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读品杂志主编

读品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读品杂志主编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参加过攻击苏轼的乌台诗案,人品恶劣。

【读品】追求原创,保持独立,不营利、无稿酬。【读品】是开放的团队,我们愿意和一切爱书、读书人结交朋友,共享读书的快乐。这本刊物入选《南方周末》2006年年度致敬的两本网刊:《纵横周刊》《读品》,2007年年初,江苏人民出版社选辑出版专著。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品读“读品”有这样一个团队唤为“读品”,将读书的诸篇评论、笔记、感悟定期结集成册,书名就起作《读品2006》,倒也相得益彰。《读品2006》卷首开宗明义,自表是一群热爱阅读的年轻人发起的公益项目,用来记录和分享各自的阅读、思考,以及一切与书有关的生活,鼓励读书融入生活的姿态。年轻人思维活跃,少了些沉沉暮气,多了些清新自然,打破了青年学人不可大言不惭作书评的陈腐清规戒律。公益项目则既摆脱了商业利益的挟持,又无需碍于学界友人的情面,可以免于进退失据,能够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团队的开放性也使迥然不同的文风、大异其趣的观点汇于一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凭借术业之专攻、阅读之精研,构成了这个精巧复杂的公共知识空间中的一个维度。这样,《读品2006》全书凡文、史、哲皆能立论成评,哪怕是政、经这类经世致用的“市侩”之学亦能阐释出不拘一格的别样味道来。其实读书是件颇为优雅之事,即便是阅读那些艰深的学术著作,虽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可自得其乐。淘书、藏书、读书是雅,注书、评书、荐书就是大雅,既是优雅之事,无论阅读还是品评就大可不必一本正经、剑拔弩张,否则便实属大煞风景,不经意间打搅了兴致。如今生活节奏愈发加速,能挣脱电视或电脑的网络享受读书之乐已属不易,会以书评来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不求启迪他人,全当聊以自娱的人恐怕就更是日渐稀少了。以上种种姑且可以算是鄙人对“读品”二字的一点浅见或者偏见。 中国人历来有读书之余批注、订正、评荐的传统。有些注疏和评点名气甚至超过了原著,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是一例,洋洋洒洒居然超过了散失的《水经》达二十余倍,可以说是极端的书评。《读品2006》没有这样野心勃勃的长篇大论,普通的精炼与浓缩也不是其真正目的所在,它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发散、超越和升华,当然在读者阅读原著前还能做些体外消化的工作。不过,为了达到无所不包的广博,《读品2006》多多少少牺牲了一些系统性,想一劳永逸地从中搜出独当一面、丝丝入扣的文献链条来的读者恐怕暂时要失望而归,这种功利主义的想法从内涵上来说就与“读品”有所冲突。但对于追求人文底蕴的读者而言,《读品2006》又是可以充分信赖的。读者们应该等待《读品2006》在头脑中慢慢沉淀、发酵、上瘾。纵然《读品2006》所涉大多并非书商媒体广为炒作的畅销书,读者看过书评也未必会寻踪而去,觅得原书一睹为快,这些凝聚作者巧思的短小精悍的篇章,以独立的散文或随笔作品而论,依然具有阅读价值。当你觉得孤陋寡闻之时可以翻翻《读品2006》,仅作茶余饭后附庸风雅的谈资也好。当你苦于思维僵化、语言贫乏之时更可以翻翻《读品2006》,借鉴下作者们驾驭文字的才能。《读品2006》里有书评者与原著之间的共鸣,屏息凝神听得见跳动的脉搏。《读品2006》是活的,会伴随着“读品”作者群的扩容一道成长,它的风格统一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每一个对健康文化有所期许的人士,都会希望“读品”作为一部书评集延续下去,作为一种读书和生活的态度传承开来,作为一个活跃的自由团体也能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充分相信《读品2006》并非心血来潮之作。“读品”短期内注定不会具备广泛的社会影响,从根本上讲还恐怕只是极少数青年知识分子自发的产物,但久后至少在象牙塔内应该还是能建立起一定号召力的。因为“读品”的作者群和读者之间,虽然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阅读背景,但却很可能具备相似的生活环境,没有比这更能吸引同龄的读者了。当然,“读品”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尴尬和瓶颈,例如个人化的书评意见如何兼顾真实客观的宗旨就是历来的大难。一旦被所谓客观的标准所束缚住,有时就难于挥洒自如、彰显个性,而浓厚的个人烙印又难免会被指斥为不够客观。每每小群体中流传的深具个人色彩的东西,印成铅字被公开化之后都会遇到此类责难。“读品”评价的对象是多元的,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如何,写《读品2006》这样的书评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毫无疑问,读《读品2006》这样的书评也是对自身知识水平的考验与挑战。 (周小康)

他担任很多职位,在人民出版社,担任主任,副总编辑。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担任总经理、杂志主编。

沈括是北宋的大科学家,他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望采纳!

作品杂志主编

生于1931年的沈昌文是上海人。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1998年与“三结义”的两位“义弟”陆灏、俞晓群创办《万象》杂志。又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

郭敬明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国作家、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等杂志主编。 高中时期以“第四维”为笔名在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

回答 编著,是指整理、增删、组合或编排他人著作而形成的新的作品严格的来讲编著属于汇编作品“主编”主持编辑的简称,即在他的主持下,完全将他人的作品按照他的思路进行排列、修改和编辑,使书籍形成一定的主题思想

杂志社的主编和执行主编的区别以及谁的职位高:1、主编是技术职称,通过专家评审才能获得。2、 执行主编履行主编的职能,但不一定具备主编职称,由单位聘任即可。3、主编大。 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副主编,执行主编是指特定的人而从事某项工作。副主编是在任职务,而执行主编是临时指定的。是根据需要指定某编辑为某书出版的执行主编。其实际职位未变。

《读书》杂志主编

生于1931年的沈昌文是上海人。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1998年与“三结义”的两位“义弟”陆灏、俞晓群创办《万象》杂志。又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

《读书》这本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在他的贡献下,《读书》笼络了一批时下中国文化界最忠实的读者,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刊 名:读书刊 期:月刊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执行主编:黄 平 汪 晖 总 编:汪季贤 社 址:北京美术东街22号 邮 编:100010 电 话:010-84044030 国际刊号:ISSN 0257-0270 中国刊号:CN11 1073/G3 邮发代号:2-275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并一向以引领思潮闻名全国。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大都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首先他出生于上海1931年9月26日,然后毕业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并且曾担任过文化杂志读书的主编,曾还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然后他的代表作还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等。

读书杂志主编

沈昌文在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曾任校对、秘书、编辑、编辑室主任等职。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1986年1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十年后退休,发起创办《万象》杂志,策划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退休后常在海内外文化出版界奔走,甘当“业内临时工”。

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等。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杂志类的典范,延续了一代人的追求和文化。寿终正寝,无痛无苦。

刊 名:读书刊 期:月刊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执行主编:黄 平 汪 晖 总 编:汪季贤 社 址:北京美术东街22号 邮 编:100010 电 话:010-84044030 国际刊号:ISSN 0257-0270 中国刊号:CN11 1073/G3 邮发代号:2-275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并一向以引领思潮闻名全国。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大都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读书》这本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在他的贡献下,《读书》笼络了一批时下中国文化界最忠实的读者,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读者杂志主编

1981

胡亚权   胡亚权(1944~ )男,汉族,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读者》杂志的创办人。 甘肃武威人,中共党员,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1年分配到甘肃人民出版社,历任编辑、编辑部负责人、专业出版社总编辑、期刊编辑部主任、《读者》杂志常务副主编、《读者欣赏》主编等职。现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   胡亚权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在图书及期刊两个领域均有建树。先后创办或参与创办过《读者文摘》(现《读者》)、《读者·乡村版》(现《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欣赏》等刊物。1981年,胡亚权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曹克己领导下,与郑元绪一起创办了《读者》杂志,5年时间月发行量从创刊号3万份上升到183万份。1994年胡亚权再度出任读者编辑室主任。他提议成立读者杂志社,将杂志从纯粹编辑型转为市场营运型。杂志在内容创新、形象塑造、广告经营、公益宣传、发行分印等诸多方面大力改进中上了一个台阶,迈入发展期。   1994年获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称号,2004年,胡亚权被中国出版者协会授予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8年12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改革开放30年来为我国出版事业作出历史贡献的100位从业人员称号,被授予“中国出版荣誉纪念章”。

其实准确地说,《读者》杂志的创始人是曹克己、胡亚权和郑元绪三位出版界的前辈。当时(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即如今的读者出版集团前身)总编辑曹克己先生先有了办杂志的创意,他将自己想法的雏形告诉胡、郑二人,由他们俩具体执行的。

读者》杂志简况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在广大读者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这种高速增长、经久不衰的“《读者》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读者》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也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 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003年起在美国、加拿大同步印制。 《读者》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读者》杂志社与中国邮政及发行商紧密合作,通过遍布全国的发行网络发行。 1995年《读者》月发行量突破400万册。2001年以来,读者杂志社积极调整办刊思路,适时整合刊物内容,在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创新,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举措。在国内期刊种数快速增长,但期刊总印数并未同步增长,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读者》杂志一枝独秀,发行量持续攀升。2002年10月月发行量突破600万册大关,创历史新高。2003年10月突破800万册大关,11月达到创纪录的806万册,同比增长近200万册,创造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读者》杂志近年的广告经营额也稳步上升,2002年广告经营额达2800余万元。与此同时,《读者》杂志年利税也达到3000余万元,增长9%,创造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读者》已经成为甘肃乃至全国的一个著名品牌。据目前数据统计,《读者》杂志2000——2003年已连续六年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 《读者》杂志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1998年至2001年连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业最高奖),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 (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2年底,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20多年来,读者走向了成熟, 《读者》走向了成熟,读者、作者和编者正齐心协力打造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编写着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 《读者》的高速成长同样也得到了众多跨国及国内知名企业的认同,十多年来,《读者》已经富有成效的为杜邦、摩托罗拉、索尼、宝洁、中国联通、平安保险、步步高、红河等诸多国内外客户提供了广告服务,其成绩得到了一致首肯。 《读者》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信赖。 新世纪里, 《读者》正在向打造期刊产业集团的目标坚实迈进,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信心无限、商机无限。《读者》愿与各界携手合作,共同分享成长的喜悦!

  • 索引序列
  • 读品杂志主编
  • 作品杂志主编
  • 《读书》杂志主编
  • 读书杂志主编
  • 读者杂志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