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

发布时间: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

是北大核心期刊,都是邮箱投稿的,不知道邮箱可以尝试在百度图片找该期刊的封面找杂志社电话问邮箱的。原上草论文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官网

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为道教正一派发源地,有著名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子孙历代张天师世居这里的天师府。武当山是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里限于篇幅,简单介绍的一部分。泰山,五岳中之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道教称其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为东岳天齐仁圣帝。泰山主峰玉皇顶,上建有玉皇庙。其他道教胜迹有碧霞祠、斗姆宫、王母池和岱庙,岱庙主殿天祝殿有《泰山神也巡图》巨幅壁画,闻名于世。另有长春观,相传是邱处机女弟子訾守真修道之处。衡山,五岳这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县西。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其神名南岳司天昭圣帝。道教遗迹有传说是晋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修道地的黄庭观、徐灵期修行处的上清宫,以及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和五代道士聂师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观(旧名白云观)。华山,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南。道教称其为第四小洞天,其神名为西岳金天顺圣帝。道教遗迹有相传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处机修炼处的四仙庵。著名道士陈抟亦隐居于此山。还有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等3个全国道教理点宫观。恒山,五岳之北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道教称为第五小洞天,其神名为北岳安天元圣帝。相传道教茅山派祖师茅盈曾于此山修道,唐代道士张果也曾在此山修炼。嵩山,亦名“嵩高”,五岳这中岳,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道教称其为第六小洞天。其神名为中天崇圣帝。黄盖峰下的中岳庙,为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相传晋道士鲍靓曾于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谦之、潘师正等曾于此山修道。龙虎山,位于江西贵溪县西南,道教称其山为第三十二福地。山上道教胜迹颇多,上清宫为祀神之所。此外,有建于南唐保大年间的正一观、别名演法观,建于宋嘉年间的真应观,建于元代的乾元观、崇禧观、玉清观、冲玄观、先天观、佑圣观、繁禧观。有相传张陵得异书的壁鲁洞,亦曰驻仙岩,至今仍有丹井、丹灶、飞升台等遗址。离山不远处的上清镇。建有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处“天师府”青城山,又名赵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道教称为第五洞天。相传天师张道陵于此山传五斗米道,故此山在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建有众多宫观,至今尚存遗迹38处之多。现存主要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另外,还有传说为晋道士范长生得道处的长生风、有张道陵“降魔”的掷笔槽、试剑石、天师池、银杏树、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杜光庭隐修之处白云溪、读书台、唐薛昌丹蝇、五代天师等道教遗迹。青城山的“贡茶”、“洞天乳酒”、“白果炖鸡”、“泡菜”等道家食品亦名闻遐迩,誉为“四绝”。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冈山、句曲山、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为道教茅山派发源地,在道历史上亦有重要地位。传说西汉景帝四年(前153),茅盈和其弟茅固、茅衷由陕西咸阳至此修道,得道成仙,因改名为“三茅山”。继之,许多著名道士如葛玄、葛洪、杨义、许穆、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都曾于此山修道,而帝王亦以能受茅山符录建有“三宫五观”。曾有这样的描述:“秦汉神仙符,梁唐宰相家。”抗日战争时期,茅山曾是新四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后宫观大多被日军烧毁,仅剩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现在宫观得到修缮,所留存下的“镇山四宝”(玉印、执圭、哈砚、镇心符)均为宋代珍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皂山,位于江西省清江县,道教称其为第三十六福地。相传三国时,道士葛玄曾于此建卧云庵,炼制九转金丹,唐宋时,建有宫观达1500多间,现仍存建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的鸣水石拱桥。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有“岭南第一山”之谓。道教称其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晋著名道士葛洪晚年在此山炼丹著述。白鹤观相传是葛洪东庵,黄龙洞(孤青观)为其西庵,酥醪观故址为其北庵。冲虚古观为全国重点宫观。罗浮山还是东江抗日战争根据地。终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为秦岭主峰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传说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及北五祖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人均于引修道。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太岳山,位于湖北省均县南。全山遍布道教宫观,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之称。以八宫二观为主体的建筑群,约有160余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相传道教所奉神)枣真武大帝曾于此山修炼42年后得道飞升。东汉阴长生、晋代谢允、唐代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代张三丰等均曾在此修炼。明代极盛,在宫观三百余处,太和宫、紫宵宫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崂山,又名牢盛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滨临黄海。传说秦台皇曾登此山。唐道士王景、李遐于此炼丹修道。唐玄宗时,曾改山名为辅唐山“。元时邱处机、明代张三丰曾于此修炼,留有遗迹。崂山道教宫观颇多,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其太清宫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巍山,又名巍宝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据道教史籍记载,五斗米道曾传播到巍山一带。巍山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20余座,以清微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最大,主祀老君、斗姥、吕洞宾、张三丰等。巡山殿山主祀土主神细妈罗。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华里处,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秦汉时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炼。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崆峒山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当时,全山有较大庙观42座有八台、九宫、十二院的称谓。除宫观外,道教遗迹还有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广成洞、许米仙洞、七真观等。崆峒山一直是全真道龙门派道士修真之地,开山真人苗清阳,按龙门派百字派单为第十代,现已传至三十代。崆峒山虽是道教胜地,但山上也有佛教庙宇和僧人。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县南,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道教称为第十六洞天。《异仙录》载,始皇二年,有神仙降于此山,曰:“余为武夷君,统录群仙,受馆于此。”传说汉代有张垓坐化于大王峰;魏时有王子骞、张湛等12人隐于山中得道;晋、唐进有许昔、詹真人、孔庄叶三仙女,宋人有白玉邹道人、李陶真、元代有金志阳,明代有蔡双发等道一此山修道。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始建道教宫观枣天宝殿,南唐时名为“会仙观”,宋时改名冲佑观。历史上武夷山道教宫观有九十九观的说法。现仅武夷宫和档源洞保存了旧貌。千山,原名华山、积翠山亦称行朵莲花山。是长白山的支脉,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自古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的称誉。隋唐以来,便逐渐成为道教胜地。宫观庙宇始于隋唐,明清时达到极盛,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五大禅林”之称。现存主要道教宫观有:无量观、五龙宫、普安观、太和宫、慈祥观、鎏金庵等。其中,无量观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道教圣迹不有一楼、二洞、三塔、三台等。htm

是北大核心期刊,都是邮箱投稿的,不知道邮箱可以尝试在百度图片找该期刊的封面找杂志社电话问邮箱的。原上草论文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地址,您可以看看!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骊山老母、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中国道教》是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综合性道教文化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 期刊名称:中国道教主办单位:中国道教协会出版周期:双月CN:11-1670/B邮发代号:2-914 创刊时间:1980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是北大核心期刊,都是邮箱投稿的,不知道邮箱可以尝试在百度图片找该期刊的封面找杂志社电话问邮箱的。原上草论文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在这#1我试验过了,可下载,也可以打开几秒就搞定了书还不错,我也看看:)如果你自己下还是打不开的话,我发给你好了-_-

国产的宗教。

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为道教正一派发源地,有著名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子孙历代张天师世居这里的天师府。武当山是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里限于篇幅,简单介绍的一部分。泰山,五岳中之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道教称其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为东岳天齐仁圣帝。泰山主峰玉皇顶,上建有玉皇庙。其他道教胜迹有碧霞祠、斗姆宫、王母池和岱庙,岱庙主殿天祝殿有《泰山神也巡图》巨幅壁画,闻名于世。另有长春观,相传是邱处机女弟子訾守真修道之处。衡山,五岳这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县西。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其神名南岳司天昭圣帝。道教遗迹有传说是晋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修道地的黄庭观、徐灵期修行处的上清宫,以及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和五代道士聂师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观(旧名白云观)。华山,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南。道教称其为第四小洞天,其神名为西岳金天顺圣帝。道教遗迹有相传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处机修炼处的四仙庵。著名道士陈抟亦隐居于此山。还有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等3个全国道教理点宫观。恒山,五岳之北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道教称为第五小洞天,其神名为北岳安天元圣帝。相传道教茅山派祖师茅盈曾于此山修道,唐代道士张果也曾在此山修炼。嵩山,亦名“嵩高”,五岳这中岳,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道教称其为第六小洞天。其神名为中天崇圣帝。黄盖峰下的中岳庙,为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相传晋道士鲍靓曾于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谦之、潘师正等曾于此山修道。龙虎山,位于江西贵溪县西南,道教称其山为第三十二福地。山上道教胜迹颇多,上清宫为祀神之所。此外,有建于南唐保大年间的正一观、别名演法观,建于宋嘉年间的真应观,建于元代的乾元观、崇禧观、玉清观、冲玄观、先天观、佑圣观、繁禧观。有相传张陵得异书的壁鲁洞,亦曰驻仙岩,至今仍有丹井、丹灶、飞升台等遗址。离山不远处的上清镇。建有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处“天师府”青城山,又名赵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道教称为第五洞天。相传天师张道陵于此山传五斗米道,故此山在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建有众多宫观,至今尚存遗迹38处之多。现存主要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另外,还有传说为晋道士范长生得道处的长生风、有张道陵“降魔”的掷笔槽、试剑石、天师池、银杏树、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杜光庭隐修之处白云溪、读书台、唐薛昌丹蝇、五代天师等道教遗迹。青城山的“贡茶”、“洞天乳酒”、“白果炖鸡”、“泡菜”等道家食品亦名闻遐迩,誉为“四绝”。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冈山、句曲山、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为道教茅山派发源地,在道历史上亦有重要地位。传说西汉景帝四年(前153),茅盈和其弟茅固、茅衷由陕西咸阳至此修道,得道成仙,因改名为“三茅山”。继之,许多著名道士如葛玄、葛洪、杨义、许穆、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都曾于此山修道,而帝王亦以能受茅山符录建有“三宫五观”。曾有这样的描述:“秦汉神仙符,梁唐宰相家。”抗日战争时期,茅山曾是新四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后宫观大多被日军烧毁,仅剩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现在宫观得到修缮,所留存下的“镇山四宝”(玉印、执圭、哈砚、镇心符)均为宋代珍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皂山,位于江西省清江县,道教称其为第三十六福地。相传三国时,道士葛玄曾于此建卧云庵,炼制九转金丹,唐宋时,建有宫观达1500多间,现仍存建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的鸣水石拱桥。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有“岭南第一山”之谓。道教称其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晋著名道士葛洪晚年在此山炼丹著述。白鹤观相传是葛洪东庵,黄龙洞(孤青观)为其西庵,酥醪观故址为其北庵。冲虚古观为全国重点宫观。罗浮山还是东江抗日战争根据地。终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为秦岭主峰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传说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及北五祖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人均于引修道。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太岳山,位于湖北省均县南。全山遍布道教宫观,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之称。以八宫二观为主体的建筑群,约有160余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相传道教所奉神)枣真武大帝曾于此山修炼42年后得道飞升。东汉阴长生、晋代谢允、唐代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代张三丰等均曾在此修炼。明代极盛,在宫观三百余处,太和宫、紫宵宫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崂山,又名牢盛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滨临黄海。传说秦台皇曾登此山。唐道士王景、李遐于此炼丹修道。唐玄宗时,曾改山名为辅唐山“。元时邱处机、明代张三丰曾于此修炼,留有遗迹。崂山道教宫观颇多,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其太清宫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巍山,又名巍宝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据道教史籍记载,五斗米道曾传播到巍山一带。巍山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20余座,以清微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最大,主祀老君、斗姥、吕洞宾、张三丰等。巡山殿山主祀土主神细妈罗。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华里处,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秦汉时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炼。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崆峒山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当时,全山有较大庙观42座有八台、九宫、十二院的称谓。除宫观外,道教遗迹还有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广成洞、许米仙洞、七真观等。崆峒山一直是全真道龙门派道士修真之地,开山真人苗清阳,按龙门派百字派单为第十代,现已传至三十代。崆峒山虽是道教胜地,但山上也有佛教庙宇和僧人。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县南,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道教称为第十六洞天。《异仙录》载,始皇二年,有神仙降于此山,曰:“余为武夷君,统录群仙,受馆于此。”传说汉代有张垓坐化于大王峰;魏时有王子骞、张湛等12人隐于山中得道;晋、唐进有许昔、詹真人、孔庄叶三仙女,宋人有白玉邹道人、李陶真、元代有金志阳,明代有蔡双发等道一此山修道。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始建道教宫观枣天宝殿,南唐时名为“会仙观”,宋时改名冲佑观。历史上武夷山道教宫观有九十九观的说法。现仅武夷宫和档源洞保存了旧貌。千山,原名华山、积翠山亦称行朵莲花山。是长白山的支脉,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自古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的称誉。隋唐以来,便逐渐成为道教胜地。宫观庙宇始于隋唐,明清时达到极盛,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五大禅林”之称。现存主要道教宫观有:无量观、五龙宫、普安观、太和宫、慈祥观、鎏金庵等。其中,无量观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道教圣迹不有一楼、二洞、三塔、三台等。htm

上海道教杂志电子版

《中国民间崇拜:道教仙话》是禄是遒司铎作品中读来饶有兴趣的一卷,其内容涉足受世界关注的天府各部的职能和管理。在这时空的环境下,引发出如此多的疾患和危险,有时恰如天子亦即皇帝随心所欲地颁布政令,并由尽其德性的群臣来摆布百姓的命运那样。在《中国民间崇拜:道教仙话》中,与其说主要讨论的是关于佛教和儒教的问题,倒不如说可能抓住了中国宗教的根本脉络。在对始创神和帝王们的崇敬中,其触角可能已伸及佛教、老子或孔子诞生前的遥远年代,首次触及到整个中华民族所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去道教宫观有内刊杂志,上面出来的都是国家承认的,比如中国道教,上海道教,江苏道教等

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台湾《哲学与文化》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篇。1、梁启超的南京之行 《南京史志》1990年第1、2期合刊2、从“元”到“仁”——康有为哲学体系思维轨迹之探讨《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3、以己意进退佛说的康有为 《禅学研究》第一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4、学术界关于儒学的种种定义 《学术信息》1992年3月5、题内题外话《集成》 《历史大观园》1992年版12期6、佛教禅学生命观之初探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台湾佛光出版社1993年7、陶弘景与道教茅山宗《中华文化》1993年第3期8、孙叔平传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1993年版9、康有为哲学体系新探 《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10、吴地道教的发展及其特色台湾《中华文化月刊》第194期11、禅玄社会观之异同《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与人合作)12、禅玄人生观之异同台湾《孔孟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五期(与人合作)13、吴地道教概述 《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14、试析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双向选择 《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5、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 (与人合作)16、中国佛教禅与行、禅与悟及其相互关系之研究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17、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学《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与人合作)18、早期全真道心性论的理论旨归 《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佛教禅学生命观初探《佛教研究论文集》台湾佛光出版社20、论《太平经》的妇女观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21、论道教仙学两次转型的哲学基础 《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2、论佛教戒律的特点与作用 《佛学研究》1998年刊23、从《上清大洞真经》看上清派的特色 《中国道教》1999年第3期24、惠能“三科三十六对法”思想研究 《佛学研究》1999年刊25、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述评 《中国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26、论道教女仙崇拜的特点——从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谈起 《中国道教》2000年第1期27、杜光庭“经国理身”思想初探——兼论道教的终极理想与现代意义 《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28、论宗教伦理的两重性及社会影响 《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4期29、从“籍教悟宗”到“教外别传”再到“禅教合一”载《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台湾中华大道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30、达摩祖师西来与中国禅新阶段《中国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31、对宗教伦理的哲学思考《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2期32、武夷山与道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33、论道教的终极理想与现代意义《中国道教》2001年第1期34、论净明道“道禅合一”思想《道韵》第九辑,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2001年版35、从三教融合看净明道的特点《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36、论道教在21世纪的发展《中国道教》2001年第5期37、哲学思考的现代关怀《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38、西方宗教学的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39、中国佛教文化的新开拓《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40、记孙叔平教授的治学理念与方法《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41、论汉唐《道德经》注疏与老学思想的发展《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42、仙道多途:论杜光庭对成仙之道的看法 香港《弘道》第16辑(2003)43、全真而仙——论全真道对道教仙学的发展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44、杜光庭重玄学思想初探 《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45、试论当代道教的理论建设 《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46、杜光庭心境论初探 《中国道教》2003年第4期47、杜光庭与天台山道教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48、论杜光庭对“道生”、“德畜”的理论阐发《玉溪师院学报》2004年第1期49、杜光庭与钟吕金丹道《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50、论杜光庭的生死观《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51、论道教神仙信仰与法术的关系《道教与神仙信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52、论杜光庭对蜀地道教发展的贡献《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53、论道教伦理的两重性及其现代意义《当代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54、论惠能禅在海外的影响 《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55、试论道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56、《虬须客》与《虬髯客传》 《中国道教》2005年第6期57、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新探索——评《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6年5月9日58、论道教宇宙论中的两条发展线索 《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59、论道教身心观的文化特质及现代意义 《杭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60、论道教心性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道家文化研究》第21辑61、从《录异记》看道教生态思想之特色《中国道教》2006年第5期62、论杜光庭对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63、杜光庭的修道思想初探 《宗教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4、论杜光庭对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与贡献 《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65、论道教思想中的人间关怀精神 台湾《宗教大同》2006年第5期66、宗教学研究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载《基督教与中国》第四辑 恩福基金会2006年版67、禅教、禅心与社会和谐《禅和之声》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68、《道德真经广圣义》述论《上海道教》2008年第1期69、论道教诗词的思想意境与艺术特色《道教文化研究》第24辑,三联书店2009年版70、论全真道的“真性”观念《齐鲁文化研究》71、论全球化境遇中道教的发展——以道教戒律建设为例《中国道教》2008年第1期72、论道教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中国宗教》2008年第7期73、论道教思想中的人间关怀精神 《崂山论道》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74、“灵化二十四”考释《杭州师院学报》2008年第5期75、论佛教思想对全真道的影响 《佛学研究》2008年,总第17期76、论张三丰内丹之特点《武当道教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77、论道教的生态智慧与环境保护 《当代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78、论道教诗词的思想意境与艺术特色 《道家文化研究》第24辑,三联书店2009年版79、论全真道对老庄思想的诠释向度——以《丹阳真人语录》为例载《全真道与老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80、惠能禅由广东向海外的传播《韶关师院学报》2009年第1期81、论道教的和谐思想及普世价值 《江苏民族宗教》2009年第5期82、论道教宫观经济的特点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中国宗教》2010年第1期83、道教与基督教幸福观的比较《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84、论全真道龙门派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85、艾香德牧师与中国佛教:民国时期一个宗教对话的案例《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6期86、什么是宗教对话的准则?《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1期87、葛洪与魏晋玄学《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88、论道教幸福观的特点与现代意义《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89、从《周易参同契》看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周易研究》2011年第2期90、宗教和平学刍议《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1期91、黄梅禅宗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第二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黄梅禅研究》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92、从幸福观的角度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93、福永光司中日文化视野下的道教观初探台湾《哲学与文化》2012年第5期(ssci)94、实用与玄想兼备的道教身体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7日宗教学版95、空海与中国唐密向日本东密的转化《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5期96、从跨文化视域看道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97、论乾元观在江南全真道中的地位与影响香港《弘道》2013年第4期98、品味国学中的幸福观《新华日报》2013年7月24日,B7版:讲坛99、论道教星斗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方式《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100、摄山三论学派与道教重玄学初探 《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

  • 索引序列
  •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
  •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官网
  •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 中国道教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 上海道教杂志电子版
  • 返回顶部