了《岗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全面推进标准化作业。   考核激励机制   制定和实施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办法。   完善技师和高级技师工资指导标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   企业要深度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将素质教育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将职工参加素质教育工程培训与首席职工评聘、职工岗位竞聘挂钩。   胜利油田增设高技能岗位, 分别针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等操作工人设置了主任技师、责任技师、操作能手等岗位,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激发了职工学习积极性。   经费保障机制   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的经费问题。企业要按照国家规定,足额提取、税前列支相当于工资总额5%―5%的职工教育经费,并将其中60%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为了确保企业按时足额提取,企业应将此项列为厂务、政务公开的内容定期公示,接受职工代表的咨询和全体职工的监督,并列入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内容。   逐步改变目前财政就业资金用于“输血”性即保生活支出比重过大、用于“造血”性即提高素质支出比重过低的状况。提高社会培训经费补贴比例,允许在岗职工参加社会培训。   宣传教育机制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对职工素质提升进行舆论宣传,形成良好氛围。各级工会组织要协助党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教育职工克服浮燥心理和过高价值取向,避免“跳蚤式”择业, 注重自身素质提升。

楼上不是有咩,你自己挑选就好了。

  • 索引序列
  • 《文化研究》杂志
  • 文化研究杂志
  • 跨文化研究杂志
  • 文化研究杂志社
  • 《文化研究》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