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历史文献学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文献学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

中国历史文献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2010年05月05日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点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作者的传记;   作者其他作品;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 赞与弹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划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 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人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如何撰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内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 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  -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2)内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内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五、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 由此,读书心得报告的格式,一般有下列几项:  一、书名  二、著者  三、出版社  四、页数  五、内容概要  六、读后心得  七、评语  八、附注  ●以下就这格式,介绍一篇读书心得报告做为范例:  一、书名:苦涩的成长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尔雅出版社  四、页数:141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爱」,阐释爱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爱的曲解以及赢得真爱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误解青春的特质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劳,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虚气质,进而体认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於他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  第三篇「火凤凰」,系以火凤凰的行径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领子、袖子最易磨损」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认领导人物,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独」,简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领略孤独的况味,以及学习多单独思考问题。  第六篇「怨尤」,说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务实,切忌好高骛远。  第七篇「蛊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优良传统,进而培养有为光明远景献身的气概。  第八篇「孝道」,阐明践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年长的父母、祖父母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让他们由阴暗的角落里走进阳光,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第九篇「生活的艺术」,说明生活本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大艺术,并且唯有从生活的简化中,才能使心灵苏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类的母亲」,阐释女性的尊严乃人性尊严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须有尊严,就得从尊重女性人格做起,尽力维护女性尊严。  书末还有朱炎先生写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前吃苦,现在有成就而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阅历足可为青年之导师。  六、读后心得:  朱炎先生是一个从前吃过苦,现在有成就的人,他的丰富阅历使他能穿过人生重叠的层面,看得深,看得远,有智慧。他在备尝生长的痛苦,又把痛苦转化为喜悦之后,用心写一本小书,一本形体小而价值大的书。他费尽苦心,辛苦写成,成果是甜美的。在这个纷纷用悲观来表示深度的时代,他这本书从深处发掘乐观,在这个用偏激表示造诣的时代,他这本书完备而中和,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长途之后,伫足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走得怎么样,鼓励能好好的走。这一份奉献,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这十篇文章虽各自独立,但脉络相通,浑然如一,像一条山脉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种观点,一种哲学。没有哲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他从上游解决人生问题,正本清源。这种建设工作,可以使医生、警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忙碌。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讨了人生潜藏於内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峥嵘,同时也给理想的中国青年摹出风貌典型。人在青年时期辛苦寻觅的东西,大半都在这本书里。  七、评语: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爱学问而有学问,热爱真理而认识真理,热爱青年而了解青年,热爱人生而能奉献自己,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个把墨水变成热血的人。他的笔是一座桥,从他的内心到读者内心,交流互通,如响斯应。  推销钢琴的广告有一句话:「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思是说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境界,使人发现并追求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说,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学坏,因为他不会走错路。  中国多一本这样的书,就可以少一座监狱。  八、附注:本书六十七年初版,时著者年四十二岁。  另外,除了封面要写校名、自拟的题目、专业、学号、姓名、读书时间之外,正文第一行要居中写上自拟的题目,且字数不超过20,允许有副标题。

宇宙茫茫无边,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的世界,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经过了多少的沧桑在我们所站立的土地,我们的生命对于它来说,只是微乎其微我们匆匆而过,只是它的一个过客但是,就算是匆匆,在人类的智慧下,它仍然被记载在千百年的磨砺后,这些记载下的过去,就成了我们所见的历史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沟通了过去与未来作为一个中国子民,为了追寻我们国家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审视千百年来的坎坷和辉煌,感受国家的发展与前进,我捧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去探寻历史中的奥秘中华民族上百万年的历史,特别是被称之为有文字记录的五千年文明史,其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实物依循犹如银河繁星,不可胜计自彩陶文符号、甲骨文记事,到司马迁的《史记》、诸家史书以及各种史存、史稿、通志、通鉴、通典、图书集成等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还有大量不可移动的古建筑、石窟寺、古遗址、古墓葬、摩崖造像、石刻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文史馆、研究所、文物保管所、文物经营单位和民间收藏中所保存的各类文物藏品,充分印证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这样一部规模恢宏的历史巨书,值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孜孜地去探求、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普及历史知识,让人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意教育,实在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上下五千年》让历史在我的眼前重现我从中看见了一幕又一幕激动人心的场面,看见了中国过去灿烂而伟大的文化,看见了古代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历史的见证,都让我感觉到,我们的祖国是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传承着一种雄健的精神它是令我所自豪并敬佩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昨晚熬夜终于把这个1186页的书看完了。用了大约三周的时间,我不得不承认,我看书的速度实在是有够慢的。 这本书原版是用英文写的,后来为方便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记录的历史从1600年到2000年。只不过大陆出版时把1949年到2000年的部分删掉了,剩下的部分美其名曰《中国近代史(上册)》。没看之前,天真烂漫的我还傻乎乎的搜索下册的资源。后来偶然找到了这部完整版的,我才发现1949年到2000年的下册是不可能出版的。不过至于我怎么胡乱搜到了这个完整版的,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高中历史才三十多分,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历史。事实上,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考古学家,当然我知道我这根历史学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对高中历史课本一直没什么好感,我学的不好,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给我感觉,那个时候的历史课就是年代加事件,然后在每课结尾有一段意义的总结,老师会让我们划上线,说这些这些是考试的重点。我就随便一学,老师也随便一评,我就随便的打个三四十分。我们总是听说日本某些左右翅膀的人篡改历史教科书,可是给我感觉我们的历史课本貌似也深受民族主义史学和共产主义史学观点的影响。感觉凡是符合我党思想的历史事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凡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都是邪恶的。以至于我一直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那么的有积极意义,考试的时候不回答就往上蒙一些什么反映人民当家做主啊,表现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啊之类的好词。而那些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就要把奸诈,贪婪,无耻这种词使劲往他们身上贴。我考试得的那三四十分,估计都是因为我坚定的爱国思想和坚决的反西方帝国主义的决心打动老师得到的同情分。还有,历史应该做到应有的客观。历史很难公正,也没有人能够通过史料准确的还原历史,但是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不应该由别人来完成。这就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中国的教育,给予学生们接触原始材料的机会太少,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早已经被教科书规定好了,我们的思考过程也被省略了,我们要做的只是记住就行了。在我看来,这样的历史等同于一种无意识的信念的灌输,一种洗脑,像我这种历史三十多分的人都可以被洗的很彻底,更何况那些打高分的同学了。当然,那个时候我就是因为不爱学,所以才打三四十分,没有刚才那么多理由和大道理。 我历史常识少的那叫一逼啊。这本书深受学术界好评,但在我这种门外汉看来就是一本常识书。我现在还不能说我能够根据历史来思考问题,做到“以史为鉴”。但是起码有了这些常识,可以让我不至于烦那些可爱的错误。这本书据说是一本比较有权威的书籍,我觉得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客观,能够较为客观公正的再现历史事件。这本书也不是没有作者的主观思想,只是在作者在写主观思想和总结的时候能很好的跟事实分离。这几章写历史事实,然后接一章的作者历史总结评论。能够很清楚的让读者区分历史事实和史学家的观点。事实让读者去认识,而观点则供读者参考。 我就随便说一写一点我的感想。 鸦片战争之后的那一段历史,原来给我的感觉就是清政府各种怂,西方列强各种无耻和不讲理。但是根据这本书的介绍,当时我们的清政府貌似还挺有“傲骨”的,把当时世界上工业强国英国当做藩国来看待,坚持要求他们使节行君主的磕头礼。后来打了败仗,仍然找各种理由拒接外国使节觐见皇帝,组织各国在北京驻使,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外国使节拜见时候不行大礼的问题。让我不得不佩服我们这个实实在在的礼仪之邦啊。 至于外国侵略者,他们的形象也并不是传统的贪婪那么简单。他们一直寻求与中国的平等外交关系,无奈我们礼仪之邦的大清国认为他们是来进贡的。虽然我们一直认为西方人是“夷人”,但是在“夷人”看来,我们才是真正的夷人。他们的侵略行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想帮助“野蛮”的东方人实现现代化,起码上是他们理解的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些外国人其实很有礼貌,讲究尊重与平等。只是我们的官员老看不起那些武器比他们精良N倍的外国猴子。慈禧太后甚至认为利用“义和团”运动杀了一些驻京使馆的人就是对洋人战争的胜利,还史上头一遭的向各国宣战。她老人家后来跑的比谁都快,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她老人家已经乔装逃跑了。实在是很难想象一个统治中国几十年的老太太像还珠格格一样乔装逃跑是什么样。最后李鸿章只有无奈的签订的《辛丑条约》,成了史上的“罪人”。 2、写不下去了,我现在能写的只不过是一种复述和一种直观的观后感想。写起来没意思也没激情,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吧。

历史文献阅读报告

1、如果是老师要你写的,应该给你范文或者具体格式要求,你照着格式或者要求仔细写就是了!2、如果老师没说,你就按照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写好了!文献阅读报告,即“文献综述”,英文称之为“survey”、“overview”、“review”。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

多看 多读 多想

+98+9+98+8+7987968979868

中国历史文献学读书笔记

牛津大学,中国密史

+98+9+98+8+7987968979868

(一)美德的弊端 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奉行忠厚,忠厚的弊端,是使百姓粗野缺乏礼节,所以殷朝承续夏政而奉行恭谨恭谨的弊端,是使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承续殷政而奉行礼仪礼仪的弊端,是使百姓讲究文饰而情薄不诚信,所以解救不诚信的弊端莫若奉行忠厚……” 读了这段,我才发现“忠厚”、“恭敬”、“礼仪”这些传统美德也有弊端: 忠厚的人诚信,却容易莽撞,丧失理智 恭敬的人谦逊,却往往沉默,逆来顺受 讲礼仪的人礼貌,却渐渐虚伪,文过饰非 那讲诚信的人呢?诚信的人真实却不现实哎!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孝文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武帝的爷爷我说他可爱,是因为他本不是“天子”,却作了“天子”,作了“天子”却没有“天子”的“样子” 《史记》之《孝文本纪》我还只看了三分之一,先把我所看了的,他的开明之处列出来,至于他的生平我下次补上: 废除了“连坐”的法律,所谓“连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获罪 废除了“诽谤”和“妖言”的罪名,鼓励臣民“进献善言” 孝文帝是高祖刘邦排行中间的儿子高祖逝世后,吕氏家族的人企图发动叛乱,被朝廷重臣所覆灭最后大臣们谋划召还是代王的刘恒入长安并拥立他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 孝文帝语录: “刑法竟达到断人肢体、毁坏肌肤、使人终生不能康复,这是多么痛楚而不讲求恩德的作法,这怎么能符合为民父母的主旨呢!应当废除肉刑” “……我听说凡是天下万物若有萌出,没有哪一种会没有死亡的死是天地间的规律,物质的自然属性,有什么值得那么悲哀呢?当今这个时代,世人都喜欢生而厌恶死,厚葬死者以致使生者家业破亡,注重丧事而伤害生计,我很不赞成这样做……应当对天下官吏、平民发布命令,令到以后只用三日为我举行丧礼,全都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不要禁止民间取妻嫁女,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饮酒食肉凡是应当参加丧礼的人,都不要光着脚……布告天下,是天下人都知晓我的心愿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它的原貌,不要有所改变后宫中把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都遣送回家……” 孝文帝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刘启即位称为孝景帝 孝景帝在他的诏书中说道:“ ……孝文帝君临天下,疏通关隘桥梁,远近没有区别歧视废除诽谤之罪,取消割毁肢体肌肤的肉刑,赏赐年长的老人,收养抚恤孤独,以次养育众生,他抑减自己的嗜好和私欲,不接受臣子的贡献,不私自谋求利益犯罪人的妻子不受牵连,不妄杀无罪之人取消宫刑,放出后宫的美女,慎重地对待割绝人情伦理及父子相继的事……”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这一句话中需要作出解释的是,“荆蛮”、“句吴”【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司马贞的解释很有道理,荆是楚国或是楚地的旧称,是地名蛮也称作闽,是南方各民族的通称,同时蛮也称作越,都是民族的称呼那么“荆蛮”说的是在荆地域内生活的南方越族的一支 “自号句吴”句吴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是国家的名称, 而裴骃【集解】: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说明当时句吴是太伯以及他的部族最终定居的地方,后来以句吴这个地方就作为部族发展之后的国家名称到底历史真实是如何的,下面历代史学家为此进行过一番争论 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於越”耳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而注引宋忠以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宋氏见史记有“太伯自号句吴”之文,遂弥缝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义蕃离既有其地,句吴何总不知真实?吴人不闻别有城邑曾名句吴,则系本之文或难依信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 如果依照颜师古的解释句吴不是地名,宋忠则从《史记》中得出地名的解释而句吴从历代文献中并无记载,而当时也没有称作句吴的城邑留存那么要探究其真,只有从吴下手,吴从什么时候有了明确的称呼,裴骃【集解】:“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太伯以前并没有吴的称号,当时中原华夏族称这里的民族为越、荆、荆蛮、闽等等而当地民族自称句或是其它是不是这样呢,还有待考证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则一句说的是太伯带着部族的老少来到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定居下来之后得到当地民族的认同,逐步融合,并有大批当地民族的人加入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千余家,没家三口统计的话,则有三千多人加入了太伯的部落那是什么吸引当地民族的,笔者认为,中原农耕文化是主要的诱因因为太伯时的百越民族还处于原始公社时期,过着简单的渔猎生活,基本的生存都很难满足而这是太伯部落的到来,不仅是大量人口的迁徙,更重要的是中原农耕文化的迁徙和传播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大大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这才是归之千余家的真正原因 (二)史记》读书笔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构建了一套新的史书体制,由西汉时期司马迁撰著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在现代的中国,《史记》几乎是被视作是一部文学作品在看待后世有许多文学作品借鉴了《史记》的笔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历史文献选读

这可多了,中国的历史文献海量啊~《史记》这个没问题吧《资治通鉴》这个没异议吧《二十四史》这些书可是官方正史哟,其中首推《史记》和《三国志》~其他的神马《四库全书》啥的也挺厉害的~对了,倾情推荐春秋战国时期的书,像孔子、老子、韩非、墨子这些子写的书或写他们的书都是经典,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啊,影响了中国五千年呐,直到现在还在影响中国的书~

中国历史的书分正史和杂记正史是历朝历代政府组织编写的。主要有史记 ( 汉·司马迁 ) ▪ 汉书 ( 汉·班固 )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 ▪ 三国志 ( 晋·陈寿 )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 梁书 ( 唐·姚思廉 ) ▪ 陈书 ( 唐·姚思廉 ) ▪ 魏书 ( 北齐·魏收 )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 隋书 ( 唐·魏征等 ) ▪ 南史 ( 唐·李延寿 ) ▪ 北史 ( 唐·李延寿 )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 宋史 ( 元·脱脱等 ) ▪ 辽史 ( 元·脱脱等 ) ▪ 金史 ( 元·脱脱等 ) ▪ 元史 ( 明·宋濂等 )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合称二十四史。也有把民国 柯邵忞等编的▪ 新元史纳入合称为二十五史。正史虽然受到皇权的影响也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但绝大多数都是真实可信的。 还有一部分是为正史为基础,对正史的资料进行补充、修订,被称为注或者是传,如 ▪左传、 ▪三国志注,作为正史的研究和补充也被归位正史一类。  与正史相对的是野史、也称稗史、外史等属杂记。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也。野史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刘鹗 ▪老残游记云:“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虚证诸实在。” 相比较而言,正史的史料更可靠,更权威也更可信,但由于封建的正统观念及其他种种原因,也删去了一些本该记入正史的事情。这些事情,便给野史留下了广阔天地。 还有一些古代奇文异事录,如 ▪山海经 ▪水经之类的,也可作为杂记一类。 看历史主要还是应该看正史,比较可信;野史杂记虽然相对粗鄙,但有时可以作为参考。其他的比如演义之类,属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历史凭据。

二十四史,如果是著述的话可以看看吕思勉等

通史的话去看看,纲鉴易知录,或者各种纪事本末体的史书。

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籍

如果你是初学,以下是入门必看的经典,除了第二本其他都很薄,就是入门的,但绝对经典!皮锡瑞《经学历史》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韵书史讳举例--国学入门古书句读释例

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是很多的。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如果想要掌握古典文献学的知识,可以看中国文献学,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4讲。

  • 索引序列
  • 中国历史文献学读书报告
  • 历史文献阅读报告
  • 中国历史文献学读书笔记
  • 中国历史文献选读
  • 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