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欣赏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欣赏

发布时间: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欣赏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  作为一名热爱书法的大学生,在对现代书法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之后,不禁思索着这样三个问题:书法这颗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明星是否能在素质教育的天宇中璀璨依然呢?如何才能改变当前中国不容乐观的书法现状呢?书法对大学生的素质建构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直到近代教育改革,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概莫能外。然而,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经过经纬两向的比较,得知中国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况如下:在部分大学里,书法已不在必修科目之列,而成为任意选修课,加之书法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指导不了学生提高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导致大学生淡化了提高书法之理念;设立了大学生书画协会的大学很多,但能真正帮助提高会员的书法水平,指导其参加正式书法大赛的却屈指可数;很多大学都在创办各式各样的刊物,如:《生物学报》、《诗刊》、《散文选刊》等等,而书法专刊却很少,书法在他们所谓的刊物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插图、一个背景而已;不少学校每年度都会举行书画展,而在作品展示会上,绘画作品前,参观者蜂拥不已,而在书法作品前,参观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淡化了书法理念,缺乏书法欣赏水平,加之抵御不了绘画作品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于是在类似的书画展中,这种“一家欢乐一家忧”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对大学生更是降低了要求,因此,不少大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 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  为改变当今书法教育现状,大力宣传书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势在必行。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从历史上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书法教学,让大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曾说过“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象羲之;怀秦无钱买纸,便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成冢。”这昭示着书法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使大学生的意识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就会越强,对书法的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的鉴赏能力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在了解了中国书法对大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之后,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教育已经尤为重要。  书法,历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相对应的狭义界说。立足教育角度,书法首先是从“蒙童识字习字”开始。凡有文字,既有书写,必有美恶。书写的美恶,既是实用的需求,也是审美的嬗变。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初学者。如何入门?入门后可有发展之前途?不少爱好书法的大学生都为之焦心。自古以来,不少书法家都提倡从楷书入门,因为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规范的字体,其笔画、结构都是其它字体的基础。那是否就非得按千百年来的说法:从楷书入门呢?回答是:对于古人是肯定的,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是不一定的。古代“蒙童识字习字”,即 “文化学习”也是“艺术教育”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他们首先要识字,而楷书是首选,楷书没有明显的审美提示,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征。  现今的大学生——天之骄子,言其不识字颇欠妥帖;十八、九岁,已是成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已成熟,因此不存在手不受控制的生理问题;至于心理,“完全成熟”是无法界定的;但就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都不是难题,加之其创新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伴随着社会“书法热潮”的兴起,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化,书法教育以一个重要的角色立足于大学讲堂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求。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萃,在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力开展书法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做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各方面的才能,构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添枝加叶。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当代大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大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大学生多少不一对美应该在自己的心中有所定义吧。因为它是一种美德我们才去研究它、创造她。汉代的杨雄曾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孩子们来说,把他们带到书法美的意境中去,让他们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则必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久而久之,也就会有闪光的自我。这些在电脑中又如何能显现呢?  再次,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大学阶段,是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应该全民推广书法教育,书法教育不单纯是小学生活小学书法教育的事。应该全民重视起来,别把老祖宗留给我们不多的宝贵东西慢慢的都扔掉了。漫天的都是电脑、游戏、林林总总的西方化。请给书法留点空间吧!

我没有~~~

书法作为我国一门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理应在当代受到重视、得到推广,但从书法教育的角度看,其现状和前景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做一管见。  书法教学师资不足  作为响应教育部要求,许多学校已将书法教育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无疑对书法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过全国各地书法师资严重短缺,如深圳市2008年需要引进书法教师的数量高达3000余人之多。假如全国各中、小学的书法课都开起来,所需要的书法教师其数量将非常庞大,而全国现在持有书法专业文凭的、合格的书法教师少之又少,书法师资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  一些开有书法课的学校需要书法教师,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却没有书法系、也不设书法专业便无法提供师资;有的师范院校有意开设书法专业但招不到有书法基础的学生;一些书法基础较好的中学生想学书法专业但由于理科成绩欠佳考不上大学;进高校的门槛逐年加高,没有博士学历不能上高校讲台,能写好字的往往没有高学历;总之,情况复杂,恶性循环。因此,一些想开书法课的院校因无师资只好作罢,另一些不得不开书法课的院校只能另想他法予以应付。而大多数学校解决书法教学师资问题的方法是选一些字写得好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或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写字好的人员来执教。这些教师,大多书法理论知识欠缺,或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书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其他专业课教师经常送出进修、培训,而这些书法课教师很少有这种机会,这样就造成书法课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方法失当、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  从书法课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看,要尽快较好地解决师资问题,首先是学校领导、教学管理等有关部门要重视,要克服思想上认为书法课不是主要课程,师资差些无关紧要的模糊认识,把书法课师资问题放到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认识。其次是严把配备书法课教师的质量关,对不具备必备条件的,一般情况下不要降低标准,更不能随便找一些字写得略好的人去担任书法教师。再次要加强对书法课教师的培养,可有计划地将书法课教师送到其他高校去进修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另外也可以请一些书法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到本校办讲座、研讨会或培训班,集中解决一个或几个书法教学中的问题。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书法课教师的培养,特别是一些美术院校,应根据需要开办书法师范专业,专门培养高层次的书法教师,这是解决书法课教师匮乏的根本途径。  (二)书法教学管理无序  兴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来做决策,通过周密的计划来安排各教学环节。但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关于计划不周。这说的是某些院校书法教学计划不科学。一是开课时间晚。书法课要早开,最好在大一就开设,课程学完后还有两、三年的时间用来练习提高。但事实是很多院校晚至大二或大三才开书法课,学生写字刚刚上手、还未入门就已临近实习期或求职期,想提高却没了时间,想应用又不够水平。二是教学无大纲。一些院校教务部门对书法教学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书法教学无大纲或有大纲却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老师的教学不能体现出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环节。三是老师无教案。有些书法老师上课没有教案,课堂上信口开河,既无条理性,又乏科学性,有时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四是学生无教材。高校里一般课程都有规范的统编教材,但书法教材由于尚未纳入统编之列,一些高校的书法课堂要么无教材,要么教材粗劣或简陋。作为尚处书法教育启蒙期的各类学生来说,没有教材的书法课绝难避免教学的混乱,而那些劣质教材更难免除误导学生的谬  弊。关于课时不足。这说的是安排给书法教学的课时太少。据了解,开设书法课的院校大多只安排了30学时的授课时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的每周两节, 15周授毕,有的每周三节, 10周授毕,艺术专业的书法教学大打“车轮战”、“疲劳战”,每天4节或6节连日上、两周或一周时间内讲完全部内容,学生没有消化和练习的时间。每周两节的虽说时间偏紧,但前后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来消化、体会和练习,每周三节的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练习,而那一周或两周集中授毕30学时的书法课,学生没有消化、领悟和练习的时间,这肯定是有违教学规律的最不科学、最不负责、最没有效果的敷衍行为了。  (三)学生对书法课程认识不足  上面所谈到的外部条件制约加上学生对书法学习的认识不足,使得书法教学的效果欠佳,学生的书写水平提高缓慢。学生进课堂学书法是为了完成学业计划,而不是自觉行为,所以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不高,到课应付差事,课后不练不写;作为公共选修的书法课,虽然学生选课出于自愿,但为学分而选课的不在少数,选课不到课,到课不听讲、课后不练字的现象较为多见,加上过去十几年在书写上形成的坏习惯难以改掉,故书法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书写水平提高缓慢,这在高校里是普遍现象。  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是笔者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书法教育面临的困窘现状,或能给以启示。在电脑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更应清楚地意识到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在世界  文化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书法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关系到民族的尊严与兴衰和子孙后代的成长。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

书法作为我国一门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理应在当代受到重视、得到推广,但从书法教育的角度看,其现状和前景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做一管见。  书法教学师资不足  作为响应教育部要求,许多学校已将书法教育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无疑对书法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过全国各地书法师资严重短缺,如深圳市2008年需要引进书法教师的数量高达3000余人之多。假如全国各中、小学的书法课都开起来,所需要的书法教师其数量将非常庞大,而全国现在持有书法专业文凭的、合格的书法教师少之又少,书法师资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  一些开有书法课的学校需要书法教师,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却没有书法系、也不设书法专业便无法提供师资;有的师范院校有意开设书法专业但招不到有书法基础的学生;一些书法基础较好的中学生想学书法专业但由于理科成绩欠佳考不上大学;进高校的门槛逐年加高,没有博士学历不能上高校讲台,能写好字的往往没有高学历;总之,情况复杂,恶性循环。因此,一些想开书法课的院校因无师资只好作罢,另一些不得不开书法课的院校只能另想他法予以应付。而大多数学校解决书法教学师资问题的方法是选一些字写得好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或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写字好的人员来执教。这些教师,大多书法理论知识欠缺,或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书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其他专业课教师经常送出进修、培训,而这些书法课教师很少有这种机会,这样就造成书法课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方法失当、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  从书法课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看,要尽快较好地解决师资问题,首先是学校领导、教学管理等有关部门要重视,要克服思想上认为书法课不是主要课程,师资差些无关紧要的模糊认识,把书法课师资问题放到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认识。其次是严把配备书法课教师的质量关,对不具备必备条件的,一般情况下不要降低标准,更不能随便找一些字写得略好的人去担任书法教师。再次要加强对书法课教师的培养,可有计划地将书法课教师送到其他高校去进修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另外也可以请一些书法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到本校办讲座、研讨会或培训班,集中解决一个或几个书法教学中的问题。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书法课教师的培养,特别是一些美术院校,应根据需要开办书法师范专业,专门培养高层次的书法教师,这是解决书法课教师匮乏的根本途径。  (二)书法教学管理无序  兴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来做决策,通过周密的计划来安排各教学环节。但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关于计划不周。这说的是某些院校书法教学计划不科学。一是开课时间晚。书法课要早开,最好在大一就开设,课程学完后还有两、三年的时间用来练习提高。但事实是很多院校晚至大二或大三才开书法课,学生写字刚刚上手、还未入门就已临近实习期或求职期,想提高却没了时间,想应用又不够水平。二是教学无大纲。一些院校教务部门对书法教学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书法教学无大纲或有大纲却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老师的教学不能体现出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环节。三是老师无教案。有些书法老师上课没有教案,课堂上信口开河,既无条理性,又乏科学性,有时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四是学生无教材。高校里一般课程都有规范的统编教材,但书法教材由于尚未纳入统编之列,一些高校的书法课堂要么无教材,要么教材粗劣或简陋。作为尚处书法教育启蒙期的各类学生来说,没有教材的书法课绝难避免教学的混乱,而那些劣质教材更难免除误导学生的谬  弊。关于课时不足。这说的是安排给书法教学的课时太少。据了解,开设书法课的院校大多只安排了30学时的授课时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的每周两节, 15周授毕,有的每周三节, 10周授毕,艺术专业的书法教学大打“车轮战”、“疲劳战”,每天4节或6节连日上、两周或一周时间内讲完全部内容,学生没有消化和练习的时间。每周两节的虽说时间偏紧,但前后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来消化、体会和练习,每周三节的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练习,而那一周或两周集中授毕30学时的书法课,学生没有消化、领悟和练习的时间,这肯定是有违教学规律的最不科学、最不负责、最没有效果的敷衍行为了。  (三)学生对书法课程认识不足  上面所谈到的外部条件制约加上学生对书法学习的认识不足,使得书法教学的效果欠佳,学生的书写水平提高缓慢。学生进课堂学书法是为了完成学业计划,而不是自觉行为,所以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不高,到课应付差事,课后不练不写;作为公共选修的书法课,虽然学生选课出于自愿,但为学分而选课的不在少数,选课不到课,到课不听讲、课后不练字的现象较为多见,加上过去十几年在书写上形成的坏习惯难以改掉,故书法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书写水平提高缓慢,这在高校里是普遍现象。  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是笔者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书法教育面临的困窘现状,或能给以启示。在电脑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更应清楚地意识到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在世界  文化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书法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关系到民族的尊严与兴衰和子孙后代的成长。

书法与舞蹈  书法与舞蹈的关系历来被称为姊妹关系。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抒情性是舞蹈和书法共有的艺术本质特征。舞蹈利用舞台空间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舞蹈风格;书法则于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书法风格。运动线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一。如果说舞蹈是对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美化,那么,书法则是对其点画、姿态造型美化,一个通过人体,一个通过汉字,殊途同归,共同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美的属性。造型性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二。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从而抒发不同的情感,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舞蹈是以手势说话的艺术。该论断虽不甚准确,但说明动作是舞蹈的独特表现手段。舞蹈本来就是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艺术语言。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与书法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相同。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韵律和节奏是舞蹈与书法表情性富于变化的基本要素。舞蹈时,演员的全身为了表示韵律和节奏,必须不停运动,并保持动作间的连贯与和谐,这就要求所有固定的平衡姿态不得不随着演员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如同书法创作时所有点画的固定写法与形态都必须在运动中根据上下左右的情况,或长或短、或高或低,作各种各样的变化一样。舞蹈演员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肯定与节奏分明、连绵相属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如果说不同的节奏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律动与风格,表现不同的感情与思绪,那么,不同的节奏,亦会形成不同的书法流动美与书风,表现不同的情感与审美特征。英国人罗杰·弗莱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我们注意到,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的曲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实际上,任何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与书法艺术有某些联系。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除绘画、音乐、舞蹈以外,还有篆刻、建筑、戏曲、文学、雕刻、军事、棋类等都与书法艺术颇有通理之处。如果说西方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动态,那么在中国,一切艺术都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它们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联系与影响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熊秉明先生把它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在推行艺术教育的今天,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凸现出来。它既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又是推进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书法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促进,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效果虽然不一定在短期内直接地、一一对应地显现出来,但只要在施教时把握好艺术教育的方向和特征,它不仅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本身,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沃兴华 著《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钟明善 著《书法基础与欣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转贴于 中国论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集

日本书法教育论 作为书坛活动层次的两极,最高级的如艺术流派的竞争,展览会的举办;和最低级的如书法启蒙教育、小学毛笔字教育、学前儿童书法观的培养等等,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并不奇怪,我们很难否认一个事实:明治维新作为近代日本跨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一个历史关钮,常常为日本人所乐于称道,而它的精神之一,便是在全民族全社会推广优质教育。教育,几乎是日本社会取得成功的法宝。 日本的书法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也有高、中、低三个层次。最高的如各地的教育大学(类于我国的师范大学)的专职书法培养,有本科四年制和培训一、二年制。此外,一些专门的书法学校也因其质量上的声誉而名列前茅。中级的如一般的书道专门教室,以及高等学校(类似我国的高中)、中学校的书法教育。较低层次的是一般书塾、小学书法教育及个别的学前儿童书法观念的培养。除此之外,作为社会教育普及化内容之一,成人书法教育如书法讲座,书法培训在日本也深受欢迎。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高级书法人材培养并不太成功。除了少量的本科四年制书法学生之外,研究生级的书法教育和大专级的书法教育都还是很弱的。本科书法学生数量也很不理想。至于中级书法教育,由于高校、中学书法被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作为兴趣课来对待,因而从体制上很难得到切实的保证。但书道专门教室一类的书法教育,如果拥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很有可能取得出色成果。 最有活力的是那些“书塾”。由一二个书家挂衔,组成一个民间性质的书法学习团体,定期研习讲评,由于对象基本上是中小学生,程度不高,易于教学,因此这类书塾很多。日本人甚至有书塾为募集学生“作战”之说,亦可见各个书塾间为争夺学生作出努力的激烈程度,从消极方面想,这几乎是一种谋利取获的商家口吻,而从积极方面看,则竞争之烈源于书塾的数量极多,一定的量代表一定的质,故众多的书塾中想必也会有不少质量过得去的师资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在教低级的小学生、儿童书法启蒙阶段,作为社会文化结构一翼的书塾之多,应该说是日本书法教育的一个福音。 因而,日本书法教育的现状也是宝塔形,亦即是:基础教育实力雄厚、成效显著,而中、高层的书法教育则尚待努力。之所以会如此,我以为其原因不外如下: 一、低层次的基础教育,一般懂书法的社会人士即可胜任,而高级书法人材的培养,非专家难以承担。高等师范大学中专攻书法人材的数量少,限制了师资的发展;这种限制反过来又对高级人材培养本身产生影响。 二、高校和大学的人材培养,书法除本科专攻以外,并未列入专门的必修课程,只限于选修。这种教育体制于书法而言是很不利的,对于在中、大学生中普及必要的书法专门知识而言亦不理想。 三、社会上第一流的书法家并不少,但限于历史原因,他们很少经过专门的书法训练,于书法教育学一类的学科也多凭经验而少理论支持,因此作为高级人材培养的师资而言仍有欠缺。 建立完整的书法教育体格,。发扬和光大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除了从教育学体系、师资培养方面加以努力外,体制的确立能保证学科人材的稳定,因而是很重要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日本和在中国都具有同样的迫切感。日本书坛现在是采用以业余补正规之不足,即以书塾、书道专门教室,私立的书道学院来补高校、大学之不足。在日本的社会结构下,这倒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对我们而盲也不无借鉴意义。 日本书法教育事业的起步 以明治维新为标志,日本书法教育的前后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治以前的书法教育,是以如下三点为目的的: 实用;自身的修养;增强学问意识。 书法是心灵的映照,是素质修养高低的标志,毛笔是当时唯一的书法工具,在人们心目中是染上很明确的实用色彩的;此外,当时日本官吏录用去取以汉学测试为必经之路;作为它的附属,书写汉字(书法)成就的高低与汉学诗文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例,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书法教育和学习不敢掉以轻心。当然,更有意义的是,一些习字范本的内容是诗词、千字文、经典等方面的名句,这使得汉学与汉字书法在日本人心目中有一种天生的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早期日本书法教育的生存形态,常常与学术思想密切相关。儒学全盛时期则以儒者为主导,佛家全盛时代则以僧侣为主导:其场所则多取寺院。此中,从江户幕府时代遗留下来的学校 (它直接受幕府控制)和诸藩领主的藩学,是以培养武士和公卿贵族子弟为目的的;扎根于市民阶层的文化教育,则有“寺子屋”的教育机构。它的特征是: 一、以寺舍为课堂;二、以僧侣为老师;三、每个班少则数十人,多有越过四百余人者。据说,在明治前,花样的“寺子屋”有13 000个之多,遍布全国。作为庶民教育、特别是对历史上为贵族专用的书道教育而言,“寺子屋”式的普及无疑是书法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福音。 寺子屋以书法教育为主,所取的范本有六七百种,其中如彳口八歌、书翰文、庭训往来、千字文、片假名、万叶假名、百人一首等;应有尽有。童子8岁入寺,修养三年左右,据新井白石的《学书回忆》云:每天要学习行草书三千多字,冬夏不辍,训练量是很大的。通过学书而强德化,这是江户幕府的政策,它无意申刺激了全民书法教育的高速发展。 明治伊始,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冲击,作为日本书法正统的“御家流”(类于馆阁书体),苟延残喘,再也攫不住书法爱好者的心了,书坛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传统的书法对六朝碑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在国粹的旗帜下,一部分书家也热衷于假名书风;作为一种异化,由于学权制度的急速欧化,在书法教育上也出现了虚无主义的倾向:钢笔的进入实用,挤走了毛笔的传统地位。一时间,“硬笔万能”、“废除毛笔”的论调甚嚣尘上,书法教育历史发展前途莫测。 明治五年(1872)发表了国定学制,“习字”作为教育中第二位的内容,成了独立的课程,从此,真正的现代化的书法教育事业才拉开了帷幕。 日本初级书法教育 在日本,初级的小学、初中书法教育程度是不甚高的,但作为教育学研究而言,它的意义绝不下于大学高等层次的书法教育。它是书法家的摇篮。 我们详细地考察了初级书法教育在日本的现状,并从中得出结论:在这方面,书法教师们牢牢抓住作为书法教育根本的,是两个课题: 一、趣味化——学习动力的原理 二、社会化——方便实用的原理 以此作为初级书法教育的基础,确乎是出手不凡,准确地抓住了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心理的。侈谈书法的艺术个性和美学价值,在初级书法教育过程中基本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对象们还缺乏必要的接受力和理解力。 曾经见到某一个小学书法教师上课时的记录,在课程展开以前,教师先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写自己的名字”,然后紧接着的则是:“请在教科书上用毛笔写你的名字”。在还未接触临摹、还未正式进入书法学习之前,完成这样的课题,对小学生们来说无疑是饶有兴味的。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写得好,但他们往往又无法写好。姿势、执笔、基本方法、格式,一切问题暴露无遗,而这暴露出来的问题,立即成为教师正式教学要求成立的理由:瞧,因为你写得不好,所以你应该学习;应该认真地一丝不苟地临摹。 作为社会性的一翼,小学书法教育中往往含有很大比重的硬笔字教育。一手流利娟秀的钢笔字往往是小学生们所梦寐以求的,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成为毛笔书法的间架基础。故尔,日本有专门的硬笔字协会,在小学中硬笔字教学也很普遍。 当然,作为一种折射,即便是毛笔书法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书法结构分布的概念而暂时搁置其艺术美的一面,也是相当行之有效、直接符合儿童专注单一的学习心理的一种手段。 1970年3月,日本书法教育协会在文部省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书写教育概要》一书作为书法教师们执行教学时的准则,其中关于中小学初级书法教育,有三份表格:有关知识方面,强调要有认真的态度,正确、均匀、整齐的观念。技巧方面,则讲究笔顺、形状、基本用笔、点画交*等;程度渐高则以次递增要求如速度、美等;书体也开始分为楷书和假名两类。到了初三年级,则还开设有限的书法欣赏课,培养学生对书法美的感受,为进入中高层书法教育作准备。 日本初级书法教育属于国语课内容之一,在小学阶段,第二学年重在硬笔习字;第三学年开始到六年级,每年有20学时,四年共80学时。这里的学时,指的是老师课堂指导时间,不包括学生练习临摹的时间。 作为选修课的高中书法教育 与较低,层次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相比,高等学校的书法教育染上了明显的艺术化色彩。但请注意:日本的高等学校不是中国习惯所指的大专院校,它是指高中。 我们之所以不在泛泛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之间找对比,却把初中(中学校)、高中(高等学校)这同属中学阶段的书法教学分开来研究,是基于如下几个理由:其一:从初中到高中,对于青少年而言往往是心理变化最明显、分析力理解力增进最迅速的时期。这种跃进迫使书法教育的立场发生根本的转变。其二,即从课程设置上论,相当数量的学校也开始把初中作为必修课的书法学习变成高中作为选修课的书法学习。其结果是:作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必然部分的书法变成较纯粹的自由的欣赏性学习,其强制性显而易见地遭到了削弱。 判断书法教育的立场发生转变的论据,从文部省的《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即可见端倪,在中学校(初中)的书法部分,书法属于国语课类(第一节),其目标是: “在正确理解国语、提高表现能力的同时,对国语加深认识,丰富语言感觉,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 而在高等学校(高中)的书法部分,书法则属于艺术课类(第六节),其目标是: “提高书写能力,加强书法表现和鉴赏的基础性能力,养成爱好书法的心情”。 从属于国语(它的目的显然是实用性的)到归为艺术(鉴赏性的),书法教育的立场在变,原有的正确、易认、清晰、美观、整齐的要求变为创作;线的力和质,适应自己的感情,墨色的浓淡干湿的效果,气韵的通畅……。从习惯的中、小学分界观念中解脱出来,却在初中与高中这本身差别不太大的层次中找出书法教学特殊的分界,这确实让人感到似乎突然而又顺理成章——书法是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的。它不一定非要与其他学科保持太僵滞的步调一致。 自然,把书法课改为选修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使从学人数趋于减少,仅限于对书法有兴趣的高中生了。但量少的反面却是质的提高,教师可以在书法课中实施艺术色彩浓厚的教学手段:其中包含:①形式感的培养;②表现力的培养;⑧把书法导向生活;④创作力;⑤汉字假名的比较学习;⑥书论选读……等方面的内容,无疑,这是一个相当专门化的教学规模了。在日本高等学校的艺术型学科的选修课中,书法作为一个相当受欢迎的民族性格的课程,一直与音乐、美术、工艺等课程齐头并进,它的基点有两个:一是艺术表现,二是艺术鉴赏。当然,较高层次的还有三:研究。 大学书法专业的入学考试 一个热爱书法艺术的高中生,满怀希望地把他的申请材料投入邮筒,寄向他准备报考的大学书法学部。 但他目前所要努力的,却不是如何把字练得更好,他首先要通过文部省举办的共同考试。共同考试针对高中课程,提出了必试和选试课程。国语、数学、英文是必试课,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学、化学、物理、生物学是选试课,选试科目一般是四种。共同考试由国家定题,统一时间(一般为二天)。以书法专业学生而言,在1 000分中如总分能达到700—800分,就算是通过了第一关。 接下来便是各大学自定的专业考试。东京教育大学的考试是这样的: (一)作品部分: 时间:六小时。考试内容: ①假名:临摹一件(有示范本),创作一件(在色纸上书写和歌)。 ②汉字;临摹一件(有字帖,但要求原大),半纸创作二件(行、楷书各一,内容规定),条幅二件(临摹一件、汉诗,创作一件、汉诗,书体自由选择)。 总共是六小时完成七件作品,横跨汉字假名两个领域,又要临摹、创作并进,还要熟悉和歌、汉诗等古典内容,其难度确实不低。 (二)论文部分: 时间:六小时,考试内容: ①用幻灯看日本古代艺术作品十件(书法、建筑、绘画、雕刻、佛像等),随便选二件作品,按照题目要求作论文一篇,题目如:历史间的比较、地域性的比较、艺术种类间的比较、个性间的比较。文长三五页。 ②专家写的古典作品评论文章三篇。每篇读一遍需十五分钟,读完后回答问题。如:作者的艺术观,作者的立场。总共是六小时完成四个内容:一篇论文和三个回答。其中特别是第一个论文写作有相当难度。故现在在筑波大学考试也不一定采用全部内容。而是选择其中一二项为之。 (三)面试: 时间,半小时或一刻钟,考试内容: 老师直接提出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如考生的思想、履历,考卷中的内容,学习书法的目的等。 按文部省规定,招生100名可有300名考生参加,录取率为三比一。但书法方面竞争稍烈,一般能参加考试的有五六十人而录取的不过七八个。筑波大学如此,其他教育大学也相差无几。在日本考试成灾、学生苦不堪言的教育背景之下,一个书法学生要这样过关斩将,不经过一番拚搏是很难成功的。 一般师范大学书法课程的分类 与严格的考试和作业要求相呼应,学生们所面临的必修选修学科也是庞杂的。如果说前者反映出每一课程的相对深度;后者则集中反映了书法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 以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书法科为例。一个书法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将面对六十余门课程,把这些课程归纳一下,可以寻出大致的教学构想和基本层次。课程总为五大类: (一)专业课 A.书法概论;B.技法概论;C中国书道史;D.实习(汉字·假名);E.书法原理;F. 日本书道史;G.测试和考查。 (二)基础课A.美学b艺术学概论;B.艺术学特别讲座;C.想象方法论;D.表现性实习;E.造形心理学;F.构成实习金石学。 (三)知识课 , A.绘画概论;B.雕塑概论;C.构成概论;D.综合造形概论;E.视觉传达设计概论;P.建筑设计概论;O.构成原理;H.中国文学讲读;1日本文学讲读;J.美术史讲座;K.印刷概论;L.日本文学史;M.中国文学演讲(学生);N.伦理学通论;O.政治学原论;P.比较政治学;Q.数学通论;R.中国史概况;S. 日本语言学概论;丁.西洋音乐史。 (四)综合课 A.企业与社会,B.世界的教育·日本教育;C.学问与自我;D.发展科学;E学生课堂讨论会;P.体育;G.第一外语;H.第二外语(选修外语);L国语;J.情报处理概论;K.情报处理实习。 (五)教职课 - A.教育心理学;B.儿童青年心理学;C教育原理;D.道德教育学研究;E语言教育学研究;P.国语教学法;G.书法课教学法。 第一、二类课程比较书法化,而且,完全以书法的书写能力创作、技法、形式方面的问题为主要侧重。第三类是修养课,范围广而课期短,一般能了解就行,不要求有太深入的研究。第四类课则重在训练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应用,其中情报处理、讨论会等等形式,无疑是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本领的。第五类则偏于教育学,是作为师范大学学生培养的必备条件。五类课深程浅高低宽窄不同的互补,构成了一个很理想的教学体系,作为书法专业设置而言是比较成功的。 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种种 正如我在前面所谈到的那样,日本书法教育的状况呈宝塔形。基础部分力量雄厚,高级书法教育则人数有限。目前在大学级的书法教育设置专门课程的,多限于几个教育大学,如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奈良教育大学、大阪教育大学、京都教育大学、福冈教育大学……日本的教育大学,即类于我国的师范大学。 能进入教育大学书法专业学习,意味着学生从此步入书法专六人员的行列,毕生从事这一工作了。因此,从各地、各高等学校汇集拢来的一批批拔尖人材,都努力在竞争中试图取胜。每年能入在学深造的,只是考生的千万分之几。 虽然,就我们旁观者看来,进入教育大学还很难意味着真正的书法创作研究的地步。因为它染上了明显的师范色彩,一般教育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专门的训练有素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家,把这种侧重与初级、中级书法教学侧重联系起来看,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其间异同,为明其属列表于后。┌—————┬———————┬———————┬————————┐│ 教育层次│ 中小学(必修)│高筹学校(选修)│教育大学(专业) │├—————┼———————┼———————┼————————┤│学科所属 │国语课的一部分│ 艺术科目 │ 书法艺术教育 │├—————┼———————┼———————┼————————┤│ 性 质│ 实用属性的 │ 艺术属性的 │不纯粹艺术属性的│└—————┴———————┴———————┴————————┘ 正规的官方教育就是如此。不像美术方面,有专门的艺术美术大学在担任艺术创作人材的培养。书法似乎天生就与学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人士倾向于认为:在此中培养纯粹的创作人材意义不大。 书法教学的形式也染上了教育学的色彩。除了正规的理论授课、专题讲座之外,很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在师范大学里,几乎都有这么一个课程:演习。书学演习、汉字书法演习、假名书法演习、日本文学演习、中国文学演习、中国语演习、情报处理演习……。 所谓演习的确切含义,大概是这样的: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希望开设中国书法史课程,老师同意,并用了一学年时间授完全部内容,他就可以采用演习方式:一班中十个同学,分段准备魏、晋、唐、宋、元、明、清的书法史大概材料以及自己的见解,最好构成书面文字,在演习课时依次发表。即使在授课中的某一段,也可采用演习方法。如教课到明代末期,则分别由,四个同学准备黄道周、倪之璐、张瑞图、傅山的专题,分别演讲自己的看法,老师则根据准备材料的充分程度和观点的新颖程度加以评判。 “演习”成功的话,则每个同学准备的和发展的见解,无疑是一堂堂书法课;一代或一人为题的书法课。这对于学生日后走上教学岗位是极有价值的预习。当然,由于这种训练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故一般都是从二、三年级开始设置“演习”课,其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课程的实施与检验 前面披露的日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课程设置的资料,重在体格的确立。这种种名目繁多的课程,在具体实施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采用最佳方法引导之,在每一个实施过程中不会是千篇一律的,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也经过各教育大学之间不同实施结果差异的比较,初步形成了书法专业学习的大概结构,这种结构与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相呼应,但在学制、侧重方面也带有书法艺术教育特定的痕迹。 首先,各科目采用的都是学分制。许多课程全期不过一年,或半年三个月,集中授课,授完考查,不再重复。这样便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作为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建筑、雕塑、设计、伦理学、西洋音乐史的课程,.都采用学分制,在一个年级或一学期中授完全部内容。但作为最重要内容的一些基本课程,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跨年度重复出现。如实习课跨三个学年,构成理论课则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出现,外语课、教育学课也在每一学年均有设置。这种保证重点的做法,使四年大学学习不至于流于庞杂而泛然。 检验学习的成绩评判标准,在筑波大学中是采用ABCG四级分制。80分以上是A级,70分以上是B级,60分以上是C级。其侧重点是高分宽松,低分紧密。好处是可以防止学生片面地为争高分特别是为争满分而过分计较,反而忽略了基本能力的自我培养,从中反映出的教育思想是很有启发性的。至于G级,是指新人课堂讨论会。演讲、情报处理方面的考查合格。它更是直接针对基本能力训练。考虑到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都要独挡一面,担任教职,对他们而言,运用自如的语言表达、敏捷灵活的逻辑思维,乃至教学心理研究观察能力的增强,是第一位重要的培养课题,故尔这G级计分相对于其他分制而言,其意义更重大但不宜扣得太死,因为它是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看到书法教育专业与书法创作性质的相异。一个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循循善诱加上知识渊博。培养循循善诱的能力依赖于G级计分,而知识渊博则取决于A—C级计分。学生们希望自己面对着的,不是一个过于深奥专门的研究者。一些专题可以由他们自己学着去做。但在课堂里,他们需要掌握的是一般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学术报告会上,带有艺术普遍意义的史论课题往往会引起听众广泛的兴趣;而在某一专人某一作品的年代考辨问题上的侃侃而谈却会令人惘然。书法教育学人材的培养和课程设置,当然不能与此南辕北辙。从这个角度看,课目的广和计分的相对松,正是日本书法教育学科经验积累之所在。 研究生级的书法教学 无可置疑,书法教育层次中最高的是研究生级,鉴于目前日本教育体制中对艺术类学科研究生仅限于硕士一级为止,我的议论也以此为限。 相比较而言,研究生级书法教育是难度最大的。但它又最以常规推循。专业性的教学和教授亲自授业的特点,使它在实行过程中完全缺乏大学、高中那样一成不变的秩序。它太个性化了。每个研究生主攻方向的不同会导致其课程设置的截然相异。在此我例举两个不同的研究生课程类型以飨读者: 第一个是艺术研究创作型的,学制二年: 共同基础课: (A)设计教育论专论 (B)设计史 专攻课程: (A)书技法论 (B)书论 (C)书道史 (D)汉字书法研习 (E)假名书法研习 (F)书法制作 (G)古迹、碑、法帖概论 (H)创作A (1)创作B (J)创作C (K)创作D 与上期大学生课程相比,范围明显地窄。当然授课内容更深了,只是在课名上看不出深度而已。同是一个“书道史”,对高中生和对研究生的讲授侧重和深度可以完全不同,但名字都叫“书道史”,这是不奇怪的。 第二个是教育型的,学制也是二年: 必修课: (A)课程安排的设计与分析 (B)教材开发研究 —般教育研究课: (A)社会教育概论 (B)日本教育史 (C)教育和社会发展 专业教育学课: (A)书法科教育法概论 关连教育学课: (A)地域美术综合研究 (B)西洋美术史专论 (C)艺术教育学专论 专业素质培养所需课程: (A)书法史专论 (B)书法技法实习研究 (C)书法概论 由于专业关系,教育学方面的课程显著地受到尊重,它是轴心,贯串着各门学科和美术史、书法史方面的具体内容。当然,与前一课表相比,理论色彩也浓起来。教师不同于画家:知识面和知识型传授比技巧性传授在课堂中作用更大,但因为二—般研究生在入学前已经经过了大学四年的训练,故有意地拓宽知识课,把范围拉得太开也不合适,这一步在大学阶段已经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课程中,应用和设计已被放在议事日程之上,表一的“创作A、B、c、D”和表二的“课程安排的设计与分析”、“教材开发研究”,是预想作为创作家和教育家在实际工作中的种种态势,它无疑是个模拟应用的课程;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提供一个模拟环境以供研究的重要课程。 书法教师的标准与条件 成为一个书法教师,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方面,指的是有书法教学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则指具备书法教师的资格。在重资历、重学历的日本社会中,教育本是首要的支柱,当一个教师更是并非随手可得的工作。它需要得到官方的认可。在最高的文部省之外,各部道府县一级行政机构中,更次一级的市町村机构中,都有专门的教育委员会。每一个教师的能否获得实际授课资格,往往以有没有教育委员会出具发行的教员证明书为标志,从中可窥日本全社会对教师之绝对尊敬和态度严谨之一斑。 书法教师当然也离不开这一纸证明,它是权威的象征。日本新漓大学教育系书法教师培训科对未来的书法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知识要求,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的条件大致如下:(一)应当具备人文学科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书法、宗教史等等。(二)应当具备社会学科知识。包括日本宪法、法学、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地理学、教育学等等。(三)应当大致具备自然学科知识。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统计等等。(四)应当切实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包括书法技巧(假名、汉字),书法概论、中国书法史、日本书法史、书论研究、创作研究、鉴赏理论、篆刻等。(五)应当坚固地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初、中级教育原理、道德教育、儿童与青年心理学、书法科教育法、国语教育法等。 (六)应当掌握一些应用知识,包括外语、体育、情报处理、科学与方法等等。 在此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有的可以采用选修方法进行。但偌大一个知识网中,书法艺术部分的内容是主干,其他各学科则围绕书法与教育两部分展开。除此之外,一个书法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新渴大学教育学科中,都为学生们开设一门特殊的课程:音声言语。书法老师在课堂上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深沉清晰的语调、生动活泼的表达能力,都绝不能逊于其他学科师资。相反,由于书法学习在一定程度上

台湾还有人玩毛笔?

书法与舞蹈  书法与舞蹈的关系历来被称为姊妹关系。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抒情性是舞蹈和书法共有的艺术本质特征。舞蹈利用舞台空间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舞蹈风格;书法则于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书法风格。运动线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一。如果说舞蹈是对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美化,那么,书法则是对其点画、姿态造型美化,一个通过人体,一个通过汉字,殊途同归,共同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美的属性。造型性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二。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从而抒发不同的情感,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舞蹈是以手势说话的艺术。该论断虽不甚准确,但说明动作是舞蹈的独特表现手段。舞蹈本来就是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艺术语言。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与书法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相同。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韵律和节奏是舞蹈与书法表情性富于变化的基本要素。舞蹈时,演员的全身为了表示韵律和节奏,必须不停运动,并保持动作间的连贯与和谐,这就要求所有固定的平衡姿态不得不随着演员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如同书法创作时所有点画的固定写法与形态都必须在运动中根据上下左右的情况,或长或短、或高或低,作各种各样的变化一样。舞蹈演员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肯定与节奏分明、连绵相属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如果说不同的节奏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律动与风格,表现不同的感情与思绪,那么,不同的节奏,亦会形成不同的书法流动美与书风,表现不同的情感与审美特征。英国人罗杰·弗莱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我们注意到,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的曲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实际上,任何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与书法艺术有某些联系。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除绘画、音乐、舞蹈以外,还有篆刻、建筑、戏曲、文学、雕刻、军事、棋类等都与书法艺术颇有通理之处。如果说西方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动态,那么在中国,一切艺术都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它们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联系与影响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熊秉明先生把它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在推行艺术教育的今天,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凸现出来。它既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又是推进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书法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促进,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效果虽然不一定在短期内直接地、一一对应地显现出来,但只要在施教时把握好艺术教育的方向和特征,它不仅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本身,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沃兴华 著《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钟明善 著《书法基础与欣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转贴于 中国论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展示

应该全民推广书法教育,书法教育不单纯是小学生活小学书法教育的事。应该全民重视起来,别把老祖宗留给我们不多的宝贵东西慢慢的都扔掉了。漫天的都是电脑、游戏、林林总总的西方化。请给书法留点空间吧!

兴趣很重要,应该培养他们的兴趣

书法与舞蹈  书法与舞蹈的关系历来被称为姊妹关系。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抒情性是舞蹈和书法共有的艺术本质特征。舞蹈利用舞台空间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舞蹈风格;书法则于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书法风格。运动线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一。如果说舞蹈是对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美化,那么,书法则是对其点画、姿态造型美化,一个通过人体,一个通过汉字,殊途同归,共同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美的属性。造型性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二。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从而抒发不同的情感,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舞蹈是以手势说话的艺术。该论断虽不甚准确,但说明动作是舞蹈的独特表现手段。舞蹈本来就是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艺术语言。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与书法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相同。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韵律和节奏是舞蹈与书法表情性富于变化的基本要素。舞蹈时,演员的全身为了表示韵律和节奏,必须不停运动,并保持动作间的连贯与和谐,这就要求所有固定的平衡姿态不得不随着演员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如同书法创作时所有点画的固定写法与形态都必须在运动中根据上下左右的情况,或长或短、或高或低,作各种各样的变化一样。舞蹈演员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肯定与节奏分明、连绵相属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如果说不同的节奏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律动与风格,表现不同的感情与思绪,那么,不同的节奏,亦会形成不同的书法流动美与书风,表现不同的情感与审美特征。英国人罗杰·弗莱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我们注意到,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的曲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实际上,任何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与书法艺术有某些联系。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除绘画、音乐、舞蹈以外,还有篆刻、建筑、戏曲、文学、雕刻、军事、棋类等都与书法艺术颇有通理之处。如果说西方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动态,那么在中国,一切艺术都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它们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联系与影响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熊秉明先生把它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在推行艺术教育的今天,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凸现出来。它既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又是推进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书法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促进,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效果虽然不一定在短期内直接地、一一对应地显现出来,但只要在施教时把握好艺术教育的方向和特征,它不仅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本身,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沃兴华 著《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钟明善 著《书法基础与欣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转贴于 中国论

书法作为我国一门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理应在当代受到重视、得到推广,但从书法教育的角度看,其现状和前景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做一管见。  书法教学师资不足  作为响应教育部要求,许多学校已将书法教育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无疑对书法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过全国各地书法师资严重短缺,如深圳市2008年需要引进书法教师的数量高达3000余人之多。假如全国各中、小学的书法课都开起来,所需要的书法教师其数量将非常庞大,而全国现在持有书法专业文凭的、合格的书法教师少之又少,书法师资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  一些开有书法课的学校需要书法教师,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却没有书法系、也不设书法专业便无法提供师资;有的师范院校有意开设书法专业但招不到有书法基础的学生;一些书法基础较好的中学生想学书法专业但由于理科成绩欠佳考不上大学;进高校的门槛逐年加高,没有博士学历不能上高校讲台,能写好字的往往没有高学历;总之,情况复杂,恶性循环。因此,一些想开书法课的院校因无师资只好作罢,另一些不得不开书法课的院校只能另想他法予以应付。而大多数学校解决书法教学师资问题的方法是选一些字写得好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或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写字好的人员来执教。这些教师,大多书法理论知识欠缺,或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书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其他专业课教师经常送出进修、培训,而这些书法课教师很少有这种机会,这样就造成书法课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方法失当、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  从书法课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看,要尽快较好地解决师资问题,首先是学校领导、教学管理等有关部门要重视,要克服思想上认为书法课不是主要课程,师资差些无关紧要的模糊认识,把书法课师资问题放到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认识。其次是严把配备书法课教师的质量关,对不具备必备条件的,一般情况下不要降低标准,更不能随便找一些字写得略好的人去担任书法教师。再次要加强对书法课教师的培养,可有计划地将书法课教师送到其他高校去进修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另外也可以请一些书法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到本校办讲座、研讨会或培训班,集中解决一个或几个书法教学中的问题。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书法课教师的培养,特别是一些美术院校,应根据需要开办书法师范专业,专门培养高层次的书法教师,这是解决书法课教师匮乏的根本途径。  (二)书法教学管理无序  兴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来做决策,通过周密的计划来安排各教学环节。但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关于计划不周。这说的是某些院校书法教学计划不科学。一是开课时间晚。书法课要早开,最好在大一就开设,课程学完后还有两、三年的时间用来练习提高。但事实是很多院校晚至大二或大三才开书法课,学生写字刚刚上手、还未入门就已临近实习期或求职期,想提高却没了时间,想应用又不够水平。二是教学无大纲。一些院校教务部门对书法教学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书法教学无大纲或有大纲却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老师的教学不能体现出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环节。三是老师无教案。有些书法老师上课没有教案,课堂上信口开河,既无条理性,又乏科学性,有时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四是学生无教材。高校里一般课程都有规范的统编教材,但书法教材由于尚未纳入统编之列,一些高校的书法课堂要么无教材,要么教材粗劣或简陋。作为尚处书法教育启蒙期的各类学生来说,没有教材的书法课绝难避免教学的混乱,而那些劣质教材更难免除误导学生的谬  弊。关于课时不足。这说的是安排给书法教学的课时太少。据了解,开设书法课的院校大多只安排了30学时的授课时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的每周两节, 15周授毕,有的每周三节, 10周授毕,艺术专业的书法教学大打“车轮战”、“疲劳战”,每天4节或6节连日上、两周或一周时间内讲完全部内容,学生没有消化和练习的时间。每周两节的虽说时间偏紧,但前后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来消化、体会和练习,每周三节的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练习,而那一周或两周集中授毕30学时的书法课,学生没有消化、领悟和练习的时间,这肯定是有违教学规律的最不科学、最不负责、最没有效果的敷衍行为了。  (三)学生对书法课程认识不足  上面所谈到的外部条件制约加上学生对书法学习的认识不足,使得书法教学的效果欠佳,学生的书写水平提高缓慢。学生进课堂学书法是为了完成学业计划,而不是自觉行为,所以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不高,到课应付差事,课后不练不写;作为公共选修的书法课,虽然学生选课出于自愿,但为学分而选课的不在少数,选课不到课,到课不听讲、课后不练字的现象较为多见,加上过去十几年在书写上形成的坏习惯难以改掉,故书法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书写水平提高缓慢,这在高校里是普遍现象。  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是笔者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书法教育面临的困窘现状,或能给以启示。在电脑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更应清楚地意识到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在世界  文化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书法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关系到民族的尊严与兴衰和子孙后代的成长。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  作为一名热爱书法的大学生,在对现代书法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之后,不禁思索着这样三个问题:书法这颗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明星是否能在素质教育的天宇中璀璨依然呢?如何才能改变当前中国不容乐观的书法现状呢?书法对大学生的素质建构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直到近代教育改革,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概莫能外。然而,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经过经纬两向的比较,得知中国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况如下:在部分大学里,书法已不在必修科目之列,而成为任意选修课,加之书法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指导不了学生提高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导致大学生淡化了提高书法之理念;设立了大学生书画协会的大学很多,但能真正帮助提高会员的书法水平,指导其参加正式书法大赛的却屈指可数;很多大学都在创办各式各样的刊物,如:《生物学报》、《诗刊》、《散文选刊》等等,而书法专刊却很少,书法在他们所谓的刊物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插图、一个背景而已;不少学校每年度都会举行书画展,而在作品展示会上,绘画作品前,参观者蜂拥不已,而在书法作品前,参观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淡化了书法理念,缺乏书法欣赏水平,加之抵御不了绘画作品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于是在类似的书画展中,这种“一家欢乐一家忧”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对大学生更是降低了要求,因此,不少大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 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  为改变当今书法教育现状,大力宣传书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势在必行。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从历史上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书法教学,让大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曾说过“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象羲之;怀秦无钱买纸,便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成冢。”这昭示着书法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使大学生的意识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就会越强,对书法的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的鉴赏能力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在了解了中国书法对大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之后,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教育已经尤为重要。  书法,历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相对应的狭义界说。立足教育角度,书法首先是从“蒙童识字习字”开始。凡有文字,既有书写,必有美恶。书写的美恶,既是实用的需求,也是审美的嬗变。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初学者。如何入门?入门后可有发展之前途?不少爱好书法的大学生都为之焦心。自古以来,不少书法家都提倡从楷书入门,因为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规范的字体,其笔画、结构都是其它字体的基础。那是否就非得按千百年来的说法:从楷书入门呢?回答是:对于古人是肯定的,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是不一定的。古代“蒙童识字习字”,即 “文化学习”也是“艺术教育”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他们首先要识字,而楷书是首选,楷书没有明显的审美提示,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征。  现今的大学生——天之骄子,言其不识字颇欠妥帖;十八、九岁,已是成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已成熟,因此不存在手不受控制的生理问题;至于心理,“完全成熟”是无法界定的;但就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都不是难题,加之其创新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伴随着社会“书法热潮”的兴起,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化,书法教育以一个重要的角色立足于大学讲堂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求。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萃,在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力开展书法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做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各方面的才能,构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添枝加叶。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当代大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大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大学生多少不一对美应该在自己的心中有所定义吧。因为它是一种美德我们才去研究它、创造她。汉代的杨雄曾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孩子们来说,把他们带到书法美的意境中去,让他们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则必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久而久之,也就会有闪光的自我。这些在电脑中又如何能显现呢?  再次,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大学阶段,是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书法作为我国一门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理应在当代受到重视、得到推广,但从书法教育的角度看,其现状和前景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做一管见。  书法教学师资不足  作为响应教育部要求,许多学校已将书法教育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无疑对书法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过全国各地书法师资严重短缺,如深圳市2008年需要引进书法教师的数量高达3000余人之多。假如全国各中、小学的书法课都开起来,所需要的书法教师其数量将非常庞大,而全国现在持有书法专业文凭的、合格的书法教师少之又少,书法师资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  一些开有书法课的学校需要书法教师,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却没有书法系、也不设书法专业便无法提供师资;有的师范院校有意开设书法专业但招不到有书法基础的学生;一些书法基础较好的中学生想学书法专业但由于理科成绩欠佳考不上大学;进高校的门槛逐年加高,没有博士学历不能上高校讲台,能写好字的往往没有高学历;总之,情况复杂,恶性循环。因此,一些想开书法课的院校因无师资只好作罢,另一些不得不开书法课的院校只能另想他法予以应付。而大多数学校解决书法教学师资问题的方法是选一些字写得好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或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写字好的人员来执教。这些教师,大多书法理论知识欠缺,或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书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其他专业课教师经常送出进修、培训,而这些书法课教师很少有这种机会,这样就造成书法课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方法失当、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  从书法课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看,要尽快较好地解决师资问题,首先是学校领导、教学管理等有关部门要重视,要克服思想上认为书法课不是主要课程,师资差些无关紧要的模糊认识,把书法课师资问题放到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认识。其次是严把配备书法课教师的质量关,对不具备必备条件的,一般情况下不要降低标准,更不能随便找一些字写得略好的人去担任书法教师。再次要加强对书法课教师的培养,可有计划地将书法课教师送到其他高校去进修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另外也可以请一些书法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到本校办讲座、研讨会或培训班,集中解决一个或几个书法教学中的问题。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书法课教师的培养,特别是一些美术院校,应根据需要开办书法师范专业,专门培养高层次的书法教师,这是解决书法课教师匮乏的根本途径。  (二)书法教学管理无序  兴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来做决策,通过周密的计划来安排各教学环节。但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关于计划不周。这说的是某些院校书法教学计划不科学。一是开课时间晚。书法课要早开,最好在大一就开设,课程学完后还有两、三年的时间用来练习提高。但事实是很多院校晚至大二或大三才开书法课,学生写字刚刚上手、还未入门就已临近实习期或求职期,想提高却没了时间,想应用又不够水平。二是教学无大纲。一些院校教务部门对书法教学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书法教学无大纲或有大纲却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老师的教学不能体现出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环节。三是老师无教案。有些书法老师上课没有教案,课堂上信口开河,既无条理性,又乏科学性,有时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四是学生无教材。高校里一般课程都有规范的统编教材,但书法教材由于尚未纳入统编之列,一些高校的书法课堂要么无教材,要么教材粗劣或简陋。作为尚处书法教育启蒙期的各类学生来说,没有教材的书法课绝难避免教学的混乱,而那些劣质教材更难免除误导学生的谬  弊。关于课时不足。这说的是安排给书法教学的课时太少。据了解,开设书法课的院校大多只安排了30学时的授课时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的每周两节, 15周授毕,有的每周三节, 10周授毕,艺术专业的书法教学大打“车轮战”、“疲劳战”,每天4节或6节连日上、两周或一周时间内讲完全部内容,学生没有消化和练习的时间。每周两节的虽说时间偏紧,但前后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来消化、体会和练习,每周三节的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练习,而那一周或两周集中授毕30学时的书法课,学生没有消化、领悟和练习的时间,这肯定是有违教学规律的最不科学、最不负责、最没有效果的敷衍行为了。  (三)学生对书法课程认识不足  上面所谈到的外部条件制约加上学生对书法学习的认识不足,使得书法教学的效果欠佳,学生的书写水平提高缓慢。学生进课堂学书法是为了完成学业计划,而不是自觉行为,所以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不高,到课应付差事,课后不练不写;作为公共选修的书法课,虽然学生选课出于自愿,但为学分而选课的不在少数,选课不到课,到课不听讲、课后不练字的现象较为多见,加上过去十几年在书写上形成的坏习惯难以改掉,故书法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书写水平提高缓慢,这在高校里是普遍现象。  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是笔者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书法教育面临的困窘现状,或能给以启示。在电脑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更应清楚地意识到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在世界  文化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书法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关系到民族的尊严与兴衰和子孙后代的成长。

学校不重视,家长很急。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重视一下

  • 索引序列
  •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欣赏
  •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
  •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集
  •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作品展示
  • 书法教育现状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