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1] 陆伟东, 刘伟庆, 吴晓飞等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A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6): 27-(EI)[2] 陆伟东,宋二玮,岳孔,刘伟庆 FRP增强胶合木梁蠕变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2013, 16(2):301- (EI)[3] Weidong Lu, Erwei Song, Min He, Kong Yue, Weiqing L Experimental Study on BendingCreep Behavior of Reinforced Glulam Beam [A] In: 12th World Conference onTimber Engineering [C] Auckland, New Zealand, July 16-19, (ISTP)[4] 陆伟东,邓大利,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性能及其加固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 32(3):109-116[5] 陆伟东,吴晓飞,刘伟庆,基础隔震和非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建筑结构,2012, 42(4),34-[6] 陆伟东, 邓大利, 居兴鹏等 中国木结构建筑分布及其震害[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1, 43(4): 464-[7] 陆伟东,居兴鹏,邓大利,村镇典型木结构榫卯及木构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 34(3):82-[8] 陆伟东, 杨会峰, 刘伟庆等 胶合木结构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3(5): 105~[9] 陆伟东, 蓝宗建, 刘伟庆 采用消能支撑减小结构扭转效应的参数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32(2):62- [10] 陆伟东, 蓝宗建, 刘伟庆 阻尼支撑控制结构薄弱层的设计方法研究[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1,33(2):60-[11] 陆伟东, 蓝宗建, 刘伟庆, 吕德鹏 某高层建筑结构动力测试与抗震性能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09,26(3):173-[12] 陆伟东,刘学晨, 文建国等,基于振动舒适度的建筑物楼板设计方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 30(1):16-[13] 陆伟东, 吕西林 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受力-变形过程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02,18(1):150-[14] 陆伟东,基于MATLAB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数据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33(6):1-4[15] 陆伟东、刘伟庆、陈瑜,宿迁市建设大厦消能减震设计[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24(5):92-[16] 陆伟东, 刘伟庆, 汪涛 消能减震结构附加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31(1):97-[17] 陆伟东,吕西林,方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000年第4期:11-16[18] 陆伟东,吕西林,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受力-变形过程分析,世界地震工程,2002,(18)4:150-154[19] 陆伟东,韩晓健,杨放,强夯施工环境振动影响的评价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8 [20] 陆伟东,杨放,陈瑜,住宅结构温度应力与收缩应力的有限元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5)4:20-23[21] 陆伟东,刘伟庆,汪涛,消能减震结构附加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1)1:97-100[22] 陆伟东、刘金龙、董军、刘学晨、刘春光,输电塔抱杆整体性试验应力状态分析,钢结构,2009,(24)2:31-33[23] 陆伟东、刘金龙、路宏伟、杨放,混凝土结构厚度的雷达检测,无损检测,2009,(31)5:333-366[24] 王曙光, 陆伟东, 刘伟庆, 孙臻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基础隔震设计及抗震性能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1,30(11): 260-(EI)[25] 吕西林, 陆伟东 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0,21(2):2-(《建筑结构学报》30周年最优论文)(EI)[26] Xilin Lu and WeidongL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AND STEEL COMPOSITE COLUMNS UNDER CYCLICLOADING[C], 12th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00, paper: [27] Weidong Lu,Weiqing L Design of the RC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Energy-dissipated Braces in Suqian Construction Building[C],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ISTP)[28] 吴晓飞, 陆伟东,基于偏心率的隔震层布置及优化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3):135-[29] 刘伟庆, 陆伟东, 胡夏闽, 王滋军等 12汶川地震绵竹市房屋震灾评估与分析[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31(1):9- [30] 汪涛, 陆伟东 粘滞阻尼支撑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8,38(3):303-[31] 刘杏杏,陆伟东,郑维,胶合木框架-剪力墙结构性能有限元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2,28(6):32-35[32] 何敏,陆伟东,岳孔, 宋二玮,FRP增强胶合木拱的蠕变性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5(2):107-110[33] 杨放,陆伟东等,某高层建筑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002)3:72-79[34] 孙卫明,陆伟东,杨放,李宁,焊接空心球网架节点的焊接检测和节点试验,江苏建筑,2003,(2003)1:49-50[35] 陈瑜,陆伟东,杨放,预制楼板挠度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5)4:24-27[36] 杨放、陆伟东、赵斌、王赫、张文彬,某市麻纺小区5号住宅楼结构可靠性检测和鉴定,江苏建筑,2004,(2004)3:29-32[37] 华志明,陆伟东,消能支撑在框架-抗震墙结构减震中的应用,江苏建筑,2007,(2007)2:23-26[38] 吕德鹏,陆伟东,徐秀丽等,高架道路交通荷载对环境影响的功率谱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1)2:57-60[39] 陆伟东、路宏伟、刘金龙等雷达法检测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规程(DGJ32/TJ79-2009)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 2009年[40] 陆伟东、吕德鹏、韩晓健等 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110-2010)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 2010年[41] 陆伟东、龚红卫、缪汉良等地源热泵系统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130-2011),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 2011年

1995年9月-2000年6月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学 生2000年8月-2001年5月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辅导员2001年5月-2004年6月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辅导员、院分团委副书记2002年9月-2005年6月 在职攻读本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6月-2006年3月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分团委书记2006年3月-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担任课程: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课程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房屋建筑学、西藏印象、西藏历史与宗教漫谈担任工作: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要:城市广场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空间,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化内涵。城市广场是一种二维的围合空间和公共性的开放空间。广州城市广场的建设目前存在着概念滥化、人性淡化的问题。为此,广州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为以人为本、突出文化。 关键词:城市广场; 广州1. 城市广场概说1 城市广场的历史发展广场,作为城市整体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历史几乎和城市的发展同步。它起源于古代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建筑物的布置就是以神庙为中心,各种建筑围绕着它而形成广场,如著名的阿索斯广场。这时候的广场主要是担负起作为一个宗教中心的功能。到了古罗马时期,广场的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广场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出现了政治性广场、纪念性广场等。广场成为城市的象征。在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半坡村人为满足部落内部成员防卫、生产和集会的需要利用小型住宅沿圆圈密集排列而形成一个中央空间,即早期的城市广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形成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城市居民需要特定的空间去进行交易、集会和思想文化交流,促使城市广场不断向前发展,由最初的宗教中心发展为集商业、文化、休闲、景观、集会、表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到了现代,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广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城市广场成为对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起到最直接、最重要影响作用的场所。城市广场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化内涵,有时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2 城市广场的空间构成特点 “广”者,宽阔、宏大之意也,“场”,指平坦的空地。“广场”,即广阔的场地,是指由两条或几条街道汇合处形成的空地(《语言大典》,王同亿主编,三环出版社1990年),今特指城市中广阔的场地,如天安门广场(《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从其概念中可以看出广场具有以下几个空间特点:1 二维的围合空间 广场是以二维的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这种二维的存在形式突出了人的存在活动,从一开始就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这种二维的存在形式又是以周边的三维立体建筑为背景围合而成的。这些三维立体建筑构成广场的视觉焦点,成为广场的空间界限,同时其体量、造型、景观特点也体现了某种精神,成为广场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2 公共性的开放空间 城市广场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聚会、休闲的活动场所,因此,城市广场必然是一个公共性的开放的活动空间。广场应便于开展各种休闲、运动、娱乐、集会等各种活动,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并消除一切进入壁垒。同时,城市广场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可参与性,只有城市居民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广场的各种活动,能够充分的利用广场的各种设施,其公共性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城市广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形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广州城市广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研究的方便,本文所涉及的广州,仅指广州建成区范围内的海珠、荔湾、越秀、东山、天河以及白云六个人口密集、历史发展较悠久的行政区。据笔者查阅各种广州地名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比城市广场的概念与空间构成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广州目前的城市广场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滥化的概念 广州市内冠以“广场”二字名称的不下三十几个(处),但观察其构成,则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所谓的“广场”其实都只是一栋高大的建筑,内有多间商铺,充其量只能够被称为“商厦”或“大厦”,如有名的天河城广场、宏城广场、东峻广场、时代广场、荔湾广场等;许多建筑动辄就以“广场”命名,“广场”已成为一个滥化的概念,与有些住宅动辄就以“花园”、“山庄”命名一样,被一些有识之士称为地名的“浮夸症”。也有的虽然冠以“饮食广场”、“娱乐广场”的名称,但与广场的内涵已是相去甚远了。其它的如火车站前广场和东站广场,虽然是一开阔的空地,但主要是为集疏人流而用,休闲、娱乐、集会的功能很弱。中华广场前虽然也有一小块绿地,但规模太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其实,广州真正称得上广场的唯有海珠广场。海珠广场现占地94万㎡,内有广州解放纪念雕塑。广场内鲜花遍地,绿树如荫,一度成为广州的象征,是广州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可惜由于海珠大桥的通车,把海珠广场分割为两半,现在所谓的海珠广场仅指西广场,面积已大为缩小。而且由于邻近市内主要交通干道,繁华的车流,喧嚣的嘈杂声严重地破坏了海珠广场的氛围,2 淡化的人性可能由于地价较高,“寸土寸金”的缘故,加上广州商业气息较浓,广州城市休闲广场缺乏,即使已有的少数几个如海珠广场、中华广场前的空地,其规模也是很小的,远远不能满足密集的居民休闲、娱乐、集会交流的需要。而且,各广场内部绿化率不高,很少考虑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人性化设施严重不足,比如很少有便于人们歇息、停留的石凳、石椅,绿化树种也都是一些低矮的树种,不能为人们遮荫挡雨,尤其是炎炎的夏日,广场上难得见到几个市民。虽然树木花草造型各异、富有艺术气息,但都是中看不中用。有些广场内的草坪更是打着“行人不得入内”的牌子,让人们望而却步。即使是在众多的所谓商业广场内(实际上只是一栋商业大厦),也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小憩的设施很少,人们逛街又累又困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可以歇息的地方。3.广州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3.1 以人为本城市广场最终是城市居民的广场。城市广场的布局、空间规模及其美感、愉悦感都要以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活动需求为衡量标准,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广场的最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城市广场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应着重发展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化空间,要努力创造一个富于生气、具有人情味的城市广场环境。为此,城市广场在进行设计时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居民活动的时间变化。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城市居民利用城市广场的方式不同。例如早晨主要是进行早操、打拳等健身活动,上、下午则主要是以聚会、聊天为主,傍晚和晚上活动的人群最多,主要活动内容以散步、休息、观看演出为主。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城市居民的活动需求也有不同。春秋季居民需要阳光,需要开阔的空间进行放风筝等活动;夏季烈日炎炎,居民需要城市广场能提供树荫纳凉。城市广场的设计应考虑到这种时间变化特点。②不同的居民群体对城市广场的需求也不同。老年人喜欢群聚、聊天、遛鸟,青年人好动,喜欢热闹的处所,儿童需要有游乐设施、玩具的活动场所,情侣们喜欢安静、僻静的地方。因此,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不同居民的活动特点,要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③要注意树种、草种的选择。广州气候炎热,夏季较长,太阳辐射强,城市广场的设计更应该注意选择一些高大的树种,能为人们提供较多的绿荫;此外,城市广场的绿化草坪要注意不仅有观赏性,更要有实用性,要满足人们在上面“坐”、“躺”的需求,为此,草种就要注意选择一些生命力强、维护成本较低的,不要为了追求名贵、追求观赏性而以诸如“小草青青,足下留情”等貌似有情实则据人于千里之外的词语把人和城市广场隔开起来,拉远了城市居民和广场的距离,使城市广场的亲和力大为下降。④要从完善各种服务配套设施入手体现城市广场的人文关怀。居民在城市广场内活动时要求有良好的服务配套设施。广场内公厕、电话亭、座椅、交通指示牌、照明灯光、无障碍通道等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对广场的利用度和认可度。此外,城市环境卫生的质量管理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垃圾箱的设置要考虑到人群的活动范围外,垃圾的清扫方式和清扫时间要注意不要和人群的活动时间相冲突。3.2 突出文化文化是特色的灵魂。一个没有特色的广场必定是没有文化性的广场。现今很多广场之所以出现千场一面、个性不突出的弊端,就是因为在城市广场设计时没有注意到突出城市广场的文化性。城市广场的设计要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并注意对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保护,将其融入设计构思中。首先,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地势地貌特点,突出地方文化。不同的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都有差异,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这些差异,以突出自己的个性。对于地势不平坦的地区,可利用地势的高差,在布局上采取梯级、平台、阶地、斜坡等手法,突出层次,既能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动态感,同时又能领略到广场的立体景观。对于广州来说,位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在进行城市广场的设计时,树种要选择一些高大的热带亚热带树种,既能为人提供树荫,又呈现出浓厚的热带亚热带风光。同时,广州“云山珠水”的地理景观又为广州建设“山水广场”、借山造势、依水布景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其次,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舞台。广州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岭南建筑、古朴的骑楼无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广州又是我国近现代历史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又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得改革开放之先,商业文化发达。广州城市广场设计时必须注意挖掘与保护这些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例如,在北京路、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进行城市广场群的设计时,周边的建筑风格宜以骑楼建筑为主,把浓厚的商业文化和古朴的岭南文化相结合;在进行先烈路城市广场的设计时,要充分挖掘这一带近现代革命史迹众多的特点,如十九路军纪念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朱执信墓等都集中在这一块,城市广场的主题应以纪念革命先烈,缅怀英雄事迹为主,以突出历史文化;在广州沙面地区进行广场设计时,因为历史上这一带主要是外国使馆区,至今尚存众多西洋、欧式建筑,因此,广场周边的建筑风格宜以西洋风格为主,这样,既反映了这段历史,又突显广州中西结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第三,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突出大众文化。城市广场是市民的广场,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也不管是地位高贵的还是地位卑微的,所有的人都能平等地使用广场。因此,广场的建设要适合大多数人的需要,广场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大众文化,要立足于本地、能够为广大市民所理解和接受。为此,城市广场的建筑小品和雕塑,要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特色和精神风貌,那些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白的抽象的所谓现代雕塑,不应该出现在市民广场内。参考文献:〔1〕.汤桦.浅谈现代城市广场〔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2〕.王富臣.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J〕.华中建筑,2000,18(4)〔3〕.刘韶军.城市广场建设要结合居民的休闲特点〔J〕.城市规划,2002,26(3)〔4〕.城市广场-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规划,2002年第26卷第2期、第3期注:本文发表于《城市问题》2002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周志红(1972--- ),男,湖南邵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肖玲(1957- ),女,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① 据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编制的《广东省饶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

[1] 陆伟东, 刘伟庆, 吴晓飞等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A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6): 27-(EI)[2] 陆伟东,宋二玮,岳孔,刘伟庆 FRP增强胶合木梁蠕变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2013, 16(2):301- (EI)[3] Weidong Lu, Erwei Song, Min He, Kong Yue, Weiqing L Experimental Study on BendingCreep Behavior of Reinforced Glulam Beam [A] In: 12th World Conference onTimber Engineering [C] Auckland, New Zealand, July 16-19, (ISTP)[4] 陆伟东,邓大利,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性能及其加固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 32(3):109-116[5] 陆伟东,吴晓飞,刘伟庆,基础隔震和非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建筑结构,2012, 42(4),34-[6] 陆伟东, 邓大利, 居兴鹏等 中国木结构建筑分布及其震害[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1, 43(4): 464-[7] 陆伟东,居兴鹏,邓大利,村镇典型木结构榫卯及木构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 34(3):82-[8] 陆伟东, 杨会峰, 刘伟庆等 胶合木结构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3(5): 105~[9] 陆伟东, 蓝宗建, 刘伟庆 采用消能支撑减小结构扭转效应的参数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32(2):62- [10] 陆伟东, 蓝宗建, 刘伟庆 阻尼支撑控制结构薄弱层的设计方法研究[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1,33(2):60-[11] 陆伟东, 蓝宗建, 刘伟庆, 吕德鹏 某高层建筑结构动力测试与抗震性能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09,26(3):173-[12] 陆伟东,刘学晨, 文建国等,基于振动舒适度的建筑物楼板设计方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 30(1):16-[13] 陆伟东, 吕西林 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受力-变形过程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02,18(1):150-[14] 陆伟东,基于MATLAB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数据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33(6):1-4[15] 陆伟东、刘伟庆、陈瑜,宿迁市建设大厦消能减震设计[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24(5):92-[16] 陆伟东, 刘伟庆, 汪涛 消能减震结构附加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31(1):97-[17] 陆伟东,吕西林,方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000年第4期:11-16[18] 陆伟东,吕西林,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受力-变形过程分析,世界地震工程,2002,(18)4:150-154[19] 陆伟东,韩晓健,杨放,强夯施工环境振动影响的评价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8 [20] 陆伟东,杨放,陈瑜,住宅结构温度应力与收缩应力的有限元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5)4:20-23[21] 陆伟东,刘伟庆,汪涛,消能减震结构附加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1)1:97-100[22] 陆伟东、刘金龙、董军、刘学晨、刘春光,输电塔抱杆整体性试验应力状态分析,钢结构,2009,(24)2:31-33[23] 陆伟东、刘金龙、路宏伟、杨放,混凝土结构厚度的雷达检测,无损检测,2009,(31)5:333-366[24] 王曙光, 陆伟东, 刘伟庆, 孙臻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基础隔震设计及抗震性能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1,30(11): 260-(EI)[25] 吕西林, 陆伟东 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0,21(2):2-(《建筑结构学报》30周年最优论文)(EI)[26] Xilin Lu and WeidongL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AND STEEL COMPOSITE COLUMNS UNDER CYCLICLOADING[C], 12th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00, paper: [27] Weidong Lu,Weiqing L Design of the RC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Energy-dissipated Braces in Suqian Construction Building[C],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ISTP)[28] 吴晓飞, 陆伟东,基于偏心率的隔震层布置及优化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3):135-[29] 刘伟庆, 陆伟东, 胡夏闽, 王滋军等 12汶川地震绵竹市房屋震灾评估与分析[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31(1):9- [30] 汪涛, 陆伟东 粘滞阻尼支撑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8,38(3):303-[31] 刘杏杏,陆伟东,郑维,胶合木框架-剪力墙结构性能有限元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2,28(6):32-35[32] 何敏,陆伟东,岳孔, 宋二玮,FRP增强胶合木拱的蠕变性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5(2):107-110[33] 杨放,陆伟东等,某高层建筑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002)3:72-79[34] 孙卫明,陆伟东,杨放,李宁,焊接空心球网架节点的焊接检测和节点试验,江苏建筑,2003,(2003)1:49-50[35] 陈瑜,陆伟东,杨放,预制楼板挠度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5)4:24-27[36] 杨放、陆伟东、赵斌、王赫、张文彬,某市麻纺小区5号住宅楼结构可靠性检测和鉴定,江苏建筑,2004,(2004)3:29-32[37] 华志明,陆伟东,消能支撑在框架-抗震墙结构减震中的应用,江苏建筑,2007,(2007)2:23-26[38] 吕德鹏,陆伟东,徐秀丽等,高架道路交通荷载对环境影响的功率谱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1)2:57-60[39] 陆伟东、路宏伟、刘金龙等雷达法检测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规程(DGJ32/TJ79-2009)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 2009年[40] 陆伟东、吕德鹏、韩晓健等 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110-2010)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 2010年[41] 陆伟东、龚红卫、缪汉良等地源热泵系统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130-2011),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 2011年

主要栏目:工程经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环保、工程设备、工程材料、工程定额、工程信息、行业导向、工程项目、科技前沿、现代城市、建委巡礼、监理之窗、建材天地、房地产揽胜、名企风采、精英专访、政策与法规、综述与论坛、节能与环保、试验研究、标准与检测、建筑与装修、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工程应用、施工技术、机械与设备、经营与管理、工作研究、山水城市、结构设计优化、工程管理、风险控制、工程监理、投资与财务、施工技术、西部开发。尤其欢迎城市规划、开发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公路桥梁、房地产开发、水利电力、项目管理、造价估价、建筑材料、装修装饰及线路管道等方面文章。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话: (025)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甫京市中山北路200号

长春市宽平大路395号,0431-85713876。这个绝对没错。

打个电话确认下不就知道了吗!再有可以查查114查号台吗!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山东建筑业、潍坊建筑等

发表论文的话一般看期刊类别,按高级等级分为1类,2类到5类。一般发表在3类以上就不错了。像这样的期刊很多,我仅就三类的列出来,当然只是自然科学版的,(社科版的如果需要再说):  ISTP收录、国外刊物,自然科学进展,天津大学学报(原名为: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桂林工学院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高技术通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中国科学基金,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概率统计,工程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应用数学,数学杂志,生物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应用力学学报,实验力学,力学季刊,模糊系统与数学,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量子光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工程热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量子电子学报,液晶与显示,波谱学杂志,应用声学,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低温物理学报,声学技术,质谱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环境化学,分析试验室,化学通报,色谱,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电化学,有机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无机化学学报,煤炭转化,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生物多样性,昆虫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动物学研究,遗传,水生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兽类学报,人类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实验生物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 ,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微生物学通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生命的化学,植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云南植物研究,昆虫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四川动物,动物分类学报,新型炭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导报,稀土,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稀有金属,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宇航材料工艺,材料保护,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耐火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湘潭矿业学院学报,中国钨业 ,煤田地质与勘探,金属矿山,矿山机械,煤炭科学技术,铀矿冶,煤矿自动化,矿业研究与开发,理化检验——化学分册,钢铁,粉末冶金工业,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矿冶工程,硬质合金,冶金自动化,冶金能源,铁合金,焊接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机械科学与技术,铸造,机械设计,金属热处理,机械传动,振动与冲击,无损检测,制造技术与机床,真空,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强度,传感技术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光学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润滑与密封,液压与气动,铸造技术,工具技术,低温工程,继电器,热加工工艺,机床与液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锻压技术,模具工业,压力容器,变压器,焊接,起重运输机械,轴承,工程机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内燃机学报,电网技术,电池,电力自动化设备,微特电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中国电力,动力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高电压技术,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燃烧科学与技术,微电机,水力发电学报,电气自动化,高压电器,电机与控制学报,车用发电机,中小型电机,热能动力工程,低压电器,电工技术杂志,汽轮机技术,水力发电,大电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业自动化,光电子•激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激光杂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应用激光,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工程,电子元件与材料,光通信技术,微波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激光技术,现代雷达,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动化学报,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光电,通信技术,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版),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微型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合成树脂及塑料,塑料,现代化工,膜科学与技术,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化学工程,天然气化工C化学与化工,硅酸盐通报,无机盐工业,合成橡胶工业,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过程工程学报,林产工业,农药,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橡胶工业,离子交换与吸附,海湖盐与化工,中国陶瓷,棉纺织技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印染,制冷学报,中国造纸,中国乳品工业,中国油脂,纺织学报,中国皮革,粮食与饲料工业,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丝绸,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酿酒技术,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城市规划汇刊,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工业建筑,工程勘察,建筑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机械,施工技术,建筑技术,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水处理技术,应用生态学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化工环保,环境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工业水处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污染与防治,中国环境监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西北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地球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古生物学报,中国沙漠,地质科技情报,地质与勘探,现代地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地层学杂志,矿物岩石,岩石矿物学杂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岩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干旱区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房,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华西药学杂志

主要栏目:工程经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环保、工程设备、工程材料、工程定额、工程信息、行业导向、工程项目、科技前沿、现代城市、建委巡礼、监理之窗、建材天地、房地产揽胜、名企风采、精英专访、政策与法规、综述与论坛、节能与环保、试验研究、标准与检测、建筑与装修、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工程应用、施工技术、机械与设备、经营与管理、工作研究、山水城市、结构设计优化、工程管理、风险控制、工程监理、投资与财务、施工技术、西部开发。尤其欢迎城市规划、开发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公路桥梁、房地产开发、水利电力、项目管理、造价估价、建筑材料、装修装饰及线路管道等方面文章。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1956年出生,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现任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福建省岩土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兼任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编委会副主任、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福建建筑》编委会副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有:桩基工程、复合地基等。主讲《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土力学》、《地基基础》等课程。参加国家重点自然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从事过“江阴长江大桥北锚碇区砂性土流变试验研究” 、“被动荷载影响下的桩基性状研究及其CAE&CAD软件”等国家重大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过“桩、土工织物复合地基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减少沉降桩在福建软土地区的应用研究”、“桩基沉降的非线性性态研究”等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多项。主编《砌体结构》、《地基基础》等教材,已出版3部教材和专集;发表“饱和砂性土流变特性的试验与研究”、“桩基沉降的非线性性态研究”、“受堆载超载影响下的桩基性状分析研究”、“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等论文三十余篇。主持的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探索专业领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建设类高工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三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曾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建筑施工》课程建设,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蔡雪峰教授主要论著《建筑施工---桩基工程施工与质量事故处理多媒体课件》,主创人,高等教育出版社, 7,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施工组织》, 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网络计划技术及施工设计》, 副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蔡雪峰教授近5年正式发表的科研教研论文钢管扣件节点抗滑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EI)“北京地铁暗挖施工技术灰色聚类评估分析”《土木工程学报》(一级)12第一作者Xue-Feng Cai,Jin-Ping ZJi-Zhong Z RESEARCH ON SLIP OF JOINT FOR FASTENER-STYLE STEEL PIPE FORMWORK SUPPORT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y Yong E (ISTP),“灰色关联在桥梁施工设计评审中应用研究”《公路交通科技》(核心)10第一作者“ 胶合板模板设计软件的研制及应用”《施工技术》12(核心)第一作者“分级网络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燕山大学学报》11第一作者“建筑施工脚手架方案分析及相应软件设计”《施工技术》12 (核心)第一作者 “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软件研制及应用”《燕山大学学报》3 第一作者“数字化教材研究与应用”《中国大学教学》(核心)1 第一作者 “塔吊基础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3⑴第一作者“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大学教学》(核心)6 第一作者“软弱土层中塔吊桩基础设计软件研制与应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12第一作者“胶合板模板设计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 第一作者“复杂几何建筑体平面施工测量训练研究”《福建建筑》7⑺第一作者15“Crack-tip Stress Fields in FGMs under Anti-plane Shear Impact Loading Using the Non-local Theory”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and Damage Mechanics (FDM2007)Madeira,P(EI收录) “土木工程施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二作者, 贝壳形钢屋盖大悬挑结构的有限元验算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EI收录)40⑾“土木工程施工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一作者,“北京地铁五号线项目中期评价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一级刊物)11 第三作者“北京地铁五号线暗挖施工技术方案优选探讨”《土木工程学报》9第三作者“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应对”《施工技术》2(核心)第二作者“管井降水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福建工程学院学报》12 第三作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质量控制” 《福建建筑》3,第二作者“扣件式脚手架大模板支撑安全事故分析与控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第二作者“浅埋连拱隧道地震反应分析”《中南公路工程》(核心)6⑶第二作者“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风险评价”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12⑹第二作者“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应用” 《福建建筑》8⑻第二作者“工程项目成本分析研究”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⑴第二作者

  • 索引序列
  •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