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发布时间:

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杭州师范学院的成教比较好的浙江师范大学地点在金华而且师资力量也不如杭州师范学院的杭州师范学院教学环境和住宿条件都不错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经查证,不在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内复合影响因子:440综合影响因子:242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4-232XCN:33-1348/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与《杭州教育学院学报》合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化学文摘(美)(2011)Pж(AJ)文摘杂志(俄)(2011)

所有的学报都是省级的期刊,按质量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普刊,核心

额,我还没读大学,不过应该是。

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相比,浙江师范大学综合实力较强。 浙江师范大学(英文名: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本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学校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1965年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正式定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下辖19个二级学院,设有61个专业以及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该校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之一,拥有多个省部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并长期承担中国教育院非高层培训工作。 杭州师范大学(英文名: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位于杭州市,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校有仓前、下沙、文一路、玉皇山、古荡湾等校区。是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四大主干学科,教师教育与艺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一定优势、理学学科部分见长、各类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逐渐形成了以“勤慎诚恕,博雅精进”为校训的优良传统和“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鲜明办学特色。

肯定是杭州师范大学稍微比浙江师范大学好学费方面都是差不多的成教的话环境杭州师范大学有2个校区一个在下沙一个在仓前都是很新的学校环境设备都是一流的而浙江师范大学是在金华地理位置就不是很好

杭州师范大学属于一本院校。  【学校介绍】  杭州师范大学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以来,杭州教育学院、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相继并入,组建新的杭州师范学院。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百余年办学,弘文励教,青蓝相继,学校逐渐形成了以“勤慎诚恕,博雅精进”为校训的优良传统和“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  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等几类主干学科,教师教育与艺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一定优势、自然科学学科快速崛起、各类新兴学科较快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现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6个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的中外合作培养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项目。有省一流学科(A类)8个,省一流学科(B类)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8个。  2001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合格评估,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现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仓前、下沙、玉皇山、古荡湾等校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校固定资产总值6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1亿元,图书馆藏书254万册。下设18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部、1个直属附属医院(市二医院)和1个独立学院(钱江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232人(不含钱江学院本科生8910人),其中本科生17688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307人;教职工2198人,其中专任教师1507人、教授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8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71人、共享院士4名。2004年学校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学校现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5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省级优势专业1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2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有省级教改项目55项。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坛新秀9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13部、省级重点教材46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6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学校还是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地方实施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出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杭州师范大学报》《健康研究》《美育学刊》等报刊,其中《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板来源期刊,并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学校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办一所孔子学院,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此外,学校还承担了国家汉办汉语教师的部分外派任务,承办海外汉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业务。  秉承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学校上下正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朝着建设一所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两个都是比较优秀的师范大学,优势也各有不同。一、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档次对比。浙江师范大学:该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11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推研免试资格学校,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与丽水学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二、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学费对比。浙江师范大学:学校收费严格按照浙江省物价局批文和有关规定执行。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办法,新生入学时按学年制学费标准预交学费,按学年结算。师范类本科专业4000元/年,非师范类本科专业4400元/年,音乐表演专业9000元/年,其他艺术类本科专业7000元/年,高职专科专业6000元/年。杭州师范大学:2020年杭州师范大学实行学分制收费,学费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组成。学年开始时,学费按浙江省物价部门核定的预收标准进行预收,学年结束后结算。杭州师范大学文史类专业学费为5300元/年;理工类专业学费为5300元/年。三、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师资力量对比。浙江师范大学:截止2018年2月,浙江师范大学在职教职员工2830余人,专任教师157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2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6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9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7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0人。杭州师范大学:截至2015年12月,教职工2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498人、教授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79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49人、共享院士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 ,享受国务院津贴1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五个一批”人才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9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6人。建设成果截止2018年2月,该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41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12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重点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总量达1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67项,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突破。共获得各级各类社科项目281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9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7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总体在省内高校中属领先水平。共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0项,在全国高校中连续三年排名居前。共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17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近2300篇,权威、一级刊物996篇。获人文社科横向项目590项,经费3892万元。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45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530项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获得235项,比上个五年翻了五番。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532篇,其中Ⅱ区以上的论文达459篇。授权发明专利86项,实用新型专利206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27项。共获横向企业合作项目458项,共计经费5011万元。承担横向合作项目800余项,在超精密加工装备及核心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LED芯片研发、氟化学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截止2018年2月,该校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实现技术开发类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突破。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浙江师范大学

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稿费

杭州师范大学现在大部分的学院是在下沙高教东区,距离杭州市区大概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公交车多的,但是车上的时间要花很多,所以总的来说不是很方便。在文一路的校区是她的三本钱江学院,古荡和玉皇山校区是美术和音乐的。,现在环境不错,像花园一样,但是不大。学校附近店铺不多,不过最近地摊之类的多了很多。硬件设施不错,图书馆很舒服。教室不咋地,不是所有的教室都有空调。学校的后勤应该是下沙最好的,食堂伙食据说是最好的(别人求证过)。宿舍现在是四人间,但今年暑假结束前,一部分宿舍在四改六,就是你也有可能会住六人间。有热水器,有饮水机,有电扇。开门进去右边是卫生间(每个宿舍都有卫生间),两个水盆,热水器,一个莲蓬头,一个厕所蹲坑;左边是放行李的吊柜,下面是鞋柜,鞋柜上是饮水机。寝室大厅两边各两张桌子,各带书柜和衣柜,桌子上面是床。每个宿舍都有阳台,阳台上有洗衣池。对了,寝室费每年1200,电视免费。文一校区的位于文一路222号算是杭州比较热闹的区域购物消费交通医院等都比较方便,与一般大学比算好的硬件设施还不错,校园环境也还不错校区历史悠久所以绿化相当好宿舍设施得看运气不同专业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寝室楼一般是4~8人一间没空调有电视独立卫生间阳台写字台住的寝室,感觉还过得去师资感觉一般图书馆有一书库藏书很多更新也很快个人很满意而且有充足的座位和空调供应学校学风作为学生感觉真的不怎么样可能这就是大学主要还是看自己!祝你好运!

所有的学报都是省级的期刊,按质量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普刊,核心

杭州师范大学考研资料链接: _lasfPyVEaZJgQemYuQ 提取码: tee2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两个都是比较优秀的师范大学,优势也各有不同。一、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档次对比。浙江师范大学:该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11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推研免试资格学校,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与丽水学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二、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学费对比。浙江师范大学:学校收费严格按照浙江省物价局批文和有关规定执行。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办法,新生入学时按学年制学费标准预交学费,按学年结算。师范类本科专业4000元/年,非师范类本科专业4400元/年,音乐表演专业9000元/年,其他艺术类本科专业7000元/年,高职专科专业6000元/年。杭州师范大学:2020年杭州师范大学实行学分制收费,学费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组成。学年开始时,学费按浙江省物价部门核定的预收标准进行预收,学年结束后结算。杭州师范大学文史类专业学费为5300元/年;理工类专业学费为5300元/年。三、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师资力量对比。浙江师范大学:截止2018年2月,浙江师范大学在职教职员工2830余人,专任教师157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2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6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9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7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0人。杭州师范大学:截至2015年12月,教职工2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498人、教授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79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49人、共享院士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 ,享受国务院津贴1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五个一批”人才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9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6人。建设成果截止2018年2月,该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41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12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重点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总量达1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67项,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突破。共获得各级各类社科项目281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9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7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总体在省内高校中属领先水平。共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0项,在全国高校中连续三年排名居前。共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17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近2300篇,权威、一级刊物996篇。获人文社科横向项目590项,经费3892万元。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45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530项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获得235项,比上个五年翻了五番。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532篇,其中Ⅱ区以上的论文达459篇。授权发明专利86项,实用新型专利206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27项。共获横向企业合作项目458项,共计经费5011万元。承担横向合作项目800余项,在超精密加工装备及核心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LED芯片研发、氟化学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截止2018年2月,该校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实现技术开发类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突破。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刊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4-232XCN:33-1348/N主编:林正范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与《杭州教育学院学报》合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79 刊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4-2338CN:33-1347/C主编:何 俊

约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撰写高质量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栏目与专题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获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浙江省一级期刊的称号(浙江省学报仅两家)。1999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获中国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执行优秀奖。2002年蝉联第二届中国国百强社科学报,同年9月,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推选参加中国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比,被评为中国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社科学报仅一家)。 2004年是被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推选参加中国国家期刊方阵评选的10家期刊之一。

不容易,这刊物偏人文类的,一般都是名家约稿。《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1979年8月创刊,1982年3月起向国内公开发行。创刊40年来,学报一直坚持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以实事求是、繁荣学术为办刊宗旨,秉着服务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和打造公共学术平台之信念,积累经验、凝练特色,在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下功夫,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相继入选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学术界,都有良好的学术声誉与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刊名为《科学论文集》,是文理综合版,文革前(1957~1964年)共计出刊24期,文革期间停刊。1955年12月22日,学校成立校科学研究委员会,王延青任主任委员。1957年2月27日,校科学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决定出版《科学论文集》。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王延青任主编,陈伯康、贺祥麟任副主编。1959年4月22日,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成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教师1人,干部1人。1960年刊名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开始后被迫停刊。当时办公地点:本部办公大楼楼下东头路南。文革后1972年12月复刊,刊名为《广西师院》,是文理综合版,1972年出版3期,1973年出版8期,1974~1977年4年共出版12×4=48期。1972年10月16日,在院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广西师院院刊编辑组,梁正任组长,聂启桐、伍行斌任副组长。1977年2月4日,将院刊编辑组和院写作小组合并,成立院刊编辑、写作小组,聂启桐兼任组长,宋子英任副组长。当时办公地点:本部办公大楼大会议室对面(东第一间)。1978年刊名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季刊。1979年《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1979~1982年4年共出版文科4×4=16期,理科4期(1979年出版2期,1981、1982年各出版1期)。1980年10月6日,第二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陈伟芳任主任委员,成员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7人,干部(编辑)2人。1981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1982年12月8日,将学报编辑室(即原来的院刊编辑、写作小组)改为学报编辑部,欧阳柏任主任,宋子英任副主任。1983年,学报自然科学版随学校改名,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半年刊。1984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季刊。1984年9月,副校长王炜炘分管学报工作,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宋子英任学报编辑部主任。1986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1989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在海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为季刊。当时办公地点:1978~1983年上半年在历史系楼上;1983年下半年~1986年上半年在教育系楼下东半边;1986年下半年~1987年上半年在数学系楼下西头;1987年暑假~1990年上半年在分部研究生楼第一栋三楼东头。1991年11月11日,成立第三届学报编辑委员会,王炜炘任主任委员,成员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副编审2人,讲师1人,干部(编辑)1人。学报编辑部有9人,其中副编审2人,编辑4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1人,处级干部1人。1993年11月,第三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做了调整,张葆全任主任委员。1994年12月符浩任编辑部主任。1999年9月,王杰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符浩、李启贤任副主编;梁宏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当时办公地点:1990年8月~1997年7月在分部第二栋办公楼东头一楼(现财务处报帐处);1997年8月~2000年3月在文科教学楼前两层办公楼一、二楼中间。2003年2月27日,第四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 梁宏任主任委员,王杰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朱从兵、李启贤任副主编,刘慕仁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编审1人,副编审3人,编辑2人,助理编辑2人,办公室人员1人。2007年1月4日第五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梁宏任主任委员,钟瑞添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王朝元、李启贤任副主编,易忠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编审2人,副编审4人,编辑2人,办公室人员1人。办公地点:2000年4月至今在田家炳大楼325~330办公室。

2009年:Hongliang Zhang , Shijie Li *, Qinglai Feng, Shitao Zhang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reconstructed from the sediment of Xingyun Lake, Yunnan Province, C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9, 1-(责任作者,SCI)李世杰,Bernd Wünnemann, 夏威岚,于守兵,沈德福,姜永见,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水位变化事件及其原因初步研究。 地学前缘,2009,6期,162-167。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沈德福,赵湘桂,李春海,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环境变化沉积记录的初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期,94-100。张宏亮,李世杰,于守兵,申慧彦,沈德福,青藏高原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兹格塘错元素地球化学沉积记录。山地学报,2009,27卷2期,248-256。(责任作者)张宏亮,李世杰,冯庆来,张世涛, 云南星云湖沉积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来自正构脂肪醇的证据。沉积学报,2009,27卷2期,352-359。(责任作者)舒卫先,李世杰,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DDT、HCH 的残留特征与风险评估。土壤通报,2009,40卷 5期,1171-1175。(责任作者)舒卫先,李世杰, 江苏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卷,1 期,27-32。(责任作者)缪卫东,李世杰,王润华,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积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第四纪研究,2009,29卷 1 期,126-134。(责任作者)成小英,姜勤超,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摇蚊种群特征与环境变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期,107-110。史威,朱诚,李世杰,马春梅,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地理学报,2009,64卷11期,1303-1318。2008年:李世杰,张宏亮,施雅风等,2008,青藏高原甜水海盆地MIS3阶段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 28卷 1期。122-131。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北太湖沉积岩芯中有机氯农药HCH和DDT残留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28卷 4期。683-689。张宏亮,李世杰(责任作者),冯庆来,2008,云南星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 28卷 4期。746-753。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太湖流域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7卷 4期。1409-1414。刘吉峰,李世杰(责任作者),丁裕国,2008,基于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技术的未来青海湖水位变化预估。水科学进展,19卷 2期。184-191。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刘吉峰,2008,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干旱区地理,31卷 2期。229-236。申慧彦,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湖泊沉积物中DNA提取与PCR扩增。地球科学进展,23卷 4期。 433-438。申慧彦,李世杰(责任作者),于守兵,2008,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物中碳酸盐与可溶盐环境记录的研究。 山地学报,26卷 2期。189-195。缪卫东,李世杰(责任作者),王润华,2008,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揭示地层和古地磁特征。中国地质, 35卷 3期。489-495。舒卫先,李世杰,姚书春,2008,太湖ZS孔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8卷 3期。 67-72。Yao SC,Li SJ,Zhang HC, 2008,210Pb and 137Cs dating of sediments from Zigetang Lake, Tibetan P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 2008 (2) 1-李世杰,2008, 我国主要湖泊八成受到污染。中国经济报告,3期。 60-69。李世杰,2008,青海湖还有没有明天。新探索,第12期。44-51。2007年:Shijie Li,PGell, and SFritz, 2007, Salinity,Climate Change and S PAGES NShijie Li, 2007,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evidences from geological record of glacial and lake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239-Shijie Li, Wanchun Li, Weilan Xia, Bernd Wunnemann, 2007, Abrupt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events during Holocene period derived from Zigetang Lake sediment, Tibatan P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Yanhong Wu, Liping Zhou,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Sumin Wang, Shijie Li, 2007, Reservoir a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Co Ngoin and Zige T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455-Wu Yanhong,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Li Shijie & Wang Sumin, 2007,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eteau inferred by lacustrine sediment geochemical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V50,N10, 1548-CHENG Xiaoying, LI Shijie, SHEN Qing, XUE Jing,2007,Response of Cultural Lake Eutrophication to Hemp-retting in Quidenham Mere of England in Post-M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 17(1) 069–吴艳宏,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李世杰,王苏民,2007,青藏高原中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记录。中国科学 D 辑,37卷9期,1185-1191。申慧彦,李世杰,舒卫先,2007, 湖泊沉积物中色素的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7卷3期,37-42。申慧彦,李世杰(通讯作者),于守兵,姚书春,2007, 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环境记录的研究。第四纪研究,27卷4期,613-619。Jinglu Wu, Gerhard H Schleser, Andreas Lucke and Shijie Li, 2007, A stable istope record from freshwater lake shells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during the past two Boreas, 36(2007), Taylor &F 38-刘吉峰,霍世青,李世杰,杜宇,2007, SWAT模型在青海湖布哈河流域径流变化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5卷第2期,159-李世杰,2007,中国湖泊的变迁。森林与人类,第 7 期,1-28。2006年:Ulrike Herzschuha, Katja Winter, Bernd Wunnemann, Shijie Li,2006,A general cooling trend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recorded by the Lake Zigetang polle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55 (2006), 113–Wu Yanhong(吴艳宏),LI Shijie(李世杰),and XIA Weilan(夏威岚), 2006, Weathering and climate change since 1 8 20 AD in Hoh Xil,Qinghai-Xizang Plateau,China,Evidence from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lake sediments of Gulug Co L CHINESE J0URNAL 0F GE0CHEMISTRY, Vo1.25 No. 56-Cheng Xiaoying, Li Shijie, 2006, An analysis on the evolvement process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51, N13, 1603- (责任作者)成小英, 李世杰,2006,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科学通报 ,51卷 7期,848-855。(责任作者)李世杰, 窦鸿身, 舒金华, 范云崎, 刘吉峰, 2006, 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探讨。中国水利,2006(13),14-17。李世杰,2006, 应重视湖泊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 5 期,399-405。刘吉峰,李世杰,丁裕国,姚书春,2006,近几十年我国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方法探讨。山地学报,24卷3期, 291—297页于守兵,李世杰,刘吉峰,2006,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及其进展。山地学报,24卷4期,480~488页。刘吉峰,李世杰,秦宁生,于守兵,2006,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干旱区地理,29卷3期,321-326页。胡东生,张华京,徐冰,张国伟,李世杰,彭渤,王伟铭,陈诗越,徐士进,田新洪,2006,青藏高原湖泊动态变化的地球卫星遥感监测及地球动力学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第8卷第5期,33-44页。成小英,李世杰,濮培民,2006,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 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工程试验。 湖泊科学,18卷3期:218—224页。CHENG XiaoYing, LI ShiJie,2006,Quantitative Rec0nstructi0n for Lake Environmental Changes Using the Diatom-pH Transfer F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Vo1.23 No.3,357-363。姚书春,李世杰,刘吉峰,薛滨,夏威岚,2006,太湖THS孔现代沉积物137Cs和210Pb的分布及计年。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6卷第2期,79-83页。刘吉峰,李世杰,姚树春, 2006,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16卷,第 1 期,233-237页。李世杰,2006,冰川与冰缘地貌。 见:高抒,张捷 主编,现代地貌学 (第七章)。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北京。 171-285页。李世杰,郑本兴,2006,羌塘高原与冈底斯山系第四纪冰川。见:施雅风主编,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第九章)。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石家庄。282-308页。

  • 索引序列
  • 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 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稿费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