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发布时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哲学经济管理法律语言文学教育研究 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禁锢在狭小的天地。宋代理学盛行,对女性的压制越来越严重。程颐和程颢特别看重妇女贞节,极力反对女子在丈夫死后再婚,“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认为女人宁可死,也不能失节。他们的理论在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忠臣节妇”,“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礼不可废。”宋代刑法对男女判决也是不平等的。“夫有出妻之理,妻无弃夫之条。”所谓“七出”之条,而妻妾如任意离开丈夫则受到刑罚制裁。  理学的盛行,宋代贞节观念极强,婚姻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若不听父母命,自由恋爱,会被看作是丑事。宋代有一位才女,因大胆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不为封建礼法所容,抑郁抱恨而死后,“不能葬骨于地下”。她,就是性格刚烈、大胆反抗封建势力的一代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她生于仕宦家庭,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善绘画,通音律。她的婚姻极为不幸,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将对爱情的感受写进诗词,被迫害致死,死后诗稿被焚。今存《断肠集》,是明以前作品最多的女作家。  朱淑真从小生活在富贵家庭中,有机会识字,受到良好教育。童年时代,她以一颗无忧、敏感的心感知着这个世界,花开花谢,春去春回,她的诗才大进。父亲教她读诗词、与她一道把酒研讨,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制,在这样和睦、相对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也塑造了她那任性、倔强的性格。  对于封建礼教所宣讲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朱淑真极为不满,在作品中表现了她的愤慨与对卫道士们的讽刺。如《自责》中所云,“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她不愿屈服,逆来顺受,她看透了这些宣传背后隐藏的真正意义,用诗文发出自己的“反抗”之音,“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  作为封建社会的闺中女子,没有男子的仕宦之途与广泛社交的自由,她们被陷于封闭狭小的深闺之中,爱情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颇具浪漫情怀的朱淑真心中也勾画着自己的爱情。但她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魔爪,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年代,年轻女子没有选择的权利。无奈之下,她服从父母命令,所嫁非偶。个人不幸的婚姻,一腔幽怨,唯有在诗词创作中得以排遣。“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  她的诗作中,有许多是以春为题材的,春本是明亮、温暖的,充满生机与希望。但淑真却看到了春的短暂,春的易逝,如同青春年华。  《蝶恋花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春前飘柳絮,随风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首诗构思巧妙,将自然景物与惜春、送春的感情交融,名为送春,实为惜春,留春,不忍她离去。将春拟人,在空洞寂寞的生活中,没有之音,亦无知己,春是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温柔抚人,朝夕陪伴在她左右。而如今面对离别,作者忽发奇想,那千万缕的垂柳似乎可以将春系住,但春只作短暂停留,又匆匆离去。她还是不愿放弃,又寄希望于柳絮,盼望着轻柔的柳絮可随风飘舞,跟随春的脚步,将她的音讯告诉作者,聊以自慰。下片用杜鹃的哀鸣寄托送春之情,结尾以酒送春,春不语,待到黄昏时刻,潇潇暮雨,仿佛是春在作答,亦或是作者寂寞的泪水。  这首词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感,淡淡的忧思,对美好事物不常在的感慨。全词自然与情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质朴清新的语言,读之,深远缠绵,回味无穷。  朱淑真是孤独的,是抑郁的,她拿起笔,抒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如《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愁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清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 剔进寒灯梦不成。  开头5个独字,重复出现,将凄苦、幽怨如瀑布般一泄而出,绝望、孤寂包裹了她,久久的伫立,思索着过往人生,不禁心寒,再加轻寒触体,欲言难言,肠回心倒。下片写她憔悴泪容,愁病相仍。春的不常在,婚姻的不如意,爱情的不确定,时时侵扰着她,困惑着她,无法入睡。  她对婚姻的不满,也写进了作品中。如《愁怀》:“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她对自身命运、自我生存境况有清晰省察,表现了企图实现自我潜力的生命意识,展现了深层的孤独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淑真对婚姻的不满,不是物质生活上的,而是,作为有才情、有思想的女性,渴望与自己的丈夫吟诗作词,与之“江上共诗裁”。可他与淑真是完全不同的人,热衷功名,她俩貌合神离,志趣迥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无法对话,于淑真而言是莫大的痛楚:“帆高风顺疾如飞,天阔波平远又低。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舟行即事》)  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她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她任性、倔强刚毅的性格,在面对礼教的重压下,义无反顾。她肯定自我欲望,敢于宣扬一种女性主动的爱情哲学。她的词,深层里表达了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她对命运进行过抗争与挑战,在《清平乐 夏日游湖》中,勇敢描述与情人的欢会,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在古代妇女中是绝无仅有的。  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宋代礼法极严,贞节观念浓厚,不允许女子自己谈情说爱,更不能在文章中表达。而淑真在这首词中却描绘得毫无顾忌,大胆书写爱情想望,直抒胸臆,率真、爽朗、坦荡地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与情人在西湖恣意享受爱情的欢乐,携手漫步,和衣倒怀,旁若无人。这对一个闺中少妇而言,是极为大胆的举动。这样的大胆吟咏,在情感上、行动上都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挑战,反映了作者对情爱的追求、渴望与勇敢的反抗精神,不妥协的刚烈性格。这首词将女性面对爱情的细微心理也描写得淋漓尽致,与情人相守时,尽情享受,不矫揉造作。分手回到家中,仍想着刚才想聚时的点点滴滴,“懒傍妆台”,心绪万千,无心整妆与卸妆,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之中。她是一位大胆的叛逆者,她诉说出广大女性不敢言说的真实话语、真实心声,具有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落花》也是一首对封建礼教控诉的诗歌。“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台。”表面惋惜落花,实则借催落花的无情风雨象征催残爱情的封建恶势力,表达了争取爱情、婚姻自由,反封建的愿望。  在封建势力强大的社会,她大胆、赤裸的反抗行为必然遭受到众多人的诽谤。有人称她“失妇德”,《古今词统》卷四说她“太纵”!她的一首《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描写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追忆,对今昔非比的感慨,词艺水平很高,三四两句已成为名句。有人借此攻击她失节,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欧阳修所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人们认为是欧阳修所作,认为合情合理,毫无指摘,大加赞赏。而朱淑真作此词却是“失妇德”。封建社会中男子享受种种特权,可以三妻四妾,丝毫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而女子则不容半点越轨行为,受到严酷的压榨。  朱淑真不像李清照那样,有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在深闺之中,她的诗作多写自然风光、恋情相思,但她也并没有局限于自身的生活,一些作品关注农事,关心农民的疾苦,跳跃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如《苦热闻田负语有感》:  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  早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  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  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  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  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  寄予豪家轻薄儿,纶巾羽扇将何为!  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  酷夏来临,天气炎热,遭遇旱灾,地裂河枯,禾黍将死,农民奋力抢救,“饥渴喉咙焦”。同时,他们又抢插晚稻以救饥荒,但收成无望,农民们绝望得只能“向天哭”。朱淑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农民生活的疾苦,感受到他们的苦难,与他们悲喜与共,并将之归咎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高声质问当朝者“安坐高堂知不知?”朱淑真的目光已不仅局限于“小我”,而开始关注广大的劳动人民,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在男女两性关系极为不平等的古代社会,在将 “女子无才便是德”信奉为道德标准,在绝大多数的女性被视为“牛马”“玩物”、封闭在家庭、闺阁之中,忍受婚姻的不幸、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朱淑真——如同一道闪电,闪亮在漫漫黑夜,释放出夺目异彩的光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刊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主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2615CN: 32-1429/V邮发代号:28-140复合影响因子:763综合影响因子:46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曾用刊名:南京航空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SA 科学文摘(英)(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北大核心+cscd来源核心期刊

浅析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亨利与凯瑟琳情感关系的转变字数:3496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 在作品《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痛斥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刻画出一段战争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在简单的情节中透露着哀伤。主人公亨利与凯瑟琳的关系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变化,爱情于他们从开始时的“心灵的避难所”,过渡到“精神的依托”,最后又升华到 “生命的全部意义”。 关键词: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亨利 凯瑟琳 情感关系 一、引言 海明威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鲜明的主题色彩和独特的“冰山理论”表现手法,赢得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广泛喜爱。他参加过两次战争,做过战地记者,并多次负伤,带着战争所带来的苦痛,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海明威及其同时代的作家被誉为“迷惘的一代”,他们的作品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思想的转变,对未来的迷茫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和对“神圣”、“荣誉”和“牺牲”的虚伪性的认识。《永别了,武器》发表于1929年,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批判战争为主题的中篇小说中,海明威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亨利和他的恋人——凯瑟琳的形象,并通过第一人称的叙事技巧表现了人类的爱情乃至生命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残酷现实。其中,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情感关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呈现了亨利的内心从单纯、迷茫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对亨利、凯瑟琳二人情感关系的不同阶段进行深入分析,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战争中爱情的毁灭进行讨论。 二、爱情——心灵的避难所 亨利是一名美国籍士兵,在意大利参加对奥地利的作战。他的工作是开救护车运送伤员,所以他并不觉得战争很残酷,就像他所说的一样:“哼,我知道我不会死的,不会死于这次战争,因为它与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于我的危险性,就好比是电影中的战争。”[1]P37亨利对战争的看法非常简单,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来参战时,他只觉得是因为他会讲意大利语。所以,意大利战场相对平缓的局势和他相对轻松的任务——开救护车,都显得他的生活了无生趣。除了和牧师还有雷纳尔一起打牌、聊天之外,亨利无所事事,就只好喝酒来打发时间。然而,当酒成为他们唯一放纵的方式时,它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再也无法驱逐内心的空虚感。此时,凯瑟琳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他与凯瑟琳的第一次会面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看上去清新又年轻。十分美丽……我一看到她就爱上了她。”[1]P99随即,亨利便向凯瑟琳示爱,想通过与凯瑟琳的交往来暂时躲避战争给他带来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无知的亨利不断地与凯瑟琳会面,不但没有动情,还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和凯瑟琳的感情就像“桥牌游戏”。亨利终于在枯燥乏味的战场中找到自己心灵的避难所——他和凯瑟琳的交往使他可以驱逐战争所带来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对于凯瑟琳来讲,亨利的出现亦是如此。她在战争中失去了等待8年的未婚夫,她心中浪漫和美丽的爱情梦想在顷刻间变得支离破碎。正如她所说:“什么人都可能垮的。”她感觉到“什么都完了”[1]P19,仿佛生活的一切意义都已经被战争摧毁。就在这个时候,亨利走进她的世界,使她看到了一丝希望。当凯瑟琳向亨利讲述自己未婚夫牺牲的故事时,她是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够聆听她的哭诉,安慰她,温暖她。同时,她也希望自己早日摆脱未婚夫的死亡所带来的阴影,开始自己一段新的生活。尽管起初,凯瑟琳因为亨利试图亲吻她而扇他耳光来反抗他的亲密行为,但她忧伤的心灵还是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所以,在这段感情的开端,亨利和凯瑟琳二人都找到了各自心灵的避难所来逃避现实,打破心灵枷锁的束缚。 三、爱情——精神的依托 随着情节的发展,亨利和凯瑟琳见面的机会增多,而他们的感情也有了新的动向,爱情的意味也变得更加深刻。此时的战场,和以前相比,略显紧张,因而亨利也需要时不时出车执行任务。起初他对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表现得满不在乎。然而,当亨利从米兰回到前线后,参加喝酒比赛输得一团糟,便匆匆跑到医院去见凯瑟琳。结果凯瑟琳不能见他,这时他说:“本来把来看凯瑟琳当作轻微的小事,我甚至喝醉了酒,差不多忘掉她时来看她,但是我看不见她,我心里觉得空虚。”这一段心里独白与他前面“即使她疯了我也不在乎”的态度相比,显出他已经把感情看得很重。后来,亨利在战役中受伤,被送到米兰的医院治疗。当他又一次在医院看到凯瑟琳时,发觉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而此时的凯瑟琳,也深深地依恋着亨利,不顾劳累,主动申请值夜班照顾他,陪伴他。亨利也离不开凯瑟琳,她是他忍受病痛折磨的精神支柱。更重要的是,当凯瑟琳得知自己怀孕之后,起初并不想告诉亨利,不想让他担心。在亨利强烈的要求下说出来之后,她完全把责任归咎于自己,害怕给亨利带来烦恼,也害怕他因此而讨厌她,“不过你千万别操心,亲爱的。我一定想法子不给你添麻烦。但是在这以前我岂不是个好姑娘吗?”[1]P148亨利康复之后必须去前线,在他们分开的时候,凯瑟琳更是勇敢地告诉亨利,她会自己找个好地方生孩子,叮嘱亨利不用为她担心,一个人勇敢、独立地承担了怀孕的事情。送走亨利后,她继续留在医院工作,纵然辛苦,但她享受着为爱而付出的幸福。此时,作者对亨利的感受没有作过多的描写。但通过亨利的语言和行为,不难看出,他为了让凯瑟琳高兴,压抑了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做一位父亲的心情和压力。在逃离前线的时候,亨利更是把凯瑟琳当作自己唯一的信念,常常看着凯瑟琳送给自己的护身符,激励自己前进。由此可见,这对恋人真心地为对方付出,为对方承担压力和痛苦,相互依靠,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他们坚信,即便任何“不幸的事情”发生,他们仍对彼此坚信不疑。爱情于他们的意义,从有趣的“游戏”发展成为了彼此精神的依托。 四、爱情——生命的全部意义 故事发展到高潮部分,亨利和凯瑟琳二人的情感境界再度升华。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们惊险逃离意大利,来到了瑞士。在瑞士的日子是他们最后的幸福时光,也是这段感情的最高境界。历尽艰辛和磨难的亨利,此时变得成熟、稳重。他对战争、爱情和生命的理解变得尤其深刻,对恋人和感情也越加珍惜。虽然他们成功地逃到了瑞士,但被逮捕的危险仍时刻潜伏在亨利的心头。此时,只有和凯瑟琳在一起,他才能忘记自己已经身临险境,也只有爱情能够抚慰他沉重的心情,使他拥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凯瑟琳带给他一个家的感受,无论是在宾馆,在医院,还是在瑞士山上的小木屋,亨利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而待产的凯瑟琳则更加需要亨利的照顾,对于她和她的孩子,亨利的爱就是全部。她渴望婚姻,渴望把自己当作亨利夫人,在医院的单子上把自己的名字写成凯瑟琳·亨利。她对亨利说:“我是个非常体面的女人。随便什么事情,只要你觉得幸福并引以为骄傲,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难为情的。”[1]P124对她来说幸福并不在于一个结婚仪式,而在对方的心里。幸福的时光往往是短暂的,在一天夜里亨利感觉到了无比的失落感。他彻夜未眠,仿佛觉得他们将永远地失去某种东西,“时间剩的不多了”。离预产期越近,他就越发地焦虑和紧张。这种紧张感从何而来,他却无从得知。最终,他们没有逃过悲剧的命运——凯瑟琳难产,生命垂危。尽管如此,她仍然想抓住生命中最后一颗稻草,相信自己不会死去。不信仰宗教的亨利也先后12次向上帝求助,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他们把爱情当作了生命的全部意义,随着凯瑟琳生命的逝去,亨利心中的爱情也枯萎麻木了。 五、结语 在《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和凯瑟琳的感情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爱情于这对恋人的意义经历了从起初“心灵的避难所”,到后来“精神的依托”,再到最后“生命的全部意义”的发展过程,激起了读者无限的怜悯和同情。同时,这也揭示了战争残酷性的主题——爱情和生命在战争面前都将微不足道,任凭被摧残、毁灭,任何的改变和努力终将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武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丁露论海明威心中的完美爱人形象——传统的新女性凯瑟琳[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陈彩丽,陈玉树叙述中的张力和似是而非的真诚爱人——再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厉彦花《永别了,武器》的叙事视角与主题意义[J]硅谷,

每千字10元,我帮你写,怎么样?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简单的说,211大学的学报都属于核心期刊,南航是211大学,其学报是不折不扣的核心期刊。

我感觉"快感"应是短语sb feel(s) well

专著:《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三次科研评奖一等奖。 论文:《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获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二次科研评奖科研成果一等奖、“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文二等奖。核心内容被新华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论政治国家的限度》,《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学术界》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学术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收录;《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辑览》收录;《资料通讯》2006年第5期转载。《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人性假设与政府建构——中西政府建构传统的人性基础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第7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契合与分殊——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例》,《福建论坛》2011年第7期。《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探析》,《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追求正义与善:古典时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缘起》,《江淮论坛》2011年第6期。《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6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创新网等转载。《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论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1期。《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和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国家与社会:内涵、分化及其范式转换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4期。《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民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论当代政府建构的四个转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获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论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基本类型》,《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尼采价值哲学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获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论公民社会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市场经济视野下公民社会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马克斯·韦伯合法性思想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开放社会”的四大悖论及其解决——析波普尔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哲学视阈中的有限政府——兼论有限政府理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意义》,《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论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嬗变》,《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前沿》2011年第1期。《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前沿》2007年第12期。《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年5月22日。人民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管理科学院《前沿论丛》第75期等转载。《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学习时报》2007年10月8日。人民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社会学网等转载。《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之克服——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学习时报》2008年4月21日。人民网等转载。《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civil society 意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6日。

Got a kick out of the 看演出带来快感someone who obtains pleasure from receiving 从接受惩罚中获得快感的人。To handle or fondle for sexual 抚摸身体为性快感而抚摸或爱抚methadone does not produce the " high " brought on by heroin 美沙酮不产生海洛因引起的那种快感 giving sexual pleasure; sexually 给予性的快感的;引起性欲的。可见,快感的英文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你任选一个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我感觉"快感"应是短语sb feel(s) well

thrillexcitementrush

专著:《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三次科研评奖一等奖。 论文:《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获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二次科研评奖科研成果一等奖、“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文二等奖。核心内容被新华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论政治国家的限度》,《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学术界》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学术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收录;《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辑览》收录;《资料通讯》2006年第5期转载。《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人性假设与政府建构——中西政府建构传统的人性基础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第7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契合与分殊——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例》,《福建论坛》2011年第7期。《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探析》,《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追求正义与善:古典时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缘起》,《江淮论坛》2011年第6期。《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6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创新网等转载。《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论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1期。《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和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国家与社会:内涵、分化及其范式转换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4期。《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民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论当代政府建构的四个转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获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论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基本类型》,《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尼采价值哲学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获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论公民社会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市场经济视野下公民社会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马克斯·韦伯合法性思想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开放社会”的四大悖论及其解决——析波普尔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哲学视阈中的有限政府——兼论有限政府理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意义》,《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论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嬗变》,《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前沿》2011年第1期。《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前沿》2007年第12期。《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年5月22日。人民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管理科学院《前沿论丛》第75期等转载。《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学习时报》2007年10月8日。人民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社会学网等转载。《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之克服——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学习时报》2008年4月21日。人民网等转载。《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civil society 意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6日。

刊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主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2615CN: 32-1429/V邮发代号:28-140复合影响因子:763综合影响因子:46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曾用刊名:南京航空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SA 科学文摘(英)(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北大核心+cscd来源核心期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是Ei Compendex 数据库收录的源期刊,自2005年收录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文版)没有被EI收录。

刊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主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2615CN: 32-1429/V邮发代号:28-140复合影响因子:763综合影响因子:46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曾用刊名:南京航空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SA 科学文摘(英)(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北大核心+cscd来源核心期刊

你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不是cssci。

我感觉"快感"应是短语sb feel(s) well

  • 索引序列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