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方文物期刊

南方文物期刊

发布时间:

南方文物期刊

探索发现

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报》、《考古》,以及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文物》,此所谓考古界“三大杂志”。另国家文物局办有《中国文物报》,多有文物政策、最新动态及普及知识等,还有《文物天地》、《中国文化遗产》。还有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物》,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博物院院刊》。河南有《华夏考古》、《中原文物》,陕西有《考古与文物》、《文博》,河北的《文物春秋》,山西的《文物世界》,湖北的《江汉考古》,江西的《南方文物》,南京的《东南文化》,四川的《四川文物》,黑龙江的《北方文物》,内蒙的《内蒙古文物考古》。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我在下载,请查收后采纳

南方文物期刊点评

econimist

看你是要党刊还是社会传媒党刊推荐《半月谈》,《求是》社会传媒推荐《南方周末》《中国经济杂志》凤凰的也不错

半月谈、环球、南方人物周刊、凤凰周刊 这四个角度不同,但可读性都不错。其他的什么大江、三联、新闻、人物等等,都勉强还凑合

《南方文物》期刊基本信息:主办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周期:季刊ISSN:1004-6275该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因此是中文核心期刊。

南方文物期刊等级

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报》、《考古》,以及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文物》,此所谓考古界“三大杂志”。另国家文物局办有《中国文物报》,多有文物政策、最新动态及普及知识等,还有《文物天地》、《中国文化遗产》。还有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物》,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博物院院刊》。河南有《华夏考古》、《中原文物》,陕西有《考古与文物》、《文博》,河北的《文物春秋》,山西的《文物世界》,湖北的《江汉考古》,江西的《南方文物》,南京的《东南文化》,四川的《四川文物》,黑龙江的《北方文物》,内蒙的《内蒙古文物考古》。

楼上那位说的正我想说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南方文物期刊目录

一、中文论著专著 《亲仁与天命:从〈缁衣〉看先秦儒学转化成「经」》,台北:万卷楼图书,2010。 《夏商周:从神话到到史实》,上海古藉出版社,2013年11月。期刊论文 〈秦始皇帝称号研究〉,《历史文物》2005第2期,台北:历史博物馆,页78-83。 〈由礼器纹饰、神话记载及文字论夏商双嘴龙神信仰〉,《汉学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二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7,页1-40。 〈论中西古代个人像艺术及其观念〉,《考古学报》2007第3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页267-294。 〈甲骨文「下上若」祈祷占辞与天地相交观念〉,《周易研究》2007第1期,济南:山东大学,页7-13CSSCI。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5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先秦史》2007年3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2-13。 〈秦始皇陶俑:墓俑或功臣肖像?〉,《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1期,页65-78;本文转载:《高等学院文科学术文稿》 2008年2期,页107-109。 〈夏商神龙佑王的信仰以及圣王神子观念〉,《殷都学刊》2008年1期,页1-11。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周易研究》2008年3期,页52-61;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9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38-46。 〈墓俑育功臣像资间〉,《历史文物》180-181期,2008年7-8期,页62-71、76-85。 〈试探西汉文官编修「天下之经」方法—以《缁衣》篇为例〉,《中国古中世史研究》第二十辑,2008年8月,页253-285。(韩国) 〈《缁衣》「君以民芒」原义之推论〉,《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32-38 ;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先秦史》2009年4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40-46。 〈郭店出土《太一》:社会归于自然天地之道(再论老子丙组《太一》书文的结构)〉,《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13号,东京:东京大学中国出土数据学会,2009,页41-61。 〈《尚书‧吕刑》不同版本及其思想研究〉,《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页84-92。 〈郭店楚简《太一》四时与四季概念〉,《文史哲》,2009年第5期,页20-26 ;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11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60-66。 〈由商周文献试论历史时间观念之形成〉,《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42期,2009年12月,页1-19。 〈「贤师」与「忠臣」:试探简本《缁衣》第十至十一章的本意以及经本主题的来源〉,《国学学刊》,2009第4期,页35-47。 〈试论先秦儒家「」概念之来源与本意〉,《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页4-17。 〈幽玄之谜:商周时期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第2期,页4-24。 〈史前信仰中神龙形象来源雏议〉,《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页23-33,本文转载于《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页66-75。 〈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南方文物》,2010,第2期,页63-67;本文首载于《中国文字博物馆》2期,安阳:语文出版,2009,页37-46。 〈据出土的先秦《缁衣》版本再考证《都人士》逸诗的原文〉,《东华人文学报》,第17期,2010年7月,页1-20。 〈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历史人类学刊》第八卷第二期,2010年10月,页1-86。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干」、「坤」卦名构字──兼释「」字〉,《周易研究》2011年2期,页17-24 。 〈从考古史实推论殷商建国的情况〉,《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51期,2011年12月,页39-43。 郭静云,〈古代亚洲的驯马、乘马与游战族群──兼说殷商文明马车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页184-204。 郭静云,〈楚简《缁衣》的「谨言慎行」论——第十五至十六章的本意考〉,《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页87-96。不定期的学刊论文 〈甲骨文中「神」字的雏型及其用义〉,《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95-100。 Портреткак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е и невербальная изобразите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肖像概念,视觉性的历史记载) Восток-Запад историко-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альманах:2005–2006 (东—西:历史与文学)М: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莫斯科:东方文学),2006,页150-170(俄文)。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上海博物馆竹简.恒先》中造化三元概念〉,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二期,20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67-192。 〈先秦自然哲学中「天恒」观念:竹简《太一》与《恒先》论及宇宙源头〉,《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页357-375。 〈「神明」考〉,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儒学》丛刊第一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页427-434。 〈甲骨、金、简文「」字的通考〉,《古文字研究》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35-140。 〈由《缁衣》看讨先秦与西汉儒家观点之异同────以简本第二至四章为中心〉,《中国经学》第4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53-90。 〈楚简《缁衣》论刑、亲民和灵命之问题〉,《中国经学》第5辑,2009年,页137-174。 〈由商周文字论「道」的本义〉,《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2009,北京:线装书局,页203-226。 〈论「肖像」艺术的主题——试探跨越文化之定义〉,《意象》第三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页135-176。 〈Ханьскаяэстетика(汉代美感与美学)〉,《Человекикультура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文化)2008》,М: ИДВРАН(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09,页15-20(俄文)。 〈由竹简《缁衣》论战国时期历史语言的问题〉,《简帛研究2007》,2010年4月,页6-21。 〈释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二十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页41。 〈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2011年,页47-76。 〈「大禾方鼎」寻钥──兼论殷商巫觋的身分〉,《艺术史研究》第13辑,2011年,页75- 〈先秦竹书与万世之经〉,《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十辑,2012年,页138-149。 〈释楚简「」、「」、「」和「」字〉,《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六辑,2012年,页1-15。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концепции «Дао» на основанииданныхпалеографии(从古文字论「道」概念之起源)〉,《Человекикультура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文化)2010》,М: ИДВРАН(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12年,页37-64(俄文)。严格审查制度的学术专书论文 〈论“”、“”、“微”、“媺”、“美”字的关系〉,黄德宽、张光裕主编。《中国古文字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页391-396。 〈从《总物流形》第一章释诂论战国末期道教祭辞的萌芽〉,《出土资料と汉字文化圈》,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页(73)-(96)。 〈殷商自然天神的崇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页520-548。真实发表的会议论文集 〈肖像定义与其范围轮廓〉,《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辅仁大学华裔学志丛书《MonumentaSerica》,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页605-655。 〈道家『神明』观〉,《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高雄师范大学,2006年5月,页153-168。 〈由简本与经本《缁衣》的异同论儒家经典的形成〉,《第五届中国经学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文学系,2009,页301-326。 〈「」与「御」:论二字在商周语文中的涵义以及其在战国汉代时期的关系〉,《语言文字与教学的多元对话》,台中:东海中文系,2009,页343-357。 〈《总物流形》第一章释诂──兼论其文章属性及战国末期道教的萌芽〉,《语言文字与文学诠释的多元对话》,台中:东海大学,2011,页107-154。网络发表 〈阅读《恒先》〉,简帛研究网 〈《恒先》补考二则〉,简帛网2011/03/07会议论文集(会议内用) 〈中国禅宗是否影响苏菲文化?〉,「第十三届国际佛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2006年10月。 〈鱼丝与法索:楚简《缁衣》第十四章本旨钩沈〉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第四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03月 〈甲骨文「」、「」、「」字考〉,《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逢甲大学,2011年04月,页161-182。 〈伯夷叔齐故事的结构与殷周王家的关系〉,《第二届世界汉学中的《史记》学国际研讨会》,宜兰: 佛光大学,2011年5月31日-6月2日,页1-52。 〈甲骨文用辞及福佑辞〉,《出土文献研究视野与方法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100年6月11日。 〈伯夷叔齐故事考〉,《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南阳:2011年08月20日至22日。 〈战国秦汉出土文献「」字通考〉,《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兰州,2011年08月25日至26日。 〈吕太后受命!──西汉史官对天命所阐述及所隐藏〉,《第八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月。 〈语言与文字:试论殷商文字之发源与形成〉,《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8月。二、外文论著(1989-2005)专著 《汉代人像来源》,苏联美术院附设绘画、雕塑及建筑大学·艺术理论及历史系,1989硕士论文。 《春秋战国历史过程中,「人」概念的变化》)Москва, ИВРАН(莫斯科:东方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ВМанухин,АКобзев, ВТаскин, БРифтин, Д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или Цветы сливыв золотой вазе Т1, 2, (Участие в переводе, научной подготовке текста,сверке с оригиналом и редактуре перевода Примечания Перевод и обработкастихов) - Иркутск:Улисс,1993 与VManuhin,AKobzev, VTaskin, BRiftin, DVoskresenskiy 。 《梅花:中国宋明乐府译注》)СПб:Нева – М: Олма-пресс(圣彼得堡)2000。 БоСин-цзянь (《唐白行简著作译注》)М:Наталис 莫斯科2003。期刊论文 Китайскийэрос: загадки и парадоксы (в соавторстве с АКобзевым) - Азия и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 М: Наука,1992,№ 7 ,与AKobzev合着,《现今亚洲与非洲》学术月刊,№ 7(1992)。 〈楚国文化现象,中国绘画来源〉,《东方》学术双月刊,№ 1(1993)。一级 〈东西肖像中的理想化方法〉,《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 4(1993)。一级 〈张衡《归天赋》译注〉),(《文学年刊》莫斯科)2001,№1,页1-5。 〈《皇氏女宝菤》译注〉)Восток М: Наука(《东方》学术双月刊)2002,№ 2,页145-158。一级 《汉字诗学》,《东方》学术双月刊),2002,№ 6,页5-24。 (〈东西方文化中「脸」、「人身」和「肖像」词汇的概念与现象之比较〉),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哲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 3,页135-147。一级 Запад –Восток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и других культурах мира(〈西-东: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中,肖像的形成〉),ВостокМ: Наука(《东方》学术双月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 4,页30-42。一级 Путьсмертного – полюбить смерть(先秦道家对死亡的概念),Восточнаяколлекция(《东方典藏》学术季刊,莫斯科:国家中央图书馆),2004,№ 1页31-38。 Первыйснег на Янцзы(〈赵干〈江行初雪图〉〉),Восточная коллекция(《东方典藏》学术季刊,莫斯科:国家中央图书馆),2004,№ 2,页9-17。 ЛикиШан/Инь (Китай, II тыс до нэ)(商代对人面与兽面的崇拜),Вестник древнейистории М: Наука(上古史季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5,№ 1,208-219。一级 Дух итело в погребаль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Чжоу X—III вв до нэ(周代丧礼中尸体与魂魄),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哲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5,№ 2,页133-143。一级论文集论文 〈Концепциядревнеегипетскогопортрета〉,《СборникстуденческихработАкадемииХудожеств》,1985 〈古埃及肖像概念〉,《苏联美术院青年学者论文集》,1985。 〈К вопросуу датировке Аменхотеп и Реннаи〉,《Труды ГМИИ им АСПушкина》,1986 〈普希金美术馆收藏之Amenhotep与Rennai木俑年代考订〉《国立普希金美术馆年刊》,1986。 Искусство«весеннего дворца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 М: Квадрат,1993 ,1993。 Несколькослов об иллюстрациях к роману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М: Квадрат,1993。 Дэ как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потенция китай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а и его империи в символахицзинистики и образах искусства)- От магической силы к моральному императиву:категория дэ в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М: Наука,1998 〈中国皇帝与帝国之「德」在易学象征上以及艺术上的表现〉,《中国文化中「德」的概念》,1998。会议论文集论文 Глинянаяармия империи Цинь - XX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в Китае» Ч М: Наука,1990 〈秦始皇兵马俑〉,《第21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0。 Портретывеликих императоров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теории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 восполнения властичерез инь - XXI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Китае» Ч М: Наука,1991 〈帝王像与采阴补阳理论〉,《第23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1。 Обистоках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 XXIV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Ч М: Наука,1993 〈中国肖像来源〉,《第24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 Хронологияи анахронизма 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XXVI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5 (《第26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 Персонажи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XXV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6(《第27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Поэзия имузыка в романе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XXXI научная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1 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1,页216-236。 Отиероглифа к слову (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зия по-русски)(〈中文诗俄译法之研究〉),XXXII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2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2,页195-213。 〈张衡《四愁诗》四种理解与译注〉),《第33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页183-192。 (〈秦始皇帝称号研究〉),《「远东哲学与世界文明」第十二届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03,页172-181。 〈论周丧礼中的「灵」范畴〉「亚非学国际研讨会 IKANAS-2004」,莫斯科,2004。

《中山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特区经济》,《南方金融》等,太多了,在此不一一罗列。看核心期刊目录就知道了。

南方文物期刊官网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南方文物》期刊基本信息:主办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周期:季刊ISSN:1004-6275该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因此是中文核心期刊。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探索发现

  • 索引序列
  • 南方文物期刊
  • 南方文物期刊点评
  • 南方文物期刊等级
  • 南方文物期刊目录
  • 南方文物期刊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